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斥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他是什麼兵種?
16
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斥候就是偵察兵,是中國古代部隊的戰鬥偵察單位。

    斥候又作“斥堠”,所謂“堠”,指的是古代的一種里程碑,馳道邊每5裡設一個,與亭、驛等搭配,讓人判別走了多遠的路。“斥堠”的職務在這個時候就是探路的公路護衛,專門巡查道路的安全以及維持路上的秩序,帶有警察的職能。

    秦漢以後,斥堠就消失了,“斥候”變成了軍隊中的偵察兵。有說是飛將軍李廣從匈奴探馬那裡學到了“斥候”的應用,因此在漢代大行其道。不過唐宋時期則稱呼為探馬,探子。明代的夜不收更是鼎鼎大名。其實都是偵察兵在不同時期的稱謂。

    古代的這些偵察兵與現代的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他們都是作為軍隊的觸鬚存在的。尤其是缺乏觀測能力的古代,軍隊一出動,兩眼一抹黑。前面是什麼山,山裡有什麼洞,洞裡住著什麼妖怪,這都需要斥候去探明。

    特別是兩軍對壘的時候,斥候需要不斷的被派出,一部分前出偵察,一部分圍繞在外圍阻截對方偵察,還有一部分則負責部隊的預警,避免遭遇敵人的突然襲擊。也正是有這些斥候在,才使得部隊不會出現曹丞相哈哈大笑三聲:“我笑周瑜少智,諸葛無謀……”然後一聲炮響,山上殺下一彪軍馬的破事。

    前出的斥候過的就是刀頭舔血的生活,有的甚至還會扮演成周圍的平民來掩藏身份。某些潛入城中,攻城時舉火為亂、內開城門的事兒也多半離不開這些斥候。甚至部隊都沒準備動,一些斥候就得千里迢迢的打探情況。他們屬於《孫子兵法》中用“間”的成分,有極大的諜報性質。像明軍夜不收,長期就從事著對蒙古人的監視行為。

    外圍斥候更像軍隊的耳目,他們緊隨大軍行動,施行戰場隔離,掩護大軍運動。古代戰場的直接偵察手段幾乎全靠這些外圍斥候。他們需要撒開在荒野中與敵人的斥候對決,自己打探到情報的同時還要阻止別人得到情報。大軍往往還沒有正式開打,斥候們就得血戰無數場。這些被抓到的探子,幾乎沒有任何的好下場。

    至於負責警戒的斥候,他們一般不會前出的很遠,只作為撒佈出去的暗哨使用,但這項工作也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古代黑燈瞎火,夜晚危險重重,往往部隊或城池沒事,這些警戒哨探卻發生了問題。

    明萬曆年間《三萬衛經歷司為"竊賊"捕擄永寧堡哨夜事給巡按山東監察御史的呈文》記載了一段斥候被敵人摸哨的事蹟:

    "據守永寧堡衛鎮撫劉維藩呈稱,本月初三日辰時分,據本堡北方值了軍人周雲稟稱:了見沿邊空心樣臺舉放炮火,左右鄰臺一齊接舉,一面差夜不收楊彪等分投走報,一面帶領馬步官軍出堡迎敵,途遇本臺值日甲軍孟堯稟稱:了見境外溝內突出掩伏竊賊約有十數餘騎,撞遇預差出哨夜不收洪阻二、薛祥等二名…躲避不及,被賊擄去…具呈到職。據此,緣系竊賊捕擄哨夜事理,擬合呈報。"

    兩個出哨的夜不收在執行任務時,遭遇了十多騎“竊賊”,沒有逃過,被賊人抓走了。

    明代的《武備志》也在講解軍隊編制時,很明確的列出了千總下設6個夜不收,每中軍設8名,每哨設50名。

    明代還有尖哨、尖兒手、哨報馬軍、名字很多,總的來說都與夜不收一樣,屬於斥候一類。有些膽子大的甚至會透過會“外語”,而深入敵營打探。

    明代的《四鎮三關志》描寫了這些偵察兵的行徑。他們輔助了一次大軍出塞“燒荒”的軍事行動。尖哨們預先跑到目標地點偵察,確定情況後大軍出塞。大軍往四處都派遣了哨探,夜不收則透過一種叫“炮架”的方式警戒聯絡。軍士們“燒荒”結束後,“仍留尖哨守哨,原分信地。”

    漢代的斥候沒有明代的那麼細分,但也是實打實的精銳。許多人甚至就是直屬王侯將軍的家丁和私軍部隊。除了打探訊息外,還負擔著情報、聯絡甚至刺殺的工作。

    至於現代的中國,臺灣省的地方武裝裡好像仍然管偵察兵叫“斥候”。別問我怎麼知道的,老王也就看了下馬蓋先的包包...

    大多數時候,斥候就是古代的特種偵察連。當然,某些情況下也會客串一把佔士邦的工作。

  • 2 # 聶作平

    斥候,又稱斥堠。是古代軍隊中的偵察兵,其職掌就是偵察敵情,及時向主將彙報。

    古漢語中,斥是遠的意思,候是偵察,探測的意思。合起來,斥候就是到遠方去偵察的意思。

    斥候起源於商朝,在甲骨文中即有記載。後來的各種典籍中,也時有提及,如《左傳·襄公十一年》:“納斥候,禁侵掠”。如《漢書·賈誼傳》:“斥候望烽燧,不得臥。”《三國志·吳書·孫韶傳》:“常以警疆場遠斥候為務。”

    擔任斥候的一般都是比較機敏能幹計程車兵,大多是可以快速移動的騎兵或輕裝步兵。

    一般來說,古代分工不像現代這麼明細,斥候的工作除了偵察敵情外,還負有觀察沿途山川地理,交通情況,飲用水源,駐紮營地等其它職責。

  • 3 # 努力的黃小爬

    斥候,又稱斥堠,工種相當於是現代的偵察兵。主要分為步兵和騎兵,一般都是選擇行動比較敏捷的人擔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兵種。據說起源於漢代!

    在文獻《墨子》《秦簡》中都要出現斥候的身影。所謂守入城,先以候始。但是在那時稱為候,正式稱為斥候應該是在漢代開始!

    斥堠主要負責的就是巡查各處的阻擋設施,以便能夠抓捕盜賊。秦漢以後,軍中就不在設立這個職位。而是稱遠出偵查的偵察兵為斥候。

    唐宋後伺候根據不同的裝備稱為探馬或者探子主要工作就是到戰地附近打探敵方訊息,探查環境和地理位置等。而且他們的格鬥技能和武器掌握都強於他人,並且非常擅長隱藏於人群中~

    其實伺候的工作範圍還是挺廣的,解決敵方的暗哨,刺殺頭領,刺探軍情都是他們的工作!

  • 4 # 軍武小咖

    在古代的戰爭當中,每一支正規的軍隊都擁有著很多的兵種,他們各自有著自己不同的職能,我們也能夠在很多歷史書中讀到“斥候兵”三個字,那麼斥候兵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主要有是做什麼的呢?在很多大型戰爭中,斥候兵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斥候,就是有偵察的意思。斥候兵就是用來專門用來偵查的兵種。在不同的朝代,斥候都有著不同的稱呼,就比如說唐朝時期諸侯並被人們叫做探子。關於古代打仗時一般都是集體作戰,所以如果不及時進行偵查,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而且斥候兵負責的偵查範圍很廣,不光偵查敵人的狀況,對於周圍環境的偵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斥候兵不僅需要很強的偵查能力,而且敏捷性和警惕性都必須很高的,這就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夠達到,也不是所隨隨便便就可以成為斥候的。

  • 5 # 剛日讀史

    斥候,在康熙大字典的解釋是:斥,有度、遠的解釋、侯有視、望的意思,按照史記記載:索隱謂犯秦之斥候兵也。

    斥候兵在古代是一種用來偵查、反偵察的兵,類似現在兵種裡面的偵察兵。

    (偵察騎兵)

    斥候兵在古代是一個工資比較高的兵種,在《釋名》記載有五百斛的工資,具體歷史記載是:

    “五百斛以上還(環)有小屋曰標兵,以視敵進退也。”

    為什麼斥候兵在古代的作戰中,有較高的工資,必然和它本身的工作性質有關係,今天我們來扒一扒! 第一項工作:提供預警資訊。

    古代沒有現代的衛星、高效能偵察機等先進的裝置,也沒有先進的汽車火車交通工具,用來傳遞資訊,那對戰場資訊感知如何做到的呢?

    就是這些斥候兵,提前派入敵國,用來打探訊息,然後將訊息傳回國去,讓國家做到預有準備。

    古代作戰不像現在,說打就打,一切物資來的太容易,古代作戰準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在作戰計劃敲定之後,開始儲備糧草、軍械物資、徵集運輸工具等工作,遠在千里之外的作戰對手,是不知道這些狀況的,但是有斥候的存在,這些訊息會被送回到國內,也有時間做準備。孫子兵法中的料敵於先,是怎麼做到的?

    難道是他們真的會神機妙算,那是吹牛,而是這些大量的斥候存在,提供的可靠資訊而已。

    在《資治通鑑》中關於國家防務的策略記載: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

    把斥候提高到什麼地位,斥候危害有多大?

    (現代斥候)

    第二項工作:蒐集掌握戰場情況 孫子兵法說了,打仗要做到知己知彼,自己好知道,統計一下全部出來了,但是知道敵人的情況比較困難。

    所以打仗之前,必須掌握對手的情況,斥候就開始在這個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的工作內容就比較多:

    1.作戰對手的主將是誰?哪裡人,有什麼愛好?2.主將手下有多少人,具體情況是什麼?

    3.作戰兵力是什麼情況?數量、人員組成等要素;4.裝備配備情況,用的是長矛還是砍刀,步兵還是騎兵等要素。

    5.戰場道路情況,是公路還是土路,是山路還是沒有路,以及作戰地域的地形結構,哪裡有山、哪裡有樹林、哪裡有河流等要素。

    (現代斥候)

    6.作戰地域的氣象條件,下不下雨?什麼時候下雨,有沒有梅雨季節,刮不颳風,經常刮什麼方向的風?

    掌握以上資訊的時候,他的工作性質有點像現在的間諜,克格勃之類,在古代都是斥候擔任。

    在史記上的記載: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用現代話說:把探聽訊息的斥候搞的遠遠的,才沒有危險。

    (斥候戰)

    第三項工作:化妝偵查,深入敵後,掌握戰場態勢。 這個工作的危險性比較大,隨時有生命危險,這個時候的斥候打扮成作戰對手的穿著,或者以農民的形式出現在敵國。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的大漢朝,是如何運用斥候的:起皮山(今新疆皮山縣),南更不屬漢之國四、五,斥候士百餘人,五分夜擊刁斗自守,尚時為所侵盜。

    主要工作是:1.主要掌握作戰對手的主將、副將、軍師等主要情況,針對性比較強;2.偵查敵方的兵力部署情況,先鋒誰是主將、中軍大帳在哪裡?先鋒軍是步兵還是騎兵,左右軍是什麼情況,駐紮在哪裡?

    等等這些要素。3.偵查地方的指揮方式,敵方的訊號傳遞是如何實現的,他們用的是鼓還是旗,鼓聲和旗語的大概意思,要不然自己人站在遠處看的時候,只能看戲了,不知道是進攻還是撤退。

    4.標記進攻和防禦的重點目標。一般是敵人的特種兵在哪裡啊?

    敵人作戰力比較猛的兵放在了哪裡?防禦部隊用的哨樓、碉堡還有柵欄在哪裡?

    中軍大帳的位置,專門發出指揮訊號的機構在哪裡?5.敵方的後勤部隊在哪裡,吃喝拉撒住又在什麼地方,糧草有多少?

    運糧草的人有多少,指揮官是誰?等等。

    在《文獻通考》裡面記載:臣愚以為可敕北邊瀕塞郡縣,明烽火,遠斥候,深藏固閉,無令畜外露。”

    這就是防止斥候來偵查的手段。 第四項工作:發出警報訊號,提供預警資訊。

    偵查和反偵察都是斥候擔任的,你有我也有,敵方部隊有任何動靜,都是斥候必須提供訊息的,有的斥候部署在前方,有的部署在敵人的腹地,有的部署在戰場周圍,他們又擔負不同的工作,主要的目的還是一個,及時掌握敵人動向,發出有價值的資訊,讓己方提前有一個判斷。

    (發訊號箭)

    第五項工作:反偵察工作。

    有句俗話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偵查別人,那別人也偵查你,這時候斥候之間就有一場暗戰,因為大家使用的手段是一致的,因為大家處於同一個時代,技術條件一致,沒有誰比誰更高明,所用手段相似罷了。

    這時候反偵察的斥候,就在自己部隊的一線部署了,看到形跡可疑的人就必須加以甄別和區分,這時候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這就是為什麼斥候工作比較危險的原因。

    歷史上斥候被抓的也有記載:

    行至陰山,遇其斥候千餘帳,皆俘以隨軍。 在《宋論》中記載:範公之鎮延州也,興營田、通斥候,修堡砦,種世衡城青澗以相策應,緩夏竦之師期,按兵不動,以觀其釁。

    (被抓)

    這是利用敵方斥候,玩將計就計的謀略。 斥候從事如此危險的工作,那他們自身本領必須高強,這裡的高強不僅僅是武藝,還有其它技能?

    因此他們具備以下技能:

    一是具備算的技能。

    算比較講究,主要算的內容大致如下:要會算兵力、會算行軍時間、要會算糧草供應能力、要會算進軍時間、還要會算距離等內容,要不然你看見敵人出發了,你就發出了一個敵人出發時間,你的訊息還沒有到呢,仗都打完了還有什麼意義呢?

    要你這個斥候是鬧著玩的嗎?

    斥候以上計算的能力,必須是一等一的高手。

    二是具備畫圖的能力。

    畫圖在作戰主要是顯示敵人的戰場態勢和攻擊敵人的主要目標,你傳遞的訊息是西山口,別人沒有辦法理解,因此必須要具備畫圖的能力,尤其對敵人的兵力部署圖,關鍵的山地、道路情況,要能畫出圖來,供自己人理解。

    三是具備總結的能力。

    資訊傳遞是訊息,撰寫訊息必須要有文采,還要有總結話語的能力,你說了一個事,寫了竹簡幾百斤,怎麼傳遞出去呢?

    言簡意賅,直抒胸臆,用最少的字數完成最多的內容。

    四是具備分析判斷的能力。

    就是對作戰對手的一個預先判斷,不能人家搞了一個兵力調整,你判斷成作戰行動,你這樣的資訊傳遞出去,折騰幾次,你就成了狼來了的故事,要你這個斥候,自己人兩天人被折騰死了。

    五是具備偽裝能力。

    探聽別人的軍情,抓住就是死,偽裝能力是必備技能之一,若果不會,死就在眼前,偽裝能力也必須練的爐火純青,穿當地的衣服,說當地的話,瞭解當地的習俗還要會說話,要不然北方人到南方三兩句話就把自己賣完了,軍情沒得到,自己先死了。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的化妝偵查,提高偽裝能力:

    張掖、酒泉遣騎假司馬為斥候。

    六是殺人的本領。

    戰場之上,你不殺我,我便殺你,掌握殺人技能是儲存自己的最好方法,所有的斥候必備技能是殺人。 七是對抗審訊的能力。

    在《文獻通考》中記載:至於昭、宣,武士練習,斥候精審,胡入則覆亡,居又畏逼,收跡遠徙,窮竄海陰。斥候的危害多麼的大!

    綜上所述,斥候是一個高階工種,工資那麼高,是因為死的快,斥候是國家的第一道防線,不能小覷。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房生

  • 6 # 靈石蘊

    斥候、探馬、健步、夜不收……

    這四個詞語叫法不同,意思都差不多,指的都是偵查兵,是專職打探敵情、消滅對方暗探的古代軍隊組成部分。那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軍師劉伯溫曾經說過,行兵之法,斥候為先……

    老祖宗打仗都打出花來了,他們會盡可能的避免倉局接戰,行軍打仗總要了解對方實力如何、佈局如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古代又沒有什麼間諜衛星,當然要派遣相應人員去偵查,去偵查的這部分人,就叫斥候

    早期斥候並不成建制,隨意性很大,多由將軍臨時性指派,大約在唐朝時,開始成建制存在,有專門的健步營,戰時專職打探敵情,傳遞訊息。後來健步不知道怎麼變成專職送緊急信件的了,也不知道什麼鬼,估計一人多用吧……

    後來因為白天打仗,晚上也得偵查敵情,這負責偵察的兵種稱呼就變成了夜不收,不過叫法各地方也不統一,還是健步、急腳的亂叫,個別地方還有叫緝事軍的

    古代夜盲症居多,晚上能出去的都是牛人,軍中夜不收更是高手,不知道從哪朝起,這夜不收有了儀仗職責,兼職給高官當儀仗護衛。如史書記載,某某出巡,夜不收開路。都成榮譽加成了……

    綜合起來說,這個斥候作用,就是偵查敵情、送信、儀仗隊……

  • 7 # 漩渦鳴人yy

    根據斥候來報,敵人人出現在哪個地方……這是電視劇裡面在兩軍交戰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場景,關於這個斥候,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一兩分了,就是偵察兵。

    古代不同於現代,現代有高超的通訊環境,以及天上有衛星,地上面有雷達,可以對敵人進行照射,甚至於只要在家裡坐著,就能夠繪製一張高畫質的作戰地點的地圖。

    但是對於古代來講,這一切都沒有打仗的時候,雙方都只能夠靠一些嚮導來繪製,制定作戰計劃以及行軍路線,周圍究竟哪個地方容易埋伏敵人,哪個地方地勢高,哪個地方地勢低?

    直到漢朝的伏波將軍馬援才製造了沙盤,讓當時所有軍事人員大開眼界,但是賬還是要打的,你不能夠說你不瞭解地形,最後中了別人的圈套,然後你的軍隊輸了,這裡一點兒責任都沒有,所以打仗的時候,我就必須要有一些人出去偵查情況,或者是刺探敵情,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過去偵查一下地形。

    這些人統稱為斥候,事實上就是一些偵察兵,《孫子兵法》裡面規定50裡是一個警戒線,也就是說敵人一旦進入50裡那,那你就需要警戒對方發起突襲。

    如何確定你與敵人之間的位置,這就是偵察兵所需要做的事情,每天需要不間斷的偵測敵人究竟在哪裡,彙報敵人的詳細情況,以及當地各地方的地形究竟如何,這一切都需要人工去完成,人工指的是哪些人工作呢?就是這些斥候。

    等到了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帥領自己的騎兵部隊進入大漠進行作戰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斥候日子更苦,他的警戒的距離拉到了數百里,甚至於上千裡,當時的騎兵部隊上千裡的距離,幾日就能殺到。

    但是其實我們仔細去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些斥候,事實上日子過得也挺悲哀的,為了能夠完成任務很多次後需要不間斷的進行來回奔波,甚至於有可能冒著生命的危險,而在第一人的周邊進行遊走,做斥候這塊兒料,不僅要求心明眼亮,聰明老練,而且更要熟悉當地的地形,並且要熟悉敵人的作戰形式,作戰方法,這些遊走在最前線的,在刀尖上面跳舞的舞者是最接近於死亡的。

  • 8 # 眾森淼

    斥候差不多就是偵察兵的意思。

    斥候最早的意思類似於今天的警察或者是聯防隊。到了秦朝時期大概就是偵查兵的意思,後來唐朝時改為了探子或者探馬這樣的叫法。今天台灣地區還有人用斥候這樣的說法,在大陸用這種說法的人或許很少了。

    斥候的作用很重要,或者說偵察兵的作用十分的重要。

    他們大多都走在自己大部隊的前方,或者會化作平民,又或者其他方式,遠離大部隊,去獲得有用的資訊,並且反饋給大部隊,從而為己方獲取有利的作戰條件。這種就可以說其是斥候了。

    舉個例子來說明或許會簡單些。

    在以戰爭為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據前方探子來報。”這裡的探子意思就和斥候差不多。

    在戰爭期間,他們搜尋情報傳遞情報,甚至還有可能臥底於對方軍中,相信在如今那麼多的抗日神劇的轟炸下,這也是不難理解的。

    還有一種也可以說是斥候兵,那就是前鋒部隊。也就是負責近距離探索的那種部隊。他們距離大部隊不遠,但是也是要負責探索任務。以平型關戰役為例,他們在進入地勢危險之地,就會派出這些人。

    在電視劇《亮劍》中也描繪過他們,就是在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的時候,日本增援部隊中就有一支,也就是拿著一堆小圓圈在前面掃雷的那一波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可以算作斥候兵的一種。

  • 9 # 錢品聚

    古代的斥候,主要就是指偵察兵。

    由於時代不同,叫法也多種多樣,但所執行任務都相同,目的是偵察,以及相關的軍事間諜活動。

    《墨子》:守入城,先以(斥)侯始。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簡注》註釋道:侯,今名偵察或間諜。

    如唐朝,斥候也叫探馬,也叫探騎。

    (圖:快馬探騎)

    宋朝時也稱詗察(詗:xiòng)或詗邏,當時沿用唐朝舊稱,也稱:

    詗伺。

    《資治通鑑·卷二三二·唐紀四十八》:韋皋復與東蠻和義王苴那時書,使詗伺導達雲南。宋· 司馬光《涑水記聞》:外則合兵勢以重將權,罷小臣詗邏邊事,行間諜以離其黨。

    而斥候的定義,是在主力部隊正式進入作戰之前,進行敵後偵察活動的特殊兵種。

    總結來說一句話,斥候的主要職能就是:

    利用目視觀測或其他偵測方法,以獲取有關之敵情,天然及地形等情報資料,以為作戰及戰鬥指導之依據。

    打比方,古代沒有衛星,無法透過戰術衛星提前觀測敵軍兵力,具體的行軍路線與糧草運輸路線。

    而冷兵器時代又必須要求雙方近距離作戰,因此斥候的職能,就是在戰爭開始之前,以探蹤的方式找尋到敵軍蹤跡,再透過目測預估敵軍總兵力大概有多少,糧草有多少,並且對四周的地理等自然條件,做出一個合理的判斷,最終彙報給本方指揮官。

    四個字概括,刺探軍情。

    當然特殊時期的斥候,還兼備擾亂敵後的工作,如焚燒糧草,刺探指揮官具體位置等特殊行動。

    所以總結來說,古代斥候就是現在所說的偵察兵。

    然而經過時代發展,現代戰爭中由於軍事科技的進步,按照不同方法,偵察兵的偵察方式,又可細分為如下種類:

    一、先遣偵察:指先派遣偵察員,於大部隊未到達預定作戰目標區域前潛入偵察。

    而先遣偵察又可分為兩棲偵察與武裝偵察,前者是派遣接受過兩棲作戰訓練的偵察人員進行特種偵察。

    (電影《勇者行動》中的兩棲偵察兵)

    後者則是派遣一支戰鬥小組,配備一定程度的火力,藉由戰術運用以獲取敵方情報,我們常見的美國大片中,經常出現潛入熱帶雨林的特種作戰小組,也可視為此類偵察兵。

    二、雷達偵察:運用雷達技術偵察敵機動向。

    (圖:TRML-3D偵察系統與目標捕獲雷達系統)

    三、海上偵察:配備雷達與聲吶系統的軍艦,偵察敵機與敵艦的同時,也可偵察潛艇,完成反潛等任務。

    四、空中偵察:搭乘偵察機等航空器,偵察員對目標區域進行目視或拍照偵察。

    而近年來,空中偵察已逐漸向無人機偵察方向發展。

    五、高空偵察:此類偵察較為特殊,因為高空偵察所依靠的航空器目前極為有限,一般指美國的SR-71。

    六、太空偵察:間諜衛星。

    七、電子攔截偵察

    (圖:美軍EP-3電子情報偵察機)

    以上就是現代軍事中較為常見的偵察方法,但隨著時代在變,往後的偵察方法還會發展出更多種類,而得益於技術的突飛猛進,只會更加的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智慧家居消費者認可度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