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關羽究竟用了大刀還是長矛斬顏良?有沒有考古證據?
6
回覆列表
  • 1 # 我是越關

    關羽作為正史中的三國第一名將,武藝絕倫,被譽為“萬人敵”。正史中記載的成名之戰就是斬殺顏良,解了白馬坡之圍。

    關羽斬殺顏良很多人都說是靠著馬快刀狠,偷襲成功的,但實際上斬殺顏良靠的是自身真正的實力。

    《三國志》記載;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袁紹派遣了顏良率領軍隊攻打白馬坡,曹操派遣了張遼和關羽攻打顏良,而關羽看到了顏良的位置,策馬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且斬首而還,袁紹諸將都抵擋不住關羽。所以解了白馬坡之圍。

    這段話說的很清楚,關羽是在亂軍之中看到了顏良麾蓋,並且策馬斬殺了顏良。所以關羽不是靠著偷襲得手的,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袁紹的部將根本抵擋不住關羽的勇猛。足以證明關羽是靠著個人的實力,在敵方軍隊中斬殺了顏良。

    關羽用的兵器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兵器為青龍偃月刀,但是青龍偃月刀最早出現在宋朝的《武經總要》,稱之為掩月刀。所以可以推斷出關羽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

    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關羽的兵器是什麼,不過由《三國志》記載“刺顏良於萬軍從中”,和“斬其首還”。可以推斷出關羽可能用的應該是矛或者朔一類的兵器,並且隨身佩戴了短兵器刀劍等。

    亦或者關羽只帶了一種兵器,“戟”。《三國志》中記載了典韋的用的就是戟。所以也不排除關羽用的是戟。

  • 2 # 節點15

    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兵器,書中描述重八十二斤(相當於現代的49.2公斤),威力巨大,若再加上戰馬的衝擊力,可以瞬間劈開一人。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這說明顏良確實是被關羽斬殺的,而且是在官渡之戰圍攻白馬時。

    但是,你看那個動詞用的是刺,如果是偃月刀,一般會用砍或者劈。但是這裡用的刺,說明關羽用的很可能還是最普通的武器,槍或者矛。

    《三國演義》裡的兵器,很可能全是虛構的。古代行軍打仗,用的武器可能都差不多。重在實用,不在花哨。

  • 3 # 毅而三思吳六奇

    看本答案前,請丟掉“演義”。偃月刀我是不會認可的(畢竟宋代才有,而雜劇中也未有見載),但還有可能是刀。下面逐一細述:

    斬顏良在史書中曾被多次記載,但其方式、武器、環境等各種問題,並不像“演義”中描述的那樣傳奇,它更兇險。目前大多數人多以《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的內容來推敲當時的場面,原文見下(較長,可跳過):

    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 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公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復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公曰:"勿復白。" 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關羽亡歸劉備。

    這些記載與《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和其他一些記載基本一致,但對於關羽斬殺顏良的過程,卻有了不同的描述。《武帝紀》中提到“斬良、斬醜”,而《關羽傳》中卻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單純看“斬、刺”的不同,就會有對關羽兵刃的爭執。然而這些都是忽略了原文造成的疏失。

    《武帝紀》中首先提到了“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這意思很簡單,荀攸獻策曹操,曹操聽了勸,成功忽悠袁紹。此策中的“輕兵”可以理解成精兵輕騎急行軍的性質,因而才有了張遼、關羽為前登(先鋒)斬殺顏良的可能。在這其中,曹操很不厚道的“引軍(日夜)兼行取白馬”把顏良嚇了一跳。因此顏良的“逆戰”,大概是在兵力、兵勢等各種條件可能不利於己的前提下,試圖挽回局面(由此推測關、張之先鋒或為夜襲,並造成營嘯,否則頹勢一詞用之太過)。

    顏良作為在史書上被多人評價為是“勇冠三軍”的猛將兄,戰鬥力必然有好幾層樓那麼高。或者人海戰術可以,可當時時間緊迫,而且日夜行軍,加之“輕兵”,顯然是沒時間、沒兵力、沒體能這麼玩的,必然要速戰速決。

    於是要突襲,要有精兵悍將快速殺入袁軍之中,將顏良斬殺以亂其兵勢。因此這也是《關羽傳》中提到“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的真實。突襲玩的不就是斬首戰術麼?這就不用懷疑這個“刺”是用長矛還是大刀了,它是戰術來的。

    ————此處開始說武器————

    南朝陶弘景曾著《古今刀劍錄》一書,其內容多少有些玄幻。但目前卻是唯一一部較多記載此前歷史人物武器的書籍,劉關張也未能例外。在該書中曾三次提到關羽:

    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

    潘文,拜偏將軍,為擒關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銘曰固陵。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關羽不僅有刀,還是兩把,還有把三尺六寸的寶劍,而且殺他還得特別鑄把“固陵”刀……所以說這很玄幻。但先岔題說個事,雙持雙手兵刃這個玩法歷史上是真有。晉代,也就是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那個晉代裡,有個著名大將陳安,他使用兵刃的方式就是“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見《晉書·卷一零三》)。

    從這種記錄中可以看出,在當時的亂軍廝殺中,可能不止會用一把兵刃,且可能需要短兵相接、雙持亂舞。因此涉及到上述的“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總不可能是長矛刺死後,再在亂軍中下馬,抽出短兵刃割腦袋吧?不說體力,哪裡有那個時間。

    況且就刀本身,尤其是晉代陳安的這種七尺大刀(約170cm),時至日本戰國時期也有大身槍(御手杵全長210cm,刃長135cm)這種長度,所以我倒不是很懷疑。況且今日也有這樣的側證或推測,比如說:

    關羽身高估約210公分,又曾於五十九歲時斬龐德,體力、臂力必然過人。

    漢代鑄造水平不是大問題,只是採礦費時費力,因此才有“不惜身命”鑄刀之語;

    《三國志》有記載典韋用長刀及雙鐵戟一事。

    種種條件加到一起,我個人較傾向在亂軍之中,關羽是使用雙刀肉搏至顏良身前並將之砍死的。

  • 4 # 立公子

    先說大家最感興趣的青龍偃月刀。

    不少人說,馬鈞此時還沒發明代替人力鼓風吹炭的水排車,

    所以冶鐵的溫度到不了能鑄造出青龍偃月刀這麼驚豔的厚背刀。

    但是我個人比較贊同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第二版)裡的說法。

    擅長髮明的人,不一定像現在的民科這麼容易找到平臺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發明。

    而當時負責記載的人可都是文人,像這類“奇技淫巧”的東西,也不太關注。

    等馬鈞改良了水車之後,一干文人才莫名驚詫。

    其實水排車這玩意,漢靈帝時已經用它“灑南北郊路”了。

    所以,咱們可以繼續美好的想象。

    “青龍偃月神鬼皆愁”!

    顏良被斬時,劉備在袁紹那裡,而關羽在曹操那裡,真是三國特有的奇景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一聲令下。

    顏良和郭圖,淳于瓊幾位大將進攻白馬津(今河南滑縣之北)的曹軍大將劉延。

    拉開了官渡之戰的大幕,同時,也踏上了個人的,不歸路!

    劉備跑到袁紹那裡,關羽被曹操俘獲,發生在這事之前。

    史實和網劇《三國機密》差不多,

    劉備把曹操的徐州刺史車胄(音:宙)給殺了。

    說到這裡,得說顏良之死完全是袁紹給作的。

    真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1、本來曹操正抵抗袁紹來搶漢獻帝大軍的進攻呢。

    忽聽反了董承,亂了劉備。

    這時候就看出曹操的軍事天賦和知人之明。

    他知道先辦劉備,袁紹不會抄他的後路;但是先打袁紹,劉備卻一定會爆他的那啥。

    所以選擇先打劉備。

    果然,袁紹竟然以孩子有病這種奇葩的理由請假,死活不聽田豐的建議攻打曹操。

    2、等劉備又一次丟了老婆孩子投奔袁紹,關羽被“禽”於曹操。

    田豐又勸袁紹,這時候別打啊,打不過啊,

    咱們休養生息,然後派小股部隊來一波騷操作,耗死姓曹的才是上策啊。

    袁紹怒吼一聲:“民兵流”已經過時了!

    毫不猶豫的就把田豐,

    關起來了!關起來了!關起來了!

    3、顏良是這麼死的。

    話說,曹操一看袁紹派顏良等圍攻白馬津劉延。

    根據袁紹的一貫表現,決定分兵佯攻袁紹駐守的延津。

    袁紹中計,大呼救駕,增兵延津。

    曹操帶著關羽張遼就殺奔白馬津。

    顏良沉不住氣了,主動出擊十幾裡。

    被關羽於萬軍之中取了首級。

    顏良謝幕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六》: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關羽斬顏良是三國時期一段非常壯烈的傳奇,但歷史真相是探查不到了,我們只能從史書的記敘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是這樣記載的:“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請注意三國志的用字,陳壽描寫關羽動作時,用了“刺”這個字眼。這明顯不是描寫用刀的動作,更像是一把長槍或其它的尖刃。

    很顯然不可能是《演義》中的青龍偃月刀,這東西要到宋朝才會出現,名掩月刀。後世那評書中多半型別的兵器,什麼青龍偃月、金瓜錘、方天畫戟之流多是錦衣校尉進行儀仗的禮器。

    所以很抱歉,關公還未有成為英靈前,用的武器怕是要簡樸許多。

    三國時期的騎兵喜歡用矟,即“槊”。這是一種超長的豪華大殺器,杆長刃長,是典型的騎兵重武器。可以雙手揮舞,也可以單手刺擊。用在騎兵為馬槊,用在步兵為步槊。馬槊使用需要嚴格的訓練以及強大的臂膀力量,關羽使用這種馬戰兵器的可能性非常高。

    再就是長矛,漢代長矛形制非常多樣,其實和馬槊是一類東西。《釋名.釋兵》雲: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

    所以,如果談可能性,關羽拿丈八長矛或者說馬槊對付顏良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它具有極為廣闊的泛用性和裝備情況,又是馬上重兵,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騎士突擊不拿這種大殺器,不如藍翔推土機。

    其次是戟,這種兵器其實沒呂布的方天畫戟那麼屌,樣子很樸實,就是戈而已。對此《說文解字》做過解釋:“戈,平頭戟也。” 漢代隨著鐵器冶煉技術的發展,戈矛的形制也發生了變化,戟變得修長纖細,一改以往戈的那種寬扁,成為更有殺傷力的刺殺兵器,在漢代成為一種最常見的,應用廣泛的武備。長的有長戟,短的有短戟,步兵騎兵都有裝備,但主要是步兵為多。這也是關羽很有可能採用的兵器。

    但是《漢書·晁錯傳》雲:"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枝葉茂接,此矛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

    這裡的意思翻譯過來是說在那些草木非密集的蘆葦蕩、竹林、密林中打仗,是長矛佔優勢的場地,長戟這類武器鉤鉤絆絆的在這些地方不如矛好用。這進一步說明了長矛馬槊類武器的泛用性。

    故而我完全有理由認為關羽殺顏良,用的是一杆修長的重兵馬槊。

    此外漢環刀也不是不可能,我們說到環刀,總是想起漢環刀,其實考古中,春秋時期的環刀並不乏見,這是一把歷史很悠久的武器。

    湖北省鄂州博物館就藏有一把三國時期的漢環刀,這種武器在當時既是步戰武器,也是武將或君王的佩劍,但最大的用途之一就是漢武帝開發出來的騎戰,在缺乏馬蹬,馬鞍也不完善的東漢末年,一把環首刀是騎兵作戰除馬槊以外最好的武器。相比於馬槊的訓練困難和高要求,環首刀無疑實用和稱手的多,除了短了點。

    環首刀可劈砍可刺殺,但當時的冶煉技術製造的鋼鐵脆性較高,所以環首刀那細長的身徑應該是刺殺為主,劈砍為輔。如此關公提著一把大號環刀,猝不及防下一刀捅死顏良也是沒話說的,甚至還能印證下“斬其首還”的連帶動作。

    還有一種武器,是長鎩,這種東西在西漢有出土,像一個長矛杆子上插著個寶劍。不少漫畫和影視作品裡出現過,威力巨大,不過這東西主要是步兵武器,且價格昂貴,騎兵用不用在下孤陋寡聞就不好說了。鎩在漢代很流行,不過估計三國打窮了的原因,東漢以後就沒了。

    我大魏文皇帝陛下曾經在 《校獵賦》中曰過一句:“長鎩糺霓,飛旗拂天。”

    所以,馬槊、長戟、環刀、長鎩都有可能是關羽幹掉顏良的武器,我個人比較傾向於丈八馬槊。你呢?

  • 6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個小問題:

    1.關羽斬顏良的歷史真相

    2.關羽所用的武器。

    為了解開這兩個謎題,我們就得像偵探一樣處理種種的歷史線索以及文物資料,從中理出頭緒來。

    先來看歷史文獻中的記載。首先明確一點,斬顏良是一件的的確確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在《後漢書》、《三國志》中都有所記載,《三國志》中記載的比較詳細。

    事情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前一年,袁紹派遣顏良、文丑二將率軍攻打曹操的大本營許昌。建安五年,顏良進攻白馬(河南滑縣)。白馬守將是曹操手下的劉延,難以抵禦顏良。因此,曹操派遣大將張遼以及新歸附的關羽去解白馬之圍。

    《三國志》對這段戰鬥的記載相對還是比較詳細的: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關羽看到顏良位置所在,二話不說殺進敵營,就把他給斬殺了。就是這麼幹淨利落!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到,關羽是“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並且“斬其首還”。首先,關羽是騎馬殺過去的。其次,關羽是刺中顏良。最後,是斬首而回

    關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古人都時常用“關張之勇”來形容武將的厲害。在古代戰爭中,主將一般不會親臨戰鬥的第一線,而是主要負責指揮。因此,直接斬殺對方主將並非隨隨便便的事兒。而關羽卻能夠做到,並且能夠讓袁紹陣營的其他將領無法抵擋,僅此一事就足以體現出關羽的神勇了。

    我們認為,關羽之所以能夠做到,一方面確實是自己武藝超人,氣勢逼人;另一方可能也是因為突然發動進攻的緣故,並且騎馬衝擊,速度很快。而顏良一方疏於防範,根本沒有想到對方會來這麼一出,倉促之間無法抵禦,故而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那麼關羽所用的兵器是什麼呢?

    首先排除青龍偃月刀,這一點其他不少答主也說了,這種長柄大刀在古代文獻中始見於宋代,而且由於分量太沉,主要用於操練而非戰場。將青龍偃月刀配給關羽,是後世演義小說戲曲的創造而已,不足以當成歷史證據。

    有沒有可能是環首刀呢?

    答主認為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雖然有些人指出,陶弘景的《刀劍錄》中記載,關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但是這個記載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即便記載屬實,前面也說了,關羽是騎馬刺顏良。但是觀察環首刀可知,此兵器在馬上使用,劈砍最為便利,而非直刺。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當時的畫像石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透過觀察東漢畫像石裡的戰爭場景,我們發現,當時騎兵要麼使用弓弩這樣的遠射武器,要麼使用長矛、長戟,幾乎沒有看到使用環首刀的,後者主要為步兵格鬥所用。

    另外,在武威雷臺漢墓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俑,著名的“馬踏飛燕”就是出自其中。這些俑中,有一些屬於當時的騎兵儀仗,他們當中,有的持長矛,有的持長戟,卻沒有看到持刀劍類短兵器的。

    因此,答主推測,關羽在戰場上,應是騎著馬,用長矛長戟一類的長兵器刺殺顏良,而後用隨身佩戴的短刀斬首而回。

    根據文獻記載,曹魏時流行兩頭高起的高橋馬鞍,推測東漢末時應當已經出現了改良的馬鞍。有了鞍橋的依託,在馬背上手持長兵器刺殺,並非難事。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這或許也是東漢騎兵為何偏愛長兵器的原因。

  • 7 # 亭殿閣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志》

    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三國志》

    《三國演義》記載的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故事,想必家喻戶曉,那麼歷史上的關羽,真的有斬顏良誅文丑的事蹟麼?答案很簡單,事蹟是有的,但是具體細節,小說還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關羽斬殺的只有顏良,文丑是中計被曹操擊破身死的。

    白馬之戰的歷史背景

    建安5年(公元200年)正月,劉備被曹操打敗,投奔袁紹。關羽被圍困在下邳,孤立無援下被迫投降曹操。

    同年年2月,袁紹南下大舉進攻曹操,袁紹10萬大軍進駐黃河北岸的黎陽,又以顏良為先遣部隊渡過黃河圍攻白馬,東郡太守劉延急忙向曹操求救,當時曹操軍主力在距離白馬僅僅數百里的官渡。如果白馬失守,官渡會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由於白馬戰略位置重要,曹操親自率領精兵救援白馬。到達白馬附近以後,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作為先鋒攻擊顏良軍,張遼還在指揮士兵衝鋒之時,關羽已經一個人衝向了顏良。

    關羽是如何斬殺顏良的

    麾蓋,是將帥用的旌旗傘蓋。麾蓋本來是用以指示主將位置的標誌,此時卻成了關羽鎖定敵方主將顏良位置的標誌。鎖定好位置以後,關羽揚鞭策馬,無視敵方眾多士兵,直接向顏良衝去。顏良反應過來已經太遲了,被關羽刺於馬下,砍下他的頭顱回去。袁紹諸將沒有能夠抵擋關羽的,因此解除了敵人對白馬的包圍。

    真實的戰爭,不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麼簡單,《三國演義》中主將動不動單挑,單挑贏了不管兵力差距是否中計就一定得勝這種情況在真正的戰爭中是幾乎不會出現的。真實的戰爭一般都是士兵保護著主將,就算有少數主將會身先士卒激勵士氣,也會處於士兵的嚴密保護,不會拿自己性命開玩笑。

    可是關羽,卻真的做到了一般只有小說中才出現的情節::“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關羽居然能夠單槍匹馬一個人突破顏良的防禦圈刺殺顏良並且全身而退,可見他的武藝達到了何種登峰造極的地步。,正因為這樣,正史中的關羽,比演義中的關羽表現更為精彩,更為曹操敬畏。

    正因關羽如此精彩絕倫的表現,關羽被稱為“萬人敵”。而《三國演義》吹噓的神乎其神的呂布,在《三國志》中,反而沒有他“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記載。三英戰呂布是子虛烏有,真打起來關羽未必會輸給呂布,雖然說歷史上“關羽溫酒斬華雄”是子虛烏有,華雄是被孫堅軍所殺,顏良的搭檔文丑,是在延津之戰中計身死,並非關羽誅殺。但是,僅僅萬軍之中刺殺顏良,以一己之力解除白馬之圍,這一震驚天下的表現,已經鑑定了關羽無人動搖的虎將地位。

    關羽斬顏良用的武器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用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但是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考證,當時並沒有”青龍偃月刀”這個武器。在那個是時代,最常用的武器是長戟和長槍。《三國志》中,提到關羽斬顏良時,描述詞語是“策馬剌良”,而只有長矛或者長戟,能夠用“剌”這個動詞。如果是刀,應該直接用”斬”。所以關羽斬顏良用的武器,不是長戟就是長矛,再結合“策馬”,顯然更適合在馬上使用的長矛,更有可能成為關羽斬顏良用的武器。至於《三國演義》提到的”青龍偃月刀”,大概是為了襯托關羽的關輝形象吧,小說總是會進行一些藝術加工,畢竟”青龍偃月刀”還涉及一個神話傳說,說的是關羽找人打造寶刀即將成功的時候,天上出現一把青龍,寶刀放出一道光,斬殺青龍,刀上因此出現龍紋,關羽把他命名為青龍偃月刀。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挖爛的魔芋可以種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