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小飛112057261

    說通俗點,先是齊趁燕內亂打劫了燕,然後齊王膨脹了,無敵了!跟周邊幾國都有糾紛!有直臣犯顏直諫,齊王直接砍了頭,這下能臣都趕跑了,只剩拍馬屁的!燕太子繼位,一心復仇!招來一群猛人,招呼其它幾國一起教訓齊王,齊國一群拍馬屁的迎戰,齊國大敗,其它幾國覺得教訓到位了,不打了!只有燕國追著齊王屁股打,齊王逃啊逃!燕王追啊追!結果齊國剩2城!只是當時不流行滅國,容易破壞平衡,加上燕王掛了,太子傻逼,齊太子又復國了!

  • 2 # 歷史研習社

    戰國中期,齊國與秦國東西並稱帝,成為東方六國中唯一一個可以與強秦對抗的國家。然而,就是這個強盛的齊國,卻在公元前284年險些被樂毅率領的燕軍滅國,這又是為何呢?

    齊國危局

    齊國中期由威王奠定的戰略動向是以齊國為首,南連荊楚,西攜三晉,據山東之力與秦國相抗衡,如此一來,齊國便可以無後顧之憂一心向西。然而,在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攻滅宋國,拓地至淮北。而這就危害了韓、魏、趙和秦國的利益,並且直接對楚國的江淮之地產生威脅。於是,以秦為首的趙、魏、韓四國形成了對付齊國的聯盟,楚國也對齊國虎視眈眈。齊國原本良好的戰略環境至此崩潰。

    燕國計謀

    燕國方面,昭王尊重賢才,在易水之上築高臺招納賢士,命樂毅為亞卿,派蘇秦為使者,奔走於齊、趙、魏國之間,從而達到聯趙抗齊的戰略目的。蘇秦雖然“佩五國相印”,但是實際上心在燕國,蘇秦銜命在齊、趙間遊說,主要目的在於破壞齊、趙關係,防止齊國攻燕。蘇秦又勸說齊攻宋國,讓齊國四面樹敵,以造成" 弱燕敵強齊" 的局勢。由此,蘇秦便為燕國謀劃了一次驚天大局。

    這場局的最後一筆便是樂毅,周赧王三十一年,燕昭王徵發全國軍隊,命樂毅為上將軍,出兵伐齊。秦派尉斯離率兵和韓、趙、魏三師會合。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即統率五國聯軍攻齊。樂毅統帥五國軍隊大敗齊軍,隨後乘勝進兵,要求部下" 修整燕軍,禁止侵掠",並且賑濟貧困者,讓城內人民各復舊縣,以安其心。在燕軍的“攻心”與“攻城”之下,齊國全境除即墨、莒兩城外在六個月內全部被燕軍佔領。

    參考文獻:1.中國全史百卷本

  • 3 # 君山話史

    戰國中期,齊國與秦國並列為超級強國。

    很多人對戰國史不太瞭解,只知秦國很強大,卻不知齊國也曾經很強大。在齊威王、齊宣王時代,齊國在馬陵之戰毀掉了魏國的霸權,在垂沙之戰中把楚國打趴下,還曾經僅用五十天的時間,就把七雄中的燕國給滅了。只是後來由於諸侯們的干涉,燕國才得以復國,復興燕國的君主,正是後來把齊國打趴下的燕昭王。

    從齊、燕兩國實力對比上看,燕國絕對是處於劣勢,那麼燕昭王怎麼逆襲,怎麼成功翻盤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1、苦練內功,招攬賢才

    燕昭王是戰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我個人認為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廣招賢才,其中最重要的三人:第一個是名將樂毅,燕國的軍事力量的崛起,就是樂毅搞出來的;第二個是蘇代,傑出的縱橫家,成功打入齊國內部,成為戰國時代最偉大的間諜;第三個是鄒衍,陰陽家大師,他對農學很有造詣,使得燕國的許多荒地也可以種植黍,解決了燕國的糧食問題。

    2、縱橫捭闔,五國伐齊

    燕昭王復仇,光靠燕國是不行的,必須聯合眾諸侯一起打趴齊國。

    以樂毅、蘇代為代表的燕國謀士群,把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燕國要復仇,必須借諸侯之力,最關鍵的國家,則是趙國。趙國是燕的鄰國,燕欲伐齊,必定得聯合趙國,否則燕軍傾巢而出,後方空虛,豈不讓趙國得以長驅直入?為了聯合趙國,燕國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

    首先,由潛伏於齊國的蘇代在齊湣王面前,離間齊、趙兩國的關係。與此同時,樂毅作為燕國特使出使趙國,說服趙王聯手伐齊。由於趙國夾在秦、齊兩個強國之間,東西兩面都不安全,要是能先把齊國打垮,就可以避免兩面被夾擊的尷尬。

    搞定了趙國之後,秦國加入反齊聯盟就不成問題了。秦國一直視齊國為最強的對手,怎麼會錯失這樣的良機呢?

    燕昭王又派說客遊說魏、韓兩國。這兩個國家在與秦國的多年交鋒中損失慘重,在外交政策上總是選擇隨大流,這是保全國家的原則。既然燕、秦、趙都要攻打齊國,魏、韓兩國也就舉手贊同,象徵性地派出點部隊參戰。

    這樣,趙、秦、魏、韓四國加上燕國,五個國家一起打齊國。

    3、蘇代的破壞,令齊國蒙受巨大的損失

    蘇代是齊湣王最信任的謀士,只是齊湣王做夢也不會想到,蘇代的真實身份,竟然是燕國間諜。從戰爭一開打,齊國最高層的軍事機密,統統由蘇代之手,轉交到樂毅手中。齊國的軍事部署毫無秘密可言。

    更搞笑的是,齊湣王居然任何蘇代為齊軍總司令。這估計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奇葩的事,自己一方的總司令居然是敵方的間諜。於是,戰鬥的結果,一定不會出乎意料之外。蘇代把齊軍開到前線後,與燕軍交戰。這些可憐的齊國士兵哪裡曉得他們的統帥居然與敵人是一夥的,一戰下來,齊師大敗,被燕軍斬首兩萬。

    齊湣王剛愎自用,居然繼續留用蘇代為前線總指揮。蘇代假裝推辭,齊湣王不聽。這樣蘇代又有打敗仗的理由了。他在陽城又一次大敗,損失比上次更大,三萬名將士陣亡。齊湣王終於確信蘇代真的是“不會打仗”,解除了他的兵權。他作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只不過是蘇代手中任意擺佈的玩偶罷了。

    樂毅率領燕師入齊,在蘇代作內應的情況下,兩戰兩勝,殲敵五萬人,重創齊國的軍事力量。如此輝煌的戰果,令反齊同盟十分興奮,大家都躍躍欲試。秦昭王派大將斯離、蒙齊率領一支遠征軍,與趙、魏、韓三晉部隊會師後,殺入齊國,攻城略地,奪取齊國河東九城。

    4、齊湣王瞎指揮,斷送齊師主力

    儘管損失五萬,作為一個軍事強國,齊國軍隊仍然還有很強的實力。

    蘇代被解職後,齊湣王提拔觸子(又稱向子)為齊軍總司令。觸子是比較高明的將領,見五國聯軍人多勢眾,誠不可與之爭鋒,便採取保守的戰術。他沿著濟水河構築了一道防線,堅壁清野,憑恃天險固守。只要齊軍能堅守,待以時日,五國聯軍內部必然要出矛盾,到時齊軍就可以利用反齊同盟內部的不和,各個擊破。

    可是齊湣王並不這麼想。他按捺不住,派使者到前線,用極為嚴厲的話羞辱觸子,並恐嚇道:“你要是不積極進攻,就滅了你的家族,挖了你的祖墳。”

    這些話,深深刺激了觸子的自尊心。觸子一怒之下,把軍隊拉到前線,然後自己一個人跑了。大家想想,總司令跑了,這軍隊何如打仗呢?於是齊師群龍無首,被打得大敗。

    觸子跑了之後,他的部將達子好不容易收攏殘兵,退守秦周。齊師在大敗之後,處境十分不妙,士兵們領不到兵餉,士氣十分低落。達子便上報朝廷,請求齊湣王撥款以補充軍餉。沒想到齊湣王一聽說要錢,立即暴跳如雷,一口拒絕了。

    沒有錢,怎麼打仗呢?達子硬著頭皮率領殘破之師迎戰五國虎狼之師,結果又一次大敗,達子也戰死沙場。

    如此一來,齊國最精銳的部隊全都報銷了。樂毅長驅直入,攻取齊都,齊湣王落荒而逃,齊國絕大部分領土都落入燕軍手中。儘管後來燕昭王病死、樂毅被解職,齊國得以有機會復國,但從此由一流強國淪為二流國家了。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問題本身在邏輯上存在一定問題:戰國時代齊國的確曾遭遇燕國的沉重打擊,然而這場戰爭卻並非齊國和燕國的一對一模式,實際上是燕國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史稱五國伐齊),況且即使是這次戰爭齊國最終也反敗為勝了。在此之前齊國和燕國曾有過一對一的交鋒,然而那次齊國幾乎快要滅了燕國。那麼這場險些導致燕國覆亡的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呢?公元前333-前314年燕易王噲在位,此人崇信儒家禪讓學說。相國子之見此情況以為有機可乘,於是極力攛掇燕易王噲禪讓於己,結果燕易王噲廢太子姬平,而禪位於國相子之,自己反而北面稱臣,出居別宮。易王噲還把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以便讓子之重新任命各級官員,從而真正行使國王的權力。可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已有數千年曆史,燕易王噲這一舉動引起了太子姬平以及擁護太子的大臣強烈不滿——將軍市被因不服這一決定乃帥本部攻打子之,奮戰十多天死傷數萬人。然而市被並非真心擁護太子,他其實有自己的野心——也想借機生事。奮戰十多天後市被見一時拿不下子之,於是轉攻太子姬平。子之則以平叛為由戰勝並殺死市被,還下令捉拿太子姬平。姬平微服逃往無終山,庶弟公子姬職則流亡南韓。燕國這場內亂很快波及到其他國家,進而影響到當時的天下格局:齊宣王聽說燕國大亂,便以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攻燕。燕國臣民由於痛恨子之篡位,對齊國的進攻不僅不抵抗,反而城門大開夾道歡迎,所以齊軍很快攻佔燕國都城。燕易王噲自縊身亡,子之被擒獲後押解到齊國剁成肉醬。齊軍在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與此同時中山國也乘機攻佔燕國城池數十座,一時間燕國幾乎亡國。

    當燕國幾乎陷於亡國境地之時齊國卻由此走向國勢巔峰——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擊敗之前的天下霸主魏國後齊國實際上已漸漸成長為新霸主,然而與此同時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迅速強大起來,一時間天下出現秦、齊兩強並立的局面。雖然秦國與齊國並不接壤,一時之間不會對齊國構成直接的威脅,但齊國也必須未雨綢繆——如果齊國成功吞併燕國,利用燕國的土地人民壯大自身國力,那麼齊國將極有可能成為天下無敵的強大霸主。不過這可不是秦國樂意看到的,事實不止秦國是這麼想的,趙、魏、韓、楚也都不願意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齊國出現。戰國時代各國之間有一條不成文的遊戲規則——均勢外交:七雄並立,任何一國獨強必遭圍毆——之前的魏國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在商鞅變法積攢起強大的國力後要採用連橫之策來破壞東方六國的合縱大計,甚至不惜委曲求全韜光養晦去巴結拉攏東方一些國家。齊國卻自信滿滿地認為:天下沒誰敢挑戰自己的權威。此時趙國想吞併中山國並與齊國爭鋒抗衡,不願燕國就此破滅,趙武靈王見燕國無王,於是把流亡在南韓的公子職請到趙,立為燕王,派將軍樂池送回燕國,這就是燕昭王 。此時的齊宣王不會想到燕國這位新王日後差點滅了齊國。

    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招攬人才,意圖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10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郭隗講完故事後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燕昭王還讓郭槐修築了“黃金臺”,以此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訊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

    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劇辛從趙國來,謀士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衛國來,樂毅從魏國來……真是人才濟濟。鄒衍是陰陽五行家,當時已名聞天下,他在齊國時就受到尊重;周遊魏國時,魏惠王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趙國時,平原君側著身子走路來迎接他,並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塵,畢恭畢敬。燕昭王迎接鄒衍時,比魏趙更為恭謹。他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坐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昭王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後人因此便用“擁慧先驅”和“碣石宮”這兩個詞語來比喻用優厚待遇尊禮賢才。昭王的這些做法應起了很大的反響,投奔燕國計程車人更為踴躍。昭王大開國門,不拘一格地廣為接納,不惟歡迎知名學者,而且把那些有志滅亡齊國的,熟悉齊國險阻要塞和君臣關係的`善於用兵打仗計程車人,盡數收留下來,並給與優厚的待遇,多方積蓄力量,以利興燕破齊。聚集於燕都輔助趙王振興燕國的眾多士人之中最傑出的人物要數樂毅。樂毅是名將樂羊之後,才學出眾,深通兵法,曾被薦為趙國官吏,為了躲避趙國內亂,便到了魏國。他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隨生嚮往之心。正巧一次樂毅為魏出使燕國,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禮相待,樂毅頗受感動,決意留在燕國,昭王隨即任其為亞卿,委以國政和兵權。樂毅傾全力協助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首先針對燕國法度馳壞、官吏營私的嚴重局面,樂毅教昭王制定法律,嚴厲法制加強對官吏的審查和考核;其次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擯棄“親親”、“貴貴”的擇人傳統,廓清子由當權時拉幫結黨、濫用親信的劣跡,使燕國的吏治日趨清明;再次建議昭王對那些遵守國家法度的順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貧民和一部分奴隸,都以一定製度予以獎勵,以安定社會秩序。在軍事上樂毅著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儘快提高燕軍的戰鬥力。昭王還注意弔死問孤,去慰撫那些有喪葬之憂的人家;對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婦,昭王也派人去祝賀,給予關懷。昭王與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運,爭取全國各階層對自己統治的擁護。

    這時的燕國疆域小、人口兵力少、國力弱,西方是正在崛起中的趙國,南邊是傳統的霸主國——齊國,這兩國的存在切斷了燕國向西或向南擴張的所有通道,燕國除了向東北方向開拓外別無選擇。當時燕國只控制著今天河北北部一帶(包括京津地區),在燕國東部是控制著遼西平原的東胡部族,再往東是控制著遼東半島的箕子北韓。東胡部族雖經濟文化落後,但尚武剽悍,並不是什麼好對付的對手——春秋時代的燕國險些被山戎滅國的歷史教訓仍時不時湧現在燕昭王心頭。這時一個曾在東胡對燕國的進攻中淪為人質的人走進了燕昭王的視線,此人名叫秦開。秦開有過在東胡為人質的經歷,他熟悉東胡的戰法和生活模式。據說他是在替東胡人販馬時脫離東胡部隊的監管而逃到燕國的,燕昭王任命他為大將。公元前283年秦開率軍迎戰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媯水流域(今延慶境內)向密雲地區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凌厲的攻勢,只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失地。在連連勝利之下,燕軍士氣更加旺盛,一鼓作氣向東北追殲東胡。抵抗無用,一直退卻到千餘里外的今西遼河上游。東胡向北退卻逃遁,燕國北境大展,號稱拓地“千餘里”。燕軍又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箕子北韓,奪取了遼東的廣大地區,極邊甚至伸過今鴨綠江以南。“直至滿番汗為界”——燕國的邊界由此一直推進到今天北韓半島鴨綠江以南的清川江流域一帶。得勝的秦開站在燕北邊地,謀劃安定策略:效法趙國,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於是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如今依舊存於今天的建平北部,不過只是其中的一段,不過只是如今風雨的侵蝕,殘存破敗,卻也依稀可辨燕為鞏固新區,也效趙之所為,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是為長達兩千多公里的燕國北長城。後來燕又在廣袤的新領土上陸續設立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在向東北方向征伐東胡、北韓的同時燕國還向南進軍,攻佔了中山國許多地方。燕在幅員上一躍超過趙、齊、越三國,僅次於秦楚,在列國中位居第三。

    燕昭王無時無刻不想報復當年齊國伐燕的一箭之仇,但鑑於齊國風頭正盛,於是只能選擇忍辱負重韜光養晦。多年來燕國招賢納士、改革內政,對外徵山戎、伐北韓,漸漸地燕國的疆域實際上已然超越齊國。齊國畢竟是老牌大國,燕國的疆域雖已超越齊國,但多為極北苦寒之地,加之新佔領的地區人心尚未歸附,燕國需要時間對其加以消化吸收,短時間內這些地盤還不能使燕國國力出現實質性增強。鑑於這樣的情況燕國將領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贊同。昭王與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齊、秦、趙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宋國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齊、秦、趙三國均想染指。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齊與秦、趙的矛盾,同時也會對韓、魏、楚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有鑑於此的燕昭王便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略:燕國表面上臣服於齊,使其對自己放鬆戒備。其間燕國兩次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燕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魏、楚、趙、秦聯絡。秦國本與齊國相約東、西稱王,共分天下;豈料齊竟毀約攻秦、滅宋,勢力侵入中原地區。秦國為了出這口惡氣乃欣然應允伐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面對齊的包圍之勢。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出征。儘管這場戰爭被稱為五國伐齊,事實上南方的楚國儘管沒直接出兵伐齊,卻也駐軍於淮南,準備趁機奪取齊國淮北之地。與此同時秦與趙、韓、魏各派一名大將軍率軍向齊國進發。齊泯王一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覺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促應戰。齊泯王盡起全國之兵渡過濟水西進拒敵。齊軍因連年征戰而士氣低落,加之齊泯王對作戰不利計程車兵以挖祖墳、斬首級等殘忍手段相威脅更使齊兵寒心。聯軍發起進攻後齊軍一觸即潰,連連敗北。齊軍主力被殲後齊泯王率殘部狼狽退回國都臨淄。燕昭王聞訊親至濟西戰場勞軍,封主將樂毅為昌國君。樂毅厚賞秦、韓兩國軍隊後遣其歸國;然後命趙軍進攻河間,命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直搗齊都。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氣攻佔了臨淄。齊泯王被迫出逃,輾轉至莒(今山東莒縣)地固守,後被楚將淖齒所殺。志在滅齊的樂毅在佔領臨淄後採取了一系列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措施:為了安撫齊民,樂毅在報請昭王同意後著力整飭軍紀,嚴禁燕軍擄掠百姓。針對齊泯王的暴戾,樂毅宣佈寬減齊民的賦稅、廢除苛法,恢復齊威王時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臨淄郊外隆重祭祀齊桓公和管仲,把100多個燕國的爵位賞賜給歸順的齊人,又在齊國分封了20多個享有燕國封邑的封君,籠絡了齊國的統治階級,基本穩定了對齊國的佔領,齊國上下都願歸順燕國。在軍事上樂毅分兵5路繼續攻佔全國各地。於是燕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接連攻奪齊國70餘城,均闢為郡縣,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南)兩城未被攻下。

    戰爭進行到此時看起來似乎將以燕國佔領齊國僅剩的兩座城池告終,從而實現徹底滅齊的目標。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偶然性:想當初齊宣王志得意滿地以為自己可以一鼓作氣滅掉燕國,從而使齊國稱霸天下,結果在燕國的抵抗和趙國的干涉下被迫撤軍。沒想到風水輪流轉——燕昭王及其大將樂毅一手組建起五國聯軍一同伐齊,短短半年間包括都城臨淄在內的齊國七十多座城市紛紛陷落,最後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兩座孤城。眼看形勢是一片大好之際人算不如天算——燕昭王死了,於是燕國滅齊的大計就像當年齊宣王滅燕的宏圖一樣突生波折,不禁令人感嘆: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此時燕軍攻打莒城遲遲不下,於是到即墨城下來試試運氣。恰巧此時即墨城守將在戰鬥中受傷死了,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的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城內百姓覺得田單有統帥的才能,於是推舉他擔任將軍。田單很受軍民愛戴,在樂毅進攻下堅守了兩年。躲在盾牌後面的人是永遠無法擊敗對手的,相反被擊敗的威脅則是時刻存在的,如果不出變故,田單的最終命運是為樂毅所俘虜。然而歷史就是由無數必然和偶然共同構成的,變故到底還是出現了。

    燕昭王之子燕惠王繼位後對樂毅並不信任,恰巧這時傳出樂毅想做齊王的謠言,於是燕惠王就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了樂毅。將士們對此很不服氣,可大夥兒敢怒而不敢言。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可是城裡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準備好了。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華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華人還敢打仗嗎?”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裡。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華人拼個死活。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這樣一來,燕軍淨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繫著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衝殺上去。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華人的睡夢。大夥兒睡眼蒙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衝過來了。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衝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齊軍乘勝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了,那些被燕國佔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了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佔領的七十多座城。當初五國伐齊之初在位的齊湣王以被楚國將領淖齒剝皮抽筋後吊死。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湣王之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田單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這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歌怎麼寫冰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