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影生活
-
2 # 吾十一
切爾諾貝利的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災難,也是人類對自己一次警告,HBO拍攝《切爾諾貝利》也是一個好的題材,但由於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題材本身的可塑性不強,要從這個事件展現出一些人性也是不錯的,可以說HBO的《切爾諾貝利》是一件合格的作品。
-
3 # 風箏蛙
可以當成一部準紀錄片來看,拍攝的確實很不錯,時代背景還原的也挺好。當然,老美拍的毛子核事故片,對於毛子官場描寫有沒有或者說有多少過於誇張的地方各自心裡有個數就成了。反正對個體英雄事蹟和英雄們背後付出的代價描寫的還是不錯的。世界級的災難面前,需要無數平凡的英雄。
-
4 # 閒人電影
豆瓣9.6,真實發生過的恐怖片
在《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陳冠希飾演的私家偵探有這麼一句臺詞:所有事都是這樣,會過去,被忘記。
種種的熱點與輿論確實應徵了這句臺詞,但有些事實卻永遠不會抹去,因為人類用生命記錄下了歷史的真相和殘酷。
切爾諾貝利,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輻射事故,當時由於操作人員的違規操作致使第四號反應堆堆芯發生爆炸。
8噸多強輻射物質洩漏,其輻射量相當於400顆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而這次事故也間接導致了前蘇聯的瓦解。
之後關於切爾諾貝利的傳說層出不窮,什麼陰謀論,巨鼠橫行,百鬼嘶吼……,然而事件的真實情況很少有人知曉。
一向大膽的HBO就將這一事件拍成了五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在權遊爛尾的風口浪尖上,HBO也算給了我們一個慰藉。
在《切爾諾貝利》剛出第一集後便獲得了超高的口碑,IMDB9.5分,豆瓣電影9.6分,爛番茄新鮮度100%。
以恐怖片的視角去看待這部迷你劇,這已經是無法超越的存在,更別提“切爾諾貝利大爆炸”是真實發生過的人為災難。
一向大膽的HBO就將這一事件拍成了五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在權遊爛尾的風口浪尖上,HBO也算給了我們一個慰藉。
在《切爾諾貝利》剛出第一集後便獲得了超高的口碑,IMDB9.5分,豆瓣電影9.6分,爛番茄新鮮度100%。
以恐怖片的視角去看待這部迷你劇,這已經是無法超越的存在,更別提“切爾諾貝利大爆炸”是真實發生過的人為災難。
放射塵埃擴散到城鎮中,落在孩子臉上,散在女孩頭髮上的景象,簡直就像末世來臨,而人類對於此,真的是無能為力。
劇中關於這種不知情的痛心比比皆是,甚至還有掩蓋事實的揪心,正是用一個謊言去遮住另一個謊言,造成了日後的難以彌補。
用“人間煉獄”來形容切爾諾貝利爆炸後的場景,一點都不為過。
我們來看一句關於核輻射流傳很廣的話,這句話概括的很形象,
“殺不死你的,會慢慢折磨死你。”
這種折磨在於謊言,在於不知情,在於無所畏。
關於謊言。
劇中開場的老人,在被監視的房間內錄製完自己的遺言後,選擇了在凌晨1點23分57秒上吊自殺。
他之所以在特定時間結束生命,就是為了以此來警示世人,而他的遺言也將成為戳穿謊言的證據。
時間撥回到兩年前,還有更多的謊言在發生。
一聲巨響打破了還在睡夢中的人們,切爾諾貝利第四號反應堆堆芯發生了爆炸。
技術人員趕忙向副總工迪亞特洛夫彙報堆芯爆炸的訊息,但他在震驚過後,指責他們腦子亂了,反應堆的堆芯不可能爆炸。
在一陣自我催眠後,走出實驗室,看到散落滿地的石墨碎塊,心裡就已知曉技術人員彙報的情況無誤,堆芯確實爆炸了。
可是,由於眾多的原因,他極力編造謊言,讓手底下的工作人員做著錯誤的規避措施。
即使技術員已經被輻射到身體開始大面積腐爛,儀表盤測量資料爆表。
與總工、廠長商討時,三人的做法出奇的一致。
廠長極力撇清和自己有關,把責任推給他們的不認真負責;副總工則是繼續掩蓋事情的真相,告訴他們只是工廠發生了火災,並且說一切都是按照總工批准的方案進行。
總工自然也不是什麼孬人,使用自己的手段將自己擇的一乾二淨。
三人不歡而散,廠長和總工向中央彙報此事,接下來的一幕,我們看到了更大的謊言。
會議上,中央聽到彙報後,電話作出了指示:核電廠情況已經被控制,只有工廠周圍有輕微輻射,而蘇維埃核武器被視為重要國家機密,所以要確保這次事件不會帶來不利後果。
言外之意,就是控制訊息傳播。
另一波人,則認為現在已經有人由於輻射而死亡,並且這樣的情況還在不斷的擴充套件,應當立即讓民眾知曉,將損失降到最低。
兩撥人爭論不下,一位高管站起來對所有人說:“我們要相信國家,堅持中央的指示”。
而他們採取的方式卻是封城,切斷電話線,控制一切可以外洩的媒介渠道,讓核反應爆炸的訊息徹底鎖死,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機密不被洩漏,對政府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而對外宣告的卻是工廠爆炸已經得到有效控制,讓民眾不再有恐慌情緒,從地方到中央,無一重視此次事件的嚴重性。
要不是輻射飄到了瑞典,被瑞典政府檢測出來後通知了前蘇聯政府,所有事情還會籠罩在陰雲之下。
那位最先隱瞞反應堆堆芯爆炸事實的副總工雖然得到了不好的結局,但是他也貢獻了最震撼的一幕。
當他把輻射量已經讓200倫琴的儀表盤爆表的訊息告訴總工時,總工笑了笑讓他去樓頂重新測試。
而明明知道這是一條不歸路的迪亞特洛夫迫於上級的壓力還是走了上去,看到放射性煙塵從堆芯滾滾升起。
他的後背盡是絕望,轉過頭時,臉部已然變紅。
他明白,自己已經死了。
關於不知情。
前面提到的在橋上起舞的所有人,後來都因接收了超高輻射死去,這座橋也被稱為“死亡之橋”。
斯維拉娜·阿列塞維奇的著作《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是對切爾諾貝利核災的真實再現。
她走訪了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徵招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員。
其中有一段描述消防員和她的妻子的故事,這對夫婦就是劇中的瓦西里消防員和他的妻子。
消防員妻子在醫院見到因處理核爆炸事件而受到輻射的丈夫時,關於他的狀況說了這麼一段話:
“他的嘴巴、舌頭、臉頰、一開始是小傷口,後來越來越大,白色撥片一層層脫落……臉的顏色……他的身體……藍色,紅色,灰褐色……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從嘴裡跑出來,他被自己的內臟嗆到。我用繃帶包著手,伸進他的嘴裡,拿出那些東西……這些都是我的回憶!無法用言語形容!至今無法釋懷!唯一拯救我的是一切發生的太快,我沒時間思考,也沒時間哭泣。”
換句話說,就是受到核輻射的人,身體都會由外向內一點點的熔化。
這樣恐怖的慘狀,甚至連戰場下來計程車兵都不忍直視。
十四天後消防員過世了,可是,他臨終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所滅的火到底是什麼。
沒過多久已經懷孕的妻子生下了他們的孩子,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實際上,她的體內吸收了28倫琴的輻射。
4小時後,孩子永遠地離開了。
關於無所畏。
在這場災難之中,還是有英雄存在,他們是工廠內的值班長、技術員,他們是救火的消防員,他們也是幫忙撤離的軍隊、民眾。
縱使已經知曉核輻射對自己今後會產生的影響,他們依舊走在了最前面。
但因為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後果卻不可磨滅。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800年:專家稱消除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後遺症需800年,而反應堆核心下方的輻射自然分化要幾百萬年;
9.3萬人:33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數約為9.3萬人左右;
27萬人:27萬人因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萬人;
34萬人: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前蘇聯疏散了11萬多人,隨後數年,又從汙染嚴重地區搬遷了23萬人,前後共疏散34萬餘人;
50萬:參與搶救切爾諾貝利的英雄們有五十萬;
至此,切爾諾貝利核災不再是某個國家的私事,已經演變成全球性的災難。
4號反應堆底下仍舊埋著200噸核輻射物質,儘管已經被石棺封存,但由於地下水流的問題,石棺頂部已有裂橫。
一旦發生洩漏,將會致使整個歐洲變成不適宜人類居住的不毛之地,更為嚴重,會間接影響全世界人類活動。
災難已經過去,遺留下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
現如今,那裡的人被叫做“切爾諾貝利人”,他們戀愛、生活、看病、工作等等,人群都會避而遠之。
把他們看成異類,而這樣的不尊重似乎沒有消逝的動靜。
在切爾諾貝利留下的一切都被清理、掩蓋的局面下,世人是否對人類活動的行徑有所規範,才是避免悲劇再次發生的根本。
-
5 # 三略嗶嗶嗶
HBO新劇《切爾諾貝利》現在已經放出三級了,不否認“HBO出品必屬精品“,但是當我們在看一部電視劇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到,這僅僅只是一部電視劇而已。他並不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真實的歷史,可能裡面有部分事件和真實歷史比較類似。但是編劇,作者,導演為了提高電視的一個觀賞性和娛樂性,都會做一些或多或少的誇張手法,來描述當初的歷史事件。所以當我們再去看這部《切爾諾貝利》這部美劇的時候,我們並不能指望這部電視劇能夠給我們還原某一部分的歷史真相。
其實當我們去看這部美劇的時候,我們並不要抱著一種還原歷史真相的紀錄片去對待。更多的應該是從這部美劇的本身,瞭解到我們現在的一些缺點。其實也是想讓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有一群人。在守護著我們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的大公無私,是我們應該去敬畏的尊重了。
切爾諾貝利事件,本身就是人類歷史上一場人為的重大災難事件。再加上事件發生後,政府對事件處理的一個了態度,所以很多人就會說是政府的問題。其實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政府也是人組成的,政府的制度都是人建立的。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的面面俱到,更何況,不同的環境下上,政府的組織結構和職能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把事情責任全部推歸於政府,可能有個別政府人員的一個瀆職造成沒有及時的去處理事件,那我們就要去分析是不是制度建立的不完善,還是個別人員的問題。就像是我們現在生活中,這一些各種緊急預案一樣。我們也都知道不能保證每一分緊急預案,都能有效地去處置所應對的事件。也正是因為有了完善的制度、法律法規、緊急預案等這些東西。才能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安定平和的環境中、從而避免了更多類似切爾諾貝利時間的發生。現在看來有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有個別沒有嚴格的去遵守制度造成。
-
6 # au337954
好看是好看,但是看了劇透再看就很沉悶了,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特別是知道很多關於切爾諾貝利事件的真實事情再看這邊電視覺得就很草率,就是沖沖帶過
回覆列表
“極端的幸福與極端的絕望中間只隔著一片震顫之葉,生活莫不如此?”這是毛姆在其名著中寫下的名言,卻不經意間成為了所有切爾諾貝利人的真實寫照。
這部HBO的5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一經播出,就在國內外各大影片網站和影評界獲得史無前例的一致好評,為什麼呢?
因為它帶我們回到了33年前,從事故第一線到層層主管,透過一個個普通而又特殊的視角,用最剋制,也是最壓抑的手法為我們重新演繹了切爾諾貝利的故事。
故事從1988年4月26日開始說起,在莫斯科一間老舊的房屋中,一位頭髮斑白、面容憔悴的老人對著錄音機緩緩訴說開始,畫面在我們眼前徐徐拉開帷幕。我們可以看到在慘白燈光的照耀下,一個八十年代蘇聯普通家庭內,陳舊的屋內擺設,狹小的室內空間。
痛苦的回憶連同義憤填膺的激動讓他又一次忍不住顫抖,抿兩口水後,他用平靜的語氣開始講述:
“……在切爾諾貝利沒有理智,在那裡發生的一切,之後發生的一切,甚至我們做的好事,所有的一切都是瘋狂的,我已經告訴了你我所知道的一切了,他們當然不會承認,他們總是這樣做,我知道你會全力以赴的。”
當他欲言又止的說完這番話時,他彷彿知道,這就是結尾了。
老人把桌上一堆錄好的錄音帶,連同剛從錄音機裡拿出的這一帶全部包裹在報紙中。然後迅速來到窗子邊,拉開窗簾的一角,警惕的看了看窗外。隨後把錄音帶裝入垃圾桶中,在平靜地外出倒垃圾過程中,乘盯梢的人不注意,把錄音帶藏入一扇窗戶中。
做完這一切,倒完垃圾,他站在昏暗的馬路邊上,顯露出平靜與滿足。
下一幕,還是剛才的老舊房屋,只是老人看了看時間,抽了根菸,摘下眼鏡,選擇用上吊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位老人,就是本劇的主人公之一,蘇聯著名的無機化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切爾諾貝利事故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瓦列裡·勒加索夫。
什麼?開場六分鐘,主人公就死了?別急。
回到2年1分鐘前的烏克蘭普里皮亞季,一名家庭主婦半夜醒來,充滿愛意地看了看仍在床上的丈夫,準備幹家務活,突然閃亮起的火光與隨之而來的巨大震動與轟鳴,讓她出神地凝望著窗外。
很快作為消防員的丈夫收到了全員集合的通知,前往核電廠滅火。
而另一方面,作為剛剛發生火災的核電廠主管負責人的迪亞特洛夫,此刻卻顯得固執而自大,不斷地強調“讓水流入堆芯!”面對屬下工作人員的直言相告“已經沒有堆芯了,堆芯已經爆炸了。”他不以為然,認為僅僅只是發電箱的故障與區域性爆炸,並且不斷命令屬下人員疏通水泵。
而對眼前爆炸事故,更沒有一絲的責任心,面對同事一連串的發問,僅僅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出一句“交給消防隊……”
面對臉上充滿震驚的同事所說的“堆芯爆炸了!”雖然嘴上不以為然,但心裡充滿疑惑的迪亞特洛夫仍然選擇親自走出控制室檢視,當他走到破碎的玻璃窗,望向地面的那一刻,顯然他已經清楚的知道了大概發生了什麼――地面上遍佈著破碎的黑色的石墨碎塊,整個核電廠只有一個地方有石墨,而那就是反應堆芯。這意味著反應堆的確爆炸了,並且裸露在外。
悲劇的是清楚明白事實的迪亞特洛夫,沒有在第一時間告知並組織所有人立即展開行動,而是固執己見,選擇沉默。
他的沉默直接導致第一時間前來處理事故的消防隊員在沒有任何生化防護措施就進入了事故現場近距離進行滅火作業。
這些消防員成為除了核電廠員工之外的第一批犧牲人員,他們當中幾乎所有人在未來的一週內相繼死去。
令人驚訝不已的是作為一個無時無刻不再運轉的大型核電站,特別是當晚還有實驗活動,而廠內居然沒有完整的監控人員配備,甚至連一個隨時監控報數值的標準放射量測定器都沒有,只有一個手持的小型放射量測定器,而且還顯示了最高數值3.6倫琴。
而就是這麼一個數值,在後來,卻成為了所有相關領導層的救命稻草。
在良知與慾念面前,從身處事故第一線的迪亞諾洛夫到幾個部門主管在聽到和麵對事故的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該怎樣處理,不是該這樣挽救,更不是使損害的結果降到最低,而是怎樣才能推脫責任,保住自己的一官半爵。
緊急委員會開會時,面對儘快撤離的提議,眾人議論紛紛。
可令人憤懣的是,對待這樣能使民眾第一時間得到最大保護的提議,老邁的能源部長,居然用對國家的熱枕和對信仰的真誠來綁架眾人的思想價值觀,並堅持錯誤的輻射數值,最後用一句“國家的問題交給國家”成為了對自身責任最終的推脫。
為了徹底封決民眾輿論的壓力,甚至還同時作出了封閉城市、切斷電話線的決定,這一系列的極負責任的一通操作,使得從第一線到莫斯科高層會議都沒有人產生過任何異議,都僅僅只是把事件定性為水箱爆炸事故,從沒有懷疑過3.6這樣極低的數值是否符合一個剛經受過劇烈爆炸的核電廠所應有的數值。
直到本劇的主角,一個作為學者顧問出席最高層會議的核物理學家,在參會前偶然看到一份報告中,對接觸了黑色礦石的消防員當場受傷昏厥的驚人描述,才清楚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對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領導層直言相勸,整個事件到這個時候才出現了一絲轉機。
與躲在地下防核爆室內緊鑼密鼓開會的緊急委員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沒有接受過任何防核輻射演練,並對核洩漏一無所知的當地民眾們處於好奇而無知,在爆炸後的第一時間裡,不是躲在家中或者是開始緊急疏散,而是不約而同的來到了當地離爆炸不遠處的公園近距離的觀賞。
彷彿這場爆炸,就像難得的新年之夜,而這充滿異樣光芒的火焰,就是絕佳的禮花,殊不知,伴隨著空氣的流動,核洩漏的塵埃已然四處遍佈,他們每個人的人生從這一刻開始,註定變成了一場一代代不斷延續的悲劇。
劇中的另一條線,在距離切爾諾貝利九百多公里的白俄羅斯核能研究所中,一個兢兢業業、高度負責的女科學家意外的測量到了放射值。
然而,當她無比驚恐地來到明斯克的上層部門提議派發碘片、疏散民眾時,卻在觀眾意料之中遭遇到了官僚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阻撓,大腹便便的部長對待眼前的科學真理嗤之以鼻,斥責她是危言聳聽、散佈恐懼。
另一邊當臨危受命的勒加索夫隨同能源局官員來到切爾諾貝利,透過直升機觀察到了裸露在外的反應堆,可即便如此,當主人公和能源局官員走下飛機,前來迎接的高階工程師和委員會主任仍然大言不慚地說事故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甚至還對訴說真相的勒加索夫冷嘲熱諷,直到以身試險的將軍親自駕車帶著高區間放射量測定器去爆炸現場進行測量,查明真相。
令人憤怒的是,被士兵帶走的那一刻他們眼中充斥著的依舊不是人性的憐憫,而是對慾念的留戀。
在運用高區間放射量測定器測出了高達15000倫琴的放射量後,主人公絕望的提議儘快撤離民眾,在官僚主義作風無比氾濫的年代,對民眾大規模的疏散?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同樣絕望的領導此刻接受了核物理學家的另一個提議,用5000噸硼和沙子來穩定反應堆中的放射性物質。
與此同時蘇聯政府也從阿富汗戰場調集了大量軍隊進行救援,並最終開始大規模疏散民眾,可這樣的行動開展卻是在國際輿論和歐美各國都清楚知道切爾諾貝利事故之下,距離爆炸發生36個小時之後才得以展開。
那麼這究竟是為了蘇聯的國際形象而展開的行動,還是為了人民的福祉而進行的救援呢?
看似事件已經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然而這僅僅只是切爾諾貝利危機的開始。
先前的爆炸與大火使得反應堆內部產生了上千噸的石墨與放射性物質的混熔岩漿,而此時反應堆正下方地下室內水池充滿了反應堆洩露的冷卻用水,再加上五千噸的硼與沙子,一旦熔合物與水相遇,產生極強的“蒸汽爆炸”,那麼所有的反應堆洩露物都將會瀰漫在空中……屆時,不光是明斯克,不光是白俄羅斯,整個蘇聯,乃至整個歐洲大陸都將成為一片廢土,後果可以說不堪設想。
蘇聯迅速調集上百輛儲水用的消防車輛,迅速抽走了大量積水,然而水池中的大部分水靠消防車是難以徹底排盡的,只能靠人工進入水池開啟閥門進行排水作業。
可這樣的任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必死無疑的,當劇中主人公核物理學家想要掩蓋事實,提高報酬,吸引志願者加入行動時,沒有人傻到看不出眼前的一切,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想要送死。
這個時候和勒加索夫一同處理事故的能源局官員站了出來,明確說出了這項必將犧牲,卻關乎國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做的事情。雖然官員滿嘴說的國家與民族,但眼神裡真正流露出來的是人性的悲憫。
在生命,在人性的感召之下,很快就有三名志願者穿上了全身防護服,義無反顧地走向了一望無盡的黑暗,走向了這趟必將死亡的路途。
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劇中存在如此之多劊子手和懦夫的同時,也依然有英雄,那些不斷倒下卻依舊在堅守著崗位的核電廠工人,那些明知繼續下去毫無疑問的會受影響的消防員,那些明知接觸具有高放射性的前線消防員後果卻仍舊堅持的醫生與護士,那些駕駛著直升機義無反顧地對反應堆爆炸處連續不斷投擲硼和沙子的機組成員,更別提在第二集片尾明知一去不復返卻依舊踏上開啟水池閥門之路的三名勇士。
如果主管實驗的負責人迪亞特洛夫在實驗中規範操作,如果他能在第一時間把所知道的情況迅速報給上級,如果消防隊能夠身穿防化服進行作業,如果民眾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撤離,如果國際科學機構能夠在第一時間介入參與……
然而,事實是並沒有那麼多如果,一層又一層的官僚在本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同時,傷害了自己,同時也使無數因此而死的民眾成為了自己官職生涯的無言墓碑。面對自身的過錯,可怕的是不是不敢承認,而是他們完全沒有敢於承認的勇氣。
“一個人竟然可以擁有無盡的權力來支配他人!這已經不僅僅是欺詐和謊言,這是對無辜人民的戰爭!”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她的著作中,曾如此義憤填膺地寫道。
所有世間巨大悲劇的醞釀,往往都是在一個人的一念之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整部劇的前兩集,無數鮮活生命就此開始的厄運,已然讓人心痛不已,然而這部劇卻還有短暫而又漫長的三集。
伴隨著第二集片尾,當三位勇士身穿著防護服在所有人的注視之下,慢慢走入黑暗,那黑暗中傳回的陣陣迴響,如同無數民眾在臨死前的最後幾聲哀鳴,讓人心頭不由的為之一顫。
當我們走出壓抑而沉重的電視劇,回顧這段長達33年的歷史,在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後,雖然時間一直在遠去,記憶似乎會淡忘,但死亡卻仍在繼續。
切爾諾貝利就如同世界的一個傷疤,雖然傷口癒合,但死亡的痛苦,會讓世界永遠為之銘記,因為…這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