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世界
-
2 # 森林狼6
二戰的北非戰場對於軸心國來說,是否得不償失?希特勒命令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協助盟友意軍守住利比亞,但隆美爾依仗希特勒的寵愛,大肆指揮部隊全部對英軍作戰,本來守住利比亞拖住英軍就可以減緩歐洲戰場的壓的,但是隆美爾違抗命令,發動全面對利比亞的英軍戰爭。希特勒的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黨的失敗就有隆美爾的最大功勞。
德軍想要取得二戰勝利就不需要將戰線拉得太長,北非戰場的隆美爾節節敗退,本來蘇聯戰場上,無論是物資或是人員都吃緊,但希特勒都將蘇聯戰場的兵力調走其中一部給北非戰場的隆美爾,現在分析是否隆美爾是希特勒的情人,是否搞基的。
當時希特勒沒有派隆美爾去北非,又或者沒有派遣人員過北非,全權由義大利軍負責北非戰場,那麼打蘇聯時就物資和人員都不是問題,戰線太長拖累戰局,要是以重拳出擊專門打一個地方,現在的世界就改變了。
-
3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一提到北非戰場,大家想到的,甚至是很多人唯一能聯絡起來的,就是“沙漠之狐”隆美爾,其他的可能會是諸多義大利軍團的段子,比如,在沙漠中用最後的飲用水煮了義大利麵、沒有撬棍開彈藥箱就舉手投降等等。
不過,說句公道話,義大利戰鬥力不行,跟其國民沒有被充分洗腦有很大關係。與舉國上下齊狂熱的德國相比,法西斯的那一套理論,只是墨索里尼和他團隊的一小撮人的菜,老百姓都不願意鳥他,缺乏群眾基礎,自然嚴重影響了戰鬥力。
實際上,在二戰中,北非戰場並不是德國的戰略重點,如果德國方面真下了本兒,拿出在歐洲搞“閃電戰”的勁頭,橫掃中東(西亞——北非),切斷大英帝國的生命線,也不會花太多的時間。然而,德國的國力、人口、資源等戰爭資源非常有限,還面臨著多線作戰,到處都要配置兵力、資源補給,此種情形下,在中東地區再搞一次大規模的“閃電戰”,短期內取得地中海沿線的的制空權、制海權實在是太費勁。
因此,德國進入北非戰場,某種程度上看,是不給力的義大利兄弟硬拉進去的。
1940年墨索里尼為重塑羅馬帝國的榮光發動了的北非戰役。然而沒多久,掌握著兵力和裝備優勢的義大利軍隊,就在英軍面前節節敗退下來。1941年初,23萬義大利軍隊被6萬多英軍打的已經“扛不住”了。
眼看德意同盟德面臨著喪失北非和地中海控制權的危險。一旦失去這裡,英國在印度和澳洲的大量兵員與戰略物資,就不用繞過整個非洲,可以非常便捷的就近輸送到英國本土,那麼,德國面對英國的海空壓力會成倍增加,甚至會威脅到在納粹控制的羅馬尼亞油田。因此,德國這邊明知北非戰場的艱難,也必須迎難而上。
於是,1941年2月隆美爾奉命到非洲支援義大利軍隊,之後幾場漂亮戰役的確打出了威風,一度打到了埃及亞歷山大港附近的阿拉曼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英軍在北非的根基很深,雖然受到了重創,但實力還是可以的,加上美國的暗中幫助(此時太平洋戰爭尚未爆發,美國沒有公開參戰),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開始階段,德軍一路高歌,時間一長,愈發被動。畢竟,隆美爾屬於進攻型將領,進入相持階段後,再維持對英軍的進攻模式已經不現實了,加上41年6月後,德國的主要力量都被投入到了蘇德戰場上,地中海這邊只得不斷縮小北非戰場的規模,來維持德國的戰爭全域性,到了後期,就剩下分兵力、資源,拖後腿了。比如,莫斯科戰役最關鍵的時候,由於隆美爾在北非戰場形勢吃緊,希特勒下令將部分空軍轉移到北非戰場支援”非洲軍團”作戰,結果莫斯科這邊兵敗城下,北非戰場的主動權也沒有保住,算是“雙輸”。
所以,總的來看,北非戰役是無法避免的,但註定會高開低走。
實際上,德國如要取得最終勝利,必須在東線戰場取得主動權。這就對德國的戰爭潛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畢竟,蘇聯廣袤的領土,貌似永無窮盡的兵源和雄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強悍的戰鬥風格,都在無時無刻的吞噬著需要德國投入儘可能多的兵力。
此時,隆美爾的北非戰場,對於後備兵源和戰略資源極為稀缺的德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注意,中東的石油是在二戰後才被大規模開發利用的,此時的西亞北非,基礎設施差,沒有什麼特別像樣的油田和煉油廠,德軍佔了在短期內也不能實現開發利用,補給戰爭。而戰時德軍的燃油補給,還是要靠東歐和蘇聯境內的油田提供,經過工業提煉再千里迢迢的運到北非。
此時,早前擴大的北非戰場,硬是英軍抗成了長期相持的消耗戰,到了拼量的情形下,德國的劣勢就是非常明顯了。
更要命的是,由於義大利在戰爭初期的缺乏戰略大局觀,未能及時佔領“地中海之眼”——馬耳他島(剛開戰的時候,馬耳他只有幾百名英軍,如果利用傘兵空降突襲,十有八九可以得手),結果緩過勁來的英華人充分武裝了馬耳他。德華人後來從空中和海上突擊,連續折騰了兩年多,都沒有得手(德軍比較缺乏兩棲作戰經驗)。
就是這個馬耳他島,威脅著德國在整個地中海的交通運輸線。
因此,英國大部分時間都掌握著地中海制空權與制海權,對德軍的運輸船隊給予了沉重的打擊。
漫長而不穩定的補給線,加上消耗戰的模式、三線作戰的壓力,讓德軍愈發被動。
更要命的是,1942年,美國則從北非西海岸摩洛哥登陸,這讓德國北非軍團陷入了兩線夾擊的境遇。最終不得不在1943年初落寞收場,撤軍北非,專心跟蘇聯在歐洲死磕。
客觀的講,二戰初期的德軍不是能測算未來的大神,並未意料到義大利兄弟會如此不給力,馬耳他島戰略地位會如此了得,蘇聯那邊會這麼不好收拾,更預見不了美軍會直接登陸北非跟自己兵戎相見。連連的勝利,讓他們誤認為閃電戰橫掃歐洲的模式是通用的法則,沒有考慮到將會打成“消耗戰”的模式,因此,在當年的德軍看來,北非戰場是值得下本兒的。只不過咱們作為吃瓜群眾,在事後,聯絡開頭結尾再看,才會感覺得不償失。
-
4 # 風羽鵬
北非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意味著北非戰場對於軸心國來說並非得不償失。
北非北隔地中海與義大利,法國,西班牙隔海相望,東接世界石油寶庫中東地區,向西則毗鄰大西洋,可以透過北非的加那利群島等周邊島嶼作為海軍基地攻擊盟軍的海上運輸線,向南則是遼闊的非洲大陸,對於攫取非洲的自然資源以繼續維持戰爭具有重要的意義。
1.位於東北非的埃及據有重要的蘇伊士運河,該運河不僅是連線地中海與紅海乃至印度洋的最便利的通道,而且還是英國獲取亞洲特別是來自印度的生命線,另外,一旦軸心國佔領北非,就可以控制中東的大油田繼而北上與蘇聯境內,特別是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會師。再次,軸心國若控制蘇伊士運河對英國來說意味著與中東,亞洲乃至大洋洲的殖民地交的聯絡的切斷。軸心國既可以透過中東北上蘇聯會師,也可以南下進攻東南非洲,進而對整個印度洋產生影響。
2.軸心國佔領北非也可以對義大利產生重要的影響。
眾所周知,義大利在三個主要的軸心國家中力量最弱,而且戰爭表現也最為糟糕。同時由於義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軸心國佔領北非可以對義大利起著保護作用,即義大利北部是納粹德國,西邊是維希法國,東部則是巴爾幹諸小國,況且這些小國特別是南斯拉夫早已被軸心國佔領,南部是地中海,因此義大利位於這個軸心國勢力範圍的中心,對於較弱的義大利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當初,盟軍率先登陸北非,也在於可以透過北非作為跳板打擊“歐洲柔軟的下腹部”義大利,進而可以瓦解軸心國集團。
另外,墨索里尼自上臺以來一直在謀劃佔領北非以及東非的殖民地,發動了旨在佔領衣索比亞的殖民戰爭。而軸心國特別是義大利佔領北非及東非對於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有著巨大的象徵意義,這意味著義大利恢復了“羅馬帝國的光榮”,可以極大的鼓舞義大利的“士氣”。
3.控制北非意味著地中海完全成為軸心國的“內湖”,盟軍特別是英國皇家海軍極難在地中海生存,同時也意味著戰前英法等國的勢力被驅逐出北非,東非,乃至中東。另外,也切斷了英國殖民的南部非洲對北非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軸心國佔領北非對於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也是重大打擊,畢竟,戴高樂組織領導下的“自由法國”運動主要就是依靠西非,中非等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來維持戰爭。
所以,北非戰場雖然在整個二戰各大戰場的地位不高,但也絕非可有可無,盟軍和軸心國對北非的爭奪對二次大戰的程序具有重要的影響。
-
5 # 戰略論
從戰略上來看,北非戰場是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因為這是軸心國唯一可以透過在陸地上的決戰來確保整個南歐漫長海岸線的安全,而且是較為經濟的一種途徑。軸心國沒有強大的海軍,無法透過海軍來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唯一的機會就是透過北非戰場上陸軍來佔領地中海的兩個狹窄進出口,從而封鎖整個地中海,將其作為軸心國的勢力範圍,這帶來的戰略意義極為重大,包括法國南部、整個義大利本土和巴爾幹半島都將得到絕對的安全保證,而無需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於海岸線的防禦,極大的縮減軸心國戰線的長度。
這一點一開始希特勒並沒有意識到,他對於北非戰場也持否定的態度,不願意介入那裡的戰事,即便後來勉強介入也僅僅是為了保證義大利不再北非崩潰為目標,隆美爾從來都沒有得到足夠打敗英軍的兵力和物資,儘管依靠隆美爾的才華,德軍在北非總能重創英軍甚至轉入進攻,但是始終無力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當時希特勒認為歐洲的重點仍舊要放在歐洲的本土上,要麼向西進攻英國,要麼向東進攻蘇聯,地中海戰場從來都沒能被放在戰略上的高度來,儘管在1940年來說,他可以輕易的獲得那裡。反對地中海戰略的是德國陸軍,他們已經接到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明確指示,這將是一場大決戰,陸軍不希望在這場決戰到來之前開闢新的戰場從而導致陸軍兵力的分散。陸軍的考慮不無道理,但是侷限於大陸框架思維,希特勒本應凌駕於三軍之上考慮戰略問題,但是他太想進攻蘇聯了,德國海軍和義大利海軍由於實力較弱,這讓希特勒整個二戰對於海戰都顯得非常謹慎,甚至是膽小。
地中海戰場的重要性隨著美國的參戰而愈加凸顯,美國的加入對整個世界格局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龐大的美國軍隊和軍事物資投入到歐洲使盟軍開始具備發起反攻的能力,由於盟軍佔據著絕對的制海權,所以任何靠海的地區都有可能遭到盟軍的進攻,希特勒突然發現,西線不再安全、南歐地中海沿線也不再安全。為了保證南歐的安全,也就是軸心國的側翼安全,北非戰場必須保持下去,因為一旦盟軍佔領整個北非,那麼下一步肯定是登陸歐洲,義大利首當其衝,這個脆弱的盟友能否能頂住盟軍的直接進攻存在很大的疑問,如果盟軍在南歐的任何一點登陸,那麼將直接威脅到遠在蘇聯作戰的德軍陸軍主力的大後方安全,這也將意味著德國戰略的徹底失敗。
1942年隨著盟軍在北非登陸,加之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中遭到慘敗,整個北非戰場面臨著崩潰的局面,希特勒這才意識到北非戰場的重要性,開始向北非大量增兵。同一時期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也遭遇嚴重的困境,即便如此,希特勒還是將數個精銳師和大量空軍單位調往了北非,可惜為時已晚,盟軍已經掌握了地中海絕對的控制權,送去了北非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不久即發現他們面臨著補給被切斷的危險,最終北非軸心國軍團全軍覆沒。北非戰場的失敗給軸心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甚至不亞於德軍在東線斯大林格勒的失敗,整個義大利、巴爾幹半島、法國南部都面臨著被盟軍登陸的威脅,希特勒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軍隊和物資來加強這些海岸線,而這超過了德國的承受能力。很快義大利便在盟國的直接打擊下退出了戰爭,超過20個德國師便牽制在義大利戰場,如果加上法國南部和巴爾幹半島的德軍,這一數量將超過40個,這些軍隊足以組建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以應付東線和西線的危機。有相當一批德軍將領認為德國一開始就應該將戰略重心放在地中海戰場,包括古德里安、隆美爾、雷德爾等人。
-
6 # 難明我心
二戰中英國在非洲擁有大量的殖民地,即便沒有北非戰場,英國也會依託蘇伊士運河向北非軸心國進行合圍。
二戰中的北非戰場是二戰同盟國比較重要的戰場之一,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也是二戰中轉折戰之一。此戰役軸心國轉入戰略後退的運作。
重要的戰略位置
北非戰場對於軸心國來說,並不是得不償失,反而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北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隔地中海望歐洲,南接南部非洲,西臨大西洋,東有紅海。有西北部的直布羅陀海峽扼守地中海與大西洋的通道;東北部的蘇伊士運河扼守地中海與紅海通道,從而它們聯合起來扼守印度洋與大西洋的戰略性通道。也是陸上交通亞歐非三洲間的重要中轉站,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蘇伊士運河
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
英國在非洲擁有很多殖民地,蘇伊士運河是英國戰略物資補給的咽喉,對於英國十分重要。
1941年由於德國拿不下英國,幾百萬軍隊調轉槍口,轉而全面東進蘇聯。蘇聯國內局勢動盪,沒有任何戰爭準備,因此德國希望先佔領蘇聯,獲得蘇聯豐富的資源,然後進攻英國。這樣德國有了充足的資源,足以打下英國。即便是美國參戰,德國也有足夠的底氣與之抗衡。控制蘇伊士運河就可以控制中東的大油田(德國已經陷入油荒)繼而北上與蘇聯境內,與東線德軍會師。若納粹控制蘇伊士運河對英國來說將切斷與中東,亞洲乃至大洋洲的殖民地之間的聯絡。納粹既可以透過中東北上蘇聯會師,也可以南下進攻東南非洲,也是對英國賴以生存殖民地毀滅打擊,也對戴高樂政府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
保護軸心國義大利方面屏障
義大利在三個主要的軸心國家中力量最弱,而且戰爭表現也是扶不起的阿斗。由於義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軸心國佔領北非可以對義大利起著保護作用,義大利北部是納粹德國,西邊是維希法國,東部則是巴爾幹諸小國,南部是地中海,因此義大利位於這個軸心國勢力範圍的中心,對於較弱的義大利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當初,盟軍率先登陸北非,也在於可以透過北非作為跳板打擊阿斗的義大利,進而可以瓦解軸心國集團。
墨索里尼自上臺以來一直在謀劃佔領北非以及東非的殖民地,發動了旨在佔領衣索比亞的殖民戰爭。一旦佔領這些地區這意味著義大利恢復了“羅馬帝國的光榮”,可以極大的鼓舞義大利的“士氣。(可惜夢想和實力不成對比)
地中海
一旦控制北非意味著地中海完全成為軸心國的花園,英國引以為傲的海軍極難在地中海生存,同時也能令非軸心國家踢出比地區,出現真空地帶,也切斷了英國殖民的南部非洲對北非的影響。
隆美爾也希望在斯大林格勒作戰的德軍能夠迅速打敗蘇軍,然後透過外高加索向南移動,威脅波斯(伊朗)和中東地區。對英軍施行合圍,不過事與願違。
這場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王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佔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的希望破滅。
此次戰役雖算不上規模宏達的大兵團戰役,但是對於參戰雙方都有重要的意義,對於也是雙方各陣線的轉折點之一。
-
7 # 鐵嶺鋒
老鐵跟題目的關點正相反如果沒有巴巴羅薩計劃,把那五六百萬兵力分出三百萬全力經營北非,用五十萬部隊配署一部狼群和空軍守住摩洛哥,就可徹底切斷英國與美洲之外的聯絡,就無法威脅歐洲北非,主力向東既可控制地中海周邊,除土耳其其西班牙兩中立國之外全部及波斯灣地區,以Continental絕大部分加北非西亞地中海的人力物力資源,充實壯大國力,到1942年底再徐圖海獅計劃,足可讓納粹鼎盛幾十年。
其實我們現在看來好像有點事後諸葛亮,但希特勒在海獅計劃遇阻之際,就應該明白納粹軍力結構的陸強海弱。1940年5月法國投降,至兩年後的11月巴頓登陸卡薩布蘭卡這長達兩年半時間裡足夠他經營這個區域的龐大戰略支撐體系,及直布羅陀、蘇伊士運河、大西洋壁壘、捷 波 芬防線了,至於對英國的海獅計劃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因為地中海兩端的封鎖已切斷了英取自大陸的利益,即使它不至於迅速衰敗,再也形不成對大陸威脅了,這種情況下只要東線不出問題憑英美,就根本沒有諾曼底登陸,在德軍超過當時三倍全部精銳機動叢集兵力的防禦下,即使英美有心實施霸王計劃也得損兵折將鎩羽而歸,大西洋壁壘固弱金湯,前提是必須沒有巴巴羅薩計劃。
但是希特勒不是我們這些草根凡人,如果像老鐵的想像他也就稱不上到世梟雄了。他對斯拉夫人和共產主義的仇視,加上納粹主義的狂妄,忘了當年戰鬥民族可以一把火燒掉一座莫斯科,從而大敗拿破崙;也低估了蘇聯龐大的戰略縱深對德軍閃擊戰持續攻擊力的消耗。
更沒領教過蘇社會主義體制,蘊含的龐大國家執行力、人民行動力,對戰爭潛力的強大支撐作用,只納悶蘇聯為什麼會有源源不絕的龐大兵員投入戰場,為什麼會那麼強大的武器裝備的生產力,庫爾斯克的【t34】像從地裡冒出來的不斷加入蘇軍攻勢狂潮,卡萩莎彈道畫出無數經天利劍,砸上自己部隊的腦袋,他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把德意志第三帝國送進了墳墓。
如果說軸心國的得不償失,蘇德戰爭才是他們最大的得不償失,因此而埋葬了納粹,埋葬了希特勒。
回覆列表
北非戰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中有兩個階段對軸心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而另外一個階段則是至關重要!但這三個階段軸心國都未能很好把握,才導致非洲戰場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首先,第一階段就是義大利的非洲軍兵敗如山倒,軸心國真是得不償失。當1940年的歐洲大戰結束時,軸心國在西歐志得意滿,但由於海獅計劃的擱淺,戰爭演化成了一場消耗戰!對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此時希特勒有進兵中東之心,畢竟他的空軍此前已經支援過伊拉克擺脫英國控制,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當時的敘利亞還在維希法國手中,只要德軍在東地中海登陸,伊拉克就唾手可得。(北非的戰略價值)
而當李斯特將軍征服希臘之後,駐紮在克里特島的德軍距離敘利亞簡直就是一步之遙,這更加堅定了希特勒奪取中東的決心!無奈中間有英屬塞普勒斯阻擋,而且德國海上兵力不足,不可能實現跨海遠征的設想。因此只能冒險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借道蘇聯奪取高加索的油田!而除了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敘利亞-伊拉克這條線路之外,軸心國還有一天通往中東的道路,那就是“北非”。
法國投降後,1940年7月維希法國成立,法屬北非竟然全部效忠維希法國,因此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地,都是軸心國的後方了,此時義大利在利比亞屯兵25萬餘人,分為第5、第10兩個集團軍,而它們對面駐守在埃及的英軍只有6.6萬人,只要義大利攻下埃及,中東就唾手可得了!
拿下中東,軸心國也就不會再受到燃料不足的困擾。但意軍竟然意外的敗了,一退就是800多公里!使得軸心國在開戰之初奪取中東的計劃徹底泡湯,而且還損失了幾十萬人馬(包括衣索比亞的30萬意軍),這一階段真可謂得不償失了。(戰敗後的義大利俘虜)
其次,隆美爾率軍進駐北非,他的果斷進攻打破了英國的全球部署,給軸心國創造了擴大戰果的機會,這一階段真是值得。英國將義大利部隊趕到利比亞西部之後,並沒有乘勢佔領整個北非,而是分兵去幫助註定淪陷的希臘,這被證明是極端錯誤的。從1941年初到1942年10月,增援非洲的隆美爾將軍帶領10多萬德意聯軍與英國第8集團軍鏖戰,英國軍隊接連失敗,損失兵力不下5萬人,英國將領韋維爾、坎寧安、裡奇等先後被擊敗,
雖然軸心國的兵鋒抵達阿拉曼就停止了,但英國被牢牢牽制在北非20多個月,無法威脅到德國的大西洋壁壘,給德軍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提供了充足的時間;隆美爾的傳奇也讓同盟國士氣大減,反而讓軸心國們鬥志昂揚,這就是希特勒最想要的戰略勝利,隆美爾的苦戰是值得的。
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兵力極盛時期不過13萬,約有10個師、600多架飛機和700輛坦克(一直在變動),而且,這裡邊的絕大部分都是義大利人,對於東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來講,他這點兵力是可有可無的!選擇把它放在北非的不毛之地就讓英國疲於奔命,至少讓諾曼底登陸晚來了2年,德軍可以放心的在蘇聯作戰,因此說,這個階段絕對是值得的!
最後階段就是據守突尼西亞,也稱突尼西亞戰役,這一階段的用兵有些不值得。1942年10月末,英國第8集團軍換帥,用兵謹慎的蒙哥馬利執掌大權,在苦等幾個月後他的地面兵力超過德軍的兩倍,飛機數量更比德軍多了3倍有餘!在這種絕對劣勢之下,非洲軍團西撤將近一千公里,連利比亞都被迫放棄了!最終突尼西亞成了北非戰役的最後戰場。(蒙哥馬利)
希特勒認為,突尼西亞和西西里島最窄的地方只有148公里,潛艇和運輸機都可以保證非洲軍的物資供應,因此他斷定突尼西亞可以堅守幾個月甚至幾年,打亂英美的戰略部署為歐洲爭取一段和平時光。老實說,希特勒確實很有戰略眼光,在隆美爾元帥都要求放棄突尼西亞的情況下,他還能堅持送援兵過來堅守,是個統帥該有的樣子。
但是,希特勒嚴重低估了敵我的實力差距,由於盟軍掌握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這148公里寬的海峽讓困守突尼西亞的軸心國部隊無法獲得補給,其處境絲毫不亞於死守斯大林格勒不願突圍的第6集團軍,再加上隆美爾和新來的德軍大將阿尼姆嚴重不合,又嚴重削弱了非洲軍的戰力。(501重灌甲營的虎式坦克)
截止到1943年5月,隆美爾元帥狼狽地逃回歐洲,阿尼姆大將率領23萬餘人投降!非洲戰役的最後階段突尼西亞之戰,嚴重消耗了軸心國的有生力量,剛剛組建的赫爾曼-戈林師和第501重灌甲營都全軍覆沒(部分人員空運回歐洲大陸),但卻只打了2個月都不到!絲毫沒有起到希特勒預想的作用。(德意非洲集團軍最後投降)
此後英美法三國盟軍登陸義大利半島,希特勒不得不從各條戰線抽調兵力固守義大利,如果浪費在非洲的那30萬人和技術裝備放到蘇德戰場,沒準庫爾斯克會戰能打贏也說不定,就算放到義大利也能堅持不止2個月。總之,這一階段的非洲用兵非常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