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人80後
-
2 # 踏火逍遙說魚
黃鱔網箱養殖。是用鱔巢好還是用水草好?
黃鱔因相對其它魚類來說體形細長所以也叫長魚,自然環境下主要生活在水溝、水田及河流湖泊中,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現在野生的黃鱔也越來越少,為了滿足市場現在有不不養殖已在養殖黃鱔。
那對於網箱養殖黃鱔來說,是用鱔巢好呢還是水草好?對於這一問題踏火的看法是用水草好,其實所謂的鱔巢只不過一個供黃鱔休息或是棲息的地方,如果是用網箱養殖黃鱔的話在網箱內種上水草同樣可起到這一作用,另外還有以下幾點鱔巢所沒有的好處:
淨化水質:我們都知道水草在水中生長是需要不停地有養份供應的,而在養殖黃鱔的網箱中種上水草後其剛好將在養殖黃鱔過種所產生的一些有機物給吸收利用掉,這樣可起到淨化養殖水體,有效地解決在養殖過程中所遇到的魚、肥之間的矛盾。調節水溫的作用:在高溫季節如果水面種上水草的話,因水草可遮擋太陽這樣可有效地降低水體溫度,不讓因水溫過高而影響到黃鱔的生長,從而起到促進黃鱔的生長之作用。降低生產成本:黃鱔巢說白了就是那麼回事,但是價格卻不低,但是這貨在網箱養殖黃鱔時完全可用水草來代替從而來降養殖低生產成本,而且用水草其效果不會比黃鱔巢的效果差,更重要的是種水草還具有別的作用。
-
3 # 大熊垂釣
黃鱔常見的養殖模式
1、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的模式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種養殖模式,它是一種主要是用大自然的水域來進行大規模的養殖模式,在同一片水域透過佈置網箱來進行養殖,這樣養殖的好處就是方便管理、生長速度快還沒有有什麼敵害、繁殖速度快、不易逃跑以及容易捕捉等優點,但是它的飼養成本會稍微偏高。首先就是飼養黃鱔飼料來源都需要進行購買,以及網箱採購等各個方面也需要有資金投入,其次就是這樣養殖的黃鱔口感以及營養價值都會有所下降。
2、稻田養殖
稻田套養技術是這兩年比較流行的一種養殖模式,也可以稱之為仿野生養殖模式。它新穎的地方就在於它既可以養殖黃鱔,而且對水稻種植沒有影響,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還提高了農田的經濟效益。稻田套養黃鱔的模式的優點有很多,其中一點就是黃鱔的質量有所提高,成本也每網箱養殖那麼高,但是它還有一定的缺點就是在水稻種植的時候用藥方面要控制劑量,不然會影響到黃鱔的生長,其次就是稻田養殖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不然損失慘重,最後就是稻田中黃鱔的敵害較多,管理難度加大。
3、池塘養殖
池塘養殖是最傳統的黃鱔養殖模式,它主要是利用現有的池塘或自行挖建的池塘來進行養殖,使用這種養殖模式主要要注意的就是要做好防逃措施,其次就是水質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在養殖前我們需要對池塘進行改造,首先就是要將池塘的地步以及池塘周圍都用水泥修建好,然後在倒入適量的泥土,消毒之後注入新水就可以進行養殖了。其次就是要注意換水,平均半個月左右換一次水即可。
4、無土養殖
由於傳統的池塘養殖場有病害發生,所以就新出現了一種養殖模式,無土養殖黃鱔,也可以稱之為大棚養殖黃鱔。它主要是利用大棚來進行溫度調節,然後用磚和水泥砌成一個個的水池,安裝排水管和進水管,保持水池中水的流動性來進行養殖的一種模式。它的優點就是敵害少、易管理、敵害少、生長快等,其中的缺點就是水資源需求量較大、飼料來源都由人工投餵等。
現在人工養殖黃鱔最好的方法就是網箱養殖,每畝水田可以下30個網箱,每個網箱的成本為50元,而每個網箱可以下苗10—15斤,到我們出售時,每口網箱的黃鱔大概在60斤左右。
黃鱔網箱養殖的水草可以選擇水花生或水葫蘆,相對而言水葫蘆更好,如果當地溫度太低無法培育出水葫蘆或其它原因沒有水葫蘆,也可以用水花生養殖。野生的“水草”(水草即水花生或水葫蘆)根系一般都不發達,我們需要把野生的“水草”自己培育一段時間使其根系發達已滿足養殖黃鱔的需要。水草能淨化水質併為黃鱔提供優良的隱蔽場所,沒有水草的池塘養殖黃鱔很難成功。
可見水草在養殖黃鱔過程中的作用相當大,黃鱔養殖技術難度較高,希望作者多學習,多實地考察,祝您成功!
-
4 # 平淡是昌福
黃鱔養殖用水池,池塘,稻田均可,效益的高低與日常的管理至關重要,以下分別介紹這三種養殖方法,供您參考。 一、黃鱔的靜水池養殖法: 靜水池養鱔法是指專門建池或利用廢水池進行改選,用以飼養黃鱔的方法。其特點是水體交換量小,池底有泥土供黃鱔打洞或設有人工洞穴,多是專業化經營黃鱔飼養。 (1)鱔池的建造 就是一般的建池方法。 (2)幼鱔的放養 幼鱔入池前要做兩項準備工作,一是幼鱔消毒,二是鱔池消毒。幼鱔入池前,要用藥物製成的溶液中浸泡,以殺死體表的寄生蟲和病菌,防止其在養鱔池中傳染。每立方米水體放孔雀石綠10克,在水溫24~26℃的情況下浸泡25~30分鐘或用3%~4%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對於上一年曾養過黃鱔的池子,在鱔種入池前15天,要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0.2千克。放養時間和密度前面已介紹。 (3)黃鱔的飼料 人工飼養時,其餌料因地制宜,多渠道籌集。在天然水域較豐富的地區應捕捉或收購低價的小魚蝦、蝌蚪、田螺、河蚌等;在農田比較集中的地區,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晚上在鱔池上安裝黑光燈,誘捕飛蟲。較大的養殖場,可安排專池人工培育活餌(這後面有專門連結)。 (4)飼養和管理 黃鱔的生長季節在4~6月,攝食旺盛季節在5~9月。在黃鱔的飼養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投餌 黃鱔投餌量應根據餌料的種類以及水溫、水質等情況確定,一般前期為黃鱔總重量的3%~4%,中期為5%~7%,後期又降為3%~4%。黃鱔的忍飢能力很強,長期不進食也不會餓死,但會導致體力衰竭。因此,應堅持每日投餌1~2次。黃鱔每日的投餌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黃鱔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以第二天清晨基本沒有剩餘為原則。投餌少,會影響生長;投餌多,會造成浪費,也會汙染水體。投餌時間宜選在天黑前,如果投餵兩次,可在中午加投一次,但量要少,餌要鮮活,佔日總投餌量的25%,每日清晨結合巡池撈出殘餌。投餌順序要先大後小,先粗後細。對於較大的餌料要切碎後投餵,以免黃鱔吞不下而拒絕攝食。 ②水質 保持良好的水質對飼養黃鱔很重要。因此,高溫季節要增加換水次數,由3~4天換一次改為每天換一次,換水時注意溫差並及時清除殘餌。在池水中種植水生植物也能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在池中放養紅蟲,不僅有很好的淨水效果,而且可為仔鱔提供鮮活優質的餌料(成鱔不吃紅蟲)。在黃鱔池周圍種上絲瓜等爬架植物,夏日可遮擋Sunny,降低水溫,也能改善水質。 ③防逃 成鱔個體大,逃跑能力強。因此,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上的塑膠網或鐵絲網是否完好,發現漏洞,及時修補。雨天,要及時排掉多餘的水。既能防逃,又有利於黃鱔呼吸。 ④防害 黃鱔飼養池水淺,畜禽等很容易進入捕食,應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5)起捕 飼養黃鱔的起捕時間一般是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水溫在10~15℃時進行。此時,黃鱔已基本停止攝食和生長;活動少,捕捉時不易受傷,也便於運輸。捕捉時間選在晚上,先用手抄網抄捕,捕到差不多時,把水放幹再用手捕,必要時,可將底泥一塊清除。捕到的黃鱔要立即用清水沖洗乾淨,再暫養到水缸或水族箱中,每日換水1~2次,待黃鱔將腸內食物排洩乾淨,即可起運,如果要保留到春節時出售,可將池水放幹,使黃鱔鑽入泥中,然後在上面覆蓋草包或稻草,以保溼保溫,春節時翻土捕捉。 二、黃鱔池塘養殖技術: 一、池塘條件 1、池塘面積:池塘面積的大小依據養殖者的技術水平和自然條件而定,一般以20-50平方米為宜。 2、自然條件的選擇;養殖黃鱔的池塘一般選擇在避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無汙染,進排水方便的地方建設。 3、池塘的建設:黃鱔養殖池塘長方形、正方形均可,池塘深度要求l.0-l.2米。養殖池塘分為土池和水泥池兩種,土池的池埂要用硬土建造,池埂底部寬0.5米,池埂上面寬0.3米,池底夯實,四壁和底部用塑膠薄膜或塑膠防雨布壓貼。連片的池塘要統一設計和建設進排水系統,進水口和排水口要配套建設防逃、防漏設施。 4、底部條件:養殖黃鱔的池塘要求有02-0.3米厚、富含有機質的淤泥,每年早春可挖取帶草的河泥,放人池塘,並種植水葫蘆、水花生、茭白等水生植物,使養殖池塘內水草的覆蓋率達到30%左右,堆放地壟時,注意不要使池塘的水體形成死角,影響換水效果。 二、放養前的準備 1、清除野雜魚:黃鱔苗種放養前要清除池塘內經濟價值低的、與黃鱔幼苗爭食和危害黃鱔幼苗的魚類。在池塘的進水口和排水口,可用0.3釐米網目的網布製作攔魚設施。 2、池塘的清整與消毒:當自然水溫達到10℃以上的時候,就要做好準備工作,首先放乾池中積水,曝曬20天。然後對池塘四周及底部進行清整,在苗種購進前10天進行藥物消毒,用生石灰220--250克/平方米,帶水10釐米,待生石灰溶解後,趁熱進行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池底的有害細菌及寄生蟲,營造良好穩定的池塘環境。 三、苗種投放 1、品種的選擇:黃鱔苗種在顏色和花紋上有一定區別,以苗種體表略帶金黃且有陰暗花紋的為上乘,其生長速度快,增重倍數高,養殖經濟效益好。 2、投放時間:每年當自然水溫穩定在10℃時,便可放養。一般南方省份在4-5月份放養。 3、苗種的選購:規模化養殖黃鱔時最好批次購買人工繁殖的苗種,或者自己繁育苗種。優點是規格整齊,容易馴化吃食。如果是小面積養殖或者是庭院養殖,也可以從市場購買。但要注意認真選購,要力求做到種質優良,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堅決剔除電捕、藥捕和釣捕的鱔苗。手抓即著,掙扎無力,兩端下垂,或者手感不光滑,身體有斑點的鱔苗都應剔除。 4、放養規格和密度:放養密度視具體情況而定。缺乏經驗,管理水平低,水源條件差的養殖者,每平方米放2.5-4.0千克。若管理技術水平較高,飼養條件好,飼料充足,每平方米可增至5千克左右。另外,放養密度與所放養鱔苗規格也有很大關係,一般隨規格的增大,密度相應減少。作為養戶來講,鱔苗規格以20-40尾/千克,尤其以每尾50克左右的最為理想,如果只是囤養數月,利用季節差價賺取一定利潤,則上述條件都可放寬,且密度也可增加,例如夏末秋初選購,冬春銷售,則每平方米可放養15-20千克,另外宜搭配放養20%的泥鰍。多個池塘養殖時,應儘量做到每個池塘的鱔苗規格整齊。 5、入池前的溫度適應:經過長途運輸的黃鱔苗種,達到目的地後,運輸容器內的水溫要比池塘的自然水溫高很多,而黃鱔對急劇變化的水溫的承受能力一般不超過2℃。所以,投放前要給予l--2小時的適應變化的時間,否則黃鱔易患感冒,養殖成活率降低。適應變溫的方法可將自然溫度的清淨池水透過細塑膠管緩慢的加人運輸黃鱔苗種的容器內,以使黃鱔苗種運輸容器內的水溫和放養池塘水溫保持一致。 6、苗種的消毒及清湯處理:苗種在入池前必須經過嚴格地消毒和清腸處理。方法是:將黃鱔苗種放人5%的食鹽水中浸泡8分鐘,注意觀察苗種的活動情況,翻騰、蹦跳激烈的,可能是受傷或者是患有腐皮病,應剔除掉。然後,放人清水中,如發現有懶洋洋的,且用手抓而掙扎無力的,也要剔除掉。最後再用8%的食鹽水浸泡5分鐘,這時鱔苗腸道基本吐空洗淨,便可放養下池。 7、配養泥鰍:黃鱔苗種放足後,最好混養5%一10%的泥鰍,以便清除池塘的剩餘殘解,攪和池泥,又可增產增收。 四、日常管理 1、合理投餵:黃鱔苗種l-2天不要投餵飼料,讓其適應新的環境後再開始投餵。黃鱔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主要餌料有蚯蚓、小雜魚、蚯蚓、蠅蛆、昆蟲及其幼蟲、動物內臟等。應注意多品種搭配投餵,以降低黃鱔對某種食物的選擇性。攝食的適應水溫為15℃一30t,最適宜的水溫為24℃eds℃,餌料投餵要做到“四定”: 定時:黃鱔晝伏夜出,可定在傍晚投餵。為了便於觀察,可逐步馴化至白天餵食。 定質:從養殖場實踐看.以鮮活餌料為主,黃鱔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肉質好。可根據當地的資源特點選擇適當的餌料,也可人工培育蚯蚓、黃粉蟲、蠅蛆等,腐敗變質的餌料應堅決不用。還要在池塘上掛幾盞3?8瓦的黑光燈,燈距水面5?8釐米,引昆蟲落水供黃鱔吞食。這種辦法簡單易行,可大大降低餌料成本,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定量:每天投餵l-2次,投餵量為黃鱔總體重的3%一5%,具體可根據水溫的高低及黃鱔的吃食情況適當調整。 定位:在池塘中設定l-2個餌料臺。每天應及時清除餌料臺上的汙物與殘餌,並每隔5天放置太陽下曝曬一次。 2、水質管理:水、種、餌、管是水產養殖的四大物質基礎。池塘水質良好,不僅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而且可以降低餌料係數,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養殖黃鱔一定要做到勤觀察水質、勤換水。早春和晚秋每月換水一次,高溫季節每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全池水的1/3-1/2。所換之水要求水質清新、水溫與養殖池水的溫差不超過3℃。黃鱔養殖池水質保持“肥、活、嫩、爽”。PH值控制在6-8之間、PH值小於6時,及時用生石灰進行調節。 3、夏季管理;夏季是黃鱔養殖的關鍵季節,也是管理上最具風險的季節,因此應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l)水溫調節:可透過搭蓋天棚、池中種植植物、增加水位、換水等辦法使水溫保持在30℃以下。 (2)控制PH值:黃鱔喜愛偏酸性環境.一般要求其平衡值在6.5-7.0之間,應定期測定池水的PH值,必要時用生石灰進行調節。 (3)浮游植物、浮萍及漂浮物的控制:浮萍雖然可以吸收水中的氨氮,但老死後的殘根腐葉給水體造成的負面作用更大,故養鱔池中不宜存留。鱔池不允許有任何漂浮物的存在,如油膜、浮沫、樹葉、殘餌等,必須當天清除乾淨。一旦發現漂浮物質沉澱,必須設法清除或全部換水。 4、越冬管理:黃鱔是變溫動物,環境溫度下降時其體溫也隨之下降,生長逐漸減緩甚至停止生長。人工防寒保暖可相對延長黃鱔的生長期,即在鱔池上有透明的塑膠薄膜搭設人工保溫棚,可延長一個月左右的生長期,效果十分明顯。11月份氣溫降至10℃時,黃鱔進入休眠期,要切實做好越冬管理。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乾池越冬法,在黃鱔停食後,將池水放掉,等黃鱔潛人池底泥中,上面覆蓋15-20釐米厚的草包或農作物秸稈等,保持低溫溼潤不結冰。覆蓋物不要堆積過密,以防黃鱔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法,即在黃鱔進入越冬期前,將池水升到l米左右,讓黃鱔鑽入水下泥中越冬,越冬期間如果池水結冰應及時人工破冰,以防長期冰封導致黃鱔因缺氧而死亡。第二年春季當自然水溫達到10℃時,就開始消毒,首先揭去黃鱔池表面的越冬覆蓋物,立即向泥面和池塘內壁噴灑飽和的生石灰水。然後檢查黃鱔越冬情況以及黃鱔池的設施是否完好,尤其是防逃設施和進EI排水設施,另外,池內泥埂也要修整,種植水生植物。 五、黃鱔的捕撈 每年的秋冬季節是黃鱔集中上市的季節,價格也比較高。由於水溫較低,黃鱔活動能力減弱,採用地籠捕捉法效果不佳,挖泥取鱔法即費時又全力,容易傷黃鱔,下面介紹種較為有效的草墊誘捕法:初冬或晚秋放掉池水之前,做好誘捕準備的工作,將較厚的新草墊或草包用5%的生石灰溶液浸泡23小時消毒處理後,再用2%的漂白粉溶液沖洗除鹼,晾置2天備用。將草墊鋪在鱔地泥溝上一層,撒上厚約5釐米的消毒稻草、麥稈,再鋪上草墊後,撒上一層約10釐米的幹稻草。當水溫降至13℃以下時,逐步放水至6-10釐米深,水溫降至6-10℃時,再於泥溝中加蓋一層約20釐米的稻草,溫度明顯下降時,徹底放掉池水,此時由於稻草的“逆溫效應”,溫度偏高於泥層,黃鱔就會進人下層草墊下或兩層草墊之間。此法適宜於大批次捕撈黃鱔。 六、防病治病 黃鱔的適應能力強,在野生條件下很少發生疾病,但近幾年來,在人工集約化精養、蓄養條件下,由於養殖密度相對增大養殖過程中操作不當,水環境變化諸多因素,常使黃鱔遭受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及暑害等非生物因素的侵襲而感染疾病。黃鱔入池一星期後應進行一次體內驅蟲,用苦楝樹皮和敵百蟲混合物,每100千克吃食黃鱔用3-4克。在養殖期間只要預防得當,黃鱔是不容易發生疾病的。 在黃鱔養殖過程中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常見的黃鱔魚病及防治方法: l、水蛭病:用l0-30克/升的食鹽水浸洗,水溫25--28℃,浸洗5-8分鐘,水蛭可脫落。 2、腸炎病:用25-30克/升生石灰水全地潑灑,每天1次,連續7天。 3、白斑病:每月用1克/升的漂白粉水溶液全地潑灑一次,對黃鱔的白斑病和腐皮病有一定的療效。 三、稻田養殖黃鱔實用技術: 稻田養殖黃鱔,是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種養結合生產方式。稻田中豐富的天然餌料及適宜的水質為黃鱔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而黃鱔疏通田泥、捕食害蟲,又創造了有利於水稻生長的環境條件。稻田養鱔,一般每畝可收穫黃鱔800~1000公斤,增收稻穀30~50公斤。現將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稻田建設 養殖黃鱔的稻田面積最好在1畝以內,且水源充足。養殖稻田要建好防逃設施,建造方法是:在稻田周圍砌1米多高的單磚牆,並保證水位線以上牆的高度達到0.5米左右,同時用水泥勾縫。這種設施防逃效果好,但造價較高,拆除不便。此外,也可將田埂加寬至1~1.5米,在埂壁及與田底交接處用油氈紙鋪墊,上壓泥土,這種設施也有較好的防逃作用。養殖者可因地制宜建造防逃設施。另外,每塊稻田應沿田埂開一條圍溝,並在田中心向外縱橫各開1條廂溝,溝寬50釐米,深25~30釐米,圍溝與廂溝相通,使每塊稻田分成4小塊。排水口要用鐵絲網或塑膠網攔擋,以防黃鱔順水逃逸。 二、鱔种放養 稻田插秧結束後應及時放養鱔種。放養時要選擇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以防止互相殘食。一般每畝稻田放養平均尾重20克的鱔種1.3~1.5萬尾。 三、餌料投餵 餵養黃鱔的主要飼料有小雜魚、蝦、螺、蚌、蚯蚓、蜆肉、蠅蛆、蠶蛹、切碎的禽畜內臟及下腳料,並適當搭配麩皮、豆渣等。在這些飼料中,尤以投餵蚯蚓的效果最佳。投餵時應定時、定量、定位。黃鱔有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性,故投餌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4~6時。投餵量應靈活掌握,一般一次投餵量為所養黃鱔總體重的2%~3%;天陰、悶熱、雷雨前後,或水溫高於30℃、低於15℃時,要適當減少投餵量;水溫在15~28℃時,是黃鱔旺食旺長的好時機,要及時適當增加投餵量。投餌要設定投餌臺,投餌臺可浮於溝內某一固定位置上,讓黃鱔進入臺內攝食。餌料臺可用木框和鋁線網或尼龍網製成。為解決動物性飼料的不足,可在溝上掛一盞或幾盞3~8瓦的黑光燈,燈距水面5釐米,利用燈光引蟲落水,讓黃鱔吞食;也可用肉骨、腐肉、臭魚等放在鐵絲筐中,吊在溝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蛆掉入溝中供黃鱔吞食。 四、日常管理 前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10釐米,在水稻拔節之前露田(輕微曬田)1次。從水稻拔節孕穗開始至乳熟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釐米,以後灌水與露田交替進行。露田期間圍溝和廂溝中水深約15釐米。要經常更換新水,認真檢查黃鱔吃食情況和生長髮育狀況。在水稻施肥和噴灑農藥前,應把黃鱔誘至溝內安全水域。此外,要經常檢查田埂及進、排水口等處防逃設施,以防黃鱔逃走。 五、疾病防治 1.細菌性面板病 5~9月份為流行期。病鱔體表出現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腹部兩側尤為明顯;且遊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病情嚴重時,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而死亡。此時,應及時更換田水並用生石灰清田消毒。對已發病的黃鱔,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磺胺噻唑0.5克與餌料摻拌投餵,每天1次,5~7天為一個療程。 2.水黴病 多因黃鱔體表受傷後感染所致,肉眼可見病鱔傷處長黴絲。此時,應立即加註新水,並按每立方米水體用小蘇打20克加水溶化後全田潑灑,同時用0.2%孔雀石綠溶液全田潑灑,直至病癒。 3.發熱病 多因黃鱔飼養密度過大,鱔體表面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發酵,導致水溫急劇上升而引起。此時黃鱔相互纏繞,極易造成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是:(1)在田內混養少量泥鰍,透過泥鰍上下竄遊防止黃鱔纏繞;(2)立即更換新水;(3)每平方米水面潑灑50毫升7%的硫酸銅溶液。 4.錐體蟲病 6~8月份為流行期。病鱔大多呈貧血狀,鱔體消瘦,生長不良。防治方法是:(1)用生石灰清田,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2)用2%~3%的食鹽水或0.7ppm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浸洗病鱔10分鐘左右,均有療效。 六、捕撈上市 當黃鱔個體重達60~100克時即可捕撈上市。秋季可用細密網捕撈;晚秋、冬季和早春可從稻田一角開始翻動泥土,挖取黃鱔。不管是網撈還是挖取,都儘量不要讓鱔體受傷,以免降低商品價值。
-
5 # 鄉人80後
1 .選擇優質苗種。快速養鱔應選擇體色深黃有大黑斑、無病無傷、敏感、爭逃力強的種類。
2 .合理密養。常規養殖,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約50 克的個體,密度為2 千克左右最為合理。同時,池埂多(如埂溝式鱔池)、水草多、換水方便、排汙徹底的鱔池放養密度可增大;相反則應減少。黃鱔規格大、放養總重可增加;規格小,放養總量應減少。有養殖經驗的放養密度大;無經驗者放養密度小。
3 .大小分級分池。大小鱔同池或同網箱混養,整體增重倍數低,即整體生長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購的"統貨",至少要分三個以上的等級飼養,分的等級越多,越利於養殖和整體快速增重。
-
6 # 踏火逍遙說魚
黃鱔網箱養殖。是用鱔巢好還是用水草好?
黃鱔因相對其它魚類來說體形細長所以也叫長魚,自然環境下主要生活在水溝、水田及河流湖泊中,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現在野生的黃鱔也越來越少,為了滿足市場現在有不不養殖已在養殖黃鱔。
那對於網箱養殖黃鱔來說,是用鱔巢好呢還是水草好?對於這一問題踏火的看法是用水草好,其實所謂的鱔巢只不過一個供黃鱔休息或是棲息的地方,如果是用網箱養殖黃鱔的話在網箱內種上水草同樣可起到這一作用,另外還有以下幾點鱔巢所沒有的好處:
淨化水質:我們都知道水草在水中生長是需要不停地有養份供應的,而在養殖黃鱔的網箱中種上水草後其剛好將在養殖黃鱔過種所產生的一些有機物給吸收利用掉,這樣可起到淨化養殖水體,有效地解決在養殖過程中所遇到的魚、肥之間的矛盾。調節水溫的作用:在高溫季節如果水面種上水草的話,因水草可遮擋太陽這樣可有效地降低水體溫度,不讓因水溫過高而影響到黃鱔的生長,從而起到促進黃鱔的生長之作用。降低生產成本:黃鱔巢說白了就是那麼回事,但是價格卻不低,但是這貨在網箱養殖黃鱔時完全可用水草來代替從而來降養殖低生產成本,而且用水草其效果不會比黃鱔巢的效果差,更重要的是種水草還具有別的作用。
-
7 # 大熊垂釣
黃鱔常見的養殖模式
1、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的模式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種養殖模式,它是一種主要是用大自然的水域來進行大規模的養殖模式,在同一片水域透過佈置網箱來進行養殖,這樣養殖的好處就是方便管理、生長速度快還沒有有什麼敵害、繁殖速度快、不易逃跑以及容易捕捉等優點,但是它的飼養成本會稍微偏高。首先就是飼養黃鱔飼料來源都需要進行購買,以及網箱採購等各個方面也需要有資金投入,其次就是這樣養殖的黃鱔口感以及營養價值都會有所下降。
2、稻田養殖
稻田套養技術是這兩年比較流行的一種養殖模式,也可以稱之為仿野生養殖模式。它新穎的地方就在於它既可以養殖黃鱔,而且對水稻種植沒有影響,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還提高了農田的經濟效益。稻田套養黃鱔的模式的優點有很多,其中一點就是黃鱔的質量有所提高,成本也每網箱養殖那麼高,但是它還有一定的缺點就是在水稻種植的時候用藥方面要控制劑量,不然會影響到黃鱔的生長,其次就是稻田養殖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不然損失慘重,最後就是稻田中黃鱔的敵害較多,管理難度加大。
3、池塘養殖
池塘養殖是最傳統的黃鱔養殖模式,它主要是利用現有的池塘或自行挖建的池塘來進行養殖,使用這種養殖模式主要要注意的就是要做好防逃措施,其次就是水質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在養殖前我們需要對池塘進行改造,首先就是要將池塘的地步以及池塘周圍都用水泥修建好,然後在倒入適量的泥土,消毒之後注入新水就可以進行養殖了。其次就是要注意換水,平均半個月左右換一次水即可。
4、無土養殖
由於傳統的池塘養殖場有病害發生,所以就新出現了一種養殖模式,無土養殖黃鱔,也可以稱之為大棚養殖黃鱔。它主要是利用大棚來進行溫度調節,然後用磚和水泥砌成一個個的水池,安裝排水管和進水管,保持水池中水的流動性來進行養殖的一種模式。它的優點就是敵害少、易管理、敵害少、生長快等,其中的缺點就是水資源需求量較大、飼料來源都由人工投餵等。
現在人工養殖黃鱔最好的方法就是網箱養殖,每畝水田可以下30個網箱,每個網箱的成本為50元,而每個網箱可以下苗10—15斤,到我們出售時,每口網箱的黃鱔大概在60斤左右。
黃鱔網箱養殖的水草可以選擇水花生或水葫蘆,相對而言水葫蘆更好,如果當地溫度太低無法培育出水葫蘆或其它原因沒有水葫蘆,也可以用水花生養殖。野生的“水草”(水草即水花生或水葫蘆)根系一般都不發達,我們需要把野生的“水草”自己培育一段時間使其根系發達已滿足養殖黃鱔的需要。水草能淨化水質併為黃鱔提供優良的隱蔽場所,沒有水草的池塘養殖黃鱔很難成功。
可見水草在養殖黃鱔過程中的作用相當大,黃鱔養殖技術難度較高,希望作者多學習,多實地考察,祝您成功!
-
8 # 平淡是昌福
黃鱔養殖用水池,池塘,稻田均可,效益的高低與日常的管理至關重要,以下分別介紹這三種養殖方法,供您參考。 一、黃鱔的靜水池養殖法: 靜水池養鱔法是指專門建池或利用廢水池進行改選,用以飼養黃鱔的方法。其特點是水體交換量小,池底有泥土供黃鱔打洞或設有人工洞穴,多是專業化經營黃鱔飼養。 (1)鱔池的建造 就是一般的建池方法。 (2)幼鱔的放養 幼鱔入池前要做兩項準備工作,一是幼鱔消毒,二是鱔池消毒。幼鱔入池前,要用藥物製成的溶液中浸泡,以殺死體表的寄生蟲和病菌,防止其在養鱔池中傳染。每立方米水體放孔雀石綠10克,在水溫24~26℃的情況下浸泡25~30分鐘或用3%~4%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對於上一年曾養過黃鱔的池子,在鱔種入池前15天,要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0.2千克。放養時間和密度前面已介紹。 (3)黃鱔的飼料 人工飼養時,其餌料因地制宜,多渠道籌集。在天然水域較豐富的地區應捕捉或收購低價的小魚蝦、蝌蚪、田螺、河蚌等;在農田比較集中的地區,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晚上在鱔池上安裝黑光燈,誘捕飛蟲。較大的養殖場,可安排專池人工培育活餌(這後面有專門連結)。 (4)飼養和管理 黃鱔的生長季節在4~6月,攝食旺盛季節在5~9月。在黃鱔的飼養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投餌 黃鱔投餌量應根據餌料的種類以及水溫、水質等情況確定,一般前期為黃鱔總重量的3%~4%,中期為5%~7%,後期又降為3%~4%。黃鱔的忍飢能力很強,長期不進食也不會餓死,但會導致體力衰竭。因此,應堅持每日投餌1~2次。黃鱔每日的投餌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黃鱔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以第二天清晨基本沒有剩餘為原則。投餌少,會影響生長;投餌多,會造成浪費,也會汙染水體。投餌時間宜選在天黑前,如果投餵兩次,可在中午加投一次,但量要少,餌要鮮活,佔日總投餌量的25%,每日清晨結合巡池撈出殘餌。投餌順序要先大後小,先粗後細。對於較大的餌料要切碎後投餵,以免黃鱔吞不下而拒絕攝食。 ②水質 保持良好的水質對飼養黃鱔很重要。因此,高溫季節要增加換水次數,由3~4天換一次改為每天換一次,換水時注意溫差並及時清除殘餌。在池水中種植水生植物也能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在池中放養紅蟲,不僅有很好的淨水效果,而且可為仔鱔提供鮮活優質的餌料(成鱔不吃紅蟲)。在黃鱔池周圍種上絲瓜等爬架植物,夏日可遮擋Sunny,降低水溫,也能改善水質。 ③防逃 成鱔個體大,逃跑能力強。因此,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上的塑膠網或鐵絲網是否完好,發現漏洞,及時修補。雨天,要及時排掉多餘的水。既能防逃,又有利於黃鱔呼吸。 ④防害 黃鱔飼養池水淺,畜禽等很容易進入捕食,應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5)起捕 飼養黃鱔的起捕時間一般是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水溫在10~15℃時進行。此時,黃鱔已基本停止攝食和生長;活動少,捕捉時不易受傷,也便於運輸。捕捉時間選在晚上,先用手抄網抄捕,捕到差不多時,把水放幹再用手捕,必要時,可將底泥一塊清除。捕到的黃鱔要立即用清水沖洗乾淨,再暫養到水缸或水族箱中,每日換水1~2次,待黃鱔將腸內食物排洩乾淨,即可起運,如果要保留到春節時出售,可將池水放幹,使黃鱔鑽入泥中,然後在上面覆蓋草包或稻草,以保溼保溫,春節時翻土捕捉。 二、黃鱔池塘養殖技術: 一、池塘條件 1、池塘面積:池塘面積的大小依據養殖者的技術水平和自然條件而定,一般以20-50平方米為宜。 2、自然條件的選擇;養殖黃鱔的池塘一般選擇在避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無汙染,進排水方便的地方建設。 3、池塘的建設:黃鱔養殖池塘長方形、正方形均可,池塘深度要求l.0-l.2米。養殖池塘分為土池和水泥池兩種,土池的池埂要用硬土建造,池埂底部寬0.5米,池埂上面寬0.3米,池底夯實,四壁和底部用塑膠薄膜或塑膠防雨布壓貼。連片的池塘要統一設計和建設進排水系統,進水口和排水口要配套建設防逃、防漏設施。 4、底部條件:養殖黃鱔的池塘要求有02-0.3米厚、富含有機質的淤泥,每年早春可挖取帶草的河泥,放人池塘,並種植水葫蘆、水花生、茭白等水生植物,使養殖池塘內水草的覆蓋率達到30%左右,堆放地壟時,注意不要使池塘的水體形成死角,影響換水效果。 二、放養前的準備 1、清除野雜魚:黃鱔苗種放養前要清除池塘內經濟價值低的、與黃鱔幼苗爭食和危害黃鱔幼苗的魚類。在池塘的進水口和排水口,可用0.3釐米網目的網布製作攔魚設施。 2、池塘的清整與消毒:當自然水溫達到10℃以上的時候,就要做好準備工作,首先放乾池中積水,曝曬20天。然後對池塘四周及底部進行清整,在苗種購進前10天進行藥物消毒,用生石灰220--250克/平方米,帶水10釐米,待生石灰溶解後,趁熱進行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池底的有害細菌及寄生蟲,營造良好穩定的池塘環境。 三、苗種投放 1、品種的選擇:黃鱔苗種在顏色和花紋上有一定區別,以苗種體表略帶金黃且有陰暗花紋的為上乘,其生長速度快,增重倍數高,養殖經濟效益好。 2、投放時間:每年當自然水溫穩定在10℃時,便可放養。一般南方省份在4-5月份放養。 3、苗種的選購:規模化養殖黃鱔時最好批次購買人工繁殖的苗種,或者自己繁育苗種。優點是規格整齊,容易馴化吃食。如果是小面積養殖或者是庭院養殖,也可以從市場購買。但要注意認真選購,要力求做到種質優良,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堅決剔除電捕、藥捕和釣捕的鱔苗。手抓即著,掙扎無力,兩端下垂,或者手感不光滑,身體有斑點的鱔苗都應剔除。 4、放養規格和密度:放養密度視具體情況而定。缺乏經驗,管理水平低,水源條件差的養殖者,每平方米放2.5-4.0千克。若管理技術水平較高,飼養條件好,飼料充足,每平方米可增至5千克左右。另外,放養密度與所放養鱔苗規格也有很大關係,一般隨規格的增大,密度相應減少。作為養戶來講,鱔苗規格以20-40尾/千克,尤其以每尾50克左右的最為理想,如果只是囤養數月,利用季節差價賺取一定利潤,則上述條件都可放寬,且密度也可增加,例如夏末秋初選購,冬春銷售,則每平方米可放養15-20千克,另外宜搭配放養20%的泥鰍。多個池塘養殖時,應儘量做到每個池塘的鱔苗規格整齊。 5、入池前的溫度適應:經過長途運輸的黃鱔苗種,達到目的地後,運輸容器內的水溫要比池塘的自然水溫高很多,而黃鱔對急劇變化的水溫的承受能力一般不超過2℃。所以,投放前要給予l--2小時的適應變化的時間,否則黃鱔易患感冒,養殖成活率降低。適應變溫的方法可將自然溫度的清淨池水透過細塑膠管緩慢的加人運輸黃鱔苗種的容器內,以使黃鱔苗種運輸容器內的水溫和放養池塘水溫保持一致。 6、苗種的消毒及清湯處理:苗種在入池前必須經過嚴格地消毒和清腸處理。方法是:將黃鱔苗種放人5%的食鹽水中浸泡8分鐘,注意觀察苗種的活動情況,翻騰、蹦跳激烈的,可能是受傷或者是患有腐皮病,應剔除掉。然後,放人清水中,如發現有懶洋洋的,且用手抓而掙扎無力的,也要剔除掉。最後再用8%的食鹽水浸泡5分鐘,這時鱔苗腸道基本吐空洗淨,便可放養下池。 7、配養泥鰍:黃鱔苗種放足後,最好混養5%一10%的泥鰍,以便清除池塘的剩餘殘解,攪和池泥,又可增產增收。 四、日常管理 1、合理投餵:黃鱔苗種l-2天不要投餵飼料,讓其適應新的環境後再開始投餵。黃鱔以攝食動物性餌料為主,主要餌料有蚯蚓、小雜魚、蚯蚓、蠅蛆、昆蟲及其幼蟲、動物內臟等。應注意多品種搭配投餵,以降低黃鱔對某種食物的選擇性。攝食的適應水溫為15℃一30t,最適宜的水溫為24℃eds℃,餌料投餵要做到“四定”: 定時:黃鱔晝伏夜出,可定在傍晚投餵。為了便於觀察,可逐步馴化至白天餵食。 定質:從養殖場實踐看.以鮮活餌料為主,黃鱔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肉質好。可根據當地的資源特點選擇適當的餌料,也可人工培育蚯蚓、黃粉蟲、蠅蛆等,腐敗變質的餌料應堅決不用。還要在池塘上掛幾盞3?8瓦的黑光燈,燈距水面5?8釐米,引昆蟲落水供黃鱔吞食。這種辦法簡單易行,可大大降低餌料成本,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定量:每天投餵l-2次,投餵量為黃鱔總體重的3%一5%,具體可根據水溫的高低及黃鱔的吃食情況適當調整。 定位:在池塘中設定l-2個餌料臺。每天應及時清除餌料臺上的汙物與殘餌,並每隔5天放置太陽下曝曬一次。 2、水質管理:水、種、餌、管是水產養殖的四大物質基礎。池塘水質良好,不僅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而且可以降低餌料係數,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養殖黃鱔一定要做到勤觀察水質、勤換水。早春和晚秋每月換水一次,高溫季節每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全池水的1/3-1/2。所換之水要求水質清新、水溫與養殖池水的溫差不超過3℃。黃鱔養殖池水質保持“肥、活、嫩、爽”。PH值控制在6-8之間、PH值小於6時,及時用生石灰進行調節。 3、夏季管理;夏季是黃鱔養殖的關鍵季節,也是管理上最具風險的季節,因此應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l)水溫調節:可透過搭蓋天棚、池中種植植物、增加水位、換水等辦法使水溫保持在30℃以下。 (2)控制PH值:黃鱔喜愛偏酸性環境.一般要求其平衡值在6.5-7.0之間,應定期測定池水的PH值,必要時用生石灰進行調節。 (3)浮游植物、浮萍及漂浮物的控制:浮萍雖然可以吸收水中的氨氮,但老死後的殘根腐葉給水體造成的負面作用更大,故養鱔池中不宜存留。鱔池不允許有任何漂浮物的存在,如油膜、浮沫、樹葉、殘餌等,必須當天清除乾淨。一旦發現漂浮物質沉澱,必須設法清除或全部換水。 4、越冬管理:黃鱔是變溫動物,環境溫度下降時其體溫也隨之下降,生長逐漸減緩甚至停止生長。人工防寒保暖可相對延長黃鱔的生長期,即在鱔池上有透明的塑膠薄膜搭設人工保溫棚,可延長一個月左右的生長期,效果十分明顯。11月份氣溫降至10℃時,黃鱔進入休眠期,要切實做好越冬管理。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乾池越冬法,在黃鱔停食後,將池水放掉,等黃鱔潛人池底泥中,上面覆蓋15-20釐米厚的草包或農作物秸稈等,保持低溫溼潤不結冰。覆蓋物不要堆積過密,以防黃鱔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法,即在黃鱔進入越冬期前,將池水升到l米左右,讓黃鱔鑽入水下泥中越冬,越冬期間如果池水結冰應及時人工破冰,以防長期冰封導致黃鱔因缺氧而死亡。第二年春季當自然水溫達到10℃時,就開始消毒,首先揭去黃鱔池表面的越冬覆蓋物,立即向泥面和池塘內壁噴灑飽和的生石灰水。然後檢查黃鱔越冬情況以及黃鱔池的設施是否完好,尤其是防逃設施和進EI排水設施,另外,池內泥埂也要修整,種植水生植物。 五、黃鱔的捕撈 每年的秋冬季節是黃鱔集中上市的季節,價格也比較高。由於水溫較低,黃鱔活動能力減弱,採用地籠捕捉法效果不佳,挖泥取鱔法即費時又全力,容易傷黃鱔,下面介紹種較為有效的草墊誘捕法:初冬或晚秋放掉池水之前,做好誘捕準備的工作,將較厚的新草墊或草包用5%的生石灰溶液浸泡23小時消毒處理後,再用2%的漂白粉溶液沖洗除鹼,晾置2天備用。將草墊鋪在鱔地泥溝上一層,撒上厚約5釐米的消毒稻草、麥稈,再鋪上草墊後,撒上一層約10釐米的幹稻草。當水溫降至13℃以下時,逐步放水至6-10釐米深,水溫降至6-10℃時,再於泥溝中加蓋一層約20釐米的稻草,溫度明顯下降時,徹底放掉池水,此時由於稻草的“逆溫效應”,溫度偏高於泥層,黃鱔就會進人下層草墊下或兩層草墊之間。此法適宜於大批次捕撈黃鱔。 六、防病治病 黃鱔的適應能力強,在野生條件下很少發生疾病,但近幾年來,在人工集約化精養、蓄養條件下,由於養殖密度相對增大養殖過程中操作不當,水環境變化諸多因素,常使黃鱔遭受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及暑害等非生物因素的侵襲而感染疾病。黃鱔入池一星期後應進行一次體內驅蟲,用苦楝樹皮和敵百蟲混合物,每100千克吃食黃鱔用3-4克。在養殖期間只要預防得當,黃鱔是不容易發生疾病的。 在黃鱔養殖過程中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常見的黃鱔魚病及防治方法: l、水蛭病:用l0-30克/升的食鹽水浸洗,水溫25--28℃,浸洗5-8分鐘,水蛭可脫落。 2、腸炎病:用25-30克/升生石灰水全地潑灑,每天1次,連續7天。 3、白斑病:每月用1克/升的漂白粉水溶液全地潑灑一次,對黃鱔的白斑病和腐皮病有一定的療效。 三、稻田養殖黃鱔實用技術: 稻田養殖黃鱔,是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種養結合生產方式。稻田中豐富的天然餌料及適宜的水質為黃鱔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而黃鱔疏通田泥、捕食害蟲,又創造了有利於水稻生長的環境條件。稻田養鱔,一般每畝可收穫黃鱔800~1000公斤,增收稻穀30~50公斤。現將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稻田建設 養殖黃鱔的稻田面積最好在1畝以內,且水源充足。養殖稻田要建好防逃設施,建造方法是:在稻田周圍砌1米多高的單磚牆,並保證水位線以上牆的高度達到0.5米左右,同時用水泥勾縫。這種設施防逃效果好,但造價較高,拆除不便。此外,也可將田埂加寬至1~1.5米,在埂壁及與田底交接處用油氈紙鋪墊,上壓泥土,這種設施也有較好的防逃作用。養殖者可因地制宜建造防逃設施。另外,每塊稻田應沿田埂開一條圍溝,並在田中心向外縱橫各開1條廂溝,溝寬50釐米,深25~30釐米,圍溝與廂溝相通,使每塊稻田分成4小塊。排水口要用鐵絲網或塑膠網攔擋,以防黃鱔順水逃逸。 二、鱔种放養 稻田插秧結束後應及時放養鱔種。放養時要選擇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以防止互相殘食。一般每畝稻田放養平均尾重20克的鱔種1.3~1.5萬尾。 三、餌料投餵 餵養黃鱔的主要飼料有小雜魚、蝦、螺、蚌、蚯蚓、蜆肉、蠅蛆、蠶蛹、切碎的禽畜內臟及下腳料,並適當搭配麩皮、豆渣等。在這些飼料中,尤以投餵蚯蚓的效果最佳。投餵時應定時、定量、定位。黃鱔有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性,故投餌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4~6時。投餵量應靈活掌握,一般一次投餵量為所養黃鱔總體重的2%~3%;天陰、悶熱、雷雨前後,或水溫高於30℃、低於15℃時,要適當減少投餵量;水溫在15~28℃時,是黃鱔旺食旺長的好時機,要及時適當增加投餵量。投餌要設定投餌臺,投餌臺可浮於溝內某一固定位置上,讓黃鱔進入臺內攝食。餌料臺可用木框和鋁線網或尼龍網製成。為解決動物性飼料的不足,可在溝上掛一盞或幾盞3~8瓦的黑光燈,燈距水面5釐米,利用燈光引蟲落水,讓黃鱔吞食;也可用肉骨、腐肉、臭魚等放在鐵絲筐中,吊在溝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蛆掉入溝中供黃鱔吞食。 四、日常管理 前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10釐米,在水稻拔節之前露田(輕微曬田)1次。從水稻拔節孕穗開始至乳熟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釐米,以後灌水與露田交替進行。露田期間圍溝和廂溝中水深約15釐米。要經常更換新水,認真檢查黃鱔吃食情況和生長髮育狀況。在水稻施肥和噴灑農藥前,應把黃鱔誘至溝內安全水域。此外,要經常檢查田埂及進、排水口等處防逃設施,以防黃鱔逃走。 五、疾病防治 1.細菌性面板病 5~9月份為流行期。病鱔體表出現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腹部兩側尤為明顯;且遊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病情嚴重時,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而死亡。此時,應及時更換田水並用生石灰清田消毒。對已發病的黃鱔,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磺胺噻唑0.5克與餌料摻拌投餵,每天1次,5~7天為一個療程。 2.水黴病 多因黃鱔體表受傷後感染所致,肉眼可見病鱔傷處長黴絲。此時,應立即加註新水,並按每立方米水體用小蘇打20克加水溶化後全田潑灑,同時用0.2%孔雀石綠溶液全田潑灑,直至病癒。 3.發熱病 多因黃鱔飼養密度過大,鱔體表面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發酵,導致水溫急劇上升而引起。此時黃鱔相互纏繞,極易造成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是:(1)在田內混養少量泥鰍,透過泥鰍上下竄遊防止黃鱔纏繞;(2)立即更換新水;(3)每平方米水面潑灑50毫升7%的硫酸銅溶液。 4.錐體蟲病 6~8月份為流行期。病鱔大多呈貧血狀,鱔體消瘦,生長不良。防治方法是:(1)用生石灰清田,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2)用2%~3%的食鹽水或0.7ppm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浸洗病鱔10分鐘左右,均有療效。 六、捕撈上市 當黃鱔個體重達60~100克時即可捕撈上市。秋季可用細密網捕撈;晚秋、冬季和早春可從稻田一角開始翻動泥土,挖取黃鱔。不管是網撈還是挖取,都儘量不要讓鱔體受傷,以免降低商品價值。
回覆列表
1 .選擇優質苗種。快速養鱔應選擇體色深黃有大黑斑、無病無傷、敏感、爭逃力強的種類。
2 .合理密養。常規養殖,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約50 克的個體,密度為2 千克左右最為合理。同時,池埂多(如埂溝式鱔池)、水草多、換水方便、排汙徹底的鱔池放養密度可增大;相反則應減少。黃鱔規格大、放養總重可增加;規格小,放養總量應減少。有養殖經驗的放養密度大;無經驗者放養密度小。
3 .大小分級分池。大小鱔同池或同網箱混養,整體增重倍數低,即整體生長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購的"統貨",至少要分三個以上的等級飼養,分的等級越多,越利於養殖和整體快速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