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起個漂亮的名字很簡單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U-235) 或鈽239(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或超重氫 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稱為氫彈。核武器的發展經歷了數十年的理論準備和很多年的應用實驗才最終展現在世人面前。

    一:理論準備

    1.倫琴射線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在暗室中做放電實驗時發現,被黑紙包住的放電管可以使一段距離外塗油一種熒光材料的紙屏發出微弱的熒光。倫琴就把這種來自放電管而又看不見的東西稱為X射線。後又經過反覆實驗,他發現這種射線竟然能夠穿透人的衣服和肌肉。若把手放在放電管和熒光屏之間,熒光屏上就會映出手的骨骼影子。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科學家的偉大發現,人們把這種射線的計量單位稱為倫琴。

    2.居里夫人發現鐳

    1898年,波蘭出生的年輕物理學家瑪麗·居里夫人發現自然界有一些元素的原子核能自發地發出一些看不見得射線。這些元素在發出射線時,會釋放能量。這種光線要比鈾放射的光線強得多。她認為,這種新的物質,也就是還未被發現的新元素,只是極少量地存在於礦物之中。她把它定名為“鐳”,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當時有很多科學家並不相信。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實驗出了錯誤,有的人還說:“如果真有那種元素,請提取出來,讓我們瞧瞧!”後來居里夫人經過多年艱苦的實驗,在一間簡陋的窩棚裡,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瀝青礦殘渣,一鍋鍋地煮沸,還要用棍子在鍋裡不停地攪拌;要搬動很大的蒸餾瓶,把滾燙的溶液倒進倒出。就這樣,經過3年零9個月鍥而不捨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婦終於從礦渣中提煉出0.1克鐳鹽,接著又初步測定了鐳的原子量。

    3.粒子學說的發展

    1912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該實驗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接著在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他從氮核中打出的一種粒子,並測定了它的電荷與質量,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

    1931年,約里奧·居里夫婦——居里夫人的女兒和女婿公佈了他們關於石蠟在“鈹射線”照射下產生大量質子的新發現。查德威克立刻意識到,這種射線很可能就是由中性粒子組成的,這種中性粒子就是解開原子核正電荷與它質量不相等之謎的鑰匙!查德威克立刻著手研究約里奧·居里夫婦做過的實驗,用雲室測定這種粒子的質量,結果發現,這種粒子的質量和質子一樣,而且不帶電荷。他稱這種粒子為“中子”。

    4.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1905年,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劃時代的“狹義相對論”,公佈了質量與能量相互關聯的質能關係式:E=MC^2。這揭示了原子核內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的奧秘,是核武器發展的根基。

    二:德國領跑核研究

    1938年12月,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花了6年時間,發現了鈾裂變現象,並且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1939年4月,哈塔克向陸軍工兵署寫信,指出:“首先用上它的國家將取得對別國的壓倒優勢”。德國於當月30日召開了由6位原子科學家參加的“鈾裝置”會,並在柏林成立“鈾協會”。1940年初,由物理學家魏茨澤克、海森堡、佈雷格和施羅德等制定了德國核研究計劃,代號為“U工程”。執行這一計劃的領導機構是“帝國研究委員會”。他們很快便設計並建造出了第一座用於試驗的核反應堆。當時德國已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並獲得了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瀝青鈾礦;德國地質學家在本國東部地區也發現了鈾礦;同時德國還在挪威南部建造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產工廠,從而使核武器研製的基本原料問題得到了解決。1942年,海森堡和德佩爾運用一個球形裝置使反應堆得到成功,打開了製造原子彈的大門。

    但是最終在二戰結束前,德國也沒有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原因主要有四:

    1.納粹的“鈾計劃”的資金只投入了500萬馬克,與“曼哈頓計劃”相比,不到千分之一;

    2.戰爭之初,希特勒把賭注全部下到了“閃擊戰”裡,研究大型火箭(V1 V2)的投資遠遠超過“鈾計劃”的經費。希特勒在“海波羅”被炸沉時也說:即使沒有原子彈,德國也會贏得戰爭。 (沒有足夠重視製造原子彈,沒有下定決心製造原子彈);

    3.由於希特勒上臺後實行“反猶”政策,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職務,因此損失了大量人才;

    4.盟軍對“鈾計劃”所做的破壞。

    三:美國後來者居上

    二戰前夕,從歐洲移居美國的匈牙利物理學家西傑德首先指出,一旦法蘭西德國研製出原子彈,後果不堪設想。1939年8月,已定居美國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美國核研究的負責人之一布什認為,只有軍隊以最高優先權,才能在戰爭結束前生產出核原料來。1942年3月9日,他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報告中,強調了原子彈的光明前景,提出把全部的研製和生產管理移交給軍隊。6月17日,布什給羅斯福準備了一份將核計劃全部交給軍隊領導執行的詳細報告。羅斯福立即批覆了布什的報告。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6月開始實施的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亦稱曼哈頓計劃。為了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整個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四:投放戰場

    1943年就在美國還在研製原子彈時,就已經籌備如何將原子彈投入戰場。

    1.確定運載投擲工具

    由於原子彈體積大,重量重,基地又離襲擊目標遠,因此,需要有一種遠端重型轟炸機來完成任務。1943年9月,美國最後決定使用當時稱為超級空中堡壘的B—29重型轟炸機攜帶投擲。

    2.組建飛行大隊

    194年12月,美國在溫多佛空軍基地組建了第509空軍混合大隊,代號為“飛箭”。同年6月,開始了近似實戰的模擬戰鬥訓練。

    3.選擇目標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而此前美國還沒有成功研製出原子彈,所以歐洲戰場是不可能了,那就只能選擇日本了,同時也為了日本能儘早投降,減少美軍傷亡。1945年3月美軍成立了目標選擇委員會,專門負責對原子彈襲擊目標進行選擇。最終選擇日本三個中等城市為襲擊目標,他們分別是廣島,小倉,長崎。

    在完成以上準備工作後,美軍分別在1945年的8月6日和9日,向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

    五:氫彈問世

    兩個原子彈的巨大威力給世人很大的恐慌,尤其是蘇聯。蘇聯經過種種努力終於在1950年11月23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認為這是不可容忍的,必須加快核武器的研究,於是在杜魯門總統的授意下,美軍投入巨大人力財力,分別在1952年11月2日和1954年3月1日試爆成功兩個氫彈。從此美國擁有了可供實戰應用的氫彈。當然蘇聯也不甘落後,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爆炸了一顆威力巨大的氫彈。

    直到如今,核彈的數量,威力,運載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甚至有科學家預測,美蘇的核彈足夠地球毀滅好幾次。

    六:核俱樂部

    在美蘇擁有核武器後,其它國家紛紛趕到恐慌,都在加緊研製自己的核武器。如今已經有很多國家擁有核武器。主要有核的七個國家擁有的核彈頭分別為1.美國:6600枚;2.俄羅斯:6300枚;3.法國:500枚;4.中國:450枚;5.英國:380枚;6.印度:70枚;7.巴基斯坦:30枚。除上述7國外,還有幾個國家可能也具備一定的核打擊能力。據估計,以色列可能擁有80~100枚核彈頭,伊朗約有25~30枚,北韓有15~20枚。此外,日本的核能力一直是個“公開的秘密”。

  • 2 # 通鑑小歷史

    要知道,原子彈研製的速度,不是什麼總統可以左右的。像原子彈那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武器,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與研發力量。科學家的人數、水準、國家財力、計算工具的計算能力等等因素,才是左右原子彈研發速度的根本。

    二戰德國宣佈失敗後,美國將德國研製武器的科學家盡數壓回美國,要知道當時德國之所以有和全世界開展的底氣,其科技力量的領先是重要的原因。當美國獲得了數量如此之多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的幫助,研製原子彈的程序當然突飛猛進。這也是美國科技一直領先全球的原因之一。

  • 3 # 北國江南722

    美國作為二戰的戰勝國和新貴,企圖獨霸世界,核武器是他唯一選擇,美國不可能像蘇聯一樣,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原子彈就是美國最大的撒手鐧!

  • 4 # 小粘貓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了。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一時間陷入了僵局。在美國政府高層領導中的知情者,只有羅斯福本人和陸軍部長史汀生。而緊接著,5月28日,納粹德國投降了。

    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儀式

    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最初向美國總統建議製造原子彈,就是用來抵抗希特勒的。現在,納粹德國投降了,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沒有必要再繼續這項計劃了。況且羅斯福總統也已經去世,內因外因似乎都讓原子彈的誕生失去了動力,那麼,原子彈為什麼最終還是被做出來,並且投放到日本去了呢?

    美國政府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就在杜魯門總統上任後的當天下午,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來到總統辦公室,向杜魯門報告曼哈頓工程的情況,直到這個時候,杜魯門才知道,原來美國投入了這麼大一筆資金在研製原子彈。現在,杜魯門必須要做出決定,原子彈究竟還要不要做下去?

    科學家們不斷提醒杜魯門,原子彈威力巨大,有可能使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然而,曼哈頓工程區司令——格羅夫斯准將,卻告訴杜魯門,如果使用原子彈,可以替代美軍在日本本土登陸。聽到這裡,杜魯門動心了。他決定將曼哈頓計劃繼續下去。

    杜魯門總統

    杜魯門為什麼會動心呢?我們來簡單看一下美軍在太平洋的戰況。為了抵制日軍在太平洋勢力的擴張,美軍在塞班島陣亡3000人,傷13000人,在硫磺島陣亡6000人,傷21000人,在沖繩島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這還僅僅是三場戰役的傷亡人數。這其中,尤其是沖繩島之戰,讓美軍幾乎是要崩潰。

    在沖繩島戰役中,雖然日軍飛機數量少,飛行員技術低劣,但他們卻進入最後的瘋狂,組織起了零式戰鬥機敢死隊,命名為神風特攻隊。日本飛行員高唱著“在天空中捐軀,在海洋中玉碎”的喪歌,駕駛裝著250公斤炸藥的零式飛機,直接向美軍艦船撲去,只求與美華人同歸於盡。這支日軍敢死隊擊沉數十艘盟軍艦艇,超過5000名美軍水手陣亡。

    沖繩島戰役

    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行徑,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估計:在日本登陸作戰,佔領日本本土,美軍還要陣亡100萬人,而且要花一年的時間。而一顆大炸彈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並且儘快結束戰爭。兩相比較,杜魯門的選擇再簡單不過了。

    然而,原子彈到底什麼時候能製造成功,誰也不知道。1945年5月25日,杜魯門正式下達在日本登陸的作戰要求,登陸發起的時間為1946年春。就在美國軍隊準備一場浴血大戰的時候,曼哈頓計劃傳來了好訊息。

    “曼哈頓計劃”實驗基地

    7月份,曼哈頓計劃終於成功,科學家們造出了3枚原子彈,它們被分別命名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個蘑菇狀的大圓球突然升到了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命名為“大男孩”的原子彈正在這裡試爆。

    爆炸核心的鐵塔被高溫在瞬間蒸發的無影無蹤,整個美國西南部都感到了爆炸的震撼。正在波茨坦參加會議的杜魯門聽到這一訊息,興奮不已。此刻,他彷彿已經能感覺到,離結束戰爭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 5 # 楊保國66

    美國加快研究原子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對日作戰的傷亡。

    按照德國納粹投降前同盟國制定的作戰計劃,解決日本的作戰分為中國戰區包括北韓半島和登陸日本本島兩個部分,中國戰區對付日本關東軍的作戰由前蘇聯軍隊協助中國軍隊完成,對日本本島的作戰由美軍完成,北韓半島的日軍有美軍和蘇軍共同完成,以三八線為各自作戰的分界線。

    按照美軍預計,登陸日本本島的作戰計劃不僅耗費時間,而且戰損巨大,由於日軍及其兇殘,且作戰頑強,僅人員傷亡一項,估計需要一百萬人。

    這時候,美國對原子彈的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旦成功,無疑對解決日本,早日結束二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杜魯門總統希望加速原子彈研發,以期早日完成對日作戰計劃!

  • 6 # 高階工程師lxx

    大家都知道,二戰已經是比較高科技的戰爭了,出現了雷達等一系列的探測裝置,衝鋒槍,迫擊炮等一系列衝鋒陷陣的武器,還有飛機等空投裝置,這些武器相較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殺人的方式多樣化,規模更大,這樣很容易讓人們認為,戰爭的勝負可以靠科技來扭轉,再加上,前期德國由於工業的發達,科技水平緊鄰美國,讓美中國產生了壓力,後來德國雖然投降了,但是美國在德國找到了尚未研製成功的原子彈科研人員,而且透過情報得知,蘇聯已經拿到了原子彈的設計資料,這也讓美國如芒在背,本來在美國排名之後的蘇聯,可能會率先研製成功原子彈,讓美國總統夜不能寐,只能加大力度研製原子彈.

    另一方面,美國的太平洋對手日本也給美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武裝過之後,天不怕地不怕,視死如歸,讓美國損失非常大,美國急需一款非對稱武器,來瓦解日本的意志和部署,早點投降.

    當時的科研理論也能夠支撐原子彈的研製,只是資金和人員的配備問題,所以杜魯門才能看到希望,快馬加鞭的開始原子彈的研製. 也正是美國對原子彈的研發極為重視,才沒有讓美國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落敗,可以說原子彈的研製成功,是全球對戰爭中不對稱戰術的期望.

    廣大看客,覺得我的分析如何?如果不到位,還請斧正。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裡面關竅很多,主要在於杜魯門政府的執政需要,以及美國對戰後全球利益的霸權渴求,再加上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日本對美國的殊死抵抗。歐戰結束後,原子彈是必須加緊研究的,這樣才能讓美國搶到世界霸主的寶座。

    我們就從歐戰結束開始說起吧。很顯然,“曼哈頓計劃”是美國的傳奇總統羅斯福領導下的功績,羅斯福去世於1945年4月12日,半個多月以後德國就於5月8日投降了。

    那年,羅斯福才63歲,誰都沒預料到一場腦溢血會帶走這位美利堅的傳奇英雄。按照規矩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繼續領導美國進行戰爭。但是呢,因為羅斯福總統任期實在是太長了,長到史無前例,他又去世的過於突然,所以杜魯門的這個總統寶座坐的並不順暢,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民眾的懷疑以及內部的不信任。

    美國的總統和副總統差別可不小,雖然都是選舉產生,但是副總統是不擁有“行政實權”的,也就是說,副總統僅僅只能當做總統的備份和代表總統行使權力,只是個象徵性的職位,還沒國務卿能來事兒。這可怎麼行呢?既然幸運的坐上了總統的位子,杜魯門就不會那麼容易挪開屁股。

    這時候杜魯門的方向很明確,——帶領美國得到勝利,謀求戰爭紅利,贏得大選。

    但是戰爭已經差不多勝利了,那麼必須從其它的地方謀求與羅斯福不一樣的政治利益,怎麼辦呢?

    唯有另闢蹊徑,比如:減小戰爭損失、獲得更大的國際利益,在羅斯福的基礎上好好的做出一個不世之功!

    原子彈能很好的解決杜魯門的煩惱,他不僅可以獲得“曼哈頓計劃”成功的政治名聲,還能透過這種超級炸彈大幅度的減少美軍的傷亡,並脅迫和震懾到其他國家,讓美國真正坐到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去。

    其中還有荷蘭、英國、法國等國與美國的爭端,這些國家戰前在東南亞擁有大批的殖民地、油田、礦產,因為二戰的爆發和日軍的佔領全部淪陷,最後又因為美華人的龐大艦隊的到來開始獲得解放。美華人打心眼不願意吐出這裡,但盟友們卻一個個仗著人多裝天真想要回這些地方,這令美國十分頭痛,想要解決卻無從著手。依靠航母、戰機並不能很好的震懾住他們,即便美國充當了歐洲的解放者,也仍然有許多人認為“美洲人應該回到美洲去”。

    蘇聯人的威脅也是擺在白宮辦公桌上最直接的問題之一,被第三帝國打得血肉橫飛的蘇聯人以更強硬的態度捲土重來,紅色的鋼鐵洪流直接淹沒了東歐。他們以極為堅決的態度,付出莫大的犧牲攻克柏林,觸手還伸到中亞、希臘、義大利等地方;在遠東,蠢蠢欲動的蘇軍隨時可以撕破與日本簽訂的條約,佔領從中國到北韓、日本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當年的美國將在中國的利益擺在極為重要的程度上,他們不僅將中國看做盟友,還看成馬仔、小弟、抵押貸款者、投資地、市場及地緣戰略要地,控制中國,美國將獲得整個太平洋的霸權,環太平洋將成為美軍的澡盆。

    而蘇聯很顯然已經從共同抵抗法西斯的戰友變成了“無恥的趁火打劫者”,他們不僅希望在歐洲瓜分利益,還有可能從遠東出兵,佔領北海道、北韓和大部分中國,甚至將大部分的土地化為自己的加盟共和國。

    這種令人蛋痛的現實令杜魯門不得不加快“曼哈頓工程”的計劃。德國投降了,日本還在無意義的抵抗,盟友離心離德,蘇聯成為最邪惡的對手,那麼美華人透過超大型科學工程製造的原子武器震懾宵小是必然的。

    如此,曼哈頓計劃的核彈專案便必須快馬加鞭的完成,杜魯門需要核彈幫助美國。而且經過與日本人在太平洋上血腥的鏖戰,美國也認識到不要命的東方人是如何難搞。但這不正是總統需要的“降低戰爭犧牲”的辦法麼?用原子彈炸掉日本,可以更少的犧牲美國軍人,他們會感激總統不讓他們再打第二個沖繩戰役的。

    要是按照天皇“一億人玉碎”的國崩政策,登陸後的美國會受到更危險的殊死抵抗,而美華人不光急著全世界遏制蘇聯人,他們還需要在香料群島懟荷蘭人,在中南半島懟法華人,在中國地區贏得華人,在中東地區埋釘子坑走英華人,他們可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浪費在日本人身上了。再加上“李梅火攻”把日本燒成那樣都沒有破壞日本人的抵抗鬥志,原子彈可以說是美國的重中之重,關係到整個戰後的政治問題。

    當然,武器不拿人做實驗怎麼叫武器?日本人那麼好的試驗品,還是個隔離的島嶼,不炸白不炸。

    愛因斯坦及一些“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在得知可能要原子彈轟炸日本後,對杜魯門進行了說服,希望總統能放棄原子彈的使用,僅僅做個試驗,嚇一嚇別人就行了。

    但杜魯門的答覆很尖銳:前線的小夥子還需要流更多的鮮血嗎?美國還需要繼續付出更多不必要的代價嗎?

    科學家們啞口無言,軍人們歡欣鼓舞。

    果不其然,蘇聯在東北一出兵,美華人的原子彈就緊跟著響了。美華人沒功夫與日本人玩登陸作戰,更不希望蘇聯衝過北韓半島跑上北海道。這一炮代表著世界新真理的誕生,也是美國霸權的開始。

    杜魯門的政治手腕也得到了回報,他一直連任到1953年,透過撥款援助土耳其遏制了蘇聯,又透過“馬歇爾計劃”贏得了歐洲,足以稱得上是位不世英豪,但最後還是倒在了正在站起來的華人手中。

    正是這幾顆“被加速”的原子彈,才讓美國從那個戰爭前後複雜的態勢中,攫取到了新世界的霸權。

  • 8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世界上第一個製造核武器的基地~被稱之為:橡樹嶺工程。

    因為警惕德國法西斯的稱霸全世界的野心,由愛因斯坦為首的上百名科學家聯名致信羅斯福總統。詳細說明了儘早儘快掌握核物質裂變武器的重要性。

    羅斯福總統得知這一情況的要害以後,親自下令由奧本海默領導組織這一巨大的工程。並且給予絕密級等級。

    由近十萬個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在橡樹嶺日夜奮戰。勤奮工作。

    就在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前夕,羅斯福總統突然去世。副總統杜魯門接任了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直到此時,他才剛剛知道橡樹嶺工程,並且即將取得完全成功。

    相比較羅斯福總統,杜魯門不像是一個精通政治權力遊戲的政客,倒像是一個精明的商人。當他聽過工程小組的詳細彙報以後,第一反應即是~~這不就是一門更大的炮嘛。花了那麼多的美元,太平洋上的日本鬼子又死不認輸,抵命頑抗。幹嘛不用呢?

    在賓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新主人的努力推動下。橡樹嶺工程的最後成果~~(胖子)和(小男孩),這兩顆人類第一批可以用於實戰的原子彈,最終由美國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B~29投擲在長崎和廣島。也確實促進了日本的投降。

  • 9 # 自主的人生自由的靈魂

    德國宣佈投降後,美國杜魯門總統為何要加緊研製原子彈?可以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個方面來回答?

    一是政治上的需要。原子彈作為一種超級武器究竟有多大的威力,當時僅停留在學術研究理論上,德國、法國、英國、美國、蘇聯、日本等軍事強國都在研究,但誰都沒有成功,如果美國率先研製成功並投入戰爭,無疑會搶得先機,在世界上產生巨大的政治影響,並使美國迅速成為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這也是美國研製成功後,趕緊抓住二戰的尾巴,迅速將僅有的兩枚原子彈投入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軍事上的需要。二戰期間美軍已先後在陣亡10萬餘人。急需像原子彈這種超級武器投入戰爭,減少官兵傷亡。同時也能利用原子彈的超強威懾作用,從心理上摧毀和震懾潛在的戰爭對手,使美軍成為一流強軍。

    三是經濟上的需要。原子彈的研究成功不僅具有軍事意義,同時核能的利用在經濟上也會產生巨大的價值,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如後來被廣泛應用的核動力,核發電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2020春節檔的電影有哪幾個會爆?說說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