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咖咖爆米花

    近年來,印度電影為女性發聲的題材越來越多,敢想敢拍,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罩袍下的口紅》等,《一個母親的復仇》同樣也是女性主義的電影。對於印度一個有著鮮明等級制度及男權的國家,這些影片的出現,可以看做是印度的進步,電影人終於可以把想要表達的呈現給觀眾了!

    這部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是一部復仇片,講述的就是德薇卡的繼女阿利亞在一次派對上被輪姦,而四個強姦犯卻被法庭判為無罪釋放,身為繼母的德薇卡便用自己的方式對罪犯進行報復。當法律都不能制裁強姦犯時,一個後媽為女兒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殺掉那些畜生。

    同時,這還是一部歌頌母愛的電影,因為它刻畫了偉大的母愛,雖說阿利亞不是德薇卡親生的,但德薇卡也待她如親生女兒一般,可以說,德薇卡無時無刻不在包容這阿利亞,她對阿利亞有著無限的母愛。細膩生動的足以調動你所有的情緒,哪怕你從未成為一個母親,也能深切的體會到一個母親的所有內心活動,並被感動的一塌糊塗。

    不過,嚴格說來,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很多地方邏輯經不起推敲,故事的結構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在一些細節額上花了很多的功夫,畫面構圖也非常出色。而相反的,如何找到四個犯人的過程,以及犯人用了什麼方法去脫罪,這部分的內容卻被大大的省略了,四個犯人中,幾乎零難度地解決了三個,然後差點覆沒於一直在奸笑的大壞蛋。所以觀影體驗是有時候太跳脫,有時候又節湊過慢。雖然主題很好,但有些把人物自己將故事的內在立意說出來,這種方法很直白,也顯現出編劇能力的薄弱,或許是他們認為,大多數觀影者更喜歡這種快意恩仇。

    總之,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是一部不錯的影片,同時還穿插了對社會問題的暴露,對司法不公的不滿,哪怕電影在挖掘人性、劇情節奏上面有些薄弱,就僅憑母性光輝的偉大,母女情這一點,也足夠一看了。再有就是,飾演母親的是有寶萊塢女皇之稱的希裡·黛玉,年過50的她,依舊演技出色,依舊讓你忍不住膜拜,沒有她到位的演技,將一個母親的愛從內而外的詮釋出來,母愛的主題將失去一半的光彩,可能無法令你感動。

  • 2 # 90後阿姨有話說

    《一個母親的復仇》說實話,裡面反映的社會問題和演員的精彩表演給了我挺大震撼。

    由於最近的熱度大部分都集中在《復聯》和《大偵探皮卡丘》,以至於這部電影的關注度並不高,我也拖延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去看,但看完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可以推薦的電影。

    這部劇的一開始,一個幽默風趣的女老師在講壇上講課,課堂上一個女孩收到了班上頑劣的男同學傳來的不可描述影片,被女老師發現後,女老師二話不說把男同學的手機扔出窗外。

    畫面一轉,一個看上去溫馨的家庭晚餐,原來課堂上被騷擾的女同學,是這個老師的女兒,這個女老師正是被騷擾的女同學的繼母。這是一個重組家庭,女兒對繼母仍有抗拒,母親努力走進女兒的心裡。

    然而,之後發生的事,幾乎摧毀了這個家。

    一天晚上,大女兒艾莉亞去參加了同學的派對。班上曾經騷擾過她的男同學因屢次三番的求愛被拒絕,懷恨在心,夥同另外三個敗類把艾莉亞綁架上車,殘忍虐待後把奄奄一息的埃利亞拋棄在路邊的臭水溝。

    直到幾天後被附近遛狗的居民發現了還剩下一口氣的她。

    然而從死亡邊緣拉回來的艾莉婭接下來卻要面臨更殘酷的事。四個嫌犯夥同律師狼狽為奸,利用詭計和法律漏洞使嫌犯連牢都不用坐,當庭釋放,甚至嫌犯仍然可以大搖大擺的回學校繼續作威作福。

    父親在法庭上激動得衝上去揍了嫌犯,反而被抓起來。面對司法機關的消極處理,壓死了悲痛欲絕的母親最後一根稻草。

    她從一個守法、熱愛公益、相信公義的女性,變成了一個決定親自手刃惡徒的復仇天使,她知道當法律不能保護受害人的時候,她必須親自去為女兒掃去陰霾。

    她找到了曾經給他遞來名片的私家偵探dk。透過他得到了四個嫌疑犯的背景和地址,先是閹割了保安,然後用提取蘋果籽的氰化物加入男同學表哥健身用的蛋白粉中,使他癱瘓得說不上話。隨後嫁禍給另一個犯案的男同學。

    讓我為之震撼的一幕是,她來到癱瘓的罪犯病床前,對他說的話。

    回到前面艾莉婭從搶救中甦醒後,充滿怨恨的對女老師說,那些惡徒在傷害她的時候,嘴裡不停挑釁的說“call your mom(給你媽媽打電話)”,艾莉婭認為女老師丟掉的手機是她遭受痛苦的導火線。

    於是她的媽媽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制裁這些罪犯。她告訴這些罪犯,正義也許不會來臨,但母親一定會到。(演得真好那個眼神看得雞皮疙瘩全起!)

    劇情似乎一點一點開始走向明朗,女兒從剛開始的門窗緊閉,到第一個罪犯死去時她開始把窗簾拉開了一條縫,再到最後選擇走出去看看想去的地方。

    她的每一次好轉,都是電影在告訴我們:在悲哀的現實面前,只有真正的罪犯得到了懲治,才能撫慰受害的心靈。

    還有一個細節:在艾莉婭一家人準備去度假前,母親臨別前對偵探說了一句謝謝,偵探也回了一句謝謝。他是在謝謝誰?偵探自己也有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但現實的法律如果不能讓他女兒有個安全幸福的環境,他又如何保護自己的女兒?女老師這麼做不僅是為了制裁傷害女兒的兇手,也是為了阻止更多這樣的事發生。

    可惜她們畢竟不是專業的罪犯,在面對最後一個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時,危險也悄悄來臨。

    惡徒殺死偵探後找到了度假村,警察透過偵探留下的線索也找到了度假小村,及時趕到控制了罪犯,但罪犯的死不悔改,母親的吶喊使警察面對理智和情感時,決定把選擇權交給母親,讓母親決定惡徒的生死。

    但此時母親崩潰的情緒到了臨界點,猶豫著不敢下手。這時候艾莉婭從樹林後走出來,她知道母親為她所做的一切,終於喊了一聲“媽媽”。女老師眼中的脆弱陡然間消失,剩下的是堅決,最後對著嫌犯,扣動了扳機。她知道如果自己不下手,還會有更多的不幸發生,艾莉婭還會遭受更多的報復。

    如果不是被逼無奈,沒有哪個女人會想不開,主動跟這些窮兇極惡的歹徒對峙,只因為她還有女兒。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她可能也有怯弱過,但一想到自己身為母親,她就不得不去這麼做。

    任何一個母親看到孩子深陷險境,都會盡最大的努力保全孩子,哪怕去選擇犧牲自己,她們依舊會不悔的愛你。

    母愛像水,溫柔細膩潤物無聲,但一旦傷及她的孩子,水亦能掀起驚濤駭浪。

    雖然晚了點,但還是祝全天下偉大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 3 # 雙魚話娛樂

    決定去看這部電影,就是看到宣傳片上的根據“德里黑公交案”改編。

    但是,看完影片,感覺差強人意:

    1:《一個母親的復仇》,雖然一些細節經不住推敲,但作為一部歌頌母愛或者反映印度社會問題的電影,不算失敗。

    希裡黛玉飾演的繼母戴維琪,一直在努力走近繼女艾麗婭的心,但是艾麗婭無法忘卻失去親生母親的傷痛,拒絕戴維琪的示好。但戴維琪依舊盡到為人母的責任,事無鉅細的關心艾麗婭。尤其當聽到女兒的遭遇,崩潰大哭,發自內心的心痛的樣子,與生母無異。當罪犯被抓,卻無罪釋放,甚至當面挑釁。當看到女兒聽到判決時,失去理智的樣子。這一切的一切,讓戴維琪感到除了自己,沒什麼可靠。於是做出了的決定:她要自己替女兒討公道。

    在最後時,戴維琪其實動搖了,所以遲遲沒有開槍,但是,她聽到女兒的一聲媽媽,她清醒過來:只有眼前的惡人徹底消失,女兒和一家人的安全才有保障,所以,她果斷開槍。

    這樣深沉的愛,也終於換回了女兒的真心。

    2:電影不該將“德里黑公交案”作為宣傳賣點。

    因為從“德里案改編”這個角度去看這部電影,會暴露電影本身問題。

    1:人物設定

    德里案的受害人家庭並不富裕,能夠上學,十分不易。即將成為醫生的她是家庭擺脫現狀的希望。 而電影中,女孩兒出身富裕家庭,並不需要為了學費與生活奔波勞累。

    電影裡女孩兒聽著音樂塗指甲油。而現實裡受害者常常要靠打工維持生活。

    電影裡女孩兒為了暗戀的男生參加派對,現實裡受害者是因為之後實習的忙碌,才選擇提前看電影放鬆一下。

    幾個加害者也從貧民窟群眾變成了吸毒酗酒的富二代、黑社會。

    我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看電影時,影院裡有這樣的聲音:

    有錢燒的,花枝招展的去富二代浪蕩的地方,不欺負她欺負誰?新聞裡的女孩也是這樣的?

    在國外都有這樣的聲音,在印度本國,人們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別忘了,印度一向對於女性不友好。

    2: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

    電影裡的女孩兒與加害者是同學,並且有過沖突摩擦。而現實中受害者與加害者毫無關係,並無交集。

    這樣的改編,很容易讓人產生加害者是為了報復女孩兒才做的後來的一切。

    這無形中弱化了現實中加害者的殘暴、瘋狂程度,對現實中的女孩兒不公平。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風雪無邊雨

    一個母親的復仇毛骨悚然的社會

    《一個母親的復仇》是好片,故事情節,精神理念,演員的表現,拍攝手法,都很棒,只不過他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毛骨悚然的社會。

    筆者的專業會在大四畢業前夕,收到一份志願徵集——國際志願者。

    具體的不說,很多都是面向第三世界國家,大部分是比較落後的國家,其中印度和非洲有特別備註:男生或者會武術的優先。

    室友平日裡追劇逛淘寶屬於不知新聞為何物的小姑娘,然而在看到印度時統一搖頭,“那地方女孩子不能去。”

    印度這個地方,兇名在外,即便不熟悉社會類新聞,也知道新德里強姦之都的名號。姑且不論印度複雜的歷史問題,根深蒂固的種姓問題,語言文字不統一問題,只論本片的背景——社會對於強姦案的容忍。

    印度新聞裡充斥著大量聳人聽聞的惡性強姦案,然後總是不了了之,比如本片的女主,她被四個男性輪姦並且殘害,證據充足,最後卻因為喝了酒而被認定成證詞不可信證據不充足……四名罪犯當庭釋放,堂而皇之走出法庭。

    此事若是換到中國,你看那個法官能不能活著走出法院。

    絕望的母親最後選擇了自己動手替女兒報仇,身為人父的私人偵探決定幫助這個母親,卻又備受道德的煎熬,反問母親,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母親淡定的回答道,“這麼做當然是錯的。”

    “但是什麼都不做也不對,我們只能在不對和錯的之間選擇。”

    事實上母親不是沒有相信過公權力,刑警將四名罪犯抓捕到案,證據充分——然而並未被法庭採納。

    母親看著強姦犯逍遙快活,自己的女兒鬱鬱寡歡夜不能眠。

    這個社會顯然不對。

    她的女兒作為受害者受盡折辱,犯下罪行的男人卻沒有受到絲毫懲戒,並且還在繼續危害著她的女兒。

    母親只有在自己復仇和讓女兒繼續痛苦之間選擇,都是錯的,但是母親想要保護自己的女兒,想要為孩子討回公道。

    原本想要阻止母親違反法律擅自殺人復仇的刑警,在聽到這句話時也開始動搖了內心。

    當然是錯的。

    但是她只能在不對和錯的之間選擇。

    身為刑警,他理應遵循法律,尊重法院的判決結果。

    但那又是不對的,他作為警察,並沒有保護好那個受害的女孩,並沒有將那些罪犯繩之以法,並沒有維護公義。

    從定義上來說,警察的職責在於維護法律,然而從良知上來說,他本應保護民眾。

    警察在最後關頭,選擇將自己的槍遞出,讓母親保護自己的孩子,讓罪犯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剛剛看完時,覺得這是一個讓人長舒一口氣的故事。

    一位柔弱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女兒,在眾人的幫助下成功復仇,將罪犯繩之以法,深思之後,卻只會覺得毛骨悚然。

    怎樣的社會才會對受害者如此殘忍苛刻,對罪犯如此寬容?

    怎麼樣的社會才會讓民眾、警察都不得不幫助私人復仇而非相信法律?

    怎麼樣的社會, 怎麼樣的法律,才會讓受害者欲哭無淚,讓罪犯無憂無慮?

    印度便是那樣的社會。

    《摔跤吧爸爸》向眾人展示了印度社會普遍的性別歧視,《調音師》細緻描繪了印度猖獗的人口器官販賣生意……

    更可怕的事,這樣的社會,拍出來載歌載舞最後天下太平的電影。

    願我們的孩子,永遠不要降生在那個國度。

  • 5 # 滴雨入墨

    生而為女,我很抱歉。《一個母親的復仇》,展現了一個正義難得保障的社會,除去印度電影慢節奏的通病很是值得一看。

    這個社會從來不缺受害者有罪論,尤其是一些事情發生在女性身上尤為突出,不僅在印度,甚至是世界性的,對女性的偏見從未停止過。

    《一個母親的復仇》 改編自著名的“得裡黑公交事件”,“寧可放過一千,絕不原諒一個” ,好一個公正無私的FL,明明所以證據都能證明罪犯卻因為被害人喝了酒而證詞無效,受害人一家飽受折磨,施暴者逍遙法外發出挑釁,縱容只會是出現一個又一個的被害人。

    “神不能眷顧所有人,所以神創造了母親”,雖然兩句話不是出自一人之口,卻是完美的點題。DK先生有著漂亮的女兒,女主孩子的遭遇讓其深有感觸,所以這個看上去最不像好人的偵探,卻是唯一一個能夠幫助她的人,儘管初次見面的他可能另有目的,事發之後他也用生命去支援女主對惡人的懲罰。

    電影中的阿利亞除了對繼母的不接受任性去舞會,她明確拒絕了騷擾者,也沒喝對方的酒,並且是結伴而行防備心很重,唯一一次落單是好友喝了有問題的酒她去叫車期間還不忘與家人聯絡,她夠自重也夠警惕,但是她穿著性感長得漂亮所以就活該被傷害麼?

    從小我們聽到了太多女孩子不要自己走夜路不要單獨出門不要穿短裙不要化妝不能漂亮,好像女孩子一生下來就帶有原罪,如果發生了不幸一定是女孩子自身有問題。呵呵,受害者有罪論從來都存在,更可怕的為這種言論發聲的女性不在少數,以為作為旁觀者進行指責就能倖免於難,殊不知刀子與瘋子從來不認人。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母親的絕心,影片中的女主其實很慶幸,她有知識有智慧也有財力並且幸運的遇到了一個可以給她提供線索的人,所以她能一步步的成功復仇,倘若她處於最底層沒有這些知識儲備,一家人都只有在被動與不公中淪陷了。

    社會的確在進步,只是事故似乎永遠防不勝防,除卻懲罰力度不夠之外,社會對犯罪者的縱容更是雪上加霜。

    用微博上看到一段話結尾(只是截取了詞中的末尾句,不接受曲解,侵刪):女孩子都要害怕些什麼?最怕女孩們早已習慣活在沼澤,怕女孩們早已經習慣如此沉默,怕世人都認定女孩們本就懦弱。

  • 6 # wuli鯨落

    近幾年出現了很多印度電影而且口碑都不錯,今天又出來了一部《一個母親的復仇》。電影內容如名字一樣清晰明瞭,即母親復仇記,為何復仇?因為為母則剛,是改編自“德里黑公交案”。而相比於之前所看的印度電影,這部電影敘事上也是比較粗略,如:在法庭審判期間,四個犯人如何開罪逃脫證據的細節被大量省略;在復仇過程中,輕輕鬆鬆殺掉了保安、富二代兄弟。特別是被陷害的表弟證據未免太確鑿了點吧,通常情況下警官不應該懷疑加調查嗎?

    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並沒有深究它的敘事情節的粗糙,因為他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你去思考。首先是母愛,不得不說希裡黛玉所飾演的目前細節上都非常到位,如:當一名強姦犯居然回到學校上課,還笑著和自己打招呼,並擦身而過後,德薇卡被激怒了,鏡頭用一個緩慢的鏡頭聚焦在她面部,她的臉微微抽動,眼光發直。希裡·黛玉不僅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繼母,她的完美演繹中應該也有自己的親身體驗,畢竟來自生活的,永遠是最真實的,也最能打動人心。

    最後是印度社會問題,近些年來, 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廁所英雄》,《護墊俠》等,哪一個不是關於女性主義的電影。女性被強姦在他們國度已經是司空見慣,等待被受理的強姦案件堆積如山,警察對這些已經麻木不仁。而法律對於強姦犯卻一直沒有強有力的處罰,讓女性權益得不到保障。即便到了現在,還是可以見到很多新聞報道印度的強姦事件。她們何時才能解脫苦海,光明何時降臨這個國度。

  • 7 # 影視控

    印度女性地位,在時間軸線上大抵相當於我們的一百年前:迂腐、頑固,毫無人性。

    片中第一位被複仇的男性巴布拉姆,在最後一夜的醉酒中,曾這樣和友人說道:“你每一世的輪迴,都有可能做女人,但是隻有無數次的輪迴,才有權利成為男人。”

    他這種根深蒂固的男性至上思想,其實並不獨屬於他一個人,這是整個印度社會的真實反映。

    而電影安排給他的終結方式,則極其考究。

    “閹割”,這是比讓其死亡,要更加殘忍和有效的報復方式。

    而除他以外的另外三人,每一個人的處理方式,同樣極具內涵。

    愛好運動和健身的,讓其半身不遂,終生癱瘓。擁有大把生命和美好未來的,讓他遭受無限期的牢獄之災。崇尚暴力和愛奪人生命的,讓其最終眼睜睜的斃命在別人槍下。

    以其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來給予最有力的復仇。

    這樣的安排,某種時刻,比“正義”來的更讓人心血澎湃。

    2017年,印度上映的《一個母親的復仇》,改編2012年真實發生的“黑公交慘案”。電影與現實中的案件相比,殘忍程度遠不及現實,結果更是完全相左,最後的處理方式也有極大區別。

    在現實中女權的勝利,最終的宣判結果,讓我們看到了印度人民的覺醒。在電影中,卻將最重要的“正義”宣判,改為了“母親復仇”。

    而這一設定,有它深層次的含義。

    我們常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這句話翻譯成直白的話語,如下:父親的愛,雖近卻遠,母親的愛,卻常伴身邊,呵護左右。

    而這種區別,直接映照到了電影之中,父親和母親在面對同一種情況,而選擇的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首先,沒有任何貶低男主父愛的含義,因為他的悲,是整個社會和教育的悲,他的思想,凌駕在了父愛之上。

    電影中,艾麗婭酒會以後,返回家的路途中,遭遇了“綁架”、“性侵”、“謀殺”等諸多人間至慘的事情。艾麗婭醒來以後,供述的案件經過以及四位作案人,卻在“金錢”、“關係”、“觀念”的多重作用下,變得可有可無。

    最終,四人無罪釋放。

    而艾麗婭的爸爸,除了在宣判當日,在法庭上的一次反抗和衝突外。其餘時間,我們見到的只是等待,他相信“正義終究會來”。

    是的,正義一定會來,但一定不是等來,總有人需要做些什麼。

    於是,艾麗婭的繼母戴維琪站了出來,她將用自己的方式,來為女兒討回公道,將惡人“繩之以法。”

    但為何偏偏站出來的是母親?

    這並不是電影單,純為了劇情需要和高潮設定,而刻意營造的。選擇母親,是因為兩層原因。

    私家偵探,在給了戴維琪資料以後,上車前說:神不可能無處不在,所以他才創造了母親。我們中國則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

    真正無處不在,一直保護我們的愛,是母愛,是母親。

    無論是國外佳作“三塊廣告牌”還是這次的《一個母親的復仇》,女性選擇復仇,要比男性更加艱難,她們沒有強壯的體魄,她們不能像《颶風營救》裡的那樣,以暴制暴。

    但是她們的愛,又讓她們毫無保留的選擇去復仇。

    這種在感官和邏輯上的衝突刺激,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極其容易製造看點和淚點的。

    除此以外,第二個原因,要更重要,它更符合印度的當下社會。

    還記得前面巴布拉姆說的那句話麼,在印度,身為男性的優越感很強,有些人用這種優越感來昇華自己,然後保護女性,這種人更類似於電影中的父親。還有些人用這種優越感來麻痺和開脫自己,以此來行不軌之事,這種人是巴布拉姆。

    當然還有一種人,他們反對這種階級劃分,他們提倡男女平等,這種人是覺醒者。

    從這一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父親心疼女兒,憤怒施暴者,但是作為男性,他固定思維下的“大男子主義”,認為家庭的穩定是最重要的,他認為一切的傷疤都可以慢慢修補,甚至認為對於女性來說,物質生活的保障要遠遠大於精神。所以他總是說“等待正義”,尋求法律,用“各種旅行”來安慰女兒。

    他愛他的女兒,但是這種愛,並沒有走進女兒的心底,並沒有感動身受。

    所以,真正把艾麗婭的悲傷和絕望,看在眼裡記在心底的是母親戴維琪。

    戴維琪是艾麗婭的繼母,她一直渴望艾麗婭可以叫自己一聲:媽媽,當艾麗婭遭受到侵犯時,她知道這種奢望,再也不可能到來。

    當午夜,丈夫在身邊熟睡時,她起身,聽到了艾麗婭不斷的衝涮身體和痛苦的嘶吼。

    女兒的痛苦,加上戴維琪同樣身為女性,她更明白那種無力、渴望和充斥整個胸腔的絕望。

    於是,她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來複仇。

    這也是整部電影,為何選擇讓一位媽媽,來擔當復仇的主要原因。

    因為她更能感同身受,在社會大熔爐下,只有同樣身為女性的媽媽,才可以完全的體會到女兒的感受和所需。

    有些事,它只屬於母親,只有母愛可以做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凌派怎麼樣,1.0t發動機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