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志遠思想空間
-
2 # 血色黃昏的黃昏
彈道導彈的彈道雖然是固定的,但其飛行時間很短,因此攔截困難。
一、彈道導彈採用的方法有兩個顯著的優勢,也就是說它所走的路線有兩個重要的可取之處。
1、首先,在大氣層上空飛行的彈道導彈比同等大小的巡航導彈的射程要遠得多。
2、第二個主要優勢就是彈道導彈可以沿著它們的飛行路線極其迅速地飛行。洲際彈道導彈可以在大約30至35分鐘內攻擊10,00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其終端速度超過5000米/秒。正因為彈道導彈的飛行時間相對較短,對彈道導彈攻擊的防禦仍然不夠完全有效,海灣戰爭期間的盟軍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英國皇家空軍的相控陣彈道導彈預警系統】
二、彈道導彈的拋擲重量
彈道導彈的拋擲重量通常是用一個最佳的彈道軌跡來計算,從地球表面的一點到另一點。最優彈道利用導彈的可用脈衝使總有效載荷(投擲重量)最大化。透過減少載荷重量,可以選擇不同的軌跡,既可以擴大距離,也可以減少飛行總時間。使得攔截起來相對困難。
三、彈道導彈經歷幾個不同的飛行階段,這些階段幾乎是所有此類設計的共同之處。
彈道導彈可以在其軌跡的三個區域被截獲:增強階段,中段階段或末期階段。
例如,在終端階段進行的防禦通常是技術上最簡單的,因為它們只需要短程導彈和雷達。然而,終端防禦也面臨最困難的,即在助推階段後釋放的多彈頭和誘餌。相比之下,助推階段的防禦很難建立,通常是在太空中,因為它們必須靠近目標。可一旦成功都會摧毀所有的彈頭和誘餌。
四、三個階段攔截面臨的困難
1、增強階段
增強階段分升壓階段和升壓後階段。
難以在地理位置上定位攔截器以在增壓階段攔截導彈;
攔截時間短(通常約180秒)。2、中期階段
需要大型、重型反彈道導彈和先進的強大雷達,這些雷達通常必須透過天基感測器進行增強;
必須面對潛在的基於空間的誘餌。3、終端階段
攔截時間非常短,可能不到30秒;地理覆蓋範圍較低;被攔截的核彈頭如果爆炸,可能會危機目標區域。五、以下圖Minuteman-III MIRV(MIRV:多彈頭再入車輛)發射序列為例:
1、導彈透過發射第一級增壓馬達(A)發射。
2、導彈護罩(E)彈射出去。
3、發射後約120秒,第3級電機(C)從第2級點火併分離。
4、發射後約180秒,第3級推力終止,後增壓(D)與火箭分離。
5、後增壓自行機動併為再入飛行器(RV)的部署做好準備。
6、部署再入飛行器(RV),以及誘餌和箔條。
7、RV現已武裝起來和箔條重新高速進入大氣層。
8、核彈頭引爆。
箔條幹擾:一種由金屬箔、金屬絲或塗覆金屬的介質製成用以對敵方雷達實施無源干擾的器材。
在實踐中,由於攔截的複雜性,攔截導彈的價格相當可觀。系統必須一直引導到攔截,這就需要在大氣層內外都工作的引導控制系統。這意味著每個洲際彈道導彈都需要數十個攔截器。這引發了關於攔截器和彈頭之間“成本/交換比率”的激烈辯論。
-
3 # 風語者034
彈道導彈指的是一種導彈,可以是火炮發射的,也可以是火箭發射的。一般而言,特點就是打得遠,多在40到上萬千米距離,屬於遠端火力打擊利器。彈道導彈的飛行在設定引數後,一般都是沿著固定軌道執行的,人類目前越來越精準地能控制其飛行了,據說美國可以做到讓導彈飛進一扇窗戶做到“指哪打哪”。論威力,遠端大推力運載火箭如俄羅斯的白楊系列,中國的東風系列等都屬於洲際導彈,可以飛到地球另一側去,並且可以同時搭載多個核彈頭,實施多方位打擊……
既然彈道導彈是固定飛行的,為什麼還不好攔截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打個比方你就明白。讓你空手去抓蒼蠅,你能抓到嗎?
首先,別人發射導彈過來,是不會給你提前打招呼的,就是想打你個冷不防。於是,導彈何時發射,從何處發射,打擊目標是哪裡,攜帶的彈頭是常規武器還是核武器……這些都是很難摸清楚的,做為受攻擊一方屬於被動作戰,能用於反擊的手段其實並不多……最早研究反導作戰的是美國,經過幾代改進,宙斯盾反導系統已很成熟了。
在萬米以上高空要準確擊中一個小目標,如同讓人去打指定的一隻蚊子,難度可想而知。目標小,飛行快,距離遠這是基本難題,要解決目標發現鎖定問題,找到了還要解決追得上的問題,追上了,還要解決如何毀滅的問題……
一般攔截方式分早期預警,中途攔截和末端攔截。毀滅方式無非兩種,一是用高爆炸藥引爆,二是靠動能撞擊使得爆炸或失效。如果為了攔截導彈,發射一顆核武器代價可就大了。彈道導彈這還是指固定軌道飛行的,已經很難攔截了,如果再加上導彈施放誘餌彈假目標,吸引攔截,還有外加導彈飛行變軌技術(據傳中國已經掌握),對於攔截方來說則是難上加難了的事情了。
-
4 # 軍武資料庫
不請自來,彈道導彈只和自己的彈道自洽,但彈道的軌跡並不是可以立刻測算出來的。簡單的說就是導彈彈道並不固定!
之前在另外一個問題裡面給大家說了彈道導彈的導航原理,參考下問題《洲際導彈射程超過8000公里,沒有雷達指引如何精確攻擊目標?》
在之前答過的問題裡我們可以知道,彈道導彈實際上是按照軌跡設定程式配合陀螺儀做的自恰飛行。
這裡就有了一個變軌的概念。按照理論上來說,彈道導彈只需要調整一次飛行軌跡就可以大致的擊中目標了。但在實際飛行中彈道導彈其實也並不是沿著一個固定軌跡的拋物線飛行的。在飛行的某些時間節點上彈道導彈是可以變軌的!
這種變軌實際上並不僅僅是導航的需要,而且還是突防的需要。是一種犧牲部分射程來提高導彈生存能力的方式。
這種變軌操作,在導彈的上升段、中段、末端都可以使用,所以看著是某一點導彈是沿著一條拋物線飛行,但到了下一個時間點上,導彈又會沿著另外的一條拋物線飛行。具體會變多少次軌,只有導彈上面的計算機程式知道。
而且這是一個平面的圖只是一個軸線方向上的變軌,如果是在三維空間上看,事情就會更加複雜。
如果從外部的遙感測量儀器或者雷達上也就只能知道導彈的當前空間位置,但根本無法預測下一秒導彈的實際位置。
再說精度:
對於火箭一類的目標最好的軌跡測量方式是依靠航天測量船。
例如我們的遠望系列。但遠望系列也不能精確的測量導彈的軌跡。再多說一點點航天遙測的事情吧。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發射人造衛星就需要用到測量船去確認衛星的入軌情況。在幾千公里的高度上,測量船是可以做到米級的軌道定位的。
但問題點來了,既然是米級定位就應該可以給反導彈武器作為一個相當有用的制導依據了吧。也不盡然。我們的米級定位其實是贏在了測量船的部署上。測量船一直是在“最舒服的位置”用“最舒服的角度”進行測量。這樣精度才可以達到米級。
如果簡單的說一個三角函式問題大家就可以看到了:
Y=tan(X)
從函式表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在一定範圍內函式增長率是相對平緩的,但是到了一定範圍上函式就立刻變得陡峭。所以如果我們在X軸線上不同的位置對應Y的精度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代表了 航天測量船一定得在“最舒服的位置”用“最舒服的角度”進行測量才可以達到我們需要的精確度。
那麼航天測量船怎麼找到“最舒服的位置”和“最舒服的角度”呢?不是發射導彈或者衛星之前就通知了航天測量船到某一個海域去等著嗎?提前都知道的事情,還找什麼找?
如果一個國家向另外一個國家發射彈道導彈,他們會之前通知軌跡嗎?顯然不是,那麼也就沒有了“舒服”。這樣測量的精度也大打折扣。
然後是速度
再入段段導彈彈頭飛行速度基本上都在20馬赫以上,有的已經接近30馬赫。目前還沒有任何彈道導彈攔截彈可以攔截這麼高速度的目標。
速度的問題,其實很多答主都答過了,W君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
結論:
別看現在美國在進行大量的反導彈試驗,以及部署了大量的反導彈系統,但是如果真正開戰打起來,其實美國連一枚彈道導彈都是沒有辦法攔截到的。
無論是標準還是薩德,目前其實還都很不靠譜。
-
5 # 無法超越的足跡
導彈的出現是在二戰都德國,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發明了第一代彈道導彈,而英國是第一個嚐到彈道導彈打擊味道的國家,雖然說當時的導彈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精準度的問題,但是的確給英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世界上第一代彈道導彈是德國的V1,飛行速度比較慢,所以很容易被英國的飛機攔截,世界上最先攔截彈道導彈的國家也是英國。德國的第一代彈道導彈飛行速度慢彈道固定,所以很容易被攔截,而到了第二代彈道導彈在戰爭中的運用,德國進行了改造,把第一代彈道導彈的大部分缺點都補上,特別是飛行速度上面的提高,使得英國的攔截效率降低了很多,唯一的缺點還是精準度上面沒有太大的提高,但是突防能力提高了很多,而德國的二代彈道導彈設計原理一直被運用到了今天。
二戰英國倫敦遭到了世界上最新型武器的攻擊,從而讓世界上的主要大國看到了這種武器的威力和恐怖之處,也讓世界上的主要大國都對這種武器提起了非常大的興趣,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爭著從德國獲取這些先進武器的資料和技術,後來的洲際導彈就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面得出來的,可以說現在的許多科技都有當年二以後戰德國的影子,目前過去了大半個世紀,我們還沒有跳出德國技術的範圍。
對於彈道導彈這種東西在二戰結束以後主要大國都在重點研究,特別是核武器出現以後更是讓大國們對彈道導彈的渴望,而且在導彈和核武器的結合更是讓人恐懼和眼紅,戰略導彈也成為了各大國的壓軸武器,而為了應對這種武器的威脅,各國都在積極的發明導彈防禦系統,打算透過攔截導彈來獲得安全保障和降低風險。
而彈道導彈為了應對攔截提高突防能力,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造提高突防生存率,這是一種矛與盾之間的對決,當然彈道導彈是矛,屬於進攻性武器有主動權,而導彈防禦攔截系統是一種被動防禦的東西,難度比進攻主動型武器更大,雖然說這些年來導彈防禦系統的研發速度越來越快,但是在攔截效果上面對於現在導彈的突防能力來說,防禦型攔截系統的效率還是很難有把握的。
而對於導彈防禦攔截來說,捕捉導彈和計算軌跡才是最難的,畢竟彈道導彈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攻擊的目標沒有確定性,所以在發現捕捉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和麻煩,在捕捉到導彈來源的時候一般都已經到中段末斷了,這個時候留下的計算軌跡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且彈道導彈的速度一般都是輕輕鬆鬆在五倍以上到二十倍的音速之間,這個速度下給防禦反應的時間改變就不多。
而攔截導彈最好的時期一般都是初段,但是這個階段一般都是在發射國境內,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攔截,到了中段一般都是在大氣層外面,這個階段其實理論上來說可以攔截,只是難度比較大,成功的機率也比較低,畢竟彈道導彈本身就有變軌的能力,所以中段的攔截並不容易,在末段攔截是最常用的方式,這個時候一般的導彈為了提高突防能力,會進行多彈頭分散打擊,而導彈在飛行的過程中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還要不斷的調整飛行路線,所以想要靠固定軌道攔截是非常難的,因為導彈在飛行的過程中軌道是不斷調整變化的,而且彈道導彈這種飛行速度快,正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這個道理。
-
6 # 軍武小咖
彈道導彈指的是按照一定拋物線規則飛行,攻擊固定目標的導彈。雖然彈道導彈攻擊的目標是固定的,但是彈道導彈的彈道並不是固定的,為了防止敵人的攔截,在飛行的過程中彈道導彈會進行多次變軌。假如彈道導彈不進行變軌,那麼攔截彈道導彈的難度將會大大降低。
當偵測雷達發現敵方的彈道導彈後,基本能夠確定敵方彈道導彈的大概目標,但是卻無法確定彈道導彈的變軌方式。因為彈道導彈在飛行的過程中並不只是進行一次變軌,而是會進行多次有目的性的變軌,射程越遠的彈道導彈,攔截的難度也就越高,例如我們熟知的洲際導彈就是一種攔截難度非常高的彈道導彈。
現代反導系統常用的攔截方式是末端攔截,在導彈進入末端飛行的時候,彈道導彈的攻擊速度非常快,留給系統的準備時間非常短。一旦彈道導彈在末端飛行的時候變軌,那麼攔截的成功率就會大大降低。當然彈道導彈也並不是不能攔截,現代科技不斷地進步,末端攔截的成功率已經大大提升。特別是最近幾年反導技術發展迅速,對於彈道導彈的攔截已經從以往的末端攔截,發展成為了低空、高空、中段攔截為一體的攔截系統。
在這些攔截方式裡面,最容易攔截彈道導彈的方式就是中段反導。導彈在中段飛行的時候非常穩定,飛行的速度也比較慢,攔截的成功率要高於末端反導。而且進行中段攔截並不會影響末端反導,在中段攔截失敗之後,仍然可以採用末端反導的方式進行二次攔截。
實際上彈道導彈變軌技術的發展,同反導系統攔截技術的發展就像是矛與盾的關係一樣。彈道導彈變軌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反導系統的攔截水平也不斷的進步,因為當前各國的反導系統都進步飛速,未來攔截彈道導彈也將不再是難題。
-
7 # 天下布武
眾所周知,導彈一般可按彈道分為兩種,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巡航導彈也稱飛航式導彈,主要是彈翼會提供升力,以巡航狀態在大氣層中飛行;而彈道導彈則沒有彈翼,由發動機提供推力將彈道推出大氣層,之後在無動力狀態下按軌道方向繼續飛行,再入大氣層攻擊目標!通常情況下,彈道導彈在突破大氣層後的上升段後期或者中段飛行前期其發動機的燃料就會燃燒殆盡,此時的彈道導彈處於無動力飛行狀態,由於在大氣層外幾乎沒有阻力其速度並不會降低,同時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再入大氣層,並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速度會進一步增加,不過彈道導彈在燃料燃燒殆盡後的彈道軌跡可以說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既然彈道導彈彈道軌跡固定,似乎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攔截彈在該彈道上“等著”,或者與之處於同一彈道軌跡,就能將發射而來的彈道導彈給攔截下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彈道軌跡固定的彈道導彈真有那麼容易攔截嗎?
其實,由於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本就速度極高的彈道導彈從大氣層外進入大氣層後速度會進一步提升,一般射程1000公里的彈道導彈速度就可以達到5馬赫,超過絕大多數巡航導彈!而射程2000-3000公里的彈道導彈速度已經可以達到10馬赫;射程5000公里遠端彈道導彈最大速度則在15馬赫以上;而射程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再入大氣層速度則可以輕鬆達到20馬赫,有甚者更是可以達到27馬赫!
有道是,“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對於如此速度的想要攔截有那麼容易嗎,要知道即便是洲際導彈飛完全程也只僅需要30分鐘,想要攔截就要在這時間內先發現目標、再計算出軌跡、然後發射射程速度足夠的攔截彈進行攔截。而這三點想要做到哪一點都不容易,而且還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知道彈道導彈的軌跡雖然理論上固定,但受到大氣層等一系列影響固定並不是絕對的,要不然落地點也不會有數百米的誤差了;
況且,即便洲際導彈的直徑也不會超過3米,高速飛行攻擊的彈道導彈和攔截彈在茫茫太空需要在某點某一時間精確撞在一起,這個誤差範圍要在1-2米之內;即便不採用直接撞擊的方式,使用碎片去攔截攔截精度不需要太高,但攔截彈爆炸的時間也要剛剛好,稍微早一些晚一些都會讓攻擊的導彈安然過去!
這樣說吧,步槍打出的子彈射速一般為800-900米每秒,這樣的速度也就是2馬赫多一些,想想讓一顆子彈打中另一顆飛行中的子彈(彈道也是固定的)那樣的場景是多麼難以實現,而且還不知道另一顆子彈是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打出來的!
所以即便是美國在攔截彈道導彈方面,也只是有能力攔截射程3000公里以下的洲際導彈,而對於3000-6000公里的彈道導彈也只是有機率攔截,要說是射程8000公里以上再加上分導核彈頭的洲際導彈,不管哪個國家也都只能幹看著!
-
8 # 赤焰噠噠噠
按照飛行軌跡劃分的話,目前人類的研製的導彈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型別。一個是飛航式導彈,即在大氣層內像飛機一樣飛行,可以根據目標移動,在制導系統的引導下隨時改變飛行軌跡。另一種則是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是在火箭發動機推力作用下按照預定程式飛行,關機後按拋物線軌跡飛行的導彈,和飛航式導彈相比,導彈相對固定,並不適用於打擊移動目標。所以彈道導彈一般用於打擊敵方港口,城市,軍事基地等大型固定目標。彈道導彈雖然導彈相對固定,但其實要攔截難度非常大,現在美國天天吹的反導彈系統,試驗時攔截率奇高。這是因為試驗時導彈來襲的時間,導彈發射的地點,導彈要打擊的目標,甚至是導彈的型別等資訊攔截方都是事先知道的,並且做好了相應的準備,所以才能屢屢成功。實際上一到戰時,能夠發揮一成的作用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彈道導彈攔截難度高的原因主要在於這麼幾個方面。第一,彈道導彈速度很快。天下武功,無堅不摧。以快為尊,唯快不破!彈道導彈發射過程是:點火發射,火箭發動機全力工作,推動導彈升空。工作一段時間後,火箭發動機關機,導彈離開大氣層繼續朝著目標飛過去。這個過程中,導彈的飛行高度非常高,同時速度極快,僅僅需要20多分鐘就可以跨越上萬公里。而且在再入段時,彈頭做拋物線運動更是可以達到10-20倍音速。如此高速的目標,雷達就算捕捉到了,也難以實現跟蹤鎖定,更別提引導導彈進行攔截。第三,敵方彈道導彈的發射位置及時間不明。不過導彈並不是一直都高速飛行的,在其起飛上升階段的加速期速度相對較低,且彈道較為穩定,是攔截彈道導彈的最佳時機。但是,敵方彈道導彈在哪裡發射,什麼時候發射攔截方並不可能事先知道。所以,需要情報系統支援,找到敵方的導彈發射井。然後再在敵方國家周邊設定大量的雷達站,探測敵方剛剛發射升空的彈道導彈,引導軍艦或者戰鬥機掛載攔截彈對正在升空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但是要建立這麼一套抵進其他國家的預警系統難度非常大。美國攜世界第一的威勢,在全球收攏盟友,企圖在我們和俄羅斯周邊建設一套以設定在各地雷達站為主體,可以實施抵進探測的導彈預警系統。美國的這個導彈預警系統已經建設了幾十年了,遭到了我們和俄羅斯的強烈反彈。雖然未能完全阻止美華人的行動,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這套系統的完全成形。所以時至今日,美華人的導彈預警系統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中俄彈道導彈的發射,但是機率較低,實戰意義還並不大。標準-3
第二,彈道導彈彈道其實並不絕對固定。末端攔截不了,升空階段找不到發射位置,摸不準發射時間,做不到預警,更加難以實現。所以現在研究彈道導彈攔截技術的國家都講目光放在了彈道導彈沿著固定彈道飛行的中段。但是中段飛行時彈道高度非常高,而且彈道也並非絕對固定,在無線電指令修正等多種制導手段的配合之下,現代彈道導彈可以輕鬆變軌飛行。這麼一來,攔截的難度進一步提升,所以其實中段反導攔截的難度也非常大。不過現在的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各國對於中段攔截技術投入都非常大,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比如美國的宙斯盾系統就可以在並不完善的導彈預警系統和美國其他情報系統和探測系統的幫助下,實施對彈道導彈的中段攔截。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裝備的MK-41垂直髮射系統可以發射射高超過160公里的“標準-3”防空導彈對在大氣層外飛行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不過“標準-3”的反導依然僅僅是在美國自己的測試時成功過,要是哪天冷不丁來一枚彈道導彈還能不能成功還是個迷。
-
9 # 資訊所長
只要速度足夠快,任何攔截性質的武器都會成為擺設,這就是古人總結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實早期的彈道導彈的彈道才是固定的,現在的彈道導彈,為了防止被反導系統攔截,彈道已經被設計為飄忽不定。所以速度快再加上可變軌,就造成了彈道導彈那麼難攔截。在彈道導彈領域,俄羅斯的技術是領先的!俄羅斯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常規武器不如美國,所以俄羅斯就大力發展戰略核力量,包括彈道導彈和核潛艇,這兩項領域都是領先美國的。
提到俄羅斯彈道導彈,就不得不提“白楊-M”導彈,不過“白楊-M”導彈早已經過時了,即將退役!俄羅斯目前最先進的彈道導彈要屬RS-28“薩爾瑪特”洲際導彈,預計將於2020年服役,這款導彈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快!
它的最高速度超過了15馬赫,射程超過16000公里,從俄羅斯境內發射,可以覆蓋全球任何一個目標,二十多分鐘打到歐洲,三十多分鐘打到美國,按照俄羅斯國防部的說法,全球任何的防禦武器在它的面前就是擺設。
“薩爾瑪特”採用分導式彈頭設計,可以最多攜帶24枚核彈頭,採用的彈道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機動可變軌式彈道。它的制導方式除了採用傳統的慣性制導方式之外,還加入了“格羅納斯”衛星制導等複合制導方式,命中精度可達200米,屬於真正的在全球指哪打哪。
對於彈道導彈來說,隱身是不可能的,一發射就會被監視到!目前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幾乎都可以做到對方一旦發射彈道導彈,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到探測發現到,並且可以用各種偵察手段持續跟蹤。但是被發現並不能意味著可以攔截到,因為彈道導彈為了避免被攔截,採用了前面所說的高超音速+多彈頭+機動變軌的方式。
不過有矛就有盾,目前反導系統也在不斷的提高速度,提升攔截能力,不過總體來說,還是彈道導彈佔了上風!
回覆列表
彈道導彈彈道首先是整體拋物線,但起飛和落下都是垂直的,受重力影響,攔截的是受重力減速度,必須有能量克服,而能量也是有重量的,這本身就是矛盾,所以比較難。
因為彈道導彈是對頂攻擊,由於重力原因,對頂欄截難,是雷達的弱點,所以比較難。又因為又特別快,而且越來越快,最快能達到10~20倍馬赫,如果有攔截,需要更快的多,必須加倍,人類現在還達不到,只要打得準,對手基本跑不了。
最後還要看攔截效果,真正攔截是在發射階段。如果過了中段再去攔截,效果可能相反。比如原子彈,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彈頭再加上鑽地功能,就相當於地下核試驗了。
所以彈道導彈的攔截難點在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