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丕為什麼滅不了東吳?
6
回覆列表
  • 1 # 這個歷史很正

    曹丕滅不了東吳,簡單來說就是時候未到而已。

    要知道曹操是公元220年死的,曹丕是公元226年死的。曹丕在世也就6年時光而已,他老子曹操都沒有做到的事,他就這短短几年的壽命當然也難以做到了。

    好了,來點乾貨。

    曹丕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這個時期三個國家還有一些名宿老將還沒有死。

    蜀國有諸葛亮,趙雲、魏延、費禕等一批老臣老將還在支撐,而且這個時期諸葛亮還是在不停的北伐,雖然沒有對魏國造成什麼損失,但是這不停的騷擾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這個時期魏國的司馬懿還處在一個被壓制的狀態,所以魏國在對陣蜀國的戰場上打的也不容易。在諸葛亮和費禕相繼死去後,姜維還硬撐了二十多年,最終劉禪投降後,姜維都還在堅守劍閣。

    作為三國勢力裡面最弱的蜀國都堅持了這麼久,而曹丕時期,東吳孫權當政,這可是個正宗的心機boy,能夠忍受住兩次稱帝的誘惑,可想其心機之深沉。東吳有孫權再加上陸遜、呂蒙等一批名將,所以曹丕想南下攻吳也是極難。而且這時孫權奪取了荊州,加之多年之消化,實力更加是大增,而吳國又有名將陸遜鎮守,再加之有長江天險和東吳水軍之盛,所以曹丕難以覆滅東吳。

    事實上曹丕當政時距離魏蜀爭奪漢中戰敗(公元219年,漢中爭奪戰以蜀國慘勝未結束),剛剛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所以短期內想要大舉興兵攻打吳國也是不可能的。

    曹丕他老子曹操,作為一統北方的霸主,又攜官渡之戰的威勢,準備南下一舉攻滅蜀吳兩國,此戰便是赤壁之戰,此戰曹操更是號稱80萬大軍,實際只有約23萬,卻被吳蜀聯盟5萬(劉備2萬和孫權3萬)人打敗,這一戰的影響使得魏國幾十年內無力南下,曹魏自此也失去了定鼎天下的契機。

    後來相比大家都知道,連續幾代的短命皇帝,曹魏的權勢大多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司馬昭更是失手弄死了皇帝,他兒子就索性自己當了皇帝。

    三國後期大多數名將的後代幾乎都是酒囊飯袋和紈絝子弟。而且當皇帝的也都不怎麼的。曹叡託孤更是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司馬懿後面發動的高陵之變,以1000人從握有禁軍和皇帝的曹爽手裡奪取了權力。

  • 2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曹丕,幸運的官二代,曹魏帝國的開國皇帝。老爸創業未半,就把基業傳給了他。他索性就把漢獻帝一腳踹走,自己做了老大。

    孫權,幸運的官二代,東吳帝國的開國皇帝。父兄創業剛未半,就都去世了。孫權依靠強大的政治手段,逐漸穩定了東吳政局。

    劉禪,幸運的皇二代,這裡沒劉禪什麼事兒,主要是曹丕和孫權兩個神仙打架的事情。曹丕作為魏國的開國皇帝,他為什麼沒能力消滅東吳呢?因為沒能力唄,還能咋地!

    當然了,說曹丕沒能力,一定有人要翻出老賬本來,說他文治武功樣樣在行,又會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行你上啊之類的話。

    不是每個人的老爸都是曹操,曹操太會教育兒子了。可孫權他老爸死的早,沒怎麼教育自己的兒子,孫權可是自學成才。所以曹丕相當於北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居然鬥不過杭州師範畢業的孫權,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所以我說他能力不行。

    第一點:曹丕要是有能力,早就一統江山了。

    曹丕的致命弱點是什麼?不是他活的短,很多人認為曹丕要是再活個十幾年,哪裡還有其他兩國什麼事兒。我真的不知道,說這話的人底氣從哪兒來的?

    曹丕的文學素養的確比較高,這是專家們肯定的,我也不敢反駁。可是曹丕在攻城略地方面的成就在哪裡?曹操留了多大地方給他,他還是擁有多大地方。唯一奪取的上三郡,還是蜀漢大將孟達投降所得到的。

    上三郡要不是司馬懿突襲,可能也要送還給蜀漢了。對付東吳的戰爭,曹丕可沒少打,結果一無所獲,還把張遼之類的猛將給搞死了。

    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於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三國志》

    東吳與蜀漢兩雄相爭的時候,曹丕選擇作壁上觀,結果東吳打贏了,他這邊才動手對付東吳。就算是這樣,東吳也沒有慫,將曹丕三路大軍全部擊退。

    我要是曹丕,早就鑽地縫了,乘人之危就算了,居然還沒乘成功,這就有點尷尬了。為此曹丕估計也是心虛的很,很長時間沒有過軍事行動。

    結果這一等,把曹仁、曹彰這些重臣全都給等死了,就連賈詡這個聰明人也被曹丕給等死了。他再要南征,難度係數可就更大了。

    沒幾年功夫,曹丕就死掉了,他只做了七年皇帝,這七年時間發動過兩次南征,全都無功而返,可見能力不足以一統天下。

    第二點:曹丕把自己給玩死了,居然還被後世稱讚。

    曹丕登基的時候34歲,死的時候居然只有40歲,這不到七年的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會讓一個原先沒什麼先天性疾病的曹丕,就這麼死掉了呢?

    所以說剛才說,他的致命弱點不是短壽,而是導致他短壽的原因,好色。曹丕這個人是非常好色的,當年得知袁紹的兒媳婦兒甄宓長得美若天仙,所以他搶先一步,在曹操之前就趕到了袁紹府上,把甄宓給搶到了手裡。

    由此可見,曹丕不僅遺傳了曹操的文學素養,而且還遺傳了曹操的好色本性。很可惜的是,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身體能跟曹操相提並論嗎?

    七年春正月,將幸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帝心惡之,遂不入。壬子,行還洛陽宮。三月,築九華臺。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遣後宮淑媛、昭儀已下歸其家。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三國志》

    曹操打造了銅雀臺,多少少婦在上面夜夜歡歌,人家還能活到68歲,這就是本事。而你曹丕的身體每況愈下,卻還要學你老爸蒐羅天下美女,供自己享樂?我看這不是享樂,這是想死的節奏。

    結果曹丕就是因為縱慾過度,把自己給搞死了。當然了,作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後世的史書可不能這麼寫,這只是一筆帶過而已,說什麼風寒啊、什麼脾氣暴躁啊等等,人要是都這麼脆弱,乾脆出生的時候直接挖個坑,把自己埋了算了。

    所以說曹丕是把自己給玩死了,你們說這種人心裡會有什麼家國天下嗎?當然了這是皇帝的特權,我們小老百姓還真的只是看個熱鬧,反正他也不能活過來揍我一頓。

    所謂量力而行絕對不是一句空話,顯然曹丕是想要成為他老爸那樣的高人,所以才會選擇跟他老爸走同樣的道理,可是他不明白的是,每個人的路都不可能相同。一味地模仿,只能讓自己吃癟。

    第三點:孫權太優秀,曹丕也沒轍。

    孫權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出眾,我們知道,可能孫權的軍事能力還比不上曹丕。畢竟曹丕跟在曹操身邊還學了不少本事,可是孫權一直以來就呆在家裡做總指揮,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軍事才能。

    不過孫權優秀的地方是他比較會玩政治,而且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事情。當年他也想要把大都督的權力收歸己有,這麼一來他就能徹底掌握軍權。

    可是他發現,自己壓根就不會指揮打仗,孫十萬響噹噹的名號,那是靠實踐總結出來的。於是乎孫權就把權力繼續留給歷代大都督,由此可見孫權識大體,懂得任用人才。

    孫權在位的時候,一會兒投降曹丕,一會兒又搞反叛,把曹丕玩的團團轉。在曹丕南下與孫權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孫權又派人前去言和。

    曹丕這小腦袋瓜子,哪裡玩得過孫權呢?當時曹丕軍中各種疫情,壓根就不能打下去了。而孫權恰好又剛剛經歷了對抗蜀漢的戰爭,損失慘重。

    曹丕還想死撐著,而孫權這一招卻能夠化解兩家的尷尬,這是曹丕永遠都趕不上的地方。於是乎,你曹丕拿什麼來跟孫權鬥呢?

    更何況,你跟孫權斗的時候,西南角上還有一個蜀漢在那邊做攪屎棍。你根本就沒有精力,沒有能力去完成一統江山的大業。

    總結:良心話,曹丕能守住江山就不錯了。

    曹丕是有野心的,可是他的能力撐不起他的野心。他曾經希望,蜀漢和東吳兩敗俱傷的時候,自己可以一統天下。

    當時他在觀望,只要戰爭分出了勝負,那麼他就去攻打勝利的一方,因為失敗那一方太好對付了。

    所以蜀漢失敗以後,曹丕並沒有火上澆油對付蜀漢,而是直奔東吳前去。這就是一場賭博,其實他要是對付蜀漢的話,可能當時曹魏和東吳就把蜀漢給平分了。

    很可惜的是,東吳對抗外敵的能力似乎太強大了,這是曹丕所料想不到的。結果很顯然,曹丕失敗了,這盤棋他算是徹底輸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

    《魏略》

  • 3 # 漫步在竹林

    一,戰役失敗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這也極大拖累了曹操進攻東吳的步伐。曹丕登基稱帝后,這時,東吳經歷″蜀吳之爭″,曹魏國力稍勝東吳;曹丕決定討伐東吳。他發動了兩次較大規模戰爭,均無功而返。

    第一仗,公元224年,曹丕不再滿足於小規模攻擊,而是集結大型船隊準備渡江而戰!

    曹丕還頒佈了詔書,表示這次南下的目的是尋找戰機,能夠攻下東吳則全力取勝;如果攻不下,也要大肆劫掠一番。不過這次南下最終因為長江在秋季豐水期,風急浪湧,曹丕的船隊無法應付而擱淺了。

    第二仗

    一年之後(公元225年),曹丕鯨吞吳國進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強烈。出征前,曹丕召開群臣會議,徵求意見。御史中丞鮑勳勸道:“軍隊奔襲千里,損耗實在嚴重。況且去年南征,陛下的龍舟被困在江水浪濤之中,您身處險境,臣子們也為之膽戰心寒。再次伐吳,臣以為不可。”

    但曹丕竟怒不可遏地處罰了鮑勳。不過,曹丕對鮑勳的提醒也並非無動於衷。既然一年前遭遇風浪是因為選錯了出征時間,那選擇冬季枯水期南下,不就能避免重蹈覆轍了嗎?當年八月,曹丕正式率領水軍從譙地(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出發,沿渦水入淮河。這樣,到了枯水的十月,大軍正好來到廣陵城(今江蘇揚州市)。早在春秋時,廣陵城中就開鑿了一條溝通淮河和長江的運河曹丕的船隊正是在運河上集結,隨時準備駛入長江。

    惴惴不安的東吳君臣,只有準備背水一戰。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曹丕竟撤軍了!這是何故?

    原來是冬日的低溫救了東吳。這年冬天,天氣尤其寒冷,廣陵城中的運河水道,竟然一夜之間凍住了。曹丕縱有十萬大軍、無數船艦,卻完全被凍結在運河中,無法駛出,更別提渡江征戰了。曹丕不免長嘆:“是天要讓南北繼續分隔啊!”無奈之下。他只好率軍北還。

    一場勢在必得的南北統一戰,因為天氣原因化於無形。曹丕回到洛陽後,不久便染病不起,於次年五月病逝。隨後六十餘年的時間裡,曹魏再也沒有發動以滅吳為目的的大規模渡江戰。魏、吳兩國隔江對立的格局成了歷史。

    二,曹丕與孫無權對比

    曹丕雖有文采,但無武略。好色成性,終日貪戀,在位七年,英年歸西!

    反觀孫權,權朮極深!政治家,對內軍政大權緊握,對外能戰能和,一切皆玩弄股掌之中!這就是東吳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的原因。

    三,內外牽制

  • 4 # 亭安讀書

    曹丕之所以滅不了東吳,是尚不具備跨江滅吳的條件。曹丕曾經親征發動過三次滅吳之戰,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結合後世晉滅吳之戰的成功,兩相對比可以知道曹丕為何失敗,而吸進最後能夠滅吳成功的原因所在。

    首先來看曹丕曾經發動過的滅吳戰爭,分析其失敗原因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冊封孫權為吳王。次年,劉備興兵伐吳,孫權擔心曹魏趁機偷襲,便假意向曹魏稱臣。打贏蜀漢之後,因為沒了蜀漢的威脅,孫權又背叛曹魏,引得曹丕大怒,以此在公元222年,發動第一次伐吳之戰。

    魏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為其勢援,連屯圍城。

    伐吳之前,曹丕釋出《伐吳詔》中有“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的內容,結合當時三國局勢,曹丕伐吳選擇的策略是先攻長江重鎮江陵,以獲舟船再順流而下伐吳。因此曹丕派出曹真、夏侯尚、張郃等人圍攻江陵,自己在宛城馳援,並且有東線曹休和中線曹仁等兩路進犯。相對的,孫權一方也作出應對,以呂範督五軍,利用東吳水軍優勢對抗東線曹休,用諸葛瑾、潘璋和楊糜救援江陵,用朱桓守東線濡須口對抗中線曹仁。

    而這次曹丕伐吳之戰的結果是,西線江陵因東吳名將朱然堅守未能攻下,東線曹休雖然取勝但卻因江陵未能攻下而無功,中線曹仁在濡須口失利。三線無功,最終導致曹丕這次親征伐吳失敗。但曹丕還不甘心,之後又有兩次伐吳意願,最終因水患和天氣等原因不能成行。

    看曹丕這三次伐吳中第一次真正有過交戰的過程中,但從雙方交戰過程之中,可以看出一些曹丕滅吳失敗的很大原因是無長江重鎮在手,無法形成順流而下的威勢。

    從曹丕開戰之前的《伐吳詔》中就能看出,曹丕也知道長江重鎮江陵的重要性。因此派遣曹真、張郃等重軍圍攻,不過因名將朱然堅守未能奪下江陵。而江陵所處位置,一旦被曹魏佔據,必然能夠依仗順流之便,對東吳腹地形成沉重打擊。

    不過,作為曹魏和東吳地緣劃分,長江重鎮江陵在東吳之手,開戰之初孫權派遣援軍馳援江陵南郡,便是在避免曹魏奪下江陵順流東下的危機,不過最終因為朱然的堅守之功,導致曹魏爭奪失敗,最終讓東線兩路大軍無法擁有上游馳援。

    而且,守住長江上游之後,東吳可以依仗上游軍事,威脅下游來犯之敵,讓曹魏東線兩路大軍無功而返。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曹魏在討伐東吳的過程中損失嚴重,會導致西南蜀漢的窺伺,因此曹魏還需要戒備蜀漢的威脅。在曹丕伐吳之戰中,曹仁等將領作戰決策失敗也是伐吳失敗的原因。名將張遼原本屯合肥,是東吳十分戒備的力量,但在伐吳之戰中病亡。總之,多番因素之下,導致最終曹丕滅吳失敗。

    對比晉滅吳的成功,分析曹丕滅吳失敗的原因

    與曹丕滅吳失敗不同的是,西晉滅吳得以成功,原因在於相比曹丕伐吳之戰中的失誤,西晉滅吳準備多年,趁東吳不穩之際強勢出擊。

    (1)晉滅吳之戰和曹丕伐吳之戰時的形勢對比

    相比曹丕伐吳時,西南有蜀漢的威脅,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時,蜀漢已經滅亡。司馬炎有心想要滅吳之前,便安撫劉嬋和諸葛亮的後代,鞏固巴蜀之敵後方。並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司馬炎聽從了羊祜的建議,任命王濬為益州刺史,讓他在巴蜀之敵建造大船。

    讓王濬去巴蜀造船的謀算,是在公元272年,距離公元279年末還有七年之久,可見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已經早有謀算。這也能看出司馬炎和曹丕之間伐吳結果不同的區別。

    因為無蜀漢在後方威脅,並且可以在巴蜀之敵製造戰船,等開戰之時能夠順流而下,打擊長江沿線東吳重鎮。這種來自長江上游的戰略優勢,是曹丕伐吳之時不具備的形勢。也正是因為缺少上游優勢,在無法奪下江陵的情況下,曹丕無法有上游優勢,最終下游全盤無功。

    (2)司馬炎準備充分,羊祜之功

    司馬昭曾經提出過“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策略,這也是晉滅吳之戰的整體方向。而在平定蜀漢之後,司馬炎也繼承司馬昭的滅吳之志,在真正滅吳之前十幾年就開始著手準備。除了安撫巴蜀和任命王濬在巴蜀造船之外,最為重要的是曹丕任用羊祜、衛瓘等人,發展各地軍事。其中,鎮守荊州襄陽的羊祜之功尤為重要。

    羊祜舉薦王濬造船,是滅吳之戰得以“水陸並進”的重要前提,在謀算準備到公元276年時,羊祜認為滅吳之戰時機成熟。便上表請求開戰,不過因為當時西晉面對北方鮮卑起兵,滅吳之戰被擱淺。羊祜於公元278年去世,他推薦的杜預之後接任他的位置,繼續備戰伐吳之事。羊祜向司馬炎所陳伐吳方略,被杜預等人繼續沿用,最終成功。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羊祜伐吳之策中,是多路出兵。兩路“梁益之兵”是王濬巴蜀戰船和唐彬陸兵“水陸俱下”;第三路是荊楚之眾羊祜自己出兵江陵;第四路是平南、豫州的胡奮和王戎進攻夏口;第五路是徐、揚、青、兗四州的王渾和司馬伷出兵秣陵。由巴蜀王濬的水軍當做奇兵出擊,多路齊發,讓東吳無法充足應對。

    羊祜的多路出兵方案被司馬炎接納,公元279年伐吳之戰開始,司馬炎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東吳。司馬伷進兵塗中,王渾從橫江出擊,王戎攻武昌,胡奮攻夏口,杜預向江陵南下,王濬、唐彬順江而下直抵建業。司馬炎多路出擊的滅吳方案,雖然與當初曹丕三路伐吳的方案相似,但兩者的方案完備程度有著很大區別。

    晉滅吳之戰中,司馬伷、王渾前置東面東吳主力,與當時曹丕派曹休東線出擊有著相似之處。不過曹休面對東吳有優勢的水軍,最終雖然有勝利但最終被東吳一方反擊而無功。司馬伷和王渾都大破吳軍,東吳一方張悌等人戰死,司馬伷和王渾渡江作戰直逼建業。而晉滅吳之中,王戎、胡奮和杜預奪取沿江重鎮,讓江中王濬在上游取勝,得以順流直抵建業。相比曹丕伐吳之戰,曹真張郃等人因朱然堅守,無法奪下江陵重鎮,不能形成上游東下的戰略優勢,也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總之,相比曹丕伐吳之戰,晉滅吳之戰中的戰略決策以及戰前準備都是其成功原因,並且在曹丕伐吳時有著比晉滅吳更多兵力的情況下,依舊在雙方對陣中多有失敗,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所在。

    (3)東吳內部不同狀況對比

    除了以上巴蜀形勢及準備策略原因之外,之所以曹丕滅吳失敗,還應當考慮東吳內部狀況的不同。曹丕伐吳時,東吳剛打完與蜀漢的戰爭,在與蜀漢的三次作戰當中,東吳軍事實力可見一斑。東吳朝中陸遜尚是鼎盛之年,朱然、潘璋、孫恆等參與蜀漢作戰的將領,在之後曹丕伐吳之戰中也多有出彩表現。當時東吳雖然不及曹魏,但卻正處興盛之時,孫權有勵精圖治之心,內有陸遜等社稷之臣,對外又有作戰之力,曹丕伐吳面對的是較為強盛的東吳。

    而晉滅吳之時,吳主孫皓昏庸暴虐,殘殺忠良之臣,任用奸佞,讓東吳朝野內部動亂。並且,孫皓還忽略西晉對東吳的討伐之心。王濬在巴蜀造船時,有木屑順流而下,東吳建平太守建議孫皓戒備西晉順流而下進攻,並未被孫皓採納。陸抗死前也建議孫皓加強上游重鎮的防守,但依舊被孫皓忽視。這導致晉滅吳之戰時,杜預等人能迅速拿下上游夏口等長江重鎮。

    在孫皓的昏庸之下,東吳軍隊面對氣勢洶洶準備充分的晉軍,根本無心作戰,在多次作戰之中失敗。與之相比,曹丕伐吳之戰中,大將曹真、曹休等人皆是戰功赫赫之人,但面對孫權軍隊依然無功而返,可以看出曹丕伐吳時和晉滅吳時,面對的東吳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

    總結

    曹丕之所以沒能夠滅掉東吳,原因在於其所處的歷史時期裡,並不具備滅吳的條件。面對剛打贏對蜀漢之戰,有著興盛之勢的東吳,曹丕面對的東吳還算強盛,至少從三路出兵戰局上來看,東吳一方積極對戰,曹魏軍隊無法形成對吳優勢。而相比晉滅吳之戰,則可以看出曹丕伐吳之戰中,缺少必要的準備,戰略方式上也無法形成對東吳的優勢。這也最終導致曹丕滅不了東吳。

  • 5 # 史研

    曹丕之所以做不了這件事情的話,就是因為他死的太早了,要是他能夠多活幾年的話,或許他能夠成為一個非常厲害的英雄,真正的統一三國,但是雖然他有著雄心報復,自己才能比自己的父親曹操還要厲害,但是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他最終只是活了30多歲就去世了,要是再能夠給他20多年,至少是和曹操一樣,那個年齡死去的話,必然是能夠統一天下的。

    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就已經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了,而這個時候曹丕也早就死了,孩子都非常的小,這個年幼的皇帝再加上司馬懿又要奪走魏國的權利,他們互相殘殺已經耗費了太大的能力,所以最終是導致了機會是一再又一再的拖欠。最終是讓蜀國又繼續活了20多年,不然的話與曹丕能力早就解決了,然後就容易解決吳國了。

    這一切都是曹丕死的太早了,不然的話機會就是曹丕的。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漢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嗣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漢即帝位,在位七年。性好文學,博聞強識。作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卒諡文帝。

    曹丕只活了39歲,這個年紀實在是太短了,這個可能就是和他父親從小就有著遺傳病一樣,曹操的頭非常的痛,而曹丕的話也有類似的毛病,最終是導致他活的並不久。但是曹丕雖然是活的並不久,但是卻把魏國治理的非常的好,在曹操的基礎上讓魏國又修養了生息,逐漸的恢復了元氣,所有的居民都非常的好。

    而且曹丕的話,不僅是帶兵打仗也非常厲害,更重要的是他懂得自己的修養,學習,能夠把司馬懿一直壓了這麼久,最終是讓司馬懿感到沒有出頭之日,這個就可以知道曹丕是多麼厲害,而且的話在三國演義裡雖然把曹丕描寫的非常的差勁,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曹丕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按照當時的進攻路線的話,首先一定要打敗蜀國,因為吳國這個地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地形是非常的險要,在古代的話一直都是很難過去的,除非是走水路,但是沒有一隻強大的水軍的話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打敗蜀國,才能夠讓吳國就被四面包圍,最後只能夠選擇投降了。

  • 6 # 這個歷史很正

    曹丕滅不了東吳,簡單來說就是時候未到而已。

    要知道曹操是公元220年死的,曹丕是公元226年死的。曹丕在世也就6年時光而已,他老子曹操都沒有做到的事,他就這短短几年的壽命當然也難以做到了。

    好了,來點乾貨。

    曹丕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這個時期三個國家還有一些名宿老將還沒有死。

    蜀國有諸葛亮,趙雲、魏延、費禕等一批老臣老將還在支撐,而且這個時期諸葛亮還是在不停的北伐,雖然沒有對魏國造成什麼損失,但是這不停的騷擾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這個時期魏國的司馬懿還處在一個被壓制的狀態,所以魏國在對陣蜀國的戰場上打的也不容易。在諸葛亮和費禕相繼死去後,姜維還硬撐了二十多年,最終劉禪投降後,姜維都還在堅守劍閣。

    作為三國勢力裡面最弱的蜀國都堅持了這麼久,而曹丕時期,東吳孫權當政,這可是個正宗的心機boy,能夠忍受住兩次稱帝的誘惑,可想其心機之深沉。東吳有孫權再加上陸遜、呂蒙等一批名將,所以曹丕想南下攻吳也是極難。而且這時孫權奪取了荊州,加之多年之消化,實力更加是大增,而吳國又有名將陸遜鎮守,再加之有長江天險和東吳水軍之盛,所以曹丕難以覆滅東吳。

    事實上曹丕當政時距離魏蜀爭奪漢中戰敗(公元219年,漢中爭奪戰以蜀國慘勝未結束),剛剛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所以短期內想要大舉興兵攻打吳國也是不可能的。

    曹丕他老子曹操,作為一統北方的霸主,又攜官渡之戰的威勢,準備南下一舉攻滅蜀吳兩國,此戰便是赤壁之戰,此戰曹操更是號稱80萬大軍,實際只有約23萬,卻被吳蜀聯盟5萬(劉備2萬和孫權3萬)人打敗,這一戰的影響使得魏國幾十年內無力南下,曹魏自此也失去了定鼎天下的契機。

    後來相比大家都知道,連續幾代的短命皇帝,曹魏的權勢大多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司馬昭更是失手弄死了皇帝,他兒子就索性自己當了皇帝。

    三國後期大多數名將的後代幾乎都是酒囊飯袋和紈絝子弟。而且當皇帝的也都不怎麼的。曹叡託孤更是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司馬懿後面發動的高陵之變,以1000人從握有禁軍和皇帝的曹爽手裡奪取了權力。

  • 7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曹丕,幸運的官二代,曹魏帝國的開國皇帝。老爸創業未半,就把基業傳給了他。他索性就把漢獻帝一腳踹走,自己做了老大。

    孫權,幸運的官二代,東吳帝國的開國皇帝。父兄創業剛未半,就都去世了。孫權依靠強大的政治手段,逐漸穩定了東吳政局。

    劉禪,幸運的皇二代,這裡沒劉禪什麼事兒,主要是曹丕和孫權兩個神仙打架的事情。曹丕作為魏國的開國皇帝,他為什麼沒能力消滅東吳呢?因為沒能力唄,還能咋地!

    當然了,說曹丕沒能力,一定有人要翻出老賬本來,說他文治武功樣樣在行,又會說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行你上啊之類的話。

    不是每個人的老爸都是曹操,曹操太會教育兒子了。可孫權他老爸死的早,沒怎麼教育自己的兒子,孫權可是自學成才。所以曹丕相當於北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居然鬥不過杭州師範畢業的孫權,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所以我說他能力不行。

    第一點:曹丕要是有能力,早就一統江山了。

    曹丕的致命弱點是什麼?不是他活的短,很多人認為曹丕要是再活個十幾年,哪裡還有其他兩國什麼事兒。我真的不知道,說這話的人底氣從哪兒來的?

    曹丕的文學素養的確比較高,這是專家們肯定的,我也不敢反駁。可是曹丕在攻城略地方面的成就在哪裡?曹操留了多大地方給他,他還是擁有多大地方。唯一奪取的上三郡,還是蜀漢大將孟達投降所得到的。

    上三郡要不是司馬懿突襲,可能也要送還給蜀漢了。對付東吳的戰爭,曹丕可沒少打,結果一無所獲,還把張遼之類的猛將給搞死了。

    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於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三國志》

    東吳與蜀漢兩雄相爭的時候,曹丕選擇作壁上觀,結果東吳打贏了,他這邊才動手對付東吳。就算是這樣,東吳也沒有慫,將曹丕三路大軍全部擊退。

    我要是曹丕,早就鑽地縫了,乘人之危就算了,居然還沒乘成功,這就有點尷尬了。為此曹丕估計也是心虛的很,很長時間沒有過軍事行動。

    結果這一等,把曹仁、曹彰這些重臣全都給等死了,就連賈詡這個聰明人也被曹丕給等死了。他再要南征,難度係數可就更大了。

    沒幾年功夫,曹丕就死掉了,他只做了七年皇帝,這七年時間發動過兩次南征,全都無功而返,可見能力不足以一統天下。

    第二點:曹丕把自己給玩死了,居然還被後世稱讚。

    曹丕登基的時候34歲,死的時候居然只有40歲,這不到七年的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會讓一個原先沒什麼先天性疾病的曹丕,就這麼死掉了呢?

    所以說剛才說,他的致命弱點不是短壽,而是導致他短壽的原因,好色。曹丕這個人是非常好色的,當年得知袁紹的兒媳婦兒甄宓長得美若天仙,所以他搶先一步,在曹操之前就趕到了袁紹府上,把甄宓給搶到了手裡。

    由此可見,曹丕不僅遺傳了曹操的文學素養,而且還遺傳了曹操的好色本性。很可惜的是,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身體能跟曹操相提並論嗎?

    七年春正月,將幸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帝心惡之,遂不入。壬子,行還洛陽宮。三月,築九華臺。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遣後宮淑媛、昭儀已下歸其家。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三國志》

    曹操打造了銅雀臺,多少少婦在上面夜夜歡歌,人家還能活到68歲,這就是本事。而你曹丕的身體每況愈下,卻還要學你老爸蒐羅天下美女,供自己享樂?我看這不是享樂,這是想死的節奏。

    結果曹丕就是因為縱慾過度,把自己給搞死了。當然了,作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後世的史書可不能這麼寫,這只是一筆帶過而已,說什麼風寒啊、什麼脾氣暴躁啊等等,人要是都這麼脆弱,乾脆出生的時候直接挖個坑,把自己埋了算了。

    所以說曹丕是把自己給玩死了,你們說這種人心裡會有什麼家國天下嗎?當然了這是皇帝的特權,我們小老百姓還真的只是看個熱鬧,反正他也不能活過來揍我一頓。

    所謂量力而行絕對不是一句空話,顯然曹丕是想要成為他老爸那樣的高人,所以才會選擇跟他老爸走同樣的道理,可是他不明白的是,每個人的路都不可能相同。一味地模仿,只能讓自己吃癟。

    第三點:孫權太優秀,曹丕也沒轍。

    孫權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出眾,我們知道,可能孫權的軍事能力還比不上曹丕。畢竟曹丕跟在曹操身邊還學了不少本事,可是孫權一直以來就呆在家裡做總指揮,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軍事才能。

    不過孫權優秀的地方是他比較會玩政治,而且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事情。當年他也想要把大都督的權力收歸己有,這麼一來他就能徹底掌握軍權。

    可是他發現,自己壓根就不會指揮打仗,孫十萬響噹噹的名號,那是靠實踐總結出來的。於是乎孫權就把權力繼續留給歷代大都督,由此可見孫權識大體,懂得任用人才。

    孫權在位的時候,一會兒投降曹丕,一會兒又搞反叛,把曹丕玩的團團轉。在曹丕南下與孫權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孫權又派人前去言和。

    曹丕這小腦袋瓜子,哪裡玩得過孫權呢?當時曹丕軍中各種疫情,壓根就不能打下去了。而孫權恰好又剛剛經歷了對抗蜀漢的戰爭,損失慘重。

    曹丕還想死撐著,而孫權這一招卻能夠化解兩家的尷尬,這是曹丕永遠都趕不上的地方。於是乎,你曹丕拿什麼來跟孫權鬥呢?

    更何況,你跟孫權斗的時候,西南角上還有一個蜀漢在那邊做攪屎棍。你根本就沒有精力,沒有能力去完成一統江山的大業。

    總結:良心話,曹丕能守住江山就不錯了。

    曹丕是有野心的,可是他的能力撐不起他的野心。他曾經希望,蜀漢和東吳兩敗俱傷的時候,自己可以一統天下。

    當時他在觀望,只要戰爭分出了勝負,那麼他就去攻打勝利的一方,因為失敗那一方太好對付了。

    所以蜀漢失敗以後,曹丕並沒有火上澆油對付蜀漢,而是直奔東吳前去。這就是一場賭博,其實他要是對付蜀漢的話,可能當時曹魏和東吳就把蜀漢給平分了。

    很可惜的是,東吳對抗外敵的能力似乎太強大了,這是曹丕所料想不到的。結果很顯然,曹丕失敗了,這盤棋他算是徹底輸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

    《魏略》

  • 8 # 漫步在竹林

    一,戰役失敗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這也極大拖累了曹操進攻東吳的步伐。曹丕登基稱帝后,這時,東吳經歷″蜀吳之爭″,曹魏國力稍勝東吳;曹丕決定討伐東吳。他發動了兩次較大規模戰爭,均無功而返。

    第一仗,公元224年,曹丕不再滿足於小規模攻擊,而是集結大型船隊準備渡江而戰!

    曹丕還頒佈了詔書,表示這次南下的目的是尋找戰機,能夠攻下東吳則全力取勝;如果攻不下,也要大肆劫掠一番。不過這次南下最終因為長江在秋季豐水期,風急浪湧,曹丕的船隊無法應付而擱淺了。

    第二仗

    一年之後(公元225年),曹丕鯨吞吳國進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強烈。出征前,曹丕召開群臣會議,徵求意見。御史中丞鮑勳勸道:“軍隊奔襲千里,損耗實在嚴重。況且去年南征,陛下的龍舟被困在江水浪濤之中,您身處險境,臣子們也為之膽戰心寒。再次伐吳,臣以為不可。”

    但曹丕竟怒不可遏地處罰了鮑勳。不過,曹丕對鮑勳的提醒也並非無動於衷。既然一年前遭遇風浪是因為選錯了出征時間,那選擇冬季枯水期南下,不就能避免重蹈覆轍了嗎?當年八月,曹丕正式率領水軍從譙地(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出發,沿渦水入淮河。這樣,到了枯水的十月,大軍正好來到廣陵城(今江蘇揚州市)。早在春秋時,廣陵城中就開鑿了一條溝通淮河和長江的運河曹丕的船隊正是在運河上集結,隨時準備駛入長江。

    惴惴不安的東吳君臣,只有準備背水一戰。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曹丕竟撤軍了!這是何故?

    原來是冬日的低溫救了東吳。這年冬天,天氣尤其寒冷,廣陵城中的運河水道,竟然一夜之間凍住了。曹丕縱有十萬大軍、無數船艦,卻完全被凍結在運河中,無法駛出,更別提渡江征戰了。曹丕不免長嘆:“是天要讓南北繼續分隔啊!”無奈之下。他只好率軍北還。

    一場勢在必得的南北統一戰,因為天氣原因化於無形。曹丕回到洛陽後,不久便染病不起,於次年五月病逝。隨後六十餘年的時間裡,曹魏再也沒有發動以滅吳為目的的大規模渡江戰。魏、吳兩國隔江對立的格局成了歷史。

    二,曹丕與孫無權對比

    曹丕雖有文采,但無武略。好色成性,終日貪戀,在位七年,英年歸西!

    反觀孫權,權朮極深!政治家,對內軍政大權緊握,對外能戰能和,一切皆玩弄股掌之中!這就是東吳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的原因。

    三,內外牽制

  • 9 # 亭安讀書

    曹丕之所以滅不了東吳,是尚不具備跨江滅吳的條件。曹丕曾經親征發動過三次滅吳之戰,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結合後世晉滅吳之戰的成功,兩相對比可以知道曹丕為何失敗,而吸進最後能夠滅吳成功的原因所在。

    首先來看曹丕曾經發動過的滅吳戰爭,分析其失敗原因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冊封孫權為吳王。次年,劉備興兵伐吳,孫權擔心曹魏趁機偷襲,便假意向曹魏稱臣。打贏蜀漢之後,因為沒了蜀漢的威脅,孫權又背叛曹魏,引得曹丕大怒,以此在公元222年,發動第一次伐吳之戰。

    魏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為其勢援,連屯圍城。

    伐吳之前,曹丕釋出《伐吳詔》中有“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的內容,結合當時三國局勢,曹丕伐吳選擇的策略是先攻長江重鎮江陵,以獲舟船再順流而下伐吳。因此曹丕派出曹真、夏侯尚、張郃等人圍攻江陵,自己在宛城馳援,並且有東線曹休和中線曹仁等兩路進犯。相對的,孫權一方也作出應對,以呂範督五軍,利用東吳水軍優勢對抗東線曹休,用諸葛瑾、潘璋和楊糜救援江陵,用朱桓守東線濡須口對抗中線曹仁。

    而這次曹丕伐吳之戰的結果是,西線江陵因東吳名將朱然堅守未能攻下,東線曹休雖然取勝但卻因江陵未能攻下而無功,中線曹仁在濡須口失利。三線無功,最終導致曹丕這次親征伐吳失敗。但曹丕還不甘心,之後又有兩次伐吳意願,最終因水患和天氣等原因不能成行。

    看曹丕這三次伐吳中第一次真正有過交戰的過程中,但從雙方交戰過程之中,可以看出一些曹丕滅吳失敗的很大原因是無長江重鎮在手,無法形成順流而下的威勢。

    從曹丕開戰之前的《伐吳詔》中就能看出,曹丕也知道長江重鎮江陵的重要性。因此派遣曹真、張郃等重軍圍攻,不過因名將朱然堅守未能奪下江陵。而江陵所處位置,一旦被曹魏佔據,必然能夠依仗順流之便,對東吳腹地形成沉重打擊。

    不過,作為曹魏和東吳地緣劃分,長江重鎮江陵在東吳之手,開戰之初孫權派遣援軍馳援江陵南郡,便是在避免曹魏奪下江陵順流東下的危機,不過最終因為朱然的堅守之功,導致曹魏爭奪失敗,最終讓東線兩路大軍無法擁有上游馳援。

    而且,守住長江上游之後,東吳可以依仗上游軍事,威脅下游來犯之敵,讓曹魏東線兩路大軍無功而返。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曹魏在討伐東吳的過程中損失嚴重,會導致西南蜀漢的窺伺,因此曹魏還需要戒備蜀漢的威脅。在曹丕伐吳之戰中,曹仁等將領作戰決策失敗也是伐吳失敗的原因。名將張遼原本屯合肥,是東吳十分戒備的力量,但在伐吳之戰中病亡。總之,多番因素之下,導致最終曹丕滅吳失敗。

    對比晉滅吳的成功,分析曹丕滅吳失敗的原因

    與曹丕滅吳失敗不同的是,西晉滅吳得以成功,原因在於相比曹丕伐吳之戰中的失誤,西晉滅吳準備多年,趁東吳不穩之際強勢出擊。

    (1)晉滅吳之戰和曹丕伐吳之戰時的形勢對比

    相比曹丕伐吳時,西南有蜀漢的威脅,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時,蜀漢已經滅亡。司馬炎有心想要滅吳之前,便安撫劉嬋和諸葛亮的後代,鞏固巴蜀之敵後方。並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司馬炎聽從了羊祜的建議,任命王濬為益州刺史,讓他在巴蜀之敵建造大船。

    讓王濬去巴蜀造船的謀算,是在公元272年,距離公元279年末還有七年之久,可見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已經早有謀算。這也能看出司馬炎和曹丕之間伐吳結果不同的區別。

    因為無蜀漢在後方威脅,並且可以在巴蜀之敵製造戰船,等開戰之時能夠順流而下,打擊長江沿線東吳重鎮。這種來自長江上游的戰略優勢,是曹丕伐吳之時不具備的形勢。也正是因為缺少上游優勢,在無法奪下江陵的情況下,曹丕無法有上游優勢,最終下游全盤無功。

    (2)司馬炎準備充分,羊祜之功

    司馬昭曾經提出過“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策略,這也是晉滅吳之戰的整體方向。而在平定蜀漢之後,司馬炎也繼承司馬昭的滅吳之志,在真正滅吳之前十幾年就開始著手準備。除了安撫巴蜀和任命王濬在巴蜀造船之外,最為重要的是曹丕任用羊祜、衛瓘等人,發展各地軍事。其中,鎮守荊州襄陽的羊祜之功尤為重要。

    羊祜舉薦王濬造船,是滅吳之戰得以“水陸並進”的重要前提,在謀算準備到公元276年時,羊祜認為滅吳之戰時機成熟。便上表請求開戰,不過因為當時西晉面對北方鮮卑起兵,滅吳之戰被擱淺。羊祜於公元278年去世,他推薦的杜預之後接任他的位置,繼續備戰伐吳之事。羊祜向司馬炎所陳伐吳方略,被杜預等人繼續沿用,最終成功。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

    羊祜伐吳之策中,是多路出兵。兩路“梁益之兵”是王濬巴蜀戰船和唐彬陸兵“水陸俱下”;第三路是荊楚之眾羊祜自己出兵江陵;第四路是平南、豫州的胡奮和王戎進攻夏口;第五路是徐、揚、青、兗四州的王渾和司馬伷出兵秣陵。由巴蜀王濬的水軍當做奇兵出擊,多路齊發,讓東吳無法充足應對。

    羊祜的多路出兵方案被司馬炎接納,公元279年伐吳之戰開始,司馬炎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東吳。司馬伷進兵塗中,王渾從橫江出擊,王戎攻武昌,胡奮攻夏口,杜預向江陵南下,王濬、唐彬順江而下直抵建業。司馬炎多路出擊的滅吳方案,雖然與當初曹丕三路伐吳的方案相似,但兩者的方案完備程度有著很大區別。

    晉滅吳之戰中,司馬伷、王渾前置東面東吳主力,與當時曹丕派曹休東線出擊有著相似之處。不過曹休面對東吳有優勢的水軍,最終雖然有勝利但最終被東吳一方反擊而無功。司馬伷和王渾都大破吳軍,東吳一方張悌等人戰死,司馬伷和王渾渡江作戰直逼建業。而晉滅吳之中,王戎、胡奮和杜預奪取沿江重鎮,讓江中王濬在上游取勝,得以順流直抵建業。相比曹丕伐吳之戰,曹真張郃等人因朱然堅守,無法奪下江陵重鎮,不能形成上游東下的戰略優勢,也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總之,相比曹丕伐吳之戰,晉滅吳之戰中的戰略決策以及戰前準備都是其成功原因,並且在曹丕伐吳時有著比晉滅吳更多兵力的情況下,依舊在雙方對陣中多有失敗,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所在。

    (3)東吳內部不同狀況對比

    除了以上巴蜀形勢及準備策略原因之外,之所以曹丕滅吳失敗,還應當考慮東吳內部狀況的不同。曹丕伐吳時,東吳剛打完與蜀漢的戰爭,在與蜀漢的三次作戰當中,東吳軍事實力可見一斑。東吳朝中陸遜尚是鼎盛之年,朱然、潘璋、孫恆等參與蜀漢作戰的將領,在之後曹丕伐吳之戰中也多有出彩表現。當時東吳雖然不及曹魏,但卻正處興盛之時,孫權有勵精圖治之心,內有陸遜等社稷之臣,對外又有作戰之力,曹丕伐吳面對的是較為強盛的東吳。

    而晉滅吳之時,吳主孫皓昏庸暴虐,殘殺忠良之臣,任用奸佞,讓東吳朝野內部動亂。並且,孫皓還忽略西晉對東吳的討伐之心。王濬在巴蜀造船時,有木屑順流而下,東吳建平太守建議孫皓戒備西晉順流而下進攻,並未被孫皓採納。陸抗死前也建議孫皓加強上游重鎮的防守,但依舊被孫皓忽視。這導致晉滅吳之戰時,杜預等人能迅速拿下上游夏口等長江重鎮。

    在孫皓的昏庸之下,東吳軍隊面對氣勢洶洶準備充分的晉軍,根本無心作戰,在多次作戰之中失敗。與之相比,曹丕伐吳之戰中,大將曹真、曹休等人皆是戰功赫赫之人,但面對孫權軍隊依然無功而返,可以看出曹丕伐吳時和晉滅吳時,面對的東吳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

    總結

    曹丕之所以沒能夠滅掉東吳,原因在於其所處的歷史時期裡,並不具備滅吳的條件。面對剛打贏對蜀漢之戰,有著興盛之勢的東吳,曹丕面對的東吳還算強盛,至少從三路出兵戰局上來看,東吳一方積極對戰,曹魏軍隊無法形成對吳優勢。而相比晉滅吳之戰,則可以看出曹丕伐吳之戰中,缺少必要的準備,戰略方式上也無法形成對東吳的優勢。這也最終導致曹丕滅不了東吳。

  • 10 # 史研

    曹丕之所以做不了這件事情的話,就是因為他死的太早了,要是他能夠多活幾年的話,或許他能夠成為一個非常厲害的英雄,真正的統一三國,但是雖然他有著雄心報復,自己才能比自己的父親曹操還要厲害,但是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他最終只是活了30多歲就去世了,要是再能夠給他20多年,至少是和曹操一樣,那個年齡死去的話,必然是能夠統一天下的。

    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就已經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了,而這個時候曹丕也早就死了,孩子都非常的小,這個年幼的皇帝再加上司馬懿又要奪走魏國的權利,他們互相殘殺已經耗費了太大的能力,所以最終是導致了機會是一再又一再的拖欠。最終是讓蜀國又繼續活了20多年,不然的話與曹丕能力早就解決了,然後就容易解決吳國了。

    這一切都是曹丕死的太早了,不然的話機會就是曹丕的。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漢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嗣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漢即帝位,在位七年。性好文學,博聞強識。作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卒諡文帝。

    曹丕只活了39歲,這個年紀實在是太短了,這個可能就是和他父親從小就有著遺傳病一樣,曹操的頭非常的痛,而曹丕的話也有類似的毛病,最終是導致他活的並不久。但是曹丕雖然是活的並不久,但是卻把魏國治理的非常的好,在曹操的基礎上讓魏國又修養了生息,逐漸的恢復了元氣,所有的居民都非常的好。

    而且曹丕的話,不僅是帶兵打仗也非常厲害,更重要的是他懂得自己的修養,學習,能夠把司馬懿一直壓了這麼久,最終是讓司馬懿感到沒有出頭之日,這個就可以知道曹丕是多麼厲害,而且的話在三國演義裡雖然把曹丕描寫的非常的差勁,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曹丕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按照當時的進攻路線的話,首先一定要打敗蜀國,因為吳國這個地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地形是非常的險要,在古代的話一直都是很難過去的,除非是走水路,但是沒有一隻強大的水軍的話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打敗蜀國,才能夠讓吳國就被四面包圍,最後只能夠選擇投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庶的大隋王朝為什麼兩代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