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樟生活vlog
-
2 # 永恆國度17020181
是啊,這個確實是爛片,打著跨年的旗號,出現瞭如此一部片子,不得不說營銷做的好!!!“如果長鏡頭能夠得獎,我家的攝像頭早就獲獎無數了”摘用網路評價。
-
3 # 李軼之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屬於文藝片,不是面向廣大觀眾的商業片,文藝片是拍給小眾的片子,它包涵著更為深刻的意義和導演對於社會的反思,所以多數人看文藝片覺得倒掉乏味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以個人好惡來評定電影的好壞
-
4 # 辛巴的假日
夢幻愛情……草根點評
2018的最後一場電影,也是2018看過的最意識流的電影。電影一開始就有種阿飛正傳的感覺,無論是從配樂還是電影畫面都非常的美,畫面交代故事,配樂烘托感情。總之,作為藝術片可以看看
-
5 # 橙子長成記
首先說一下《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獲獎影片,而且獎項還不少,包括最佳劇情、最佳配樂等等,但是影片口碑卻出奇的差。感覺影片評委和廣大觀眾看到的不是同一部電影,可惜這種情況不會出現。那到底是評委太另類,還是觀眾太愚昧?都不是,最後我只能將這部影片定義為小受眾影片。
這不是開脫之詞,確實是有一部分人喜歡這種調調的電影的,但片方還是犯了嚴重的錯誤,因為電影是拍給大家看的,而不是為了獲獎和被小眾觀賞,可以說是《地球最後的夜晚》欺騙了大家的感情,在元旦佳節之際打著“一吻跨年”的旗號圈錢就是犯錯,而且不可原諒,不是爛片也會被定義為爛片。
結論:是爛片!
-
6 # 一可電影
這部電影是爛片嗎?
我覺得不是。
但這部電影是詐騙嗎?
一定程度算是的。
幾經輾轉。
直到昨天下午,我才趕了個趟去看完那部《地球最後的夜晚》。
和其他的文藝片面臨的普遍問題一樣,我依舊面對著苦於沒有合適場次和影院的困境。
不怪電影院太過「勢利」,12月31號晚上的井噴式票房如料想一般,只是曇花一現。
不僅僅是票房呈斷崖式下跌,口碑也一樣呈指數式崩盤。
有些電影,觀眾看不懂時,會覺得自己是傻逼,比如《雲圖》。
有些電影,觀眾看不懂時,會覺得導演是傻逼,比如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
如你所見,2018最後的夜晚之後,畢贛就成了那個傻逼。
《地球最後的夜晚》
導演:畢贛
主演:湯唯 / 黃覺 / 張艾嘉 / 李鴻其 / 陳永忠
豆瓣:7.5分
電影上映的一天前,我就為它寫過一篇推文。
在那篇推文裡,我說,畢贛的電影重氣氛,輕敘事,並不適合所有人看,他熱衷於將自己純粹私人化和詩人化的電影表達訴諸於鏡頭影像,也因此變得晦澀難懂。
我還說,儘管「懂不懂」並不能作為電影「好不好」的評判標準,但「看不懂」的宿命就是,主流觀眾難以接受,更多人將它判定為不知所云,從而無動於衷。
直至現在我可以說,無論你承不承認,無論你在不在意,這都是今年爭議最大的一部電影。
豆瓣評分,從固定的7.5分降到了6.8分,曾經的五星評分已被一二星取代,淘票票上,它現在只有2.6分,超過70%的人,給出了一星。
大部分人越看越懵逼:它究竟想表達什麼,為什麼不說人話,說白了就是導演裝逼…
我基本能夠想象到,他們在電影結束出字幕時出釋重負:這爛片終於放完了。
我也甚至能夠想象到,大部分抱著「一吻跨年」帶來浪漫儀式感的情侶們,在被劇情的冗長乏味和鏡頭的支離破碎中懵了兩個小時之後,或昏昏欲睡,或惱羞成怒,總之這一吻親得都不是滋味。
比如,你會說,電影中的人物需要有清晰的行為邏輯和動機,突然在63分鐘的時候鏡頭切換,一個之前幾乎沒怎麼出場的演員就開始對著鏡頭吃蘋果,還邊吃邊哭,這一個蘋果,一吃就是3分鐘…
這不是有病嗎?
再比如,男主在夢裡,見到了女主,突然就和她說了一句:「用刀尖入水,用顯微鏡看雪,就算反覆如此,還是忍不住問一問,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下一秒,莫名其妙房子就旋轉起來了…
這神神叨叨就不能說人話嗎?
然而,上一部畢贛的作品,就是這樣恍恍惚惚的,碑妹不想扯什麼意識流來裝逼,也不想成為什麼文藝青年,既不想為畢贛洗白,也不是微博上所謂的偽文青的舔狗。
簡單的說,畢贛更像是一個詩人,他在《路邊野餐》裡寫下「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用方言念下這首詩的時候,有人覺得如夢似幻,也有人覺得違和矯情。
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是如此。
它不是影片上映前標榜的所謂懸疑愛情片,它既不懸疑,也沒什麼愛情,甚至如果你想從電影的140分鐘裡找到一個故事,還不如讀豆瓣故事簡介來得生動來得扣人心絃。
換句話講,電影裡幾乎沒有主演,女主不是湯唯,男主也不是黃覺,故事也無關愛情,真正的主演只有一個,導演畢贛自己。
或許還可以說,這是一部顯而易見的作者電影,不是拍給觀眾看的,而是畢贛為自己拍的。
和《路邊野餐》一樣,灰濛濛的色調,天永遠也不會亮,一樣是碎片化的詩境夢囈,一樣是慢得要死的節奏。
可即便是同一種風格的《路邊野餐》,在淘票票上也有8.1分,為什麼?
是畢贛變了嗎?
畢贛沒變,變的是,曾經的觀眾群體。
即便在小眾的文藝片裡,畢贛的電影也是晦澀的,當小眾中的小眾走了商業大片的營銷模式,它獲得成功的同時,也註定會被營銷反噬。
本身,文藝片就是導演表達自我感知和情緒的地方,之所以能獲取共知是因為有那麼一小部分人感興趣並且願意去懂,可這一次票房奇蹟中的購買主力,並不是它真正的受眾群體。
在大部分人現在看電影都習慣開倍速,恨不得跳轉到結尾的時代,這部電影卻開了0.5倍的速度,就連拍個上樓梯,都能拖沓地拍個3分鐘。
它註定不適合這個時代,也不適合大部分人。
寫到這裡,我可以看到,畢贛是矛盾的。
他既想在精神上脫離大眾,卻又動用了高達7000多萬的製作成本,動用了主流明星,這勢必導致電影在票房上脫離不了大眾。
他既想拍一個少數人才能有共鳴,自我封閉且自說自話的獨白,卻又不夠堅決地試圖迎合更多大眾編了一個故事。
更矛盾的是,和之前《路邊野餐》走走停停帶來的巧妙不同,畢贛這次特意為《地球最後的夜晚》編的這個故事,卻又並不打算讓所有人都看懂。
他既想將自己晦澀的私人風格發揮到極致,又並不排斥電影的營銷宣傳,甚至是以一種配合且支援的姿態,試圖將《地球最後的夜晚》包裝成一個爆款。
在習慣了短平快的短影片平臺刷屏、參加《吐槽大會》宣傳、與杜蕾斯的宣傳合作、片名加上「一吻跨年」的噱頭…
這一些,不僅與電影的風格和故事極不統一,甚至背道而馳。
大部分電影都能套個「一吻跨年」的外衣,但偏偏畢贛的電影不能。
這樣的營銷介入,對彼此都是一種傷害,對觀眾不公平,對電影也不公平。
它雞賊在贏了一夜的票房,也不夠體面地輸了整部電影,這場錯位營銷中,除了投資方,所有人都是輸的。
無論是抱著期待最後在無聊中度過2018最後兩小時的觀眾,是被人們否決成為年度爛片的電影本身,還是實現從天才到傻冒幻滅之路的畢贛。
但我也並不可憐畢贛,一方面,作為導演的他贏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被罵和差評,都是他在得到票房之後必須承受的,總不能賺了個盆滿缽滿,還妄圖觀眾閉嘴,得了便宜還賣乖。
另一方面,這部電影「超載」的那一部分觀眾,本就不應該屬於畢贛,他很快就會被忘記,而那些因為《路邊野餐》主動愛上畢贛的,依舊還是會去買這部電影31晚場之外的場次。
最後,說回電影。
昨天下午,杭州小雨,我在一個小影院,找到了合適的場次。
整場電影,只有我一個人,周圍沒有手機螢幕亮起,也沒有被所謂的「一吻跨年」包圍,空調不夠制熱,座椅甚至會「吱吱」亂響。
很多地方我沒有看懂,但我依舊深深沉浸在這潮溼和悶熱,青草和綠藻、紅蘋果與野柚子,記憶和夢境裡,像看了一場煙火,像做了一場夢。
呼嘯而過的火車、虛虛實實的鐘表、搖搖欲墜的杯子、曖昧繾綣的霧氣,通暢詩意的畫面,怪異迷幻配樂…
以及那個令人驚歎的長鏡頭,演員表演,臺詞,場景排程,或其他不可控因素,稍有不甚,一個小時的長鏡頭都得重新來過…
這有點像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和《阿飛正傳》裡,他拍張曼玉穿過巷子買餛飩,拍張國榮對著鏡子獨舞。
這些鏡頭,和電影中湯唯光著腳一遍遍踱在石塊上一樣,沒什麼隱喻,也沒什麼劇情意義,去掉對電影沒有任何影響,但這一分鐘裡,鏡頭溢位的氛圍,腔調,意境是迷人的。
電影和吃飯一樣,有人鍾情小眾的文藝電影,有人偏愛商業的爆米花電影,我覺得,看文藝片的不應該鄙視看商業電影的,看商業電影的也不應該排斥看文藝電影的。
這就像挑火鍋鍋底時,有人喜歡牛油,有人喜歡清湯一樣,如果雙方嘗試之後不能接受,倒不如點份鴛鴦,各自歡喜。
而商家們,也別再把清湯外殼包裝成牛油模樣,銷量上去了,錢也是賺了,但喝了一口發現不對味,清湯的口碑倒是也崩盤了,何必呢。
-
7 # 影視口碑榜
2019年元旦檔,電影熒屏上備受關注的自然是畢贛導演的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了。
先看看《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後的幾日票房成績,的確是有些詭異。
《地球最後的夜晚》首映日拿下了2.4億的超高票房,但好的開頭並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到了第二天它的票房就直接降到了1000萬,而上映第三日這部電影更是僅僅收穫了不到170萬的票房,首映2.4億票房,最終票房還會是2.4億!《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電影票房史上都會是一朵奇葩!
這樣的票房出來後,《地球最後的夜晚》自然是備受爭議,而這部電影,它的爭議又何止是票房?
沒看懂,睡著了!這是很多觀看《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觀眾給出的最直接的觀影感受。
《地球最後的夜晚》豆瓣評分高達6.9分,評價中不乏對電影本身的“文藝範”、“長鏡頭”的認可,但普通觀影觀眾的評價卻顯得特別的中肯。“畢贛的電影亮點從不在電影的主題內涵、演員演技、故事本身,都是些表面的噱頭!”
票房惹風波,觀眾又不買賬,《地球最後的夜晚》究竟詮釋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穿插了兩條故事線,第一條是黃覺飾演的羅紘武在十幾年後回到貴州,他偶遇了湯唯飾演的萬綺雯,而10幾年前的往事也開始浮現在了他的腦海。
而羅紘武和萬綺雯十幾年前的故事又是另外一條線,10幾年前,羅紘武和萬綺雯之間的緣分,也是由“尋找”開始。羅紘武在追蹤殺害朋友“白貓”兇手的過程中,遇見了萬綺雯,羅紘武對風情萬種的萬綺雯是一見鍾情,但萬綺雯卻不斷的利用羅紘武,直至最後兩個人真正的失散,萬綺雯對待羅紘武的態度也都是一個謎。
其實《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是電影中這種年代的切換把它搞複雜了,因為用了太多的長鏡頭和近景,所以在觀看電影時,觀眾真的不太容易做年代切換。所以故事搭接不上,看了一會兒,觀眾自然有種“費力不討好”的感覺,自然也就放棄“努力”觀看了。
另外,《地球最後的夜晚》整個基調也很沉悶,黑暗陰冷的長街,連綿不斷的細雨連綿,過於頻繁的長鏡頭捕捉,比較多的男主角的旁白,再加上容易讓人精神錯亂的故事情節,觀眾看不懂、睡著了的狀態也自然容易理解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或許拍攝出了某種“藝術感”和“高階感”,但不可否認,作為一部商業片,它的價值卻是顯而易見的。做不到“討好”大眾,但符合大眾基本的審美還是必要的。首映2.4億票房,最終票房還是2.4億,或許真的是《地球最後的夜晚》最真實的價值體現!
-
8 # 寒門二公子
為什麼會把《地球最後的夜晚》與爛片這兩個字扯上關係?歸根結底是因為他錯誤的營銷方式!
在國內,文藝片的受眾如此之小,在觀眾都在追求爆米花電影的時代,畢贛為《地球最後的夜晚》披上了商業片的外套,卻安裝上了文藝片的核心,把一盞香薰蠟燭包裝成了一瓶香水。
當觀眾滿懷期待地帶著一吻跨年的心情走進電影院時,看到的卻不是什麼懸疑浪漫愛情故事,只有影片中支離破碎的記憶、脫節的劇情、沉悶的色調以及很多人完全看不懂的故事情節,估計一部電影看完,那跨年的一吻是怎麼也下不去嘴了!
但是很多人因為一個方向錯誤的營銷手段就去斷定《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爛片。這種說法,並不使人信服,評判一部電影爛不爛,還是應該從他的影片內容出發。
拋開他的廣告宣發,營銷策略,迴歸到影片本身,導演畢贛想給我們講述的東西有很多,友情、愛情、親情、慾望。
《地球最後的夜晚》不是一部演員的電影,也不是一部觀眾的電影,完完全全是導演畢贛為自己而拍的電影,所以你能從電影中體會到的所有東西都來自於畢贛本身。
有的時候,看一部電影,其實不必去深究它有沒有帶給我們多少正能量,甚至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必須富有多少意義,尤其是你看的是一部文藝電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鏡頭,萬綺雯穿著墨綠色的長裙走在昏暗的隧道里,手拿著野柚子坐在電影院裡大哭。
你要說這些場景有什麼作用,其實它並沒有多大作用也並沒有什麼意義,跟劇情也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他能帶給觀眾一種氛圍,讓觀眾感受到它強調的意境,感受到它的美感,感受到畢贛獨特的美學體系,並且能沉醉其中,作為一部文藝片來說,這就足夠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中那句能讓房子旋轉的咒語也是畢贛寫下過的一首詩“用刀尖入水,用顯微鏡看雪,就算反覆如此,還是忍不住問一句,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和小鳥一樣,總在我胸口跳傘”。
他在上一部作品《路邊野餐》中也曾寫下過“許多夜晚重疊,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時常盯著路過的風”。
畢贛的兩部電影都非常相像,如夢如詩,分不清哪裡是現實,哪裡又是夢境!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即將30歲的畢贛在為自己獻禮,所以在他的電影中,想要表達的,他的情緒、他的信仰、他的經歷,這些都是非常私人化、詩句化的東西,觀影的時候先不要去深究劇情,仔細感悟詩意與夢境,你才會沉浸在他的電影裡。
所以喜愛畢贛的人將他的電影看做靈魂的歸屬地,而那些主流電影觀眾對此不屑一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次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差評如潮畢贛是要付很大責任的,他很清楚文藝片是非常小眾的產物,但是他卻選擇用一種迎合大眾口味的營銷方式去宣傳。
再相比上一部作品《路邊野餐》 ,裡面的演員都是來自於畢贛的生活中,幾十萬的成本,粗糲生猛的鏡頭感受,或許這才是一個小眾文藝片該有的樣子。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卻請來了湯唯,投資了7000萬,濾鏡遮擋下的畫面,細膩卻又失去了真實。
畢贛自身是很矛盾的,一面他想做的東西是隻有極少數人喜愛的文藝片,另一面卻又不自覺的向主流市場靠攏。
最後,個人認為《地球最後的夜晚》不能算是爛片,錯就錯在他的營銷方式上,迴歸影片本身,其中值得人深思的地方有很多,有美感,有詩意,意境與場景都很迷人。還有影片中破碎的物件,昏暗的色調、被摧毀的房屋都是文藝青年的烏托邦。
毫無疑問,僅以藝術片來論《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部佳作!
-
9 # 林二走江湖
不談其他,只談電影本身。
有過在夢裡飛翔的經歷,就能看懂畢贛,就能進入地球最後的夜晚。
畢贛是位非常風格化的導演,他的風格在於,他用影像把夢境還原了,不僅是畫面,甚至連夢的氣質也捕捉到了。
說到夢,很多人會想起諾蘭的《盜夢空間》。但《盜夢空間》只能說是關於夢的故事,並不是夢。夢的最大特點是毫無現實邏輯,《盜夢空間》邏輯太結實了。
另外一點,人在夢裡是不受拘束的,不受身體拘束,也不受引力拘束。人在《盜夢空間》裡能力強大,卻沒有一次超現實的體驗。夢裡人都不會飛,算什麼夢啊。
《地球》出現了這種超現實的氣質。而且畢贛不是第一次這麼做。
他的《路邊野餐》,跟《地球》一樣的核心。《地球》只是換了明星,換了外殼,講的還是《路邊野餐》裡的夢境。
《路邊野餐》開頭擺出金剛經的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隨意放的,這句話是主題。整部電影講的都是這句話。
只不過《路邊野餐》裡,畢贛沒錢實現夢境的過渡,採取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一個反向旋轉的鐘,來告訴觀眾,這個時空的凌亂與超現實。拍《地球》時有錢了,可以玩點高階的。
時鐘也成為畢贛的三大法寶之一,用來表達他潛藏的意思。《地球》裡,這三大法寶都出現了:過隧道的火車,壞掉的時鐘,還有第一視角的飛翔。
父親留下的壞時鐘,母親留下的破手錶,在電影裡一再出現,同時用各個年齡段的主人公交替出現,提醒觀眾,這裡的時間是停滯的。年幼、年輕、年長的自己,都出現在這個時空裡。
隧道里的火車也是,隧道代表著迷失,不僅在方向上迷失,也在時間上迷失了。火車壞在隧道里,把男女主困在凱里,也困在混亂的時間裡。
飛翔是畢贛的高階玩法,透過這個,他告訴觀眾,這裡不僅時間停滯,空間也是無邏輯的。這次飛翔之後,所有人都會抓到他想講的那種氣質,幻夢。
這是意象性的東西,表達氣質的。電影的故事線更加玄妙,如果你試圖理順他,會像做夢一樣雲裡霧裡,但如果你只是去感受,就能發現其中的夢幻迷離。
一般人看電影,會不自覺畫符號,用人物外表來畫:這個人是誰,他是誰的兒子,是誰的爹,跟誰有什麼關係。
把一般邏輯帶進《地球》裡,就會暈。在羅紘武戴上3D眼鏡之前,這些邏輯還勉強能理清,但是到了後面那個長鏡頭,這些邏輯完全被揉在一起了。
很多人說這個長鏡頭沒必要,實際上非常有必要。靠著這個70分鐘的長鏡頭,創造了一種連續,把所有時空中的人物串在了這個夢裡。
從那個礦洞開始,羅紘武就進了夢境。在那裡他遇到了一個男孩,男孩帶著他走出礦洞。聯絡前後就會知道。萬綺雯曾懷了羅紘武的孩子,羅紘武說要陪孩子打乒乓球。而礦洞裡那個孩子,就是羅紘武觸動乒乓球拍之後,才出現的。
孩子走出礦洞,很明顯的象徵,說明他從產道出生,並不是像萬綺雯說的,打掉了。
羅紘武有個兄弟,叫白貓,被人殺了。但這個孩子,後來分開的時候,讓羅紘武給他起名。羅紘武說叫小白貓。
這裡完成了一個環,羅紘武的兄弟白貓,是他自己的兒子,跟萬綺雯生的。不要管邏輯,夢裡沒有邏輯。
之後,羅紘武遇到了自己的母親,張艾嘉飾演的紅髮女子,喜歡吃蘋果,跟男人跑了。而在前面的片段裡,張艾嘉開了理髮店,羅紘武去看她,說張艾嘉是白貓的母親。
這裡又產生一個環,羅紘武的母親是張艾嘉,張艾嘉是白貓的母親。隱隱約約在說,羅紘武就是白貓。
之後,羅紘武遇上凱珍,兩人進入那個旋轉的房子。在這之前,羅紘武把母親的手錶送給了凱珍。而這個凱珍,有著跟萬綺雯一樣的相貌,也走著一樣的路,其實就是日後的萬綺雯。而後來萬綺雯的同夥邰肇玫說,萬綺雯跟一個男人跑了。羅紘武自己也去找過,說是萬綺雯去開了旅館,那裡的老闆養了條狗,叫凱里。
這個環在說,羅紘武遇上了萬綺雯,有了這一個夜晚,之後有了孩子。而萬綺雯拋下羅紘武,不知所蹤。孩子說是打掉,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然後這三個環搭在一起,我們會發現陷入了一個非常玄妙的邏輯裡。
羅紘武的兄弟白貓,是他自己的兄弟,也是他跟萬綺雯生的兒子。羅紘武的母親就是白貓的母親。
再往下理解就是,羅紘武就是白貓,白貓就是羅紘武。他是自己的父親,也是自己的兒子。
最後七十分鐘的鏡頭,就是在講這個輪迴。一個靈魂,不同的身體,在這個世界不停迴圈,走不出凱里,也走不出命運。
整個命運就在這個夢裡,無始無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畢贛用這個風格,講明白了這句話。他沒用臺詞的形式,就讓人用眼睛看。畢贛很聰明,他深知,玄妙的東西有種屬性。如果能看懂,就不用說出口;當說出口,就永遠看不懂。
非常高階的一個夢。
回覆列表
電影的好壞取決於看完,有沒有震撼到你,感動到你,帶來引思
有的電影部分人看不懂說明那部電影很燒腦,引起別人要仔細看,
而這部電影全部的人說看不懂演的是什麼,想表達什麼,演的跟電影名不符,
電影的名字蠻吸引人的,結果一看電影裡的情結不知道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