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合眾企業管理

    (1)選擇。

    當我開始考慮讀博士這條路的時候,我跟大多數女生一樣躊躇了,要繼續讀嗎?當時的自己只是隱隱約約的覺得自己很喜歡學校的這種氛圍,也很滿足於這種簡單的生活。雖然中間也經歷過發論文的壓力,也有過對論文的厭惡,但是回頭才發現在自己過去的兩年中,我更記得的是做研究時這種簡單又專注的生活。因此,我明確了自己對校園生活的喜愛,也就有了讀博的願望和目標,爭取以後成為一名高校老師。

    把計劃跟家人和男朋友溝通之後,家裡人和男朋友都表示支援。男朋友跟我是研究生同學,他一直就很支援我考博士,他覺得女生考博士挺好的,以後做個大學老師,時間靈活,沒有太大的社會壓力,也就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於是,姐毫不猶豫地開始了考博之路。

    (2)聯絡導師。

    確定了要考博之後,我就開始跟現在的研究生導師溝通考博的事情。導師也很支援並且提出了很多建議,包括如何準備跟未來導師溝通的材料(一份個人簡歷、一份自我陳述、一份未來研究計劃,總之就是要做到規範,跟申請國外大學一個樣,從形式上就要讓導師覺得你很有準備)以及怎麼樣選擇導師(大家經常討論的是選有行政地位老師好,還是選有學術潛質的老師好,但是俺老師給了一個最easy的答案:有學術地位的老師最好,意思是行政和學術兩不誤的導師。。。當時我就石化了)。

    於是照著現在老師的建議,我選定的老師是一位過去有很多行政職位,但是現在很專心做學術也比較有影響力的導師。然後給選定的導師寫了封郵件,附上了我的材料,再加上我很想成為您的學生之類的話若干。結果,鬱悶的事情就發生了,導師直接回覆,某某同學,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已經不管招生的事情了,請與某某老師聯絡,他負責處理我的招生事宜。對於這樣一個結果,我當時就鬱悶了,連個歡迎報考都沒有,讓我情何以堪啊,心想導師估計不是很歡迎我,有點想放棄了。

    但是一想,反正郵件發出去了,再發一遍也不費事。於是按照他給的地址給負責招生的老師轉了郵件。第二天就收到了負責招生老師的回覆:某某同學,由於碩博連讀的人數較多,Y老師今年可能只有一個外招名額,Y老師現在主要從事%%%方面的研究,如有興趣歡迎報考。

    看到這個回覆,姐當時又糾結了。這是啥米意思呢?真心歡迎嗎?為什麼沒有傳說中的師兄聯絡方式,導師聯絡方式呢,連見面要求都沒有!!無語問蒼天呀。在瞎逛了幾天網上資訊之後,綜合大家對導師回覆的總結,我把我這個回覆認定為了,偽歡迎,意思是公平競爭,成績說話。於是我只回了一封表示好好複習的郵件之後,就基本上再也沒就實質問題跟這位負責老師聯絡了。

    插曲:由於聯絡的第一位導師不是很可靠,我又聯絡了另一位老師,另一位老師更麻煩,給我的回覆如下:某某同學,已收到你的簡歷,謝謝!我現在從事%%方向的研究,請你談談你對這個方向的理解。於是我又鬱悶地把這位老師放棄了,原因是他的方向我確實不是很瞭解,而且根據他的回覆,他需要的是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所以我默默地。。默默地。。再也沒跟這位老師聯絡了。

    在這裡重點會分享我聯絡導師的經歷和複試的經歷,主要都是為了鼓勵大家。有時候收到老師不可靠的回覆真不代表你沒有機會,只要老師願意給你公平競爭的機會,你就應該感謝並且全力以赴。特別是那些比較牛的導師,他真的沒有必要來關心你一個學生的考博,對於他來說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對咱們這樣的小蝦米而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好好複習。(但是!!但是!!考博並不只是埋頭複習就可以的事,到考試的前一天,姐幡然悔悟,腸子都要悔青了。。。)

    (3)複習

    跟導師聯絡之後,雖然不是很滿意,但是也沒有太妨礙我的複習。按照大家一般的流程,我也開始了在網上收集資料的歷程。結果我又凌亂了,沒有,沒有,沒有,是的,什麼都沒有。最後只有英語找到了一些真題,是從淘寶上買的,最後一套英語題目還是2008年的。。。環境這麼艱苦也沒辦法呀,我也只能開始埋頭複習了起來。

    1)英語。(此複習方法強烈不推薦)

    開始正式複習前,我看了一下從旺旺網商城裡買了一套資料(歷年真題,閱讀理解200篇,詞彙10000精解),大概瞭解了一下英語考試的難度,自己估摸了一下跟六級差不多,心裡就比較靠譜了。然後選擇了一個變態的英語複習方法,考G。並且制定了一個宏偉的計劃(三個月搞定,這樣如果導師最後不要我,還可以申請國外的學校),但是現實總與計劃相違背,最後的結果是由於自己下不了狠心去報名,選考位時一直把時間往後推遲,結果一方面錯過了G的考試,另一方面又耽誤了複習專業課的時間。

    在我結束英語複習時候,我還沒開始練習作文,真題一套也沒做過。如果加油惡補,比較高興的是,今年考試時,居然有一篇閱讀是我做過的原題,但是就憑著這幾下惡補,我後來的英語成績還是考了70多,是第二高的分數。也正因為這個成績,在複試的時候,讓面試的導師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2)專業課。(專業課我就純粹沒複習方法。。。)

    因為之前放棄了跟老師進一步套磁的機會,也就沒有了複習範圍,同時又由於沒有例年真題。姐在專業課的複習上只能像愚公一樣的看招生簡章上的專業書。一遍看。。一遍做課後題目。。。兩遍之後考試的時間就近在眼前了。

    這個時候,我才想起來,是不是該跟老師聯絡一下了。於是給負責招生的那位老師發了郵件,表示希望在考試前能見見他。沒想到老師爽快地跟我約定了時間,於是在考試的前一天,我終於跟老師有了第一次面對面接觸。

    在閒聊了一會兒以後,老師開始問:“那你複習得怎樣了?”答:“就是按照學校給的參考書看著。” 老師驚異了,問:“沒有別的複習資料?”答:“沒。。。網上沒找不到任何其他資料。。” 老師愣住了,無奈的給了我一份資料,讓我回去臨時報報佛教,然後恨鐵不成鋼的補了一句:“你怎麼不早點來找我”。我當時才領悟了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考博必須當面見導師呀!郵件什麼的全是浮雲!!有木有!有木有!

    PS:其實老師給的就是出題老師上課的課件。許多學校都一樣,專業課的出題老師基本上就是教授專業課的那個老師,而且經常幾年都不會變的,因此如果能夠花點心思找到報考學校的學生打聽一下,找到課件就很容易得到考試重點的。

    經驗1:套磁必須要到見面的那一步才能放棄呀!!甚至見面一次不行就去見兩次,只要導師沒明確拒絕就一定要見下去。

    經驗2:複習一定要均勻分配。千萬不能複習偏。

    經驗3:在均勻複習的基礎,最好有個突出的分數,這樣導師容易有更深刻的印象。

    (5)結果

    結果就是因為我初試成績確實不高,而報考的那位導師沒有爭取到額外名額,所以錄了那位初試成績更高的兄臺。但同時,由於複試時的表現,面試的一位老師主動打電話給我表示願意接收我。

    所以,考博真的還是很公平的。只要你努力過,就肯定有收穫。那位兄臺沒有任何的科研經歷,但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認真複習,得到了老師的認可。而我雖然在初試的時候成績不佳,但是由於在過去的三年裡積累的科研經驗,也最終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誰說考博不公平了呢,只是你有沒有努力認真到那個份上而已。

    1,個人簡歷的話,其實只是很基本的一個介紹,寫得清楚簡潔就是最好的,因為像想法之類的東西會在自我陳述和研究計劃中突出。教育背景一定要清楚。科研成果和已獲獎項最好是科研方面,再小輔助一點其他社會活動之類的。無關的又不是很有代表性的東西儘量少寫,像什麼班級棋牌比賽之類就儘量不要寫上去佔版面了。(最好一頁紙之內)

    2,自我陳述大概就是說清楚你為什麼要讀博,你讀博有什麼優勢呀,你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導師之類。主要突出你讀博的優勢,讓導師對你有些更深的瞭解。

    3,我覺得研究計劃要突出的是你有做研究的決心,以及強調在你之前的研究中,你是掌握了一些知識的。換句話說,就是要透過研究計劃展現你是能夠獨立進行科研的,就像碩士的開題報告那樣。至於對不對口,就得看導師的想法了,有的導師不介意對不對口,只看潛力。但是有的導師就喜歡要找能夠立刻開始科研的學生。所以多聯絡幾個導師很重要。

    另外,自我陳述和研究都不要太多,宋體,小四字型,word一頁紙之類最好。網上有很多資源,可以參考一下。

    複試的時候特別地留心了一下我的競爭對手,是個年齡較大的男生,問了一下,初試的分數也比我高很多。如果只招一個人,按初試成績,自己估計會被刷,當時很挺鬱悶,但是也不可能再後退,硬著頭皮走過了複試。

    複試時,我報考的導師不在。心裡放了些心,因為對其他老師來說,他們根本不清楚你的初試成績,只會針對你的複試表現而給你打分。整個複試中,老師也只是對我以前已發表的論文以及畢業論文提了些問題,讀研的時候我已經發表了一些論文,所以給別人講自己寫的東西還是挺不費勁的,另外,我大三就考過雅思,所以口語部分也沒有太大的障礙,就是好久沒說了一開始不太順利,但是就在我不停的“sorry,pardon"中,我居然還是跟老師和諧滴溝通了。所以,口語千萬不要慌,用手比也是可以的,老師最注重的是你能否用口語進行溝通,對口音、語調沒太強烈的要求。

    總之,複試的結果自己很滿意,看面試老師的表情也很滿意,但是想到自己的初試成績還是忐忑不安的回家等通知了。

  • 2 # 陳義楠講師團顧問

    1.你真的需要博士學位嗎?

      在像技術這樣的學科中,你不需要有博士學位就能成為最好的。因為這是一個以實踐為基礎的行業,你可以在實地工作中獲得相關的技能。

      2.研究你感興趣的領域

      一旦你決定跳上博士之船,研究你感興趣的領域,瀏覽不同大學不同院系的網站,閱讀教師簡介、過去和現在的博士生簡介以及他們的出版物。

      此外,試著和相關係的博士們交談,給他們發郵件,或者使用像ResearchGate或Academia這樣的社交網站聯絡。這可能會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

      3.選擇基於自己研究專案的博士學位

      許多研究小組,主要是在歐洲大學,要求在他們的工作領域中申請博士學位,並通常資助所有被錄取的申請人。

      然而,一般來說,你可以選擇任何你感興趣的話題後,進入博士學位,甚至在你本來研究的領域也可以。

      4.選擇一個好的導師

      在攻讀博士期間,一個好的導師是至關重要的。你需要他們在學業上給你指引正確的方向,並在你可能遇到的任何其他問題上提供幫助。

      查閱未來主管的學術資料、出版物和過去的主管經驗。如果可能的話,和他們以前的學生聯絡,和他們談談你和那個老師一起工作的決定。

      你不一定需要一個著名的學者,他可能不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和注意力,所以明智地選擇。

      5.你是否應該選擇一個跨學科的課程?

      在選擇博士學位的時候,你有很大的自由,而且它最終會變得非常專業,但也要考慮就業能力因素。

      這對於人文學科來說尤其如此,在人文學科中,一個高選擇性的或小眾的博士課題可能不適合主流學術界,或者在你完成學業後獲得學術職位的空間更小。有些課程可能很難為他們的部門融資、獲得資金和安置學生。

      然而,有時在本科課程中所學的技能會派上用場。許多從事媒體研究和數字人文學科的人都有工程、技術或其他科學學科的背景。

      6.進行廣泛的閱讀

      博士學位的目標是培養一個獨立而敏銳的學者,為此它需要有人能夠承受更廣泛的閱讀。所以,閱讀任何你能找到的東西,讓自己跟上你所在領域或特定主題的每一個變化。

      記住,博士學位是閱讀和寫作技能的飛躍。做好準備,儘可能地去挑戰,因為大部分工作都是你自己做的。

      7.處理好學術生活及人際關係

      這種嚴謹的學術追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會導致負面的觀點。然而,當你從內心看到它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有很多積極的方面。在不同的城市或國家參加會議、研討會和研討會是一種有益的經歷。

      因此,與同事、研究人員和學者建立關係網,發展你的關係網,以平衡研究生活中固有的孤獨。這將進一步有助於在未來找到資金和可能的工作。

      8.保持激情,堅持到底

      對你的主題充滿熱情是很重要的。這並不意味著你需要享受痛苦,但你應該能夠看到前方的一線光明。

      讀博士學位時,不要只是在名字前加上“Dr”,或是為了獲得某種認可。讀博士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研究一個課題。首先,根據你的激情來提煉一篇論文,然後其他的就會隨之而來。

      9.儘量不要在工作之後在申請讀博士

      許多人在攻讀博士學位前從事教學工作或工作,所以他們可能會請假完成論文,然後再回去工作。有時候,工作經驗會幫助你找到更加好的博士課程。

      許多人對自己所受的學術培訓並不滿意,因此他們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以填補這一空白,並提升自己的職業前景。

      然而,如果你想進入學術界,不要等太久才開始讀博士。這會阻礙你事業的發展。最好先完成你的博士學位,然後再從事教學工作。

  • 3 # 雨魄雲魂66

    博士畢業後可能會風光無限,但讀博是一個很煎熬的過程,沒有一個強大的心理和堅定的毅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在博士圈裡有一句話,在讀博期間沒因太難而哭過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你在讀博前要知道以下事情:

    1.你能忍受實驗的一次次失敗,你做不下去而一次次換課題這種焦慮嗎?你常常會發現你辛辛苦苦幾個月或更長時間做的實驗在那一瞬間就全白費了。你需要重新找課題,重新做實驗。

    2.你能承受別人的文章一篇篇發,而自己一直做不出來,老闆天天訓斥你做不出來這種壓力嗎?

    3.你能承受年近三十而一無所有,別人都有房有車以及別人冷嘲熱諷的這種經濟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嗎?

    4.你能忍受因達不到畢業要求或老闆不讓畢業而一次次延期帶來的痛苦嗎?

    如果你覺得可以忍受著一切,那就可以選擇讀博了。雖然不同的課題組有不同的情況,但總之讀博之路是一條艱辛之路,請慎重考慮。

  • 4 # 最新電影花絮

    博士不僅在學業上花費更長時間,而且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最終拿到學位。博士生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經費不足和指導問題。

    1. 學校研究經費縮減

    過去常聽說博士留學生拿著獎學金養活一家老小,而近年更普遍的情況是:博士生本人的獎學金不抵讀書所在城市的藍領工人收入。研究生想盡快學成,只憑獎學金恐怕不夠,往往需要動用家庭存款。

    美國聯邦政府2011年對文科專業裁減了近30%的財政撥款。實驗室類的研究相對容易實現市場化,而中國學生想在人文、社科類申請科研基金,競爭是相當激烈的。 這未必跟科研水平有關,很多文科基金只發放給本國學生。

    就算是你博士畢了業,找教職崗位時,通常也要跟其他申請人PK科研經費。跟國內類似,經費發放往往偏愛資深學者,資歷老的大牌教授常常拿課題拿到手軟,而精力旺盛、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青年學者反而拿不到課題。

    很多博導都沒有多年獎學金給他們的博士生。這類研究生於是必須承擔大量助教助研工作,四處籌集經費。一方面獎學金總量縮水,另一方面博士生擴招,造成大多數博士研究生必須身兼多職。

    2. 指匯出現重大問題

    師生矛盾在博士生和導師之間很常見,具體表現一是,導師在指導方面出現重大問題,二是師生關係不融洽。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這類問題都會影響學生的表現,矛盾甚至可能激化到殘害導師的犯罪行為。北美的很多院校都在管理上投入學生心理諮詢和行政干預,建全對學生的保護機制。

    博士生在申請經費、找課題、發表論文、畢業等一系列嚴肅的學術事務中都需要獲得博導的鼎力支援,任何溝通不暢、理解偏差都可能對學生繼續深造造成阻礙。比如導師沒能在離職或離校前安排好時間表,延誤學生畢業答辯或開題。

    漫長的學業過程中,學生自身也可能因為家庭原因、身體情況等方面推遲研究計劃,被導師視為“拖延生”而處於被動。學生這時如果再想重新獲得導師的全力支援,就必須在一兩年內持續推進研究程序,與導師建立良好的溝通,贏得信任與尊敬。

    很多人一提到導師就會緊張。這是因為博士生處於學術生態圈的底層,和教授的地位差距懸殊,博導的意見或態度左右學生的命運,博士生過度解讀導師的一舉一動也就不奇怪了。

    師生關係不僅僅是導師和學生兩個人的關係,還包括學術委員。通常每個博士的學術委員會里有至少兩名資歷深厚的評審。博導本人與這些委員的關係會間接的影響到學生。有些教授會安排高年級的博士生指導碩士或入門博士生。同在一個實驗室工作,每個人的表現都在合作中被關注,不少博士生在合作中都曾遭遇碰壁。

    實驗室不是辦公室,博士生和導師也不像員工和老闆,除了自主性,熱愛科研這些必要前提,高情商和好運氣其實是決定你能否被認可的關鍵。

    3. 科研創新難度加大

    一位老教授告訴我說,他60年代讀博的時候,與博士論題直接相關的書籍只有十幾本,而現在他手下的博士需要每個月瀏覽上百篇文章,數十本書籍或書評才能跟上某個學科分支的發展,知道這個領域正在發生什麼。

    文獻閱讀對學者的意義在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不過博士研究並不看你“輸入”了多少,消費了多少現有的知識,上了多少課,而是考量你能“輸出”多少,在已有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又貢獻和創造了哪些。

    北美一流學校對博士生的要求都很高,最佳化現有系統不等於創造新知識,能做到推動學科發展的寥寥無幾。Philip Guo在自傳《博士碾壓》裡提到,他所在的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業要求博士生獨立開創出新的領域,或者對現象的闡釋拓展出與多學科交叉的論題。

    這樣一來,在密集的森林裡再找空地和創造條件栽下一棵樹,成功率不會很高。每個人都必須經歷試探出發、被迫中斷、承認失敗、重新出發的週而復始,才能不斷追趕和保持在一個領域的前沿。

    Philip在《博士碾壓》裡提到一個有意思的視角:跟隨牛導師看似資源多多,機會多多,但這些超級大牛往往喜歡去鑽研超前而且高風險的研究課題。高風險意味著高失敗率。教授拿著充足的科研經費對某個專案一投入就是8年10年,做不出預期的成果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學生來說,在這個專案上一做好多年而不出結果,恐怕很多人都吃不消。

    Philip在書中提到他的一個師兄花了9年投入在一個專案上,最終專案失敗,在這過程中連一篇好文章都沒發出來,於是這位學生只好捲包走人。Philip從入校起就跟師兄在這個組裡,到了第三年他下定決心不再做這個專案,另起爐灶從頭開始,後來證明他是對的。否則他很可能就跟那位倒黴的師兄一樣。

    當他回顧自己六年的博士求學經歷時,Philip總結說懂得止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是他能畢業的關鍵。跟他師兄命運不同之處在於,他所以能撤出那個專案,有個幸運因素,就是他自帶獎學金而不用依附導師。

    4. 非學術崗位吸收掉部分優秀博士生

    北美博士生通常花2-4年的訓練獲得博士資格,這個資格意味著被認可有獨立承擔研究專案的能力。拿到博士資格後,博士生自動升級成“博士候選人”。他們一般不再選課,而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消費研究的企業、研究所、政府機構,很多人這時已經用完了最初的學生獎學金或揹負學生貸款,需要努力創造就業機會:投遞簡歷、參加會議、聯絡合作、假期實習。一部分幸運者在這過程中得到非常棒的工作機會,很有可能就此放慢博士論文寫作的速度甚至放棄博士專案,拿著資格證書走人。

    據統計,自然科學類的博士約60-70%在得到博士資格以後完成學業。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博士生,這個數值大約只有40-50%。即使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也只有不足30%的博士繼續留在學術圈。

    5. 個人因素

    國內的報道和微信上有不少關於研究生生存狀態的報道。讀博之前,建議大家放平心態,別把個人對研究的興趣當作首要條件,因為進到這扇門來會發現能讀下來一個博士其實需要做足準備,個人努力之外還要具備一些堅實的條件,比如個人財務水平是否能支撐幾年內處於低收入狀況,導師的學術方向和個人打算,來自家庭的支援,本人的綜合素質。

    讀博士起始年齡通常都是20幾歲到30出頭,正是人生建設的黃金期。在這期間,建立一段穩定的浪漫關係,每天起床後能立即投入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找到對的搭檔和團隊,這些都是把人推向正軌的關鍵助力。

    然而一般意義的幸福生活——平衡感情、家庭、事業這種要求對博士生還是挺難的。博士的薪酬相當於低工資的全職工作者。做科研需要全心投入,需要個人極其自律。想要用幾年光陰在科研上找到重要突破口,在人類知識體系的高塔上哪怕增加一塊小石子,都需要拿出十足的精力。這種訓練使一個人要學會適應和享受孤獨,習慣與挫敗感長期作伴。

    《博士碾壓》那本書提到,在讀博這條路上平均每個人對要不要走人猶豫過5次。也就是說,只有那些一直選擇繼續,並且每一次都找到出口的幸運兒才有辦法一站到底,攻下學位。

    總結: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有沒有共同點?

    幾乎每個過來人都跟我提到說,無論什麼博士,真正考驗人的就是抗逆能力。按校長助理的話講,最後能穿上博士服的都是“Ph.D. of Resilience”。

    我自己也在博士第二年和第三年底遇到瓶頸,到了必須要決定“走人還是留下”的緊要關頭。好在我當時受到高人點撥,沒心死放棄,才又找到新導師,調整課題方向開拔繼續。

    回顧往昔,真的要感謝那些為我引路和加油的人。

    抗逆能力和耐受力是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內動力,遇到貴人和機會是外界條件。想要順利畢業,兩者缺一不可。想在畢業典禮上戴著博士帽跟親朋好友慶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 5 # 六眼觀潮

    讀博前必須瞭解期刊論文的發表,如何處理和保持應對困難的事情,確保自己活力旺盛,還有就是各學科,讀 寫 交流的關鍵技能等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敘哈桑將軍是俄重保物件,這讓第四裝甲師有點眼紅,巴沙爾會在戰後“卸磨殺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