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489047083528
-
2 # 和風漫談
擲彈筒在二戰日軍中大量裝備使用,是一種很有創意和價值的單兵武器。
1904年日俄開戰,俄軍把47毫米臼炮架起來發射,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被迫擊炮揍的不要不要的日軍非常羨慕,所以仿製了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其中就有一款單兵使用的超輕型迫擊炮,也就是1921年定型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
“十年式”擲彈筒全長525毫米,口徑50毫米,重2.6公斤,能發射九一式手榴彈、煙火彈,十式照明彈、訊號彈,十一式煙霧彈等,射程在65~175米,彌補了手雷和火箭筒之間的火力空白。
由於採用滑膛結構,“十年式”擲彈筒在實際使用中問題多多,總體評價不高。1922年,日軍決定改進升級。
▲“十年式”擲彈筒
升級過程非常悲催,1923年關東大地震,所有資料毀於一旦。一直拖到1929年(日本神武紀元2589年),新型擲彈筒才正式定型,這就是日軍在二戰中廣泛裝備的“89式”擲彈筒。
“89式”擲彈筒全長431毫米,炮筒260毫米,口徑50毫米,重4.7公斤。發射專用的89式榴彈和加裝了藥盂的十式手榴彈。一個擲彈筒小組2人,1名射手,1 名彈藥手,可攜帶16枚十式手榴彈。
▲89式擲彈筒與89式榴彈、十式手榴彈
它與迫擊炮不同,不是“迫發”是“拉發”。射手採用跪姿、臥姿,擲彈筒與地面45度夾角,先將擊發杆拉下,使擊針待發,裝入炮彈,然後調節右側螺母,鎖定距離,最後用炮筒上的白色瞄準線對準目標,拉動扳機皮帶釋放擊針,撞擊底火將炮彈發射出去。
“十年式”炮筒底部有排氣孔,透過調節氣孔大小,改變火藥燃氣逸出量調節射程。而“89式”擲彈筒右側有一個螺母,與炮筒內的螺桿相連,轉動螺母調節螺桿伸出的長度。螺桿伸出長,炮彈距離筒底遠,容積增加,膛壓低射程近。反之,膛壓增大,射程變遠。
89式擲彈筒發射89式榴彈時,射程700米,發射十式手榴彈時,閉氣差,射程縮水到200米。
89式擲彈筒的高低壓發射原理頗為新穎,其核心是高壓、低壓氣室,中間有小孔相連。發射藥在高壓室內燃燒,高壓燃氣從小孔噴出,在低壓室膨脹做功,推動彈頭飛出。
因為小孔直徑小,導氣量有限,所以膛壓小,增壓平緩,筒壁薄點也沒關係。大大降低了武器重量,後坐力也小,在單兵榴彈發射器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89式榴彈
89式擲彈筒成為日軍的火力支柱,大量裝備。在日本陸軍中,擲彈筒與輕機槍保持1:1的比例。一個日軍小隊有一個機槍小組(2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2個擲彈筒),一個聯隊有76具擲彈筒,備彈7200發,火力比同期的中國軍隊強很多。
日軍擲彈筒輕便靈活,彈道彎曲隱蔽,殺傷半徑8~10米,威力很不錯,彈種也豐富,雙人操作時射速達40發/分。
▲十式手榴彈與發射藥盂
進攻時,擲彈筒小組伴隨步兵衝鋒,提供近距火力支援。我軍機槍一開火,日軍就用擲彈筒集中射擊,迫使機槍轉移,但近百斤的重機槍哪能說轉移就轉移呢。在淞滬會戰中,國軍一個旅36挺重機槍,有32挺被日軍的步兵炮、擲彈筒等武器摧毀。
在防守戰中,日軍擲彈筒配合機槍,讓缺少炮火支援的抗日將士付出了多少犧牲。冀中軍區統計的1940~1941年傷亡人員中,擲彈筒造成的傷亡比例為32.5%。
其實擲彈筒並不完美,它的缺點很多:
1、操作繁瑣,射程近,射速比迫擊炮慢。
2、沒有兩腳架,沒有高低機,士兵一手扶炮筒,一手拉動扳機發射,穩定性差。距離稍一遠,精度就很差了。
3、訓練困難,新手上手很慢,全靠老兵的經驗手感提高精度。而迫擊炮上手快,新手經過短期訓練也能保證不錯的精度。
3、別看89式擲彈筒小,它還是線膛炮呢。線膛加工複雜,專用的89式榴彈也比迫擊炮彈結構複雜。
所以在火力兇猛的歐洲戰場上,各國都大力發展迫擊炮,看不上擲彈筒。也就是中國軍隊的火力太弱,小日本的擲彈筒才有機會猖獗。
▲二七式擲彈筒
中國軍隊深受其害,也大量仿製生產。抗戰期間,國軍兵工廠仿製生產了4萬多具“民國二七式”擲彈筒,炮彈156萬發。
八路軍也克服萬難,在敵後非常困難條件下生產了2500多具擲彈筒,20萬發炮彈。到抗戰後期,基本保證主力部隊每班一個,大大縮小了與日軍的火力差距,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
3 # 軍武吐槽君
擲彈筒是日俄戰爭後開始普及的,它其實在日軍中的名字叫做超輕型迫擊炮。在日俄戰爭中,日軍進攻俄軍在旅順地區的要塞工事時,開始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掃射,但是後來日軍透過自殺戰術和土工作業突破了馬克沁機槍陣地,直接和俄軍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日俄戰爭比拼的是誰更瘋狂,日本人算是賭贏了)
這個時候俄軍用馬克沁已經掃射不到工事中的日軍了,有一些俄軍官兵就別出心裁的利用47毫米口徑的海軍炮傾斜的裝在炮架上,於是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批迫擊炮,這些原始迫擊炮以大仰角發射超口徑彈的方式吊打日軍,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迫擊炮彈能夠以極其彎曲的彈道幾乎垂直的對日軍隱蔽工事進行隔山打牛式的攻擊,造成日軍大量死傷。
(日本繳獲的俄軍迫擊炮)
雖然這場仗最後日本人還是贏了,但是善於總結戰爭經驗的他們發現迫擊炮確實是個好東西,於是就根據俄軍的經驗開始琢磨怎麼用機械替代人工投擲手榴彈,於是在1921年誕生了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大正十年滑膛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508mm,重量也只有2.6公斤,但是射程十分感人,只有不到200米,使用大正十年擲彈筒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麼近的距離你隨時可能被對方輕武器幹掉,不過好歹也算是彌補了手榴彈和火炮之間的火力空檔,而在當時的東亞,日本人的對手幾乎都沒有什麼像樣的重火力,所以大正十年擲彈筒也得以在日軍中服役長達25年,直到二戰結束,才退出現役。(大正十年迫擊炮和配備的91式手榴彈)
不過大正十年擲彈筒射程太短,彈道也不穩定,於是日本人透過加長炮管和增加八條膛線,改造出了有名的八九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長度增加到260毫米,射程也大幅提高到700米,它可以發射專用高爆殺傷榴彈和手榴彈,甚至還配置了煙霧彈、燃燒彈以及臭名昭著的毒氣彈。它所配備的專用89式殺爆彈殺傷半徑達到20米,通用的91式手榴彈殺傷半徑也能達到8米左右,絕對是近距離的火力神器。(八九式擲彈筒和殺爆彈)
(照明彈和煙霧彈)
八九式擲彈筒重量只有2.7公斤,配備的91式手榴彈也不過0.45公斤,一個彈藥帶八發也只有3.6公斤,也正是因為便攜性太強,日軍一個五十人左右的步兵小隊就普遍配置兩具擲彈筒,組成一個火力支援小組,八九式擲彈筒也一躍成為日軍侵華戰爭中最重要的單兵伴隨性壓制火力。擲彈筒有多重要呢?日軍可以說離開了擲彈筒都不知道怎麼打仗,在輕武器與中國軍隊拉不開差距的情況下,日軍每每遭遇機槍火力點壓制就呼叫:擲彈筒、擲彈筒!而在淞滬會戰中我軍80%以上的重機槍火力都是被92式步兵炮和日軍擲彈筒所摧毀的。而在敵後根據地,根據冀中軍區的統計,僅僅1940到1941年這一年,日軍擲彈筒造成的殺傷就達到了我軍總傷亡的將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其效能確實優異。
也正是看中了擲彈筒的優勢,重慶的30兵工廠透過繳獲的戰利品仿製出了27年式擲彈筒,在整個抗造期間生產超過4萬具,而敵後太行兵工廠也使用敵佔區的鐵軌和白口生鐵製造出了山寨版,不過因為沒有條件和技術刻劃膛線,這兩種仿製品雖然加長了炮管,但是滑膛結構射程只有250米,精度也更差。(我軍擲彈筒小組)
在我軍實際使用中,擲彈筒的劣勢也暴露無遺,這玩意兒的操作簡單來說就是跪著左手持筒身,駐板固定,然後右手負責操作擊發引鐵(擲彈筒不是迫發,是拉發),因為沒有精確瞄準具和炮架,基本上只能靠經驗和手感。
(擲彈筒跪姿操作)
日軍由於訓練出色,老鬼子們使用擲彈筒在400米內的命中度能達到85%以上,而我軍則因為缺乏訓練,很多人往往剛學會打槍就上戰場了,擲彈筒的命中率相當感人。但是不管怎麼說,大量仿製擲彈筒的出現減小了中日軍隊之間的火力差距,為抗戰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我軍擲彈筒小組實戰)
-
4 # 漫步史書
如果要評選二戰時期一款神器,日軍的擲彈筒一定能夠榜上有名。
在那個重火力奇缺的年代裡面,即便是日本是一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長期在中國他們也是消耗不起的,從日軍的重型火力裝備就能看出來,如坦克、裝甲車等相較於西方先程序度來看,只能算是小兒科。
但反過來,當時日軍單兵作戰武器中,有很多武器都堪稱神器,如九二式步兵炮,迫擊炮,在中國戰場,尤其是在山區使用更加方便,因為這些武器都很輕,方便轉運,當然打起來威力也很強,這一點即便是在太平洋戰場的美軍也深有體會。
當年中國軍隊在缺少重火力武器的情況下,都渴望在戰場上繳獲日軍的這類裝備,用來充實自身重火力武器不足的情況。
迫擊炮是最常見的武器,雖然相對而言比火炮要輕不少,但相對而言還是很重,而且日軍裝備的幾款炮擊跑,有幾種還是超重型的,這對於本來就瘦小的日軍來說更是捉襟見肘,如何能夠彌補在手雷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擋,一款超輕型的迫擊炮研發很快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就又困了後來的擲彈筒。
擲彈筒究竟有多麼好用,不需要多說,即便是日軍在後來的戰場上也愛不釋手,前後只生產了兩代,第一代就是1921年定型生產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重量只有2.6公斤,比一支步槍還要輕,第二種就是根據大正十年式改進的八九式擲彈筒。
有了這樣的神器,即便是在道路相對崎嶇的山區,日軍也能夠快速使用密集的火力,因此中國軍隊在當時吃虧不少,後來為了彌補自身火力不足的特點,除了繳獲日軍的擲彈筒,甚至因地制宜發展改造,當時國民政府就命令兵工廠改造,前後生產4萬多具裝備部隊。
重量輕、體積小,單兵攜帶彈藥足,一個普通的日軍士兵,能夠攜帶的擲彈筒發射的榴彈炮就有16枚,這樣的數量如果全部都密集覆蓋一個區域,其規模威力不亞於重火力武器,而且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往往還要搭配各種的毒氣彈使用,這種違背日內瓦公約的行為,額得到了很多國家的憤恨。
當然優點說了不少,擲彈筒的確定也有很多,雖然他方便攜帶,但是操作卻比一般迫擊炮困難,相對而言,迫擊炮和火炮有著標定好的射擊諸元,經過培訓就能夠熟練的使用,並且基本做到指哪打哪,但是擲彈筒就不一樣了,他採用的是彈射裝置,相對不容易控制,射擊時需要調整必要的角度,除非是十分熟練的老兵,否則新兵上戰場,往往難以適應,並且極難命中目標
-
5 # 軍武小咖
擲彈筒也叫超輕型迫擊炮,在二戰時期被日本軍隊大規模使用,後來又被中國軍隊大量仿製。擲彈筒的攻擊原理和迫擊炮相似,但是口徑要比迫擊炮更小,大部分擲彈筒的口徑都是50mm口徑。擲彈筒發射炮彈的時候,炮手將炮彈放入擲彈筒內,炮彈透過慣性滑入擲彈筒底部,擊發底火透過發射藥的作用力,將炮彈拋射出去。由於擲彈筒的閉氣性不如迫擊炮,炮彈口徑也不如迫擊炮,因此擲彈筒無論是威力還是射程都比如迫擊炮,只能在戰場上打擊近距離的目標。
擲彈筒在一戰時期就已經發明,主要用於彌補手榴彈射程不足的問題。一戰以陣地戰為主,當敵人衝擊到一百米內的時候,大炮不適合攻擊近距離的敵人,手榴彈又扔不到這麼遠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紛紛研製出一種簡化的迫擊炮,這類迫擊炮的重量比較低,攜帶起來非常方便,威力略大於手榴彈,射程在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剛好能夠打擊100米-200米範圍內的敵人。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將擲彈筒作為制式裝備大量裝備,擲彈筒開始被大規模使用。日本的擲彈筒主要是八九式擲彈筒和大正十年擲彈筒,大正十年擲彈筒的射程175米,重量只有2.6KG非常適合單兵攜帶。八九式擲彈筒的重量只有2.7KG,作戰效能遠勝於大正十年擲彈筒,射程能夠超過500米,殺傷半徑接近8米,單兵攜帶非常方便。
抗戰時期,由於日本軍隊裝備了大量的擲彈筒,我軍在戰爭前期吃了不少虧。在300米以內的作戰範圍內,日本一個擲彈筒的火力,就能夠壓制住國軍一個班。到了抗戰後期,中國開始大量仿製擲彈筒,逐漸彌補了同日本在近距離火力上的差距。二戰時期德軍也裝備過擲彈筒,由於歐洲戰場各國的火力都比較充沛,德式擲彈筒的技術不如日式擲彈筒,德國擲彈筒發揮出來的作用比較有限。
擲彈筒能夠在抗戰時期大量使用,主要是因為抗戰時期中國和日本的生產能力都比較弱,擲彈筒簡單實用,適合大量裝備。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軍隊經常用擲彈筒偷襲美軍,令美軍十分的頭疼。在二戰結束後,隨著各國裝備的不斷更新換代,擲彈筒逐漸被各國軍隊淘汰掉,被輕型迫擊炮所取代。
-
6 # 河東三叔
對擲彈筒印象最深的來源,肯定是二戰日軍,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二戰日軍戰地照片,可以看到這款大量裝備的擲彈筒。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款輕型迫擊炮,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擲彈筒口徑在50MM以下,由單兵攜帶不佔用編制,彈藥除包括專用榴彈也可以使用手榴彈。
擲彈筒由單兵曲射為主,以二戰期間日本大量裝備的89式擲彈筒為例,全炮重4.7KG,普通手雷射程200米,標準榴彈射程670米,使用帶翼榴彈可達800米,用於彌補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榴彈爆炸威力相當於手雷的2-3倍,還可以配備穿甲/毒氣彈頭,造價低據稱只有38式步槍的四分之一。
日軍擲彈筒裝備數量很高,一個步兵小隊配備1個擲彈筒分隊(相當於排、班一級),擲彈筒分隊則配備3支擲彈筒。3人為一組(攜彈54發),1-2人就可以輕鬆操作,除用於火力壓制外,還可以定點摧毀對方重火力點(輕重機槍陣地)。
日本裝備有兩型擲彈筒,第一款是1921年的大正十年式,效能相對較差,由1929年的89式搓彈筒替代。二戰期間隨著日軍侵略腳步踏遍全世界,在入侵中國時更是大量應用,由於抗戰軍民裝備太差,所以吃虧最大。不過後期隨著繳獲以及仿製品的裝備應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同樣造成日軍大量傷亡。 -
7 # 歷史知事
擲彈筒就是輕型迫擊炮,是最為常見的山地作戰炮兵,在抗日戰爭中十分常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前期的中日交戰都集中在平原地。典型例子是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等,這種平原作戰,有利於日軍重火力的發揮,對我軍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具體到淞滬戰場,日軍步炮協同做得很好,國軍常常沒見到敵人就被轟上了天。而國軍的炮兵,因為老蔣害怕損失不肯佈置在前線,射程以內幾乎都是自己人,等日軍衝鋒時,全都丟下給了日本。
就是說,抗日戰爭前期,我們的炮兵是十分悲催的。
武漢會戰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主戰場逐漸從正面戰場轉向了敵後戰場。在敵後戰場,因為火力不足、裝備太差,敵後的中國軍隊,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不管是游擊隊還是正規軍,都只能在山地丘陵作戰,以便最大限度躲避日軍重武器襲擊。
這種形勢下,日軍的炮兵逐漸轉向了輕型化,典型代表就是大量裝配了擲彈筒和迫擊炮。
擲彈筒口徑在50MM以下,單兵攜帶,不佔編制。日軍的一個步兵小隊(50人編制)中,就配置了兩個步兵分隊(13人編制,含機槍一挺)和一個機槍組(兩挺機槍),一個擲彈筒組(兩個擲彈筒)。嚐到擲彈筒的甜頭後,日軍開始每個分隊都攜帶擲彈筒了,這讓八路軍和游擊隊苦不堪言。
具體操作上,擲彈筒和迫擊炮是一樣的。擲彈筒安置在地上,炮彈從炮膛前面滑入,觸發底火,拋射出去,殺傷敵人或破壞敵人工事。相對迫擊炮而言,擲彈筒的射程更近。迫擊炮能殺傷200米以外的敵人,而擲彈筒則能殺傷50米到200米這個階段的敵人。
在《亮劍》中的李家坡之戰,李雲龍使用了土工掘進然後手榴彈爆破的戰術。在佈置戰鬥任務時,李雲龍說30米的距離,就是個娘們也能丟出去。事實上,如果有擲彈筒,直接用擲彈筒拋射手榴彈,根本不存在土工掘進的問題了。
正是因為沒有擲彈筒,讓八路軍在於日寇作戰中很吃虧,李家坡之戰的原型關家堖戰鬥,2萬八路軍圍攻500日軍,傷亡很大最後還是讓少數敵人逃脫。如果有擲彈筒,情況會好很多。
認識到這個問題,彭老總給八路軍太行兵工廠下了死命令“日寇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有!”
擲彈筒是日軍步兵裝備的一種單兵小型火炮 , 配以鋼質炮彈口徑50 毫米,射程 5 0 米 以內適於山地作戰。在工業基礎基本為零的太行山區,要製造擲彈筒談何容易!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發現,要製造擲彈筒和彈必須解決兩大難題 : 一是筒身與彈體原料,二是加工方法。
太行山區,能依靠的只有人民群眾。在人民群眾的智慧下,製造擲彈筒的鋼鐵開始取材與日軍修建的軍用鐵路,一方面破襲敵人鐵路,一方面也取得軍工材料一舉兩得。後來鐵路軌道鋼不夠用,擲彈筒的炮彈開始採用了太陽山區盛產的白口生鐵。因為不會畫膛線,乾脆把炮膛加長,保證射擊精度。1941 年 4 月太行兵工的第一批擲彈筒與彈試製成功,射程最遠達到 700米,八路軍終於有了自己造的擲彈筒。
從 1941年5月起,太行軍工部組織成批生產的擲彈筒和彈源源運往前線,八路軍有了與 日軍抗衡的火力。經常打得日軍措手不及感到震驚 。 日軍驚呼 八路軍“ 在太行 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裝置與外國專家 “ 。
不過,太行山自產的擲彈筒,從發射藥到炸藥,都使用了黑火藥,威力實在有限。於是劉鼎又帶隊研發無煙火藥。直到1944年 ,太行軍工部自己設計製造了無煙藥打漿機 、膠化機 、 輾片機、切片機等成套裝置,實現了無煙火藥的中國產化製造。
相比擲彈筒,地雷就好造多了。從1941年,八路軍軍工部門到處辦培訓班,在太行根據地掀起了一個“ 村村造地雷 , 戶戶有地雷“ 的爆破運動。這就是電影《地雷戰》的原型。
八路軍的太行山兵工廠究竟製造了多少軍火?據不完全統計 :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軍工 部共造槍9758支,修槍近萬,生產擲彈筒 2500門 , 修炮約千 門 , 復裝和新制槍彈 2 23萬發,擲彈筒彈19.8萬發 , 迫擊炮彈3.8萬發 , 手榴彈 58 萬枚。至於軍工部門協助下的群眾製造,更是數不勝數。
打仗拼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八路軍能在一窮二白的太行山上,建立起上規模的軍工企業,能裝備與日軍匹敵的火力,充分證明了全民抗戰戰略的正確性。
-
8 # 武研社
擲彈筒主要是二戰和侵華戰爭中,日軍的班組支援型武器之一。同時也是日軍部隊使用的最多的一款武器之一。日軍裝備的擲彈筒主要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兩種擲彈筒,接下來就來一一講起。先說一下擲彈筒的原理吧,擲彈筒並不是直接發射手榴彈的,而是需要發射特殊的榴彈。
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擲彈筒屬於一種超輕型迫擊炮。擲彈筒是將尾部裝有推進藥的榴彈發射出去,爆炸而殺傷敵人。但是也可以使用日軍的制式手榴彈,但並不是直接使用,而是需要在手榴彈底部加裝推進裝藥才能夠使用。雖然擲彈筒的體積較小,僅一人就可以操作,但是卻具備了迫擊炮的殺傷性和威脅性。由上文所述,日軍最常使用的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兩種擲彈筒,而大正十年式公元1921年。也就是說,日軍在1921年之後就開始大規模裝備擲彈筒這種武器了。日軍最早在1931年侵略東北開始,就廣泛的使用這種武器。在開戰前,日軍就有了一批經驗豐富的擲彈筒射手,他們往往在戰鬥中,能夠精確的利用手中的擲彈筒來攻擊中國軍隊的火力點、機槍手,往往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日軍在1921年研發出來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後,便發現這款擲彈筒的精確度並不是那麼高。於是最終在1929年開發出來了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改進版:八九式擲彈筒。因此在侵華戰爭以及二戰爆發前,日軍就擁有了兩款擲彈筒。
日軍十分重視擲彈筒的運用,因為他們知道日本國內的火炮產量數量低,在大規模的步兵作戰中,步兵往往得不到足夠充足的火炮支援。並且細化到每個小隊身上,其進攻性武器也非常少。因此,在日軍的小隊中,擲彈筒的比例基本是和輕機槍持平的。每個小隊兩頂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以及兩具擲彈筒供士兵使用。在侵略中國的戰場上,擁有擲彈筒的日軍,其班組火力要強過當時的中國軍隊。而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擁有艦炮、大口徑野戰炮的美軍,火力支援型武器不足的日軍就吃了大虧。
同時擲彈筒並不是沒有缺點,擲彈筒適合經驗豐富的老兵使用。但是對於新兵來說,上手難度卻非常高。因為擲彈筒本身並沒有支架,全靠手託著充當支架的角色。因為在彈道和著彈點方面,需要士兵自行摸索使用。不像迫擊炮,可以透過計算算出落點。但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可以將擲彈筒的效能發揮到極致,一打一個準。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後期,中國也仿製了擲彈筒這種武器,並且大規模的裝備到了軍隊中。
在1938年,國軍的軍工廠就仿製出來了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整個抗戰期間,就生產了四萬具左右的擲彈筒和配套的大量榴彈。因此雙方班組之間的火力差距,在後期是差不多持平的。只不過我們仍舊缺少火炮的有效的火力支援型武器。總得來說,日軍使用擲彈筒的戰術非常具有創新性。而直到今天,擲彈筒的地位逐漸被更加有效的槍榴彈所取代。
回覆列表
擲彈筒軍事術語輕型迫擊炮,產於二戰德日兩國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射角大彈道拋物型操作簡易威力大,陸軍單兵做戰廣泛應用,德中國產口徑5O毫米射程250米左右,射速25發/分殺傷半徑5米左右筒長254豪米彈重1千克左右,操作由二人配合由射手先拉動板擊,彈藥手負責將彈從入口填進,由射手通對過目測確定方位距離,調節手柄拉動膛杆距離控制射程,勾動板機,擊針撞擊引火帽發射出去,早期生產並不完善憑經驗做戰,幾十年改造創新科技深入作用更大加廣泛,可以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陸上坦克,重要設施防不勝防在近戰中可以起開山破石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