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歌雲中

    ①社會變革太快,競爭催生“焦慮",一波又一波的影片與口號讓家長們缺乏理性與淡定,如早幾年喊得響亮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許許多多家長顧不上提升自己,著急了慌地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班,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我願意付出我所有。

    ②家長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許多人無法突破階層固化,於是一方面向生活妥協,變得油膩不堪,一方面又心生不甘,然而限於眼光與能力,自己不努力奮進或曰不知該如何努力奮進,只好將個人曾經的希望與夢想寄託到孩子身上,總指望他(她)能幫己完成。

  • 2 # 教育探微

    這種現象很普遍也很正常。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夠做到努力上進,但所有的家長卻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勤奮好學。就連社會上的街皮二流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的學習。即是犯罪分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學習。這就是家長。不管什麼樣的家長,不管自己身的狀況怎麼樣,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成人,成才,成器。

    現實生活中,自己不努力上進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的家長大有人在:

    自己躺到沙發上刷手機,卻大聲吼叫孩子去學習;

    自己自己坐在麻將桌上搓麻將,卻大聲吼叫孩子去寫作業;

    自己走南闖北,車輪亂轉,迎來送往,推杯把盞,三五天都不著家門,卻嫌孩子學習不用功,不踏實,不勤奮,不努力;

    自己遊手好閒,不顧家,不管娃,只圖自己快活逍遙,卻嫌孩子學業成績差;

    自己連陪孩子的時間和耐心都沒有,卻嫌孩子惹是生非,學習不好.......

    這樣的家長怎麼可能教育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即便孩子很優秀那也一定是個例絕對沒有普遍性。

    家長的努力上進,並不一定是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一個方面。

    踏踏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就是努力上進;

    勤勞善良,勤儉持家,呵護家人,扶老攜幼,責任擔當就是努力上進;

    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堅強勇敢,勇於擔當,勤奮工作,踏實做事,本分為人,就是努力上進。

    家庭是育根的地方,是培育孩子人格的地方。而要達到這一教育目的,就要具備兩個必要條件。

    一是有良好的家庭環境。

    民主和諧,相親相愛,寬鬆快了,歡聲笑語,融洽自然,相互鼓勵,互相幫扶,這樣的家庭環境才是孩子成人,成才,成器的根本。

    二是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要想使孩子勤奮學習,自己首先要做好自己。回到家不玩手機,不看電視,好好陪伴孩子,用心用情負責任的陪伴孩子。多鼓勵引導孩子,多說積極正能量的話題,少發牢騷,少抱怨,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幹好自己本職工作,對家庭擔起該擔的責任,盡到該盡的義務,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 3 # 寒石冷月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已經成了千百年來,歷代華人養兒育女的終極夢想。說白了,這是傳統觀念發展到今天仍然大行其道的直觀見證。要說家長有錯沒有?也很難說對與錯,至少有夢在是好事嘛。但是對於為讓兒女圓父母之夢的現實道路上,有些家長理性,有些家長就非理性。

    很多家長雖然寄希望兒女成龍成鳳,但是他們缺少培養孩子成才的觀念與能力。

    若問那些把孩子培養成才的家長,你們靠的是什麼把孩子培養的這麼出色?有些家長可能會微微一笑,說也沒什麼了,我們就是不給孩子製造壓力,少有打罵,儘可能多鼓勵,少否定。適當立規矩,讓孩子學會遵守。至於學習嘛,在培養孩子學會做人的基礎上,只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這個家裡不會感受到浮躁就好了。果真就這麼簡單?當然就這麼簡單,但是對育人而言,越簡單越不容易做到。因為家長的育人觀念往往有一種根深蒂固式的急功盡利,總想著自己圖省心,而希望孩子自發式去努力,這怎麼可能呢。

    喜歡學習的孩子,必有熱愛為心理動力,而這熱愛源自父母的好學上進表率。

    這麼多年從事家庭教育工作,我的學生九成以上都是孩子的媽媽,父親教育缺失已經成了常態。有時你問孩子的媽媽,你老公為什麼不參與學習?為什麼不經常陪伴孩子?答案特別相似,工作忙,應酬多,到了家就說累。像這種答案背後,其實隱藏的是逃避,以懶惰為目的逃避。還有什麼比陪伴和教育孩子更重要的?如果這麼順,馬上就招來罵聲一片,不掙錢你讓我們一家人喝西北風去?不掙錢你讓我們還不上房貸睡馬路去?瞧,振振有詞。所有的一切都把家長的學習拋的遠遠的,不學習你拿什麼來教育孩子?大腦空空滿是銅臭,你給孩子能灌輸些什麼價值觀?

    凡是整天只盯著孩子學習說事,而忽略培養孩子健康身心,不重視人格教育的家長,最終大都不可能讓孩子實現父母的夢想。

    記得在五年前,我在天津工作室進行好習慣養成班訓練時,有一個家庭來參與活動。父親是某大學教師,博士學歷,母親是政府公務員,碩士學歷。我問他們參與活動的初衷是什麼?父親答,我要讓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父母答,我要讓孩子將來能考上清華或北大。我再問,你們還有什麼壯觀的夢想沒有?他們說,教育孩子不就是這樣嗎?還能有什麼呢?我問,你們是否考慮過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有健康的身心,有極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特別棒的思維能力,有出色的社交能力。夫妻倆皆說,沒想過。我說這些都是讓你們孩子獲得優秀學業成績的基石,你不重視培養能行嗎?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至少身為父親或母親你得做出個樣子,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十幾年的家庭教育工作讓我的同情心日漸麻木,就如學校裡一些教師無法深愛著每一個學生一樣,因為離開家長的堅定支援,就沒有辦法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促成有機整體,可以說誰也離不開誰。就如父親教育和母親教育一樣,兩者就是共同配合的過程,缺少一個,必然會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現問題。就拿孩子的的上進心和自尊心培養來說吧,如果孩子放學回家,看到父親在那玩手機或電腦遊戲,你想讓孩子去寫作業,保證孩子不情願,為啥?孩子心裡會想,爸爸能玩遊戲,我憑什麼就不能玩兒?這就是榜樣的作用。如果換一種做法,孩子寫作業時,父親在旁邊看書學習,你看孩子願意學習不?

    整天因為學習而打罵孩子的家長,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會慢慢自食惡果。

    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覺性特別強,不需要父母過多督促就去認真完成學習任務,並有較高的學習效率。為什麼這些孩子能做到如此?最為關鍵一點,那就是家長始終會重視對孩子進行生活與學習品質和好習慣的培養。家長會讓孩子清楚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你所獲得的成績會帶給你榮耀,所有人都會欣賞,都會佩服你,喜歡你,尊重你。並且在學習越認真,效率越高,用時越少,你就可以節省出更多時間用來玩耍或課外閱讀,做你喜歡做的事。反之,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在那玩個沒夠,馬上斥責,你給我趕快寫作業去!再磨蹭我就揍你!孩子聽著什麼心情啊?寫作業是給你寫,人家如果不情願給你寫呢?打一頓又何妨?這就是觀念問題,壓根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有些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你打打看,不給你揭竿而起才怪。

    家長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皆把責任歸咎到孩子身上,孩子焉能接受?

    我經常在網路上做遠端個案指導,接觸青春期孩子機會比較多。有些家長想讓我給做個案,我直接拒絕,我說你想不行,需要孩子自己願意才行,什麼時候讓孩子願意當我的學生,我才能接個案。家長就不解,孩子根本不來電腦前啊。我說,這並不是問題,你把電腦上安裝一個音箱,再加上一個外接麥克風和攝像頭,我和你影片交流半小時吧。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讓家長把苦惱說出來,然後我給家長進行問題分析。所有的分析都是站在有利於孩子教育和成長角度進行,當把家長的錯誤觀念,錯誤做法,圍繞具體的事分析出來後,再看家長的孩子,悄悄就來到媽媽身邊了,因為他們終於看到有老師給媽媽上課了,指出她的問題或錯誤了。就這樣,我和孩子很快成了好朋友,教育和教學便不成為問題了。

    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擁有心裡安全感和快樂感,內心不浮躁的孩子才願意接受管教。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家庭缺少和諧,夫妻之間都變得越來越自我,並且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正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離婚率逐年攀升。我不知道在你的家庭裡,是否夫妻間互敬互愛,互相體諒,互相協助。更不知道你們和孩子相處時,是否也真正尊重過孩子,如果做不到,反而是經常斥責孩子,保證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逐漸喪失。因為對孩子來說,最渴望得到爸爸或媽媽的欣賞與讚美,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努力,都換來的是打罵或批評,孩子還會努力嗎?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孩子一旦失去了努力的目標,哪會再乎別人怎麼看呢?結果每天呈現在家長面前的就是一個特別浮躁的孩子,並且是不願意接受管教的孩子。

    結束語:有一句話說的好,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上進。其實這就是父母給孩子做好的表率,學習無處不在,不僅僅指孩子課本上那點知識。怎樣做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修養的人,得需要家長學習。怎樣做一個寬容大度有愛心會分享的人,得需要家長學習。怎樣做一個有理性認知和自我約束的人,得需要家長學習。不學習便不能成長,請家長記住,你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共同學習,只是你們學習的內容不同罷了。最後我要說的是,家長光會學還不行,還得會教,做孩子的好老師並不容易。

  • 4 # 超人爸爸說教育

    為什麼父母自己不上進不努力,卻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

    他們明明知道,父母的上進努力,就是最好的教育,可他們偏偏不做。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打嘴炮容易,真要實幹的話,臣妾做不到啊!

    有很多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很多人明知道不學習,就沒有好生活,但是最終他們卻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最高讚的回答是:因為學習的苦要自己主動去吃,太難了,而生活的苦,你只要躺著不動,它自己就來了。

    所以這說明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也就是最近網上比較火熱的一句話:雖然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誰都知道動動嘴皮子,說說孩子是最簡單的,但真要讓自己做起來,那可難於上青天了。

    知易行難啊!

    因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電影《聞香識女人》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每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知道哪條路是對的,但我從來不選,因為太難了。

    明白道理和能不能去做,真的是兩回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身並沒有錯。

    不管父母本身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所有人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更加成功,這個良好的願望本身是沒有錯的,關鍵是要採取正確的方法。

    不管你給孩子講什麼樣的大道理,孩子最終會看你的行動。如果你的行動和你的說教是相反的,那孩子肯定不會聽你的。

    這個時候對孩子打罵,也一定是沒有效果的,反而會加劇孩子的叛逆,但實際上這個叛逆的原因是父母造成的。

    父母怪孩子不努力,孩子怪父母不理解自己,就這樣陷入了無法解決的死迴圈。

    有沒有好的建議?

    如果父母確實做不到,或不想努力上進,那最起碼要做到理解孩子,支援孩子。

    父母自己都有失敗,不如意的時候,一個小孩子,怎麼可能事事做到讓父母滿意?

    有時候,僅僅是在他們遭遇挫折的時候,給予理解、寬容,就足以讓孩子充滿感激,併發奮努力了。

    每個父母都有讓孩子成功的願望,但是這還不夠,還需要有能讓孩子成功的方法。孩子學習一不好就罵,是讓孩子遠離成功,最快的捷徑。

  • 5 # 飛魚9E2g

    飛魚勸學,關注教育,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開頭的話:孩子早已不是原來的那個孩子,但是家長還是原來的那個家長。如今的孩子,已變得更加自我,更加叛逆;但如今的家長,卻還是那個苦口婆心、望子成龍的家長!

    現在有些家長自己不上進不努力,卻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孩子學習不好就罵,這是為什麼?

    這種家長,這種現象,其實並沒有什麼“奇異之處”。早在1200多年以前,這種家長,這種現象就已經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了。

    當代社會“尊師重教”的淡化,跟家長們“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有很大關係!

    公元801年,年紀輕輕的韓愈,已經成為了“古文運動”的領袖。

    這一年,韓愈35歲,他寫了一篇千古傳頌的美文,取名為《師說》。在《師說》中,韓愈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這樣一類人: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意思就是指,有的家長,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真是糊塗啊!

    你看,題主所說的家長不就是韓愈所批判的這類家長嗎?連家長都不願意向老師學習,不求上進,還要求孩子去從師學習,這不是笑話嗎?這難道不諷刺嗎?

    韓愈所批判的物件,實際上是他那個時代那些“恥學於師”的人們。如果一個社會都形成了這樣一種“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那麼,“師道之不傳,則可知矣”!

    韓愈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句話即便是放到1200多年後的今天來講,竟也並不覺得刺耳!

    不注重“尊師”,不注重“傳道”,家長們何以教育孩子?

    據我的經驗和總結,教育的確有多重方式,什麼批評教育、懲戒教育、說服教育、勞動教育,如此等等,這些教育方式都具有不同的“妙用”。

    但是,我認為最有用的教育方式,還是“榜樣教育”。要讓孩子不玩手機,首先家長做好榜樣示範,家長不貪玩手機,才能讓孩子不貪玩手機;要讓孩子不抽菸打牌,首先家長要做好榜樣示範,拒絕抽菸打牌。

    連古人也說對孩子要“言傳身教”,為什麼家長們都總是忘記“古訓”呢?“古訓”是古人的智慧,作為現代家長,我們不能把古人的智慧忘得乾乾淨淨。

    要求孩子努力學習,追求成功,但是家長自己卻遊手好閒,不思上進,這樣的要求會有多大的效果呢?估計要大打折扣。

    積極的教育,正面的示範,孩子將會學到更多“積極的知識”;消極的教育,負面的示範,孩子將會學到更多“消極的知識”。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人生的“首席啟蒙者”。家長的言行,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長們如果真的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則既要注重“言傳”,又要注重“身教”。

    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則要細心體悟和領會父母那種“望子成龍”的良好願望!

    對於那些“恥學於師”的家長,對於那些動不動就打罵孩子的家長,作為旁觀者,或嘲諷,或嘆息,不過很快都會成為“過往雲煙”。

    但是,作為孩子,對父母那種“望子成龍”式的願望、“苦口婆心”式的交代、“逆耳忠言”式的責罵,則不可不察。

    父母打你罵是為了什麼?難道僅僅就是為了“處一口氣”?絕對不是。

    我認為,父母打你罵你不是為了“處一口氣”,而是為了“爭一口氣”!

    家長不是平白無故地打你罵你,是在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打你罵你,這說明:你的家長實在是“恨鐵不成鋼”啊!

    也許,在他的那個年代,由於種種原因,他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他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最後他不得不過著現在這種“平庸的生活”。

    他的人生已經去了一大半,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後也過著這種“平庸的生活”,他希望孩子能夠“學有所成”,能夠“出人頭地”,能夠“飛黃騰達”,以此來改變命運,創造輝煌!

    家長這種“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豈能因為幾次責罰,幾次痛罵,而失去它的“偉大意義”?

    也許父母的方式方法存在一些問題,不可否認,在他們自己都沒有學過多少知識的情況下,能指望他們擁有多少“先進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作為孩子,不應過多地看重自己的“出生條件”和“家庭環境”,不應過多的責怪父母對自己的嚴格管理和冷酷批評!

    他們,作為你的父母:是在用自己吃過的苦頭來訓誡他的孩子,希望你不要再去吃他們吃過的苦頭!

    話又說回來,身為家長,要真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成功”,那麼就必須改變自己的傳統思維和陳舊方法!

    要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成功”,光靠打罵肯定是不行的。“黃荊棍子出好人”這種傳統思維和陳舊方法,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的教育環境了。

    對此,我建議家長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

    1.用自己的意志來強迫孩子學習,孩子是否能夠理解家長的一片苦心?

    2.決不能用孩子的一生來實踐並完成自己沒有走完的路!

    3.重視和孩子之間的平等對話和溝通,決不能有專制的家長作風!

    4.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用正面、積極的行動給孩子做榜樣示範!

    5.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要罵他,並且將自己在人生中經歷的坎坷和痛苦說給孩子聽,讓孩子體悟並領會父母“望子成龍”的良好願望!

    6.瞭解並把握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站在孩子一邊,想辦法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戰勝困難!

    結束語: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因為自己是“對孩子好的良好初衷”,就不在乎孩子的感受。要想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取得人生的成功,家長就必須既要做到“言傳”,又要做到“身教”!還是那句話,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只有堅持不懈的積極奮鬥!

  • 6 # 婉秋聊育兒

    乍看題目,我在想:這種父母是種什麼心理呢?很令人討厭是不是?你自己不上進卻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你自己為什麼不要求自己先成功呢?你讓我考試得第一,你為什麼不能是馬雲、董明珠?

    我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一下這類父母的心理。

    第一種,自命不凡。這類人呢認為自己有很大能力,但是時運不濟,所以未成大器,也許他們整天掛在嘴上的是“ 我的人生價值因為某些客觀原因未能實現。”這樣的人自然覺得自己的基因很好,他的孩子一定要比其他人家的孩子強,所以他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他們呢?是已經出窯的磚,定形了,無法努力上進。

    第二種,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記得以前網上流行一段話:有的父母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了個蛋,讓下一代使勁飛。這類父母小時候有過夢想,因為客觀原因放棄了,現在將孩子當成為自己爭氣的工具,逼著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

    第三種,盲目跟風。這類父母自己很普通,每天過著按班就緒的生活,每天做著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天天打卡上班,過著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他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非常優秀,就盲目地跟人家比較,回家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爭氣。

    但是——但是父母這樣要求孩子就錯了嗎?作為一箇中年婦女,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業餘社交基本都是各種各樣的父母,我從父母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樣的父母的心理哈。

    第一,人生各個階段的努力目標不同。中年階段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學習和上進,而是要養家餬口,大點說為社會做貢獻。能對工作盡職盡責,能保證家庭的經濟支出,能照顧孩子健康成長,能盡孝自己的父母,這些是必須要完成的作業,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做,都要盡到責任。

    孩子呢?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奠定文化知識的基礎,明確自己的興趣,為成人之後進入社會作準備。

    第二,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將來生活幸福,至少過得比自己強,所以要求孩子努力學習,透過考大學實現人生階層的跨越,這是父母的一番苦心。因為父母透過半輩子的經驗發現:普通人要想透過創業什麼的成功太難了,升學反而是一種最便捷的途徑。

    第三,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欠妥。父母雖然愛孩子,但不一定真的會“愛”孩子,愛的方式孩子不接受或許就是傷害。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弗羅姆說過這樣一句話:“愛”, 就像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好比學醫,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一個醫生,你必須透過學習而成為一個醫生。

    他的看法是:每一位父母也必須透過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所以,孩子請包容父母“第一次做父母需要學習”的現實。

    董卿曾經說過:“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最後,這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父母再也不能以自己“是塊已經出窯的磚”為藉口不學習、不上進,而去強迫孩子努力學習。

  • 7 # shlcc

    一孩子,因學習成績不好被家長罵“笨鳥”。孩子不服,說:“這世上的笨鳥,共有三種 ;而我不是!” 家長:“都哪三種?你說說。” 孩子:”第一種是先飛的,這個聽說過吧? 第二種是嫌累總貓在窩裡不飛的。” 家長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第三種最討厭,ta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然後要求下一代使勁兒飛!”

  • 8 # 家有教育家

    這樣的家長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就是因為自己做不到成功,所以要求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願望;第二種,是有很強焦慮感的家長,因為害怕自己將來沒有辦法將來面臨孩子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所以會認為迴避這些問題,只要孩子不要出現這些問題就好了,於是對孩子有很強的控制要求孩子要成功後。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其實都是表明了家長是不夠尊重孩子的,同時家長自己其實是有很多的內耗和衝突的,他們在內心深處其實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對自己沒有很紮實的自信,因此認為別人認為我好我才是好的,因此會認為孩子也是沒有能力的,所以我要去控制他。

    他們真正的需求其實並不是想要孩子成功,孩子是否成功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這些家長真正的需求沒有被自己真正看見,他們也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需求的問題。所以,要求孩子成功,孩子不學習就打罵其實是他們逃避自己的問題的一種他們自己合理化了的解決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陸游的生平代表作作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