回覆列表
  • 1 # 劇場小裁縫

    我們先來簡單手說袁紹家族吧。從曾祖袁安開始連續數代為高官,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典型的門閥世家。那麼擁有如此實力的袁紹家族為什麼會敗給曹操呢?其實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家族內部不合。

    袁氏家族的第五代嫡長子並不是袁術,而是袁紹和袁術的哥哥——袁基,並且繼承了位列三公的父親袁逢的爵位身為袁逢的嫡長子,在袁逢死後,袁基便是袁氏家族當代族長,而袁基同時位列九卿,官位遠高於同一時期的袁紹和袁術,所以無論是從氏族,還是官場,袁基都是袁氏家族的“扛把子”,在他面前,袁紹和袁術只有乖乖聽話的份。袁基死後,誰來繼承袁氏龐大的政治遺產?四世三公的光環和號召力,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才資源,誰不眼饞?袁術自認為是嫡子,袁基死後自然由他來繼承政治遺產。但袁紹也不樂意啊,“我比你大,之前我還是各路諸侯公推的盟主。我比你有資格!”原本合作不錯的兄弟瞬間反目成仇!袁氏家族覆滅已成定局。

    二、繼承人不明確。

    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病死。死之前袁紹本想立小兒子袁尚為世子,繼承自己的遺產,但這樣做就破壞了中國傳統禮法中的“嫡長子繼承製”,所以袁紹自始至終都未明確表態,這就為袁紹集團後來的內鬥埋下了隱患。袁紹手下的大部分人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欲以袁紹嫡長子袁譚為繼承人,但還有另一派支援袁尚,後來為了爭奪繼承權,兄弟二人漸成仇敵,便宜了曹操,讓其輕易就吞併了袁氏大好基業!

    三、僭位眾叛親離。

    先來說袁術本來佔據的地方很好,在江淮一代,兵精糧足,雖然當時漢朝天子已經沒有實權,但是卻是漢朝的象徵,董卓採取了另立皇帝,所有有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可袁術自立稱帝,當時的諸侯都有當皇帝的想法,只有袁術做出了實際行動,但當時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袁術稱帝是僭越,遭到了部下的反對,眾叛親離,加上曹操,孫策和呂布的夾攻,而當時又鬧饑荒,袁術走投無路,吐血而死,袁術勢力灰飛煙滅。

    袁紹相對袁術還是有才能的,他勢力最大時佔據四州之地,曹操都不如他,袁紹統一北部以後南下要跟曹操掰掰手腕,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由於剛愎自用,錯失良機,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袁紹的兒子也相繼被曹操消滅。總的來說袁氏兄弟成事於“四世三公”,也敗於“四世三公”。如果沒有“四世三公”的招牌,他們也不可能發展壯大,但“四世三公”也讓他們帶上了“道德的枷鎖”。

    如果二人聯手完全可以成就天下,但二人彼此對立,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完全是咎由自取,袁紹敗於能力欠缺,袁術敗於自己作死。

  • 2 # 西廨七叔

    多謀寡決不如無,

    熙熙來者笑本初。

    可憐四世三公名,

    奉與魏武誇官渡。

    後人評袁紹,多引用《武帝紀》裡曹操的話: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史書記載,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少年為郎。年輕的時候就知道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出任濮陽縣長的時候還不到二十歲,且已有清名。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補服父喪,前後六年隱居於洛陽。其間,袁紹拒絕朝廷辟召。

    袁紹的一生並不乏輝煌。首先是袁氏家族,自其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自己也在三公之上,其弟袁術則稱仲家皇帝,所以史書對袁氏家族有“五世三公一帝王”之說。顯貴的出生,讓袁紹在少年時就嶄露頭角,能做到自身的文武雙全,和修養上的折節下士,說明袁紹並非碌碌紈絝。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英雄紀》說袁紹在服喪之後“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而他不應辟召,也讓朝中的顯貴頗為不安,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趙忠當然不知道,但袁紹自己清楚,合久必分已是大勢所趨,他在蓄勢。而後來,趙忠在袁紹清君側的時候被袁紹所殺。

    帝室羸弱,群雄並起。袁紹誅宦官,盟諸侯,伐董卓,戰界橋,敗張燕,斬於毒,蕩黑山,滅公孫,統河北……劍鋒所指,攻城掠地,成為一時豪傑。史書中詳細記錄有大小十五次戰役,而這十五戰中,只有三敗一平其餘皆勝。即使在官渡、倉亭戰敗後,袁紹還平定了翼州叛亂,使得袁氏集團不至於土崩瓦解。這不久,袁紹就憂鬱吐血而亡。也算在最後用勝利來為生命畫上句號。

    然而,袁紹敗得太關鍵了。延津,官渡,倉亭三敗,註定了袁紹悲劇的結局,也成就了魏武的事業。

  • 3 # 清山雅舍

    前言

    袁紹、袁術佔著先天優勢卻沒能在漢末亂世脫穎而出,反而都為曹操所敗,原因為何,讓我們分別來探究一下。

    一、不知用人,好謀無決

    《三國志•魏書》記載,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我們看史料記載,袁紹不是沒有優點,他是四世三公的望族子弟,又佔據著冀、幽、青、並四州之地,糧草豐足,帶甲百萬。堪稱頭號種子選手。

    當初許多中原士人為避戰亂去投奔袁紹。但後來都因袁紹無能,非明主而紛紛離去。比如曹操的文官之首荀彧,再比如曹魏的謀略奇才郭嘉最初都曾投奔過袁紹。我們先看看郭嘉是怎麼評價袁紹的。

    《三國志•魏書》記載:“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大家看到了郭嘉對袁紹的印象很差,所以拜見完了就打消了投奔的念頭,直接回家了。郭嘉看得很準,他發現袁紹這個人不懂得用人,這一點就很要命了;不僅如此,這位袁大老闆還喜歡胡搞一些條條框框,卻沒有一條是做在點子上的,沒有水平啊;這還沒完,他雖喜歡謀劃事情,卻又優柔寡斷,遲遲拿不定主意,就是個沒主見的人。有此三點,像郭嘉這樣的智絕之士直接給袁紹下了定論——難成大事。

    我們從實際去印證對比一番,也確實是差距巨大。曹操自己本身的能力就很強,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都處於當時的一流之列。而且曹操任人唯賢,用人不疑,從善如流。身邊網羅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戲志才、陳群、鍾繇等等,人人都能得以施展,人人都對曹操的領導表示信服,曹操一路走來每每都是這些精英屬下們幫他度過難關。

    再看袁紹,好不容易有田豐、沮授兩大忠心謀士,卻完全不懂得珍惜。田豐在官渡之戰前因勸諫冒犯了袁紹,因而被關了起來。結果袁紹大敗歸來,心中羞愧,悔不聽田豐之言。這要是換作曹操就會立即認錯道歉,來一出折節下士,重振士氣。但是袁紹聽了逢紀的讒言就直接把田豐殺了,自斷一臂,這簡直是荒唐。

    而沮授隨袁紹出征屢屢提出正確的諫言,可袁紹都拒絕採納,這都是用人疑人,好謀無斷的表現。就這樣沮授還寧死不降,曹操不得不殺了他。

    剩下的逢紀、郭圖、許攸之流雖也有才能,卻都是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貨色,這些不該過於重用的人,反而往往能左右袁紹的意見,何也?無外乎嘴甜會討歡心罷了。

    所以在這個環節上,袁紹從根本上就輸得一塌糊塗。

    二、荒淫無道,妄自尊大

    《三國志•魏書》記載: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僭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穀,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看看袁術的為人就知道,這就是一個荒淫無道、妄自尊大的富家公子哥兒。比他的哥哥袁紹都差得遠了。袁紹雖然“敗絮其中”,但至少還“金玉其外”;而這個袁術就真的是從裡到外的大草包。因而在面對兵強馬壯,人才雲集的曹操時,袁術早就註定了敗局。

    結語

    由此觀之,這哥倆會敗給曹操,最終都在大敗後病亡,就沒那麼令人意外了。

  • 4 # 牡丹梅花鑫森淼

    袁術、袁紹四世三公,地廣人多糧足,卻被勢力不及他們的曹操打敗,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是最好的解釋。透過閱讀《三國演義》,我認識到以下兩個重要因素:

    一,這個家族外強中乾,內部不團結,四分五裂,內鬥內耗,肢解了這個家族的力量。

    首先袁術、袁紹不團結。袁紹得了冀州,袁術想找袁紹要一千匹馬,袁紹不給,袁術大怒,從此兩兄弟不和。說老實話,這叫什麼事呢?一千匹馬,對於兄弟感情來說,對於兩兄弟團結協作對外抵抗各方力量,這一千匹馬算什麼呢?這兩個人竟然會因此不和,而且是斷裂得很徹底。

    曹操攻打袁術,袁紹袖手旁觀,無動於衷。等袁術快不行了,才想到要和袁紹結盟,可是已經晚了,曹操派劉備攔截袁術北上,袁術大敗,劉備攔截袁術,袁紹也不會派兵接應救援,袁術窮途末路,最後吐血而死。

    其次,袁紹的兒子也不和,鬥得死去活來。

    袁紹被曹操打敗,也是吐血而死。他的大兒子袁譚和老三袁尚爭得元氣大傷,郭嘉知道他們不和,建議曹操不要攻得太急,讓他們自相殘殺,然後各個擊破。曹操果然不打他們,他們也果然自相殘殺,袁譚竟投降曹操,想依靠曹操的力量打敗袁尚。他也想得美,他想利用曹操打敗袁尚,然後他自己再打敗曹操。結果,袁尚打敗逃跑,投奔袁紹的二兒子袁熙那裡。曹操打敗袁譚,殺了他。

    曹操打敗袁譚後,追擊袁熙、袁尚,一直追到遼東,郭嘉臨死前留下計謀,叫曹操不要攻打公孫康,因為如果攻得太猛,公孫康和二袁會團結起來對付曹操。不打,公孫康會因為袁紹攻打過他們的怨恨,而殺了二袁,結果,袁熙、袁尚被公孫康設計殺害,公孫康歸順曹操。

    這個家族不僅兄弟不和,謀士之間也不和,互相之間扯皮,推卸責任,互相傷害。這中間的故事真的很複雜。比如,田豐在獄中上書給袁紹,建議袁紹不要起兵攻打曹操,袁紹不聽,官渡之戰失敗以後,袁紹羞於見田豐,本來袁紹還不至於殺田豐,他的謀士逢紀添油加醋,挑撥離間說:“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紹大怒說:“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田豐無罪被殺。

    袁紹的大兒子袁譚和三子袁尚互鬥,謀士之間也分派,辛評、郭圖支援袁譚,審配、逢紀支援袁尚。沒有一個識大體的,內鬥內耗搞得烏煙瘴氣。

    袁紹的老婆也鬥,袁紹死了以後,他的老婆劉氏把袁紹的其他五個寵妾殺了個乾淨。還怕她們死了和袁紹相會,劉氏把她們一個個毀屍毀容,袁尚怕她們的家屬為害,連她們的家屬也全部殺了。袁紹的家裡雞飛狗跳。

    曹操之所以能打敗二袁,不僅兩代二袁裡裡外外不團結,而曹操的自家兄弟卻非常團結。曹操興起義兵,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他們都是曹操的自家兄弟,戰場上都是互為救應,互相支援,通力協作。曹操的文臣武將都很團結。所以曹操看起來力量不如二袁,但團結就是力量,他可以把不團結的兩代二袁各個擊破。

    二,袁術、袁紹沒有遠見卓識,能力差,把握不了機會,讓大好機會悄悄流失。

    且不說像曹操那樣把漢獻帝留在自己的身邊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說曹操攻打袁術,袁紹不懂得救援袁術,不懂得兩兄弟夾攻曹操。就說袁紹和劉備,袁術已死,曹操攻打劉備,劉備向袁紹求救,這本來還是個大好機會,袁紹因為小兒子得疥瘡,放棄了和劉備合作攻打曹操的機會,曹操打敗劉備,把劉備打得逃跑投奔袁紹,把關羽逼得投降曹操,曹操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一門心思攻打袁紹,袁紹不得不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曹操對抗。如果他和曹操交戰的時候,有人攻打曹操的後方,曹操必然不能首尾相顧,可惜,袁紹沒有抓住機會,沒能儲存劉備的力量,離開袁紹的劉備雖然也攻打許都,但是太晚了,不濟於事,袁紹已經被曹操打敗,曹操得以掉轉頭接著打劉備,劉備寡不敵眾,逃跑投奔劉表。

    曹操有識人之能,袁紹沒有。曹操拼命留住關羽,袁紹卻要殺劉備、殺關羽,嚇跑劉備,等於嚇跑關羽,同時也嚇跑趙雲。

    這些都是袁術和袁紹被曹操打敗的重要原因。

  • 5 # 劉坤忠120

    袁紹,漢未西園八校尉之一。大將軍何進欲除掉十常侍,袁紹獻策請涼州刺史董卓領兵進京相助。何進總領全國兵馬,西園有三萬禁軍,對付手無寸鐵的十常待需要從千里之外請調虎狼之師,袁紹的智商不足八歲小孩,與何進之謀是豕犬不如,註定了袁紹日後的失敗。。。董卓進京,是引狼入室。禍亂朝廷,欺凌群臣,袁紹出逃自領渤海太守。陳留太守張邈聲討董卓,邀請十八路諸侯參加,袁紹以四世三公的光環被推為盟主。以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袁術總督糧草,曹操、公孫瓚等諸侯帳前聽令,袁術自私自利,排程糧草無力,袁紹領導無方,十兒路諸侯無功解散。。。袁紹回河北佔居冀州,以袁氏四世三公的威望凝聚人心,大量文臣武將投其麾下。著名謀士有沮授、田豐、許攸!、逢紀、郭圖、荀湛,辛毗、辛評等,武將有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高覽、張鄶,還有猛將麴義、淳于瓊、韓猛、高幹等。袁紹繼而攻取青州幷州,於199年奪取公孫瓚的幽州。此時的袁紹是天下最大諸侯,謀臣如雨,戰將如雲,帶甲將士百萬。然袁紹多謀不斷,志大才疏,失去迎接獻帝號令諸侯的最佳時機,主要謀士的正確意見多有不聽,不能正確決斷。公元200年袁紹曹操決戰官渡,袁紹以七十萬兵力對曹操十萬,曹操迷惹袁紹拖延時間,出奇兵騷擾襲擊袁紹,戰局僵持,曹操糧盡欲撤軍,謀士許攸獲取曹操斷糧情報報於袁紹,郭圖等怕許收立功攻擊許攸,說其子在鄴城有諸多不法行為,許收為曹操發小,嫌疑通敵。許攸遭到袁紹叱責,決定投靠曹操,曹操一聽許攸來投,連鞋子也顧不上穿了,赤足相迎,救星來了。在許攸的建議下曹操親率五千精兵火燒袁紹糧草重地烏巢,袁軍大亂,名將高覽張郃來降,曹軍發起總攻,袁紹大敗,退回鄴城。。。202年,袁紹因官渡大敗,文臣武將兵力損失過半,士氣低落,憂慮成疾而逝。長子袁譚與三子袁尚為爭世子之位大打出手,嚴重削弱袁紹集團力量,曹操兵發河北,輕而易舉地拿下鄴城,坐觀其變,袁譚袁尚走投無路,投靠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懼曹操之勢,誅殺二袁來獻,袁紹集團就此覆滅。。。袁術雄踞淮南,踞有穎川南陽富庶之地,比袁紹聰明但太奸詐。孫策為求發展以玉璽從袁術處換取兵力,袁術以為天命所歸妄自稱大,自立為仲氏皇帝。與漢室與諸侯為敵,手下無高階謀臣,無智勇雙全的能征善戰猛將,被曹操劉備輕鬆趕出壽春,在投袁紹的路上被趙雲困在寺院,因斷糧吐血而亡。袁術是勢力小人,無胸懷天下之志,自取滅亡。因袁術袁紹嫡嫬出身,為爭家族利益,反目成仇,若二袁聯手,天下諸侯誰與爭峰。

  • 6 # 論語社

    袁紹和曹操,一起發動反董卓聯盟,董卓西逃瓦結死掉以後,中國已經是軍閥各立山頭的時期,就這一初期,袁紹統領黃河以北幽燕冀一帶,北中國已在他的掌控之下,這一區域,歷來爭天下成帝成王的戰略基地,得此地,得天下便無憂。而曹操佔領的許昌的兗、豫一帶,東有呂布劉備,東南袁術,南有劉表,四周虎視,四戰之地,腹背受敵,不是風水寶地。袁、曹從土地、人口、人才、物力等各個方面,懸殊巨大。可是,一盤好好的棋,袁紹下得一塌糊塗。原因有兩個,一個豬一樣的自己,一個狼一樣的對手,大好時機,大好江山,拱手相送:

    一,決策遲疑,拱手讓出良機。一是在挾天子令諸候上,袁紹的謀士也曾向其建議,袁紹決策拖踏,等他迷過來之後,曹操已先下手為強了。

    二,行動老套,動作遲緩。兵者,詐事也。觀袁紹與曹據官渡之戰。此戰是袁紹挑起,理應兵貴神速,四周呼應。實則是從其決策到實施,部署在一年左右,早讓曹操滅了呂布,攻了黃河沿岸,以西、南、東三個方向都給袁紹下了楔子。而大軍出動之機,袁紹兵無變化,從安陽到許昌,走的是直線,用兵連個變化都沒有。用兵的棋路極臭。

    三,內耗不斷,有人不會用。殺謀士田豐,內部拉幫結派,內鬨不斷,互相挖坑。這種亂象,袁紹卻睜一眼閉一眼,不敗天理不容。

    反觀曹操,身先士辛,內心強大,從善如流,積極應對,主動出擊,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隊伍團結,將士一心,關鍵時降許攸燒袁紹糧草烏巢,敗袁紹軍營卻燒了曹營將領與袁紹的通訊,謀戰、明勢、收人心,曹操是在老虎牙縫找機會,硬是贏了這場對決,天不輔曹,天理亦不容。

    歷來興亡事,成敗良有因。袁曹一事,可嘆良多。後來用事者鑑。

  • 7 # 曹宗國

    袁紹敗於曹操,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袁紹在政治上沒有打維護劉漢的招牌,反而過早暴露出自己稱帝的野心,不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高明。二是他假裝禮賢下士而實際心胸狹窄,不能知人善用,導致許多謀士戰將都離去投靠曹操,如沮授何攸文丑等。三是他在軍事指揮上優柔寡斷,見事遲,如官渡大決戰中延誤戰機,一敗塗地。而曹操早就看透了袁紹的弱點,機智訣斷,以少勝多,乃致擊敗袁紹及其二子。

  • 8 # 98酒鬼

    袁紹四世三公,佔據當時最富庶的郡縣,最終還被曹操以少勝多,成就曹操一統北方的霸業,我們不如從人性出發,來談一談這段其實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吧。

    猶豫不決,顧此彼失,自以為握權柄,帝王心術駕馭屬下,造就內耗不斷。

    袁術其人我們知道在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戰,自恃自己是袁家嫡出,自視身價,目光短淺,剋扣各路諸侯的糧餉,後與袁紹割據,收穫玉璽,收留孫策,卻又放孫策龍歸大海,又與呂布結盟,直至最後窮途末路,葬送了自己好的出身,雄厚的實力,成為了曹操的墊腳石。

    袁紹其人比之袁術強那麼一點,心胸稍稍寬廣,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謀臣在其手下,但是去不能識別手下人才之才幹,不能因才而用,錯過的謀臣比如郭嘉,就是有袁紹賬下投到曹操手中,得以重用,成就了官渡之戰的主導人物,郭圖、田豐、許攸謀臣之間的內鬥,讓袁紹往往遇事,不能自我決斷,猶豫不絕,喪失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機,也因為識人不明,因為臣下的一點瑕疵,關鍵時刻,反覆無常,造就了劉備這一大武將勢力的離開,造就了許攸最後生死存亡之際的背叛,兵敗如山倒。

    袁術之敗

    袁術割據一方後,孫策為了得到袁術的庇佑,將玉璽獻給了袁術,而後羽翼豐滿之時,龍歸入海,而袁術呢,沉迷於天命所歸,不思軍政要務,驕奢淫逸,搜刮民財,因為一點蠅頭小利,時而與呂布結盟,時而撕毀盟約,最終在呂布和曹操的夾擊之下,一路潰敗,吐血而死。

    袁紹之敗,官渡一戰兵敗如山倒。

    原因一,先說官渡一戰,袁紹佔據兵力的優勢,糧餉與兵馬都非曹操之匹敵,但是因為謀臣田豐非戰派與主戰派許攸的爭論不休,給了曹操平定後方,滅了呂布的時機,曹操後方無憂,就轉身對付袁紹。

    原因二,輕敵冒進,戰線過於太深,袁紹以兵力的優勢,加上許攸的謀劃自認為自己此一役必將曹操大軍消滅,於是大舉進攻曹操大軍不斷的將戰線擴大,勢必一舉殲滅曹操,在新三國有這麼一個片段,大軍初戰,還與曹操飲茶談話,被曹操抓住Sunny的優勢打了個措手不及,可見袁紹當時有多自大。

    原因三,輕信讒言,臨陣要斬殺軍師,我們都知道由於袁紹不能因材而用,造就地下謀臣內鬥十分的厲害,已經到了,不知對方為死地,誓不罷休的地步,許攸導致田豐以死而血書,而郭圖又利用田豐之血書,和許攸之貪墨,在大好優勢之下,要斬殺許攸一家,還要斬殺許攸,許攸生死存亡之際,背叛袁紹,率領曹操大軍奇襲烏巢。

    而後袁紹大軍沒了糧草,人心惶惶,兵敗如山倒,後來退回河北冀州,不久平定叛亂之後就病逝了,而後其子又因其爭權,被曹操各個擊破,袁譚被殺,袁尚與袁熙二人逃往遼西烏恆,後曹操平定遼西后,袁尚與袁熙二人也在逃往遼東後被殺。

  • 9 # 綠葉小杏

    據《三國志》記載,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意思是聰明的人善於估量主人的能力,事事得心應手,可立功名,袁紹想效仿周公禮賢下士,就是不懂得用人的方法,多謀而少決,多疑而無斷,想和他一起匡扶社稷,建霸王之大業,難啊!)於是就離開了他。曹操和郭嘉對袁紹的品評非常一致,都說這個人難成大事。

    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有大約十萬兵力,而曹操只有二萬),還擁有充足的糧草供應。所以,他的失敗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自己的個人能力問題。

    袁紹剛愎自用,性格又多謀而少決,多疑而無斷,不能好好用人,驕傲自大,是導致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官渡之戰中,謀士們好的建議袁紹一句也沒聽,對自己太過自戀,自負才高。

    謀士沮授讓袁紹用緩兵之計消耗曹操糧草,不要著急出兵而被監禁,又因批評袁紹不該安排嗜酒如命的淳于瓊鎮守烏巢看管糧草而被殺害。田豐諫言袁紹在曹操東征劉備時出兵襲擊曹操後方,阻止袁紹當時征伐曹操而以“擾亂軍心”被袁紹下令監禁。在袁紹看來,這些都是沒必要的。因為他的兵力佔絕對優勢,根本用不上這些“小小伎倆”。

    下一個就是關鍵人物許攸了。許攸本來是向著袁紹的。他得知曹操糧草快用盡了,就建議袁紹分兵佔領許昌,但卻被袁紹懷疑與曹操有密謀,最後許攸反而帶著大量有用的資訊投奔曹操。曹操連鞋都顧不上穿就出帳迎接,讓許攸非常感動。曹操最後依靠許攸的情報,突襲只有淳于瓊看守的糧倉,並設下圍殲之計,最終獲得官渡之戰的全面勝利。而袁紹幾乎折光了老本,狼狽逃回北方,從此一蹶不振,鬱鬱寡歡。後在公元202年夏天平冀州叛亂之戰獲勝之後病死。

    至於袁術的失敗,除了才德不匹配,就是因為他太高調了,弄了個傳國玉璽就自己加冕當了皇帝,不料大漢雖然衰微,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導致他遭到眾人圍攻,加上他的統治區內士兵和民眾生活貧困,民怨沸騰,最後終於一敗塗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生活的四大條件,衣、食、住、行,哪一個環節適合農民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