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當王爺好多年
-
2 # 折緣
曹老闆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享年66歲。他死的這一年,孫權白衣渡江,擒殺關羽,取得荊州,蜀漢將領孟達因畏懼被治罪,投降曹魏,蜀漢所屬房齡、上庸、西城三郡皆歸屬於曹魏。
這一年,蜀漢失去了荊州,再無兩線出擊的戰略格局,無法東東線牽制曹魏,也無法遏制孫吳,之後的第二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大敗而回,蜀漢國力達到了歷史最衰弱的時期。
此時此刻或許曹魏,孫吳聯手西進,滅蜀只在朝夕之間。然而,孫權並沒有這麼做,擅長生存之道的孫權,為了取得荊州,向曹操俯首稱臣,但在取得荊州,夷陵之戰的勝利後,立馬翻臉,向蜀漢求和,欲再結聯盟。
孫權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失去了蜀漢,東吳根本抵擋不住曹魏,所以蜀漢活著分擔曹魏的壓力,東吳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倘若曹操活到了70歲,那麼在公元221年,夷陵之戰時,他會怎麼做呢?
無外乎兩種情形,其一,坐山觀虎鬥,看誰敗了,然後乘機痛打落水狗,大概上會兵進劍閣,至於能不能一鼓作氣滅掉蜀漢,這要看孫吳怎麼配合了?以孫權的智商,定然會趁機北進合肥,一則牽制曹魏,給蜀漢喘息的機會,二則也是看一看在江淮戰場上能不能更進一步。
顯然,在這種情形下,三方之間想要一決雌雄,是不太可能的。
其二,曹操聯合孫權,在夷陵之戰的過程中,直接偷襲蜀漢老巢。但由於蜀漢道路險阻,無論是準備時間,以及征伐時間,都不充裕,可能等到軍隊準備好了的時候,夷陵之戰已經結束,結果依然會發展成第一種情形。
自赤壁之戰後,曹操無論是在漢中、還是荊州都沒有討得任何便宜,儘管孫權白衣渡江使得三國形式發生了極大變化,但曹操想要在續命的5年時間裡滅一國是完全不可能的。
曹操的戰略一直都是先滅吳,再滅蜀,這主要基於地理環境考慮的,蜀道艱難,易守難攻,打擊去了就是孤軍深入,缺少後勤補給,難免後續乏力,最後落得個無功而返,打東吳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無論是從荊州戰場,還是江淮戰場出擊,都能夠相對遊刃有餘,同時孫吳的盟友蜀漢想要牽制,唯一出兵的路線也只有從漢中出天水,進擊隴右,然而這條路線,諸葛亮姜維已經用16次北伐證明,難度係數十分巨大,主要原因還在於,交通條件太差,運糧補給異常困難。所以自古割據蜀地,雖然可以縮起來做烏龜殼,但想要打出去也是千難萬難。
但東吳就能打下來麼?曹操死後的五年時間裡,曹丕三次伐吳,皆無功而返,換了曹操,實際局面也大體如此,並不是曹操跟曹丕水平差不多,而是當時的態勢所決定的。
因為孫權在輾轉騰挪之中,從蜀漢手中奪得了戰略要地荊州,又和蜀漢重修舊好,格局實際上又回到了蜀漢據有荊州之前的情形。
劉備活了62歲,再多活八年,也就是活到公元231年,這一年,諸葛亮掛了,五次北伐皆沒有成功,蜀漢人才凋零,顯然在操切下發動夷陵之戰的劉備,想要走的戰略路線大致上也會跟諸葛亮北伐一樣,結果其實也差不多,這是蜀漢國力,以及戰略位置所決定的,人力難易撼動,至多在人才培養上,劉備會被諸葛亮高明一些而已。
最後就是孫權了,孫權在三人之間最小,可也是活得最長的,他活到了71歲,然而卻沒有什麼卵用,後期已經無力北伐進取合肥,忙著處理繼承人問題,最後搞出個南魯黨爭,吳國元氣大傷,繼承人也坑成一筆。
綜上,他們三人即便活到70歲,基本也暫時無力改變三國的格局。因為戰爭需要依賴經濟,經濟的恢復需要時間週期,魏國經濟基礎最雄厚,但也需要時間,同時蜀漢又不斷北伐,雖然傷害不大,但連年調兵遣將,徵調糧食,消耗也很大的呀,同時曹魏本身的政治也有問題,內部的世家政治正在抬頭,也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
3 # 豫北老崔
雖然說歷史不容假設,但是我們假設一次也無妨。倘若送給曹操劉備孫策免死金牌也就是活到七十歲,天下會歸誰?
天下盡歸曹操
首先如果按歷史程序來說,曹操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罷。漢室天子肯定在曹操手裡,名義上魏乃正統。在以三國國力來說,曹操掌握中原腹地乃是核心所在,而孫策的東吳,劉備的蜀漢完全只能算是割據一方的諸侯,還需遵從天子詔令。曹操雄踞北方土地肥沃,人口眾多,這兩個條件是軍事力量成長之根本,這一點東吳於蜀漢是無法比擬的,不然也不會出現諸葛亮北伐中原就是害怕發展下去蜀國在國力軍事上處於弱勢。
其次是軍事力量對比,曹操戰將千員,兵士百萬雖說有點誇大,也不是劉備跟孫策所能想比的。戰將曹操有八虎將,五子良將後期有鄧艾、鍾會、郭淮、孫禮,俱為一時之傑。而蜀國劉備於孫策的軍事力量跟曹操想比差之千里。謀士更不用說,曹操的謀士足以秒殺其他兩方陣營。
天下可能會歸袁紹
迴歸未形成三國鼎立之前,在曹操得漢獻帝初期,袁紹起兵伐操,當時孫策正在謀劃在袁紹伐曹操之時北上許昌。曹操帶著大部分軍隊去應對袁紹必然造成許昌空虛,以孫策的性格一定會直取許昌。曹操首尾不能兼顧官渡之戰必敗,做為梟雄曹操一定會放棄於袁紹作戰回防許昌,曹操於孫策兩軍為爭奪許昌必然死傷無數,消耗巨大。做為袁紹完全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奪得漢帝。袁紹可能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要低估四世三公袁紹的能力,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天下可能會歸劉備
如果三人都活到七十歲,也不會出現劉備託孤白帝城,劉備依然是蜀漢之主。以劉備中興漢室江山為口號想必會招來更多的能人異士為其效力,主要是劉備不死,其號召力還是有的,凝聚力會大大加強。孫策斷然不會聯合曹操攻取荊州,蝴蝶效應之下,孫劉聯軍還能持續幾年,蜀國北伐也許會成功,除掉曹操我想劉備一定會撕開偽裝,除掉漢獻帝或軟禁,天下歸劉備同樣是時間問題。
歷史不能假設,蝴蝶效應太廣,不是一個分析就能分析透徹,不確定因素太多。只能這麼說,如果曹操劉備孫策三人都活到七十歲,最大的可能天下依然是漢室天下,只不過這個漢室天下名存實亡而已。
-
4 # 子銘觀點
必然是要歸於另一個歷史新人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我們先來看看曹操劉備孫策三方的特點。先說劉備。有一個關於對劉備的評語,是很合實際的。《世說新語·識鑑》曰:曹公問裴潛曰:“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這意思是,劉備不能堪當一國之君,只能成為一方之主。其實這與劉備平生經歷有關,雖名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但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劉備幼年生活貧困,取得成就之後易滿足。這一點孫吳方面也看得明白,例如以妹相許,軟化其志。孫權修建豪華宮室與劉備夫婦居住;花木玩物,無所不盡其美豔珍奇;歌女樂師,昌均是色藝絕佳的人選;至於金玉錦繡、車馬服飾,更是應有盡有、極盡豐厚。劉備於長年戰場奔勞間,猛入溫柔富貴之境,果然樂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另一方面,從劉備於成都稱帝來看也可看出一二。本來劉備起兵旗號就是匡扶漢室,曹丕篡漢建魏後,按道理劉備的目標應該更加明確,然後他做的卻是稱帝,而且還將勸諫他不要稱帝的雍茂殺死。由此可見,一統天下,至少在劉備看來不是一件自己一生所能完成的事情。這是從劉備個人角度出發的。還有一個客觀因素就是,蜀地之勢相比魏吳,真可謂是要人沒人、要地沒地、要馬沒馬,拿什麼統一?
再說孫策,孫策英年早逝,才26歲,事蹟英勇,世人稱之為小霸王。但是他也不是一個一統全國的主。先看其本人志向。揚州名士張紘也正因為母親去世守孝居住在江都。孫策幾次拜見,和他研究天下大勢。孫策說:“目前漢祚衰微,天下紛亂,英雄豪傑,都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有人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先父曾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卻有心要幹一番事業。如今,我想到袁術那裡去,請求他把先父當年的舊部交我統領,然後到丹陽(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東據吳郡(江蘇吳縣)、會稽(浙江紹興),報仇雪恥,做臣服於朝廷的外藩。您以為如何?”從最初定位來看,孫策就不是一個將匡扶漢室為己任的人,也不是一個把漢室當自己家的人,他更想做一個小諸侯。孫策對自身也有了解,臨終前對孫權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其次再看孫吳勢力範圍,基本活躍在長江以南領域,在三國時期及以前,北方才是經濟中心,南方基本都屬於政治邊緣地帶,而且孫吳方面多水軍,想北上進攻實屬不易。這一觀點從孫權時代的幾次試圖反攻就可以看出來,拼死也沒超越合肥。
再來看曹操,三方中曹操是最具有統一潛質的,但是歷史也註定了曹操無法統一。先說一個主觀方面,雖然歷史上評價曹操實屬漢賊,但是我是不認同的,我認為曹操還是心中有漢,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所為,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沒有曹操,就憑漢朝後期那幾個廢柴皇帝,真的能在那群雄並起的時代重新執掌天下嗎?笑話。曹操權傾朝野,但是始終不敢做篡位之實,他的心理上過不了這一關,因為他是從漢朝走出來的人,不像曹丕,生下來就是一個亂世。此一點在曹操即將老死的時候他自己說的一句話可以作為論證“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其次赤壁一戰讓曹操不得不重新審視吳蜀兩國,以及三國關係。再次曹魏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它不僅僅要面臨吳蜀的威脅,還要受到北部蠻戎的騷擾,雖然曹操大權在握,但畢竟時機不成熟,一旦本人遠離北方,北方各種勢力隨時都有可能反叛(因為曹操時代,忠漢勢力也很頑固,這也是曹操審視三國關係後的感悟。三國鼎立之所以能成,是各種因素的相互掣肘、平衡,不僅僅是魏蜀吳三方軍事力量)。
所以曹操孫策劉備都不是能夠統一的主,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那個時候的統一隻能是一個新的政權的誕生。於是三家歸晉。秦漢之前曾有晉分三家,秦漢之後又來了一個三家歸晉,也算是天道輪迴了。
-
5 # 西門不帶刀
三國三國,三分天下。
孫劉弱小,曹操強大。
赤壁一戰,風大火大,
百萬大軍,變為魚蝦。
劉備入川,從小做大,
中原逐鹿,從此三家。
——少校柳下惠《糊塗話》
從上面那首糊塗話我們可以看出:三國中的兩個重要事件赤壁之戰和劉備入川。而這兩個事件中存在的一個共同的重大的變數。
1.三國中最大的變數:小霸王孫策貌似名字或外號裡帶霸字的下場都不是蠻好,楚霸王項羽自刎了,小霸王孫策被暗殺了,李元霸被雷劈死了(野史)。如果孫策真能活到70歲,那就沒有三國這一說了。孫策公元200年就死了,那時他25歲。他是被人暗殺的。孫策在被暗殺之前,他是準備帶兵到許都去營救漢獻帝的(有史可查)。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這塊香餑餑,孫策也想啃一口。但如果孫策真的帶了精銳部隊去了許都,迎接他的肯定會是兵敗人亡或者兵敗人俘。因為單純比陸戰的話,無論是計謀,還是部隊,孫策都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甚至只需要以漢獻帝的名義下一道詔令:孫策就得乖乖投降朝廷。(孫策出兵許都,這是大逆)。而以曹操的智謀,45歲的曹操對付25歲的孫策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個人分析,孫策可能會被曹操收服,因為曹操還佔著一個大義名份。如果孫策被曹操收服,江東勢力歸順朝廷的的可能性要大於孫權當政。這也就意味著不會再有赤壁之戰。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劉備就不會有荊州這個跳板。沒有荊州這個跳板。,劉備就沒有入川的勇氣。劉備不入川,永遠如喪家犬。二.萬事不可絕對。假如孫策沒有去許都,而是安安穩穩來發展江東勢力。那會怎麼樣?我們假設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如期舉行。只是東吳的領導者變成了孫策。
赤壁之戰前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荊州劉表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劉琮也投降了曹操。荊州這個中央腹心之地,交通要道,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準備以荊州為出發點東征,因為他那個時候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東吳,就是孫策。孫策有兩種應對方式:一是繼續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二是獨立抵抗曹操。但第2種可能性更大。是由孫策的性格決定的。孫策年少成名,並且是以武勇成名,以武勇出名的人往往伴隨的都是自負,而自負的人往往不能容人(孫策殺于吉就是個例子),換句話說,孫策的政治能力比他的弟弟孫權差的太多。所以個人判斷孫策會獨立來抵抗曹操。如果孫策活著。水軍天才周瑜便不會掌權。沒有周瑜的東吳水軍必敗於曹操。曹操擊敗了孫策,劉備便不可能再入川,不入川的劉備就是喪家犬。估計曹操統一全國的時間會提前很多年。 總結:如果孫策活著,估計曹操早就統一全國了。統一之後到底還是漢朝還是魏朝,這就只有天知道了。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曹操、劉備、孫策都活到70歲,不用懷疑,這天下仍然將三分天下,唯一不同的是,三分天下是曹操、孫策和劉備,而且之後沒有赤壁之戰,沒有孫劉聯盟,直接就三分天下了,並且三分天下的時間會提前到來。
三人中孫策死的最早,公元200年,26歲的孫策就被許貢的三個刺客刺殺而死,如果孫策不死,活到70歲的話,那就是公元245年,對江東及整個天下都會產生很多的不同。
如果孫策不死,他會怎麼辦呢?
首先得了解孫策在公元200年的戰略意圖是什麼?他為什麼會被許貢的三門客所殺?
孫策在200年的前一年,剛剛打敗了江夏太守黃祖和廬江太守劉勳,接著東進豫章,豫章太守華歆舉城投降,到200年初,孫策已經佔據了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廬江郡江東六郡之地。
接著孫策面臨北進和西進的戰略選擇,從孫策死在丹徒來看,似乎孫策有北進的目的,孫策打下丹陽郡後,就直接與曹魏的廣陵郡交界,而且孫策遜派出孫權兩徵廣陵郡,都被太守陳登擊敗。
孫策似乎有北進許都奪取漢獻帝的計劃,但實際上孫策做不到的。
首先,在道義上,孫策沒有出兵許都的旗號,孫策在平定江東的全過程中,曹操都沒有干涉,並且孫策歷來是向許都的朝廷進貢的,如果孫策進軍許都,沒有名義,出師無名。
其次,曹魏的地盤不是那麼好打的,雖然曹操在官渡前線與袁紹對峙,但是並不意昧著許都就一定好打,曹操留了不少將領鎮守,比如說孫權就曾經兩次攻打廣陵郡,都被曹操手下的陳登擊敗。
最後,從江東到許都至少有600公里,路途遙遠,這麼遠的路孫策即使再能打,也是需要糧食物資補給的,而且沿途都有曹魏的軍隊,沒有這麼容易偷襲的。
我覺得孫策死在丹徒是一個意外,他應該是在當地視察工作被刺殺的,況且孫策當時與曹操已經結成政治聯姻,曹操把自已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自已的第三個兒子曹彰娶孫賁的女兒, 同時極力拉攏孫策勢力。
從孫策的角度來看,攻打曹操對自已的利益並不是最大,不如趁這個機會奪取荊州,才是最正確的,孫策很可能會將下一步的戰略放在攻打荊州上。
孫策可不是孫權,孫策打仗和孫堅很像,無往不利,攻無不克,孫策在199年就找打了黃祖,大敗黃祖,當時由於劉勳的原因,孫策放過了黃祖,現在孫策拿下江東六郡後,將目光放在荊州身上,完且是正確的。
而且黃祖也無法抵抗孫策,孫策很可能會佔領了整個江夏郡,這樣孫策的地盤就擴大到七郡,然後孫策趁曹操在北方與袁紹對決,在荊州攻打劉表,以孫策的能力和識人用人的水平,劉表畢竟不是孫策的對手,孫策很可能會有5年左右的時候平定整個荊州。
孫策在攻打荊州劉表的時候,劉備正好從北方的袁紹處南下投靠荊州劉表,但是孫策與劉表的戰爭中,劉備很可能也會和孫策交戰,然後不敵孫策,最終的情況就是,劉表被打敗,病死,劉備逃離荊州,帶著諸葛亮等一幫人逃到益州投靠劉璋。
等曹操收拾完北方的袁紹及袁氏殘餘勢力後,孫策已經平定了荊州,並趁機收取了交州,當曹操雄據北方8州時,孫策已經佔據了揚州、荊州和交州,而劉備投靠劉璋,在益州寄人籬下,之後劉備利用一系列的手段,奪取了劉璋的益州,並趁機收拾了漢中的張魯,奪了漢中,張魯逃到北方投靠曹操,劉備就佔據了益州一地。
天下主要是這三股勢力,然後曹操會趁機收復關中及涼州,其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河西走廊,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
這個時候,大概估計是在公元208年左右,就會形成天下三分,曹操的勢力最大,雄據北方9個州: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司隸、涼州,孫策佔據三個州:揚州、交州、荊州,劉備只佔據一個州,就是益州。
這天下是誰的呢?
是曹操、孫策和劉備三個人的,一時半會,三家勢力誰也吃不了誰。
劉備依靠益州險要的地勢採取防守,不僅曹操打不了,而且孫策也吃不了劉備,曹操打孫策,由於長江天險,曹操也拿不下孫策,孫策北進無功,西進也由於長江的險要,沒有進展,因此天下形成這三家勢力的平衡。
-
7 # 史研
這個天下當然是曹操的。在三國的後期是魏國打敗了蜀國和吳國奪得了天下,只不過最後是司馬懿搶奪了這個成功的果實,要是曹操在這裡的話,司馬懿怎麼敢搶這個天下呢?
曹操可是憑藉著一己之力,壓著蜀國和吳國喘不過氣來。在赤壁這一戰,要不是蜀國和東吳耍了一個小小的計謀,曹操不一定會輸。曹操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的水性,不然肯定是能夠統一天下的。可是這個也沒有讓曹操元氣大傷,還是擁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曹操在北方制定了很多政策,讓北方的人民休養生息,這個生活肯定是比蜀國和東吳過得好,為此曹操深得人民的民心。蜀國為了能夠打仗,諸葛亮可是費盡了心思,就算諸葛亮制定的措施很好,但是對於人們來講,實在是太過於艱辛。東吳只是平常而已,在東南這一片荒地裡,想要日子過得很舒服,至少還是要等幾百年。
打仗不一定是要完全依靠軍事實力,依靠經濟實力也是可以的。曹操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兵馬養的又肥又壯,而且也可以不斷的補充兵力,不斷的向蜀國和東吳壓迫,為此蜀國和東吳必須要加緊的去訓練士兵。而蜀國和東吳在這麼小小的地盤上,人民要養活那麼龐大的軍隊,賦稅肯定是非常嚴重的,這個要堅持不了多久,內亂肯定是要起的。
諸葛亮在的時候還很容易,他可以制定一些調節的措施,可是諸葛亮只是活了50多歲。在往後的歲月裡,根本沒有諸葛亮的什麼事情,劉備不能依靠了諸葛亮,就等於失去了手足,而這個時候關羽張飛也死了,可以說是不足為患。
這個時候只要滅掉了蜀國,東吳也不成什麼問題。曹操只需要等待機會就可以了,他並不需要做什麼,因為在絕對強大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沒有用。對於曹操來講,等待一個機會是可以的,身為一個奸雄,必須要有忍耐的力度。“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有什麼不可以忍耐,所以天下注定是曹操的。
蜀國和東吳相爭,魏國得利。蜀國和東吳本來是能夠團結在一起,這樣就可以不怕魏國了。但是他們團結之中還是有缺陷的,就是因為荊州這一個地方。這個本來就是無果的,但是因為要和曹操打仗了,而劉備沒有什麼底盤,只好租給劉備,可是劉備又不想要還這麼一個好的地方,兩個國家就開始大打出手。
就算孫策此時還在世,肯定也是不能放過這個機會。孫策的脾氣可是比孫權火爆多了,孫權都耐不住寂寞,派出呂蒙去爭奪荊州,還把關羽殺死了。最後劉備非常生氣,想要立刻攻打東吳。這個時候東吳開始後悔了,但是也沒有什麼用。換做孫策的話,肯定是先要進攻劉備,既然已經是撕開臉面,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打一場。
這個時候就是曹操最好的機會,他只需要把自己的大軍隱藏起來,然後偷偷的放在這倆國邊境。就好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樣,自己可以不用做什麼,站在城牆上慢慢的喝酒,看著一出好戲就行了。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就如猛虎下山一般,蜀國和吳國再也沒有力氣去抵抗了。
在這一次戰爭中,蜀國被打得落花流水。已經是元氣大傷了,曹操肯定是要藉此機會,不能夠輕易放過。司馬懿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人物,可是在曹操眼中根本算不了什麼,只要曹操活著,司馬懿就不敢輕舉妄動。曹操說什麼他就一定要去做,他那一點小心思曹操肯定是全知道。
司馬懿想要什麼都不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還想最後忍耐下來,曹操肯定是第一個要殺死司馬懿。這個時候司馬懿必須全力以赴,他可是和諸葛亮旗鼓相當的對手,諸葛亮面對這麼爛的攤子,就算他是有通天的能力,也無力迴天。
對於蜀國和吳國最好的下場就是立刻投降,按照曹操的性格,對於他們還是非常寬容的。還是能夠享受以前的榮華富貴,只是沒有以前的權力而已,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對於劉備來講,想要他真正投降是不可能的,他已經徹底的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可能再像以前那樣逃了。身為一個皇帝,就是應該要和國家一同存亡,面對這樣的結果,曹操當然是要成全這個和自己一樣是英雄的劉備。
想當年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就說劉備和他是天底下唯一的一個英雄,劉備說孫策也是一個英雄,但是曹操只是說他只是一個匹夫而已,根本不足為慮。現在的結局正如曹操所說的那樣,只要打敗了劉備,孫策所在的吳國滅亡之日,指日可待。
所以曹操率領自己的部下,和蜀國決一死戰。花費了很大的代價,終於是把蜀國這個難啃的骨頭啃了下來。劉備和諸葛亮被殺之後,下一個人就是輪到了孫策。可能是因為剛剛打了一仗,曹操還是需要休養生息的,但是東吳已經是嘴裡的上的肉了。面對這樣的結局,不管東吳到底是不是要投降,反正結局都是一樣的,這個天下終於是曹操的了。
-
8 # 披堅執銳K
我認為是曹操。古代北方一直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曹操唯才是舉,挾天子以令諸侯,北方人口龐大,人才濟濟,曹操治國理政,治軍打仗都很傑出。
-
9 # 77東
應該是曹操。理由:劉備蝸居益州一州之地,地狹人稀資源貧瘠人才匱乏荊州又失難有大發展。孫權偏居江東不思進取國力有限難有大作為。曹操佔據了當時天下十三州的十州還多一點,佔據大半河山雄視天下,國力雄厚人才鼎盛兵精糧足雄霸之主曹孟德百戰成精如壽至70,當能一統天下四海歸一!
-
10 # 明見萬里知十年
我認為會與原來的歷史相比,不會有太多變化。 首先,曹操220年病逝,壽66歲,劉備223年病逝,壽63歲,兩人距離70歲也不過幾年,曹操早已統一北方十幾年了,自從赤壁之戰敗北之後,之後數次南征也沒取得什麼實質性突破,因為國力上還沒形成絕對的壓倒性,所以曹操不可能得天下。
劉備失去荊州之後,夷陵之戰敗於東吳,蜀國的精銳部隊盡失,與吳國,魏國的國力差距太大,短時間內無法拉平,憑劉備一人作為不大。
至於孫策,孫策英勇善戰,可惜英年早逝,許多人認為孫策多活幾十年,可能會改變格局。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謬論。孫策軍事能力強是不假,但他不是一位將軍,一位統帥,而是一個集團的君主,君主就必須涉及到政治利益上來。吳國最大的矛盾就是孫策帶來的以周瑜,魯肅,諸葛瑾,程普,黃蓋等人為代表的淮泗集團,與江東本土的以張昭,陸遜,顧雍,朱治四大世家為代表的江東世家集團之間的黨派鬥爭。政治就是利益和權利之間的分配博弈,孫策急烈的性格缺陷和政治能力的短板,勢必拖累國家的綜合實力,縱觀孫策時期,就沒有打過一場大規模的持久戰,相反曹操就經歷過與呂布的下邳攻防戰,官渡持久戰,這些戰爭無一不考驗國力後勤的保障。孫權時期尚且無法完全壓制黨派鬥爭帶來的內耗,政治水平半桶水的孫策會做得更好嗎?
歷史是透過大量偶然時間影響產生的必然結果,不會因為推翻一兩個假設條件而改變。所以,對於題主提問的問題,我認為三國鼎立的格局會延續下去,最後誰統一天下就不得而知了。
回覆列表
當然是曹操。
從大格局來說,曹一直奉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代表著中央和正統。而且他一直牢牢控制著中原核心地區,東吳和蜀漢,只能割據一方。
從個人素質來說,曹操的歷史地位不用多說了,孫策恐怕比孫權也高明不出多少,劉皇叔呢,形象大於實力吧。
從發展後勁看,劉備的兒子?孫策孫權的後代?曹家子弟的能力水平,還要比較嗎?
所以,曹操如果長命,也許盛唐之世會前移,中國歷史上會出現一個更加光輝的魏朝,而不是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