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楂樹2094

    每個朝代都有其鼎盛期和沒落期,不能用‘’屈辱‘’一詞概括清朝。說起來宋朝也夠屈辱了,兩個皇帝被俘,朝廷一味偏安求和。

  • 2 # 在下古麒

    我們談的清朝,除了想到康乾盛世之外,還容易想到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後世人們對晚清的印象確實是恨鐵不成鋼,這應該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吧。不過,我們還是具體來談談關於“屈辱”一說。

    一、滿漢民族意識對立

    從女人的角度來說明滿漢間的意識對立,就體現在裹小腳上。一般來講,對於女人裹小腳的說法都是什麼男權社會等等,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裹小腳的現象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可是那個時候並沒有普及,不僅是宋朝,至明朝也並沒有普及,所以才有馬大腳等等說法,而裹小腳的風氣迅速普及是在清朝。為什麼呢,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漢族女人在風俗上的對抗了。

    透過以上的例子就是想說明,雖然滿清統治了中國,可是,漢族人仍然不服氣,覺得這就是一種屈辱,一種漢族的屈辱。

    二、閉關鎖國,列強崛起

    其實,我個人覺得,晚清政府的無能腐敗是讓華人覺得屈辱的重要原因。

    儘管是為了對付鄭成功勢力,滿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僅僅保留部分通商口岸,可是,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和世界的交流,滿清政府自詡地大物博,而滿足於現實,不思進取,終歸是落後於西方。另外,八旗軍在長久的太平中也消磨了鬥志,滿清晚期的軍事力量也退化嚴重。而與此同時,西方的工業革命轟轟烈烈,中西的力量對比開始有了明顯的晃動。總算,到了道光年間,中國積重難返,後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接踵而至,中國的境遇跌入谷底。

    這個儘管在這個時候,晚清皇族仍然不思進取,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將中國逐漸的逼入絕境當中。於是,才有近代的百年屈辱史一說。

    您的關注,我的鼓舞~

  • 3 # 東白啟明

    人常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然而,滿清朝卻是一個例外。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歷時九十八年要長得多,這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同時清軍入關時兵數僅20萬餘,連同老百姓最多百萬人,在進入漢族的汪洋大海之後,非但沒有被淹沒,反而在短時間內有效平定了漢族等各民族、各種政治勢力的反抗,建立起持久而穩固的統治。這與他們的八旗制有很大的關係。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八旗制是建立於努爾哈赤時期,最初的時候,是將滿人分在不同旗下。平時的時候,跟普通老百姓一樣,負責種地。到了征戰的時候,就穿上軍裝,成為士兵。在初期,每三個男人當中,就有一個去當兵。剛開始八旗軍是很能打的。首先是他們的單兵作戰能力,八旗軍的滿八旗和蒙八旗計程車兵都是從小練習騎射,而且他們內部經常打來打去,非常彪悍。主要有明朝叛變的部隊組成的漢八旗當時就裝備火器,成了八旗軍的精銳部隊。其次八旗軍有象多爾袞、阿濟格這些身經百戰的頂級將領。在《武備要略》里程子頤說過,八旗軍1個牛錄有50披甲,1個披甲給2匹馬,1匹騎乘,1匹作戰。另外1個披甲還有4個奴僕,1個飼養馬匹,1個管理盔甲,1個管理飲食,另外一個管理武器裝備。也就是說八旗出戰10萬人,真正的披甲戰鬥兵只有2萬,其餘8萬都是服役奴僕。《李朝實錄》說過八旗一個軍陣包括100名別抄,100名長甲兵,100名短甲兵和100名雙重甲的重甲兵。這400人是一個戰鬥單位,一起協同作戰。八旗一共9.6萬人,其中戰鬥人員2萬。被八旗軍打怕了的明朝遼東總兵李如梅說過: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7000八旗軍,其中只有3000披甲,戰鬥力超過10萬日本軍隊,比蒙古韃子還要厲害。可見當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十分恐怖。所以,八旗軍在遼東斬殺明軍數十萬,均為明軍精銳,在1644年以前5次入關掃蕩,攻破州縣數十個,俘虜人口幾十萬,而自身損失卻很輕微。可見,雙方戰鬥力差距太大,八旗軍騎兵作戰機動性強,肉搏能力也大大強於明軍,馬上射箭更是漢人騎兵做不到。就算李自成征戰無數的起義軍,在山海關作戰中,被2到3萬戰鬥力在滿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像切菜一樣斬殺大半,明軍更是連滿洲兵中戰鬥力最弱的鑲藍旗都打不過。這樣看來,還是實力決定一切,八旗軍打下江山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還有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還是這支軍隊,在乾隆時期,已經開始喪失戰鬥力。在乾隆末期的白蓮教起義中和晚清太平天國興起時,八旗軍早已沒有了戰鬥力。在嘉慶二十年的一次閱兵中,八旗軍200個人射箭,能全部射中的,也只有5個人。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八旗軍,為何衰落到這種地步?這就是東北人常說的“護犢子”造成的結果。打下江山後,清朝皇帝開始論功行賞,對八旗十分厚待。除了給錢,還在駐地上直接給八旗軍修建房子,並且負責他們從嬰兒到墳墓的各樣大事。紅白喜事,婚嫁喪娶,都可以領到一筆銀子。如果不幸陣亡,朝廷會負責照顧他們家人,並且還搞了個世襲制度。這麼做,朝庭當然是為了提高八旗軍的戰鬥力。但事與願違。皇帝的好心讓八旗軍衣食無憂,但也讓軍隊失去了應有的銳氣。到了後來,許多八旗兵甚至花錢讓人頂替自己訓練,接受檢閱。他們過著放浪浮華的日子,沉溺於飲酒玩樂,不可自拔。

    長此以往,出現被動挨打的局面就是不可避免得了。清朝末年,清政府給國家留下了滿目瘡痍和無盡的賠款,曾經的世界霸主,變成了一個任人宰割的肥羊。一件件恥辱的事情接踵而來。198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佔領了北京城,同年的8月15日凌晨,慈禧猶如喪家之犬,一路西逃到西安。1901年10月6日,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等等。這種對中華民族的傷害是巨大的。所以才有後來的:驅除韃虜的呼聲。

  • 4 # 古河洋橋

    清朝後期,是內憂外患。一方面,清末遇到封建王朝的週期性規律:官場是爭權奪利.貪汙腐敗.老百姓奸詐貪婪,自私自利,一盤散沙,還自以為聰明!一方面,西方列強經過工業革命,虎視眈眈,弱肉強食;說句題外話,西方列強做婊子還要立牌坊,在我們中國燒殺搶掠,還在我們國家建醫院,搞學校,建教會,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模樣!個人認為,風水輪流轉,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說屈辱只是弱者的悲鳴!

  • 5 # 善護念堂

    事物的評價當持二分法,康雍乾三帝成就了大清的輝煌;鹹道同光則成就大清的腐敗無能。二廂對比則相吷成趣,相襯成輝。

  • 6 # 縱橫歷史五千年

    我們都知道八旗軍是清兵的主力部隊,皇太極也正是依靠這些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才入主中原,取明朝而代之。那麼這八旗軍指的到底是什麼呢?又包括多少人呢?為什麼在大清朝的後期,這八旗軍都變成了窩囊廢呢?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八旗軍,指的是滿族軍隊的八支軍隊,但實際上,八旗軍不只是滿族人的特權,還有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蒙古八旗是皇太極在征服了蒙古後,將其投降的兵馬按照滿族軍隊的方式,進行編排成八旗軍。

    而所謂的漢族八旗,是從清兵開始征戰大明朝,就有不少漢人因為各種原因,到滿清的軍隊中參軍,為了方便管理,於是也設立了漢族八旗。雖然說八旗軍按照種族分為,滿族八旗、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但對於八旗軍的要求是一樣的,善於騎射,這也是的時候清兵可以戰無不勝的原因。

    八旗軍內部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直接歸皇上管理,負責包圍皇宮的安全,作為皇帝身邊的親兵。而滿族八旗在入關之後,就分佈在皇宮四周,每個方位2只八旗軍,這樣來守護皇城。

    清朝建立初期,八旗軍還會經常練習騎射,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本。清朝皇帝們的狩獵也是為了提醒自己和八旗軍,要經常練習騎射。在康熙大帝南征北戰的戰績中,八旗子弟都是其中的主力,畢竟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騎兵還是最強的戰力。

    而到了乾隆時期,伴隨著國家的穩定,作為天朝大國的大清,一片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在這樣舒適的情況下,八旗軍也開始好吃懶做,基本上懶得鍛鍊自己的騎射,從而使得軍隊的戰鬥力漸漸下降。

    至於到了後期的閉關鎖國時期,八旗子弟還以為自己還是曾經的天之驕子,其實都已經要淪落為街頭的混混了。所以後來人們用八旗子弟來形容那些遊手好閒的頑固子弟。

    清朝的八旗軍在清朝立國時可謂是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八旗軍人數雖然遠遠少於對手,但是組織結構精幹,作風樸素,作戰勇猛無敵,常常能夠以少勝多。然而就是這支堪稱清朝柱石的精兵勁旅,在短短几十年內,成了一群上不得戰馬,下不能拉弓射箭的烏合之眾。不僅如此,腐朽沒落的八旗軍竟然逐步成了威脅清朝穩定的最大不利因素!

    堪稱清朝柱石的精兵勁旅

    實際上八旗軍的衰敗是非常早的事情。八旗軍所採用的制度本來是適用於清朝入關之前的那種耕戰社會,但是入關平定全國後不僅沒有順應時代做出改變,而且還得到了強化。八旗軍在全國各地駐防,成為了由清政府供養的職業化軍隊,平時只需要認真操練,按月領取糧米,戰時出征作戰。清朝這一制度想法是好的,但是嚴重脫離實際,很快毀滅了這一支軍隊。

    八旗鎧甲

    由於康熙初年全國基本平定,八旗軍在風景秀麗的江南養尊處優,逐漸的失去了以前那種樸素的戰士作風。僅僅是到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清朝朝廷就發現八旗軍不僅不能勝任戰鬥任務,而且打家劫舍卻很有一套。最後清朝是依靠綠營兵白完成了平定三藩的任務,不過這讓康熙認識到八旗軍所產生的嚴重問題,開始加以解決。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旗駐防軍表現還不如守門的宦官

    令人遺憾的是康熙直到去世也沒能改變八旗軍的頹廢趨勢,雍正傾注大量的精力也一樣無功。早期還只是八旗軍頹廢,後來整個八旗組織都頹廢了!清朝中葉處於長期的和平時期,整日無所事事的八旗將士不去兵營操練,導致清朝武備廢弛。很多在城門或宮廷門口站崗計程車兵都花錢找人替代。在每個月拿到俸祿和米糧後很快揮霍一空,不夠花後就賣房子賣地,八旗人很快就普遍的貧窮。而清朝恰恰規定八旗子弟不能從事經營活動,使這一情況更嚴重。

    八旗軍火器

    到了道光時很多八旗幾乎都成了需要清朝朝廷救濟的難民。八旗的頹廢嚴重威脅了清朝的穩定,使各代皇帝都憂心忡忡。到了清朝末年,清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不可能改變200年來八旗頹廢的面目,八旗軍逐漸的被忽視了,在對外御辱戰爭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到了清帝退位時,甚至民國政府都將救濟京城地區的八旗人作為清帝退位的條件之一。

  • 7 # 遊蕩騎士浪蕩子

    清朝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一手創立,分為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正紅旗,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每旗都有旗主。

    八旗多為貴族,所以這些人是最擁護清朝統治的。所以這些人不論是滅明朝,還是平北疆,摧北韓,都是清軍的絕對主力。自然是訓練有素的一支部隊,會受到清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當然後期武器裝備最好的也是八旗(必竟受到的重視高)

    清政府正式掌權後,八旗的擔子自然不輕。無論是軍事方面的募兵,還是民事方面的一類事情,清廷自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親衛兵――八旗兵 ,當然,他們的福利也不少。

    至於他們最後為什麼會變成清朝屈辱的代名詞,自然是與後期的沒落有關;在清朝後期,清政府閉關鎖國,自以為天下太平,八旗也閒了,反正有清廷養著,各位八旗少爺天天就泡泡茶館,玩玩鳥,甚至還抽鴉片,到最後強弓都 拉不開了,身子也虛了,毫無戰鬥力可言。

    直接導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清軍三萬蒙邊八旗打不過英法聯軍。那時候清蒙邊八旗用的都是拉力為30斤左右的輕弓,殺傷力有限,射程有限,這些輕弓都是平時供八旗少爺們娛樂用的,結果就導致了清軍的慘敗!

    八旗作為一個國家的國防軍,連最基本的守土保國都做不到,對於軍隊,對於國家來說當然很屈辱,何來光榮呢?

  • 8 # 風中小草59

    唐朝末期,明朝末期,和清朝末期有不一樣嗎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已經不錯

    如果像你覺得好像剛明那麼做,那就簡單,棄土,棄土者剛不是嗎

    清末西藏,新疆還有賴於其才守住

    一代人有一代人,清朝滅亡,我們漢民族覺得自己牛,打回去就是,歷史沒給你機會嗎

    清朝滅亡一百年多了,你覺得清朝垃圾,那你作出比其更好的業績不就行了嗎

  • 9 # 葳蕤且饕餮

    看待一個朝代的歷史功過要一分為二的來看,不能持片面之詞。總得來說我認為清朝有功有過,可能是過大於功,但不能掩蓋它對中華有功時事實。

    從保證領土完整這一方面來看,最起碼它保證蒙古、西藏等羈糜的地方完整的融入中華。至於新疆這一故屬中華的地方只是因為乾隆那個不要臉的,為了所謂的“十全老人”稱號在消滅了準格爾部叛亂後改的名,意為開疆拓土。

    至於八旗入關時確實軍威赫赫,但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血腥屠殺確實體現出了這個朝代的野蠻。之後更有文字獄等等,即便是所謂的“康乾盛世”南方一樣不斷地有活不下去的百姓起義。

    至於晚清的各種恥辱就更不要說了,自鴉片戰爭之後滿滿都是中華的屈辱和血淚。當然洋務派的自強舉動也是有著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卻掩蓋不了清朝這個野蠻朝代帶給中華民族的百年黑暗。

  • 10 # 詩情畫意的名字都被取

    八旗軍制敵無往不勝?康乾構建全面盛世?

    首先,題主您所說的這兩個條件,有沒有史實記錄給我們看看?我知道您想凸顯的是清朝的確是有一定甚至是相當的成就,但是您表述地的確有問題。就拿八旗軍制敵無往不勝來說,八旗軍在明萬曆開始由努爾哈赤構建,那時候軍隊的制度是半工半農,我估計是比不上明朝的正規軍隊;在三藩之亂期間,尤其是綠營沒擴張之前,八旗更是屢屢失敗,氣得康熙都準備親征提升士氣了;到了清末跟帶有現代化裝備的英美相比,別說八旗了,綠營也早已腐敗不堪,得靠各地省軍,造成軍閥割據的局面。您想說八旗軍打下明朝天下的能力的話,如果吳三桂不讓清朝入關,能不能進關還是個問題呢。

    構建全面盛世?不存在的。文字獄,文化上的禁錮就牢牢存在,那裡還來的文化盛世?還有閉關鎖國,斷絕和西方的往來,貿易的盛世也不存在,朝貢不算貿易,畢竟只求付出不求回報。更何況康乾時期的征戰和起義都不少啊,所謂的清朝統一戰爭是指的清軍入關到乾隆二十四年,此後才標誌著清朝真正的統一完成。我們所謂的盛世是相對來說,你的錯誤就在於全面盛世,直到今天我都不認為歷史上存在哪個全面盛世的國家或者朝代。

    接著,我在來談談我是怎麼看待清朝的,以及為什麼有人覺得清朝是“屈辱”。

    對於清朝,我們還是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看法,一分為二的看待,清朝即有他的積極面,例如政治上平定內外之亂,尤其是臺灣,造就其歷史上最大板塊疆域(我要提醒一點,每個朝代的疆域其實都建立在其他朝代的基礎之上,清朝的疆域也是建立在明朝之上,準確的來說每個朝代的疆域是不能和歷史朝代的留下的基礎相分離的)給了我們一個“歷史上”疆土的由來;經濟上達到了封建經濟的高峰,例如四大名鎮、十大商幫;文化上修訂四庫全書,儲存了大量文獻,是對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所存文獻的最大集結與總彙,還有著名的明清小說,此時的小說類文化也十分發達,例如<<紅樓夢>><<聊齋志異>>等。

    清朝也有很多消極的地方,政治上採用文字獄、經濟上閉關鎖國、文化上強迫留辮進行文化衝擊等等。

    其實我們看待一個朝代,應當是帶有中立性的,辯證性的看待,因為一個朝代及其複雜。

    最後說說為什麼有人覺得清朝是“屈辱”?

    其實最大也最重要的一點,清末的情況決定了這個評價。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而且他的表現令人失望,準確說是統治者的表現沒有任何對於國家、社會的胸懷,只有對於自身權利慾望的追逐和維護,哪怕自身也要毀滅了,仍舊像瞎子一樣,而且帶了更麻煩的軍閥之亂。對於清朝來說,旁邊有個積極歐亞入歐,明治維新從而強大起來的日本是何其不幸,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首次和強國接觸日本天皇決定維新整個皇族支援,清朝內仍舊一副天朝上國如痴如醉,沉迷於內訌之中。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留下的禍根(大軍閥)足足禍害了中華民族一個世紀之久,在這個世紀內被人稱為東亞病夫,受人捱打。更重要的是,清朝統治者這麼做明顯是為了維護階級的利益,滿人的利益,在國破家亡的時期,在只在乎自己階級、自己族人利益,怎麼不然其他民族鄙視?總之,在很多人眼裡,清末的清朝就是一個對外奴僕卑躬屈膝,對內兇狠殘暴的朝廷。

    其次,清朝能夠一統天下看起來存在很大的運氣成分,實力的表現相對較少。

    第一就是明朝崇禎帝拒絕了明清議和的方案,如果當時明朝同意了那麼清朝一統天下、入主中原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而明朝和清朝議和當時都快同意了,就是一點需要崇禎同意,清表示要結兄弟之盟,簡直就是澶淵之盟的翻版,因為明朝本來是清朝的宗主國,一下子變成兄弟了,因此要得到崇禎的批覆,結果陳新甲這傢伙不慎洩露,導致整個明朝大驚失色,舉朝震動,結局就是殺了陳新甲,決絕了議和條件。

    第二是三藩之亂。吳三桂是有能力和清朝相對抗,甚至搞成南北二朝,只是他本身師出無名,又稱帝失人心。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其實還是不太想打這場仗,因此犯了和西漢初英布一樣的錯誤,固步自守。最後清朝在吳三桂死後還是平定了三藩之亂。

    不論如何,清朝作為我們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我們應當正視它,辯證的看待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紀連海,正說和珅和正說劉墉的mp3下載地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