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內ERP專題
-
2 # 請你等等我
簡單地說,詩歌是合於聲韻的文辭,有曲調入於樂者稱歌,無曲調獨吟誦者稱詩。由於文辭律樂的高度發達和分化,現代所謂的詩歌,一般指詩。
詩言(心或情)志,文載(大)道。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人們用韻文表達、表現了男女戀情、勞動號鼓、朝庭諷頌、鄉野歌哭。按照合於聲韻的文詞標準,詩歌在中國曆朝歷代中出現了數個高峰。
1.《詩經》是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形象地記錄了武王伐紂後五百年間的社會風貌。
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佔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而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爾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詩經也描寫了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的憤怒吶喊和聲討,發出了對生存權利的疑問和咆哮,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詩經》廣泛地運用了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成為《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開創了中國韻文藝術的先河。後世,賦曾經成為中國韻文藝術的一個巔峰。
2.詩至漢代,辭賦大興,併成為中國漢代詩歌的標誌。
漢代,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於詩。辭賦遠承《詩經》賦頌傳統,近接《楚辭》,兼收戰國縱橫辭說之鋪張恣意的文風,成就了漢代文學的燦爛與輝煌。
漢賦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對仗的工整;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和、音節鏗鏘;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
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代,唐後逐漸式微。
3.詩至唐代,古風又起,律絕鼎盛,中華詩歌蔚為大觀,這也是時人眼中的詩歌。
南朝時,沈約們就發現了中文的“平上入去”四聲,並總結出詩句連屬上的“八病”,唐人揚棄了過於講求音節美感的“八病”之約,開創了格律詩的新體制。
唐詩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如現代新詩之與古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事物的兩面性,唐詩的長處也是一個短處,是一個很大的缺陷。而唐詩依據的韻書,極大地方便了格律詩的創造和流傳,但也在平民百姓間割斷了詩歌所用文字之聲音的嬗變。隋唐韻書及宋金的《平水韻》,既不能切合古代詩經的韻律,也已不適於當今多數人的發音。
事實上,律詩絕句正是因為她的抑仰頓挫從來就不登大雅之堂,上至天子祭社稷、平民葬爹孃之莊重嚴肅場合,不曾見過律絕,實際上,這種場合的律絕的抑仰頓挫會讓人有種耍猴的感覺。
4.宋代,詞風大盛,雖不想說,律絕體詩歌開始式微,但固定句式的文法己顯疲態,詩歌又上升到長短錯落的雜言時代。長短句—詞始於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舊唐書》記載:"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CROWN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標誌著一代文學之盛。
後世研究宋詞,有“婉約派”與“豪放派”之分
婉約派的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窄狹。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並以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豪放派則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配畫手法、 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音律,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而蘇軾則成為“大江東去”的豪放詞宗。南渡以後,時代鉅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一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沾溉詞林後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5.元曲的興盛,是繼宋詞以後的又一次雜言體詩歌大繁榮的重要標誌,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詩的體裁看,原有齊言和雜言的區別,在唐代中葉以前,最初是詩經、樂府和古近體詩,句式由四五六言到七言,是詩歌體裁變化的主要路徑,雜言體裁也曾出現並在發展,卻不曾獲得主要的位置,至元代,則鄉旅肆市大盛,蔚為大觀。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一韻到底,不避重韻、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元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元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多種;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並可以俗語入對。
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6.明清時代,社會和文化更趨發達,文學的創作主體和審美受體大量擴張,趣味更加多樣化、自主化,用詞更趨平民化、俗白化,小說和戲曲風行,此時的古代詩歌真的已成了“文之餘”,成了小說和戲文的“插曲”。
7.五四運動,狂飆突進地撕碎了古代詩體的衣衫,白話新詩鳳凰涅槃般浴火新生,生成新時代的《女神》。
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詩歌的創作逐漸走向僵化,“濫調套語”充斥,“無病呻吟”泛化,古典詩歌所使用的詞彙與現代口語嚴重脫節,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對仗用典以及平仄韻律上)的種種嚴格限制,對詩歌表現不斷變化而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造成極大的束縛。
新詩的旗手—艾青,被稱為吹著蘆笛的詩人,他主張“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色彩,給顏色以聲音,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艾青的新詩汲取了西方詩歌的意象,更多地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古詩賦比興的手法,現代白話將古詩的藝術手段造化為幹軍萬馬、黃河倒懸之勢,對普通大眾、勞苦人民的藝術關照,如驚雷閃電之狀的蒙太奇,定格、拉近、推深、迴環、往返,撕裂萬里長天而氣勢更盛、感情更強。“大江東去”的蘇軾,也只能望著“淘不盡的後生豪氣、民生真情”而興嘆而擊節。
當然,新詩不只艾青一家,而是燦若星河,並形成多家多派。雖其風格幹差萬別,但多是出於對大眾勞苦、家囯興亡的真實關照,讓古詩的江湖沉浮、春秋流逝、金樽檀板、香草美人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8.從歷史的角度,長眼量詩,中國詩歌從雜言體的詩經發展到齊言體的唐詩,確實是一個巔峰,但一浪更比一浪高,直到現代新詩,識見和胸襟,終於讓充沛天地間的感情突破了語言的外殼,讓青苹之末、讓蒼海之底、讓藍天之心等量齊觀,讓一草一木、一介一民可以直抒胸襟。
也是在當今的物質文明之上、文化背景之下,普通百姓都有了上天入地的認識、海晏河清的概念,機械化、自動化、電子化的認同。古典詩歌作為現代文明網路上的一個插曲、一段過門、一個音符或音節,能讓我們以精煉、深涵、圓熟的方式回溯歷史、陶冶當下。
今人,立於相對論的渾天之頂,量子論的青苹之末,基因論的生命之花,回望中國詩歌源流的數點青峰,會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的自如,也會有“蕩胸生層雲,一攬眾山小”的眼界,但是,
為了我的祈願
詩人啊,你起來吧
而且請你告訴他們
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要來
說我已踏著露水而來
已藉著最後一顆星的照引而來
我從東方來
從洶湧著波濤的海上來
我將帶光明給世界
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借你正直人的嘴
請帶去我的訊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類
和遠方的沉浸在苦難裡的城市和村莊
白日的先驅,光明的使者
請清道夫來打掃街衢
請搬運車來搬去垃圾
讓勞動者以寬闊的步伐走在街上吧
讓車輛以輝煌的行列從廣場流過吧
請村莊也從潮溼的霧裡醒來
請村婦開啟她們的雞塒
請農夫從畜棚牽出耕牛
借你的熱情的嘴通知他們
說我從山的那邊來,從森林的那邊來
請他們打掃乾淨那些曬場
和那些永遠汙穢的天井
請開啟那糊有花紙的窗子
請開啟那貼著春聯的門
請叫醒殷勤的女人
和那打著鼾聲的男子請年輕的情人也起來
和那些貪睡的少女
請叫醒睏倦的母親
和她身邊的嬰孩
請叫醒每個人
連那些病者與產婦
連那些衰老的人們
呻吟在床上的人們
連那些因正義而戰爭的負傷者
和那些因家鄉淪亡而流離的難民
請叫醒一切的不幸者
我會一併給他們以慰安
請叫醒一切愛生活的人
工人,技師以及畫家
用草與露水所摻合的聲音
披上她們白霧的晨衣
請叫那些健康而美麗的醒來
說我馬上要來叩打她們的窗門
請你忠實於時間的詩人
帶給人類以慰安的訊息
當雄雞最後一次鳴叫的時候我就到來
請他們用虔誠的眼睛凝視天邊
我將給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輝
趁這夜已快完了,請告訴他們
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
-
3 # 愛在田園
大唐盛世,沿襲了大隋王朝的基業,在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歷史性頂峰。縱觀大唐歷史,詩詞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經濟繁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大增,必然國泰民安,更加包容開放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頻繁互補,不斷創新發展,人們閒暇之時,都會吟詩作樂,共享盛世之繁榮,謳歌國家之昌盛。
加上唐朝皇帝也是文化名流,必然在教育方面更加看中,有了政策加持科舉選拔,作為科子你不會詩歌,就無法考取功名,也做不了達官貴人。社會風潮之下,自然詩歌得到長足發展,前赴後繼的詩人噴湧而出!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只有好好學習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只是每個朝代表現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唐之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頭的時代,唐之後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大放異彩的時代。
國家文明的延續,就是文化傳承發展。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長盛不衰,就是文化不斷創新延續的結果。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他都消失在歷史長河,究其原因就是文化沒落了,沒了繼承註定國家也就結束了!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文化的傳承更加重要,文化的輸出更是關鍵,當世界人民都學習漢語,都學習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將永遠屹立世界民族藝術之林。難怪美帝國務卿說,中西之爭是意識形態之爭,文明之爭,文化認同之爭!
作為炎黃子孫,處在最美好的時代,處在世界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我們要積極做好中華文明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讓世界充滿中華仁愛,共同發展!
-
4 # 思無邪學無涯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自己的文學形式和文化特點。
唐詩之所以繁榮於唐代,是因為:
1.從文學形式上講,先秦諸子散文,漢賦,魏晉志怪小說,南北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的。
2.從語言表達上講,文字的發展是越來越簡化,相應地文學表達體裁也是跟隨文字的變化。
3.從社會經濟和人文精神和人們感受的角度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感情越來越複雜,拘謹的文學形式不能表達,所以會有新的體裁出現。
4.從時代特點看,唐朝的統治者都喜歡詩歌創作,也推動了詩歌的繁榮。
5.從科舉考試看,唐朝的科舉是考吟詩作賦的,所以客觀上推動了詩歌的發展。
-
5 # 狗耙田文學
唐朝建立後,國家保持了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經歷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治理,經濟、文化迅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科舉制度造就了一大批文人雅士,為詩歌的發展和鼎峰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多種因素使得唐朝成為中國詩歌的鼎峰期。
1.“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唐朝以後對中國文學史的最高讚賞,而唐詩的誕生就為後面朝代的文學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它們或多借鑑於唐詩的題材、內容、風格、音律,或以詩為詞,開拓新詞,或以詩入樂,千古詠唱,或以詩點評,小說生情。
2.唐朝詩歌題材豐富多樣,繼續發展。
懷古詩,談古論今, 崔顥說“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詠物詩,託物言志,王安石說“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山水田園詩,有景有情,王維說“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邊塞詩,壯闊豪情,王昌齡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羈旅詩,思鄉懷人,杜牧說“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既有朗朗上口的詩歌,也有晦澀難懂的詩歌。
3.體裁發展和完善,近體詩出現。唐代的五言詩、七言詩和樂府歌行得到了發展,並趨於成熟,更加註重音律美、意蘊美,最終形成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絕句。
4.“李杜詩篇萬口傳”,李白浪漫主義詩歌激情澎湃,飽含詩意,卻又能抨擊權貴,一代詩仙在盛唐中仰天長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的高傲造就了唐朝詩歌巔峰。
又有詩聖杜甫寫下“三吏三別”,讓後人瞻仰這安史之亂的離別、苦難,“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不管趙翼怎麼說李白、杜甫詩詞“至今已覺不新鮮”,但事實證明後世再也沒出過能和這兩位比肩的詩人。
5.唐朝的詩歌不是僅僅依靠李白、杜甫這兩位詩人,還有詩鬼,詩豪等兩千多位詩人,上值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個個都能吟詠詩歌,留下近5萬首詩,給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增添了無限的魅力。
6.唐朝,是詩歌的時代,是其他朝代都難以媲美的。說白了,後面的朝代已經超越不了,詩已經被唐人寫“盡”了。後人只能退而謀出路,一個時代造就一個時代的文學形式。宋朝人只能去寫詞,元朝人只能唱小曲,明清只能去寫小說?
並不是說這些朝代沒有誕生好的詩,就拿宋朝東坡先生的詩來說,詩也是一絕,但相比之下,他的詞更能體現他的豪放之氣和宋朝的風氣。唐朝的詩已經接近於完美,詩人之多,體裁之廣,風格多之異,其他朝代已經不能相提並論了。因此,詩歌盛於唐。
-
6 # 文品古今
其實中國文學發展到隋唐時期,呈現出的是一種全面繁榮的局面,特別是唐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更是堪稱輝煌的代表,各種文體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比如唐代散文、駢文的成就同樣是巨大的,比如古文運動的興起,使古典散文再次煥發了光彩;駢文上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更是經典之作,全篇讀來氣勢一貫,一氣呵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多少人喟然歎服。其中,詩更是巔峰中的巔峰,也就是說,詩歌的成就最為突出,唐詩體現了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其主要表現如下:
一、詩人和作品的數量都遠超前代,據清編《全唐詩》和陳尚君《全唐詩補編》,共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詩有五萬五千多首。
二、內容題材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幾乎涵蓋了唐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內容包羅永珍,既歌詠政治,也描繪一般的風俗民情,既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也讚美壯麗的自然景觀,可謂唐代藝術生活的再現。
三、藝術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詩歌表現的主題得到了極大的昇華,風格流派比前朝更加多樣化,融合南北風格之長,可謂盡善盡美矣。
四、唐朝詩歌中透出的雄渾的自信的精神。唐人完成了詩歌格律化的程序,並且普遍地意識到詩歌是一種美的構造,普遍追求“風格”和“興象”,以開放和開明為根基的反映盛唐氣象的詩歌即為審美典範,無不透露著唐人的自信、博大的風采。
五、唐朝詩歌巨大的影響力。唐詩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滋養著華人的心靈世界,而且也對域外諸國的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地最為明顯。在近代以來,更是世界範圍內的大量的漢學家紛紛開始研究唐詩。
那末,是什麼原因使得唐朝詩歌如此鼎盛呢?
一、隋唐結束了長久的大分裂,使得中國重新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空前繁榮起來,隨著各種適應大一統國家而誕生的制度紛紛建立完善,比如科舉制。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得到極大的流動,文學得以超越地域侷限。如李白杜甫等人就曾周遊祖國各地,見識了國家的大好江山與風土民俗。開明與開放的國策,使得唐朝形成了新的自信的風氣,絲綢之路在當時極其繁榮,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也使唐朝文學受益。
二、唐詩的鼎盛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個時期,自覺的文學時代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文學的藝術特質得到了充分的認識,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都為唐詩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基礎。唐人得以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基礎上,合南北文學之長,創造了唐代輝煌壯麗的文學,其中的代表便是唐詩。
魏晉南北朝簡稱為中古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學與學術漸趨分離,文學的政教目的逐漸分離,文人開始自覺追求審美。在思想上突破了儒家思想的侷限,擴大了詩歌的表現;在形式上,追求辭采聲律的美,建立了詩歌的基本格式。這兩方面,在唐代經過沈佺期、宋之問等文人,還有初唐四傑、陳子昂、李、杜等詩人的發展,使詩歌跨入鼎盛時期。
更不論初唐四傑、李杜、小李杜、韓孟、元白等大家頻出,風格各異,他們不僅創造了精美的詩歌,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上的永恆印記。我們永遠以唐詩為豪。
中國是詩的國度,這話一點也沒錯。
回覆列表
因為國家文化和制度
其實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鼎盛什麼,與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的喜好有關,就如同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受老闆影響是相同的道理。所謂的“楚王好細腰”,全國好細腰就是這個道理。
在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以後,普通百姓則可以透過讀書,參加考試而進入仕途。到了唐朝,保留和發展了這一制度。
本身唐太宗李世民是很有文采的,他的詩寫得不錯。雖然《唐詩三百首》沒有收錄,《全唐詩》有收錄李世民的詩歌
詠雨
唐代: 李世民
罩雲飄遠岫,噴雨泛長河。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巖阿。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而且,唐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有當場寫詩歌這一項。但凡各學子想透過考試登科,寫詩的能力是不可缺的。不像到了明朝考八股文。考試的主要形式是寫詩——稱為“試帖詩”。這種試帖詩的規定很嚴格:每句必定五個字,每首有規定的句數(一般為十二句或十六句)還要講究平仄、對偶和押韻。
著名的應試詩有白居易的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祖詠的
《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其中祖詠寫因意盡而擱筆也成了一段佳話。句子數量不夠。
所以,唐朝是詩歌最鼎盛時代與國家的政策和領導人喜好是非常有關係的。如同到了宋朝,本朝皇帝和前朝皇帝(如李煜)喜歡填詞,而導致文人紛紛學習填詞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