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求索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 2 # 歷史笑春風

    魏延是蜀漢一流的大將,早年跟隨劉備屢立戰功。《三國演義》中描寫他在漢中之戰中還射中曹操一箭,射落曹操門牙兩個,險些活捉了曹操,可見其驍勇。當年劉備選拔將領守衛漢中,大家包括張飛自己都認為是張飛。誰知道最後宣佈是魏延,一營皆驚。

    劉備問魏延如何守衛漢中,魏延說,如果曹操率傾國之兵來,我就防禦他。如果他派遣將領率十萬兵來,我就為主公消滅他。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魏延守衛漢中,沒有出過任何差錯。

    到夷陵之戰失敗後,魏延就成了蜀漢留下來的有數的大將。按理說諸葛亮應該重用魏延才對。但由於諸葛亮沒有實戰經驗,魏延這些行伍出身的將領心裡是對諸葛亮馬謖這些紙上談兵的指揮者是不服氣的。因此,諸葛亮也對魏延不放心,怕難以駕馭。

    第一次北伐,奇兵用了久跟在諸葛亮身邊的趙雲出萁谷。守街亭用了馬謖大敗。這更引起了魏延的不滿。

    魏延唯一一次獨立行動是在公元230年七月,諸葛亮令魏延、吳懿率一支輕騎,進入羌中。魏延在羌中如魚得水,招兵買馬,將部隊擴大為萬名騎兵。十一月,馳回漢中。在首陽遇到魏國名將郭淮的截擊,大敗魏軍。魏延因此大功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這是魏延唯一一次獨當一面,也是後期蜀漢難得的一次勝仗。

    從此以後,諸葛亮便不讓魏延獨當一面,將他死死抓在手裡。魏延經常感嘆自己才不得用。

    諸葛亮為了制約魏延,用楊儀為長史。楊儀是有名的卑鄙小人,專門和魏延作對。諸葛亮一死,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冤殺了魏延。他誣陷魏延要造反,魏延沒有辦法,只有帶幾十個親隨入川向劉禪上訴,被楊儀截殺在半路。魏延死也沒有向魏國邁出半步去叛逃。

    魏延一死,蜀漢再沒有大將。在姜維這個才能不出眾的將領窮兵黷武下,蜀漢在魏國一次進攻就滅亡了。如果魏延不死,蜀漢不會淪落到這種地步的。

    殺魏延只有錯,沒有對。這是楊儀一夥矇蔽劉禪幹下的惡行,劉禪從來都沒有認可過。最終劉禪也藉著其他的過錯給了楊儀應有的懲罰。

  • 3 # 紅繞歷史

    收線,我們來看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的魏延與劉備的這樣一段對話:

    《三國志》: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影視劇《三國》中的魏延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句話不禁在當時震撼了劉備的叢臣,現在讀一讀也感覺十分雄壯。其中劉備將鎮守漢中這個重要任務交給魏延,說明了劉備對其能力的充分肯定與信任,不然不會在大家都以為要派遣張飛的時候劉備卻選擇了派遣魏延,說明劉備認為魏延比張飛更合適。

    再來看看魏延是怎麼死的?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鳥獸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影視劇中的楊儀

    可以看出魏延的死,是起自諸葛亮的死,楊儀與魏延為了爭奪北伐軍的話語權而相互在劉禪面前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但是楊儀佔據了遵從諸葛亮退兵計劃的大義,得了將士的支援;而魏延一是因為私下看不楊儀,二是因為自己覺得勞師遠征是國家大事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廢國家大事,其實也很有理。其實魏延死得真的很冤。

    在劉禪還沒有做出最後指示的時候,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要是劉備知道了自己看重的人才因為楊儀的私憤而死,估計會氣得從墳墓裡爬起來!魏延的死也直接導致蜀漢後期沒有真正的猛將,姜維九伐中原,也沒有一個真正能頂用的將領!

    再看看《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

    所以,加上古人的觀點與我個人的判斷,魏延真是死得不值,而且殺魏延絕對是一個大錯特錯!該死的是楊儀。

  • 4 # 物語情歸

    謝謝邀請。魏延字文長,勇猛威武,性格傲慢,鋒芒必露。三國時期被劉備任命為將軍,後被提拔鎮遠將軍,鎮守漢中,隨諸葛亮幾次北伐,功績顯著,進封為侯,每次北伐,魏延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諸葛亮一直沒有答應,一直懷恨自己才不能用,他的高傲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與長史楊儀之間勢如水火,有幾次魏延拿刀要殺楊儀,被諸葛亮勸阻才作罷。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重,秘密託付楊儀等人身後退軍之事,令魏延斷後。

    諸葛亮死後,楊儀大軍退卻,魏延不聽指揮,燒了道路,楊儀依諸葛亮死前的交代,派馬岱斬了魏延,將其首級獻給楊儀,楊儀誅滅其三族。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開始的形象是正面的,積極的,他英勇善戰,但到後來因他性格孤傲,得不到重用而積怨恨,魏延經常無視軍令導致失誤,諸葛亮判斷其是不忠之人,為了免除禍患,防止魏延謀反,而囑咐楊儀讓馬岱殺了他。從這種意義上說,殺了魏延是迫不得已的明智之舉,是利大於弊的正確做法。

  • 5 # 方城闕

    魏延,字文長,是蜀國著名大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入川時,魏延作為劉備帳下的私兵,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先後升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達到了個人事業的頂峰。

    作為一名功勳卓著的大將軍,魏延生性孤傲,目中無人,一言不合便仗劍在手,恫嚇同僚。尤其是和長史楊儀更是不睦,魏延和楊儀之間交惡到什麼程度呢?史書如此記載:“值軍師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坐其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18]可見二人仇隙之深,已經無法化解。魏延和楊儀的交惡甚至還傳出了蜀漢。“孫權嘗大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19]

    諸葛亮一死他更加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而且劉禪年齡尚小,怎能交權於他。於是諸葛亮臨終之際,將撤軍大權交給了楊儀。孤傲之人碰上了狷狹之徒,魏延的悲劇來臨了。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雲:“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魏延得知楊儀撤軍後,怒火中燒,親率自己掌握的先鋒部隊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鳥獸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11]

    魏延一死,正應了那句成語“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雖然蜀國在軍事上有姜維苦苦支撐,但由於皇上昏庸,奸臣當權;國土狹小,兵疲將寡,蜀國的滅亡也就不遠了,這也不是一倆個魏延式的人物所能挽救的。

  • 6 # 一貳一橙

    能力高,忠心耿耿,同時剛愎自用、目中無人。

    說實話,魏延有點像關羽,不同的是,關羽看不起士大夫,重視士兵,而魏延是除了少數人以外,全部看不起。

    魏延謀反被殺,那殺魏延是對還是錯?

    正如陳壽給魏延所做的平反一樣,魏延謀反其實是一樁冤案:

    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意思就是:魏延如果謀反的話,為什麼不去北逃去投奔曹魏,而要往南進入漢中腹地呢?所以魏延本意只是要殺楊儀而已,因為當時輿論都是魏延才是取代諸葛亮領軍的人,結果卻給了楊儀。

    以魏延的性格自然不願服從自己所厭惡的人,甚至他可能還懷疑楊儀其實是陰謀奪權的,所以才上書楊儀謀反,並想要殺死楊儀,奪回蜀漢兵權。並不是背叛。

    當然魏延最後還是鬥不過楊儀,因為他性格桀驁不馴,不止楊儀不喜歡他,連蔣琬、費禕、董允等都自動和魏延疏遠。蔣琬、董允在收到魏延和楊儀的來信後,都選擇了相信楊儀,蔣琬還帶著宿衛軍北上“平亂”,而費禕則在魏延拉攏自己的時候,假意幫助魏延,結果把他的全盤計劃都告訴了楊儀。

    而且魏延也不善養兵,在他和王平對峙之時,王平僅僅用了一句:丞相剛死,屍骨未寒,你們為什麼謀反?就把魏延的軍隊全部嚇跑了,只剩下魏延和兒子數人逃到漢中,被馬岱追上一刀砍了。所以魏延是既不得士心,又不得軍心,只能算是個弱化版的關羽。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魏延被殺到底是對是錯呢?我認為是對的,因為當時的局勢已經是魏延和楊儀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時候了。不是魏延死,就是楊儀死,而由於楊儀是諸葛亮親自委託領兵回國的人,還有費禕、王平、姜維、馬岱等的支援,這些情況楊儀自然也會在送到成都的信中寫明白的。

    所以蔣琬等才會如此篤定魏延謀反,因為楊儀在當時其實已經佔據了極大的優勢,如果選擇楊儀謀反的話,那跟隨著楊儀一起撤退的姜維等人呢?難道也是謀反,權衡利弊之後,成都才會選擇了相信楊儀,而犧牲魏延了。

    何況連陳壽都看得出的事,難道蜀漢朝廷就沒人看出魏延謀反的不合理性嗎?可最終朝廷依舊沒給魏延謀反,因為如果給魏延平反的話,那蔣琬、費禕、董允、王平、姜維、馬岱等就會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了。他們要麼手握重兵,要麼鎮守要地,要麼執政中樞,都不是好動的。

    魏延之死,表面上看只是楊儀和魏延兩人的爭鬥,實際上卻牽扯到了蜀漢整個神經,沒人敢去觸碰它,也沒人敢去提及它。魏延之死,對當時的各人來說是錯的,但對經歷了諸葛亮去世、魏楊之亂後、急需穩定的蜀漢政權來說,魏延又是死得很正確的了。

  • 7 # 使用者1313712681644

    諸葛亮被很多人看成是智慧的化身,其實亮不過是一小人而已。亮一生精於算計,算天,算地,算人,妒賢妒能,其徒弟姜威無德無才卻委以重任,他的軍事才能不及魏延十分之一,鄧艾出兵蜀國以區區幾百人的兵力,直逼成都,雷震蜀兵百萬,無人敢擋,劉嬋率文武百官跪地求降。魏延守漢中,未失寸土,魏國戰將千員,誰人敢敵?延若不死,魏人安敢南下?蜀國穩如泰山,哪來的滅國之患?自古英雄多冤死,能退則退,明哲保身。

  • 8 # 井夫子

    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

    魏延其人,在《三國演義》中,先正後反,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子午谷奇謀不被採用,及腦後反骨,被諸葛亮設計斬殺二事。然而歷史之上,卻不知此人乃是一代奇才,只為不得明“主”所累!

    1、鋒芒初露,一心為主!

    建安十三年,稱象神童曹衝病死,神醫華佗也難逃病魔之手。大將甘寧投奔了孫權,曹操也成為了丞相!而這一年中,還有一件大事的發生,就是一代奇士魏延,歸順了劉備,開始書寫其玄奇的一生戎馬!

    這時候的曹操,如日中天,在曹操到達新野縣的時候,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過去頒發的符節去迎接曹操。

    當時,劉備正駐軍樊城,無奈之下,只能率部下撤離,轉而投奔韓玄。那之後,魏延已然決心跟隨劉備,直到終於反叛殺死韓玄,獻城投降,才終於跟隨了劉備,這其中,尚且有一野史言諸葛亮見魏延反叛,便已經認為腦後有反骨乃是不忠之人,若非劉備求情,已然殺掉了,可是其時又有多少棄暗投明的美談呢?此言著實差已。

    直到建安十七年,在正史記載中,魏延才終於嶄露頭角。其時候曹操把持漢廷,才大破關中諸軍不久。而這一年,劉備終於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當時劉備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可惜戰術不行,被劉備軍大破劉璋軍,後來更派遣黃忠、魏延等平定廣漢郡,魏延數有戰功,一舉遷升為牙門將軍。

    2、鋒芒畢露,引人忌憚!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劉備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而這,似乎也為魏延悲劇的一生埋下了不可磨滅的隱患。

    都知道任何一個政治集團都是有派系的,而張飛,就是諸葛亮派系之中的一員大將。有如傳言之中,說張飛好喝酒,常大醉,可是諸葛亮卻不怪罪,反而專門送了好酒去招待。這是為什麼呢?演義之中,張飛是個莽撞漢子,正史之中也是個高傲之人,但是有一節,雖然能文能武,但是張飛卻是一個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名仕尊重的人,簡單說,就是聽話,所以諸葛亮必然願意拉攏這樣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在諸葛亮眼中張飛要遠比關羽親近的理由。畢竟諸葛亮性格謹慎穩重,掌握遠比出彩重要的多。而作為有自己想法太多的人,如關羽,以至於魏延,又何不會引起忌憚呢?

    3、鋒芒太露,子午謀潰!

    不過作為被劉備器重的人,諸葛亮的忌憚並沒有阻止魏延的平步青雲。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劉備去世,魏延被封為都亭侯。至此,這些年間,魏延一直依靠自己出色的能力平步青雲。步步高昇,甚至在劉備死後的建興五年,因為其能力諸葛亮為了預備北伐,也不得不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但是這,也終究拉開了魏延悲劇的序幕。根據《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子午谷奇謀就這麼被擱置了,而這也讓魏延知道自己恐怕仕途不會再那麼順利了,但是他還是盡心盡力,建興八年魏延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大破費瑤和郭淮。憑藉出色的實力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次年魏延又是大敗魏兵。

    而就在這幾年中,他卻早已經因為鋒芒太露,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這個人就是楊儀。楊儀何許人也?初為荊州刺史傅群主簿,後受劉備讚賞,擢為尚書。又在建興八年加綏德將軍。同樣擁有一定勢力。而這個不和,就被諸葛亮看在眼裡,但是這時候,他並沒有動手,只是裝作不知道的樣子。

    4、鋒芒散盡,名將折戟!

    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這時候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

    但是真計程車隨便嗎?諸葛亮其實已然動了殺心,哪怕是自己死後。而他早已經熟悉魏延的性格,知道自己在的時候,可以制衡他,但自己不在,卻就難了,而任由其發展,則必定不符合自己穩固的政治作風,所以一場隱秘的計謀已然展開。

    很快,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帥軍後退,而魏延卻正如所料,準備殺了楊儀,《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他追殺了過去,卻只留下了一句有名的:“誰敢殺我!”和自己的人頭。

    但是《魏略》卻記載,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終被追殺。

    但不論如何,魏延這名將,終於還是在隱形的政治鬥爭之中功敗垂成,甚至留下了一世反名。

    但是我們縱觀其一生來看,早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時候,他並沒有投降曹操,反而選擇了自己心中的明主劉備,而後一路前行,從不退縮,哪怕被政敵打壓,甚至到了最後,也不過是因為性格的高傲而想要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除掉楊儀,目的亦是為了讓蜀漢更好。

    這樣的人,又如何稱得上士腦後有反骨的賊人呢?歷史一事,汙名太多,但若是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或許總能從其中看到不一樣的面貌,還這些奇士一個更接近歷史的原貌吧!

    最後,我們再引冒鶴亭言: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於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

  • 9 # 不沉的經遠

    魏延勇猛過人,可以算一個勇將,不過為人傲慢,做事太不冷靜,不適合獨當一面。

    《三國志》裡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確了,魏延

    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從這點來說,魏延和關羽很像,關羽當時也是評價他“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兩個人都是善待士兵,但是都不善於和其他人相處。

    不過魏延比關羽的更過分的是,他甚至會在諸葛亮面前拔劍威脅同僚,這個脾氣實在沒什麼人能和他合作,所以他的定位也就只能是一個猛將了。

    這種人作為猛將在一個好的統帥下能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自己單獨領兵的話,就很危險了。

    殺魏延是必然的,從他索取兵權和起兵那一刻起,就只有死或者叛,沒有其他路好走。

    應該說,從諸葛亮死後魏延公開索取兵權起,他的下場已經不會太好了。

    任何一個團體,都必須有其執行規矩,諸葛亮既然已經明確規定的身後的軍事安排,那麼此時魏延就應該遵照命令執行,而不是跳出來反對,直接索取兵權就更過分了。在這種情況下,沒一個人敢用他。

    而糟糕的是魏延的脾氣太暴躁,從他後來的反應看,魏延的行為完全不可控制。這次他對楊儀不滿意,可以直接帶兵反對,那麼下次他對其他人不滿呢?總不能為了容忍魏延一個人,把蜀漢其他的大臣都殺了吧。

    而且魏延在蜀漢的地位太高,此時已經是軍界第一人,蜀漢無法承受他叛變的可能。既不能用,魏延又肯定會以實際行動來表示不滿,後果蜀漢又無法承擔,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殺了。

    所以在楊儀和魏延互相舉報對方造反時,蔣琬等人立刻就表示相信楊儀,而不是說要派人調查,此時魏延已經失控,最好的爆發就是快刀斬亂麻,將他殺死,解決後患。

    所以說魏延從抗命那刻起,他的命運已經註定,對於蜀漢來說,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 10 # 夢想衝鋒號

    三國魏延之死,是那段時期最大的冤案之一,世人都知道魏延是孔明錦囊妙計殺掉的,這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流傳太廣原因,給大家造成的誤解。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死於其本人的囂張,楊儀的奸詐,這是蜀漢集團政治內訌的結果。

    魏延在當時蜀漢,是除孔明之外的威望最高的人,形同於當年的關羽,被人眾星拱月,但因為他對蜀漢的忠心耿耿,又服從孔明的安排,所以一直是蜀漢的重臣,但楊儀除外。有史料記載,楊儀與魏延是形如水火,勢不兩立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魏延被殺以後,楊儀夷其三族,做得實在過分。

    關於魏延死的對錯問題,我個人覺得,無關乎蜀漢被滅的最終的結局,甚至我覺得如果魏延沒有被殺,由其掌管蜀漢軍事大權的話, 蜀漢有可能 被提前消滅。

    孔明六出岐山,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北定中原,而是奉行以攻為守的戰略方案,相當於現在北韓,走的是先軍政治。蜀漢是三個國家之間實力最小的國家,在其投降的時候,其國內人口不足百萬,而民兼菜色,已顯滅亡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停的對外宣示一下自己的武力與實力,才有可能生存下去,這是諸葛先生的方針。

    但是魏延並不真正懂孔明的策略,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抗曹反曹派,他要打曹魏,是真正的去幹,就是在孔明去世之後,蜀漢已經失去主心骨了,讓其撤兵回成都,保護現有政權的前提下,他還不理解,猶自說怎麼能以一個人的死而廢天下之勢乎,還想帶兵繼續北上。之所以沒有北上,是因為他聽到要為楊儀斷後,心有不甘,所以搶在楊儀前面撤退,意欲置其於死地。結果被弄到自己被兩邊夾擊,兵敗被馬岱追殺。

    試想,如果魏延不死,讓其掌握了蜀漢的軍權,其肯定要發動大規模的反曹戰鬥,而蜀漢以區區百萬之眾的國家,如果能支撐起這麼大的軍事行動呢?如此,只會更加加重國內矛盾,有可能引起民變,提前讓蜀漢滅亡。

    以上是個人之見,見仁見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蟻人在復聯3中出場,復仇者們能阻止滅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