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說事兒
-
2 # 家庭教育心法
從零歲開始,孩子就開始咿咿呀呀的想說話,所以語言敏感期從零歲開始培養。語言敏感期也就是孩子想表達他的內在了,在一歲以內,孩子是內在語言敏感期,內在語言敏感期就是孩子自言自語,和自己的溝通,它是一個內在語言外化的過程,所以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是從外部學會了語言,而是把他的內在的語言系統給他激發出來,用一種有形的,比如說漢語,表達出來而已,所以語言敏感期呢,分內在語言和外在語言之別,一歲以內是內在語言,一歲以後呢,有外在語言,在語言敏感期的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積極的和孩子溝通,比如說,用對牛彈琴是,對牛彈琴是什麼呢?不論孩子會說話,還是不會說話,家長都要用正常的語言對著孩子說話,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口型,要讓孩子看著家長的口型,第二點要輸入大量的音訊,當家長不在家的時候,可以用MP5播放一些音訊給孩子聽,讓孩子時刻處在一個語言的環境中,第三點就是多給孩子講故事,在一歲半左右的時候呢,是語言爆發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多講故事,多說話給孩子,多用反問的方式刺激孩子說話,表達的需要,引導孩子,模仿家人說話,讓孩子學習用嗯一些稱謂,像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稱呼,熟悉的人,孩子在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呢,要用語言,非語言的表達,家長不要滿足,那麼這樣的話就能刺激孩子語言的發展,第四點兩歲左右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兩三個月的口吃現象,口吃現象不是問題,因為在孩子發育的過程中,大腦的發育是優先原則,大腦發育的快,想到的快,但是發音的這些器官的發育還不完善,所以說,這個口唇肌,喉部發育不完善的情況下,他就跟不上,大腦的發展,跟不上大腦發展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口吃現象,家長只要重複他要說的話就可以了,不要強化口吃,那麼就靜靜待花開,家長只要重複一下他想說的話,靜靜的等待,一兩個月就會過去的,所以當孩子語言敏感期如果不加以發展,有的家長對孩子說話比較少,特別是讓老年人看孩子,老年人不會說話,或者說的不是普通話,長大以後孩子糾正起來就相當困難,有的孩子在兩歲半左右說話還是很少,那麼這個時候就會影響孩子的思維,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所以呢,在一歲以內,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要給孩子聊天,多給孩子說話,方式和原則就是對牛彈琴,是隻管耕耘,不問收穫的方式。
另外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沒有給孩子做身體撫觸脫敏,三歲還不晚,用浴巾或者按摩球給孩子敏感部位比如腋下,手心,腳心,肚皮等來回按摩,三歲的孩子可能會開始抵抗了,家長要以玩的形式和孩子互動,不要當成是任務,讓孩子逐漸的適應,這樣可以鍛鍊孩子專注力,還能預防敏感
-
3 # 直若曲
首先爸爸媽媽不必驚慌,首先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家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因為他們總是難以溝通,也有行為上的特殊表現,其實,他們不是不想要好好地溝通和做出正常的行為,而是因為一些潛在因素控制了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
注意力大概分3部份注意力的選擇及維持與孩子的成熟度及學習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太小的孩子專注度一定會較差,但皆可經由訓練而改善,這也是為何5歲前的孩子,較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其注意力的原因。
隨著環境的改變,現在的孩子均過早暴露在電視電玩等高度聲光刺激的環境之下,其專心度訓練尚未被刺激就開始惡化;同時,因習慣被動接受高度化刺激,也削減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喪失對於平面或平凡任務的興趣。
原因一:聽不清楚小兒學話,首先得聽見聲音才能逐漸模仿發聲,發音,並理解語言,再開口說話。聽不見,一切無從談起。另外,聽力講“敏銳度”,聽得見不代表聽得清。聽不清,就會造成語言發育落後,構音障礙。
生理為先:因為生理上的症狀可以透過醫學治療而立即改善,若是經過檢查發現生理上是沒有問題的,才要再進一步地觀察神經或心理部份。
視力,聽力影響大:孩子若是視力不佳,聽力受損都會導致在專心度的問題,像是:視力不佳使孩子看不清楚,自然放棄了閱讀或上課的興趣;而聽力受損則無法有效地察覺周遭環境,亦無法提供正確的迴應。
中耳積水在醫學上正式的名稱為「漿液性中耳炎」。中耳炎是小孩子最常見的感染症之一,常發生在2歲以下及6〜7歲的小孩子。
因人體的中耳腔藉著耳咽管與咽喉相通,耳咽管可平衡中耳的壓力,故中耳腔的分泌物會藉由耳咽管排至咽喉。當感冒或上呼吸道發炎時,耳咽管常因組織水腫而塞住。此時中耳腔的分泌物若無法排出就會造成漿液性中耳炎。
原因二:口腔的舌,唇,齒及下頜等運動或配合有問題。鼻腔,口腔共鳴有問題等,都會造成說話口齒不清,醫生稱之為“言語障礙”或構音障礙,常說的G,T或G,K不分,就是這種。
有一種情況,有些家長把兒童不會講話或語音不清的原因歸結於舌繫帶太短,如果發現兒童有以下三種症狀:
1、將舌頭伸出嘴唇外緣;
2、舌頭呈現雞心狀;
3、舌尖凹陷時;
才算是舌繫帶過短或太緊,這種情況才可能會影響到舌頭的操縱。此種現象應經由醫生診斷後,再決定是否需要做手術治療。
原因三:電視兒童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生活上的各種原因,很早就讓兒童開始看電視或者玩手機。這樣就養成了兒童的壞習慣,玩別的玩具或做別的事情都提不起景色,只要一看電視就不一樣了,可以坐在那裡很久都不吵不鬧。
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在過度電視刺激下導致專心度不足的孩子。
爸比和媽咪對於這樣既定事實,首要任務當然就是開始技巧性地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並增加他自己看書的時間利用一些獎賞的方式,譬如:你要看1個小時的書,才可以看10分鐘的電視節目,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地陪伴孩子閱讀。
一時要戒除觀看電視的習慣,對成人都不容易,何況是小孩。所以,關鍵在於所使用的方式,孩子不喜歡被控制或強迫去做某件事,就算那件事他並不排斥,但就是會反抗;強迫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去做事情,特別是靜態的活動,只會徒勞無功,使家長倍感到挫折。
溫柔且堅持:家長應先讓自己冷靜,用溫柔且堅持的方式,引導他循序漸進地進入書中世界剛開始可以陪伴他念一些圖書,念出來可提高孩子的專心度。若是孩子表明他的焦躁不安,家長也不可以命令或責罵的態度,試著用一些言語化解,像是:「我瞭解你的挫折,可是這個時間是念書的時間,不然我陪著你試著把這本書唸完,不會的地方我們一起解決,好嗎?」,「我知道這本書的文章很長,感覺好像很難,但其實它一點都不難,你看它有分為3個段落,那我們就1個段落1個段落來,反正我們時間還很多,我們可以慢慢來!」
同理心:爸比媽咪在面對受太多影音刺激的孩子,剛開始教導上會顯得較為吃力但應注意的原則就是「冷靜且不獨裁掌握」,用傾聽孩子的心聲代替嘮叨和責罵,同理心的父母會懂得如何去幫忙孩子矯正行為。
原因四:自閉症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會產生的失能狀態非常多樣,但對此類孩子而言,不能專心的失能,卻是最令家長擔心的問題。
他們經常從一種感官感受轉換到另一種感官感受,因為他們總把焦點集中在感官上,例如:本來正在玩車子的寶寶,可能會因為一些外來的聲音而影響他的動作,或試圖忽略這些聲音對他的影響而更加專注地把玩車子。
這些孩子會把注意力放在他自認應該專心的地方,或是無視於圍繞在身旁的感官刺激,只對某種特定事物全神專注。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從小發現立即矯正的機會就很大,而爸比媽咪在幫忙矯正上,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首先,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家長不可像外人對孩子抱予失望和厭惡的情緒,需要的是幫助他建立起自信心,讓他知道你除了很愛他,也會陪在他身邊,他會感覺到你是嘹解他的人,就會表現出較為和善的一面。
愛和陪伴:爸比媽咪們無條件的陪伴和愛,可以化解此症孩子在情緒上的過度起伏,讓他開始對自己感到滿意與自信,孩子也會越喜歡自己,當他與別人相處時就會越覺得安全,就越不會產生吸引人側目的行為反應。當孩子漸漸可以接受自己時,便可以輔導他接納自己的優,缺點,發揮優勢一展長才,並在短處虛心受教,如此一來也較能被他人所喜愛。
關心: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尤其對這些較為特殊的孩子,在說話時,要特別留意自己說了什麼話請記得使用關心的語言和一般性的禮貌語言,對於建立他的自信以及製造出相互尊重的態度很重要。此外,適時地鼓勵孩子發掘自己感興趣和願意投入的事物,激發他的創造力外,也可培養懂得觀察周遭事物的態度,也就較不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感到沮喪。
重視:另外,現代家長忙碌之餘,還是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的活動,讓他感受到你的重視和關懷,知道他對你而言是塊寶但是太過於的期望是要避免的,對孩子應保持實際的期待與目標,讓他有辦法達成,而非帶給他十足的挫折力,導致學習情緒低落或逃避。
-
4 # 安禾啊
我個人覺得孩子聽力注意力不集中,和平時家長帶孩子的習慣也有關係,比如是否平時經常允許孩子玩手機看電視動畫片等等。
經常看電視看手機會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因為手機和電視的畫面是在不斷的變化的,幼兒坐到那裡不需要運動就可以一直欣賞不一樣的畫面,所以還會使孩子運動量變小,最終還會變的體質差。
在孩子三歲之前,視力的色彩呈像還沒有發育完全,視力發育是比較弱的,眼睛的視覺追蹤能力也是比較差的,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孩子,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這個時候的他們很容易會受到一些外力刺激的影響,如果我們長時間的讓他們看電視,他們的神經系統就變得疲乏。從而不能夠正常的發育,孩子的智力也會出現一些低下的問題。
再就是現在一些家庭語言環境複雜,比如父母,長輩,或者保姆說著不同的語言,還有一些父母沉迷手機,和嬰幼兒語言互動交流少…這樣都容易影響幼兒語言發育。
如果沒有其他病因,只是單純的語言發育障礙,及早發現並干預的話,是可以及早恢復到同齡人水平的。
還有很多年輕父母經常用故事機,早教機給孩子講故事,放歌曲。我個人覺得故事機,早教機代替不了爸爸媽媽的話。父母還是多用語言和嬰幼兒交流,聽父母的話和父母交流,能更好的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吸引孩子模仿,幫助孩子語言發育,也有利於形成更好的親子關係。
目前孩子的情況還需要家長多留意,加強幹預,定期去醫院檢查測評。
-
5 # 半杯乾坤
孩子口齒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篩查聽力沒有問題,我分析可能有一下幾種原因:
一、三歲的孩子口齒不清的原因我分析大概有幾種,1.經常帶孩子的那個人並且經常和孩子交流的那個人說話不是很清楚。2.家裡人的語言很雜,發音天南海北,導致孩子語言不純正。3.孩子平常咀嚼硬東西太少,也就是孩子的咀嚼肌發育不成熟。
二、聽力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孩子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1、大量看電視,孩子對看電視都是十分的投入,電視畫面又變化很快,導致孩子視覺追蹤力變弱,其實也就是大腦反應變慢。2.家長問題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玩耍玩具或者進行別的活動的時候家長過多的打斷也會引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3.發育問題,也就是感覺統合出了問題,那麼怎麼樣透過感統訓練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呢?
感統訓練中的觸覺訓練和前庭覺訓練,都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所以家長可以多給孩子做觸覺訓練和前庭覺的訓練。
所以家長可以先觀察孩子屬於哪種原因引起的問題,如果家長分析不出來,可以找專業的醫生,會給出更專業的診斷結果和最專業的訓練方法。
-
6 # 陽光語言矯正師
新生兒都會測試聽力,防止孩子發育受到影響,不知道您做的是不是聽功能加行為測聽的檢測鏈?
比較完整聽力檢測,基本包括四項聽力相關測試,每項測試針對不同解剖部位。除此之外,小兒聽力測試,還需進行特殊的“小兒行為測聽”;有需求佩戴助聽器和懷疑聽神經病的還需進行“言語測聽”;部分患者還需完善影像學檢查(顳骨CT或內耳MRI),協助評估聽覺神經和通路完整性。
如果孩子聽力篩查沒有問題,那麼就要從其他角度考慮孩子的語言問題。0-3歲這個階段,是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3-6歲是語言能力的分水嶺。這兩個階段是寶寶語言發育重要時期,如果有語言障礙現象,也是最佳觀察時期,
語言障礙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有些至今也沒有明確解密。但根據大部分多發的語言障礙原因,對於孩子說話不清楚,主要進行三方面檢查: 一、檢查腦部發育:如果孩子的大腦發育受到損害,會給他們的語言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據研究統計,大腦受損害的兒童中語言缺陷的在70%左右,在語言上更多地表現為發音不準、吐詞不清。 二、檢查發音器官:請醫生看一下支氣管、氣管、喉、聲帶和口腔、鼻腔、咽腔。發音器官有缺陷(如舌短等)的孩子會發音不準,沒有長好牙齒也會發不出某些音。 三、考慮語言環境,瞭解有無家族遺傳或其他疾病,孩子的出生史、生長髮育情況、生活環境等。
-
7 # 立聰堂上海徐家彙店
從零歲開始,孩子就開始咿咿呀呀的想說話,所以語言敏感期從零歲開始培養。語言敏感期也就是孩子想表達他的內在了,在一歲以內,孩子是內在語言敏感期,內在語言敏感期就是孩子自言自語,和自己的溝通,它是一個內在語言外化的過程,所以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是從外部學會了語言,而是把他的內在的語言系統給他激發出來,用一種有形的,比如說漢語,表達出來而已,所以語言敏感期呢,分內在語言和外在語言之別,一歲以內是內在語言,一歲以後呢,有外在語言,在語言敏感期的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積極的和孩子溝通,比如說,用對牛彈琴是,對牛彈琴是什麼呢?不論孩子會說話,還是不會說話,家長都要用正常的語言對著孩子說話,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口型,要讓孩子看著家長的口型,第二點要輸入大量的音訊,當家長不在家的時候,可以用MP5播放一些音訊給孩子聽,讓孩子時刻處在一個語言的環境中,第三點就是多給孩子講故事,在一歲半左右的時候呢,是語言爆發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多講故事,多說話給孩子,多用反問的方式刺激孩子說話,表達的需要,引導孩子,模仿家人說話,讓孩子學習用嗯一些稱謂,像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稱呼,熟悉的人,孩子在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呢,要用語言,非語言的表達,家長不要滿足,那麼這樣的話就能刺激孩子語言的發展,第四點兩歲左右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兩三個月的口吃現象,口吃現象不是問題,因為在孩子發育的過程中,大腦的發育是優先原則,大腦發育的快,想到的快,但是發音的這些器官的發育還不完善,所以說,這個口唇肌,喉部發育不完善的情況下,他就跟不上,大腦的發展,跟不上大腦發展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口吃現象,家長只要重複他要說的話就可以了,不要強化口吃,那麼就靜靜待花開,家長只要重複一下他想說的話,靜靜的等待,一兩個月就會過去的,所以當孩子語言敏感期如果不加以發展,有的家長對孩子說話比較少,特別是讓老年人看孩子,老年人不會說話,或者說的不是普通話,長大以後孩子糾正起來就相當困難,有的孩子在兩歲半左右說話還是很少,那麼這個時候就會影響孩子的思維,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所以呢,在一歲以內,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要給孩子聊天,多給孩子說話,方式和原則就是對牛彈琴,是隻管耕耘,不問收穫的方式。
另外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沒有給孩子做身體撫觸脫敏,三歲還不晚,用浴巾或者按摩球給孩子敏感部位比如腋下,手心,腳心,肚皮等來回按摩,三歲的孩子可能會開始抵抗了,家長要以玩的形式和孩子互動,不要當成是任務,讓孩子逐漸的適應,這樣可以鍛鍊孩子專注力,還能預防敏感
-
8 # 全優媽媽
首先,孩子口齒不清,可能與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
一方面,孩子吃的東西比較軟爛,咀嚼功能沒有得到鍛鍊,唇、齒、舌、上顎等器官的協調配合能力差,導致孩子說話口齒不清,甚至是口吃。
另一方面就是,家長與孩子交流的太少,孩子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家長沒有製造孩子說話的機會;家長的包辦式教育也是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因素之一,什麼事情都不等孩子說,立馬就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養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而且還會讓孩子養成一個暴脾氣,需求一旦得不到滿足便會衝家人大吼大叫,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家裡的小霸王,出門卻一秒變慫包。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生理方面的問題,貴子雖然聽力篩查沒有問題,但是造成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生理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唇顎裂、舌繫帶的問題,如果是舌繫帶出問題的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舌頭,需要家長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做一個小手術,便可早日康復。
導致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說大量看電視,孩子對電視裡的影片畫面都非常感興趣,不過這屬於被動注意力,孩子無需動腦就可以被動的接受,電視的畫面變動又非常快,導致孩子視覺追蹤能力變弱,也就會導致大腦反應速度變慢;另外,這與家長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家長過分的關心就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會給孩子喝奶,一會給孩子吃水果,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家長分散。
一、輔食新增原則
家長在給孩子新增輔食的時候,一定要遵循由細到粗,由軟到硬,由流質到半流質再到固體食物的原則,總而言之就是,家長可以從孩子的輔食上下功夫,讓孩子的面部肌肉以及口腔器官協調配合起來,如果孩子有這方面問題的話,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孩子口齒不清的問題就會得到改善。
二、語言環境
家長要給孩子製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不管孩子是否能聽懂大人在講什麼,家長一定要多跟孩子交流,如果家長實在找不到交流的話題,那就帶孩子出門遛遛,看到一項事物就跟詳細講述該事物的作用以及用途,或者說家長可以給孩子描述眼前所見的畫面,比如:寶寶你看,夏天來了,樹葉變成了綠色,花兒也開了,這個花是紅色的,那個花是黃色的等等。如果家長的空閒時間有限,不方便經常帶孩子出門,家長也可以在家跟孩子玩一些互動小遊戲,這種小遊戲網上有很多,隨便一查就是一大堆,既能教寶寶說話,又能促進親子關係,相信家長們一天拿出半個小時來陪孩子玩遊戲,還是可以的哈?
三、家長避免包辦式教育
當孩子已經形成了用手勢代替說話的習慣時,家長一定要循序漸漸的幫孩子改掉這個習慣,比如當孩子指某件物品時,家長可以故意拿錯那麼一兩次,並告訴孩子物品的名稱,最後給孩子正確物品時,也要告訴孩子該物品叫什麼,以便該物品名稱可以在孩子大腦中留下記憶,畢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模仿與記憶。口齒不清,其實就是孩子對事物瞭解的不透徹,雖然有少量的記憶,但是並不充分。在此過程中,家長切勿心軟,孩子一哭就去滿足,那必將功虧一簣,還會有反作用。
回覆列表
3歲後口齒不清要找原因
孩子口齒不清,某些音總髮不好,這種現象多發生在3~4歲的兒童身上。3歲以前的幼兒發音器官還沒有完善,聽覺的分化能力也較差,一些相似的發音如“th”和“s”不易辨別出來,同時幼小的孩子又不善於協調使用發音器官,也不太會某些發音方法,這種情況對3歲以前幼兒來說,都屬於正常範圍。
當然,孩子口齒不清也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孩子學說話的主要途徑是靠模仿,如果周圍有成人說話含混不清,孩子也會模仿。但孩子3歲以後,說話還是口齒不清,家長就要檢查孩子是不是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聽力障礙,二是發音器官異常,三是口腔運動功能問題,四是語言環境的影響。
兒童聽力障礙如何發現
由於聽力障礙而導致孩子口齒不清主要有哪些表現呢?
第一,父母與孩子交談時,孩子經常會問“什麼”或“你再說一遍”,或者表現出沒有聽清的狀態。
第二,孩子與人交談時,有眼睛緊盯著講話人嘴的習慣,這是耳聾之人特有的“唇讀”表現。
第三,在呼喚孩子時,孩子無反應或反應遲鈍,而且孩子對聲源的位置判別能力很差。如果有人喊他時,他不能準確地把頭或身子轉向呼喚人的位置,而是轉向相反的或者其他的什麼方向。
第四,發音不準確,講話不清楚,韻母音很重。
第五,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常常答非所問。對小於3歲的低齡幼兒,因聽不清家長或玩伴的講話,表現為“愛理不理、不合群、內向”等。
第六,看電視或聽收音機時,離電視或收音機很近,或喜歡將電視機和收音機的聲音開得很大。
由於兒童的語言能力最初是從聽力及模仿開始的,因此,聽力障礙可能會影響兒童的語言學習。一旦發現孩子口齒不清,家長應高度重視,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做全面的聽力檢查。
干預越早效果越好
發現兒童聽力障礙,早期干預對於促進其聽力恢復正常水平是非常關鍵的,而聽覺功能的恢復是孩子語言正常發育的首要條件。目前中國會針對出生3天至6個月的兒童進行早期耳聾篩查,透過篩查可以及早發現兒童先天性耳聾。依據耳聾的嚴重程度不同可以在兒童不足1歲時開始進行干預。耳聾小兒只有透過特殊訓練才能有語言的發育,最理想的是,一旦診斷為聽力喪失時就開始訓練。
干預措施分為幾類,一種是有意識地為兒童播放音樂及大聲與其交流,儘可能早地安裝放大助聽器(即使只有6個月的嬰兒)。對於雙側輕-中度感音神經性聾,可透過佩戴助聽器以獲得最大聽力,並使聽力定位發育。而對雙側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2歲以上兒童,助聽器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更適宜選擇人工耳蝸植入。無論耳聾是先天性或後天性,人工耳蝸植入最佳年齡段小於5歲,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腦膜炎後耳聾的小兒可發生內耳骨化,他們必須儘早植入耳蝸,後期輔之以康復性訓練,以獲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