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根據漢朝的經驗,削蕃這件事在中期進行是很有可能成功的,畢竟藩王是開國皇帝建立的制度!人家老皇帝剛死,屍骨未寒!你就大刀闊斧的改革先皇的制度!一上臺就削蕃是容易被有心之人抓住把柄的!

17
回覆列表
  • 1 # 史海撲通

    建文帝在做皇太孫時就擔心過藩王勢力過大,不好節制的問題,為此還特意請教了師傅黃子澄,黃子澄給的答案就是——削藩!

    建文帝16歲被封為皇太孫,開始跟隨朱元璋學習處理政務。作為未來的一國之君,江山早晚都是自己的,對待治國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他認為朱元璋制定的很多高壓政策太過嚴苛,所以他一即位就開始大刀闊斧的實行他的計劃,而削藩也是其中之一而已。

    朱元璋大肆分封諸王應該算是一項弊政。當時很多人都反對,只有朱元璋一意孤行,為此他還把勸諫他的大臣葉伯巨以挑撥父子關係的罪名殺掉了。

    為啥呢?

    可能是由於過早就喪失掉親情的緣故,導致朱元璋是一個很重視親情的人。他為了強化親情的作用,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在前朝執君臣禮,在後堂執家人禮。也就說建文帝在後堂見了叔叔們是要行禮的。

    按照他對親情的美好暢想,一定要動員所有老朱家的子孫後代們共保江山。

    所以他給他所有的兒子們都封了王,提供鉅額的俸祿,還配有3000~15000人不等的護衛隊,戰時可以節制軍隊,抵抗外敵。甚至規定如果朝中有奸臣當道,諸王可以率兵進京來“撥亂反正”。他認為所有人都可能造他的反,只有他的兒子們不會。這完全是站在一家之長的位置上的考量,實在有些異想天開。

    作為帝王總是要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人心,何來親情之說呢。

    朱棣就是以朝中有奸臣當道這一條,出兵靖難的,也是遵照了祖訓的。單憑這一條,隨著後代藩王間親情的逐漸淡漠,只要他們有了覬覦大位之心,隨時都有可能編造類似的藉口出兵來“撥亂反正”。

    所以分封的結果必然不會很美好,前代春秋戰國時期的例子在那兒擺著呢,這個大家都知道。所以當朱棣即位後,雖然表面上恢復諸王的爵位,但同時也開始了削藩,只不過朱棣的削藩更注重削減諸王實際的權利。

    比如說將最有實力的寧王朱權從邊疆重鎮遷移到南昌,比如削減諸王護衛的數量等,比如提高諸王的福利待遇,有意使他們養尊處優,悠閒怠惰的習性。既削減藩王勢力使之不再構成威脅,又不傷親情顏面。較之建文帝一上來就對諸王其擦卡擦亂開刀的做法,高明數倍。

    連朱棣都要削藩,更何況是建文帝,根本無法壓制住諸多南征北戰的叔叔們。他考慮的問題不是急不急於削藩,而是如何削藩,先削誰後削誰。

    也是小小年紀,沒見過什麼世面。在他的腦海裡,也沒考慮過削藩可能會失敗,大不了就像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一樣,出兵平定就得了。只是他沒想到他會失敗的這麼徹底,把皇位都弄丟了。

  • 2 # 袖手挽星河

    西北遼遠,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其他則分王內地,用資夾輔焉。”

    ——《明史稿·諸王列傳》

    明太祖開國以後,陸續分封了二十多個兒子,皆是分封到要衝之地,看似全國各地都有,其實一般都封於戰略要地,這樣可以起到控制全國和供衛皇室的作用。

    從這裡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是以藩王制更好的控制全國和供衛中央朝廷。但弊端無疑很明顯,那就是這些供衛皇室的強大力量,同時也可以反過來威脅皇室,明太祖朱元璋在晚年也察覺到這一點,但並沒有採取什麼大的措施,或者說沒來得及想出什麼好辦法,就駕崩了。 自古以來藩王對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來說,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身為血脈近親,藩王可謂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這就是拱衛皇權的一把利刃,當朝中有奸臣或者外有強敵來犯之時,藩王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如果藩王權力過大,野心隨之膨脹,也會成為威脅皇權的一環。

    等到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以後,這位以皇太孫上位的皇帝自然是對自己那些擁有兵權的叔叔們很不放心。這時候就考驗朱允炆的帝王心術了,有的皇帝是徐徐圖之,等待時機削藩。有的皇帝是先下手為強,對威脅最大的藩王先下手。

    建文帝朱允炆選擇的是先下手為強,但卻走了矛盾的一步,就是先削弱藩,幾個月之內連削五王,或廢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後再削強藩燕王朱棣。有這段時間,朱棣早就準備好了

    建文帝的那已經不能稱為削藩了,應該叫廢蕃了。沒錯,中國古代是家天下,卻不是建文帝一個人或他自己一家的天下。這些叔叔們建文帝處理起來手段過於毒辣,根本不給出路嘛。即使現在下崗分流也是要給出路的,就這樣抓起來流放廢為庶人。他們為藩王是朱元璋的安排,現在就因為老朱的安排就因為是建文帝的叔叔反而倒黴了,連普通人都不如,朱元璋兒子身份反而成為他們的原罪了。綜上所述,削藩不是目的,鞏固皇權才是根本。

  • 3 # 陽陽學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為確保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為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對此,朱元璋曾說,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則3000人,多則1.9萬人。其中九位塞王(燕王朱棣便是其中之一)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甚至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

    建文帝即位時,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藩王勢力如此之大,已經對中央政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如果不進行削藩,藩王的勢力只會越來越大,到時候尾大不掉,更加難以控制。尤其對剛剛上臺的建文帝來說,這些藩王就是對他政權的最大威脅。此外,藩王的俸祿,開支巨大,已成為朝廷財政沉重的包袱。由於上述幾個原因,削藩勢在必行。

    朱元璋打敗了元朝軍隊,建立明朝,但元順帝及時退走草原,仍然保留了大部分的實力,並時刻想著反撲中原,朱元璋之所以冊封眾多藩王的原因就是為了抵擋北元軍隊的進攻。朱棣登位之後,發動了五次北征,才使得北方邊患稍霽。但終大明一朝,時時刻刻都收到北方蒙古草原勢力的威脅,甚至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皇帝都被人活捉了去,北京城也多次被被蒙古軍隊兵臨城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想削弱眾多藩王手中的兵權是不可能的,緩步推進的結果只能是讓藩王坐大,手中的兵權越來越重,那時候削藩更加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削除藩王,改任忠於自己的人,這樣才能既防北患,有能保住自己的皇位。

    據《皇明史竊》記載,朱元璋曾與朱允炆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太祖(朱元璋)語太孫(朱允炆)曰:"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孫曰:"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

    從這段話分析,朱允炆在未登基時就確定了削藩的政策,即“削其地(剝奪屬地)”,或者“置其人(囚禁)”,或者“舉兵伐之”,其中並沒有削弱兵權的計劃。而“以德懷之,以禮制之,”這些則屬於是套話,不能算具體措施。對此,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表示贊同,說“無以易此矣”,意思就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試問,如果可以緩步推進,難道朱元璋會看不到嗎?實在是當時的形勢,不允許建文帝朱允炆慢慢的進行他的削藩行動,只有快刀斬亂麻方能有成功的希望!

  • 4 # 遊歷往事

    歷史上,朱允炆作為大明朝兩百七十六年曆史上第二個皇帝,卻僅僅在位四年,就因削藩失敗,最後將皇位輸給了叔叔明成祖朱棣,自己也丟了性命。很多人說這位建文帝之所以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是削藩操過急,一年之內就連削了五個藩王,同時,對所削藩王的處理,毫無章法簡單粗暴,這也就造成了朱棣快速起兵把他推翻。

    朱允炆耳濡目染,很小就明白,皇帝就必須要中央集權,必須要把天下的權力都緊緊地攥在自己手裡。而在朱元璋的影響下,重文輕武成了明朝的主流,而朱允炆在登基後,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在外擁兵的皇室宗親,為了防止出現地方割據的局面便決定進行削藩。

    還有一點,朱元璋在殺功臣的時候,都取得了成功。這讓朱允炆樂觀地認為,削藩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他也可以像他爺爺朱元璋一樣,輕易就能夠把那些藩王們全部搞下來,當然最後事實大家也看到了,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且又毫無國政經驗,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

    但是當朱允炆上臺以後,對問題的看法,和朱元璋完全是不一樣的,藩王們都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對他們感情深厚。但是這些藩王們對於朱允炆來說,跟他的關係並無十分緊密,再一點,因為父親早喪,這些藩王們都是朱允炆的長輩。在古代輩分非常重要且對晚輩具有極大的權威。

    當年馬皇后和朱標在世的時候,還會多次責備他們,但兩人去世後,便再也沒人管他們了,因此他們的犯下了很多罪責,所以朱允炆才會一下削掉五個,也顯出他的操之過急。再加上他的三位儒家師傅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所以最終朱允炆因為削藩,草草收場,走向了可悲的結局。

  • 5 # 風言故事匯

    為防止朝中奸臣作亂,明太祖規定諸王可以清君側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意為“平定國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建文繼位,諸王都是他叔叔,削藩其一:下馬威,樹立帝王威嚴,其二:使得諸侯王無與中央抗衡之力量,其三: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確立皇權天大。

  • 6 # 喜歷史

    操之過急,根本未想到會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嚴重的後果。朱允炆以為一聲令下眾藩皆服,只可惜他不是他爺爺朱元璋,朱棣就開始反叛自立,多虧老朱兒女眾多聯合抗兄……

  • 7 # 祖佬爺

    只剝奪他們干涉駐軍和地方的權利是最好的,可避免魚死網破!

    先剝奪強藩,再剝奪弱藩!

    挑一二為非作歹的藩王,殺雞儆猴,震懾其餘!

    其實想不通太祖怎麼會給孫子選了些酸儒輔助!除了會死社稷一無是處!

    把藩王逼死,又壞名聲,又使別的藩王兔死狐悲,不反就死。。。

  • 8 # 鹹知天下事

    建文帝削藩,在明朝是一件大事。他的叔叔們聽到訊息都惶恐不安,唯恐自己失去王位;失去榮華富貴。朱允文一登上皇位就要開始削藩,到底是為什麼呢?

    那為什麼要削藩呢?目的就是鞏固皇權,坐穩皇位。如果不削藩,他就等於被藩王們的勢力包圍住了。他本來就是一個文弱的書生,又如何能震懾得住如狼似虎的叔叔們呢?豈不是要被吞吃掉嗎?(生活在狼群中太危險)

    朱元璋分封的二十五位藩王中,勢力最強的都在北方。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有燕王朱棣。這三位親王是最厲害的。如果不立即採取措施,肯定會危機社稷江山。到時養虎為患,悔之晚矣!

  • 9 # 槐蔭樹下的老曹

    削藩是必須的,只是手段不高明而已。

    應該一個一個地抓錯處,找理由,掩蔽地進行,而不能讓人家一眼就看穿你的真正目的。

  • 10 # 王義君

    謝謝!在朱元璋的眾多子孫中,堪與惠帝朱允炆競爭皇儲的惟有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索後,朱元璋晚年決心要立並提議燕王朱棣為太子,隨即遭翰林學士劉三吾反對並抗奏道:‘’皇孫年富,且系嫡出,孫承嫡統,是古今通禮‘’眾臣亦表示應尊重禮法。朱元璋無奈,只得屈服於祖制儀禮,收回提議,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病逝,22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登極即成為明朝第二代皇帝。朱棣立儲落馬自然不平。所以,一場鞏固皇權與奪取皇權的鬥爭便成為繼位後的建文帝朱允炆一開始就有了削藩舉措的重要原因。謝謝!

  • 11 # 學點有趣的歷史吧

    朱允炆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就曾被藩王們的氣勢震懾過。那幾個守邊境的叔叔實力強大,擁兵自重,還動不動搞點聯合軍事演習,喊聲震天動地。

    朱允炆其實是一個比較早熟的少年,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明白這些人將來必定會對自己的皇位構成威脅。估計削藩的想法,早就在他腦海裡成形了。外加和朱棣的新仇舊恨無法調和,因此一登基便宣佈削藩。

    那些叔叔們目中無人,只在朱元璋面前裝乖兒子,別人誰都不放在眼裡,尤其是朱棣,據說他還曾經公然拍著朱允炆的肩膀,“你小子也有今天?”把朱允炆氣得直哆嗦。

    這麼囂張的人,朱允炆的心裡自然一定想要滅掉他,所以有一次朱允炆唉聲嘆氣的時候,他的伴讀黃子澄走過來,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事蹟鼓勵他,給了他莫大的勇氣。

    二、新仇

    在朱允炆登基一個月後,就向叔叔們下了殺手,先把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貶去了雲南,又用閃電戰般的速度快速廢掉了代王、岷王等五個王爺,矛頭直指朱棣。

    按理說自己親弟弟已經去雲南免費旅遊了,脣亡齒寒,朱棣怎麼也得吸取點教訓,夾起尾巴低調做人吧,但燕王就是燕王,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低調”這兩個字。

    建文元年,燕王入朝參拜新君。來到朱允炆的地盤,他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囂張到了這種程度,也不能全怪朱允炆要削掉他。

    對朱允炆來說,藩王一日不除,自己便一日不得安寧,覺都睡不安穩。

    三、朱允炆削藩的自信來自哪裡?

    答案來自爺爺留給他的班底。方孝儒、黃子澄、齊泰,這些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個個文采飛揚,口才了得。

    他們圍繞在朱允炆身邊,成天指點江山,今天滅掉這個,明天滅掉那個,彷彿沒幾年天下大事便完全可定。

    朱允炆看到這幾個人,心裡異常踏實,認為僅靠這幾個人就可以把強大的朱棣一舉剷平,其實讀書人誤國,有時候真不是瞎說的。

    他們用實力演繹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沒有切實可行的全盤規劃,只是紙上談兵,只是一腔熱血,最終結果只能令人唏噓。

  • 12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建文帝削藩和漢景帝漢武帝削藩從動機上來說還是有點區別的。

    首先,漢朝削藩的動機相對比較單純一點,漢景帝和漢武帝削藩主要就是藩王對皇權的威脅太大。所以要削藩。

    但是到了建文帝這裡,雖然藩王勢力很大,也確實能威脅到皇權,削藩應該是必然的,但是,他確實過早的進行削藩了,導致最後的敗局。他為什麼在朱元璋屍骨未寒的時候就開始動手削藩呢,我認為這不單純的僅僅是消除威脅皇權的藩王這麼簡單了。

    在漢景帝和漢武帝前期,儒家沒有獨大,文化上百家爭鳴,朝廷大臣信仰老莊學說的和信仰儒家學說都有,即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行的也是以儒為表,以法為裡的做法。而到了建文時期,儒家已經在文化上統治了幾百年,文官集團不允許擁有兵權的藩王們作威作福,認為萬般皆下品位於讀書高,藩王地位高於文官那是絕對不行的。

    所以說到底建文帝動手削藩,主要是他的老師們,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的推動和建議。從深層次看,他們鼓動建文早點動手削藩其實是作為文官的他們想奪回文官集團的權利,恢復宋朝文貴武賤的局面。

  • 13 # 姜小白嘞

    【為什麼建文帝一繼位就著急削藩?】

    傳奇皇帝朱元璋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無論哪朝哪代,大肆分封藩王,到最後都會或多或少的深受其害,在封建社會整個程序中,其實歸根結底是“中央集權”不斷完善與加強的一個漫長過程,尤其是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一舉廢除“宰相制”,更是把中央集權達到了一個歷史頂峰。

    為啥呢?

    可能是由於過早就喪失掉親情的緣故,導致朱元璋是一個很重視親情的人。他為了強化親情的作用,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在前朝執君臣禮,在後堂執家人禮。也就說建文帝在後堂見了叔叔們是要行禮的。

    按照他對親情的美好暢想,一定要動員所有老朱家的子孫後代們共保江山。

    作為帝王總是要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人心,何來親情之說呢。

    比如說將最有實力的寧王朱權從邊疆重鎮遷移到南昌,比如削減諸王護衛的數量等,比如提高諸王的福利待遇,有意使他們養尊處優,悠閒怠惰的習性。既削減藩王勢力使之不再構成威脅,又不傷親情顏面。較之建文帝一上來就對諸王其擦咔擦亂開刀的做法,高明數倍。

    也是小小年紀,沒見過什麼世面。在他的腦海裡,也沒考慮過削藩可能會失敗,大不了就像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一樣,出兵平定就得了。只是他沒想到他會失敗的這麼徹底,把皇位都弄丟了。

  • 14 # Wanghu

    建文帝在做皇太孫時就擔心過藩王勢力過大,不好節制的問題,為此還特意請教了師傅黃子澄,黃子澄給的答案就是——削藩!

    建文帝16歲被封為皇太孫,開始跟隨朱元璋學習處理政務。作為未來的一國之君,江山早晚都是自己的,對待治國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他認為朱元璋制定的很多高壓政策太過嚴苛,所以他一即位就開始大刀闊斧的實行他的計劃,而削藩也是其中之一而已。

    朱元璋大肆分封諸王應該算是一項弊政。當時很多人都反對,只有朱元璋一意孤行,為此他還把勸諫他的大臣葉伯巨以挑撥父子關係的罪名殺掉了。

    為啥呢?

    可能是由於過早就喪失掉親情的緣故,導致朱元璋是一個很重視親情的人。他為了強化親情的作用,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在前朝執君臣禮,在後堂執家人禮。也就說建文帝在後堂見了叔叔們是要行禮的。

    按照他對親情的美好暢想,一定要動員所有老朱家的子孫後代們共保江山。

    所以他給他所有的兒子們都封了王,提供鉅額的俸祿,還配有3000~15000人不等的護衛隊,戰時可以節制軍隊,抵抗外敵。甚至規定如果朝中有奸臣當道,諸王可以率兵進京來“撥亂反正”。他認為所有人都可能造他的反,只有他的兒子們不會。這完全是站在一家之長的位置上的考量,實在有些異想天開。

    作為帝王總是要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人心,何來親情之說呢。

    朱棣就是以朝中有奸臣當道這一條,出兵靖難的,也是遵照了祖訓的。單憑這一條,隨著後代藩王間親情的逐漸淡漠,只要他們有了覬覦大位之心,隨時都有可能編造類似的藉口出兵來“撥亂反正”。

    所以分封的結果必然不會很美好,前代春秋戰國時期的例子在那兒擺著呢,這個大家都知道。所以當朱棣即位後,雖然表面上恢復諸王的爵位,但同時也開始了削藩,只不過朱棣的削藩更注重削減諸王實際的權利。

    比如說將最有實力的寧王朱權從邊疆重鎮遷移到南昌,比如削減諸王護衛的數量等,比如提高諸王的福利待遇,有意使他們養尊處優,悠閒怠惰的習性。既削減藩王勢力使之不再構成威脅,又不傷親情顏面。較之建文帝一上來就對諸王其擦卡擦亂開刀的做法,高明數倍。

    連朱棣都要削藩,更何況是建文帝,根本無法壓制住諸多南征北戰的叔叔們。他考慮的問題不是急不急於削藩,而是如何削藩,先削誰後削誰。

    也是小小年紀,沒見過什麼世面。在他的腦海裡,也沒考慮過削藩可能會失敗,大不了就像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一樣,出兵平定就得了

  • 15 # 古今事皆付笑談中

    為什麼建文帝一繼位就削藩?因為這是必然的選擇,藩王過於強大。

    在朱元璋的眼中,兒子們都是好兒子,是國家最好的護衛者。所以他將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都封了王,雖然還定下了一系列的規矩,如規定藩王衛士的數量、不得干預地方的行政、財政等,而且還規定只有在有戰事時才可擁有軍隊的指揮權,不允許擁有大規模的私人武裝等等。

    但實際是這樣嗎?在建文帝看來,這是叔叔們就是一個個擁有武裝的定時炸彈,他們打著保護國家的理由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國家有一半的地方在這些叔叔手中,所以削藩是必然的選擇。

    至於為什麼建文帝如此激進,我認為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的那些智囊團,空談誤國。一開始太順利削掉幾個叔叔,就開始有些自大起來,對困難預計不足。對人才使用也有問題,才導致最後的失敗。

  • 16 # Jessxu

    康熙皇帝不是也繼位不久就削蕃麼。 藩王權利太大,地方的行政,軍事,稅收都管,朝廷還要花大筆錢財去給藩王養軍買單,還得提防藩王造反,沒有精力集中於發展經濟。放不開手腳去做事

  • 17 # 顯微鏡CN04

    縱觀前朝,皇權獨尊是中央集權的核心,要想統治穩定,撫民、攬軍、刑治、農桑、統財、冶兵、河運、減災、貿易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治環境,主強臣弱;幹粗支細葉茂盛才可撫蔭天下。建文以文治天下本無錯,奈何明朝才取天下便誅臣集權蕃國拱衛早已伏下隱患。建文接位歷數不足,朝無定國強將,諸王控邊集權,在沒有充分聚集力量的前提;沒有分析形勢走向的前瞻性,在幾個無基層歷煉的文臣鼓叫中輕率而為加上中期排程失誤,釀成天下兵戈,位失而亡的"靖難"。

  • 18 # 哪有什麼不行的

    主要還是怕尾大不掉,想趁他們羽翼未豐時候速除,可惜將領不給力,當年漢景帝有周亞夫,建文帝沒那麼好的運氣,漢武帝的推恩令能推廣,也是因為漢景帝把藩王都打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藍盈瑩這樣的人談戀愛會不會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