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月春風658

    主要有以下的幾點:

    日本佔領中國大片領土以後,野心日益膨脹,向太平洋進軍擴張的趨勢變得愈加的明顯,而日本的擴張挑戰了英美在太平洋的利益,日本和美國的矛盾加深,兩國的戰爭火種就此埋下.

    (1)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1941年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日本遭遇到嚴重的能源危機,日本資源相當的貧乏,根本無法補充巨大的戰爭消耗,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用半年的時間,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迅速的打下東南亞,奪取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供戰爭的需求.

    (2)

    以東條英機為代表的南進派勢力的上臺.

    日本參謀本部原來一直存在著“北進”和“南進”兩派之爭,“北進”派力主在時機成熟時進攻蘇聯,向西伯利亞方向擴張。“南進”派主張向東南亞擴張。就一般正常情況而言,蘇聯經過“十月革命”、內戰、被波蘭擊敗以及蘇芬戰爭,比英、美弱得多,“北進”是個相對穩妥的擴張方案,“南進”則要同西方列強“硬碰”,十分冒險。

    1941年10月17日東條英機繼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同年11月初,以東條為首的日本政府,在御前會議上通過了對美國、英國和荷蘭開戰的決定。11月中旬,東條在臨時議會發表戰爭演說,譴責英、美阻礙日本進行侵略擴張,號召國民節衣縮食,叫囂一億國民齊上陣”。臨時議會根據東條的要求,通過了38億日元的臨時軍費追加預算案。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日軍根據東條英機的命令,陸續開始對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關島、威克島、吉爾伯特群島及香港等地發動進攻。12月8日,美國、英國宣佈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妄圖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野心.

    “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近代以來實施的一系列亞洲政策的結果,是“大陸政策”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其出發點是乘英、法等面臨德國的長驅直入自顧不暇之際,奪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亞,東南亞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勢力實現從“東亞”向“南亞”"東南亞"的擴張,妄圖建立一個大日本帝國。但是,由於戰線太長,加上陷入了中國戰區不能自拔,為了解決擴大戰爭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問題,日本打出了“共存共榮”的旗號。這樣,一方面可以在亞洲國家抓壯丁,解決日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可以對亞洲各國的掠奪正當化,還可以以假象矇蔽日本人民。正如北崗伸一說的那樣“在日本決定重要政策的過程中,解放亞洲並非主要目的,‘自存自衛’才是其經常性的目標。”

    (3)

    珍珠港是日本向太平洋擴張的”眼中釘,肉中刺”.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駐紮在珍珠港,是日本南下的最大阻礙,要取得太平洋的海空優勢,必須除之而後快:

    戰列艦 加利福尼亞號、俄克拉何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 馬里蘭號、田納西號、內華達號、賓夕法尼亞號 8艘,2艘航空母艦 另有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以及3艘其它艦隻,

    10餘艘其他大型艦隻、20餘艘中小型艦艇,美機約400多架.

    (4)

    日本的國力決定必須孤注一擲的對美國進行偷襲,給予美軍重創,才能奪取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美日兩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對比。

    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藥可達50萬噸,美中國產鋼3300多萬噸,工業潛力再開展前卻沒有啟用.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援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裡簡單的舉例一組資料: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華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二戰以來,隨著太平洋和亞洲地區日、美衝突的日益尖銳,日本很早就做好了同美國作戰的準備。為了打擊美國海軍,奪取制海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於1941年2月制定了“Z作戰計劃”,試圖先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的主力。作戰計劃實施前,日本派出大量間諜到檀香山、珍珠港等地收集情報,其中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就是間諜活動的大本營。各種間諜經常喬裝打扮,透過各種途徑刺探美軍軍情。

      

      日本甚至還聘請了外國間諜予以協助。比如在檀香山有一個叫納德·庫恩的德華人,一家四口都參與了刺探珍珠港軍事情報的間諜活動。甚至連其11歲的小兒子漢斯也常到港口玩耍,當起了小間諜,經常向美國海軍軍官提問一些看似天真、實際有重要價值的問題,而軍官們都喜歡這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對他毫無戒備。庫恩一家後來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身份才暴露。庫恩曾被判處死刑,後獲釋。2、日本利用了當時的天氣優勢,在大霧的天氣裡對美軍進行偷襲;3、此時美軍正是假期,沒有充分的準備

  • 2 # 欣爸大挑戰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表面上是為了策應德國在歐洲的戰事,實際上是為了達到自己稱霸亞洲的目的。日本之所以加入軸心國,是為了在世界大戰中分一杯羹,控制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而德國的如意算盤是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後,不是急於向南打通大陸交通線,殖民化中國,而是向北進攻蘇聯,從而達到牽制蘇聯夾擊蘇聯的目的。

    不過德華人的如意算盤沒有打好,早在諾門坎之戰的時候,弱小的日本裝甲部隊和蘇聯的強大坦克群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上,部隊的作戰水平也相差很多。由於這次的挫敗,使日本從根本上放棄了進攻蘇聯的企圖,蘇聯也得以從遠東調離了大部隊到西線支援蘇德戰場。日本放棄了進攻蘇聯後,將陸上重點放到打通中國至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以中國的戰略物資為基礎,以戰養戰,直接支援在東南亞的日軍作戰,妄圖控制整個太平洋地區。

    在海上,日本則瞄上了太平洋的霸主,美國。在二戰爆發的初期,美國並沒有直接派兵作戰,而是透過租借法案支援英國,由於遠離西歐戰場,美國仍是一派昇平的景象,部隊沒有作任何戰爭的準備,武器裝備也比較落後,甚至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美國應徵入伍的新兵訓練沒有機槍用木棍操練,但是憑藉其強大的工業基礎,雄厚的國力,美華人笑到了最後。

    日本的決策層很早就斷定,日美早晚有一戰,但是還有很多人不同意,認為日本應避免同美國開戰。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認為美國的工業基礎和戰爭動員能力是十分可怕的,如果開戰,戰爭時間一長,日本根本不是對手,所以應該避免同美國作戰。但是,日本的最高決策層還是決定和美國開戰。作為忠於軍國主義思想的軍官來說,雖然帝國的意志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山本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轉而研究怎樣擊敗美國。他認為,只有集中日本的艦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美國在的太平洋海軍,殲滅其海軍力量,才能使日本獲得戰爭初期的優勢。所以,他擬定了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的計劃,目的是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所有航空母艦和戰列艦。

    具體計劃由南雲中一海軍中將實施,他在進行了無線電靜默的掩護下,率領艦隊偷偷接近了珍珠港,而美國的零星偵察機並沒有發現日本的聯合艦隊,而美華人也忽視了先進的雷達的作用,一直沒有太相信這個高科技玩意。最終,日本人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艦隊和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但是,這一戰的目的並沒有完全達到,美國的航空母艦沒有停泊在該港口!就是說,美國還保有強大的反擊力量。更重要的是,日本激怒了美國,使美國加入了盟國一方,以其強大的國家力量迅速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局勢,最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

  • 3 # 狼煙火燎

    在二戰過程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一個原因是日本膨脹了,從甲 午 戰 爭 開始,他們打敗了太多比他們強大的國家,首先就是大清,然後是強大的沙俄,然後又贏得了一戰,而且一戰日本人認為自己真正的崛起了,因為他可以和美英法帝國坐在了談判桌上,平起平坐,一直到二戰和美國開戰前,日本一直沒有打過敗仗,日本是不可戰勝的信念已經深入人心了。第二就是美國 人卡了日本人的脖子,美國和日本簽訂一個外貿合同,而在合同還有半年到期時候,美國已經明確表態到期後不再和日本做生意了,不再賣物資給日本了。日本是島國,而且資源極度匱乏,日本所有鋼材、石油等戰略物資基本都是找美國買的,一旦被斷供,前線就會陷入被動,任何戰爭打的都是後勤,後勤都斷了還怎麼打仗呢?於是日本鋌而走險,希望透過偷襲重創美太平洋艦隊,並慢慢形成滾雪球優勢,幹掉美國!

    美國從來都是一個“美國優先”國 家 ,這從他建國時期就是這個樣子了,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為什麼要去得罪強大的美華人?那時候的美國可是世界工業能力最大的國家,而且二戰打了已經有這麼多年了,從日本、德國、英國等還有所有參戰的戰爭國家中,賺取了巨大的財富,美國有多強日本人是知道的。

    而美華人什麼想法呢?美國二戰一定會加入盟國對付德國,對付日本,理由就是一個,美國永遠會打壓對自己存在威脅最大的國家。比如一戰為什麼美國加入英法打德國?因為美國世界第一了,而德國顯然是那個世界第二,然後老大聯合老三、老四把老二給做掉了,而老大最先並沒有出手,而是等著他們打得兩敗俱傷了才幹掉德國,最後英國、法國也打得不行了。

    二戰是一樣的情況啊,德國再次崛起歐洲老大了,世界老二了,老大在歐洲肯定又玩一戰那一套,最後把德國給幹掉了。而亞洲這塊顯然日本是老大了,老二已經奄奄一息,被打殘了,這時候也是美國也是出手的時候了,聯合蔣幹掉日本的計劃肯定也快執行了。

    而日本既然被卡了脖子,美國出手干預日本是遲早的事,日本的選擇就是先下手為強,偷襲了美國珍珠港,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還能怎麼樣?人都是逼出來的,日本襲擊珍珠港尤其是這樣。在帝國主義猙獰的表情背後,日本人可是積了一罈子苦水。正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只要作死,遲早是死!

    1.日軍泥足深陷中國戰場,急於開啟新局面

    日軍當年悍然開啟了全面對華侵略,抗日戰爭爆發。起初日本人還打著“速勝”的口號,宣稱要“三個月佔領全中國”,結果這仗一口氣打了好幾年,日本人是損兵折將,把自己點存貨快消耗光了。

    然而從中國掠奪過去的物資因為漫長的運輸線以及沿途中國軍民的破襲戰,一路上消耗巨大,運回去的代價高昂得嚇人。一來二去沒幾下,國內本就有經濟危機的日本便撐不住了,只能從其它地方尋求破局。

    2.日軍“北向”政策在蘇聯鐵錘下破產

    日本人最開始除了侵略中國外,還訂了兩個方向策略,稱為“南向”、“北向”。所謂“北向”就是如日俄戰爭那樣,找由頭侵略蒙古和蘇聯。

    結果日本集結的大軍與剛剛從肅反的小黑屋裡走出來的朱可夫碰上了,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爆發。儘管蘇軍當時的戰鬥力因為肅反掉的厲害,但仍然以巨大的犧牲換來了勝利。日本人經此一役被打破了膽子,開始重新評估蘇軍,從此與蘇軍和平協議籤個不斷,始終保持著笑臉。氣勢洶洶的關東軍也沒了脾氣,擺出副孬孫樣在東北瘋狂修築抵擋蘇聯的要塞。

    3.日軍的“新南向政策”

    因為“北向”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日本人便把目光打到了南邊,本來南邊他們是不敢動的,但到1940年時,因為歐戰的爆發,荷蘭、法國、英國等許多歐洲國家都無暇顧及自己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些膏腴之地的資源和一片真空的政治環境深深吸引了日本這隻餓狼。

    在美華人對日本發動制裁和中斷貿易以後,完全失去戰爭資源的日本不管不顧的展開了“新南向”策略,並確定了以東拒美國艦隊、南下加里曼丹群島奪取油田的大方向。他們甚至把主義打到了澳洲大陸。

    4.美國的制裁與策略

    其實美華人自己對東南亞也挺覬覦,而且也有自己的利益範圍,所以日本人的心思他們都懂。在日本人的嘴臉徹底昭然若揭後,賺夠了錢的美國很快就把日本甩了,並發動了墨西哥等幾個國家對日本禁運。

    被掐斷資源線的日本,除了停戰外便只有一條路可走——敲死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美華人重新組織援軍到來前,用這個時間差侵佔加里曼丹地區的油田,形成實際控制,維持自己的戰爭能力。

    5.日本人輕視美國,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美國當年雖然工業和經濟實力上是絕對的強國,但出於孤立主義的原則以及海洋的阻隔,他們在二戰前對軍力並不是十分上心,只能湊合排到全球第七。而且許多裝備以仿造英國為主,整個陸軍只有10萬人的部隊和300輛老式坦克,也就波蘭那個檔次。

    這些表象讓日本輕視了美國,產生了許多錯誤判斷,他們認為美華人是油頭粉面的小少爺,是吃不起苦只會享樂的公子哥,既怕死又無能。

    最終日本人下定了決心,透過偷偷集結的航母群,發動了當時人類歷史上還不曾有過的大規模艦載機攻擊,也基本完成了“拿下太平洋艦隊”的任務。可以說山本五十六的計算相當精確,日本人完成了他們能做到的一切。

    只是他們完全沒想到太平洋艦隊殘餘的三艘航母突然來了個神級發揮,成了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中堅,並生死奮戰到美軍那些新船下水。日軍雖然控制了東南亞地區,將美英軍趕下了海,也拿到了自己急需的石油,卻完全無法在瘋狂爆兵的美華人面前扛下來,而且那些被稱為“怕死的小白臉”的美國潛艇兵,居然英勇的完成了對日軍運輸船90%以上的破交戰,比起德國同行可是牛太多了。

    完全可以理解日軍的心情,哇涼哇涼的,已經輸了卻被迫著還得打下去,軍國主義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 5 # 珞珈山的貓

    一切皆因石油而起!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自然資源十分匱乏,不僅僅缺少,糧食蔬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時也缺少煤炭石油等礦物質資源,這在和平時期還可以透過進口來獲取,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與許多產油的大國都產生了矛盾,比如說蘇聯,因此第二次世界戰爭開始後的日本的石油主要供應商是美國。

    正是美國提供的石油源源不斷的供應著日本這個戰爭機器在運作,也就說在第二次大戰爆發初期,美國同時在於參戰雙方都做著生意,因此美國大發戰爭財的說法是沒錯的。然而這一情形在1941年夏發生了變化。

    由於當時的日本在亞洲戰場越發的猖狂,在當時的亞洲國家中,大半個中國和北韓半島以及整個東南亞地區都落入了日本的實際控制範圍內,美國不願看到日本做大而打破戰爭的平衡。另外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行動觸碰到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因此美國開始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擴張進行控制。而美國採取的手段便是透過經濟上對日本進行封鎖,尤其是日本賴以進口的石油資源被美國切斷。

    日本就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環境下才迫不得已採取鋌而走險的方式,對美國珍珠港進行了偷襲。幻想將整個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殲滅在港灣裡,進而扭轉日本在軍事實力上不敵美國的客觀事實。因為日本已經不得不與美國開戰。

    日本難道沒有第二個途徑獲取石油資源嗎?

    其實日本也一直在努力尋求另外的途徑獲取石油,其實二戰時的日本差一點就成功了!

    日本在1931年佔領東北之後,一直派地質專家在東北地區尋找石油。對東北全境的可能蘊含石油的地點全部探了個遍。然而日本卻沒有發現大慶油田這個地方。

    正是由於日本在尋求東北地區開發出油田失敗之後,才不得不依賴從美國進口石油來支撐整個日本帝國的功業運轉以及戰爭的油料消耗。

    而美國在1941年的這一行為嚴重的阻礙了日本的軍事計劃和軍事行動。艦艇拋錨,汽車無法行進,日本國內的各大軍工企業更是無法生產軍事武器。尼爾日本實際上是被美國逼急了才鋌而走險發動了這場偷襲美國珍珠港戰爭。時間選在了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是美華人休息的禮拜天!

    儘管日本偷襲成功了美國珍珠港,但是卻成功地將美國推向了戰爭的對立面反法西斯陣營之中。並且將美國拉入了戰爭的漩渦。而日本最終的敗局也在這一刻便決定了。畢竟蘑菇雲真的很好看!

    而二戰結束後,新中國很快發現了大慶油田,並且支撐了新中國的工業建設。而日本當初正是差了一點就發現大慶油田。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 6 # V曦之

    珍珠港事件是歷史上的經典戰役之一。日軍上演了萬里“奇襲”,重創了美軍太平洋艦隊,也直接使採取“綏靖政策”的美國直接向軸心國宣戰,改變了人類歷史。

    本身也充滿了“奇幻”色彩。有很多種說法。

    其一,羅斯福總統的“引誘”,因為當時美國政府,採取綏靖政策的主張是主流,大家更願意置身事外,順便發點財。所以,羅斯福極其親信在截獲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下,密而不發。珍珠港事件後,美華人爆發了,羅斯福也有了參戰的理由。

    其二,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提出者、著名經濟學家、羅斯福政府的高階經濟顧問哈里-懷特,此人挑動了這一切。此人誘逼日本襲擊珍珠港,激怒美華人民,給羅斯福完美的參戰藉口。

    二戰初期,由於斯大林及蘇聯由於各種原因不具備條件與德國交戰,而日德為軸心國。蘇聯國土遼闊,西面,德軍步步緊逼;後方的遠東地區又暴露在日軍控制的中國東三省地區。斯大林擔心腹背受敵。這時候,克格勃給斯大林推薦了“鼴鼠”,“雪計劃”就這樣誕生。

    隨著日軍在東南亞的推進,嚴重侵犯了美國的利益。“鼴鼠”建議-慫恿羅斯福總統對日本在美財產予以凍結制裁,一步步到制裁日本在東南亞的海上石油運輸線,日本急了,才有了奇襲珍珠港。

    “鼴鼠”就是哈里-懷特。

  • 7 # 歷史雜貨鋪

    四個字回答這個問題,狗急跳牆。珍珠港事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也正是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這才導致美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在當時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日本是打不過美國的,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日本人也很清楚的知道這個問題,可他們為什麼還偏偏要去惹美國呢?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小島國,日本的資源是非常匱乏的,日本在當時每次攻佔一個地方,首先要找的便是各種資源,石油橡膠以及鋼鐵等物,即便是這樣,日本的資源還是供不應求,沒有資源他們的暴力機器便無法繼續運轉,更無法建造新的武器。

    隨著二戰形勢的發展,美國清楚的知道,日本的戰敗就是時間問題,這個時候美國已經開始明顯的站隊,他們停止了對日本的一切資源供應,根據記載日本當時的戰略資源僅僅夠使用一年,也有專家分析日本當時的資源只能夠半年的,所以他們決定攻下東南亞,東南亞資源豐富,他們勢在必得。

    日軍想去東南亞,首先就要拿下菲律賓,瞭解歷史的都知道菲律賓一直是美國控制的,可是為了繼續運作,那就必須得發動戰爭,於是乎他們選擇偷襲珍珠港,這一招其實用的非常秒,美國的確因此分心,日本也順利進軍東南亞,將戰火又帶去了東南亞。

    日本得到了資源,可是這樣做的弊端就是將美國拉入了二戰,沒有多久美國便選擇了對日本宣戰,後來美華人更是向日本的本土扔下了原子彈。簡單地說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也可以理解為一場資源戰,日本為了資源才選擇發動這場戰爭。

  • 8 # 草民879

    1940年7月,日本聲稱為了截斷重慶國民政府自中南半島獲取國外軍援(援華路線),趁法國向德國投降時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以奪取更多戰略物資,但此舉使得控制緬甸和馬來半島的英國感到日本擴張的威脅,1941年7月24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接著在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其中對日本來說以石油、鋼、橡膠最為重要),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久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也跟進,此政策被日本稱為ABCD包圍網(乃取美、英、中、荷四國之英文縮寫而成)。當時,日本軍界存在北進與南進的選擇:北進入侵蘇聯遠東地區,南進入侵東南亞。日本軍界權衡利弊之後,決定南進。時任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強調:“目前將重兵用於中國,北進實際上不可能。”言下之意就是,在中國戰場,日軍無法承受兩線作戰的風險。於是,南進成為日本的唯一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和羅斯福總統的對日製裁把日本逼上了偷襲珍珠港的不歸路。

    為什麼在1937年“7.7事變”爆發後,美國沒有遏制日本?反而與日本的貿易做得風生水起?除了美國國內隔岸觀火的主流民意之外,當年美國的在華利益不是其核心利益,美國沒有理由為了中國而得罪重要的貿易伙伴—日本。陳納德在抗戰之初協助中國發展空軍的行動曾經遭到羅斯福總統的反對,甚至想在軍事法庭審判陳納德。但是,當日本在法屬印度支那的軍事行動威脅到英國的利益時,物傷其類,此刻羅斯福總統的對日立場是值得稱讚的,因為他不僅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而且還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後者對於日本來說,與投降無異。羅斯福總統擺明了是要與日本死磕。

    毛澤東曾經說過,美國是有良心的帝國主義。歷史也是這麼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老舍和巴金相比,誰的文學水平更高?你更喜歡誰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