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戲說歷史君新世界影視

    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司馬光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薰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4、范曄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範汪曾孫、豫章太守範寧之孫、侍中範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勳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2 # 蔡侖運營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學家

    1、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公元前422)

    入選理由:左丘明古代傑歷史奠基、先秦史官文化代第位名考史家、相傳所著《左傳》與早前《尚書》相比應第部完備編史、堪稱史形標誌;二《左傳》與五經《春秋》明顯互文性聯絡其記敘事更清晰完整且史料更豐富範圍遠超社重發展變革更加敏銳典籍專家孔穎達特別指傳實經虛示區別;三《左傳》具高史文價值尤擅戰爭描寫許場面已軍事史著名戰例家喻戶曉語典故物性格鮮明夾敘夾議手簡潔述評公允事預言精準《左傳》書史佔重要位影響世史至深且遠梁啟超評價商周史界革命並非譽

    2、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7)

    入選理由:司馬遷古代偉歷史家、西漢史傳文泰斗史位前古、者世界堪稱流師;二作第部通史《史記》漢族與周邊民族家歷史視同仁首記錄社經濟範例耿直犯顏公義勇氣、嚴謹求實治態度、撥亂反調查研究且其究際通古今變家言宏敘事整體構思、史實關係精闢析、層明五種型別相融體例編制所具原創性都堪稱千古典範;三《史記》既史家絕唱韻離騷表現發憤著書頑強毅力其物鮮明豐滿、敘事簡潔練、語言豐富彩都代表史傳文高

    3、班固(32~92)

    入選理由:班固東漢期傑史家、斷代史第傳世名著《漢書》作第部斷代史經班氏家族門四手歷數十嘔瀝血;二班固治史意追述西漢帝業綜其行事旁貫《五經》洽通體例仿效《史記》所增刪內容事命篇述及五朝70餘事創群雄奪權始篡權賊臣誅告終斷代記述新格局;三班固敘事規模宏內容廣涉經濟基礎層建築、內外征戰與際關係、物質產與文化交流五行災變說取代司馬遷興衰規律論觀念蛻化體例改進世官統史影響深遠

    4、陳壽(233~297)

    入選理由:陳壽西晉代重要史家才華橫溢文家其史名著《三志》屬首撰述代史書;二陳壽事合律史理念整體觀照紛爭戰亂魏、蜀、吳三書貫通編撰既相獨立、各君臣朝綱相互勾連、渾體宏偉展現群雄割據三足鼎立再西晉統全程創帝王號劃史界先例;三陳壽治史首先確保史料原真性同帶入忌諱與美飾筆詳略主褒貶取捨合度力避諱敗誇勝編撰特點於突英雄謀略作用文臣優先於武其優美文筆精彩紛呈戰爭權謀描寫直接影響經典說《三演義》

    5、范曄(398~445)

    入選理由:范曄南朝首屈指史家、紀傳史代表作家、種類繁東漢史集者佼佼者;二詳觀古今著述自格刪眾家漢書家作紀傳體例雖非獨創熟完備列傳敘事類相所述廣泛涉及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許民族社風貌思想文化;三《漢書》力圖代失其主觀史特點鮮明猛烈抨擊外戚妃干政、軍閥權貴暴亂現實真知灼見作者自稱其文采傑思奇作敘事於簡略引起許史家其作注今本《漢書》即加入司馬彪《續漢書》志30卷補註

    6、劉知幾(661~721)

    入選理由:劉知幾史走向自覺代偉史家、唐朝史泰斗打破術界獨尊皇家史局面私撰《史通》代表盛世史高;二作第部史理論鉅著《史通》系統全面總結千史突紀傳體史統主流位其術範圍窮王道談倫總括萬殊包吞千指斥史界弊端鑑戒史書規範化史史科建設奠定基礎;重要史思想實錄直書與激揚名教立統既注重史料考據核查強調公義名、教理善並義理置於真相前史論史官制度熟具指導意義並發展史評論支科

    7、杜佑(735~812)

    入選理由:杜佑晚唐期重要史家、政治思想史奠基、社風俗史創者代表作《通典》建立認識社結構新體系歷史編纂新系列;二治史超前性於率先政體入手探討禮刑政作描述興趣轉移追尋社制度變革關係著名理道說司馬遷通古今變論發展歷史興衰規律政理掌握堪稱史創舉;三社進化觀反古非今論力主隨立制、既弊變啟發經世致用史思想萌芽重視家庭細胞經濟基礎與禮儀倫關係考察創社風俗史研究新範疇預示史發展新趨勢

    8、司馬光(1019~1086)

    入選理由:司馬光西漢千現史師、代表宋朝史高且編體通史發展巔峰狀態;二朽鉅著《資治通鑑》某種程度體現協力集體智慧皇帝御賜書名並提供思想指導其書規模宏偉、結構嚴整、秩序井縱覽1362史實範圍超越治亂興衰創社文化史新思路形源遠流通鑑派;三首家興衰 與民休慼並列先進史觀意義重歷農民起義給與更關注與反省其慨論評雖權謀術體現統保守觀念資朝借鑑其民本思、制識、平意、用賢策極影響世朝政及史家

    9、章誠(1738~1801)

    入選理由:章誠傳統史位師、古典史終結者、清王朝盛極衰代史界領羊;二博聞強記、著作等身30血寫性命文《文史通義》,臻朽立意糾世俗風尚偏頗校勘文史諸論訛誤主張文與史互通互義復興先秦跨科融匯優良傳統並腳踏實建立起龐術體系;三主客觀辯證統理念發展司馬遷述往事思者精神充發揮史敘事論理、經世致用功能認六經諸皆史通用通變修整理舊史、考證史書體裁演變源流、建立志理論體系、強化術基本功訓練面貢獻均直接影響近代現代史梁啟超評價道:章實齋清代第史師志尤所專精提倡故其作品宜斯界精模範

    10、梁啟超(1873~1929)

    入選理由:梁啟超近現代交傑術師史家、史革命發機、現代新史奠基;二識淵博功力深厚哲、文、藝術、教育、比較文化等科建樹引進宣傳西文化及史並用改造旗手新世紀初接連發表重要史論《史敘論》(1901)《新史》(1902)終結近代舊史拉現代新史序幕;三清算兩千官史弊端批判書民作

  • 3 # 妄想公子

    有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司馬光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薰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4、范曄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範汪曾孫、豫章太守範寧之孫、侍中範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勳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 4 # 我是小馬哥呀

    中國十大歷史學家及理由

    1、 左丘明

    2、 司馬遷

    3、 班固

    4、 陳壽

    5、 范曄

    6、 劉知幾

    7、 杜佑

    8、 司馬光

    9、 章學誠

    10、梁啟超

    1、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時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學家、相傳他所著《左傳》與早前的《尚書》相比,應是中國第一部完備的編年史、堪稱中國史學形成的標誌;理由二,《左傳》與五經中的《春秋》有明顯的互文性聯絡,其記人敘事不但更清晰完整,而且史料更豐富,範圍遠超出一國一地,對社會重大發展變革更加敏銳,典籍專家孔穎達特別指出“傳實經虛”以示區別;理由三,《左傳》作為紀傳史學的最早範本,具有很高史學文學價值,尤擅戰爭描寫,許多場面已成為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和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人物性格鮮明,夾敘夾議手法簡潔,述評公允,對人事的預言精準。

    2、理由一,司馬遷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西漢史傳文學泰斗,他的史學地位在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世界上也堪稱一流大師;理由二,作為中國第一部通史的《史記》對漢族與周邊多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一視同仁,首開記錄社會經濟的範例,不但有耿直犯顏的公義勇氣、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撥亂反正的調查研究,而且,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敘事的整體構思、對史實因果關係的精闢分析、層次分明而五種型別相融的體例編制所具的原創性,都堪稱千古典範;理由三,《史記》既是史家之絕唱,又是無韻之離騷,表現出發憤著書的頑強毅力,其人物之鮮明豐滿、敘事之簡潔老練、語言之豐富多彩都代表了中國史傳文學的最高成就。

    3、理由一,班固是東漢時期最傑出的史學家、中國斷代史學第一人,傳世名著《漢書》作為中國第一部斷代史經班氏家族門生四人之手歷數十年嘔心瀝血而成;理由二,班固治史意在追述西漢帝業,“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體例仿效《史記》而有所增刪,內容因事命篇,述及五朝70餘年大事,開創了以群雄奪權為始,以篡權賊臣被誅告終的斷代記述新格局;理由三,班固敘事規模宏大,內容廣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內外征戰與國際關係、物質生產與文化交流,以五行災變說來取代司馬遷的興衰規律論,觀念有蛻化而體例有改進,對後世官方正統史學影響深遠。

    4、理由一,陳壽是西晉時代最重要的史學家,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其史學名著《三國志》屬首次撰述的當代史書;理由二,陳壽以天下大事分合有律的史學理念整體觀照紛爭戰亂,魏、蜀、吳三書貫通編撰,既相對獨立、各有君臣朝綱,又相互勾連、渾然一體,宏偉地展現了從群雄割據到三足鼎立再到西晉統一的全過程,開創了以帝王年號劃分史界的先例;理由三,陳壽治史,首先確保史料的原真性,同時又帶入忌諱與美飾筆法,詳略主次褒貶取捨合度,力避“諱敗誇勝”,編撰特點在於突出英雄的謀略作用,文臣優先於武將,其優美文筆和精彩紛呈的戰爭權謀描寫,直接影響了經典小說《三國演義》。

    5、理由一,范曄是南朝首屈一指的史學家、紀傳史學的代表作家、種類繁多的東漢史之集大成者和佼佼者;理由二,他“詳觀古今著述”,自成一格,“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紀傳體例雖非他獨創,但因他而成熟完備,列傳敘事,以類相從,所述廣泛涉及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許多民族的社會風貌和思想文化;理由三,他的《後漢書》力圖“正一代得失”,其主觀史學特點鮮明,猛烈抨擊外戚后妃干政、軍閥權貴暴亂的現實,多有真知灼見,作者自稱其文采傑思為“天下之奇作”,但敘事過於簡略,引起許多史家為其作注,今本《後漢書》即加入了司馬彪《續漢書》志30卷為補註。

    6、理由一,劉知幾是中國史學走向自覺時代的偉大史學家、唐朝史學泰斗,他打破了學術界獨尊皇家正史的局面,私撰《史通》代表了盛世史學的最高成就;理由二,作為中國第一部史學理論鉅著的《史通》,系統而全面地總結了中國千年史學的成果,突出了紀傳體史學的正統主流地位,其學術範圍“上窮王道,下談人倫,總括萬殊,包吞千有”,指斥史界弊端,以為鑑戒,為史書規範化和史學史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他最重要的史學思想是“實錄直書”與“激揚名教”的對立統一,既注重史料考據核查,又強調公義之名、教理之善,並把義理置於真相之前,他對中國史學方法論和史官制度的成熟具有指導意義,並發展出史學評論分支學科。

    7、理由一,杜佑是中晚唐時期最重要的史學家、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奠基人、社會風俗史的開創者,他的代表作《通典》建立了認識社會結構的新體系和歷史編纂的新系列;理由二,他治史的超前性在於率先從政體入手“探討禮法刑政”,從過去對個人作為的描述興趣轉移到追尋社會制度變革的因果關係,他著名的“理道”說將司馬遷“通古今之變”論發展為對歷史興衰規律的“政理”掌握,堪稱史學創舉;理由三,他以社會進化觀反對是古非今論,力主“隨時立制、既弊而變”,啟發了經世致用史學思想萌芽,他重視以家庭為細胞的經濟基礎與禮儀倫常關係的考察,開創了社會風俗史研究的新範疇,預示了史學發展的新趨勢。

    8、理由一,司馬光是西漢以後千年一現的史學大師、不但代表了宋朝史學的最高成就,而且把中國編年體通史發展到巔峰狀態;理由二,他的不朽鉅著《資治通鑑》 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多人協力的集體智慧,皇帝御賜書名並提供思想指導,其書規模宏偉、結構嚴整、秩序井然,縱覽1362年史實,範圍也超越了治亂興衰,開創了社會文化史學的新思路,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通鑑學派;理由三,它首次將“國家興衰” 與“生民休慼”並列的先進史學觀意義重大,對歷次農民起義給與了更多關注與反省,其感慨論評雖為權謀之術,體現了正統保守觀念,以資當朝借鑑,但其民本之思、法制之識、和平之意、用賢之策,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朝政及史家。

    9、理由一,章學誠是中國傳統史學的最後一位大師、古典史學的終結者、清王朝盛極而衰時代史學界的領頭羊;理由二,他博聞強記、著作等身,30年心血寫成“性命之文”《文史通義》,以臻不朽,立意糾正“世俗風尚”之偏頗,校勘文史諸論之訛誤,主張文與史互通互義,復興先秦跨學科融匯的優良傳統,並腳踏實地建立起龐大的學術體系;理由三,他以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理念發展了司馬遷“述往事,思來者”的精神,充分發揮史學敘事論理、經世致用的功能,認為六經諸子皆為史,可通用通變,他在修正整理舊史、考證史書體裁演變源流、提倡方誌專修、強化學術基本功訓練方面的貢獻均直接影響到近代和現代史學。

    10、理由一,梁啟超是中國近現代之交傑出的學術大師和史學家、史學革命的發動機、中國現代新史學的奠基人;理由二,他學識淵博,功力深厚,在哲學、文學、藝術、教育、比較文化等學科多有建樹,是引進宣傳西方文化及史學並用以改造國學的旗手,新世紀之初接連發表重要史論《中國史敘論》(1901)《新史學》(1902),終結了近代舊史學,拉開了現代新史學的序幕;理由三,他清算了兩千年中國官方史學的弊端,批判“無有一書為國民而作”,倡導以進化論為指導的人民史觀,他把史學革命推廣到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領域,其史學救國論震驚朝野,深刻地影響了五四運動,平心而論,他對史學的破壞性貢獻要大於建設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統一六國後,為什麼廢分封制改郡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