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任之

    這三個朝代,從立朝先後順序來說,遼、北宋、西夏。

    遼的成立時間要比北宋早的多。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這時候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沒人管“北方草原上一群契丹人立了一個國家”這種事。另外,這個時候佔據中原地區的朝代是“晉”,也就是石敬瑭建立的割據政權。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看到沒,遼國也曾佔據中原,比北宋要早很多很多年。

    遼國滅了後晉後,在中原地區大肆掠奪,根本站不住腳了,於是不得已北撤。這時候曾經在後晉擔任河東節度使的劉知遠趁機起勢,建立後漢(947年-951年),最後定都汴梁。到劉知遠的兒子,後漢大將郭威反叛,最終建立後周(951年-960年)。後周經歷郭威、柴榮、柴宗訓三個皇帝,在柴宗訓時代被趙匡胤推翻,建立北宋(公元959年建立)。所以從時間上看,北宋比遼國晚了將近半個世紀。

    北宋建立後,在後周的基礎上,與遼國互相攻伐最終在宋真宗時期,將兩國邊境線穩定在“今山西河曲、岢嵐、原平、代縣、繁峙和河北阜平、滿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區一線”。北宋及遼國開啟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時期。

    西夏的開啟要源於他們的祖先---拓跋思恭。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項族的首領。銀平黃巢有功,當時的皇帝封拓跋思恭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拜夏州節度使,基本上就是割據夏州了。從此之後,拓跋思恭的子孫都用李姓。自拓跋思恭後,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廣大地區皆屬於拓跋氏的私人領地,被稱為定難軍。

    拓跋思恭後,其子孫不管中原地區的政權姓什麼,他們都會俯首稱臣。到宋太宗的時候,定難軍掌權的是李繼捧,依然向北宋稱臣。宋太宗趙光義削藩鎮的兵權,想要召李氏親族一起到京城,根除這一大割據勢力。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認為去汴京必然有去無回,所以偷偷的逃跑了。當時北宋朝廷也沒有當一回事,但是沒想到李繼遷很有本事,透過各種手段在夏州附近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勢力。公元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派五路軍擊夏,皆被打敗。宋真宗即位後,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靜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總之在李繼遷的一通折騰後,基本上確定了後來西夏立國的疆域。李繼遷死後,他的兒子李德明繼續向外擴張,雖然他依然向宋及遼稱臣,但是對內已經與皇帝沒有什麼區別了。

    到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的時候,繼承了父親頭銜的李元昊積極為稱帝做準備,先是放棄李姓,改回党項姓--嵬名。然後以避父名諱的由頭放棄北宋的年號,用獨立的年號。隨後四處征伐,最終坐擁今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雖然北宋朝廷連續發動了幾次針對李元昊的討伐戰,但都失敗了,不得已也就承認了西夏的地位。從此,西夏開始成為一個穩固的皇帝政權。

    三個國家能成為鼎立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三個國家都沒有足以吞併其他兩國的實力。北宋一旦大規模伐西夏,大遼肯定在背後搞事;北伐大遼,西夏也會在後面搞事。大遼伐西夏,北宋也會搞事,伐北宋西夏也會搞事。所以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魏蜀吳,只能彼此乾耗,看誰先耗不住,誰就死。歷史上大遼先沒抗住,再是北宋,最後是西夏。

  • 2 # 龍支子

    此三國鼎立非彼三國鼎立,東漢滅亡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是漢朝殘餘政治力量間相互爭鬥,並對各割據勢力逐步統一的結果。

    但北宋、西夏、遼三國鼎立的局面,從嚴格意義上說起來,還是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延續,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到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蒙元政權再度實現統一,才算是真正結束了唐朝以來的分裂局面。

    雖然正史上一般認為兩宋代表中原王朝,但北宋趙匡胤在公元960年黃袍加身取代後周,是五代中後周政權的延續,即便統一了南方十國,可北方的割據狀態早於北宋政權存在。

    事實上南方的疆域也沒能恢復到唐朝時期的範圍,交趾(越南)的靜海軍就此走向了獨立,再也沒能歸附到中國。北方除了遼朝之外,還有渤海國、後金、蒙古、西夏等割據政權,因此,兩宋仍然屬於割據政權,中國大一統王朝並沒有完全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

    相對來說,北宋、遼、西夏諸政權,是當時實力較強的割據政權。其中的遼朝更是從唐朝滅亡的同時就已經存在,耶律阿保機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率軍南下滅了後晉,並在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是為遼太宗,之後又在“契丹”和“遼”之間數次易名,是三國中最早成立的政權。

    西夏的歷史淵源也開始於唐朝末期,最早是唐朝在陝北一帶的藩鎮——定難軍,雖然正式建國是在公元1038年,曾一度向北宋稱臣,但同時也向遼稱臣,實際上一直處在割據狀態,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北宋建國之初,趙匡胤有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但在位時間只有八年,基本實現南方統一後,還沒來得及統一北方就撒手人寰了,接他班的趙光義先後於公元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敗於遼朝,但也有收穫,北漢政權降宋,北宋的國土擴充套件至山西、河北一帶,之後在重文輕武的國策下,基本無力收復北方地區。

    公元1004年,遼朝攝政的蕭太后與兒子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接替趙光義繼位的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到澶淵(今河南濮陽)御駕親征,首戰告捷,之後相互對峙。

    孤軍深入的遼朝恐腹背受敵,加上補給困難,便提出和約,雙方達成《澶淵之盟》,約定:宋每年貢遼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侵擾,成為兄弟之邦。

    這一盟約在1042年時又有突破,由於原先向北宋稱臣的西夏李元昊在1038年稱帝,北宋開始征討西夏,結果北宋一敗塗地,實力大損,遼朝乘機在北方邊境集結軍隊,做出進攻姿態,向北宋索要互橋關以南的十個縣地方,雙方又開始談判,最後達成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再增加歲幣十萬兩,絹十萬匹,而且將以前的“貢”改為“納”,有北宋向其稱臣的含義。

    《澶淵之盟》達成之後的一百二十年間,北宋與遼朝進入比較穩定的盟友關係,遼朝時不時還進攻一下西夏,同時又向北宋勒索一筆,但北宋的軍事力量實在是太糟糕,多次進攻西夏都無功而返,反倒是損兵折將,損失慘重。三國中除遼朝坐收漁利外,北宋和西夏多受盤剝,後西夏在向遼朝稱臣納貢的妥協下,遼朝又調停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議,至此進入僵持階段。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實際上與各國的內亂有關,軍事力量最強的遼朝,屢次發生爭權奪位的內鬥;而西夏同樣陷入內亂,李元昊在打敗北宋後,囂張至極,被其兒子所殺;北宋立國幾乎沒有武將的發展空間,也根本沒有力量統一天下,直至後金勢力崛起,先後滅了三國,之後又有蒙古力量崛起,最終實現了一統天下,結束了自唐以來的分裂局面!

  • 3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是的,除了東漢末年的那一次天下三分,在有宋一朝的時候,中國再一次形成了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

    嚴格意義上來說,遼和宋先後建立,是後來西夏國的建立,使當時的中國再一次形成一個三國並立,相互制衡的局面。

    最開始,西夏並不能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因為在李德明在位期間,西夏同時向北宋和遼稱臣,所以當時的西夏,雖然在實際上有獨立國家的一切權力,但名譽上依舊不是獨立的國家。

    到了李元昊繼位後,他就開始著手建國稱帝,這一次,他用了許多年的時間來做準備。在這個期間,李元昊攻佔河西走廊,使河西走廊一帶再一次統一起來,同時,他建立文字,制定法律。

    在經過了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後,北宋打敗,不得不承認李元昊的地位。同時,遼國皇帝也率領十萬大軍御駕親征,最終還是被李元昊擊敗。

    從此,西夏國的地位正式得到了宋遼兩國的承認,而李元昊也完成了他的夢想,帶領党項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從此,宋,遼,西夏三國並存,到後來金國滅亡遼國,依舊是宋,金,西夏三國並立,直到多年以後,草原上那個牛人,一代天驕的崛起。

  • 4 # 正二位都承旨

    三分天下:趙宋的無奈

    在古老的中國歷史長河裡,前前後後出現了兩次三國鼎立的特殊時期。第一次源於東漢末年,曹操的嫡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魏國;在巴蜀地區(益州),中山靖王之後劉備繼承漢室香火,稱漢中王,後繼任帝位,建立蜀漢;在東南領域,東吳孫權自立為帝,建立吳國。這段歷史因小說《三國演義》而廣為流傳。然而承旨今天要分享的,並不是我們熟知的魏蜀吳時期,而是另一段充滿烽煙和傳奇的歲月,那就是遼宋夏時期。

    在正式行文之前,承旨需要明確一點,三國時期能夠形成,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三者間的力量均衡。因為誰也吃不掉誰,加上一些列不可抗力的因素,最終形成了國與國間的鼎立態勢。在這種時代,對每個人而言,即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悲哀。大丈夫可以建功立業,可是連年烽火的背後,令無數人失去了生命。

    明史理必先明史景,下面我們來簡單地瞭解一下遼宋夏的歷史背景。

    遼朝

    遼朝(916年-1125年 )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 。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 。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儲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西夏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佔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國勢開始衰弱。夏惠宗時宋朝正值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西夏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夏崇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宋軍攻陷不少西夏堡壘。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大不如以往。

    公元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公元1227年亡於蒙古。

    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透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透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鹹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 ,佔據世界比重的22.7% ,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北宋時期對外關係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北韓和日本關係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絡 ,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三國鼎立形成原因

    對遼宋夏的歷史背景有所瞭解後,我們一起來挖掘三者能夠鼎立的原因。在承旨看來,遼宋夏之所以能夠相持百年,特殊事件的出現是關鍵點。這些非常巧合的事情,間接導致了三國間的相持。

    【1】遼宋轉折---澶淵之戰

    自後晉的兒皇帝石敬瑭向遼太宗割讓了幽雲十六州後,使得中原政權喪失了抵禦遊牧民族鐵蹄的最有力保障。宋朝歷代君王無一不想光復故土,可是結局往往都是功虧一簣。公元979年,宋太宗攜滅北漢之餘威,意圖染指幽薊,不顧群臣激烈反對和宋軍疲憊,與遼朝的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一帶,結果宋軍慘敗,宋太宗騎驢得以逃脫,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宋朝的所作所為令遼朝耿耿於懷。公元982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其攝政,這便是遼朝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這位賢明能幹的女人在攝政的二十七年裡,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百姓逐漸富裕,遼朝國勢日益強盛。到了公元1009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入鼎盛時期。

    俗話說“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宋朝的北伐激怒了遼朝統治者,尤其是宋太宗的北伐,無視遼景宗駕崩,企圖欺負蕭太后和遼聖宗孤兒寡母,現在到了還的時候了。公元1004年,蕭太后和遼聖宗趁宋真宗剛即位,親率20萬大軍南下,發誓要滅掉宋朝,以絕後患之憂。契丹大軍連克城池,不久兵臨澶州(今濮陽)城下,距離開封僅數百里。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宰相寇準死諫曰:“開封乃國之本也,棄國都而南逃,眾民安可誓守祖宗社稷耶?”宋真宗因此親臨澶州城督戰,說起來也巧,正當真宗來到澶州後,威虎軍頭張環在城牆上用三弓床弩,射殺了正在軍前視察的遼軍統帥蕭撻凜,宋軍士氣大振。蕭太后恐大軍腹背受敵(遼軍沒有完全拔除宋軍城寨),遂提出和議之事,雙方簽訂和約,史稱“澶淵之盟”,和約規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從此兩朝和好達120年之久。

    一支箭、一個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形成了遼宋兩國和解的橋樑。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張環射殺蕭撻凜,那麼戰爭局勢會怎樣發展,還真不好說。當然,你們也可以說是蕭太后考慮到宋朝的實力的緣故,無法滅宋。可是承旨認為,正是這個特殊事件,最終促成了澶淵之盟,也形成了兩國的鼎立之勢。

    【2】遼夏轉折---河曲之戰

    其實早在遼聖宗時期,遼宋夏鼎立的形勢就已經初顯端倪了。上文談到,遼朝與宋朝在澶州城下籤訂了《澶淵之盟》,遼宋進入相持階段。反觀西北一帶,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在即西夏公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党項羌族的生存空間。公元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周旋於兩國之間。然而,西夏真正走上歷史大舞臺,以國家意識相持遼宋兩國,是在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時期。

    公元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即位。這個在年少時就展露頭角的年輕人自然不甘心一輩子屈辱地在夾縫中生存,於是李元昊積極籌備戰事,打算脫離遼宋影響,建立一個真正屬於党項人的國家。不久,李元昊宣佈廢棄李姓,自稱嵬名氏,隨後又公佈年號“顯道”,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飾,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這些舉措無一不在顯示他的野心。為進一步拱衛都城,李元昊派大軍先後攻取了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實現了國土的縱深延展。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遼朝君臣震怒,遼興宗親率10萬精銳大軍,兵分三路渡過黃河,逼近西夏國境,意圖消滅李元昊。遼軍深入夏境400裡,皆未遇到阻攔。可是逃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遼軍最終在賀蘭山北麓發現了夏軍,隨機發起猛烈進攻,夏軍被殺得大敗。

    與宋軍打慣了勝仗的李元昊明白到遼軍的強大,見形勢危急,一邊使出緩兵之計,一邊實行“焦土政策”。隨著時間推移,十萬遼軍的糧草補給日益緊缺,遼軍騎兵的戰馬因缺少草料而大批死亡。此時的遼興宗打算見好就收,同意李元昊的求和。可是遼軍大將(南韓王)蕭惠不同意,強烈要求斬草除根,遼興宗思來覆去,最後同意了蕭惠的主張,以其為先鋒,兵鋒直指興州府。說來也巧,兩日後的夜晚,正當遼軍將領在大營商議軍事時,突然四處颳起大風,契丹士兵信奉鬼神,認為這是妖魔在作祟,因而軍心大亂(封建迷信害死人啊!)。本來就生長在西北高原的李元昊和夏軍見慣了自己地盤上的自然現象,隨即當機立斷,夏軍趁機發起反攻,遼軍被打得大敗,數十名遼朝貴族當場被俘虜,遼興宗僅率數十騎逃走,差點成為了階下囚。經此戰,遼朝不得不承認西夏的地位,兩國也締結了同盟。

    一場大風、一種信仰,令原本勝券在握的遼朝失去了制裁西夏的機會。無論是天意也好,還是人為也罷,這種特殊事件的出現,使西夏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是的,有些時候,一些突發情況真的很噁心。

    【3】宋夏轉折---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

    宋夏之爭由來已久,早在宋太祖顯德年間,兩國就時常在邊境上出現爭端,只是歷來實行“惠政”的宋太祖對少數民族非常寬容,“許之世襲,撫其民心”,北宋初年基本沒有發起對党項族的戰爭。然而,這種和平很快就被打破了。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党項族領袖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衝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悍然挑釁宋朝。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繼遷又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並出大軍包圍靈武城。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宋太宗,他派出五路大軍進攻党項,想給這些土蠻一點教訓,可是宋軍戰果卻收效甚微,沒能打退黨項軍。宋真宗即位以後,為了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以此來安撫這位瘟神。承旨一直以來就對宋朝這種“綏靖政策”十分詬病,打不過又不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力量,以為給點甜頭就可以了事,殊不知這個世界上,只有武力才是人們聽得懂的道理。很快,在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進而封殺了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宋真宗也是吃了啞巴虧,有苦說不出。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宋朝君臣聞之驚怒,兩國遂徹底斷交。

    斷交後的李元昊為搶奪戰場優勢,於顯道二年對宋朝的延州發起攻勢,史稱“三川口之戰”。戰役的全過程,承旨就不詳細說明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百度。三川口一戰,宋軍雖然抵擋住了夏軍進攻,但付出了慘烈的代價,甘陝青寧邊境再無安寧。取得初勝的李元昊沒有滿足,向來就不要臉的他隨即又挑起了另一場戰火,史稱“好水川之戰”。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李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最後將宋軍盡數全殲,再一次削弱了宋朝實力。歷經兩次慘敗後的宋朝早已疲憊不堪,可此時的李元昊似乎打了雞血一樣,並沒有打算放過宋朝,又於慶曆元年點集數萬兵馬,發動了“麟府豐之戰”,最後以夏軍佔領豐州的結果而宣告結束。

    三場大戰、一個人,李元昊的無恥已經上升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度,西夏也正是利用了這三次巧合的勝利機會,迫使宋朝承認了自己的地位,進而形成了鼎足之勢。

    承旨有話說

    透過上述的詳細闡明,各位想必已經知道了“北宋、西夏、遼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答案了吧!抓住關鍵,抓住主要矛盾,發現這些史實中的蛛絲馬跡,我們就可以開啟問題的枷鎖。遼、西夏和北宋,三國雖然鼎立,但相持的過程付出了多少的血腥味呢?還是那句話,統一且和平,是我們百姓期待的,珍惜現在祥和的歲月,守護自己最珍惜的事物吧!每一段歷史都是每一段回味,以史為鑑方能行萬里路。我是明庭刑部承旨,會不定期為大夥帶來最新鮮、最有趣的歷史資訊。我們下期再見,8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蒿俊閔在中超曾經掐過武磊的脖子,當時是怎麼回事?他倆關係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