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無爭
-
2 # 使用者7689546933796
首先,要在保證本金不會損失的情況下,進行創業,因為你已經四十歲,有自己的兒女,已經輸不起了。
第二,心態一定要好,不管發生什麼,心態最重要,平常心。
第三,抓住任何機會創業的機會,不要放棄。
第五,多學習理財知識,可以買點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如果允許,可以買股票型基金或者指數型等高風險基金,甚至可以試試股票交易。
-
3 # Lily音樂
你是我前輩了,我今年32,我本科學的土木,工作前6年也是相關專業,15 年的牛市讓我接觸到股票,目前我在一家證券公司執業,再後來我接觸到邁克莫布森的幾本書,讓我改變了很多思考問題的方式,目前我開始在移動網際網路中尋找機遇。畢業這十年,我覺得我還是比大多數同學有進步,因為我在根據環境而改變,沒有固守自己專業而放棄了變化。但是我還在堅持了股市價值投資。我們都只是一群螞蟻中的一個,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了不起只是趕上了趨勢。祝老哥一路心想事成。
-
4 # 東方紅63300403
謝謝悟空邀請,四十歲左右從外企失業,如何創業?四十歲可以說正是人生最佳時間,人生經驗和事業經驗都是很豐富的,加上又是外企失業,我的理解是自身也相對很優秀的加上外企的先進的管理經驗,方方面面條件都俱備了,正是創業黃金期,如何創業?我以我身邊朋友經驗談談我個人觀點吧,創業最易成功、最易發展、最易上手的,大多數都是你曾經做的那行,就創這個業或與這個業相關的區域性事業是最好的,現存的各方面條件以及企業架構,以照自己掌握的資料進行最佳化和本土化,進一步開拓曾經外企固有的未開發的市場空白。以上只是個人觀點,大家認為呢。
-
5 # 每天詩文
失業並不可怕,再說現在也沒有多少鐵飯碗,雖然40歲,但只要有志並不影響你創業,有很多50多歲創業成功的數不勝數,舉不勝舉。
根據自己積累的人脈和經驗可以選擇的很多,有特長的可以利用特長做生意,也可以二次找工作。沒特長可以選擇投資理財。
可以和別人合夥入股投資,也可以創辦實體經濟。
-
6 # 全富創業匯
四十歲
1.首先來說說年齡,40歲是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對吧!你既然在外企工作過,你對生活和工作有一定規劃能力。如果沒有債務壓力就可以選擇一些有投資成本的生意來試試,比如:開一家店或公司等。
2.你這多年,應該積累一些人脈,好好分析或者直接去測試一下看看能不能支撐起你要做的生意。
3.看你的標題,你還是有點,沒有從外業氛圍中脫離出來,這些會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就像學生畢業是為了更好融入社會貢獻自己的價值。
4.重建思想模式和思維模式,你是老闆也是創業者。一切對創業有幫助的事情,你都要去學習,去適應,你的不願意,你的不喜歡想法和做法,會對生意有很大的影響。
外企工作1.優勢就是流程標準化。
2.缺點就是格式化很嚴重,舉例子我和小儂一起負責做飯,小儂幾年一直都只是淘米,我就負責放水。幾年後我們兩個人只會對單一能力比較熟悉。創業它是很多環節組合而成的模式。
如何創業?1.你問自己我現在做什麼比較容易成功?全部列出來一一去分析原因?
2.你算一下自己能動的資金是多少錢?全部虧了也能接受的錢?再去規劃怎麼去選擇專案。
4.精力自己的健康值或者身體情況,比如你不想常常出差就不要選擇做外地市場,還要你親自服務的生意。
-
7 # 實體經濟守望者
問題好,有普遍性,我是一名創業者,嘗試回答。
四十歲左右從外企失業的人應該如何創業?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有許多處於迷茫之中的中年人,找不到創業方向,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我這裡和朋友們探討一下。
一,年齡
40歲——55歲,是創業的最佳年齡段,現在時興年輕人創業,媒體上也有許多年輕創業成功的明星,其實,都很不靠譜,我本人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20歲-30歲,要玩,30歲-40歲,要學,40歲-50歲,要幹。
二,經驗
創業,一定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不要去跟風,特別是40歲開始創業的朋友,一定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經驗,是創業成功的前提!
三,專案
在創業專案的選擇上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底,不能道聽途說。
四,資金
創業不是賭博,創業的人要有賭性,但絕不是賭博,所以,在資金的投入上要做到留有餘地,不要影響生活質量或者家庭安寧,本來,創業就是為了給家庭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總之,從外企失業的人,水平不會太差,注意發揮自身的優勢,這樣選擇創業很容易取得成功。
就回答這些,感謝閱讀。
-
8 # 非病貓
創業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程,在題主沒有任何描述情況下,靠猜想作答,其實很難回答出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供你參考的。
一、猜測
正常情況下,你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業優勢:
1、外企工作背景
一般來講,在外企工作過的人,個人能力方面應該是訓練有素,眼光也相對高遠一點,這對創業來說是很好的前提。
2、40歲黃金年齡
40歲男人,不老不嫩,就是大家說的黃金年齡,穩重睿智,是創業當領導的好年紀。
3、經濟資源儲備
外企工作的人,在經濟收入方面給大家印象,也是個小資中產階層了。10多年的積累,經濟資源應該是不上不足比下有餘,口袋裡殷實,創業有這個硬條件多好辦。
4、優質人脈積累
大家都創業沒有人脈,那是萬萬行不通。在外企工作,人脈方面也應該比一般人要優質的多,這都給你創業多加了許多分。
以上種種,都是你創業有利的優勢因素。
但是作為有外企工作背景的你,卻提一個這樣沒頭沒腦的問題,讓我覺得有點意外!你要是想創業,應該是有明確的方向,有清晰的思路才是啊?怎麼會是……
就你的問題來看,說明你對創業要做什麼專案、從哪裡入手、怎麼運營等這些創業的基本思路,你都不太清楚。
如果如我所想,那你創業風險就很大了,還是謹慎些為好!
一定要創業的話,應該如何創業?我也建議建議,看看有沒有可以入手的。
二、建議
1、從自己的外企職業出發,看看有沒有專案延續你的專業,或者能不能細分出什麼專案。這樣操作起來就更有把握些。
2、發揮你的外企嚴謹的工作思路,來打造小微創業專案。殺雞用牛刀,也是很有勝算的可能。
好啦,就分享到這裡了。
-
9 # 君健說職場
在P&G八年,離開也有5年了。 這是一家把系統和培訓做到極致的公司,你能想到的事情,從新品開發到辦公室裝修,幾乎都能在公司的知識庫裡找到SOP(標準操作流程)。出來後和其它跳槽的PGer交流,才真正感覺到,其他公司的“簡陋”:啊,這麼基礎的工作流程都沒有?或者是:這不是去年做過同樣的事嗎?為什麼不總結一個SOP出來?
回到答主的問題,我想切成兩個部分回答。
第一個部分是:在外企,或者說,以外企為代表的大企業的員工,如何讓自己更具備競爭力,到了中年不容易失業?
第二個部分是:哪怕中年失業了,如何可以快速開始自己的新的職業生涯。
一、中年人的競爭力。
其實企業,只要上了規模,人在裡頭就容易被Insititutionalized(螺絲釘化)。因為隨著系統、制度的完善,你看起來操盤著很大的生意,但其實僅僅是這架大機器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贖》摩根·弗里曼的臺詞
20來歲剛畢業的時候,有人手把手教你,給你係統、給你流程,當然是舒服的。但30歲、40歲,你走上高階管理崗位,沒有人告訴你答案了,這時候自然就慌了。
我自己創業時,請了不少35、45甚至55的“老法師”出山助陣,我不但不敢裁他們,簡直是把他們當作寶貝供起來。有他們在,企業就有了定海神針----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我總結下來他們有三個共性:資源力、組織力和戰略解讀力。
1.1 資源力。
首先是資源力。很多外企職場人,會有一種幻覺----那就是企業就是全世界:
精力只要放在公司內部就好了,身邊的朋友基本就是同事,甚至是本部門的同事,圈子小,眼界窄。下班就回家,兩點一線,工作生活簡單。甚至有的公司鼓勵員工內部解決個人問題,經常見到“雙職工”。
在大企業裡一直呆下去,這樣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因為所有資源,是公司給你配齊了的。但是,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一旦你離開,或者“被離開”這個平臺的那一刻起,你會忽然發現自己居然除了領了十幾年工資,什麼資源都沒法帶走。
供應商你不熟、行業內專家你也說不上話、甚至小弟都沒幾個願意跟你走的。
這時候再回頭去和20歲的小朋友們競爭時,你自己精力、時間都不如別人,工資還老高,
憑啥?
如果你有資源就不一樣了。供應商資源、服務商資源、市場渠道資源、招聘資源等等,這些都是企業需要的,也是你可以一定要帶走的。
資源來自哪?人脈。
而人脈又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之分。
什麼是“下行人脈”,那就是有多少人願意跟著你。
就拿企業招聘一個部門總監來說,它之所以開出了總監的工資,不是就找你一個人來幹活的。你想,如果你是HR,你先招部門的小兵,還是先招部門的頭頭?當然是後者。找一堆小兵,萬一後來招到的頭頭不滿意,不是還得重招?
所以偷懶的聰明的HR,一定是先招部門頭頭。問題是,如果你沒有“下行人脈”,光桿司令一個,你就算跳槽,你有底氣管的住新公司的下屬嗎?說的再直白一點,下屬不聽話,你連批評的籌碼都沒有,HR都會來勸你:“姐,算了算了,人不好招啊現在。”
如果你手裡有一把小弟的追隨名單,你到了新單位,這就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威懾力量----誰都別給我“尥(liao)蹶(jue)子”,你不幹有的是人頂上。
接下來說什麼是“平行人脈”,那就是你業務上的上下游合作伙伴。
不要以為只有銷售部才需要上下游。我舉幾個例子:
如果你是培訓經理,能不能快速地為公司找到優質低價的培訓供應商?
如果你是財務經理,能不能馬上說出三家審計、稅務的服務公司,並且找出對方合夥人級別接洽進行談判?
如果你是運維工程師,能不能直接拿到全市最低價的伺服器託管商報價?
別和我說“這些你的公司都有專門的採購部門或者銷售部門去對接啊”,就是因為大公司有這些部門,所以才剝奪了你35歲的“求生能力”。忘了這些部門吧,把這些人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你是為自己打工的。
這也才是公司願意出錢付你高薪的原因。公司是很“貪婪的”,它要的不僅僅是你,還有你背後的這些人脈。
接下來講什麼是“上行人脈”?你可以看看自己和所在行業頂級專家、權威、高校、甚至政府相關部門,你和他們隔著多少人才能聯絡上?
現在的企業越來越注重創新,產學研聯動。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頂級專家,那也許還好。如果你所在領域,你壓根不知道最前沿在哪,那麼,這個就非常可怕了。
還有,針對這個行業,最新的政策是怎樣的,有哪些稅收優惠、有哪些政策風險。如果企業要進行轉型,你是否可以找到相關部門進行諮詢?
上行人脈,確實積累起來比較難,甚至可遇不可求。我建議你先從“下行”和“平行”人脈開始準備起:多參加行業內的沙龍,以前離職的一些老同事、甚至不同公司的同行,經常走動;行業內的網站、論壇,多發帖多冒泡;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多幫助別人,人脈就是這麼一點一滴攢起來的。
在人脈集贊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那就是,“讓別人知道你有什麼用”。因為只有參與到價值交換的人脈,才是有效的人脈。我還認識比爾蓋茨、特朗普呢,問題是我對他們沒任何價值,這個人脈一點用也沒有。
最簡單的一個場景,在自我介紹環節,很多人只會泛泛地說自己姓甚名誰。下次你試一試,加上一句:“如果大家有XX方面的需求的話,可以找我。”相信我,你在人群中的辨識度會高一個數量級。
1.2 組織力
很多人看到組織力,就以為是管理能力。其實我這裡說的組織力是指,對組織的發展有貢獻的能力。有不少Top-sales,或者技術專家,拿專業路線作為自己的擋箭牌----你看,我做不好管理的,我專注做業務/技術就好了。
當然,走專業路線是沒錯的,的確業務高手不等於管理高手。但是不做管理,不等於“對組織沒貢獻”啊。
什麼叫對組織有貢獻呢?舉一些場景:
給新人做培訓,和管理沒關係吧,但卻又是所有組織裡最看重的一件大事。新人帶不起來,整個公司運作都會遇到瓶頸。
這裡偷偷說一句,給新人培訓,其實在老闆看來,就是老人的“投名狀”。你不願意給新人分享,那說明了什麼?
你有保留唄,你怕把你知道的都說出來了,自己就沒有利用價值了唄?
既然你藏著掖著,那就別怪我以後用新人換掉你了。
而如果你能夠源源不斷地培養出新人,幫助公司發展。老闆傻啊不要你,他求你留下還來不及。所以職場算賬,一定要算大帳。斤斤計較帶了新人又沒額外給獎金的小賬,是沒有意義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校園招聘、做新員工導師等等,這種花一點力氣,可以極大提升自己職場價值、人脈、影響力和老闆好感度的事,為什麼不搶著做?
拿我自己舉例子。我自己在寶潔時,就沾了這個光。我帶過超過100位管理培訓生,在他們剛走出校園的時候,給大家一點幫助,利人利己。等我工作到現在,很多當年的新員工都成為了我事業上的重要夥伴。我現在最重要的合夥人,也是在那時候交下的朋友。
再比如,對老闆政策的支援,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組織力。
對於團隊裡的老人、元老,只要不是躺在功勞簿上,老闆其實不太願意痛下殺手的----老闆也是人,他也不願意背上“飛鳥盡,良弓藏”的名聲。要不然以後誰跟老闆混?
所以,作為職場老兵,在老闆要做變革、推動創新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跳出來無條件地支援,做出榜樣。
1.3 戰略解讀能力
35歲,即使職位沒有做到高管、決策層,但你也不能再像小朋友那樣,只滿足於“把事情做正確”,而是要花更多時間,在“做正確的事”。但是,在外企,即使你是個總監,你也接觸不到制定戰略的過程。久而久之,很多人就喪失了這種敏感度。
我在有一期的《非你莫屬》上,遇到過一位35歲應聘銷售總監的候選人。小夥子給評委們展示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如何開拓一個線下市場”的思維導圖。從怎麼開會,到怎麼招聘等等,事無鉅細。
但出乎意料的是,場上的Boss們都對此不是很感冒。其實背後的原因就是這個:如何開拓一個市場,這只是銷售經理的就應該具備的能力。
為什麼要開拓這個市場?
為什麼不做線上市場?
如何做到線上線下結合?
這個線下市場開拓了對於公司到底是有多大戰略意義?
這些才是老闆們心目中,總監級別該乾的事。
千萬不要以為,戰略是老闆的事、別人的事。
戰略,是公司意志,在各個部門的體現。光老闆有戰略想法,各個部門配合不起來,也是白搭。
舉個例子,美國有個經典的MBA案例,廉價航空公司西南航空。請問,如果你是這家廉價航空公司的HR,你招飛行員,是招最便宜的還是最貴的?
從最直接的角度來講,肯定招最便宜的啊,咱不是廉價航空嗎?攤薄成本,沒毛病。
但事實是,西南航空總是招最優秀的、最貴的飛行員。因為他們是透過飛行頻率高,減少地面機場停留時間來增加利潤(就好比餐廳提高翻檯率)。這麼高的飛行強度,一般的飛行員駕馭不了。而且優秀的飛行員,還知道怎麼省油。
你看,這就是一個會解讀戰略,和不會解讀戰略的招聘HR,做出截然相反判斷的背後原因。
35歲的你,比職場新人多幹了十幾年。你不能再靠自己低頭帶球、突破了,你得抬頭看看場上形勢,用經驗踢球,也是你的不一樣的價值體現。
當然,提升戰略解讀力,是個非常大的話題,有機會我單獨分享。總之,問“怎麼做”,是解決”如何正確地做事“;問“為什麼”,才是”做正確的事“。
二、
外企出來的中層,可以試試做諮詢或者培訓師;當然,這條路不適合所有人。
說說自己的經歷吧。
06年一畢業就從寶潔管培生做起,在這家資本主義大鍋飯的外企幹了8年,6年就晉升到了銷售總監的位子,也算是開了個掛。很快就意識到大企業的工作就是個螺絲釘的活,14年進入了電商行業,15年合夥做了一家生鮮電商企業,一度融到B+輪。18年的資本寒冬沒能挺住,公司沒了......沒了......
那年我36......
不過,我從在外企做銷售的時候,就搞明白了自己擅長、喜歡、適合做“人才培養”這件事情。別的銷售經理在吭哧吭哧賣洗髮水的時候,我在培訓銷售代表,他們比我賣的好多了,但不妨礙我的團隊業績最好;別的銷售總監在和客戶你一毛我五分談判的時候,我在給我的客戶上課,講什麼是品類管理;到了電商企業,我負責PMO兼企業大學校長,雖然跨了業態,但是本質沒有改變,還是在做培養人的事情。自己做創業公司的三年,我也主要是分管HR這條線,硬生生地把自己從銷售,改造成了“比HR更懂業務,比業務更懂培訓”的“複合型人才”(逃)
在成為培訓師的職業規劃上,我十年前就有一個初步的想法,那就是,必須要在職位上到一個臺階(至少總監級別,副總更好,否則你的課沒有人聽);要有外企的經歷(畢竟大公司,有套路);也要有民企的經歷(接地氣),然後自己做一次老闆(從職業經理人視角,轉換到老闆視角,課程才會有深度)。
當然,這個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和大量這個領域最頂尖的培訓師接觸之後總結出來的。幸運的是,回過頭看,我這十年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軌跡在走的。
因為實在過於專注人才培養,最後的結果就是,周圍的朋友想到要給下屬做培訓就想到我,或者見到我就想起要給下屬做培訓。
諮詢、培訓,是非常需要經驗的一份工作。你見的案子越多,給出的建議往往就越深刻。Sunny底下沒有新鮮事。
剛剛給一家B2B電商企業完成了一個季度的銷售BD人才培養工作。其實雖然披了一張電商的皮,背後的銷售管理邏輯和30年前寶潔、可樂的深度分銷、客戶拜訪流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是一個新手諮詢師,可能真的得調研一個季度,而我一個星期就把所有培訓方案做完了。
你看很多球星,他的職業生涯早期,可以靠身體、靠速度,可是,到了30歲以上,他必然要靠腦子、靠經驗甚至是靠心態踢球。如果經驗總結、培養他人的時候特別有感覺,那麼,最後還可以做“教練”。這就是很多有成就的球星的歸宿--你總有跑不動的那一天的。
經營個人培訓品牌,和經營一個網際網路產品,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你需要找準定位,講銷售技巧的人千千萬,但做過網際網路的銷售,就可以砍掉50%的培訓師了;網際網路銷售管理,再次細分,再切掉30%;專注“醫藥行業網際網路B2B銷售管理”,有實戰經驗,又有理論基礎,總之,定於越多,越精確,你的競爭對手越少。
比如,有個“中年失業”問題裡,答主說自己“在網際網路公司中是個較強的管理者”,那麼這個課題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定位。有多少網際網路企業是靠OKR來管人的,可OKR到底是什麼,和KPI區別在哪裡都沒搞清楚(我就見過至少三個企業,把KPI改成OKR,換個名字直接考核員工);再比如,敏捷開發怎麼落地、開發需求到底該怎麼提等等。這些課題,都是很多小企業在實戰中非常缺乏的。
題主可以自測一下自己是否適合培訓師這條路:
1、對於做過的事情,很容易總結得出一二三方法論,找到規律
2、願意和朋友們分享,平時工作中就很樂意帶人,有培養人的成功案例
3、公眾演說十五分鐘脫稿沒問題,不緊張
三條符合兩條,我建議你都可以嘗試一下。
-End-
回覆列表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不惑。四十歲的年齡,是男人最黃金的年齡,此時人生各方面達到頂峰,但也意味著開始人生的下坡路。此時從外企失業,是否該創業,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以下列舉幾條供你參考。
1. 結婚了嗎?夫妻感情是否穩定?物件的職業情況及收入情況如何?
2. 有沒有孩子?幾個孩子?孩子培養開支狀況如何?
3. 雙方父母年齡如何?身體健康情況如何?父母的經濟收入情況如何?
4. 家庭經濟狀況如何?有無房車按揭貸款?存款數額如何?家庭經濟抗風險能力如何?
5. 在離職前你是否做了充分的創業前期準備工作?如專案可行性分析?人脈和客戶圈的沉澱?資金準備是否充足?是否評估過創業給家庭帶來的影響程度?
6. 是否評估了你自己對創業的勝任度?是否自己熟悉的行業?有沒有可靠的合夥人?有沒有可靠的客戶資源?
7. 是否充分進行了風險評估?以及對風險的控制辦法?賭一把的心態是不可取的。人到中年,不能打沒有把握的仗。
8. 如果創業失敗,你的後續方案是什麼?
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以上問題,那還是建議你尋找下一份工作吧。中年人,肩膀上抗的擔子太重,你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