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給個機會我想做好人
-
2 # 番薯茄子話古今
畢再遇,祖籍山東兗州人,武義大夫畢進之子,南宋名將。 最初靠其父蔭補入仕,任侍衛馬司,後因累立戰功,官至武信軍節度使。 死後追贈太尉,累贈太師。諡號"忠毅"。
這是史書對畢再遇此人的記載。可見,其本是將門出身,又戰功卓著,官運亨通,幾乎是做到了宋朝武將能到達的巔峰。足見其人確實不凡!
那麼,他既然這麼厲害,那他究竟是做了些什麼?又有哪些耀眼的功績呢?
那可多了,這裡我們就挑幾條主要的來曬一曬吧:
一、初露鋒芒——泗州之戰
1、出奇制勝,聲東擊西下兩城。開禧二年,郭倪奉命北伐,畢再遇隨統制陳孝慶一起出徵,親率八十七人敢死隊,出奇制勝,以“聲東擊西”之術,攻取泗州東西兩城。此役立功後升任環衛官。差不多算個儲備幹部了。
2、馳援鳳凰山,追擊途中手刃金將。大部隊攻擊宿州遇水失利,畢再遇率四百八十人輕騎馳援鳳凰山,以少勝多,大破金軍五千人馬,且在追擊途中,勇武過人,親手將手持雙鐵鐧的金將斬落馬下。
3、反用兵法,百日燒煙為宋軍斷後。宋軍失利後從靈璧撤退,畢再遇獨自留下為大軍斷後。他反用兵法,待大軍撤退二十里後,百日火燒靈璧,煙塵滾滾,干擾敵軍視線,為大軍成功撤退爭取到寶貴時間。
此泗州之戰結束後,畢再遇領軍功第一,被超級提拔,升為武功大夫,授左驍衛將軍。一戰下來就火速成了個七品小官。
二、大顯身手——激戰六合
1、臨危不亂,夜入敵營火燒金軍糧草。當時金軍七萬人馬屯住於楚州城下,己方卻只有敵人十分之一的兵力。畢再遇派出小股人馬,晚上摸黑進入敵軍營帳,悄無聲息的將金軍五十多處糧草全部焚燬。導致金軍驚慌逃竄,混亂中還活抓了敵方几十號俘虜。
2、算無遺策,南土門設伏兵箭退金軍。畢再遇知道金軍糧草已空,且結合當下形勢,準確判斷出金軍的進攻重點必為六合。集中優勢兵力於南土門設下伏兵,待金軍剛一接近就命士兵弓箭齊發,戰鼓喧天,打了金軍一個措手不及,立足未穩就被宋軍大敗。
3、智計無雙,青蓋借箭、故佈疑陣退強敵。金軍捲土重來,重兵圍城,城中此時箭矢已用盡。畢再遇命人開啟青蓋立於城上,金軍誤以為是宋軍統帥,箭如雨下,瞬間城牆就被射成了刺蝟。宋軍輕鬆收穫敵方箭矢二十多萬支。
金軍退而復回,畢再遇再佈疑陣。城中鼓樂昇天,一派悠閒和樂,偶爾令小股奇兵出城偷襲,金軍煩不勝煩只能退去。畢再遇親率兵士奪下野新橋,突然出現在金軍後路,大敗金軍。
六合一戰,宋軍繳獲金軍騾馬、物資無數。戰後,畢再遇被授官忠州團練使。這算是個中高階的將領了。
三、金蟬脫殼——兩軍對壘,懸羊擊鼓從容撤退
宋金對戰,雖有區域性小勝,但總體形勢還是金軍佔優。這次,畢再遇審時度勢後,決定撤退以儲存實力。
但兩軍營帳距離很近,畢再遇巧妙安排,將羊拴於鼓上,羊腿踢頂鼓面,一連幾天都鼓樂聲不絕。
金軍遠見宋營錦旗招展、樂鼓喧天,完全摸不清宋軍是個什麼情況。遲疑幾天之後,才準備妥當,全副武裝的衝進宋營檢視,卻哪裡還有宋軍蹤影?早已從容撤退不知多遠了!
儘管他以一軍之力取得過不少區域性勝利,也終究未能扭轉整個戰爭局勢。但,也絕不能因此就抹殺他的赫赫功績,他能從一個蔭補入仕的小小侍衛司馬一路成為官至節度使、太尉的南宋名將,確實可以算是實至名歸!
-
3 # 蜜獾講歷史
畢再遇祖籍兗州(今山東兗州),為臨安西溪人。他的父親畢進,在宋高宗建炎(1127年-1130年)年間跟從名將岳飛護衛北宋諸帝八陵,轉戰江、淮之間,累積階官至武義大夫。
畢再遇早年因恩蔭補官,隸屬於侍衛馬軍司下。他武藝超群,能拉開二石七斗的弓,反手能拉開一石八斗的弓,徒步能射二石,騎馬能射二石五斗。淳熙(1174年-1189年)年間,畢再遇以勇力聞名眾軍。宋孝宗曾召見畢再遇,對他十分滿意,特賜給他戰袍、金錢。
泗州首捷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宋寧宗命殿帥郭倪招撫山東、京、洛地區。郭倪派時為武義大夫的畢再遇與統制陳孝慶等攻取泗州。畢再遇請求選新招的敢死軍為前鋒,郭倪給他八十七人。招撫司限定進兵的日期,金人聽說後,關閉了榷場,阻塞泗州城門防備。畢再遇說:“敵人已經知道我們進兵的日期了,用兵以奇制勝,應該早一天進兵,以出其不意。”陳孝慶同意。畢再遇用酒食招待士卒,用忠義激勵他們,進兵逼近泗州。
泗州有東西兩城,畢再遇下令先把戰旗、舟楫排列在石囤之下,作出佯攻西城的姿態。畢再遇則親率部下從陡山直奔東城南角,先登上城牆,殺死數百敵人,金軍大敗,守城的人開啟北門逃走。東城被攻克後,西城仍在堅守,畢再遇打出大將旗,大聲喊道:“大宋畢將軍在此,你們是中原遺民,可速來歸降。”不久淮平知縣獻城投降,於是泗州兩城都被宋軍佔領。
郭倪來犒勞將士,拿出御寶刺史牙牌授予畢再遇,畢再遇推辭說:“國家在黃河以南有八十一州,現在奪回泗州兩城就得到一個刺史的官職,以後還用什麼來賞賜?況且招撫能得到朝廷幾個牙牌前來?”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不久,朝廷授畢再遇環衛官。威震鳳凰山
郭倪調李汝翼、郭倬攻取宿州,派陳孝慶等接應他們。之後,又命令畢再遇率四百八十名騎兵為先鋒攻取徐州。畢再遇到虹縣,遇到郭倬、李汝翼的兵卒帶傷而回,就問他們,他們就說:“宿州城下是大水,我軍失利,統制田俊邁已被敵人擒獲了。”畢再遇聞訊,督軍疾馳,駐於靈壁縣,遇到陳孝慶在鳳凰山駐兵,將率軍撤退,畢再遇勸道:“宿州雖然沒取勝,但兵家勝負不定,怎能自己挫傷自己!我奉招撫的命令攻取徐州,借道到此,我寧死在靈壁的北門外,不死在靈壁的南門外。”恰好郭倪給陳孝慶送來書信,命令他率軍回來,畢再遇又說:“郭倬、李汝翼軍隊潰敗,敵人一定會尾追而來,我應該自己抵禦敵人。”金軍果然派五千多騎兵分兩路追來,畢再遇令敢死軍二十人守靈壁北門,自己率兵衝入敵陣。金人看見他的將旗,一邊大喊“畢將軍來了”,一邊潰逃。畢再遇手揮雙刀,渡水追擊,殺死眾多金軍,他的鎧甲和衣服都被血染紅。畢再遇趁勢追擊三十里,金軍中有個持雙鐵鐧的將軍躍馬上前,畢再遇用左手刀擋住他的鐧,用右手刀砍他的肋,金將落馬而死。
宋軍從靈壁出發,畢再遇獨自留下沒動,直到他估計宋軍已走出二十多里後,開始火燒靈壁城。眾將問:“晚上不燒,現在燒,為什麼?”畢再遇說:“晚上點火能照見我們的虛實,白天的煙塵可擋住敵人的視線,敵人已經失敗不敢逼近我們,諸軍才可以安心行軍,沒有擔憂。你們怎麼知道兵易進而難退的道理呢?”他從兵法上吸取靈感,反向思維,反用兵法原則,變不可能為可能,結果他斷後的這路宋軍得以絕處逢生。
收復盱眙
畢再遇回到泗州後,因軍功第一,從武節郎超升為武功大夫,被任命為左驍衛將軍。這時,新任江淮宣撫使丘崈為“全淮東兵力,為兩淮聲援”,傳檄文讓郭倪撤回惟揚,旋即再棄“孤立”之泗州。畢再遇也奉命回盱眙,並任知盱眙軍,以防止金軍切斷兩淮宋軍的聯絡。不久後,畢再遇被改授為鎮江中軍統制,仍知盱眙軍。因為鳳凰山的戰功,畢再遇又被授為達州刺史。
開禧二年(1206年)冬十月,金將胡沙虎率領步、騎兵數萬及戰船五百多艘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停泊在楚州(今江蘇淮安)、淮陰之間,包圍楚州。江淮宣撫司傳檄文讓畢再遇援助楚州,派段政、張貴等代替他守盱眙軍。結果畢再遇才離開盱眙,金軍便馬上展開攻擊,段政等驚慌潰退,致使盱眙失陷。畢再遇聞訊回師,收復盱眙,被任命為鎮江副都統制,隨後才赴援。
激戰六合
金軍有七萬人屯駐於楚州城下,有三千人在淮陰看護糧草,又有三千艘載糧船停泊在大清河。畢再遇探知後說:“敵人是我們的十倍,我們難以力勝,可用計攻破敵人。”於是派統領許俊從小路奔淮陰,晚上二更時,士兵口中含枚,鴉雀無聲地到達敵營。宋軍每人攜帶火種潛入,埋伏在五十多處糧車之間,聽到哨聲就放起火。金軍驚慌逃竄,烏古倫師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被活捉。
開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金軍從黃狗灘渡過淮河,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守將望風而逃,濠(今安徽鳳陽東北)、滁(今安徽滁縣)二州相繼失守,金人又攻破安豐軍。畢再遇對眾將說:“楚州城堅兵多,敵人糧草已空,我所擔心的只有淮西。六合是最重要的,敵人一定會集全力攻打它。”於是率兵趕赴六合。不久後,朝廷命令他節制淮東軍馬。金人到竹鎮,距六合二十五里。畢再遇登上城牆,偃旗息鼓,在南土門設下伏兵,弓箭手排列在土城上,金軍剛接近塹壕,宋軍眾箭齊發,出城迎敵,聽到戰鼓聲,城上旗幟並舉,金人慌忙逃跑,宋軍追擊,大敗金軍。
金國萬戶完顏蒲辣都、千戶泥龐古等率十萬騎兵駐屯在成家橋、馬鞍山,進兵圍六合城數重,想燒燬堤塘木,決開塹壕的水,畢再遇命令用強弩射退敵人。不久,金國都統紇石烈種塔合兵進攻更急,城中箭已用盡,畢再遇命令人開啟青蓋往來於城上,金軍以為是宋軍統帥,爭相射箭,一會兒,城牆上的箭像刺蝟一樣,宋軍得到二十多萬支箭。紇石烈種塔率兵退走,不久又增兵圍城,六合城四面的金軍營帳綿延三十里。畢再遇命令在城門口奏樂向金軍表明宋軍很悠閒,又時常派奇兵襲擊金軍。金軍晝夜不得休息,就退去。畢再遇估計金軍將會再來,就親自領兵奪下城東的野新橋,出現在敵後,金軍就逃走,他追軍到滁州,趕上大雨雪,方才回師。六合一役,宋軍繳獲金軍騾馬一千五百三十一匹、鞍六百套以及眾多的鎧甲、旗幟。戰後,畢再遇被授官忠州團練使。 解圍楚州
開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宋史·畢再遇傳》作“開禧三年”),畢再遇被任命為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他回到揚州,又被授為驍衛大將軍。金兵圍楚州已經三個月,列營六十多里。畢再遇派將分道阻擊金兵,軍威大振,解去楚州之圍。隨後,畢再遇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職。
揚州有北軍二千五百人,畢再遇請求讓他們分別隸屬建康府、鎮江府各軍,每隊不超過數人,使他們無法造反。敢死軍,本是烏合亡命的軍隊,畢再遇能駕馭,使兵士盡其材力。陳世雄、許俊等都是畢再遇推薦的。畢再遇的部將張健雄仗自己勇武而桀驁不馴,畢再遇列出他的罪狀上奏給朝廷,按軍法處斬張健雄,眾將都畏服。 閒居安逝
嘉定元年(1208年),畢再遇被任命為左驍衛上將軍。同年,“嘉定和議”修成,畢再遇多次要求解甲歸田,宋寧宗下詔不允,讓其任保康軍承宣使,並降詔對他進行獎諭。不久又讓他帶職奏事,提舉佑神觀。
嘉定四年(1211年)二月,畢再遇遭到言官彈劾,先“降一官”。繼而再遭劾奏,於是被免去提舉佑神觀之職。
嘉定六年(1213年),轉為提舉太平興國宮。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軍再次南犯。年近古稀的畢再遇,已無力效命疆場,升以武信軍節度使銜致仕。在湖州霅溪辭官歸居。[1]約在此年,畢再遇逝世,享年七十歲。
嘉定十一年(1218年),畢再遇被追贈為太尉。其後累贈太師,諡號“忠毅”。
-
4 # 路遲
在某一朝代的政治權利中,雖然在很偏遠的一個地方里,但卻有很多的有能力的將領,前面有岳飛、韓世忠,後面有孟珙、餘玠等這些人。在中期,也湧現出了一位特別有能力的將領,他一生中沒有戰敗過,不過他的名氣卻沒有岳飛、韓世忠這些人的名氣大,以至於許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在這個時代的時期,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爭,除了“開禧北伐”外,雙方都沒有過很大規模的戰爭。不過在這一段時期中,還是出現了一位被當時人們稱為名將,這個人就是畢再遇!根據一些歷史記錄,畢再遇出身將門,父親畢進以前是岳飛手下的部將。
畢再遇年輕時憑藉父親的才能,被授予了官職。別看畢再遇是一個靠著父親的“官二代”,但是他武藝特別高,被當時人們稱為第一猛將,宋孝宗看到他的這一身武藝後便召見畢再遇,給了他很多錢和土地。不過當時也沒有爆發過什麼大規模戰爭,畢再遇也一直沒有用武之地,過著平常人的生活。這種生活過得好長時間後,畢再遇這才迎來自己的人生的春天。這一年在宦官的說辭下,皇帝開始進行北伐,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隨著朝廷發號施令,各路軍隊紛紛拿起兵器作戰,結果因為沒有充分的準備,許多地方都一一戰敗,敵人甚至發起了反攻。在這場戰爭中,各路軍隊都紛紛敗北,唯獨畢再遇卻戰無不勝,勇往直前!
戰爭前期,畢再遇這時候是郭倪的部下,他被奉命領著一支軍隊去攻打一個城池。在這場戰爭中,畢再遇率領87名部下殺敵無數,敵人大敗”,就這樣迅速佔領了這座城池。之後畢再遇再一次奉命率領480名騎兵作為作戰先鋒,向另外一座城進軍。途中畢再遇接到上級撤退的命令,並讓其在後面進行斷後。在靈璧城下,畢再遇奉命率領480人擊敗金軍5000騎兵。在這一場戰役中畢再遇手拿兩把刀,把敵人趕到了河的對岸。當時一位金軍將領不服氣,便向畢再遇挑釁,此時畢再遇已經快六十多歲了,但他毫不畏懼,面不改色,左手拿著刀擋著敵人的進攻,右手拿著刀來進攻,一會敵人就被他打倒在地。
在同年十月,敵人大面積進行反攻,調集了將近七萬軍隊準備圍攻他們的一個城池,在這同時也派出十萬大軍來攻打另外一個城。畢再遇先率部下去支援,把敵人糧草一把火燒乾淨,之後立馬又前往另外城池。在這場戰爭中,畢再遇再一次顯示出他的高超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他巧用良技草人把敵人玩得團團轉,最終把敵人全部擊退。又過了幾年後,由於畢再遇戰功卓著,他被皇帝認命了官職。之後畢再遇派出軍隊,徹徹底底將敵人的反攻擊退。當時進行北伐遭到敵人埋伏,面對敵人大規模的反攻,各路軍隊都被一一打敗,如果當時不是畢再遇挺身而出,發揮出驚人的才能,恐怕敗的會更慘。直到後來與敵人再度和議,但是作為一名武將,畢再遇退出了作戰第一線,最終得到了很好的歸宿。不過到今天為止,能夠真正瞭解畢再遇的人已經沒有了。
回覆列表
開禧北伐是南宋時期一次大規模北上用兵, 是南宋政府意欲收復失地而主動發動的一場抗金戰爭。 這場戰爭從開禧二年 (1206年) 五月 持續至開禧三年 (1207年) 十一月 ,以南宋的失敗告終。 在這場北伐戰爭中,前線將士紛紛敗退,唯有畢再遇率領部下屢屢得勝。 史書謂之 “開禧用兵,諸將皆敗,唯畢再遇數有功” 。 在北伐戰爭中,畢再遇屢建奇功,震懾金軍,雖然他的勝利並不能改變南宋戰敗的事實, 但他 “起身行伍, 驟為名將” 的事蹟卻不絕於史冊。 然而,作為一代名將,他的一生卻只有北伐期間的事蹟有跡可循,為後人所熟知。 有關畢再遇的集中研究, 就筆者僅見而言, 只有朱玉周的 《畢再遇———被淹沒的南宋常勝將軍》 一文,然此文旨在介紹畢再遇的生平事蹟。 筆者欲在此基礎上, 對畢再遇的人生經歷做進一步的分析。畢再遇的父親畢進,是南宋初年的一名武官,建炎年間曾跟隨岳飛在江、淮一帶抗金,護衛八陵。 畢再遇出生於紹興 16年 (114 7年) , 自 幼習武, “以恩補官, 隸侍衛馬司” , 因武藝出眾,得到宋孝宗賞識。 他少年得志,又深受父親的影響,熟悉兵法策略,驍勇善戰,在淳熙年間就 “以勇名于軍” 。北伐之初, 畢再遇隸屬於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 與統制陳孝慶共取泗州。 在泗州之戰中,畢再遇以八十七名新刺敢死軍為先鋒,出奇制勝, “殺敵數百”,大敗金軍於東城;又恩威並施, “立大將旗, 呼曰: ‘ 大宋畢將軍在此, 爾等中原遺民, 可速降’” ,促使淮平知縣乞降,不費一兵一卒拿下西城。 畢再遇順利取得泗州兩城,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 將帥郭倪遂命其再獨率四百八十騎先鋒軍攻取徐州, 路遇攻取宿州不成, 敗退而歸的李汝翼、郭倬, 在聞得 “宿州城下大水, 我軍不利”的情況下,反而加速行軍。 行至靈璧,畢再遇接到班師命令, 此時金軍以五千餘騎追擊潰散的宋軍, 為保諸軍安全回撤,他 “令敢死二十人守靈璧北門,自 領兵衝敵陣”,殺敵甚眾,將金兵向北逐出三十餘里,並 “度軍行二十里, 乃火靈璧” , 為大軍順利南撤提供了保障。 靈璧一戰,畢再遇戰功第一,因此“自武節郎超授武功大夫,除左驍衛將軍”,不久又 “知盱眙軍”,由一個普通軍官迅速晉升為獨自鎮守一方的大將。 開禧二年冬天, 金軍 “以騎步數萬、戰船五百餘艘渡淮, 泊楚州、淮陰間”, 駐軍七千萬金兵圍困楚州城, 並派兵 “三千守淮陰糧, 又載糧三千艘泊大清河”。 畢再遇奉命援楚,金軍又趁虛而入,佔領盱眙。 在敵眾我寡又後背受敵的情況下,畢再遇繞過重兵圍困的楚州城, 出奇兵攻取淮陰, 不僅焚燬金軍糧草, 還生擒金軍將領 “烏古倫師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從外圍有力支援了楚州城中固守的宋軍。 此外,畢再遇還順利收復盱眙,打破了金軍的分化策略。 金軍在楚州城下受阻, 謀求自黃狗灘渡淮, 沿路駐軍紛紛望風潰逃, 畢再遇憑藉多年的作戰經驗, 斷定 “楚城堅兵多,敵糧草已空,所慮獨淮西耳。 六合最要害,彼必併力攻之”,遂 “引兵赴六合”阻擋金兵。 他奉命節制淮東軍馬, 挫敗金兵進駐六合的先鋒部隊, 固守於城內, 與金兵在六合城展開激烈的鬥爭。 金兵欲以十萬騎進軍圍攻六合城, “環城四面營帳亙三十里”,畢再遇依然沉著應戰,屢出奇兵,擾亂金軍部署,迫使金軍撤退,並乘勝追擊至滁州, “獲騾馬一千五百三十一、鞍六百” 才凱旋而歸。 經此一役,十萬金軍自淮西南下的策略以失敗告終, 而圍困楚州城的七萬金軍又面臨糧草匱乏的被動局面,開禧三年春,畢再遇趁機 “遣將分道撓擊,軍聲大振” ,被困三月 之久的楚州城最終得以解圍。 畢再遇屢建奇功,於開禧三年 “除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並“兼知揚州、淮東安撫使” 。 在淮東安撫使任內,畢再遇還平定了湖海賊寇, “取賊肝胃烹而薦酒” ,威震一時。畢再遇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建立卓越功勳,迅速成長為一代名將, 是與他熟悉兵法策略又善於隨機應變的軍事才能密切相關的。 史載 “金人常以水匱敗我”,畢再遇以數千草人 “衣以甲冑,持旗幟戈矛”迷惑金兵, “金人警視,亟放水匱,後知其非兵也,甚沮”此時才出兵進攻,出奇制勝。 又與金人作戰, 畢再遇 “且戰且卻, 至於數四, 視日 已晚, 乃以香料煮黑豆, 布地上, 復前搏金人, 佯為敗走”誘導金人乘勝追擊,趁其馬 “聞豆香皆就食,鞭之不前” 時反攻我師反攻之,大敗金兵。 類似的情形在北伐戰爭中時常發生,為當時人所稱道。 由此可見,在北伐戰爭中,他能夠不拘泥於兵法,隨機應變,屢出奇兵,善用策略,是以多次以少勝多,建立卓越功勳。 他不僅善於用兵,也善於治軍。 他任淮東安撫使時,建治於揚州。 當時有一隻從北面投降過來的軍隊,多達兩千五百人,畢再遇欣然接納,只是將其 “分隸建康、鎮江軍, 每隊不過數人” 以防止北軍聚眾生變。 此外,多次助畢再遇建立奇功的敢死軍,原本也只是一群烏合亡命之徒,他卻 “能駕馭得其用” ,並且還在多次戰役中起到重要作用。畢再遇一生揚名之事,就是北伐戰爭中取得的諸次勝利。開禧兵罷之時, 畢再遇年以六十, 在此之前的近三十年裡, 雖有勇名卻並未得重用。 而他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由一名普通武官迅速崛起,於嘉定元年 “除左驍衛上將軍 “,這正是基於他在北伐戰爭中取得的累累戰果。 北伐結束,畢再遇 “累疏乞歸田裡, 賜詔不允, 除保康軍承宣使, 降詔獎諭, 尋令帶職奏事,提舉佑神觀。 ” 此後又不斷加以褒獎。 嘉定十年,畢再遇七十歲, “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並於同年去世。縱觀畢再遇的一生,少年得志,武藝絕人, “早以拳力聞” ,繼承父願又於行伍中初露鋒芒,然而雖有勇名卻無處施展。 等到年近花甲,才在北伐戰爭中找到展示才華的舞臺,得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開禧北伐的一年多時間裡, “諸將用兵皆敗,唯畢再遇數有功” ,累累戰功在一片敗績中更顯輝煌, 更加凸顯出畢再遇傑出的軍事將領才能。 隨著北伐的結束,畢再遇輝煌的軍人生涯也就走向終結。 對於這樣一個結局,畢再遇定然是極度不滿意的,在和議簽訂之後,他多次上疏乞請回歸田裡也許就是對南宋政府的一種抗議。 可以想見,在抗議無效的情況下, 畢再遇是如何苦悶而又無奈地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十年。一個具備傑出軍事領導才能的將才, 沉寂近三十年之後才在一場戰爭的機遇中迅速崛起,而這場戰爭又很快結束,也同時結束了畢再遇才剛剛開始的輝煌人生。 作為開禧北伐中戰功卓著的一代名將, 畢再遇的一生也只有這一年多的事蹟詳見於史冊, 至於畢氏子孫是否繼承了將門之風更是無從知曉。 其根本原因在於沿襲北宋 “崇文抑武”政策的南宋社會,依然缺乏武士實現自我價值的必要途徑。 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才導致少年得志的畢再遇反而無所作為, 直到遲暮之年才在北伐戰爭中大展拳腳,數建奇功,驟然成名。 而隨著戰爭的結束, 身居武職的畢再遇便又回到了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狀態。 由此可見,作為開禧名將的畢再遇,他驟然獲得的功成名就和轉瞬即逝的輝煌都是緣於這場北伐戰爭, 他的人生經歷也是很多胸懷滿腔熱血, 想要建功立業實現自 我價值的宋代武士的真實寫照。 如果將畢再遇的一生濃縮為開禧北伐的一年多時間,那麼他的一生是輝煌的。 然而,對於一個少年得志卻到晚年才得以施展抱負, 剛剛開始在戰場上實現自 我價值卻又被迫結束戰爭的軍人來說, 這又是何其悲哀。 即便如此,若與北宋時期空有一身才華和滿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長期廁身閒散軍職, 最終死於一場操勞的禮儀活動的呼延贊 相比,畢再遇又是何其的幸運。 而他的幸運,與其說是幸運,不如說是必然,是南宋政府想要收復故土的需要,由一場戰爭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