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

    在古代,百姓們都很迷信,他們相信陵寢就是自己死了以後居住的地方,所以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陵寢都會非常重視。

    比如秦始皇陵,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秦始皇陵並沒有被真正開啟,現今發掘的秦始皇兵馬俑只能算是秦始皇陵的外圍陪葬品,充其量只能算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但縱然如此,秦始皇兵馬俑也足夠驚豔全世界了。那為什麼,秦始皇要弄如此多的陪葬品,主要就是他本身就是千古一帝,在現實中就統領著千軍萬馬,他希望自己死後依然能有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利。

    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這樣,漢高祖劉邦及其後世皇帝,哪一個又能免俗?

    實際上,在封建王朝,皇帝對於修建帝陵這事兒是非常上心的,換句話說,在皇帝心中,修帝陵的重要性比現實中修皇宮宮殿還要重要,所以不少皇帝是一繼位就要開始大修陵寢的,帝陵一修就幾十年的皇帝大有人在,甚至有些皇帝陵寢規模太大,修了幾十年自己都死了,帝陵還沒完工。

    雖然,秦朝大修秦始皇陵、阿房宮,以致勞民傷財、民不聊生,最後各地百姓紛紛起義推翻暴秦這些事劉邦都知道,但對於做了皇帝的他來說,帝陵該修還得修。

    一是為了彰顯皇家威嚴。中國自古久講究禮,封建王朝,君臣之禮就更加重要,所以即使劉邦體諒百姓,就算為了皇家尊嚴,帝陵該修還得修。

    二是為了滿足劉邦私慾。劉邦從一介平民成為權傾天下的帝王,心態早已發生了變化,作為一個富有四海的帝王,再怎麼關心民生,他也不會不給自己修帝陵的,只是考慮規模大小而已。

    實際上,相比於其他皇帝的陵寢,劉邦陵寢——長陵,規模並不算大,反而可以說不太起眼,所以就單純從修帝陵這方面來說,劉邦還算是位比較體諒百姓的好皇帝的。

  • 2 # 好人ZZBj

    秦之滅亡,亡於暴虐,嚴刑苛法,不給人民自由,統一天下以後,與東方六國貴族沒有達成和解,民族矛盾也尖銳,所以漁陽戍夫一舉,天下影從,帝國的大廈一朝傾頹,不可復支,劉邦建立漢王朝,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廢除了秦的苛法,與民休息,舊貴族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照顧,所以仁政即是為了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也是讓人民能生存發展。

  • 3 # xwb123456789

    首先對待任何歷史問題我們都要一分為二的去看,不能一棒子打死。

    第一,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中國能夠統一,這是對歷史和華人的巨大貢獻,是值得稱讚和肯定的,但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犯錯,人的地位決定了犯錯的代價大小,如果一個普通人犯錯了,肯定導致一件事沒有做成或者失去一些東西,但是作為統治者犯錯的代價就不是那麼小了,可能要塔上自己的命和打下的江山。秦始皇也一樣,作為最高的權利統治者,要享受自己打下的江山,所以修阿房宮,勞財傷命,百姓苦不堪言,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那麼他的滅亡就在情理之中。

    第二,漢高祖劉邦就是參與了推翻秦王朝的行動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大漢王朝,所以他心裡心知肚明其中的道理,對百姓的政策決定了百姓對他的態度。故減負免稅,使得天下百姓大歡顏,從而穩定了江山社稷,為大漢王朝開了一個好頭。但他始終是一個帝王,萬人之上,逃不掉生離死別,所以決定了他要為自己修建帝陵,從而確保自己死後也能繼續統一天下,相對秦王朝而言,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修建一個帝陵,動不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 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先回答第一個疑問,秦朝真的是因修建阿房宮暴虐而亡的麼?答案顯而易見,並不是,往深了說修建阿房宮等建築只是壓垮秦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秦的滅亡不僅僅只在於修建宮殿,他的滅亡在於嚴峻刑法、無底線的剝削與壓迫以及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的反撲。

    具體表現在以秦二世為例,為了滿足自己的喜好與需求,秦二世曾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阿房宮的修建等就是其中的一方面,這涉及到了徭役徵發,在這樣的剝削與壓迫下,大澤鄉起義爆發。

    至於六國的反撲從秦始皇在世時就存在,比如曾有這樣的讖語:始皇帝死而地分,大澤鄉起義後,六國舊貴族找到矛盾的爆發點紛紛揭竿而起,最終經過這些勢力的合謀,秦朝被推翻。

    第二個疑問,漢高祖劉邦為什麼要修建帝陵,他修建帝陵卻沒有亡國,為什麼?這大概就是題主的主要疑問了。

    先說修建帝陵,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從古至今,尤其是從秦漢以來,每個新登基的帝王上臺後都會做一件事那就是給自己修建墳墓,劉邦作為新登基的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為自己修建帝陵再正常不過了,他為自己修建帝陵大體不外乎這兩方面,古代講究視死如生,既然自己生前是帝王,自然他也會幻想著自己死後依舊可以享受這樣的尊榮,怎麼體現呢?修建帝王專屬的帝陵就是最好的體現方式。

    其二就與風水有關了,雖然我們現在不提倡風水這樣的事情,但在古代風水確實很有講究,古代的帝王為了澤佑子孫後代,都會選擇一處好的風水寶地來作為自己死後的安身之處,再結合帝陵,一位帝王的特殊之處一覽無餘。

    劉邦修建帝陵沒有亡國與劉邦建立漢朝後所推行的政策有關,劉邦知道經過秦亡以及楚漢之爭的動亂,百姓早已疲敝不堪,這時他急百姓之所需,推行休養生息之策,百姓生存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自然不會再去造反。

  • 5 # 大秦鐵鷹劍士

    劉邦也是一個常人,也有貪圖享樂的本性。劉邦取得天下後,修建了未央宮和長陵,未央宮用於生前居住,長陵用於死後安葬。 一代帝王,自然有帝王的排場,豈能跟一般平民一樣,秦始皇修阿房宮,建秦皇陵,劉邦作為第三任皇帝,氣勢上當然不能過於輸給秦始皇。蕭何給劉邦修未央宮時,曾說: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這也就表明,皇帝要有皇帝的排場,再窮不能窮皇帝,再苦不能苦皇帝,窮苦都讓皇帝受了,誰還來當天子呢?

    《史記》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說。

    劉邦的長陵規模比秦皇陵要小,使用的民工數量也少得多,這是由漢初的實際情況決定的。史書記載,長陵墓冢高三十丈,東西寬一百二十步,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墓冢。長陵的陵園為正方形,兩座陵墓東西並列,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陵園以北是長陵邑所在地,陵園以東是功臣陪葬墓群。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長陵,每個墓冢佔地不多,但墓冢之間前後左右的行列間距大致相當,排列得井然有序,形狀有覆鬥形、圓錐形、山形三種。

    《漢書·地理志》載,漢高祖為了防止關東六國貴族作亂,生時就在長陵北建立長陵邑,將關東六國貴族和關內豪門大族遷入其中集中看管,讓其供奉陵園,陵邑戶口多達五萬零五十七,人口達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由此可知,修建長陵的民工中大部分屬於囚犯,而六國貴族出了不少錢財用於修建長陵。有了囚犯和六國貴族的錢財,修長陵雖然工程巨大,但是擾民、費民的成本就要小得多了。

    劉邦當了八年的皇帝,修建帝陵就用了八年時間,漢初國家太平,平定異姓諸侯王的戰爭烈度較小,因此有足夠的民力來修建長陵。陵園內外佈滿建築,寢殿、便殿、陵廟以及宮人、官員和守陵軍隊居住的地方等,一應俱全。西漢與東漢的皇帝均會來祭祀長陵,以求祖先保佑漢朝長治久安。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屠城縱火,轉而發掘長陵,高祖陵和呂后陵均遭劫難。

  • 6 # 沉140769451

    秦朝不是因為修阿房宮滅亡的,《史記》明確記載了阿房宮沒有建成,後世所謂豪華的阿房宮根本不存在,現代考古發現的所謂阿房宮只建成了一座夯土臺和兩面圍牆,什麼宮庭建築也沒有的,也沒有火燒、破壞的跡象。《史記》中關於陳勝、吳廣因雨誤期殺頭的說法,隨湖南里耶秦簡出土的秦國律法證明,純屬謊言。秦朝不是亡於修阿房宮、秦始皇陵。修皇陵在當時古人來看,並不是什麼大惡,誰有錢不給自己修個好點的墓呢?!秦始皇的陵再大,也不會比七國國王建七座王陵更大。秦國滅亡的真正原因,還是因為秦庭內亂,胡亥荒淫,趙高、李斯亂政,盡除宗室,謀害忠良。

  • 7 # 小程看歷史

    秦始皇是因為在去沙丘的路上暴病而亡的,和他修建阿房宮沒有太大的關係,秦始皇的死亡屬於生老病死的正常現象。但秦朝的滅亡是因為受到暴政的影響而滅亡的。

    秦始皇的治國手段

    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為了江山的永固,實行了一系列的非常嚴苛的法令,秦始皇的統治手段也是非常的殘酷,由於秦朝剛剛建立,國庫匱乏所以苛捐雜稅非常的嚴重,為了江山的永固不受到外族部落的侵擾,秦始皇時期就在民間頻頻的征伐民力,到北方修長城。

    秦朝滅亡的原因

    一直享受人間最高權力的秦始皇,特別希望自己死後也還能繼續統治地下世界,所以又繼續在民間征伐勞役為自己修建帝陵,長年累月的征伐早已使得民間的勞動力極為匱乏。民間沒有了勞動力,也就沒有人種田種地,地裡自然也長不出糧食和莊稼,所以老百姓也就沒有餬口之糧,但是朝廷又還要在民間大肆徵糧,如此的壓迫之下,自然也就引起了民間的反抗力量的興起。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帝王之心

    不管是秦始皇還是劉邦,都有自己追求的東西,那那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獨霸天下的願望,當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之後,劉邦也從一介貧民逐步走上了權力的高峰,達到自己的願望,當他年邁的時候也希望自己死後繼續享有這種奢華無比的生活,所以也在民間征伐勞役為自己修建皇陵,劉邦好歹也是一位帝王,認為這是自己該享有的權力和待遇,也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帝王之心。

    劉邦的治國策略

    但是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肆無忌憚。相對於秦始皇的那種暴力之舉,劉邦要溫和的多,沒有對民間實行殘酷的剝削。大漢建立以後,吸取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有了前車之鑑劉邦自然不會重蹈覆轍了。本身大漢王朝就是從多年的戰亂中建立起來的,新生的大漢根基未穩百廢待興,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劉邦自然不會鋪張亂費,更不會在大肆的揮霍民力財力了。劉邦一介布衣出身,生活在秦朝末年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不易,當他當了皇帝以後也就能夠體會到民間的疾苦,所以劉邦建國以後,對內實行的是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政策,重農抑商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對外和親匈奴,積極緩和與匈奴的關係,開放邊境關市。

    所以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沒有像秦始皇一樣橫徵暴斂,而是積極修復戰爭給民間帶來的創傷,這才使得大漢王朝又了四百年之久的基業。

  • 8 # 蟈蟈的文史原創

    秦亡於暴政,而這個暴政包含很多的內容,如不給民休息、苛政、刑罰過重、勞役百姓等等原因,而修建阿房宮只是它滅亡的一個原因的一個方面而已。

    秦朝滅亡主要在於不給民休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後,百姓們終於渴盼到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按照一般的社會發展規律,在一個新王朝建立伊始,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會採取與民休息的策略,恢復農業生產、減免賦稅、鼓勵墾荒等等恢復生產增強國力的政策,但是秦始皇在統一之後,並沒有採取這些策略,而是不顧民眾的死活,繼續實施勞民政策,比如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長城等等,動用的民工達上百萬人,從而導致根本就沒有年輕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大多數都被政府徵集到工地上從事苦役。

    另外,秦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苛刻的刑罰,秦朝的強大就是從變法開始的,所以歷代秦國統治者都採取法治的手段來治理國家。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對平民百姓的管理與統治,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殘酷刑罰,以及連坐的刑罰,這導致地方刑罰體系的僵化,百姓稍微犯點過錯就會受到嚴厲的懲處,甚至丟掉生命。

    以上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而如題目所說,秦始皇大修阿房宮只是在其他矛盾統一爆發的情況,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而對於劉邦來說就完全不同,雖然劉邦也開始大規模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他修建皇陵時的經濟社會條件完全與秦始皇時候不同。西漢初年,劉邦鑑於國家貧弱,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來恢復國民經濟,減免賦稅,鼓勵開墾,西漢經濟社會實現了穩步提升。同時政治清明,朝廷也沒有大興土木,在蕭何提出修建未央宮的時候,劉邦提出還提出反對意見。但蕭何說: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一國之君必然要有一定的威嚴,這是形象的問題,這才同意。

    經過多年的休息和恢復,西漢逐步走上了正軌,整個經濟社會是向前穩步發展的。當劉邦為自己修建長陵的時候,社會條件已經完全容許,同時長陵的規模也無法與秦始皇陵相比,動用的財富和勞工是在當時是條件的允許下。同時,長陵的修建的政治意義明顯大於它的實際意義,就如蕭何所說:修建帝陵是立國之本,以逞天子之威,撫臣民之心,震懾不臣。

  • 9 # 阿慶還是阿慶

    秦朝為什麼滅亡?這個問題很複雜

    秦朝為什麼而滅亡呢?難道就是因為修建了阿房宮?恐怕主要原因並不是這些。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有著這樣一段記錄:陳勝和吳廣討論要造反的問題,陳勝說,我聽說現在的秦二世本來不應該當皇帝,應該當皇帝的是太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進諫而惹怒了秦始皇,被派去北邊帶兵。結果扶蘇沒有什麼過錯就被秦二世給殺了,現在大家都知道扶蘇很賢能,卻還不知道他已經死了的訊息呢。

    誰是太子,誰當皇帝,在那樣一個資訊流通速度非常慢的地方,竟然能讓一個“黔首”陳勝知道,那麼這中間究竟是誰的功勞呢?當然是讀書人了。

    秦始皇在位期間曾經焚書坑儒,導致讀書人們很是不平,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扶蘇是這樣進諫的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啥意思呢?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還沒有深入人心,尤其是這些一直誦讀孔子思想的知識分子,恐怕他們會不安分的。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就算你做的再好,但是說的人多了,你也是不好的了。

    於是禍亂首先出自言論。當然了,只是言論是不夠的。還有就是人心。

    在西周東周時期,諸侯國眾多,即便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依然還有七個大的。這七個大的諸侯國之間的地位雖然多少有所差距,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封地,有各自的“祖宗祭祀”。在那個時候,即便到了現在很多地方,祖宗祭祀還是非常被看重的。可是秦始皇不這麼幹,他把這些諸侯國的原有祭祀給斷絕了。這勢必又激起這些諸侯國原有“保皇派”的反對和反抗,比如張良就多次策劃謀殺秦始皇。

    另外一個方面,權力的交接是很重要的。秦二世一當皇帝,先就聽了趙高的話,把一班功臣武將有威脅的信不過的殺個乾淨,卻也激起了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人人自危,自顧且無暇,何暇顧人哉?連丞相李斯都覺得自己的身份地位受到了威脅,不但不敢正常勸諫,反而順著秦二世的意思,出了不少餿主意。

    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著這樣的描述,

    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雖然漢高祖劉邦出身平民,但是畢竟當了皇帝,他恐怕也有著“二世三世以致萬萬世”的想法。但是呂后也看到了其中的困難:那些跟劉邦一樣出身的人,現在都是開國元勳,早就有很多人不甘於在劉邦之下了,現在劉邦一死,更是沒有人為孤兒寡母做主,所以呂后才有了後來的任用呂家人當將軍的想法。害怕的就是權力的不穩定。

    還好呂后屠殺開國功勳的想法被及時打消了,這才換得了漢朝孝惠帝的穩定接權,以及西漢幾百年的穩定。

    在古代,華人見過的政治體制或者思路無非三皇五帝夏商周,所以在很多讀書人的心理,想要穩定治理天下,還得靠老辦法才行。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太史公也發出了自己治國理政的心聲: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秦朝法律苛刻不苛刻我們另當別論,但是秦朝依法治國卻是不得知識分子們的心的。

    但是西漢奉行黃老理念,雖然不是純純的儒家思想,但是至少還是傳承的夏商周文化思想,天下讀書人得其所用,自然拍手稱快了。

    再談西漢的大興土木

    很多人覺得,大興土木就一定是錯的,其實不然。

    當年二戰之前,全世界經濟一片哀鴻。德國選擇了發動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而美國則開始了一系列國家投資計劃。由國家出錢,大興土木,這個過程需要的是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人工投入,很多美華人得到了工作,社會才趨於穩定。

    在西漢初年,全天下的財富大部分都掌握在政府手裡。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第一個打進關內,獲得了秦朝所有的金帛子女,在與項羽對峙滎陽時期,趁著項羽帶兵去平定後方,誘出長史欣,盡得楚國金玉貨賂。可想而知,新興的西漢政府是最有錢的了。

    那麼丞相蕭何主持建造長樂宮以及劉邦修建長陵,不但是在花錢,而且有點撒錢的味道,讓政府的財富流入到平民百姓手中,他們才能更安定的生活。所以在漢朝初期,雖然有很多將領謀反了,卻鮮少見到有平民百姓揭竿而起的。

    而秦始皇及秦二世修建的阿房宮,錯不是錯在修建,而是在時間節點上出現了問題。秦二世不憫惜人力,發動天下人不斷幹著戍邊、服勞役的活路,飯都要自己準備,豈不是“天下苦秦久矣”了麼?連自己的生活都顧不上了,“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那麼最終起義卻是從平民百姓開始發動了。

    秦朝修建阿房宮卻只經歷了兩個皇帝,西漢修建的宮殿陵墓一點不少,卻延續了幾百年,不得不說秦朝的治國理政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僅此而已。

  • 10 # 尋秦記不住

    首先要明確一點,秦朝根本就不是因為修建阿房宮暴虐而亡,它的滅亡更像是一個連鎖反應。

    首先,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所有人完全沒有時間反應,後事處理的異常倉促。

    也從未想過詔書會被篡改,就連自己最信任的“忠臣”李斯居然也為了一己私利,和他們同謀合汙,處死扶蘇和蒙恬。

    最有能力可以阻止後續一切連鎖反應的蒙毅,當時也被安排出去。

    其次,胡亥上位,扶蘇自殺,一直緊繃的國家出現了裂痕。

    從秦始皇統一以來,國家一直實行的法制體系,之前散漫的六國民眾早就苦不堪言,原本都指望著公子扶蘇上崗之後,仁政,結果,被二世截了胡。

    截胡之後如果走的仁政路子或者順著原本的方向,也不會亡,偏偏二世變本加厲,造成了農民起義。

    最後,被襲擊時內部無軍隊,重點全部都被放在抵禦匈奴去了,輕而易舉就被推翻了。

    因為有因必有果,所以秦滅亡了。

    而劉邦上位之後,為什麼要繼續走秦的老路,去修建帝陵?

    一,劉邦是龍所生(這個其實就是給自己上位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不過這個史書上也有記載(其先有劉媼嘗息大澤西之披,夢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身為龍,怎麼能和你們凡人一樣?修個帝陵不是應該的嗎?

    二,劉邦也是人,也貪財好色,愛慕權利。

    劉邦原本就是個地痞流氓,後來時事造就英雄,成了皇帝,既然有了權勢,那為自己謀福利不也正常。

    三,為什麼有了秦朝這個先例之後,劉邦還敢修?

    他動用的民力對比秦朝來講,都可稱之為溫柔,不僅如此,他的上位更多的是順應民意,所以,動用民力,不會有太多的反抗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已經開始商用,一些手機廠商為何還在重點推廣4G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