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愛潘多拉
-
2 # 安定郡小書生
在清朝,親王全稱和碩親王,是滿族宗室和蒙古外藩第一等爵位。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在外扎薩克蒙古中為第二等爵位,僅次於“汗”。
在清朝,親王的兒子在爵位承遞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繼承人襲原始的王爵,清王室世襲罔替的親王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王爺;
②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親王,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其繼承人的爵位就會下降一級成為多羅郡王;
④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親王,他們的其他兒子沒有繼承親王的爵位,按照規定在爵位上會再降一級成為多羅貝勒。
滿清皇室爵位分為十二等級,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在清朝三百年間總共就十位親王、兩位郡王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餘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
當然也有例外,在按規定襲爵之後,又因為軍功和其他功勞,再次加封。比如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後又以軍功晉封親王。
-
3 # 理工男讀歷史
從貝勒到閒散宗室沒有爵位都有可能。
清朝的宗室爵位從和碩親王到奉恩將軍,共計十二檔。
皇帝的兒子封爵不過是貝勒或者貝子,親王、郡王一般都是老皇帝死了,自己的兄弟當了皇帝才有可能拿到。當然,老皇帝在世期間立功了另說。
親王的兒子除了明確的繼承人和長子有明確說法之外,其他兒子就不一定了,可能有爵位也可能沒有。
用康熙的第五個兒子和碩恆親王允祺舉例說明:允祺在康熙四十八年因為征討準噶爾封和碩恆親王,之前是多羅貝勒,共有兒子7個,女兒6個。
大兒子弘升在康熙五十九年被封為世子,享受貝子待遇,但因罪被廢掉世子位置。後來和乾隆關係不錯,死後追封了一個貝勒品級,他的兒子降一檔繼承了貝子爵位;
二兒子弘晊,雍正期間被封為輔國公、鎮國公,十二檔爵位裡的第八檔、第七檔。允祺死後,弘晊繼承了恆親王的位置,再往後弘晊的兒子繼承的就是郡王了,每代降一級,到鎮國公為止;
三兒子六歲夭折,連名字都沒有,更沒爵位;
四兒子弘昂,爵位鎮國將軍,十二檔裡的第九檔,
五兒子生下來幾天就夭折了,沒有名字沒有爵位;
六兒子、七兒子,爵位奉恩將軍,十二檔裡的最後一檔。
允祺的六個女兒兩個郡主,兩個縣君,一個夭折,一個沒爵位;
再用雍正的第五個兒子和碩和親王弘晝舉例說明:弘晝是在雍正期間被封為和碩和親王,共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
大兒子永瑛,嫡長子,沒有爵位記錄,估計是夭折了;
二兒子永璧,嫡子,開始是輔國公,沒經過世子這個過程,直接襲爵和碩和親王,乾隆特批沒降檔;
三兒子無名;
四兒子永璸,鎮國將軍;
五兒子無名;
六兒子永瑍,鎮國將軍;
七兒子永琨,輔國公;
八兒子永璔,也是嫡子,估計也是夭折,沒有爵位記錄。
弘晝的女兒被封為和碩公主。
總之,清朝親王的兒子們大多能混個爵位,貝勒、貝子比較少見,大多象徵性的給個輔國公、將軍什麼的也就差不多了。畢竟宗室那麼多人,肉少不夠分的。
(清恭親王奕訢)
-
4 # 東白啟明
這個提問讓我想起了貝勒這個稱呼。在反映清朝的影視劇中,尤其是清朝中後期,在老北京城裡經常會看見這麼一些人,他們每天提籠遛鳥,走街串巷。這些人衣著華麗,一手提著個大鳥籠,另一手玩著兩核桃,見面,人們總是畢恭畢敬地“貝勒爺、貝勒爺”喊著。這些貝勒就是和親王或者是與皇帝沾親帶故的人。貝勒是個爵位,並不是朝廷官員,沒有任何權力,只代表了他有皇室宗親的血統。但能當上個貝勒也是很不錯的事,朝廷還有專門的機構為他們派發供奉,就算整天什麼事也不幹,照樣有優厚的待遇,不必為吃穿發愁,可以悠哉悠哉地活下去。因此,人們就說:貝勒爺手中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
按照清朝的制度,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親王的爵位一般是不可以世襲的。這是因為隨著政權的穩固,皇族的子嗣就會越來越多,也導致每年派發的俸祿龐大。於是,清朝皇帝們就效仿漢族的舊法,搞雨露均霑,每隔一代,爵位就會降低一級,如當親王駕鶴西遊之後,親王的兒子卻只能繼承郡王的爵位,郡王歸西之後,他的兒子就只能變成貝勒,延續個幾代,直到降到鎮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這叫作“遞降襲爵”。這樣一來,原本的皇親貴族就會漸漸走入沒落,也能避免宗室過於龐大。
雖然,在清朝前後期,貝勒的稱呼沒有變,但含金量卻是不同的,如果在康熙朝之前,如果是個貝勒爺,那說明他地位尊貴,但是到了中後期,叫貝勒爺的就多了,變得就不怎麼值錢了。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大清有12個鐵帽子王,他們的兒子是可以世襲罔替的。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清朝的爵位分為三類:一、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黃帶子,也就是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後裔,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弟弟舒爾哈齊、穆爾哈齊、巴雅喇的後裔(雅爾哈齊絕嗣)。二、異姓功臣爵位,這麼說實際上並不完全準確,因為清朝的覺羅紅帶子(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除覺昌安-塔克世系以外的其他後裔)被授予的也是這類爵位。這類爵位主要授予旗(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民(漢軍八旗之外的漢人)異姓功臣。三、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之外的蒙古人)、回部、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首領。
親王屬於宗室範疇,自然使用宗室爵位系統。清朝的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也稱奉恩鎮國公或鎮國公)、入八分輔國公(也稱奉恩輔國公或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和一至三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及奉恩將軍。沒有爵位者被稱為閒散宗室,乾隆年間起,賞穿戴四品武職頂帶袍服。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者被稱為入八分王公,受封時要劃撥給多少不等的牛錄,即所謂的旗份,這些人也被成為大、小旗主。不入八分鎮國公及以下者被稱為不入八分公,受封時只有爵位和俸祿,沒有旗份,其旗下地位依附於擁有旗份的大、小旗主。雖然沒有旗份,因為這些人姓愛新覺羅而且是宗室黃帶子,這些人的身份相對於旗下的其他人依舊是主子。
清朝與明朝不同,皇子並不是天生的親王,清朝的皇子沒有任何封爵者也是事實存在的。清朝成年的皇子依照嫡庶之別和自身的能力、表現會被授予不同的爵位,一般是貝子兜底。清朝著名的大將軍王允禵,最初被授予的爵位就是貝子。當然,也有直接授予親王、郡王或者貝勒的,這個主要還是看皇帝老爹或者兄弟的態度了。清世宗就直接給沒有任何爵位、且為清聖祖庶出的二十四弟允袐授予了諴親王爵位。如果說初次授予爵位還與嫡庶出身有一定的關係,那麼接下來的晉級就要看個人了。清朝皇子中終生只是貝子或者貝勒爵位者太多太多!並不是都能晉級親王、郡王。因此,親王一般情況下都是皇子當中的佼佼者,起碼是和皇帝老爹或者皇帝兄弟、侄兒關係相當密切的。
除此之外就是小宗晉級親王和承襲的鐵帽子了。由於清朝宗室爵位實行降等承襲,親王的一個兒子襲爵時只能得到郡王爵位,之後承襲時繼續降等,直到降至入八分鎮國公為止才世襲罔替,其他爵位類推。因此,小宗能夠晉級親王者幾乎是鳳毛麟角,但也不是沒有,晚清第一鉅貪奕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奕劻是清仁宗胞弟慶僖親王永璘的孫子,最初只得了一個輔國將軍的爵位。後來由於與慈禧太后皇帝密切,一步步成為了慶郡王、慶親王,最後還獲得了了清朝最後一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鐵帽子想必大家都瞭解,就不鋪開說了。總之就是不降等,親王的一個兒子承襲時,爵位還是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同理。
言歸正傳,提問者說清朝親王的兒子會被封什麼爵位,這個要具體來看。首先要看爵位本身。如果是鐵帽子親王,其承襲者還是親王;如果不是鐵帽子親王,那麼其承襲者一般是襲郡王爵。當然,恩出於上,也有皇帝加恩可以多承襲一代親王爵位的。如清聖祖次兄裕憲親王福全、清高宗五弟和恭親王弘晝的兒子,他們承襲的依然是親王爵位,但是他們的後代承襲時卻同樣是要繼續降等的。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親王的兒子往往不止一個,而承襲爵位的只能有一個,那麼親王的其他兒子呢?這就涉及到清朝的另一制度——考封。清朝雖然不嚴格遵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是承襲爵位者一般還是以嫡子為主。以怡親王和寧郡王爵位為例,怡僖親王弘曉雖然比寧良郡王弘皎年幼,卻承襲了怡親王爵位,這便是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弘曉、弘皎二人皆為嫡子,都是怡賢親王胤祥的嫡福晉兆佳氏所生。很顯然,胤祥的庶長子弘昌並沒有這樣的資格。
那麼,諸如弘昌這一類親王庶出的兒子以及以及沒有能夠承襲爵位的嫡子怎麼辦呢?考封!何為考封?即根據父親的爵位以及自身的嫡庶之別設定一個基礎爵位,然後組織考試,根據成績授予爵位。成績全優者才能獲得基礎爵位,有平、劣者,根據情況由基礎爵位予以降低,成績太差者直接無爵可授,淪為閒散宗室。清朝初期和中前期還有補考機會,乾隆朝之後,連補考的機會也沒有了。考太差,直接閒散!而且,這種考封同樣適用於鐵帽子親王、郡王襲爵者之外的其他兒子們,這些人同樣沒有特權。
以親王為例,除了承襲者,其他嫡子的基準爵位是不入八分輔國公,有名分的側福晉所生庶子的基礎爵位是二等鎮國將軍,沒名分的妾所生庶子的基礎爵位是三等輔國將軍。經過考試,全優者授予基礎爵位。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二優一劣,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全劣,直接降級為閒散宗室,其他爵位類推。也就是說,即便是親王的兒子,如果考試成績不行,也可能成為沒有爵位的閒散宗室。當然,只要皇帝願意,還是可以加恩給予更高爵位的。仍然以怡親王為例,胤祥的庶長子弘昌,連和他父親關係最鐵的四大爺清世宗都覺著這侄子爛泥扶不上牆,可即便這樣,最初四大爺還是給了他一個超出基礎爵位很多的貝子。總體就是這麼一個情況,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足、謬誤,敬請海涵、指正,拜謝!
-
6 # 楚邾
清朝皇族的爵位是在皇太極崇德元年初步形成的,皇太極確立了九等爵位“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恩將軍”。
順治六年,進一步完善封爵制度,將爵位定為十等,於輔國將軍、奉恩將軍之間加一級奉國將軍。同時規定,親王一子封為親王,餘子封郡王,也即親王的兒子為郡王。但需注意,這一制度是在區分嫡庶的前提下,如皇太極的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七子中,繼福晉所生第三子富綬襲親王爵,側福晉所生第四子猛峨封郡王,而猛峨年齡僅相差五天的六子星保,因生母為庶妃,僅為頭等侍衛。類似的例子還有和碩承澤親王碩塞。也即親王嫡長子襲封親王、其餘嫡子降一級封郡王。其餘庶子則授予較低等級的輔國將軍、奉恩將軍等爵。
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八年,清廷兩次調整親王等襲爵規定,降低親王除嫡長子以外的嫡子封爵,分別降至不入八分公、一等鎮國將軍。
乾隆十三年,確定恩封和功封不同,強調恩封親王之子,除嫡子承襲爵位、降為郡王外,餘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功封雖有世襲罔替的規定,但也僅限承襲爵位等級不變。
乾隆三十九年,對前述規定加以補充,“嗣後著加恩、凡親王以次遞降者,至鎮國公而止。”即恩封親王爵位降到鎮國公為止,此後世襲罔替。
綜上,親王的兒子分兩種,即嫡子和庶子。庶子除軍功及特殊情況外,大多授予輔國將軍等低階爵位,而嫡子則要分幾種情況:
其一,嫡長子承襲爵位。爵位按照恩封和功封有所不同,功封爵位世襲罔替,恩封則降爵承襲,至鎮國公為止,此後世襲罔替。
其二,其餘嫡子爵位經歷由高至低的變化:順治時,可封郡王——康熙時,爵位降至不入八分——雍正時,爵位進一步降至一等鎮國將軍。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滿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作為以北狄入主中原的政權,幾十萬八旗兵馬打下這麼大的錦繡江山,想想都是夢啊。正因為如此,滿清深知得江山的不容易,對皇室的限制是最大的。那麼問題來了,在清朝親王的兒子會被封什麼爵位呢?
清朝滿族皇室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各等級名字如下: 第一級:和碩親王 第二級:多羅郡王 第三級:多羅貝勒 第四級:固山貝子 以上四種為高階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這四個等級都是高階皇族了,第五等級是國公,至於襲爵嘛,當然也有自己的規定。清朝代明而立,很多方面吸取了明朝的經驗,比如明朝最後的宗室過於龐大,搞得明朝政府入不敷出。根據清朝法律規定,除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其它親王爵位會一代一代的降低一次爵位,直到降低到鎮國公,當然,如果後代中有為大清做出巨大貢獻的,爵位也有可能恢復。
-
8 # 澳古說歷史
清朝宗室爵位承襲方法,採取的是世襲罔替、降襲承爵並行的制度。
所謂“世襲罔替”,就是爵位不降等承襲,最開始是什麼爵位,承襲的時候就是什麼爵位,永不降爵,比如怡親王胤祥的爵位就是世襲罔替,他死後,七子弘曉就承襲怡親王爵;“降襲承爵”,就是在繼承爵位時,需要降一等承襲,比如瑞親王綿忻,他死後,長子奕志承襲爵位時,就降一等襲爵,是為端郡王。
同時,清代宗室降襲承爵存在著一個底線,親王降至奉恩鎮國公不再降,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再降,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不再降,奉恩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不再降,奉恩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不再降。不入八分鎮國公以下爵位降至奉恩將軍後,若三代內沒有得到升爵的機會,就降為閒散宗室,享有四品官待遇。
除此,子嗣只有一人可原爵承襲或是降一等承襲,其餘子嗣,要想獲得爵位,多半隻能靠“考封”來獲得爵位。
所謂“考封”,就是考試。
清代為杜絕再次出現如同明朝那般被宗室壓垮的局面,所以對宗室爵位的賜予較為嚴謹,實行考試封爵制度。
當然,宗室畢竟是宗室,清廷也不會坐視讓他們變成了跟平民百姓一樣的地位,正如乾隆所說既“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可因“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這實在是有辱帝王金枝玉葉的身份。
故而清代的考封,會根據其父的爵位和其母的地位,制訂一個“基準值”,也就說這位宗室的表現有多優秀,多糟糕,他都能得到一個爵位或是待遇。
“考封”的基準值:
父親王,母嫡妻,最優者封不入八分輔國公;母側室,最優者封二等鎮國將軍(鎮國將軍之下的爵位,皆分三等,好比鎮國將軍,就分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和三等鎮國將軍);母妾或滕,最優者封三等輔國將軍。父郡王,母嫡妻,最優者封一等鎮國將軍;母側室,最優者封三等鎮國將軍;母妾或滕,最優者封三等奉國將軍。父貝勒,母嫡妻,最優者封二等鎮國將軍;母側室,最優者封一等輔國將軍爵;母妾或滕,最優者封奉恩將軍。父貝子,母嫡妻,最優者封三等鎮國將軍;母側室,最優者封二等輔國將軍;母妾或滕,最優者封奉恩將軍。父奉恩鎮國公,母嫡妻,最優者封一等輔國將軍;母側室,最優者封三等輔國將軍;母妾或滕,為閒散宗室。父奉恩輔國公,母嫡妻,最優者封二等輔國將軍;母側室,最優者封一等奉國將軍;母妾或滕,為閒散宗室。父不入八分鎮國公,母嫡妻,最優者封三等輔國將軍;母側室或妾、滕,為閒散宗室。父不入八分輔國公,母嫡妻,最優者封三等輔國將軍;母側室或妾、滕,為閒散宗室。父鎮國將軍,母嫡妻,最優者封三等輔國將軍;母側室或妾、滕,為閒散宗室。父輔國將軍,母嫡妻,最優者封三等奉國將軍;母側室或妾、滕,為閒散宗室。父奉國將軍,母嫡妻,最優者封奉恩將軍;母為側室或妾、滕,為閒散宗室。父奉恩將軍,透過考試可為奉恩將軍,但傳至三代後直接降為閒散宗室。而後,不管父母為何種身份,考封時,考試不及格者皆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享四品官待遇。
清代的考封,宗室子弟(父為奉恩鎮國公至奉恩輔國公,母為妾、滕沒資格參加考封,直接為閒散宗室;父為不入八分鎮國公以下爵位,母為側室、妾、滕沒資格參加考封,直接為閒散宗室)到20歲後就可參加,若此次考試不及格,還可以參加下次考試,還不及格還可再考,直至考到及格為止,及格後則按照上方基準值來。
考封的考試內容,分為翻譯、馬箭、步箭三項。每項考試結果有優、平、劣三等,三項全“優”,得最高爵位;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可下次再考,若不想考則依舊能享受四品官待遇。
比如宗室子弟的父親是親王,母親是嫡妻,那他參加考封后,若得到全優的成績,就可獲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但是若他的成績是兩優一平,那麼按照考封的規矩,他就需要在不入八分輔國公的基礎上降一等得爵,也就是獲封一等鎮國將軍爵。
說完清代的襲爵制度和考封制度,我們回過頭來回答“清代親王的兒子會被封什麼爵位”。
首先,親王的某一個兒子是可以無需經過考試,就可直接繼承爵位的,若是親王是鐵帽子王(清代共有12位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那他可直接承襲親王爵。若親王不是鐵帽子王,那就以郡王爵襲爵。
其次,其他沒資格繼承爵位的,那他就需要經過考封來獲得相應的爵位。
考封合格的,有可能獲得以下爵位:
一、母為嫡妻,三項全“優”,得不入八分輔國公;兩優一平,得一等鎮國將軍;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得二等鎮國將軍;三平或一優一平一劣,得三等鎮國將軍。
二、母為側室,三項全“優”,得二等鎮國將軍;兩優一平,得三等鎮國將軍;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得一等輔國將軍;三平或一優一平一劣,得二等輔國將軍。
三、母為滕或妾,三項全“優”,得三等輔國將軍;兩優一平,得一等奉國將軍;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得二等奉國將軍;三平或一優一平一劣,得三等奉國將軍。
除此,考試不合格的,即在考封時得到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成績的,當次不會給予任何爵位,僅可得閒散宗室待遇。不過明年可繼續參加考試,考試合格即可獲得相應爵位,不合格再考。
回覆列表
清朝的皇族封爵和非皇族大臣的封爵是分開的,皇族封爵分為十二等,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到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等一共12級,非皇族大臣則是傳統的公、侯、伯、子、男系列。皇族則不搞公、侯、伯、子、男系列,而是用滿人自己的一套體系。
清代的龍袍也是滿漢結合,衣服的形制是滿人風格的,但上面的圖案十二章則是漢人傳統的。親王是清朝皇族的最高封爵,其他朝代一般是皇子都可以封王,但清朝不一樣,不是所有的皇子都一般都是從貝勒起封,然後逐年積累功績,加封郡王,再晉升為親王。同樣的,親王的世子(繼承王位的兒子),一般是降一級襲封為郡王,世子以外的兒子,在早期的話,正常情況下應該是貝勒。
貝勒是清朝皇族封爵的第三等,全稱多羅貝勒(滿語:doroi beile)。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長官、首領、酋長,滿人在接受漢文化以前,貝勒就是滿人中的最高首領的稱號,所以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借用蒙古人的文化傳統,自稱“大汗”,貝勒就是僅次於大汗的二號人物。當時由四大貝勒和大汗共議國政。
按清代規定,貝勒的朝冠是二層金龍,裝飾東珠七顆,並嵌紅寶石。官服的顏色是石青色,胸前的補子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繡線的顏色可以隨便用,但是不準用金黃色。“八爺”在這裡居然用的是金線,太囂張了啊!導演們是不是專坑八爺啊,又是繡金的!其實不是,老八之用金線,其實沒有違法,因為按清代的規定,貝勒是不能用金線,但皇子可以用,說實話,老八這個“皇子”的身份,比他的貝勒爺的爵位含金量要高得多啊。皇太極稱帝,是滿人全面漢化的開始,首先是最高統治者從蒙古文化傳統的大汗升格為漢文化傳統的皇帝,然後引用漢人政治文化中的親王、郡王體系,再結合滿人獨有的貝勒、貝子體系,混雜在一起,搞出來一個清朝獨有的封爵體系。貝勒的地位下降,是清朝漢化造成的,大汗成了皇帝,貝勒之上引進了親王、郡王。貝勒從第一等的封爵降成了第三等了。
但是清朝進入雍正、乾隆以後,親王的兒子們的封爵就不行了,一般都到不了貝勒級別。
我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民間最有名的十三阿哥允祥,允祥生前封怡親王,而且雍正特許他的親王爵位世襲不降級,是所謂的鐵帽子王,所以他死後由他的第七子弘曉繼承怡親王爵位,那麼允祥的其他兒子怎麼樣呢?
允祥的長子弘昌在雍正元年封貝子,雍正十三年進封貝勒,乾隆四年因為得得罪被革去爵位。第四子弘皎則在雍正八年封寧郡王。其他兒子未成年,沒有封爵。
再看一個例子,康熙的第十六子莊親王允祿,他的王爵給了孫子永瑺,所以兒子們的爵位都不高,二兒子弘普封貝子,六子弘明封輔國將軍,第八子弘曧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鎮國將軍都是較低的爵位了,他們混得簡直不像親王的兒子了。
最後再一個和親王弘晝,他是雍正的兒子,乾隆的弟弟,在影視劇裡也是經常出現的。他的和子中,除了繼承和親王爵位的永璧以外,七子永琨初封輔國公,四子永璸、六子永煥都只是鎮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