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443496128

    人是自私的,如何讓政策不走樣到每一個村民身邊,人類難題,社會有病了沒有藥可以治療最可怕的是不想治療,沒有病

  • 2 # 洱海107758846

    朱由檢是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是封建歷史上最為勤勉節儉和親力親為的皇帝。16歲登基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地方勢力割據、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的混亂局面。明帝國已是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祟禎即位後首先大力剷除閹黨首領魏忠賢,解決了最大的政權威脅。但是,國內農民起義軍以陝西省的李自成和四川省的張獻忠為代表,最具實力。他們招兵買馬攻城略地,勢力越來越大;關外的滿清努爾哈赤鐵騎八旗軍英勇善戰,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關內的安全。

    祟禎面對起義軍和後金軍的威脅,增調重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同時起用袁崇煥來收復防禦遼東的重任。與前兩朝相比,朝政上有了明顯的改觀。但他求治心切,因為缺少軍餉而增加賦稅。

    因對外廷大臣不滿又重用宦官。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致使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另外,崇禎性格猜忌多疑、剛愎自用,後來殺害了鎮守遼東、威震後金的將領袁崇煥,自毀了長城。最終無法挽救明王朝的滅亡。

    公元1644年3月19日(農曆)凌晨,祟禎帝在北京煤山(景山)自盡。享年33歲。後來的史學家在總結明王朝滅亡的責任時,很多同情朱由檢的為其開脫,是因為崇禎是名聖君,他勵精圖治、勤政節勤、親力親為確實在皇帝中很少見。

    但是,他的性格猜忌多疑、剛愎自用確實算不上明君。更有人說過“明朝是亡於萬曆”。也不為過,因為畢竟萬曆帝創造出幾十年不上朝議政的歷史神話來,才使十三副鎧甲起兵的努爾哈赤逐漸壯大,最後推翻取代了明王朝。無論怎樣,崇禎做為明朝的末代亡國之君,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3 # 狐瓦拉

    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雖勤勉,卻剛愎自用,多疑少決,這是他把王朝毀掉的最大主因。

    把一個王朝徹底亡掉絕不是1、2件荒唐事就能做到的,而是一堆荒唐事。我在這裡主要說三件,至於其他的肯定還有很多,但是這三件的影響力是毀掉王朝的最大原因。

    一、枉殺袁崇煥

    袁崇煥雖在毛文龍事件上有爭議,在回京救駕上也顯得軍事能力不太強的問題。但是作為抵禦滿清的最大軍事指揮官,卻被無證據下枉殺。這不只是崇禎自毀長城,而且還是導致洪承籌、祖大壽投降的客觀要素。

    二,冤枉陳新甲

    說殺袁崇煥是崇禎多疑性格的體現,那殺陳新甲就顯得自己毫無擔當了。

    崇禎十五年,松錦大戰的慘敗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崇禎皇帝吃不消了,此時的明朝已經再也沒有實力兩線作戰了。沒有辦法,崇禎皇帝只好下令陳新甲秘密與清廷議和。當時朝中大臣多以與清朝議和為恥,認為一旦與清朝議和,就標誌著中原士大夫承認自己與曾經的奴才平起平坐,所以,崇禎皇帝再三叮囑他要保密。而陳新甲卻意外的把此訊息洩漏,事起洩露,群臣譁然,給事中方士亮首先舉報他,崇禎帝惱火極了,把奏疏壓在宮中不發下。過後,頒發一道嚴厲的聖旨,嚴厲批評新甲,要他自我解釋。陳新甲不引罪自責,反自詡其功。崇禎更加憤怒。這不就是公然告訴朝臣是他不想打了嗎?正好給事中馬嘉植又彈劾新甲。崇禎十五年(1642)七月二十九日將陳新甲下獄,新甲從獄中上書乞宥,崇禎不許。九月二十二日斬於市。陳新甲既死,明朝喪失最後一次議和的機會。此事的後續影響也是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無人敢談“和”字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第三件事的發生。

    三、拒絕李自成

    要說前兩次還算能理解為崇禎的性格缺點所造。這件事卻是我一直無法理解的。這件事可以分為兩段來看。1、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並沒有取而代之做皇帝的想法,而是隻想做一個西北王,給崇禎的信裡也說明了封王,幫你打滿清,奉召不奉宣。家都要沒有的情況下,崇禎毫無擔當的性格又害了他,因為之前陳新甲的事情,導致大臣無人敢上書求和,崇禎也無擔當的不同意李自成的和議要求。2、就算不同意李自成的和議要求,那也可以退守南京啊,我們要知道大明王朝可是雙京制,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的。此時的崇禎懦弱的選擇了自殺。我始終認為自殺是一種懦弱行為,特別是一個君王。此事導致後期南明的各皇帝都來路不正,所以無法象南宋一樣統一思想。最後南明各王朝還互相打了幾仗。

    此三件事應該是崇禎親手葬送大明王朝的關鍵事件。

  • 4 # 鄉村現象

    其實明朝到崇禎時期已經是風雨飄搖的了,不斷髮生的洪澇災害,千年不遇的鼠疫,使大明的國力大大消耗,人口銳減。再加上大明朝廷內部的明爭暗鬥,很多優秀的人才死在內鬥之中,這時的大明任何一場大的運動都會讓這個王朝走向滅亡,除非出現一個能力相當出眾的君王,要不然大明必亡。然崇禎皇帝雖然工作很努力,但是他的一些努力卻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一,殺魏忠賢,魏忠賢該不該殺,的確該殺,他權傾朝野,殘害忠良,貪贓枉法,無惡不作,人人得而誅之,可是魏忠賢他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對滿清決不妥協,對於對後金的戰爭他是堅決支援的,他專權時期,邊關的軍費開支一直得到保障,後金始終不能向關內前進一部。同時魏忠賢專權時期,在大明內部,有一個核心人物,國家的權力集中,能夠集中力量應對一切可能發生的變故,魏忠賢一死,這種局面被打破,一時間群臣無首,明爭暗鬥,爭權奪利,不能很好應對各種突發變故。

    二,重用文人,崇禎利用東林黨人剷除魏忠賢,可是東林黨也沒有全心全意為大明服務,槽中無食豬拱豬,並沒有因為魏忠賢的死而停止內部爭鬥,反而爭鬥的更猛更烈,如袁崇煥和毛文龍就是在內鬥中喪身的。

    三,崇禎皇帝性格多疑,他不信任任何人,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以他懷疑所有的人,就是他得多疑,逼死了孫傳庭大明失去了最後的救命稻草。他的多疑,不能讓孫承宗放手一搏,大明錯過許多剿滅後金的機會。他得多疑,把洪承疇逼到清庭那邊,做了“漢奸”,幫助滿清聶了大明。

  • 5 # 翊翊浩浩尉尉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始終都是一個如花崗岩般剛硬的存在。以至於我們後世總是用“無漢之和親,無歲之歲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概括這個朝代, 但是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明朝在走到1644年的時候,卻黯然離場。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也吊死在北京煤山之上。

    當我們在次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實際上到了崇禎一朝,國家的危機已經到了空前嚴重的地步,這種促使王朝發生更迭的危機,並非一日形成的,更多的是諸多年來一直存在的積弊,共同發酵產生的化學反應。後世人將明朝的滅亡的原因歸結於萬曆一朝,也就是在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整個國家的路途徹底的轉向了那條通往煤山的道路之上。

    當然如果我們只將這一切歸結於萬曆皇帝一個人的身上是有失客觀,崇禎皇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位17年換了五十個宰相。如此短的時間,換成誰也幹不了,說崇禎剛愎自用。薄恩寡義,這些都對,但最關鍵的就是崇禎“性急”到了最後,崇禎想遷都遷不了,居然連個願意給他搭話的大臣都沒有。現在大臣都知道了崇禎秉性。已經無人給崇禎背鍋,在位17年的皇帝做到這個份上。執政能力之差。人緣之差。也是夠悲催了。但這一切都是崇禎自找的。

    崇禎勤政的首要原因就是,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再就是多疑。怕別人騙他,也可以說他沒有信心。這就好比一個小學生努力他也寫不出大學生的論文。作為一個皇帝,你首先就得心胸開闊,要容人,再就是要有識人之明,我皇帝可以不知道。不會做,但我知道誰可以做好就可以,也可以叫知人善任。再就是,戰略目的要明確,貫徹始終,要有洞察力,知道什麼人能幹什麼事,在就是放手讓臣下做事。除重大原則問題,大臣做錯事,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功勞都是大臣的。這才是皇帝的氣度,但氣量狹小的崇禎根本無法具備。大明一朝除了洪武一朝,總共殺死過兩個宰相,嘉靖與崇禎各一個。但崇禎殺死二十多二品以上官員,大學士殺死兩人,地方巡撫讓他殺了十幾個,地方出了事就不問是非一律殺死了事,這既說明崇禎處事的急躁。也說明了崇禎的無能,對,崇禎就是無能。但無能還自作聰明。就是作死了。

    崇禎臨終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實則其是典型的亡國之君。因為這些大臣都是他自己選的,死的時候。就一個太監陪伴在身邊。真是孤家寡人。沒有一個大臣陪葬,皇帝當到這個份上。也真是太悲催了。大明的亡不亡,當然其他的朝代也一樣。國家衰亡和皇帝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皇帝的最高執政境界,就是評價劉邦的話:“無可無不可”,就是會用人,放權用人,讓這個人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事必躬親,親力親為。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崇禎一朝14個兵部尚書沒一個好下場,而且換了50個宰相,古今罕有,不亡國簡直沒有天理了,這就是亡國氣象。當時明朝的政治規則已經成熟,皇帝怠政問題不大。比如萬曆時期,文官體系是應該能夠按照他體系運作的,但怕皇帝像崇禎這樣的瞎折騰。崇禎為性急。就想快刀斬亂麻,凡事不知欲速則不達。

    如果非要就大明亡於誰有一個明確的論斷,那就是大明滅亡於崇禎。如果按責任來化分:萬曆佔20%的責任,崇禎佔10%的責任。以東林黨為首計程車紳階層佔70%。

    而後世史家之所以同情崇禎,就是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皇朝,而且亡於一個異族。使得明王朝、更多的是對漢族的同情,崇禎不過是個代表而已身上。再就是崇禎不是像宋徽宗、陳後主那樣的沉迷酒色之君,君王死社稷。這讓人產生可憐和憐憫之意之。

  • 6 # 朝史暮想

    崇禎犯了一個大錯:過早地剷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

    關於崇禎和明代的滅亡,一直是後世爭議很大的話題。無外乎明末土地兼併的嚴重,天災人禍導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滿清在北方的強大壓力,財政問題嚴重,官場腐敗,官員的不作為軍隊戰鬥力不足,崇禎的性格缺陷等等。

    我們老說,明代中後期那麼多的奇葩皇帝,一個個都不怎麼上朝,忙自己的愛好。為什麼到了崇禎這卻突然亡國,崇禎可是一直很勤政的。

    我的回答是,因為崇禎過早地誅殺了魏忠賢一黨,導致崇禎無人可用

    明代是一個皇權空前強大的時代。你要說有大臣想在明代造反,這一定是開玩笑。明代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去限制文官集團,這個制度就是《大明律》。而在《大明律》之外,明代還有一套完善的流氓手段,即廠衛制度。這一套看似情報系統的東西,其實是明代皇帝用來耍流氓,對付棘手大臣的有效手段。

    但是這不代表明代沒有強人政治。事實上,明代的皇帝們對強人的使用已經達到如火純青的程度。

    明代是一個強臣輩出的時代。從三楊開始,明代政府的正常運作一直都是在內閣首輔或者幾個大學士手中推動的。明英宗早期的三楊,晚期的李賢,明代宗時期的于謙,明孝宗的王恕,劉大夏,李東陽,明武宗的楊廷和,劉瑾,楊一清,明世宗的張璁,嚴嵩,明穆宗的高拱,徐階,明神宗的張居正,明思宗的魏忠賢一派閹黨。

    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打擊異己,把控朝局。比如明神宗萬曆皇帝,用張居正整整用了十年,才開始清算。但是崇禎的呢?上臺不久,就把魏忠賢一派閹黨全部拿下了。

    我們知道,強人政治就是強人說了算。而不願意歸附到其門下的人,往往要麼被罷官,要麼被貶走。所以強人能夠把控朝局,能輕易推行自己的政令,而下面的人是生怕自己執行得不好。

    我們不說強人政治壟斷性的好壞,但是起碼這是一個能做事,有人做事,出事還有人擔著的班子。可崇禎朝呢?崇禎對魏忠賢的清算力度是空前的,基本上就是把其黨羽都趕走了。那麼請問,崇禎還剩下多少人?魏忠賢能掌控朝局,自然是在要害部門大量安插自己人,這些人一走,誰來頂替?於是那些被魏忠賢擠走的,迫害過的小臣,邊緣化人物紛紛開始被崇禎啟用。你就說這樣的人,執政能力和經驗就一定比閹黨牛?

    崇禎後來,就是面對群臣的各種扯皮,一個議程永遠遲遲得不到解決方案。往往一個人去做事,一大堆人等著挑毛病。這樣的官場風氣,能做出什麼大事來?

    崇禎最後死前,說諸臣誤我。殊不知,就是他自己造成了最後無人可用的局面。

  • 7 # 歷史的微妙啟示

    明王朝毀在崇禎手裡是個歷史事實,這同時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皇帝一人獨裁專權專制家天下的必然結局;眾所周知,並無宗族會議機制,以直系嫡長血親承繼、擬製血親或旁系血親補充的世襲封建王朝的衰亡是皇室家族素質的退化程度執政能力衰減的必然結果;神奇的是歷經挑戰狀態下坐上皇位仍面臨競爭狀態的朱明皇室前面幾位皇帝執政能力都較強,到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時,甚至有敢違祖訓的政治能量,敢於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張輔、于謙、周忱等一大批賢臣,造就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第六位皇帝明英宗的素質已明顯退化,前期需要擬製血親的張氏太皇太后主持下,賢臣“三楊”等行政還可以延續“仁宣之治”,到張太后駕崩後,明英宗皇帝專權專制,重遵朱元璋祖訓,賢臣“三楊”去位,留下政治真空由皇帝寵信的太監王振宦官專權,亂政開始;皇帝也被異族捉去,需要同父異母的傍系血親朱祁玉代為執政,幸有先皇留下的賢臣于謙成功輔助,迎回那個被瓦剌捉去的昏君明英宗卻是個悲劇,治國能力低下、專權專制意識強烈的明英宗憑藉皇統正牌復辟後,忠貞的大功臣于謙成了隔代岳飛,國事已不堪入耳了。幾代衰敗後政治資本幾乎耗盡;到第九位經歷坎坷九死一生的明孝宗即位後,雖任用王恕,劉大復等賢臣迎來”弘治中興“,但直系血親退化禿勢並不能逆轉,到第十一位皇帝需由旁系血親補充繼承了,苛延到第十三位的萬曆皇帝任用賢臣張居正變革改革竟迎來中興盛世,中國經濟奇蹟般處於當時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張居正為明王朝創造的政治資本不但保護萬曆皇帝成了明朝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四十八年),而且令之後的明皇帝獲益被澤,所以雖張居正死後,被一大群失去思想的亡國之臣以萬曆皇帝讓張居正首輔權重,有違太祖廢丞相的祖訓攻訐,迫使萬曆皇帝將死後的張居正抄家問罪;但張居正政績天下人知,皇家亦心知肚明,下一任皇帝也就給張居正平反昭雪了。

    但專權專制下朱明皇族的素質退化不可阻擋,第十六位皇帝即使由旁系血親的崇禎繼位,即使崇禎的皇帝專權專制意識強烈,殺大臣的手段仍有,但治國所需的基本的是非對錯分辯能力已缺失了,比如:徵收工商稅充足國庫本是鞏固國防,抗擊滿清的成功國策,卻被崇禎在專權專制過程中廢除,能收到的不收,卻向貧窮的農民加稅,收不上來,軍費缺乏,又迫反了飢寒交迫的農民,內憂外患,局面失控;最後,連身邊唯一能講真話“我在江南另有一居所”提示效法南宋的周皇后也被迫自殺,農民起義軍攻到京城時,沒有丞相輔佐的專權專制的崇禎皇帝,竟連皇宮門都打不開,走不出去,只好自己吊死在皇宮內煤山樹上,至死不知道自己是亡國之君;明朝滅亡,古老中國失去了透過君主立憲制走向現代化的可能。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崇禎皇帝一直以來都是一位備受後人同情的亡國之君,常被感嘆“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但實際上,崇禎即位之初,明朝並沒真的到了無力迴天的境地,而是還有重新振作的機會和實力的。但最終,“勵精圖治、力挽狂瀾”的崇禎,在位17年不僅沒能挽救明朝,反而直接導致了明朝的覆滅。這其中,崇禎自身其實有著不可逃避的責任。

    1、崇禎政治上極不成熟,最終讓東林黨文官集團坐大;

    即位之初,崇禎就以雷霆萬鈞之勢,剷除魏忠賢及其閹黨勢力。乍看之下,崇禎似乎就是明君再世。然而實際上這正是崇禎的一大敗筆,而且這還為崇禎日後的國破身死埋下了伏筆。

    “君王之道、帝王之術”重在維持“平衡”,這不僅是要維持天下的平衡,更要懂得維持朝堂上的平衡。而明末朝堂上,閹黨恰恰是制衡東林黨的最有力手段。結果,崇禎卻誤信東林黨那些衛道士的所謂“忠言”,對閹黨進行瘋狂的反撲。最終的結果是使得朝堂上的平衡被徹底打破,閹黨勢力蕩然無存,東林黨勢力卻快速坐大。而東林黨官僚表面上滿口忠君愛國、濟世救民,實際上卻是地主富商的代言人。

    其實,當初崇禎處理閹黨之時,應該要懂得稍微緩一點,保留部分有能力的閹黨官員,繼續與東林黨抗衡,以便維持朝堂上的平衡。

    2、崇禎生性多疑,而且優柔寡斷,最終導致明朝關內關外雙線失利;

    明末時期內憂外患,關內農民軍四起,關外崛起的滿清又咄咄逼人。但對此,明朝其實也還是有機會化解的。

    首先是對關內的農民軍,明軍曾有4次機會可以將之徹底肅清。但是,最後崇禎都因自身原因或是手下大臣的失策而白白錯失了。

    第一次是崇禎六年九月,當時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及河南當地駐軍相繼抵達武安,完成了對農民軍的合圍。結果,崇禎卻在緊要關頭把曹文詔調回大同當總兵,指揮邊軍抵禦皇太極的進攻,導致農民軍又活過來了。

    第二次是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率部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於陝南,將之逼入車箱峽。之後,李自成用重金賄賂陳的左右,假意向其請降。於是,陳奇瑜竟然以“1名安撫官去管理100農民軍”的奇葩做法,來控制農民軍。最終,那些倒黴的安撫官被農民軍殺得乾乾淨淨;

    第三次是盧象升所帶領的天雄軍,追著農民軍一頓猛打,把高迎祥趕進山區,大有一舉蕩平內亂之機會。結果,正當局勢稍微穩定之際,崇禎又在關鍵時刻把盧象升調回邊關;

    第四次是楊嗣昌主持得“四正六隅,十面張網”進剿行動。此戰,官軍基本上快要消滅農民軍了,當時農民軍首領劉國能和張獻忠都先後向朝廷投降了。當時,楊嗣昌建議讓張獻忠去打農民軍,一石二鳥,以絕後患。可惜生性多疑的崇禎居然不採納這項明智的建議,結果錯失了最後一次平定內亂的機會。

    關內叛亂一再錯失機會,對關外崛起滿清,崇禎也照樣昏招迭出。

    首先是錯殺大將袁崇煥。崇禎二年十一月,皇太極舉兵數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祖大壽、何可剛等將入關守衛。於是,八旗軍選擇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此後,袁崇煥急忙率兵南下護衛京師,並與八旗軍展開鏖戰。

    經過艱苦的戰鬥後,皇太極最終率軍撤退。然而,此後崇禎皇帝卻冤殺了袁崇煥,這顯然是自毀長城之舉。

    此外,本來當初皇太極提議“去帝稱汗”時,是崇禎和滿清議的大好良機。結果,因為崇禎聽信朝臣的強硬理論,認為明朝還能集中力量對付八旗,最終擱置了議和一事。之後,八旗軍旋即入關報復,又有了明朝13萬大軍慘敗。

    最關鍵是,崇禎皇帝居然能一再在關內農民軍和關外滿清之間左右搖擺,讓明朝在雙線作戰中耗盡自身國力。所以,不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崇禎皇帝都需要對明朝的滅亡負起主要責任!

  • 9 # 大飛哥愛歷史

    明朝毀在崇禎的手裡,可以說崇禎皇帝背了一個天大的黑鍋,為什麼這樣說那,其實明朝本不該亡於崇禎之手,他的爺爺萬曆皇帝殆政二十多年,導致朝政廢弛,薩爾滸之戰全軍覆沒,至此明朝在關外開始處於防守地位,喪失了作戰的主動權。他的哥哥天啟帝不理朝政,任用宦官魏忠賢,打壓東林黨,大規模使用閹黨,搞得烏煙瘴氣,到崇禎繼位時,大明江山搖搖欲墜,鼠疫、天災、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及後金的入侵,這就是崇禎繼位時面臨的爛攤子,各種矛盾集中爆發了,孤獨的崇禎皇帝,面對著這個千瘡百孔的江山,他想挽狂瀾於即倒,但是從小長在深宮之中的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畢竟這些矛盾積壓太久,大明帝國已經爛到骨子裡了,加上崇禎種種政策的失誤,最終天下亡在了他的手中。明亡於崇禎之手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

    一、天災人禍,內憂外患集中爆發

    明王朝歷經二百多年,跌跌撞撞的走到現在基本上也是千瘡百孔,雖然當中有張居正的改革給他續命幾十年,但是他仍然逃脫不了封建王朝滅亡的歷史規律。從嘉靖皇帝開始大明就開始走下坡路,很不幸,到崇禎繼位時,國家積弊太久,所有矛盾集中爆發導致了明朝最終滅亡。

    二、崇禎急功近利、刻薄寡恩

    當時上天並非不照顧他,多名優秀將領,在他的催促下倉惶出擊,孫傳庭的潼關之戰,洪承疇的松山之戰的失敗,以及盧象升的死,都跟他急功近利都有直接關係,特別是孫傳庭戰死後,崇禎帝居然懷疑他詐死潛逃,未對他的後代進行蔭贈。寒了眾將士的心,所以在北京被圍期間人心渙散,士兵毫無鬥志,導致了北京城迅速的陷落。

    明朝滅亡是多種因素綜合到一塊兒的結果,不能說是因為哪一個人的因素,總結起來一句話:“明之亡,時也、勢也。”

  • 10 # 言午野記

    如果總結中國古代亡國之君中,誰死的最慘的,崇禎還真的算不上,但如果說敗亡的最無辜最無奈最無力,崇禎絕對可以爭第一名。

    首先,崇禎有一夥最坑子孫的祖宗。

    往上數第一位皇帝,挖了第一個大坑就是定了一個很低稅收制度,而這麼一個低收入的稅制竟然還有一大部分人竟然不用交(文官紳士、皇親國戚),而且這個還有個坑中坑,將這種極為不合理的稅制定位祖制,後代君主竟然不能更改變革!

    再次,崇禎運氣太差,連老天也要在挖坑。

    崇禎時期正處於小冰期寒冷階段,當時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可見這種極端天氣最後的導致的結果就是顆粒無收,民無以為食,只能成為流民,成為國家動亂的根源。

    所以崇禎就陷入一種惡性迴圈:財政危機——軍事危機——民生危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概念英語,今天的孩子還有必要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