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沐君影視
-
2 # 國仕匯
性格不同,看中的不一樣!
勾踐委曲求全,苟延殘喘,只因心中有一個唯一的理想,那就是復仇,拯救越國免於吳國的宰割,臥薪嚐膽!自己已經不是自己的了,是為了心中的理想而活,可謂以身許國,自己的個人尊嚴完全已不計較,吃屎喝尿。只為實現追求抱負。
項羽是一個渾身充滿英雄氣的人,力拔山兮氣蓋世,“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相對來說是一個簡單的人,曾欲與劉邦單挑,“一決雌雄”。
正如後人比較有代表的對項羽的看法,一是杜牧曾詩“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從來未可知”。二是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杜牧和李清照顯然是兩類人,杜牧為之惋惜,因為杜牧追求的是建功立業,是一個結果。李清照相對著重於人的氣節,不論結果,看過程。
項羽不是勾踐,勾踐也不是項羽。後人也有的是項羽,也有的是勾踐,都會存在下去,也都是一種選擇。
最後獻上毛主席的一句詩句,雖與題幹不是很對題,但也與大家分享,“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
3 # 陶瓷大學冰糖與木瓜
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既然勝敗乃兵家常事,江東又是才俊聚集之地,為何項羽要執意自刎烏江,而不肯捲土重來?
王安石在《烏江亭》一詩中給出了答案:“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才俊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連年征戰,將士早已疲憊不堪,更是將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中。無謂的殺伐早已讓項羽失去民心,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當初追隨項羽的江東八百兒郎無一生還,寶馬和美人更是盡皆喪失,項羽自覺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於是自刎烏江。
-
4 # 伴虎吃豬
項羽自恃甚高,他以前認為的一個小角色竟然擊敗了他。他認為韓信不知兵,認為劉邦不足掛齒,沒想到卻敗在他們手上。
1.他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他沒有面目活下去了
2.項羽打了十多年仗,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如今劉邦治下的百姓不就是安居樂業嗎,他為了不讓江東百姓受苦便自刎於烏江。
3.龍且在濰水被韓信擊敗,已經喪失了楚國的主力,楚國軍力無論是失去軍隊還是龍且對項羽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4.項羽從韓信十面埋伏中突圍而出,他並不知道江東是不是已經落入劉邦手中,江東父老是不是還會信任他。
5.韓信,陳平的離去,范增的死亡,英布的背叛可能也會讓他深省吧。
-
5 # 魔方歷史觀
垓下之戰讓項羽輸得很徹底,項羽自起兵開始,大小戰役七十餘,戰無不勝,可最後卻栽在了劉邦的手上。項羽本人也在奮力殺敵之後,於烏江自刎身亡。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能有此評價,足以說明項羽的勇武,論戰績,論個人實力,項羽都不差,完全可以選擇暫時退卻,像勾踐臥薪嚐膽一樣,等日後東山再起,但是項羽並沒有這麼做,他也不可能這麼做。
原因一:項羽的行事風格項羽本人就是那沙場上的萬人敵人物,勇冠三軍,行軍打仗也是正面硬剛,如在楚漢戰爭時,劉邦雖然是最終的勝利者,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劉邦也沒少被項羽所壓制,但最終結果卻是項羽敗,劉邦勝。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之一還是在於項羽的性格,項羽相比於劉邦,不那麼重視謀臣的建議,倘若鴻門宴上,項羽聽從范增的話,殺了劉邦,那也沒後來的事了。
而項羽的這種剛硬、不搞彎彎繞的行事風格,註定了他在失敗之後不會選擇苟且偷生、忍辱負重,而是會轟轟烈烈的戰敗而亡。
原因二:項羽的個人心理就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有人勸說項羽暫時退卻,等待東山再起,但是項羽笑著說他自起兵,便是帶著八千江東子弟四處征戰,事到如今,原班人馬死亡殆盡,就算江東父老不怪罪項羽,但他項羽行事頂天立地,又有何顏面再面對他們。
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由此來看,項羽的心中還是有愧疚的,帶領著一眾兄弟出來打天下,到了什麼都沒得到,兄弟皆身死,自己也走上了末路,又有何臉面再回江東。
結語項羽何許人也,乃西楚霸王,年輕時便曾言對秦始皇可取而代之,一位力可扛鼎的勇武之人,一位沙場上的萬人敵,項羽的行事風格,如那山中青竹,寧折不彎;如那象棋中的過河卒,死戰不退。
西楚霸王項羽,走的就是那破釜沉舟的路子,沒有退路,這樣的項羽不會去選擇什麼忍辱負重、以待來日的。
-
6 # 夢魘怪說
項羽要是懂得這個早搞定劉邦當皇帝了,何必還會淪落到烏江過不過的問題啊。項羽是天縱奇才,一路走的太順了,二十四五歲鉅鹿一戰就名揚天下,而牛逼的人往往容易驕傲,而項羽這個超級牛逼的人超級驕傲,以至於眼高於頂,發現不了手下的人才,聽不進去別人的忠言,韓信本來是項羽手下的,要是重用了還有劉邦什麼事,范增的話項羽要是多聽點,劉邦早掛了。項羽比較任性,也有任性的資本,封王看誰順眼就高封,定都就選自己家鄉,楚懷王說殺就殺了,誰不服就去打到誰服,於是那些封王頗多怨氣,項羽疲於奔命的一個個打,讓劉邦鑽了空子,殺害楚懷王又失去大義,讓劉邦尊起了一面為懷王復仇的大旗,定都的那個地方又坑,不能保證一個穩定的後方和廣大的戰略縱深,一次戰敗就一敗塗地了。項羽確實是一個英雄,但英雄往往當不了帝王,他哪有劉邦那腹黑啊,要是沒有,給他再多機會他也是輸,要是有,早就贏了,何至於此。
-
7 # 長島男爵
因為劉邦不是夫差,夫差之所以放過勾踐是因為他想爭霸中原,但劉邦沒有那個需要,十分天下已佔其九,只要全力剩下三五個郡就行了,沒有轉移注意力的必要。
況且項籍壓根就不是江東人,項籍是江北(淮)人。
即使是現代,兩個地方都是涇渭分明的不同文化區,
江東(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是吳語區,
江北(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是官話區。
項籍只是避難到江東而已,江東人就是個打工仔,流血流汗有份,吃香喝辣沒份,西楚高層清一色的江北人,僅有有一個江西的范增也被排擠走了。 你說項籍把江東壓榨(死了一堆人,卻享受不了龍之地的待遇)到這個份,他敢過江東嗎?
事實上項籍死後,江東基本上是傳檄既定的,灌嬰等人帶上一萬多人,打下幾個關鍵點,其他地方派人通報一下就投降了。
到江北不一樣,劉邦幾十萬大軍開當江北,魯城堅守不降,最後還是劉邦以魯公之禮安葬項籍,魯城這才投降的。
ps:項籍最初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魯城是其最早的封地。
下相(項籍家鄉)、
魯城(項籍最初的封地)、
彭城(西楚的首都)都在江北。
江東、江北兩地一比較,就看出來江東壓根不擁護項籍,過個毛江東,過了說不定被江東父老捆了向漢王邀功呢。
-
8 # 鹹止
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不懂政治。當秦王朝還在的時候,各路諸侯勠力攻秦,項羽的軍事才華得到極大程度的發揮,在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立了頭功,實力也最強,所以起義成功之後他有天下走向的決定權,最終項羽恢復了分封制,封了各路諸侯。但是他在分封的時候沒有一碗水端平,關係也沒有協調好,加上項羽自己迷信武力,跟各路諸侯關係也不好,導致他們造反叛變。
項羽不懂政治,不安民心,四處起火,即使打仗再厲害,也疲於奔命,遲早會輸。
所以我覺得即便沒有劉邦,也會有張邦、王邦、李邦。項羽的失敗,原因出在他自己身上。
-
9 # 大保168
家產打完了,主要是一忍致死!除非項王回心轉意,先滅蕭何,再滅劉邦,也就是三分天下了,然後再北滅韓信,坐擁張良!
-
10 # 浮沉的歷史
項羽和劉邦之間勝負不是年齡的因素,在楚漢戰爭後期項羽已經無力迴天了,即便是到了江東也已經不能捲土重來了。
軍事力量喪失殆盡在楚漢戰爭後期,項羽決策失誤遭受了數次大敗,導致其軍事力量極大的被削弱。
一敗濰水:在韓信攻克趙國後,又對齊發動了進攻,項羽決定派龍且和周蘭率二十萬與齊軍聯合作戰,雙方在濰水遭遇。韓信先堵塞了濰水的上流,隨後又率一部分軍隊涉水發動主動攻擊,在遭到反擊後韓信佯裝敗退,龍且認為韓信膽怯,於是全軍渡河追擊韓信。韓信見龍且已經中計,於是放水淹沒正在渡河的楚軍。隨著龍且就全軍覆滅,項羽開始感到十分恐懼。
二敗汜水:在彭越襲擊了項羽後方佔據了數十座城池,項羽決定親自帶兵解決彭越,在離開成皋大營時,要求留守的曹咎堅守不出。但曹咎在項羽離開後,忍受不了漢軍的辱罵,在全軍度過汜水時,遭受漢軍半渡而擊。楚軍損失慘重,楚國的金銀財寶都為漢軍所獲,曹咎、司馬欣均在此戰中自殺於汜水邊。
三敗該下:經歷了前面兩次大敗後,楚軍在垓下之戰中僅剩下十萬人,而漢軍總計集結了三十萬大軍。儘管項羽兵力遠少於漢軍,但其強大的戰鬥力在最初抵擋住了第一波攻擊。於是漢軍全軍出擊,項羽大敗於垓下,在連續的追擊中,項羽軍隊被斬首的就有八萬人,剩下的或潰散或投降。
所以即便項羽到了江東,劉邦也一定會繼續追擊項羽,所謂的烏江根本阻止不了劉邦的追兵,項羽也沒有時間和力量在組織起一支可戰之軍。沒有軍隊的項羽拿什麼和劉邦爭天下,到了江東又怎麼捲土重來。
回覆列表
首先項羽的性格,其次劉邦不會像夫差,他會趕盡殺絕,而且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他大勢已去,各諸侯聯盟對抗他,他也不會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