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跑步

    個人認為學書法最好是從大楷入手,也就是說寫稍微大一些的字,這樣方便你瞭解運筆的規律,當然如果你對小楷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先看看小楷的字帖,但是還是建議從大楷開始學習。小楷的字帖可以任意選擇《小楷經典字帖十種》中的一種。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心靜自然涼卐

    寫小楷先不用說對還是不對,首先要書明的是先要選貼。一個正確的字帖是寫小楷的關鍵。想要最正宗的要寫鍾繇的三表。在不就是趙孟頫的道德經以及王羲之和靈飛經等等經典。選對了他們就等於給自己定位了一個正確的道路。其次,要有寫小楷的正確方法。小楷字雖然小,但是所有的書寫動作一個都不能少。點撇提按都要有勁道,不得一絲馬虎。最後,要懂得鑑賞小楷。一句話,大字要寫的密不透風,小楷要寫的甚是舒朗。正確的認知加上長久的堅持,最終才能取得成功!

  • 3 # 彭曦書畫室

    你這是臨摹歐陽詢的小楷《心經》。

    但凡學習小楷,鐘太傅的《宣示表》和王獻之的《十三行》是繞不開的,先吃準一家,苦臨並參悟透,然後再博收約取,取法諸家。最後再破繭,行成自己的風格,創作出即有傳統又有自己的思想認知的好作品。。。

    (下圖我的小楷)

  • 4 # 詩在遠方也在近處

    小楷其實就細節上的精耕細作,尤其是細節上的刻畫,在書寫小楷時運筆距離很短,並且點畫很細,這就需要穩定的執筆,其實書寫小楷最佳方法是枕腕,同時小楷在筆法上多以虛筆為主,倘若不能全面學習筆法,無論是大字還是小楷都會輕浮,沒有沉著圓潤的感覺。

    練習小楷一定要注意選帖,尤其是對於初學小楷的愛好者來說,小楷當選墨跡字帖,在墨跡中能夠看到筆跡的執行軌跡,在學習中遵循先易後難的學習方法步驟,不能一開始就選擇刻本拓片,刻本拓片在筆法上有很大的難度,選擇時還要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才是。

    建議您練習小楷之前先練習大字基礎,如果沒有大字基礎,一開始就選擇小楷進行練習,一旦養成習慣,習慣了小楷的用筆方法,日後再書寫其他書體或大字時就會感覺非常別捏,並有些時候感覺到是困難重重,因此,在練習小楷之前要有基礎,包括大字或者其他書體的基礎,有了大字根基後,書寫小楷筆力就沉實。總之,練習小楷需要基礎,同時需要氣定神閒,並持之以恆!

  • 5 # 方舟漫話

    你好像是臨帖的歐陽詢楷書《心經》。

    我個人認為,但凡臨帖,你都需要多看原帖。

    開始臨帖的時候,首先需要靜心,放鬆身心,排除一切雜念;再者,所謂臨帖,就是要對照原帖,儘量模仿原帖的筆畫、結構;同時,墨汁也不能太乾,否則,筆畫完全寫不動,達不到流暢的感覺;另外,小楷臨帖所用紙張,最好是熟宣,否則也很難把小楷的韻味寫出來;而且,我覺得,各種專家都說了太多太多的學習方法、注意事項,最後,還是得落實到自己一筆一畫的去寫,去體驗。學習小楷,我覺得比學習大楷難度更大一些,花費的時間也會更多,這就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每天堅持臨池不輟,你就會發現自己每一天都在進步。

    以上是我學了六年小楷後的心得。下圖是昨天臨貼《道德經》的水平。

  • 6 # 水墨江南2020

    寫小楷同樣要注意筆法,結構和章法的控制!

    總體來看字型屬於歐體,基本筆畫的筆法還是掌握的可以的,起筆收筆都交待的很清楚。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以下幾點:

    你是寫在方格紙上的,帶方格的好處就是容易控制行與列的對齊,但也有難處,就是字在方格中的位置。

    從圖中看主要幾個問題:

    1.字的位置把握不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2.字的重心把握不好,有偏移。

    3.筆畫間距把握不好,時緊時鬆。

    4.字型結構把握不好,特別是上下結構,部分字上大下小!

    下面看一下歐陽詢的心經如何寫的:

  • 7 # 西廨七叔

    真誠交流,直言勿怪!

    從您這幅字(請原諒沒有用“作品”這個詞)來看,您應該是剛開始練習書法。因為在這幅字中,能感覺到您希望把字寫得工整。但從用筆上說,基本得起筆,行筆和收筆您還沒有真正掌握。起筆您注意到了逆鋒,卻沒有寫出點畫的形態(線形),而行筆中雖然基本保持了中鋒,卻顯得行筆凝滯,缺乏行筆中的流暢,而問題最大的是收筆,幾乎沒有一筆收得乾淨利落。

    建議在學習中,適當進行點畫練習。因為點畫練習可以比較單一地練習用筆,暫時不用考慮結字。發兩幅自己的作業,供您參考。

  • 8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恕我直言,這樣寫小楷是不對的,只能叫小毛筆字,筆法、字法上看,根本不是純正的毛筆小楷書法。雖然我沒有見到你的書寫過程,依照我寫小楷的經驗,憑知覺,你的執筆姿勢可能是錯誤的,指法分佈不科學、不合理,導致筆法動作不能正常有效的得到施展,筆鋒效能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也就是說,書寫小楷的技法不正確。

    其實,小楷技法很簡單的,和我們平時使用硬筆寫字是一樣的,根本沒有頓筆、回鋒……很多人不瞭解小楷,誤以為比大楷難練,完全是一種是錯覺。認為小楷不好練,那是書寫技法不正確、訓練方法不科學造成的!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

    實事求是的說,學習小楷書法,要直接上溯魏晉小楷,如敦煌寫經,那是楷法之源,或者學趙孟頫、文徵明、成親王等人的毛筆小楷,那是正宗的主流。如圖

    ▲圖為王羲之小楷《佛遺教經》

    ▲圖為隋人書小楷《大般涅槃經》

    ▲圖為鍾紹京小楷《靈飛經》

    ▲圖為趙孟頫小楷《太極圖說》

    我覺得,練習小楷,不宜從歐陽詢《心經》入手,屬於旁門左道。以此為範本,非但練不好小楷,還可能形成不良的手法習慣,把筆性練壞了,日後想練其他字型時筆法動作轉換不了,不相容。

    另外,我覺得,你臨摹的這個《心經》,不像歐陽詢的原創,感覺是盜仿歐體風格縮小的集字帖,筆法不精到、字法不嚴謹,明顯與歐陽詢以往貫用的手法不相符,如果和歐陽詢的小楷《黃帝陰符經》、《李譽墓誌》等相比對,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難道說,你在學習之前沒有看看關於小楷書法方面的論文? 沒有瀏覽過歷代毛筆小楷字帖? 由此可見,不知道什麼叫小楷,誤以為把字寫小了即是小楷。取法的思路不對。

    ▲圖為歐陽詢小楷《黃帝陰符經》

    ▲圖為歐陽詢小楷《李譽墓誌》

    如果喜歡工整規矩這樣的字型風格,可以學王羲之的小楷,如:《樂毅論》、《黃庭經》,或者是王獻之《十三行》等。否則,應該從歷代毛筆小楷寫經體、館閣體當中去選擇。

    ▲圖為王羲之小楷《樂毅論》

    如果說特別喜歡歐楷風格,還想學小楷,可以練《李譽墓誌》 等其他字帖。

    《九成宮》是中楷,應該按原大對等練習才能體驗到筆法核心精要——自然書寫技法,試想,原帖字型大小2~3釐米,個性十分突出,容不得半點發揮,寫快了變味道,寫慢了軟弱無力,形神險峻的尺度很難把握,一般初學者拿捏不準。

    《九成宮》的字型特點,不適合縮小寫成小楷,更不適合寫成榜書,除非是特別精通歐楷技法的高手,那也很難保證原滋原味,因為,大筆寫不出小筆的勁道,如果附加一些不必要的動作,筆畫稜角是描畫出來的,那是假歐楷。

    假如是獨自創作,用歐體筆法寫小楷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合理變通,對有些筆畫細節要適當的進行技術處理,不能完全生搬硬套中楷字型的原貌,也不能用碑文體的筆法寫小楷,尤其是《心經》這種佛學經典,還是運用寫經體比較好,字型風格與文字內容必須要保持和諧統一,這是書法創作的基本法則。如圖:

    ▲圖為本人書寫的毛筆小楷

    毛筆小楷書法是相對獨立的,也是比較龐大的執行系統,書寫技法別具匠心、自成體系,與中楷書法不是一路,小楷多是以手寫體形態存在的。在古代,小楷屬於日常實用書法範疇,相當於通行的公文體規範字,多用於抄經文、寫奏摺、書信等,尤其注重書寫性,筆法動作輕盈精巧,行筆節奏與速度較快,筆勢轉換流暢婉轉,筆畫起止處非常含蓄,只需適當的提按、停駐,沒有刻意頓筆、回描……追求自然美。

    學習小楷,有一點必須要清楚,雖然小楷是小字型,但是,它絕不是將大字縮小寫的結果,也不能用寫大字的筆法動作寫小楷。注意兩點:一是,千萬不要誤用假冒偽劣的五字執筆法。二是,小楷筆法要點是,起筆多為掭筆、落筆,收筆是駐筆、拖帶……

    ▲圖為本人在抄寫《心經》

    中楷,屬於特殊場合使用的個性化字型,類似書刊報上的印刷體字。中楷字型多是根據書丹刀刻出來的,有的是直接在碑面上用刀刻的,經過了二次加工,所以,筆法、字法與手工書寫的小楷有所不同。沒有深厚的書法基礎,不知道怎麼把刀痕轉化成筆痕,容易弄巧成拙。題主那種寫法,就是典型的誤讀曲解碑帖筆法的作法,根本沒有想如何還原書丹? 反而試圖用毛筆模擬刀刻的痕跡,結果似是而非,貌似神離。

    其實,只要是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古帖當中有三大系列,一個是毛筆小楷(字帖),另一個是毛筆中楷(碑帖),再一個就是字型較大一點兒的摩崖石刻。它們各有獨到之處,字型功能性及其適用範圍有明顯的差別,由此字體制作的技術手段是不一樣的,筆法動作也就有了差別,字型外觀形象也不一樣,這就像聲樂中分別有美聲唱法、通俗唱法之別

    ▲圖為本人毛筆小楷

    所以,在正式進入訓練之前,如果事先作好功課,把小楷、中楷屬性特徵搞清楚,把兩種書寫技法不同之處弄明白,特別是,若有專門的執筆法、運筆法、筆畫、結字等一系列前期基本功訓練過程,瞭解筆法特性,知道方筆、圓筆都是怎麼寫出來的,哪些地方用中鋒,哪些地方用側鋒,一清二楚,成竹在胸,這樣的話,無論是臨寫什麼樣的字帖,開啟它就能看懂了,自然而然的能劃清界限,知道怎麼寫了,也就不會犯是非不分這樣的低階錯誤了。

    順便說一下大楷。古帖多是小楷、中楷,沒有大楷。所謂的大楷,是現代人為了追求視覺衝擊力,肆意妄為偽造的大字展覽體。古往今來,由於沒有標準的大楷字帖流傳於世,今人又喜好寫大字,於是,就把原本是中楷的碑帖放大幾倍臨寫,由於使用的是大號毛筆,筆鋒的材質、構造與效能,與寫小楷、中楷的毛筆效能不一樣,故而,大字寫不出小字的那種靈性與氣質,便為了追求所謂的形似,特意附加一些修飾性的筆法動作,實際上沒有必要,是畫蛇添足。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顏體大楷

    也正是為了迎合這些人的需求,出版社用心良苦,製作了許多大楷字帖,其實是利用現代製作技術放大的。問題來了,很多人學習書法多年,從未研習過毛筆小楷,甚至不練中楷,起步入門直接練大楷,一些被粉絲們吹捧成名家、大師的,他們在書法教學臨帖示範講解中,都是寫大楷演示,字型大小至少8釐米左右,關鍵是,筆法動作不對,把範本的書寫技法給篡改了!比如田楷的點、橫、豎的收筆法,都是畫出來的,最突出的是豎鉤“跪筆彈鋒”之類,是錯誤筆法的典型代表。

    我認為,臨帖訓練的準則是: 忠實原作,還原書丹,取法為上,敬畏古人。不管採用什麼臨摹方法,把古帖放大到多少倍臨寫,無論如何,不能篡改筆法、字法。放大後書寫出來的字型,當中個別無關緊要的地方有點誤差實屬正常,因為是用毛筆在宣紙上寫的,“屋漏痕”起到了弱化邊緣的效果,與原帖刀痕(拓片)齊整刻板,肯定是存在差別的。

    ▲圖為本人教學習示範——歐楷筆法

    受其影響,許多愛好者不明真相,加之有盲目崇拜心理,競相效仿。很多專門從事書法教學的老師,或者自以為有多年練字經驗者,99%都主張先練大楷……殊不知,這是一條非常高難的探險之路,是在充當寫今楷的試驗員。

    ▲圖為本人書寫的大楷(12釐米)

    都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可是,卻不從基礎做起,偏偏去直接費勁巴拉的攀登致高點。據我所知,王羲之、趙孟頫……他們都善工小楷,不寫大楷,他們也沒有說先練大字,只有當代人才有這樣的突發奇想:先練大楷,後練小楷,而背地裡卻只痴迷練習假大楷,並不情願練小楷,奇怪不? 殊不知,這是書法教學與技法訓練的一個大誤區。

    只有正規系統的研習過毛筆小楷,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古法——自然書寫技法,這一點,目前為止,在書法界、教育界,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無論是接受書法啟蒙教育的小學生,還是零基礎的初學者,他們肯定不知道這其中奧妙所在了,如果是擔任書法專業課的老師對此搞不清楚,本身不懂又不善於專研,豈不是誤人子弟啊?

    我認為,初學者,起步入門練大楷,純粹是自尋煩惱,不是學習傳統書法的光明正路,如果執筆法、運筆法、筆畫寫法、結字法、臨摹法,這幾項都不正確的話,說明已經誤入歧途了,等於在透支青春年華……

    迴歸正題。練習小楷書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選擇正規的範本。從歷代毛筆小楷字帖中去尋找適合自己心願的。如圖

    ▲圖為文徵明小楷《蒼山詠》

    ▲圖為成親王小楷《草堂十志》

    第二,採用正確合理的執筆法。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小楷執筆法

    第三,科學有效的臨摹方法。先用鉛筆練幾遍,再換上小毛筆練幾遍。大約兩三個月即可以達到筆法、字法非常熟練的程度。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剪影——學員在臨帖

    第四,正規系統的練習。想誠心練好書法,不能急於求成,必須要按照規定的〈技法訓練操作規程〉一步一步的練,不能嫌麻煩,必要的環節不能省略,看似麻煩,實際上是將難度大的技術問題分解成若干碎片了,逐一攻破,並不耽誤時間,還提高質量與效率呢,這樣不走錯路。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方法設計

    建議: 從頭再來,重新確定學習目標。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9 # 收藏家雜誌

    學寫小楷,臨摹很重要。下面一起欣賞下“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小楷書法,以供你借鑑參考。

    文徵明書法各體兼擅,尤其以小楷、行書為最擅。明代朱謀垔《續書史會要》稱其:“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涪翁尤佳,評者雲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在眾多書體中,唯獨他的小楷最為世人稱道,時有“小楷名動海內”之譽。

    圖1.1 文徵明 落花詩冊 紙本 14.5×193.3釐米 蘇州博物館藏圖1.2 文徵明 落花詩冊 紙本 14.5×193.3釐米 蘇州博物館藏

    他早年學歐陽詢,雖得險勁而失之板滯。後又取法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師法智永的靈動活潑,後遍臨唐代諸家及趙孟頫等人,最終形成了他清新爽健的風格。文徵明傳世小楷作品眾多,著名的有《高士傳》《赤壁賦》《後赤壁賦》《醉翁亭記》《老子列傳》《雪賦》《歸去來兮辭》《離騷經》等等。在傳世作品中,《高士傳》《題趙魏公二帖》等屬於早期作品,故趙松雪面貌較多,體勢偏扁,起筆多露鋒出尖。53歲時,由蘇州巡撫李充嗣將其推薦給朝廷,嘉靖二年授“翰林院待詔”,因受時侷限制,頗兼時體,漸趨整齊。晚年作品已入化境,毫無懈怠之筆。文徵明小楷風格雖然在早、中、晚三個時期各個階段都不同,但卻恰恰反映了他一生在小楷上所下的功夫。王世懋曾用一段話評價文徵明一生小楷的變化:“作小楷多偏鋒,太露芒穎,年九十時,猶作蠅頭書,人以為仙。然行筆未免澀強,其最稱合作者,以字行後五六十也。”然而,文徵明卻認為自己的小楷60之前是“滯弱”的,直到晚年方知用筆。近90歲時,仍作小楷,對小楷的追求,讓人欽佩之至。以下就文徵明小楷作品簡單作一介紹和分析。

    圖1.3 文徵明 落花詩冊 紙本 14.5×193.3釐米 蘇州博物館藏圖1.4 文徵明 落花詩冊 紙本 14.5×193.3釐米 蘇州博物館藏

    《落花詩冊》(圖1)是文徵明早年小楷作品的代表。書作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此時文徵明35歲。該作是文徵明抄錄沈周《落花詩》10首。身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老年喪子作賦以寄託哀思,吳中人士對此作皆有唱和。另外,沈周、唐寅等人也都有落花詩冊書作流傳後世。此冊筆力勁健,筆畫瘦挺均勻,因文徵明22歲時從李應禎學書,所以此書蘊涵了李應禎“入筆尖峭,鋒稜外露”的筆意。如王世懋評價:“初名璧時,作小楷多偏鋒,太露芒穎。”此作是難得的一件文氏早年的書法作品。

    《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是文徵明68歲(1538)時所作。這一時期的作品可謂已漸趨於化境,氣韻生動。此冊楷書全作結構謹嚴,起筆爽利,收筆大方,剛中寓秀,筆畫粗細變化自然,可以稱得上是自首至尾無一懈筆,無一率筆之處,此冊可見其此時的功力和對技巧的把握已經特別純熟。

    圖2.1 文徵明 老子列傳 紙本 20.9×11 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圖2.2 文徵明 老子列傳 紙本 20.9×11 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圖2.3 文徵明 老子列傳 紙本 20.9×11 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圖2.4 文徵明 老子列傳 紙本 20.9×11 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圖2.5 文徵明 老子列傳 紙本 20.9×11 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

    《老子列傳》(圖2)與《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這兩件作品書寫時間僅相差一年,因此風格上也比較統一。《老子列傳》款署:“嘉靖戊戌六月十有九日,為北山鍊師補書此傳,於是餘年六十有九矣。歐陽公常言,夏日據案作書,可以消暑忘勞。然餘揮汗執筆,只覺煩苦爾。”可知,此作寫於文徵明69歲,當是時作者極其病困無聊,然小楷書法依然點畫精到,結字精美,筆墨運用自如,舒展有度,清雅之至。

    圖3.1 文徵明 前赤壁賦 24.9×18.8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圖3.2 文徵明 前赤壁賦 24.9×18.8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圖3.3 文徵明 前赤壁賦 24.9×18.8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圖3.4 文徵明 前赤壁賦 24.9×18.8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圖4.1 文徵明 後赤壁賦 24.9×18.7釐米圖4.2 文徵明 後赤壁賦 24.9×18.7釐米圖4.3 文徵明 後赤壁賦 24.9×18.7釐米

    《赤壁賦》與《後赤壁賦》是中國古典文學名篇,也是古今書法家所喜書的題材。文徵明《後赤壁賦》題款:“嘉靖三十年”,他81歲,書法清勁蒼潤,一絲不苟,既體現了其藝術功力,又可見其筆法之變化。《前赤壁賦》(圖3)小楷遒勁秀拔,《後赤壁賦》(圖4)則已見瘦勁蒼老,但無衰敗之氣。點畫利落乾淨,橫撇誇張伸展,結體秀密巧妙,略具隸書筆意,為文氏小楷作品中的精品。

    圖5.1 文徵明 歐陽修醉翁亭記 紙本 53.5×28.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5.2 文徵明 歐陽修醉翁亭記 紙本 53.5×28.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5.3 文徵明 歐陽修醉翁亭記 紙本 53.5×28.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賦》為文徵明81歲時書,是文徵明晚年作品,可謂“人書俱老”。此作品筆法沉著,穩健凝重,無絲毫衰朽之氣。與中年作品迥異,嚴謹之中見散淡,勁利之中見虛和,時出行書筆意,全篇生動活潑。八九十歲尚能作蠅頭小楷,在元朝以後可謂首屈一指。文徵明82歲時寫《歐陽修醉翁亭記》(圖5),用筆剛勁有力,筆畫轉折處自然流轉,呈現方筆之勢,遒勁有力。全文精整挺秀,精妙。

    圖6.1 文徵明 歸去來兮辭 紙本 13.7×16.1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圖6.2 文徵明 歸去來兮辭 紙本 13.7×16.1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歸去來兮辭》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著名篇章,反映了他棄官歸隱田園後的心境。文徵明晚年不止一次抄錄過此篇文章,從這種反覆書寫而又刻意精心的創作態度中不難看出他晚年閒適平淡、頤養天年的安寧心態。“辛亥九月十一日,橫塘舟中書。徵明。時年八十又二。”可知,《歸去來兮辭》(圖6)是文徵明82歲所書。作者雖以小楷抄錄長篇,但卻無界格,更顯其平易自然、清逸俊雅、空靈流動的特點。其筆法雖出自《黃庭經》《樂毅論》,顯得清俊儒雅,但結體的方整緊勁、字勢的修長俊逸又受歐書的影響。通篇字型的大小、間距、行氣無不貫通一氣,瀟灑自然,精細嚴謹,無一懈筆,這對於一位高齡老者來說尤為難得。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記錄文氏早晚必書小楷一篇為日課,可見其積學功深。此件作品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氏所書《前赤壁》《後赤壁賦》卷相比,雖然創作年代不同而筆法有異,但均為文氏小楷書傑作,反映了作者不同時期的小楷書風貌。

    除上述作品外,寫於嘉靖年間的《滕王閣序》《洛神賦》《陳情表》《前後出師表》《萬歲通天帖》等等這些作品都是文徵明小楷書法的顛峰之作,在此就不一一介紹。總之,文徵明小楷起筆不忌露鋒,這一點與晉唐人寫經不謀而合。明代是崇尚帖學的時代,人們常把那種含混的效果當成含蓄古樸。文徵明不一定臨摹過寫經,但他卻能透過拓墨看到古人的筆法,與魏晉寫經墨跡相結合,這正是文徵明的長處所在。他的小楷作品從整體上來講,法度嚴謹,端秀超逸,渾然天成。因此,他的諸多小楷作品,至今仍然是我們學習小楷的優秀範本。

    圖7.1 王寵 逍遙遊 紙本 每開19.1×12.5釐米 榮寶齋藏圖7.2 王寵 逍遙遊 紙本 每開19.1×12.5釐米 榮寶齋藏

    文徵明書法影響廣泛,其學生陳道復、周天球、王寵、王稚登等都從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其中周天球、王寵受其影響尤深。王寵小楷代表作莊子《逍遙遊》(圖7)是為一例,起筆尖露、清逸俊雅、筆畫飛動、靈動活潑。

    文氏書法無論是在當朝還是對後世其地位都是頗為顯著的。後人評價不一,但大多以褒獎居多。不過,也有認為文徵明小楷筆法太露,以入筆尖細為病,如明項穆說他:“筆氣生尖,殊乏蘊致。”董其昌論衡山書法,也說他用筆尖利,缺少內蘊。不過不管怎麼說,文徵明小楷書法始終是我們學習明人書法不可逾越的一位大家。

  • 10 # 淡淡印天

    我最近也在試著寫小楷

    除了字形和線質,楷書最重要的是寫的靈動,寫出流動感,最重要的是氣息清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乳究竟是怎樣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