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打扮的歷史

    太史公司馬遷由於李陵案件,受到奇恥大辱的宮刑,相信內心深處對於漢武帝是無比憤恨的,但是出於一個歷史學家的操守,在《史記-孝武本紀》裡面記載了一些漢武帝的事情,即沒有一味地去摸黑漢武帝,也沒有肆意的吹捧,難能可貴。但是由於司馬遷與漢武帝都死於公元前87年,因此對於漢武帝的描寫不可能完整,現在的漢武帝形象有很多也是後世史書的記載。漢武帝的豐功偉績主要如下:

    開啟了儒家在中國文化地位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之初,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經濟凋敝,國庫空虛,加上總結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拋棄了法家的嚴刑峻法,推行老莊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漢武帝繼位後的公元前134年,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加以強制推行,最終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提供了民族意志。後世無論是誰成為一方霸主,都必須統一全國才能成為天命所歸的天子。

    擊敗了匈奴

    從漢朝初年,匈奴屢屢侵犯,華夏大地頻頻面對匈奴的劫掠和燒殺。隨著漢朝力量逐漸強大,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同時,擊敗了匈奴,漢朝不再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打擊和劫掠,華夏民族有了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也正是在漢朝時,漢人的說法逐漸成型,試想一下,如若面對匈奴束手無策,甚至是被滅亡,現在難道還會有漢族麼?

    將中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西域等地

    在漢武帝時期,將中國的疆域從秦王朝的陝西、甘肅等地,擴充套件到西域,設定西域都護府,擴充套件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有名的皇帝之一,漢武帝創造了在軍事上農業文明擊敗了遊牧民族的歷史,為漢族的形成贏得了時間視窗和民族自信,同時在文化上獨尊儒術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基因。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的確是這樣。

    西漢時期,西安就隸屬於中原河南司隸州;東漢稱司隸校尉部,由洛陽統領。

    東漢是西安十三朝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先被董卓抓去西安(長安)。西安被曹操攻破後,漢獻帝又被曹操抓去許昌(許都)。

  • 3 # 水一白聊歷史

    《史記》裡面雖然有《漢武本紀》,只可惜,這個《漢武本紀》並不是太史公司馬遷所寫的了。

    在班固寫《漢書》之時,太史公司馬遷《史記》的流傳版本已經缺少了十篇了。

    在《漢書.藝文志》中,班固寫道:“《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餘篇”

    可見,《武帝本紀》並非出自司馬遷之手,所以現如今,我們讀《史記》,對漢武大帝的功過之評,並不應該怪責於太史公了。

    漢武之功績

    漢武帝的功績亦分文治與武功:

    文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太學、設樂府,法制度、定服色,推恩令、設立刺史制度都對後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武功:武帝之武功,即體現在其開疆拓土,北擊匈奴、南下百越、西通西域、東征北韓,其時開拓疆域之廣,已初具後世盛時疆域之規模,每讀《史記》及此,都會使人熱血沸騰,血脈噴張。

    單論漢武之功,當之無愧千古一帝。

    漢武之過

    然而,漢武帝一生之過,卻也為後世所談論。

    窮兵黷武:近四十年的對外戰爭,使西漢之國力大為衰退,甚至被稱之為西漢一朝第一次大衰退時期。

    任人唯親:漢武徵匈奴所用之主將,皆以外戚為先,前者衛青、霍去病,後者李廣利,皆帶有濃厚的外戚屬性。衛青、霍去病尚且有過人之處,李廣利則被人廣為詬病。

    嚴刑殺戳:多用酷吏,訣獄甚多。單巫蠱一案,便連累皇后、太子、公主、丞相等人在內的數萬人身死。

    其它諸如喜怒無常、輕舉寡慮、大興土木、與民爭利亦常有人提及。

    水言水語

    漢武執政共計54年,單論其前半段功績,可稱之為極少有的名君,甚至於“千古一帝”,但其後半段為了取得更大的功績,卻付出了遠遠超出所得的成本,確實是功不掩罪了。如果從百姓的角度評價,在漢武后期,人民生活之苦,甚至可以稱之為“昏君”。

    中國古代之帝王,當政日久,反而過錯頗多,漢武如此,康熙、乾隆亦如此。

  • 4 # 剛日讀史

    既然說是獨特見解,那咱們就不聊漢武大帝的豐功偉績了,咱聊聊漢武帝的一些不大為人知道的事情。

    比如張騫出使西域的真正任務並不是外交,而是求仙。

    眾所周知,漢武帝是出了名的想長生不老的皇帝。

    他和秦始皇一樣,非常信任那些裝神弄鬼的方士,比如李少君、齊少翁、欒大等人都是他的最愛,這些人要麼揚言會煉仙丹,要麼自稱能和仙人對話,可以幫助漢武帝長生不死。

    於是漢武帝派人四處求仙,包括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也是去崑崙山尋找不死之藥。

      (漢武帝)

    先秦時期,求神好道是社會上的通病。

    戰國時齊王和燕王便“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贏洲。”秦始皇也曾“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漢武帝的爸爸、奶奶都“好黃帝、老子言,尊其術”,在長輩們的影響下,漢武帝也渴望長生,所以那些方士如少翁、公孫卿、欒大之流,常在漢武帝面前說起仙人之事,漢武帝興趣很大,並不斷給這些人賞賜,想透過他們結識神仙,求得不死之藥。

       漢武帝渴望長生,可以從他的年號上得到體現。他的年號有“獲麟”、“元狩”、“元光”、“元鼎”等。

    他的“元鼎”年號來自於在汾陰掘得一個大鼎,漢武帝將這事看作是神仙的惠顧,所以特地改元。

    秦始皇喜歡派人去海外仙山求仙,但始終無果。

    漢武帝認為既然海上求仙難得,那麼那些名山大川是不是有可能住著神仙呢?

    西域崑崙山是中國神話的發源地,崑崙山上的黃帝、西王母等神仙早就在民間耳熟能詳。

    傳說這些仙人“食玉膏,飲沆瀣,漱正陽,含朝露”。

    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的傳說更是讓漢武帝羨慕不已,所以西域和崑崙山是漢武帝尋求不死之術的希望所在。

    (崑崙山)

    當然,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也有“欲事滅胡”的原因,張騫也是帶著說服大月氏牽制匈奴的目的去的,但除此以外,他還肩負著漢武帝的求仙任務。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來後向漢武帝描述了西域的種種見聞,“天子欣然”。

    為什麼漢武帝開心?

    張騫並沒有完成聯合西域國家一起抗匈的任務,可是不久後漢武帝仍然派張騫又一次遠赴西域,如果單純是聯合西域國家,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了。

    因為此時漢朝已收復河西,結束了漠北之役,當時的局面是“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此時漢武帝仍然讓張騫出使,是不是還有別的目的呢?

    在當時的傳說中,崑崙山“在西北,昇天之人宜從崑崙上。”

    武帝常夢見自己騎著西域的天馬,從崑崙山上乘風而去,成為神仙。

    為了得到天馬,漢武帝派人持千金到大宛國買大宛的“天馬”,甚至不惜發動戰爭,派李廣利去攻擊大宛,搶奪天馬。

    司馬遷認為,張騫的出使路線是按《山海經》《禹本紀》中關於仙人的記載設定的,而《山海經》被漢武帝拿來作為出使西域的憑據,目的絕對是求仙。

    張騫死後,漢武帝仍然對西域情有獨鍾,不惜國力在西域折騰,導致國力疲憊,這在他晚年的悔過書上也能見一斑。

       (張騫出使西域)

    終漢武帝一生,求仙的想法都沒有消除。

    漢武帝曾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

    黃帝、西王母、崑崙山、神仙對漢武帝的吸引至死不變,通西域恐怕與此也有一定的關係吧。

    我們並不否定漢武帝的歷史功績,可是他迷信神仙,也是事實。這一點知道的人應該不是太多吧!

    參考資料: 《史記》

    歪眼小史工作室內出品

  • 5 # 香酥辣

    漢匈之戰是從漢朝自漢高祖到漢元帝,歷經惠帝,少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

    大漢朝湧現出了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一眾名將,隨著消藩與中央集權的進行,漢朝的控制疆域也越來越大,那麼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戰爭是怎樣進行的?

    為何直至漢武帝時期,才出現大規模的反擊動作?

    漢匈之戰的開始是白登之戰,而白登之戰的結果使得漢朝走上和親的道路,不得不說和親是穩定當時中國的最好辦法,因為當時的劉邦面對不止有匈奴,還有自己手下(老夥計)們的叛亂,匈奴不要命,要命的是大漢朝內部叛亂,因此面對關東不斷地叛亂,他只能將地方封給自己放心的兒子們,所以漢朝出現了封建封國並行的情況。

    非劉不王與非功不候:為了保障帝國的穩定,劉邦與他剩下的親信形成了一個具有政治效力的約定,這個約定直到漢朝正式滅亡之前的幾年才被打破,這句話的原意是為了限制勳貴,將諸侯王與勳貴們的特權繫結,勳貴的特權是建立在非劉不王的基礎之上的,一旦前者不成立,那麼後者的特權就沒有任何保障,至此漢朝終於擺脫了關東地區打了叛,叛了打的圈子。

    諸呂之亂:他身邊的人終於登上權力的巔峰,為了壓制勳貴與加強皇權,劉邦走上了用身邊人的路子,在劉邦死後,已經沒有人能壓制呂后,上臺之後,首先打破了她老公留下的約定,這樣不止諸侯王有怨氣,連勳貴們也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因為呂后的身份與手段,很多人敢怒不敢言,但是呂后一死,勳貴代表喜迎諸侯王,所有違背約定的事情一律廢除。

    迎立天子:如果說這是迎立,還不如說是選擇天子,文帝一看該殺的不該殺的都殺了,自己就一個作用走進去當皇帝,首先將自己的繼承先合法化了,來人將還在位置上的皇帝誣告成非惠帝親生子,我是正義的,你們以前遭奸人矇蔽,不知者無罪,既然惠帝的兒子不行了,那麼就讓我這個弟弟代勞吧,恢復一些過去有益於國家的法令吧。

    公元前177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事濟北王劉興叛亂,這標誌著漢朝的一些諸侯王已經不服皇帝了,文帝畢竟曾經是諸侯王的一員,憑什麼你做的了皇帝,你我誰還不是劉邦的子孫?

    對於漢朝皇帝來說就有消藩的必要,另一件這是匈奴復居漢南地,這河南地不是今天的河南而是河套地區,佔據了這裡也就意味者匈奴可以打擊漢朝的心臟——關中地區.白登之圍到公元前166年這是漢朝對匈奴的態度是放任,此時的漢朝的目標是如何安定中原地區,擁有了河套地區的匈奴,對漢帝國的首都實施打擊,在擁有河套地區的匈奴為什麼沒有馬上打擊漢朝,因為匈奴的側翼還是有月氏這個國家,但隨著匈奴的實力增加,而在這一年單于已經打到了陝西隴縣西,漢朝不得不用更大的代價安撫越來越強的匈奴,漢朝的主要威脅也由關東叛亂變成了匈奴,次年匈奴消滅月氏,月氏西遷。

    約定的漏洞:對於漢文帝來說,一是缺錢,二是壓制這幫勳貴,可是諸侯王與勳貴是在約定中,是一體的。可是這個約定有一個漏洞,那就是我讓原來的爵位白菜化,用錢可以換爵位,在不違反約定的條件下,打擊勳貴的影響力,還能增加收入,還可以加強這幫勳貴的子女們的戰鬥力,讓他們渴望戰功,而不是安逸而眼前的生活,有底線的賣官賣爵還賣出文景之治。

    消藩與勳貴:漢景帝的上臺加速了七王之亂的爆發,七王的目標是複製文帝的上位法,但是這場戰爭的關鍵之處不在叛軍強,而是在這幫勳貴手上,如果勳貴選擇七王,這戰不用打了,殺晁錯,有三點,一使得叛軍無名,二是穩定其他的諸侯王,三是保證這個約定,讓勳貴們安心打仗。但是那麼多的人頭穩定了局勢,卻沒有解決問題,身為臣子,為國家解決問題有什麼錯?太急!

    太子與梁王:漢景帝面對這個弟弟的心情很是複雜,一方面他在七王之亂的功勞的確高,另一方面決定了他的太子之位,又會導致下一代的七王之亂,為了自己的兒子也為了漢朝的穩定,就委屈你了弟弟。太子能不能活的決定權在梁王而不是在皇帝之手,而梁王的行動告訴景帝,不能給下一任再製造一個新的梁王,所以越求助自己的奶奶死的越快。

    文帝與景帝留下的不僅僅是國庫充盈的國家,還有減少了很多皇權的敵人,穩定的關東,至此一個擁有巴蜀,中原,山西,中原,關中,楚地,政令出一門,同時漢朝的主要問題就只有外部的軍事威脅,漢帝國的主要威脅也已經由匈奴威脅與諸侯王的雙威脅變成只有匈奴威脅,漢帝國在這時候也已經有精力面對匈奴的進攻,有限防禦依舊是漢王朝的國策,但是漢朝已經擁有了反擊的實力。

    四路出擊:這是漢匈之戰狀態的轉折點,由以往的有限防禦變成了防守反擊,匈奴以往的沒有代價的南下變成了可能遭受漢朝反擊的軍事行動。而且這種反擊不再是僅僅侷限於漢朝本土的反擊,而是深入匈奴邊境的反擊將戰場從漢朝邊境擴大到雙方的邊境。

    面對這樣的戰爭,擁有眾多人口與廣闊土地面積的漢朝是不懼怕匈奴的。

    漁陽遼西之戰:面對匈奴對北平的攻擊,漢朝加強了東北的防禦,同時命令衛青與李息對匈奴的中部進行出擊,用東北去吸引敵人的兵力,同時使得敵人的力量空虛,用土地換土地,匈奴一傷就沒有力量年年南下,但是漢朝卻能使土地耕種,實在不行,透過其他地區的糧食補給遭災的地區。

    拿回河套:公元前127年,衛青攻打匈奴,使得河套地區回到了漢朝的控制下,這對於漢朝來說,完善了從北京到雁門代郡再到河套的北方防禦體系,匈奴再也不能南下攻擊漢朝的首都,面對漢朝的進攻,匈奴沒有任何的反維繫手段,實際上匈奴進入被迫防禦。

    匈奴反擊:面對河套失去的結果,匈奴想透過攻打雁門與代郡從而分割北平與河套,瓦解漢朝的防禦,但是匈奴的兩大優勢高機動帶來的野戰優勢與不確定的攻擊目標沒有了,而防禦戰與匈奴不能消化土地,加上對匈奴寶具衛青,次年漢軍出擊攻擊匈奴的側翼,匈奴也只能派兵防禦自己的成果了,匈奴有了必須保衛的地區了,失去了唯一的優勢,漢軍大勝是必然啊。

    衛青失敗;面對無敵的衛青,匈奴人想到了使用二五仔,在草原作戰,一是需要地理情報,讓自己不迷路,二是保證自己的情報不洩露,利用瞭解到的情報與自己對草原的熟悉,地利與人和都在自己這一邊,衛青的無敵神話終於被打破了。河西攻略:在瞭解到了匈奴的西邊還有國家後,加上自己擁有河套地區可以對河西地區施加影響了,在攻略河西的同時,在河套代郡等地增派部隊施加壓力,減少霍去病的壓力,第一次千里,第二次合兵兩千裡,打的匈奴渾邪王投降,兩戰定河西,更讓中國能對西域施加影響,匈奴人面對的是從北京到新疆甚至中亞的巨大U性包圍圈。

    匈奴反擊:面對越打越強的漢朝來說,自己將希望放在了右北平,而這次的反擊力量也只有數萬騎了,但是漢朝耗得起,一面準備反擊,一面遷饑民實邊,加強自己在河西,河套地區的實際控制能力,匈奴面對穩紮穩打的漢朝,找不出漏洞就只能面對消亡。封狼居胥:漢朝大舉進攻,衛青軍與霍去病軍深入草原,意味著整個漠南不再安全,漢朝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此戰使得匈奴只能影響邊緣的地盤,漠北之地的苦寒是常人無法想象的,漢匈之戰一開戰匈奴已經輸了,而封狼居胥也變成立中原王朝的最高軍功之一,同樣失去的還有常常迷路的李廣將軍,李廣將軍迷路失期,還有看到匈奴逃走,再無戰功贖罪,最終自殺了。

    漢武帝的兩次強制交易:在衛青失敗之後,沒錢的漢朝又一次的賣官來補充國庫,為了完成對匈奴遠征作戰的準備,漢武帝強賣白鹿皮幣,兩次的強制交易使得漢朝在與匈奴的消耗戰中最終獲勝,漢朝的勝利是建立強大的國力與不太合理增加政府收入之上的。攻略西域:在李廣利與趙破奴的努力下,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一步一步的加強,但是令人尷尬的還是兩個人最終都降與匈奴,在趙破奴投降之後,漢武帝走上了殺全家的道路,李陵,李廣利,一個是降後殺全家,另一個是殺全家後降,所以投降要謹慎,殺全家也要小心。

    穩定西域:漢昭帝與漢宣帝的經營下,漢朝在西域不但站住了腳,也讓西域臣服於漢朝的榮光之下,漢武帝執政的晚期,雖然匈奴無法在漠南對漢朝施加影響,但是匈奴嘗試著擊敗並控制河西走廊,但幸運的是匈奴並不擅長攻城戰。

    匈奴分裂:匈奴的接連失敗使得大單于的威望降低甚至消失,面對越來越無敵的漢朝,一些人開始為自己打算了,匈奴分裂對於匈奴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本來就鬆散的部落制力量就不足,而連年的內亂使得一部分匈奴臣服漢朝,反抗漢朝的匈奴也只有遠遁中亞。

    用以顯示萬里,凡冒犯中國者,雖遠必誅:朝廷詢問陳湯為何不經請示就擅自調兵,這句話就是回答。隨著北匈奴單于的人頭落地,從公元前200的白登之圍始,至公元前36年北匈奴單于身亡,歷時164年,歷經漢朝十位帝王的努力,漢匈之戰終以漢朝的勝利與匈奴的臣服於滅亡為結局。

    可以說西漢歷史可以分為漢武帝以前,漢武帝以後,這兩個階段的不同不管是匈奴的軍事力量對比,皇權,經濟政策,政治制度都發生非常巨大的變化。

  • 6 # 史海覓蹤

    太史公筆下倒是沒看出來漢武帝有多麼雄才大略,通篇都在講述漢武帝如何求神拜仙,只能在他的臣子的列傳裡看出來點蛛絲馬跡。

    那接下來便聊聊我對他的一點看法。

    1驅逐匈奴

    漢武帝最偉大的一點就是解決了數千年來外部勢力的侵擾。漢武帝培養騎兵,提拔青年將領,培養年輕的將軍儲備,為漢朝驅逐匈奴制定了長期戰略計劃。

    1)培養騎兵

    漢武帝認識到匈奴的優勢就在於來去神速,善用弓弩,可長距離快速攻擊。而中原的軍隊卻由步兵和戰車組成,騎兵很少。

    如果漢軍沒有設防,匈奴將長驅直入,瘋狂掠奪資源,襲擊邊境百姓,但漢軍接到通知,匆匆趕到時,他們早已揚長而去。

    如果漢軍有設防,匈奴會綜合考量漢軍的實力,假如自己損失過大,他們就會放棄,假如自己有很大的贏面,那麼就會進攻,而他們的作戰優勢是漢軍完全無法企及的。

    漢武帝研究了敵我雙方的優缺點,知道唯一能克敵制勝的方法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於是,他下令操練騎兵,學習騎馬和射箭。匈奴對中原士兵的影響基本認定後,壓根不會想到漢武帝正在悄悄地準備,給他們迎頭痛擊。

    2)提拔青年將領,培養將領儲備

    雖然李廣是守衛邊疆各郡的好手,但是每次出擊匈奴都以慘敗而終。為什麼呢?就因為李廣只知道肉搏,膽識過人,但是缺乏謀略,即便殲敵1000,自傷也差不多1000,而且一到大漠就迷路,對漢武帝來說,既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浪費財政。

    因此,漢武帝開始起用衛青,同時著手培養霍去病。衛青第一次出征的河南之戰,便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接著,衛青又率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而歸。漢武帝破格提升衛青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的統帥。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入匈奴境內一千多里,大獲全勝。 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同年,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漢朝設定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從此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共擊匈奴單于於漠北。衛青北進千餘里渡過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闐顏山,殲敵1.9萬餘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擊匈奴左賢王兵到狼居胥山,俘敵7.4萬餘人,飲馬瀚海,到達了貝加爾湖(俄羅斯)。

    漠北之戰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從此,匈奴北徙漠北並西遷。 漢武帝取得抗擊匈奴的戰爭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當然除此之外,漢武帝也開拓其他領域,如閩越、西南各郡等,但都不及北卻匈奴那麼讓人振奮人心。

    2推恩令

    漢朝的分封制和郡縣制共存,以致於地方諸侯王實力過大,從漢景帝就開始顯現出來。到了漢武帝,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危及皇權的隱患,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讓諸侯王的權力隨著逐級分攤而被削弱,時間一長,諸侯王基本名存實亡,權力逐漸回到中央政府,真正實行了中央集權的管理制度。

    3告緡令

    漢武帝時,長年征戰,耗資巨大,國庫空虛。大量平民流離失所,而一些富商卻擁有大量資財,過著奢侈無度的豪華生活。他們不但幫著解決國家之急,還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嚴重地破壞了地主經濟的基礎。

    漢武帝為了解決財政危機,鞏固封建統治,他開始重用“興利之臣”,並決定首先向商人開刀。元狩四年,武帝根據御史大夫張湯和侍中桑弘羊的建議,頒佈了打擊富商大賈的算緡令和告緡令。

    告緡是西漢政府憑藉政權的力量,把大工商業主和高利貸者從農民身上剝削來的財物收歸國有,這是一次歷史上空前的抑商運動。經過這次告緡運動,增加了國家收入,打擊了奴隸制的殘餘,緩和了土地兼併,有利於封建經濟基礎的鞏固。

    結語:

    漢武帝軍事上解決了數千年來長期困擾邊境百姓的問題,北卻匈奴數千公里,同時打通西域的道路。經濟上使用告緡令打擊了為富不仁的富商和大賈,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的權力,實現中央集權的管理制度。除此之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國家文化上實現了統一,更好地維護皇權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看待遊戲中的“職業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