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線均線量

    釋迦牟尼(佛)就象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拜佛,我們拜祖先。他們信仰佛教,信仰不是什麼高大尚的東西,就是你願意用生命去守護的東西,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守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們華夏文明真正的信仰是家教,從有祖先這個詞開始就有了。比中國的諸子百家,外來的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早幾千年。你如果願意用生命去守護你的家及家人,過年中秋會想家(家人),你的信仰就是家(家教)。

  • 2 # 格物致知65

    1.關於佛陀。大覺徹悟之人,至人也,真人也。他對生命內在與外在的覺察,幾近於道,其天性之機,介於老子與孔子之間,有悲憫普濟天下之情懷,一生樂善好施,求真無我,遂致悟道體真。2.關於佛教。乃佛陀之弟子,拜傾於佛陀的無己濟蒼生的偉大之人格和斷舍世俗功利修真頓悟之經歷,記其生前所悟所感所言,領會結集,以圖為後世所傳承。然,受其後世感悟之異,冀圖之別,自度其意,開枝散葉,更成其規,漸離大真。佛教自開宗以來,在紛亂綿延的大部分的歷史時期,各派基本還能夠不忘佛陀之初心,以釋惑解憂為務,以普度眾生為任,以慈悲救心為懷,為撫慰個體不安之心靈、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了獨特貢獻,殊為難能可貴,著實令人尊敬。然,宗教即權威,權威即約束,其與悠然之嚮往是對立的。是故,知其非大真。3.關於信仰。指人心超脫於物質,之精神層面的傾向,具有無私利他之屬性,乃人根本之敬畏與感恩也。思想之自由與清明,是人之生命的終極趨向與取向。人心,乃天地造化之至精至明之物也。參天地之精神,會天地之靈氣,了悟自然生命,知己知度知止,達恆久之本真,致心靈之安寧。人之使命也,心靈之歸宿也。4.關於造化。天地之間,萬般生靈皆造化,萬般種姓皆凡人。老子、莊子、佛陀、孔子、耶穌、蘇格拉底等等,以至於古往今來的所有至聖先賢們,皆凡人,無人能出其外。世上本無鬼神。所謂“鬼神”,皆存於人間。神(佛)性,亦是人性,即:極為清明無私的至高至貴之人性,助益蒼生成全自己,源於人之理性與清明之心;魔(鬼)性,也是人性,是極為昏昧自私縱慾的至暗至惡之人性,損害眾生墮墜自己,源於人(動物)之本能和貪慾之心。芸芸眾生,或許,便在神與魔之間,呈擺動分佈。向哪裡擺動?聽從心靈的指引,最終,還是由自己決定。恐怕,這就是知天命、順天命吧。

  • 3 # 劉尚典

    釋迦牟尼佛是為悲憫眾生、教化眾生而示現人間的再來人,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者,是修行開悟後將宇宙事實真相告訴人們的佛教教主。

    佛教是佛祖的弟子們依據釋迦牟尼佛的各種開示、以《經書》為依據、以實修實證佛法為傳承形式,繼續教化社會大眾的組織形式;承載著管理僧眾、教化世人、傳承佛陀智慧等功能。

    信仰佛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盲信,他人信自己也信,信而不修。這種型別的“信”含有迷信色彩,會對佛陀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另一種情況是按照教義走實修實證之路,修行開悟後傳承佛陀智慧法脈。這是佛陀教育能夠廣泛傳播的文化內涵和本質所在。

  • 4 #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釋迦牟尼代表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亞洲有著廣泛的影響。我只看過佛教十三經中的《楞嚴經》、《金剛經》和《心經》,談不上很深的研究,只談談感想。

    釋迦牟尼教是一種哲學,對人生過程和人類精神世界做出高度抽象,以至於把人生一切奮鬥和努力的意義全部抹殺。“對外掃相”、“對內破執”,把人所接觸和感覺的世界歸納為“六根”“六塵”“十八界”,它所追求的眾生平等是以了生脫死,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來實現。他的全部哲學思想都是極其消極的。人類假如都接受了他的哲學思想,整個世界將了無生氣。

    世界上有多種哲學流派,把影響重大的各種哲學著作儘可能多讀一些,就會發現釋迦牟尼教是最消極無為的。亞洲人佛教信眾眾多,有對自然和人類認識和社會改造能力薄弱的原因,又進一步制約了對自然和人類社會改造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緊張和爭鬥,並非只有佛教一種哲學可以緩解,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納、康德、休謨、孟德斯鳩、洛克、亞當.斯密、米塞斯、哈耶克、波普爾等許多西方哲學家都能夠緩解,而且都是積極有為的,適應人類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創造需求的。人類不可能停滯在原始狀態止步不前,也不可能倒退到老子幻想“雞犬之聲相聞 老死不相往來”的孤陋寡聞時代,釋迦牟尼哲學註定不會有前途。佛教文化只是愚民的自慰和被利用的愚民工具而已。

  • 5 # 究竟涅槃

    佛教是佛法教育,不是宗教,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根本老師,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學生,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佛法道理,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工作中一切問題。

  • 6 # 六扇門人jgy

    釋迦牟尼出生王子,享盡了一切榮華富貴,名利地位,金錢美女,慢慢覺得這些不能滿足他的精神需求,開始思考人生,四處尋找人生意義和真諦,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向人們傳播佛家思想,創立了佛教,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入世紅塵,在紅塵中歷練,才能看破紅塵真正悟道成佛,才能出世。如果這個人從沒有在紅塵中歷練過經歷過,是不可能看破世事滄桑,最終也不可能對宇宙人生有深刻的領悟,也不可能出世悟道的。試想一個從沒有得到過金錢名利地位美女的人,他說他已經看淡這一切,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因為沒有得到過說些風涼話罷了,一旦這些東西放在他面前,他是禁不起誘惑的。只有經歷過這些,真正看透了放下了,那才是真正的看透放下。而佛教的道理就是讓你看透這些,然後放下執著,當然你只有經歷了歷練了才能看透放下。而信仰就是學習這些道理幫你理解思考人生,最後看破看淡一切,讓你不要因為慾望太多得不到滿足而痛苦,最終修煉得道成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大徹大悟的智者,只要你大徹大悟了,你就是佛。

  • 7 # 田野4616

    佛教不是意識形態,不屬任何主義,祂是讓人直面宇宙萬有真相(實相)的智慧實踐與教育。人們可以透過這種智慧實踐的修行達到超越煩惱,了悟死生的目的。這種智慧是人本來就有的,只因被諸多欲望遮蔽不得顯現。透過修習彰顯人本具的這種智慧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 8 # 二月的栗子

    初中時同學興奮的對我說:我爸爸去五臺山了,帶回來好多佛書,你要看嗎?

    我不知五臺山是哪裡?也不知佛書是什麼書,家裡沒有信佛的人,但我就是莫名對佛感興趣,可能源於小學時去過雍和宮,就激動的對同學說:借我看。

    現在已想不起看的是什麼?大概是因果類書籍,看後很激動,這可能是天性帶來的佛緣吧!

    長大了,對於佛教的認識就是它的神秘性,它讓我願意接近它,喜歡去寺廟,喜歡聽和尚唸經、唱誦,喜歡接近出家人,雖然我沒讀過一本佛經,頂多是看些因果類書籍。

    三十多歲,一次性買了很多關於佛教的書籍和佛經,第一本看的書是《釋迦牟尼傳》,讀誦的佛經是《金剛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雖然不懂其義,但是讀起來很歡喜,這歡喜裡面有私心,就是我堅信讀佛經會給我帶來好運。

    這期間也曾問一位出家人,佛經到底講的是什麼?我為什麼不明白?出家人只是淡淡的回答:你不用明白,堅持讀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明白。

    就這樣我堅持了下來,由最初的私心漸漸的明白了因果,並且深信不疑,且我的心性有了改變,我知道佛菩薩不會因為我去廟裡燒了香、讀了些佛經,乃至做了些善事就會無原則的保佑我,我所得到的與失去的、我所享受的與所遭遇的,都是和因果緊密相連,我不再迷信佛教,懂得了什麼是正信的佛教。

    佛有很多,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現在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教很深奧,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即使高僧大德實修者也講不清楚,很多境界不是語言文字可描述的,所以佛經裡有太多的:不可說、不可說……

    信仰到底是什麼?太多的人都說自己有信仰,去寺廟燒香拜佛的人也是擠破了頭,但真正信仰佛教的人為數並不多,更多的人是去求佛菩薩索要願望,譬如:金錢、權利、升官發財、考試得第一、生意更興隆……這些其實都不是信仰,說好聽了叫有一些佛緣和善根,不好聽的講就是和佛菩薩談條件、做交易。

    真正的信仰是無論遭受多大的打擊和苦難,依然堅信三世因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明瞭所遭受的苦是自己的“業”,自己欠下的債遲早要還,所以有了那句話: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它創立了佛教,教我們思考: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讓我們明白因果通三世,命由己造,福由己求。

  • 9 # 林樰熳倚樓看江湖

    先說信仰

    用拆字法解釋:信就是相信,仰就是仰慕,可見這是一種能主宰人類思想意識的絕對力量,一般就是指宗教。而這個詞語最早的出處就在“楞嚴經”,是一個佛教用語。

    再說佛教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在中國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某種角度說,它在民間的影響力甚至超出了本土宗教道教。

    佛教的理論很豐富,這裡挑幾個核心的思想來介紹:

    1、眾生平等。

    這句話出自佛經《華嚴經》 :佛說眾生平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與佛無異,只因妄想不能證得。

    這個理念的意思是說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佛”,只是我們在凡塵碌碌中被太多的妄想蠱惑,很多人都弄丟了自己身上的“佛”,而修行大德,就是一個找回我佛的過程。

    這段理論在《金剛經》裡闡述得更加明確。它打破了人類社會的階級和等級性,明確指出在修行的道路上,人人都可以成佛。這也是佛教為何能深入社會各個領域的核心原因。

    2、六道輪迴。

    六道者,天道、阿修羅道、人道、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也。它是一個靈魂修煉時要經過的關卡。一道死,一道生,一個人的前世今生就在這生生死死中輪迴流轉,因果報應。

    這個概念最先出現在《中阿含經》,在《地藏經》也有很詳盡的表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導人要多行善少作孽,以免在輪迴中生生受苦。

    這也是人們崇尚佛教理由之一,它始終為苦難的人燃著希望。

    3、色即是空。

    這個理念最先出現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是迄今為止翻譯得最精煉的一部佛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它的核心思想。

    這裡的“色”是指物質世界裡形形色色的有形之相和由此而引起的貪嗔痴等情緒反應,而“空”則是宏觀和微觀世界裡最本質的東西,也是身心世界裡最純淨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過於執著於外相,勢必會影響心靈的自由。而反過來,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要經歷這種種外相的折磨,也是因為遵循六道輪迴的規律。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核心內容。

    這些理念從根本上引導人們向內訴求,保持平和的心態,秉承善良的品行,達到在精神層面完善自己的目的。

    所以真正以佛教作為信仰的人,其姿態是平和的,生活是單純的,而內心卻是很豐盈的。

    最後講講釋迦牟尼。

    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釋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是他創造了最初的教法教義,又透過他的僧團口口相傳,傳遍世界各地。

    後來,在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中,釋迦牟尼逐漸被神化。

  • 10 # 明儀居士

    釋迦牟尼,聖人也,佛,佛主。

    佛教,佛教是教給人們學習做人做事的組織。

    信仰,信仰是向聖賢學習。

    大道至簡,簡而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在庫爾德問題上對埃爾多安一忍再忍,土耳其對美國真的這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