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越獄犯景爺

    我個人覺應該是權利太過集中,搞的人人自危,都在求自保。可是偏偏很多古人上位後大殺特殺的例子,搞得每個人不得不做出最壞的打算。誰都怕別派人上去胡作非為亂整人,各種藉口各種理由削弱自己!因此最壞的選擇就是乘別人翅膀沒長齊之前先下手。頭頭子的任何一個決定都不得不讓人害怕,當害怕達到零界點的時候就不會在害怕了。反正橫豎都是死,然後就你懂得了

  • 2 # 歷史名將錄

    《史記》載:“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說的是宋宣公廢除太子與夷,而立自己的弟弟子和,也就是後來的宋穆公。後世對讓賢的評價往往很高,可是在宋宣公的讓位事件中,史書卻貶斥為宋國內亂之始,宋宣公的這個黑鍋背得也是太大。

    殷商以來,王室爵位多為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而且代代傳承,可謂是殷商王族自覺意識上的墨守成規。因此《史記》載:”十九年,宣公病,讓其弟和,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我其立和。“宋宣公的理由冠冕堂皇。這種制度體系在殷商時代是名正言順,更容易發展為“舉賢避親”。但在周王國時期,在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推行數代而後,宋國違背這種體系,就顯得頗為異常。那麼,這種理念是來自哪裡呢?

    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時期,有個三代老臣,名為正考父。這位老臣是宋國王族成員中的重要人物,在宋國朝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宋國是殷商後裔,自周王國建立以來,就儲存著自成湯建立殷商以來的列祖列宗的頌詞,以用於宗廟祭祀和歌舞,其中就有著名的《桑林之舞》。

    《毛詩》載:”微子至於戴公,其間禮樂廢壞。”這裡的禮樂廢壞說的其實很有可能是宋國的思想潮流發生轉變,尤其是王室成員已經忘記了殷商以來的家族傳承,導致宋國貴族的優越感漸漸喪失。宋國戴、武、宣三公在宋國君主史上,評價都還算比較中肯,不屬於昏庸和迂腐之主。

    周王國的文書典章管理相當森嚴,普通人是沒有權力整理編撰的。《國語》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正考父為什麼要到周王宮的太師那裡去整理殷商典章,這說明宋國王室所儲存的殷商典章極有可能在三代之間已經支離破碎。宋國君主發現禮崩樂壞,歸咎其根源,就是在於這些家族傳承的東西遺失,也才會安排正考父前往周王宮,以整理殷商典章。

    作為勝利者的周王室,對於宋國文化應該是不屑的。但是到宋國三代之時,不僅宋國呈現禮崩樂壞的趨勢,周王國也已經丟掉了曾經興盛的岐山疆域,而搬遷到了東邊的河洛地區,天下諸侯四分五裂,周天子顏面盡失。周王室的禮樂文化和管理制度,也便受到嚴峻挑戰,對於宋國這種復興傳統文化的做法,周天子顯然是支援的,這也就是正考父編撰殷商典章,得到王室貴族們的支援,並還能載錄史書的根源。此時的殷商文化多半也已經進入周禮系統,宋國文化的話語權取得重大勝利。

    這種文化的中興,必然刺激著宋國君臣的熱血,宋國全國也必對全面復興和貫徹落實殷商王室的文化而堅持不懈,到宣公時期,正考父已經歷三代君主,年歲漸老,而其所主導的“殷商典章全書”,多半已經完全成型,併成為宋國王室的必學科目,宋戴公如此教育宋武公,宋武公如此教育宋宣公,他們就是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對周王國的嫡長子繼承製和殷商的“舉賢避親”制度的選擇中,宋宣公完全認定的是“舉賢避親”的優越性,也才會出現讓位子和的事件。子和亦為宋武公的兒子,是宋宣公的親兄弟,顯然其所受到的教育,也是“舉賢避親”,所以後來宋穆公子和臨死之際,還是做出了讓位的決定。

  • 3 # 歷史哈哈哈

    1. 宋國十世之亂確實經歷了整整十代,整個春秋戰國,可以說,宋國是春秋時期相當混亂的一個國家,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殷商時期的兄終弟及制度也周朝的父死子繼制度的衝突。這些觸目驚心的動亂中,不乏同輩之間的亂子。宋國的亂,不可不謂是整個春秋戰國的“亂”的縮影,慘案的發生,很多情況都是對權力的慾望所致,為了權力,不顧倫理道德,不顧兄弟親情,讓人深思。相比之下,宋襄公的仁義和伯姬的守禮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2.為什麼太史公引用《春秋》的話,說宣公傳位穆公是宋國國亂的開端。西周時期的宋國,可以說相當嚴格地遵守父死子繼這一週朝習俗,放棄了兄終弟及。只有兩個特例,一個是開國者宋微子啟,他或許是懷念舊有的殷商,死後傳位給弟弟。另一個是宋慜公,他死後他的弟弟煬公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宋慜公的兒子公子鮒殺掉,公子鮒自立,是宋厲公。可以說,公子鮒弒君自立一事,或當一個約定成俗的制度被破壞了,那麼就為後世留下了繼續破壞這一制度的引子,它就會被反反覆覆地破壞,最終不復存在。宣公傳位穆公之後,後世多少人想要效法,才引發了宋國的十大亂。

    3.到最後,雖然父死子繼這一制度被諸侯國普遍採用,也被後來的歷代王朝採用,但這項制度原先的根本含義,即作為為周朝分封制度,而和禮制共同維護統治的載體,這一功能完全喪失了,父死子繼制度成為了歷代諸侯國曆代王朝皇帝為一家之利而維護的制度。

    4.從此來看,把宋國“亂”的責任推到宋宣公身上一點也不過分。如果真能嚴格遵守這一禮節,那麼宋國還會這麼亂麼?春秋還會這麼亂麼?戰國還會這麼亂麼?禮是要一點一點去維護的東西,春秋戰國的亂,有諸侯兼併的亂,更有各個諸侯國內的亂。維護好自己的國家不發生動亂,那麼國家就會強大,誰也奈何不了一個知禮儀施仁義的國家,天下就會慢慢走向安定。而國家出了亂子,像宋康王逐君自立,引來諸侯攻伐,相互的攻伐越來越頻繁,就會越來越亂。不光光是宋國,整個社會的“亂”也是從破壞制度、破壞禮儀開始的,這不得不引以為戒。

  • 4 # 檢院員外郎

    宋國的變亂表面上看是宋宣公的一時糊塗,其實質是東周以來,以周禮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開始崩塌,原有的約束體制已經失去效力,權利不斷下行的一個縮影,春秋時代所反映的政治現象和宋國情形何其相似,事實上到了春秋後期各國也大體上多少出現了和宋國一樣的問題

  • 5 # 怪蜀看史

    “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太史公的話就是說,《春秋》認為宋國之所以這麼亂,就是從宋宣公他不立兒子偏偏立弟弟開始的。兄終弟及雖然是殷商時期經常有的現象,而且宋國是商王的後代,但是這與大環境是相違背的,因此才會有這種觀點。

    我們先來看看宋國的開國曆史。開國者是大名鼎鼎的宋微子,名啟,是商紂王的庶兄。《史記》記載他經常勸諫商紂王,但是沒有效果,微子鬱郁不得志,還一度逃亡離開。

    周武王滅商後,給了宋微子在商一樣的官職,周公旦讓武庚來延續商祀,讓倆兄弟管叔、蔡叔看管武庚,可沒想到等到周武王一死,不滿於周公旦攝政的這倆兄弟就開始叛亂了。周公平叛後,殺了武庚,殺了管叔,流放了蔡叔,把微子啟找過來,讓他來延續商祀。微子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愛。

    這樣宋國就算圓滿立國了,不得不提一句,宋國的爵位是公。周朝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公爵是很難找的。宋國之所以是公爵,是因為宋國是商的後裔,延續商祀。也因為爵位,宋國在春秋時期的史書上特別吃香。咱們看《左傳》中的會盟記錄,第一個寫的是魯侯或者魯國的某個臣子,接下來是周王室的臣子(很少有周王親自參與會盟的情況),然後是霸主國的代表(不超過齊、晉、楚三國),接下來就是宋國,後面再跟著一大幫諸侯國。這就是公爵的待遇之一。

    宋國立國之後,在西周時期傳了幾百年,也算是比較和平,除了宋厲公弒君自立有點小波折,總體還是比較安穩的。這樣一直傳到了宋宣公。宋宣公死的時候,是公元前729年,他一反周禮,沿用了殷商的習俗,兄終弟及,把國君的位置傳給了弟弟宋穆公。為日後宋國的十世之亂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720年,宋穆公也奄奄一息了,這個時候宋穆公囑託後事,他把自己信任的孔父嘉找來,說,當年我哥哥力不傳位給他的兒子與夷傳位給我,我不能辜負先君的期望,我死了之後,讓與夷做國君吧。孔父嘉說,我和大家都想侍奉您自己的兒子公子馮(音平)。被宋穆公回絕了。這樣,宋穆公死了之後,侄子與夷繼位,就是宋殤公。他自己的兒子公子馮跑到了鄭國。或許他認為自己有資格繼承君位吧,所以對宋殤公不是很滿意,當時鄭國的國君是大名鼎鼎的鄭莊公,鄭莊公準備好好利用手上的這張牌,於是對公子馮很優待。

    也就是宋殤公的元年(前728年),衛國也出了亂子,衛國州籲(音虛)弒君桓公自立,他為了鞏固自身的位置,約同宋殤公一起討伐鄭國,理由就是公子馮覬覦宋國君位,他現在在鄭國得到了優待。宋殤公還答應了,一起攻打鄭國,一直打到了東門。

    宋殤公僅僅是懷疑公子馮就攻打鄰國,而且還拿不出什麼證據,這引發了諸侯國的不滿。因此他在位時候,到處打仗,據說是“十年十一戰”,這戰爭頻率高於春秋戰國的平均水平了,況且戰國的時候戰爭頻率遠不是春秋能比的。可以說,宋殤公統治下的宋國這幾年境遇不咋地。

    這樣過了九年,到了公元前710年,宋國出了亂子了。前面說的孔父嘉,一直按照先君宋穆公的遺命,跟著宋殤公幹,把宋國弄的不景氣。孔父嘉的妻子是個不消停的主,她不跟其他的女子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她喜歡到處逛。這樣被宋國的太宰華督看見了,華督用“美而豔”來形容這個美人,並且想把她據為己有。於是華督利用職務之便,到處宣揚說,“咱們的國君繼位快十年了,到處打仗,大家過的這麼差,都是因為他!他這麼做,基本上都是因為寵信孔父嘉!我要殺了孔父嘉,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於是這一年,華督就殺了孔父嘉,宋殤公一看自己依靠的重臣死了,非常生氣,華督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殤公也殺了,跟鄭莊公打聲招呼,把公子馮接回來,做了國君。這就是宋莊公。同一年,魯國也有亂子,魯桓公把魯隱公給殺了。這個時候的中原諸侯國到處浮動著躁動不安,可能是為接下來的諸侯爭霸鋪道路吧。這就是宋國第一亂。

    這樣宋莊公做了國君,稍微安穩地過了十幾年,到了公元前692年也去世了,他的兒子、宋殤公的孫子,太子捷繼位,就是宋閔公。到宋閔公這,又出亂子了。

    公元前684年,宋閔公跟魯國打仗,當時魯國國君是英明的魯莊公(我懷疑春秋早期定諡號是有流行趨向的,齊莊公、鄭莊公、宋莊公、魯莊公,都在同一時期,都諡號莊),宋國的南宮長萬出征,被魯莊公用一把天下名弓金僕姑射傷俘虜。後來宋閔公把南宮長萬贖回來。倆人一塊出去打獵,宋閔公開了句玩笑,說,當初你很勇武,我敬重你,現在你是個囚徒,我就不敬重你了。宋閔公哪曾想到,這麼一句玩笑話能引來殺身之禍。南宮長萬被國君嘲笑後,越想越生氣,他也是小肚雞腸,就老想著殺了宋閔公。公元前682年,宋閔公和南宮長萬一起下棋,南宮長萬一看機會來了,就抄起棋盤,直接把宋閔公砸死(這殺人手法,感覺厲害吧)。於是起兵叛亂,帶著兵往國都趕。大夫仇牧聽說國君死了,帶兵去平亂,剛好碰見南宮長萬,下面《東周列國志》的記載很有意思,和《左傳》、《史記》都不違背,很有趣味性,咱們一起來看一下。

    長萬怒氣猶勃勃未息,提戟步行。及於朝門,遇大夫仇牧,問:“主公何在?”長萬曰:“昏君無禮,吾已殺之矣。”仇牧笑曰:“將軍醉耶?”長萬曰:“吾非醉,乃實話也。’遂以手中血汙示之。仇牧勃然變色,大罵:“弒逆之賊,天理不容!”便舉笏來擊長萬。怎當得長萬有力如虎,擲戟於地,以手來迎。左手將笏打落,右手一揮,正中其頭,頭如齏粉。齒折,隨手躍去,嵌入門內三寸。

    《左傳》直接記載的是南宮長萬一巴掌把仇牧抽死了,《史記》記載的是仇牧的牙齒被打進城門裡拿不出來。看看仇牧這死法,咱們恐怕很難用“不得好死”四個字來形容宋閔公了。

    南宮長萬順便把華督也殺了。這算是因果報應吧,華督為了一個女人殺了孔父嘉和國君,自己也被亂臣賊子殺了。南宮長萬於是強行立公子游做了國君,大家都不服他,群公子逃到了蕭地,公子御說逃到了毫地。曹國這個時候做了救火員,率軍打敗了南宮長萬,於是南宮長萬跑到了陳國。他是拉著車子,讓老媽坐在車上,一天就狂奔了二百里到了陳國。後來頗有正義感的陳國把南宮長萬剁成了肉醬。南宮長萬真不愧是個牛人,這戰績基本上無人能敵了,戰國的什麼秦武王、孟說之類的人,跟他比比,恐怕就不算啥了。這樣公子御說做了國君,就是宋桓公。這是宋國的第二亂。

    宋國終於迎來了比較難得的和平年代,宋桓公在位三十年,沒什麼大事,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重了,傳位的時候又有了點問題,那個太子非要讓位給自己的庶兄,庶兄堅決不接受,於是太子才答應繼位。這個太子是誰啊?就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他哥哥就是當時的賢人公子目夷。前650年,宋襄公繼位。宋襄公在位時期,和哥哥一起治理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桓公、襄公的時候還是齊桓公霸業的鼎盛時期,因此這段時間對於多事春秋來說非常難得。後來宋襄公和楚成王爭霸戰敗,損失慘重,但至少沒什麼亂子。

    公元前636年,宋襄公死後,兒子宋成公繼位,宋成公時期也很和平,主要就是晉楚爭霸比較激烈。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宋國又出亂子了。

    宋成公去世,他的親弟弟公子御殺了太子自立。大家不服他,諸公子一起把他也殺了。立了宋成公的兒子公子杵臼,就是宋昭公。這是第三亂。

    前619年,宋昭公繼位。他是個很爛的國君,他在位時候,做事不地道,宋國的日子很不怎麼樣。這個時候,那個公子御的兒子,公子鮑開始活躍了。公子鮑被宋襄夫人看上了,也就是奶奶和孫子通姦(很奇葩),而且這奶奶還是周王的女兒,竟然這麼奔放。公子鮑得到的評價和那個孔父嘉的妻子一樣是“美而豔”。前611年,趁著宋昭公出遊,宋襄夫人派人殺了宋昭公。宋文公也就是公子鮑繼位,這是第四亂。

    這第四亂中,不得不提一件事,宋國六卿之一的公子蕩在這之前去世了,兒子公孫壽繼承了他的職位,但是公孫壽害怕宋昭公被殺波及到自己,就讓自己的兒子蕩意諸來繼承自己的位置,自己退隱了。後來蕩意諸為了保護國君而被殺了。蕩意諸留下了一個兒子蕩澤,一會還會提到。

    前610年,宋文公繼位。他在位的時候出了一件大事,霸主晉國戰敗了,楚莊王很快就包圍了宋國。多虧華元的大俠身手才解救了宋國。

    前589年,宋文公去世,兒子瑕繼位,就是宋共公。他的老婆很出名,是伯姬,也就是“不見傅母不下堂”的伯姬,幾十年後被大火活活燒死的。宋共公在位時期也算是平和。

    前576年,宋共公要掛了,這個時候又又又出亂子了。前面提到的蕩澤出手殺了太子肥,華元一看事情不妙,就出兵驅逐了華元,擁立了宋平公。這是第五亂。

    前575年宋平公繼位,宋平公在位時期,向戍執政,參與了弭兵大會。宋國有了難得的和平歲月。

    前532年,宋平公去世,兒子佐繼位,就是宋元公。宋元公時期華氏、向氏很龐大,宋元公和華氏、向氏互換人質。華氏的三個人發動叛亂,企圖弒君,被平定,華氏流亡。這是第六亂。

    前517年,宋平公去世,兒子欒繼位,就是宋景公。宋景公身體有問題,生不了孩子,於是就把兄弟公子揣秦的孫子得子立為太子(我也不清楚,為嘛把一個孫子輩的弄成太子)。到公元前469年,宋平公在打獵的時候暴斃,不知道是不是被野獸襲擊致死,如果真是這樣,他也算是千古一國君了。他死後,他的寵臣大尹擅自作主張,立了公子啟做國君。公子啟也是宋平公孫子輩的。和其他弒君者同樣,大尹和公子啟不得民心,被六卿驅逐了。這樣太子得繼位,就是宋昭公。這是第七亂。

    宋昭公在位的時候,他的兩個寵臣戴歡和司城皇鬧矛盾了,倆人帶兵相互攻殺。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時候的宋國國君權力比較低了,看著倆大臣掐架管不了。或許是因為總是亂來亂去的緣故,各個大臣都擁兵自重,說不準哪天國君被弒了自己好有個準備,或者說不準哪天自己就參與弒君了也有個後路。戴歡打贏了司成皇,戴歡也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驅逐了宋昭公。這種規律屢見不鮮了,凡是弒君的,或者驅逐國君的,一定不得民心。果然,不到三年,宋昭公就殺回來了。這是第八亂。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戰國亂世了。

    公元前404年,宋昭公去世,兒子購由繼位,就是宋悼公。

    前396年,宋悼公去世,兒子宋休公田繼位。

    前373年,宋休公去世,兒子闢兵繼位,是宋闢公。不知道為嘛諡號和名字特別像。

    前370年,宋闢公也去世,兒子剃成君繼位。一直到公元前329年(不得不說壽命很長),宋國還算是比較和平,也沒見和諸侯國有什麼爭端。

    前329年,又出亂子了,剛剛和平了近一個世紀的宋國不安分了。剃成君的弟弟偃襲擊剃成君,自立為王,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康王,這是第九亂。

    《史記》記載,宋康王十一年自立為王。戰績如下:

    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盛血以韋囊,縣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於是諸侯皆曰“桀宋”。“宋其復為紂所為,不可不誅”。

    宋康王到處征戰,打出了很可觀的成績,但是卻引來的諸侯國的不滿,說他做的都是紂王做的事,於是各個諸侯國開始相互約定一起攻打宋國。

    公元前285年,齊閔王、魏昭王、楚頃襄王一起攻打宋國,殺了宋康王偃,三分宋地。這是第十亂。

    孔子說那番話的時候,宋國確實經歷了整整十代,整個春秋戰國,算上亡國一亂,也是不多不少正好十亂。在孔子及以前的宋國十代有十五個國君,這些國君中在位不到一年的有兩個,不得好死的有六個,還有兩個太子被殺。除了宋文公弒君和華督弒君比較成功,其他的弒君者都沒啥好下場。可以說,宋國是春秋時期相當混亂的一個國家,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殷商時期的兄終弟及制度也周朝的父死子繼制度的衝突。這些觸目驚心的動亂中,不乏同輩之間的亂子。宋國的亂,不可不謂是整個春秋戰國的“亂”的縮影,慘案的發生,很多情況都是對權力的慾望所致,為了權力,不顧倫理道德,不顧兄弟親情,讓人深思。相比之下,宋襄公的仁義和伯姬的守禮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再來看一看,為什麼太史公引用《春秋》的話,說宣公傳位穆公是宋國國亂的開端。西周時期的宋國,可以說相當嚴格地遵守父死子繼這一週朝習俗,放棄了兄終弟及。只有兩個特例,一個是開國者宋微子啟,他或許是懷念舊有的殷商,死後傳位給弟弟。另一個是宋慜公,他死後他的弟弟煬公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宋慜公的兒子公子鮒殺掉,公子鮒自立,是宋厲公。可以說,公子鮒弒君自立一事,或多或少有維護周朝父死子繼制度,反對兄終弟及制度的意思在裡面。那麼這麼看,破壞周禮父死子繼制度的罪魁禍首就是宋宣公了,宋宣公死後傳位給弟弟宋穆公,宋穆公本來是想維護這一制度,死後傳位回宣公的兒子宋殤公,不想引發了混亂,他自己的兒子公子馮後來奪了君位。

    當一個約定成俗的制度被破壞了,那麼就為後世留下了繼續破壞這一制度的引子,它就會被反反覆覆地破壞,最終不復存在。宣公傳位穆公之後,後世多少人想要效法,才引發了宋國的十大亂。到最後,雖然父死子繼這一制度被諸侯國普遍採用,也被後來的歷代王朝採用,但這項制度原先的根本含義,即作為為周朝分封制度,而和禮制共同維護統治的載體,這一功能完全喪失了,父死子繼制度成為了歷代諸侯國曆代王朝皇帝為一家之利而維護的制度。從此來看,把宋國“亂”的責任推到宋宣公身上一點也不過分。如果真能嚴格遵守這一禮節,那麼宋國還會這麼亂麼?春秋還會這麼亂麼?戰國還會這麼亂麼?禮是要一點一點去維護的東西,春秋戰國的亂,有諸侯兼併的亂,更有各個諸侯國內的亂。維護好自己的國家不發生動亂,那麼國家就會強大,誰也奈何不了一個知禮儀施仁義的國家,天下就會慢慢走向安定。而國家出了亂子,像宋康王逐君自立,引來諸侯攻伐,相互的攻伐越來越頻繁,就會越來越亂。不光光是宋國,整個社會的“亂”也是從破壞制度、破壞禮儀開始的,這不得不引以為戒。

  • 6 # Z先生評說歷史

    在西周和春秋之間出現的宋國,本來算得上一等的諸侯國,可是經過幾代的發展,逐漸沒落,變成了一個毫無競爭實力的二等諸侯國!

    《公羊傳》記載“莊公馮弒與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也。”

    也就是說宋國的混亂局面是因為宋宣公傳位給弟弟引起的?

    真的是這樣嗎?

    1.擇賢而立――宋宣公的事情真相如何?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病重,為了選好一個有能力才幹的接班人,宋宣公看上了自己的弟弟公子和,並把公子和叫到了床前,說道“我的兒子與夷在國家社稷上不如你,所以我傳位給你”,公子和推脫再三以後接受了,是為宋穆公!

    宋宣公之所以選擇自己的弟弟,不是因為他不愛自己的兒子,而是因為他確實站在國家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才會捨棄自己的兒子而選擇自己的弟弟!

    2.還情而立――宋穆公個人才能足矣,但選擇繼承人出了問題!

    宋穆公在位的九年,宋國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過程比較平穩,百姓安居樂業。

    但是宋穆公病重的時候,同樣的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選擇宋宣公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與夷,其理由並不是因為與夷比自己的兒子公子馮更賢能,而是因為宋宣公傳位給我,我宋穆公現在要還回去。

    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因為與夷繼承了皇位,宋國開始了動盪和混亂。

    其根本的原因應該是:

    1.君主個人的能力素質不夠特別是對繼承人的培養存在著大問題,選擇誰來繼承王位很重要,但是在選擇前,需要去培養,而不能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後知後覺。培養繼承人也是君主應擔負的職責!

    2. 國家政策沒有延續性!宋國的實際情況造成的後果就是國家得衰落,君王地位一落再落,大臣的權力過大,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合理的政治制度,而完全是人治的推動。所以,發生混亂也是在所難免!

    所以說,宋國的“十世之亂”肯定有宋宣公的原因,但絕不是因為宋宣公傳位給弟弟造成的,換句話說,就算他傳位給兒子,宋國的混亂也在所難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訴苦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