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安讀歷史

    說起張巡,那可是赫赫有名,尤其是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以一座孤城擋住了安史叛軍的南下,為大唐王朝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總有人說,張巡為了守城而吃了整個睢陽3萬人,從道德上講是不可取的。暫時先不討論這些,事實上張巡只是安史之亂中唐朝方面一員普通的戰將而已,他駐守的睢陽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重要的地位。後來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唐朝宣傳的結果。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之後,大軍迅速席捲河北,同時南下,主力由開封,沿著黃河一線往洛陽長安進攻。由於唐玄宗的失誤,安祿山很快攻下洛陽和長安,後來在洛陽登基稱帝。當時忠於唐王朝的人還是非常多的,大家都與安史叛軍做殊死的搏鬥。其中湧現了許多的英雄豪傑和可歌可泣的事蹟,經過8年之後,安史之亂終於被平息下去。

    在平息了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中央政府自然要表彰相關的功臣,同時也要宣傳一些為唐王朝作出傑出貢獻的正面典型。張巡作為這樣一個典型自然就被唐朝大張旗鼓的宣傳。事實上當時平息安史之亂叛軍作出貢獻的人很多,比張巡功勞大的多的多。據說整個安史之亂功勞最大的應該是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他的功勞比郭子儀還要大,但是為何張巡能夠脫穎而出呢?

    首先因為張巡的地位不是很高,宣傳他這樣的人物,不用冒太大的政治風險。而當時由於安史之亂,很多大的節度使和地方軍閥都已經坐大,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博弈實際上是很微妙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自然不可能宣傳那些實力強大的軍閥,例如朔方節度使是當時唐朝最大的實力派,但是唐王朝肯定不敢宣傳他,因為他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再宣傳他那還了得。例如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後來還叛變了,成了叛臣。

    再一個就是因為張巡已經死了,很多情況下,死亡的人才是最好的宣傳物件,活著的人一般是不適合去宣傳的。因為死去的人一般會給人一種悲情英雄的感覺,中國歷史上一些死去的戰將,都很容易得到宣傳,例如岳飛,關羽等等,假如他們還活著的話,可能他們的名氣就不會有現在這麼大。我一直認為孟珙是南宋第一名將,歷史功績應該在岳飛之上,但是由於沒有死,所以歷史地位就不如岳飛了。

    張巡雖然在安史之亂中為唐王朝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事實上叛軍的主力根本就沒有對付他,叛軍的主力一直在洛陽長安一線,與朔方軍作戰。即使南下的叛軍,主力主要也是走南陽襄陽一線,在這一線大唐主要的將領是魯靈和來慎,他們的功勞遠大於張巡。可以說,由於他們,安史叛軍才沒有殺到江南,但是這兩個人後來都呈現出獨立的軍閥狀態,先後被唐朝中央給鎮壓了,所以不可能宣傳他們了。

    而張巡本來是可以不死的,據說在關鍵的時候站錯了隊。因為唐玄宗想從兒子唐肅宗那裡奪回失去的權力,派了另外一個兒子永王前去河南。張巡就唯永王馬首是瞻。也許是張巡級別太低,不明白這中間的道道,結果在後來他就被別人給孤立了。因為周圍的人都是支援唐肅宗的,所以在張巡遇到危難的時候,大家都不敢救援他,生怕站錯隊。

    後來,張巡死去後多年,唐朝又把這件事情翻出來,並正面肯定和表彰他,所以他就成了安史之亂時期的大英雄。

  • 2 # 必清小和尚

    睢陽之戰,既是安史之亂中最具關鍵性的戰役之一,也是千年來最具爭議性的戰爭之一。

    而領導這場戰役領導者——張巡,自然也是一直處於歷史的漩渦,始終褒貶不一。

    不過,褒貶張巡的態度也非常清楚。

    大力讚揚張巡的人是站在戰局全域性的高度上,以及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評判,認為張巡是個英雄人物。

    正所謂“閒坐安居高闊談,說時容易做時難,倘使清談能退敵,張巡何須死睢陽!”

    睢陽之戰中,張巡的戰功可謂居功至偉,即便在世界歷史範圍內,能夠以區區不到一萬的兵力,跟十幾萬敵軍周旋,並且堅守睢陽十個月。

    若再加上在此期間的雍丘之戰、寧陵之戰,張巡事實上和燕軍對抗了21個月,也就是快兩年。

    史書記載,共經歷大小四百多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敵人十餘萬。可謂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一旦睢陽失守,沒有錢財,李唐王朝的反擊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之,燕軍的實力將大大增強。

    不止於此,正是張巡托住了燕軍十幾萬大軍,所以給了唐肅宗的反攻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也就在這段時間內,長安和洛陽得到恢復。

    另一方面,一旦燕軍第一時間佔領了江淮地區,李唐王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反攻,那就有可能改變整個歷史程序。

    或許,又來一個“五胡亂華”都說不定。因為安祿山、史思明都屬於胡人,從他們造反後的種種行徑來看,也根本不是什麼仁義之師,當時燕軍中也是胡人居多。

    雖然睢陽之戰意義深遠,張巡的戰功居功至偉,但其中有一個很大的道德汙點,即吃了3萬人。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打仗更是如此,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吃不飽穿不暖,拿什麼打仗。

    但張巡當時的處境特別困難,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形下,在能吃的都已經吃了的情況下,最後張巡不僅把自己的愛妾給吃了,同時還把睢陽城的3萬老百姓給吃了。

    這一點所凸顯出的無道和殘忍,是嚴重背離儒家的價值觀念的,正如孟子所說“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

    事實上,李唐王朝在當時評定張巡的功過中,就已出現嚴重的分歧。貶張者認為“張巡以守睢陽不去,與其食人,曷若全人”。挺張的人則認為,“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

    只不過最後,張巡還是被當做功臣載入李唐王朝的史策。那麼今天又該如何評價張巡呢?其實更為複雜,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3 # 征服者帖木兒

    (商丘雙忠祠中的張巡,許遠塑像)

    將軍有齒嚼欲碎,將軍有眥血成淚。 生為將星死為厲,盡是山川不平氣。 二人同心金不利,天與一城為國蔽。 強兵坐擁瞋相視,孝子忠臣竟誰是。 千載功名亦天意,君不見河南節度三日至。 ——(明)李東陽《睢陽嘆》

    至德二載正月二十五日,安史叛軍悍將尹子奇集結媯川郡(治今河北省懷來縣)、密雲郡(治今北京市密雲縣)及同羅、奚族大軍共13萬人,向運河沿線的睢陽郡進發。睢陽郡太守許遠向駐防寧陵的張巡求救。張巡此時已棄守雍丘,退守寧陵,收到求救信後遂自寧陵率軍退入睢陽郡,與許遠共同守城。

    不幾日,13萬叛軍抵達城下,張巡手下有3000人,許遠軍隊有3800人,二人合兵後共有6800人。唐軍雖然兵少,但在張巡的督促鼓勵下,晝夜苦戰,擊敗敵軍日夜不停的連攻,守城軍士人人振奮。許遠對張巡說道:“我一介書生,又不懂軍事陣法,而你智勇雙全、謀略過人,今後我替你守衛城池,你替我指揮作戰。”從此之後,許遠交出軍權,只負責徵調糧草、修理武器,為張巡提供後勤保障,軍事計劃則全由張巡主張。兩人推心置腹、取長補短,一同協力守城。

    三月,張巡大餉士卒,全軍出戰。叛軍見張巡士兵人數稀少,忍不住大笑,以為志在必得。誰料張巡手持大旗,突然率軍直衝敵陣。唐軍悍不畏死,叛軍被衝得陣腳大亂,立時崩潰,被斬殺3000餘人,後退數十里,士氣大挫。翌日,叛軍再次增兵圍攻,張巡卻偃旗息鼓、閉門不戰,到了夜間則在城中擂響戰鼓,集合隊伍,搞出將要出戰的動靜。叛軍得知,徹夜戒備,以防唐軍偷襲。但等到天亮張巡也未出擊,燕軍疲憊不堪,於是下令脫下鎧甲休息。這時突然城門大開,張巡與10餘位將領每人率騎兵50人,直衝敵軍營陣。叛軍霎時大亂,被殺傷5000餘人,尹子奇也在親兵的簇擁下逃出了大帳。 由於叛軍人多勢眾,張巡雖屢敗敵兵,卻始終不能解睢陽之圍。既然兵力不如對方,張巡就想到擒賊先擒王,射殺燕軍首領尹子奇。但張巡不識尹子奇,於是他心生一計:用削尖了的草箭射出城去,叛軍士兵看到大為驚喜,以為城中鐵箭已經用完,於是撿起草箭飛奔前去報告尹子奇。張巡見士兵將箭呈給一員大將,立即命守將南霽雲發箭,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接著,張巡率軍衝出城外,直衝到尹子奇軍旗之下。叛9軍大亂,尹子奇負痛敗走,差點被唐軍生擒。

    七月初六,尹子奇集結數萬人再來攻城報仇。經過數月休整,叛軍不僅補充了兵員,士氣復振,且糧草、輜重、軍械等也得到了極大補充,可謂兵精糧足。相比之下,長期得不到補給的睢陽卻已逐步陷入糧盡援絕的困境。原先太守許遠已在城中蓄糧6萬石,但時任河南節度使的虢王李巨令睢陽郡分糧一半與臨近的濮陽、濟陰二郡,許遠堅決反對。李巨不許,許遠只好照辦,但濟陰郡得到糧食後不久(至德元載十二月)就投降了叛軍;而睢陽郡的糧食此時已經吃光,城中將士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需摻雜著茶葉、紙張、樹皮一起煮著吃。燕軍雖然屢敗,卻是糧食充足。睢陽附近的郡都不肯派兵支援張巡,也不肯接濟糧食,睢陽城中士卒餓死、戰死後只剩下1600人,且個個骨瘦如柴,又有許多身染疾病,無法出擊作戰。此消彼長之下,燕軍包圍圈越來越小,逐漸逼近城池。

    為了攻城,叛軍使用了巨大的雲梯,它像拱橋一樣懸空,上面可容納精兵百人,而且可以一直推到城下,士兵可從上面直接跳到城中。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張巡針鋒相對,事先在城牆上鑿出三個大洞,等到雲梯推近時,一個洞口伸出一根木棍,末端綁著鐵鉤,鉤住雲梯,使其不能後退;另一洞口伸出一根木棍,末端綁著鐵籠,裡面盛著烈火,伸到雲梯中間燃燒。雲梯進退不得,被燒得折成兩段,上面計程車兵盡被燒死。尹子奇見此計不成,又生一計,下令動用鉤車,專鉤城上用來瞭望的敵樓——只要被鉤到,城樓立刻倒塌瓦解。張巡則用末端裝著鐵鏈、鐵鏈上裝著巨大鐵環的大木頭,套住鐵鉤,用吊車把叛軍的鉤車吊進城來,砍斷鐵鉤後,再把鉤車扔到城外還給叛軍,叛軍見鉤車不能奏效,又製作出長1丈、高7尺的巨大木驢,上包溼牛皮,下面可藏6人,不懼火攻箭矢,木石也難以砸壞,用來掩護士卒攻城。張巡見箭矢射在木驢上毫無作用,就將銅鐵熔化成汁液,從城上澆下,把木驢和木驢下的敵軍全燒成一團焦炭。叛軍接連失敗,不由惱羞成怒,又在睢陽城西北堆積木柴,上面堆上沙土袋,築成一個通向城池的梯形長堤,想要發起攀城攻擊。張巡不動聲色,暗地裡每晚都派人把含有大量油脂的松木和乾草塞到沙土袋下面的木柴裡,前後十餘天,叛軍都沒有察覺。見萬事俱備,張巡遂率軍出城攻擊,乘勢順風縱火。叛軍花費十幾天堆積的木柴全被燒燬,根本無法施救。

    無可奈何的叛軍最終放棄強行攻城,而是在城外挖掘三重壕溝,設立柵欄,圍困城池以防張巡突圍。由於城中士兵犧牲、餓死者日益增多,兵員不斷減少,張巡也不再出擊,而是與許遠分兵守城。張巡守東北,許遠守西南,改為防守為主。

    最後。睢陽郡守軍最後只剩下600人了,張巡與許遠只能同士卒一同煮吃茶葉、紙張充飢。當時唐軍許叔冀在譙郡(治今安徽省亳州市)、尚衡在彭城郡(治今江蘇省徐州市)、賀蘭進明在臨淮郡(治今江蘇省盱眙縣),都有大軍,卻不肯支援睢陽。張巡部下勇將南霽雲率領三十騎兵,冒死衝出重圍。抵達臨淮郡見到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要求援軍,但依舊無功而返。見賀蘭進明不願發救兵,南霽雲於是拔刀砍下自己的一根手指,呈獻給賀蘭進明,說道:“我不能完成主將交給我的任務,請留下這根手指,作為我來過的憑證。”在座之人皆悚然動容,有的甚至黯然涕下。南霽雲言畢下堂,上馬告辭而去,回程中他路過一座佛寺,見有一塔,於是拉弓搭箭,射中塔上磚瓦,發誓道:“我若破賊,必滅賀蘭氏!”貞元年間(785—805年),大文學家韓愈路過此塔,猶見塔上箭痕。

    經過寧陵時,南霽雲會同守將率領步騎兵3000人東下,於閏八月初三夜晚殺入睢陽郡重圍。一行人好不容易才抵達城下,但死傷累累,進城時只剩下1000人。城中守軍將士知道援軍無望,無不放聲大哭。叛軍也知道睢陽郡外援斷絕,於是加緊圍困。城中將領有人建議棄城而走,向東撤退,張巡與許遠商議道:“睢陽郡乃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反賊勢必長驅直入,江淮必然不保。且我軍飢餓衰弱,行動遲緩,即使棄城而逃也未必能夠脫險。周邊各郡終會出兵相救,不如堅守待援。”但是城中已經無糧,茶葉和紙張吃完之後,守軍就殺死戰馬,戰馬吃完就捕捉麻雀、老鼠充飢,麻雀、老鼠都吃完後,張巡又殺死他心愛的小妾,把肉分給士卒們吃,許遠也殺掉他的家奴給眾將士充飢。最後,守軍甚至搜捕城中婦女,殺死吞食,婦女吃完之後又吃年老體弱的男子。每個人都知道一定會死,但卻無一人背叛,最後城中只剩下了400人。

    十月初九,叛軍從四面登上睢陽城城頭,唐軍將士染病在身,已餓得無法起來作戰。張巡面向西方下跪叩頭,向皇帝遙遙奏報道:“臣力已竭,不能保全城池,活著不能報答陛下,死後當變成厲鬼,繼續殺賊!”睢陽城遂告陷落,張、許二人都被俘虜。尹子奇問張巡道:“聽說你每次出戰都咬牙切齒,連牙齒都咬碎了,為什麼?”張巡答道:“我立志吞滅逆賊,只恨力不從心!”尹子奇差人用刀撬開張巡的嘴巴檢視,見他的牙齒果然只剩下了三四顆,不由心生敬意,打算留其一命。但其他將士反對道:“此人為唐朝守節,不可能為我軍效力,且他深得軍心,如果留下此人,必有後患。”尹子奇於是將張巡、南霽雲等36人全部斬首。張巡臨死時臉色不變,終年49歲;許遠則被押解至洛陽,後被安慶緒下令殺害。為紀念張、許二人,睢陽百姓多次建廟立祠,現在商丘古城內仍有紀念他們功績的“雙忠祠”。

    睢陽郡雖然陷落,但張巡以不滿萬人的兵力,守雍丘10月、寧陵2月,最後又堅守睢陽孤城10月,以寡敵眾,將十幾萬燕軍阻擋在城下將近兩年。睢陽的堅守不但保障了富庶的江淮地區免受叛軍蹂躪,使糧草賦稅源源不斷地透過長江與漢水,至襄陽郡西上,繞道上津,抵達鳳翔郡,再分道輸往靈武郡與蜀郡,為唐軍的平叛提供了財力與物力;也為唐軍的反攻贏得了時間。睢陽陷落後僅僅10天,東都洛陽就被唐軍收復了。

  • 4 # 江湖小曉生

    張巡是安史之亂時期,非常著名的將領。他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在鎮守睢陽的時候,讓士兵們吃了三萬睢陽老百姓,甚至連他的小妾都被他給吃了。不管他有多大的功勞,我認為這都是慘無人道的行為。狗尚且不吃同類,何況是人呢?

    安史之亂爆發迅速,長安洛陽眨眼間就失守了。

    誰都想不到安祿山的速度會如此之快,起兵初期從范陽就直奔長安和洛陽這兩大唐朝國都。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只能帶著身邊的親眷竄逃到了四川地區避難,而這個時候中原地區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因為常年太平的生活,導致各地方的官員都不知所措。

    當安祿山殺來的時候,地方官員基本全都投降了,所以安祿山佔據國都洛陽後,立刻宣佈稱帝,國號大燕。這些年安祿山少不了唐玄宗的提拔,唐玄宗將他升任范陽節度使、統領十多萬大軍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將國家的未來交給了這個人。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據說是為了讓安祿山跟太子的勢力保持平衡,挾制太子集團。唐朝太子都有造反的遺傳,所以唐玄宗這麼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可惜所託非人,結果安祿山自己造反了。

    安祿山東進江淮受阻,張巡一戰成名。

    那個時候的安祿山可謂是不可一世,天下基本上沒有誰是他的對手。在打下長安和洛陽以後,安祿山果斷採取東進的策略,因為江淮一帶是唐王朝的賦稅重地。拿下了政治中心後,自然要去奪取經濟中心。

    這個時候的安祿山十多萬大軍直奔江淮而來,要想入江淮,首先要攻破睢陽。這裡是江淮賦稅之地的門戶,不過讓安祿山放心的是,這裡並沒有什麼重兵把守。

    數日,賊來攻城,賁出鬥而死,巡乃合賁之眾城守。令狐潮引賊將李廷望攻圍累月,賊傷夷大半。祿山乃於雍丘北置杞州,築城壘以絕餉路,自是內外隔絕。又相持累月,賊鋒轉熾,城中益困。---《舊唐書》

    張巡本是一位小縣令,一個芝麻大小的官員,可是在叛軍到來以後,他自發組建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以此來抵抗燕軍的入侵。雍丘之戰中,張巡作戰勇猛,擊退了當時燕軍大將令狐潮,奪取了雍丘城。

    此刻令狐潮多次率領一萬多人攻打只有三千多人的雍丘,都被張巡擊敗。張巡累計斬殺令狐潮大軍一萬多人,而唐軍只損失一千多人。這個時候就連吳王李祗,都對張巡這個縣令出身的將領刮目相看。

    令狐潮圍攻雍丘不下,張巡大戰三百多場。

    不得不說張巡真的是硬漢作風,令狐潮屢次敗給張巡心裡自然不爽,所以集結了四萬多人的燕軍攻打雍丘。而張巡這裡只有兩千多人,實力懸殊可想而知。但是沉穩的張巡選擇搞了一場突然襲擊,在夜間衝出城去,將燕軍擊潰。

    此外他跟令狐潮大戰了三百多場,令狐潮的大軍始終未能前進一步,雍丘成得以保全,這簡直就是奇蹟。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張巡個人的統兵能力。

    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餘,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藁人;還,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裝置,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軍大亂,焚壘幕,追奔十餘里。---《新唐書》

    他雖然是進士出身,可是深通兵法奇謀。在雍丘城中沒有箭的時候,張巡吩咐人用草做了上千個草人,再披上黑衣服,在黑夜裡順著城牆慢慢放下去。

    令狐潮這邊以為張巡的人準備偷襲,所以射箭抵擋。一連多日都是如此,後來令狐潮發現這是張巡的陰謀,也就不再防備了,又過了幾日,張巡忽然派士兵前去偷襲,而令狐潮依舊以為是來借箭的,還嘲笑了他一番,結果人家殺來以後,令狐潮差點被活捉。

    張巡鎮守睢陽十個月,吃掉三萬百姓,活活拖垮了叛軍。

    從手裡只有一千人馬,到睢陽之戰的時候,手裡掌握了一萬多人,張巡逐漸成為了鎮守睢陽的核心人物。燕軍十多萬之眾,前來攻打睢陽,足足十個月的時間,張巡沒有讓燕軍前進一步。這可都是燕軍的精銳人馬,可見當時的戰況有多慘烈。

    睢陽城中實在是沒有糧食了,守城的官兵連弓箭上的皮都給吃光了,而且當時睢陽城無人敢救,來了也是當炮灰。無奈之下,張巡只能宣佈吃人,為此他帶頭吃了自己的小妾,整個睢陽城,一下子成為了一片血海。

    初圍城之日,城中數萬口,今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張中丞殺愛妾以啖軍人,今見存之數,不過數千,城中之人,分當餌賊。---《舊唐書》

    老百姓無故被抓去吃了,人數多達三萬多人。正是因為這些人充當了軍糧,所以張巡的人馬才堅守了十個月之久。可正是這十個月的時間,唐肅宗那邊相繼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可見張巡在睢陽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守城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表達忠心,我覺得張巡相當愚蠢。

    張巡為什麼要選擇守城?堅守十個月的代價是,吃掉了三萬多人。張巡剛來的時候,睢陽有四萬人口,可是等到睢陽城被攻破以後,城中就只有四百多人是活口了。

    可見整座城幾乎都被張巡的這一命令所毀掉了,既然老百姓都被吃了,那守睢陽城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從大的格局上來說,守住睢陽城是拖住叛軍最好的辦法,可是這件事不應該讓他一個人來承擔,江淮地區難道就沒有一點援兵嗎?

    如果真的是如此,這座城不守也罷,畢竟睢陽城總會被攻破,而江淮總會落入叛軍手裡。可憐城中三萬多百姓,全都被吃掉,這種事情出現在唐朝時期,簡直聳人聽聞。

    總結:歷史上的張巡功過難定,我認為他是唐王朝的功臣,人類的罪人。

    等到唐肅宗平定了叛亂以後,開始對功臣進行褒獎,郭子儀作為首席功臣自然是功不可沒,可是到了張巡的時候,所有人都犯起了嘀咕。張巡作戰的確勇猛,也為了守睢陽城為國犧牲了,可是他犯下的錯誤卻是無法挽回的,因為他縱容手下人吃人。

    這是違背了人倫道德的一件事,已經不算是人類的行為,簡直就是禽獸之舉。唐肅宗一時也難以定奪,好在張巡的好有李瀚直接為張巡立傳,並且呈送給了唐肅宗,張巡的功勞這才得到了唐肅宗的認可,認為他是功大於過。

    不過我認為,張巡的這種行為,雖然對唐肅宗對整個唐王朝是有功勞的,但是他對人類來說,是有罪的。如果到了唐朝還存在人吃人的情況,那人類的文明存在還有什麼價值呢?難道人是禽獸嗎?

  • 5 # 白溪釣客

    守一城而吃3萬人,如何評價安史之亂中的張巡?

    岧嶢識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辯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一一[唐]張巡《聞笛》

    張巡(709一757),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末中進士,天寶中為真源縣令。安史之亂起,他起兵抗敵,先守雍丘,後與許遠共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在亂賊重重兵圍城,外無援兵,內無糧食的情況下,他和許遠率領將士,浴血奮戰,百計堅守危城。在近一年的守城堅苦戰鬥中,大小經過一千八百餘戰,始終堅持不懈,誓死與戰地共存亡,牽制了敵人,保衛了江淮之地,表現了英勇頑強的精神。最後糧盡援絕,城池陷落,張巡、許遠、南霽雲等三十六人同時壯烈殉難。千百年來,他們的英雄事蹟廣為流傳,受到人們的欽仰,給後世以極大影響。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一一張巡《守睢陽作》

    [註釋] 合圍,敵人四面包圍。侔(牟),同。

    月暈,意謂敵兵圍城就象月亮上的暈圈那樣周嚴。 分守,分兵把守。魚麗,古代陣法。

    作者寫這首詩時,城中已堅守數月,形勢異常艱苦,糧食、箭戟幾乎已盡。無奈之下只有食用死去戰友的屍體,維持到最後張巡只好殺妻以表忠誠決心。若不如此,賊寇破城必辱之……

  • 6 # 靜觀人生8o5

    張巡在安史之亂國難當頭關鍵時刻,苦守孤城在外援斷絕的處境下被迫以城中百姓中老幼婦弱為食。其中包括其夫人。實屬不得已。應該指責是當時見死不救只顧自己利益軍閥和叛軍的行為。

    張巡苦守孤城拒不投降的英雄壯舉阻止了叛軍南下,保護住南方的安寧也為後來的平定叛軍爭取時間和機會。客觀評價張巡等將士應從當時大局出發!

    張巡他們是愛國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想要穿露肩型別的衣服,應該怎麼選擇,有哪些搭配值得推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