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鬼說歷史
-
2 # 月曌king
康有為是參與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成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與洋務派主張的“以夷制夷”並無二致。一曰: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對民權、膜拜君權的立場,最終墮落為保皇黨,成了社會前進的絆腳石。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深刻地指出:“當舊制度本身還相信而且也應當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時候,它的歷史是悲劇性的”。康有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舉憲法的旗幟對封建專制進行質疑和挑戰的學者和改革家。雖然他的改革思想具有明顯的歷史侷限性,但是這並不妨礙他作為近代中國憲法思想啟蒙的第一人。正如卡西勒在評價歐洲的思想啟蒙時認識到,從歷史上看,儘管啟蒙哲學熱衷於進步,併力圖粉碎舊法律的框架,建立新的人生觀,然而它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卻是屢屢返回那些哲學的老問題上去。這種一方面和近古和現存的秩序作鬥爭,但另一方面又不斷回到古代思潮和問題上去的兩重性同樣可以用來理解康有為在憲法問題上的侷限性和進步性。進一步來看,康有為試圖結合儒家思想傳統和西方立憲主義的努力雖然成為一幕“悲劇性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方法,移植和借鑑國外的法學經驗,併兼顧該國國情的思路,卻被後來的學者所繼承。
-
3 # 歷史小昆蟲
歷史上都認為康有為是個正人君子,其實就個人來說我不併贊同。野史記載有他幾件事,大家一起看看。
1.納妾好幾個。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孤身一人逃到了開往英國的艦船上,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異國生活,康有為曾經提倡“一夫一妻制”,但是後來食言開始納妾。康有為的小妾大部分是他在流亡後才開始的。在納妾的時候,康有為還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只納未成年少女為妾。
2.犯上欺君,喪權辱國。“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提出,由清朝,美,英,日等國共同選出管理人才,對中國進行管理,這樣的想法簡直駭人聽聞,就是在出賣自己的國家。還有就是在康有為變法失敗之後就直接去了日本,並且拿著“衣帶詔”建立了保皇會,向著各界人士開始大肆的斂財。但是他卻用這些銀兩大肆的揮霍。而且還有訊息稱“衣帶詔”是光緒皇帝給了楊銳的,但是不知道怎麼就到了康有為的手中。
3.出賣朋友為不義。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戊戌六君子被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康有為。當年康有為為了變法可以順利的進行,利用袁世凱去刺殺慈禧,但是為了不讓自己暴露,就讓譚嗣同去周旋,沒想到袁世凱向慈禧告密了,然後康有為望風而逃,為了讓自己苟活,直接將戊戌六君子推到了慈禧面前。
據說康有為曾經移植動物生殖器官於自己身上,這也夠超前的了。
-
4 # 翊翊浩浩尉尉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康有為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康有為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中國歷史上君主立憲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們的學習中,康有為一直是一個正面人物,其實不管是誰,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康有為也不例外,並且在真實的歷史中他在品格上有一定的問題,被很多人所詬病。
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而康有為卻跑到日本,過起了神仙般的日子。
在日本,初來乍到的康有為開始一窮二白,怎麼辦?騙!他沒羞沒臊地跟當地的華裔朋友大講自己是怎麼大義凜然的,是怎麼帶領年輕同志變法的,革命理論講得一套套的,說救亡圖存要靠大家,殺回北京城,活捉慈禧,但前提是得有槍有炮,要想有槍有炮那就得有錢,怎麼辦?捐款!
華裔朋友心繫祖國,一聽康有為的演講,立馬動容了,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銀子,贊助康有為,讓康把錢用到中國革命上,然而,康有為把大家的錢收到手之後,並沒有轉身繼續幹革命,而是中飽了私囊,用這筆錢過起了富家翁的好日子。
本來康有為是一個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人,這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思想。但說歸說,做歸做,自己卻娶了六個老婆,而且還喜歡老牛吃嫩草,三個小老婆的年齡都不超過20歲。原來人家事業與生活是嚴格分開的,變法是工作,納妾是生活。
1923年他在西安臥龍寺參觀,看到寺內所藏屬海內孤本,奇貨可居,便向主持定慧提出以正續藏經二部相換。經過一番威逼利誘,迫使定慧立下字據。當晚便派人帶兵前來拉運,定慧阻止不及,只能望著滿載經書的大車揚長而去。第二天此事登諸報端,陝西紳士對此十分震驚,一再聲討,鬧上法庭。更有一批莘莘學子摩拳檫掌地等候在康有為必經的東門外,準備在他離開時用武力解決。康聖人覺得大丟顏面,無可奈何之中將經卷歸還,可惜的是在運輸過程中有所遺失和損壞,這就是著名的康有為盜經。
辜鴻銘就曾經忠告過滿清高官張之洞說:“康有為人品鄙劣,計劃虛誇不實”,還將西方那句名言:“愛國主義是惡棍的最後避難所”準確地介紹給張之洞,可見康有為在中國歷史上有時候以維新領袖的面目出現,而有些時候卻以愛國主義惡棍的形象展現。張之洞還是清醒的,沒有更多的參與康的變法活動,更多的是冷眼傍觀。
對康有為人品的褒貶,依本人所讀的各類書刊,大至有這樣的幾個印象:一是溥儀左右的遺老們大都認為,康有為志大才疏,華而不實,且飛揚浮躁。他常常自顧自地吹得唾沫橫飛,弄得遺老們不歡而散。有人做了一副對聯:“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將有為二字嵌了進去,可見他在遺老們當中是個討人嫌的主。二是不甘心復辟失敗,到處拉攏軍閥政客,企圖乘機再舉,有時不免有些獻媚。直係軍閥吳佩孚五十壽辰,康有為特地去洛陽祝賀,送給“吳大帥”一副壽聯,文為“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半世;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對吳佩孚極盡吹捧之能事。三是康有為流亡回國之後,在西湖建了一座莊園,生活甚是舒適,想必就是石灣詩中所說的“釣了不少金”的緣故吧,且喜歡挾妓遊湖。他有一首詩,起句是“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範大夫。”把自己比作范蠡,把妓女比作西施。時人對此甚有議論。
康有為等民間的下層的漢人的維新人士顯然還想建立一個現代的西方式的民主議會制度的國家,康有為的革命太性急了一點,如果與漸進派合作得更多一點,也許改革會成功。
急於求成的康有為也許還侷限於他個人品質不怎麼好的因素的制約,他在新政活動中使用了不太光明的手法,拉皇帝一派,打擊皇太后一派,為國家的前途也為個人的名利做著一些不太光彩的計謀,所以也開罪了不少開明的官員。
康有為是集先進的維新思想和重名利的計謀的小人品質於一身的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從戊戌變法的結果可以體味到個人品質的優劣也許非常關鍵。我們都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光明、正義、善良的品質。
-
5 # 魔方歷史觀
近代的歷史人物中,康有為是個比較出頭的人物,“維新之事”可以說是康有為人生的一個分界點,若是單從“維新”方面看,康有為可以說是一個支援變革的一個“先進”之人,但要是從總體來看,康有為這個人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這個時候的康有為,不能說沒有見地,他確實是戊戌變法的推動者之一,在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召見了想要透過變法救國圖存的康有為,並且把康有為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籌備變法的具體事務,而後就是一系列的改革建議出臺,比如禁止婦女纏足、裁冗官等等。
但是這個變法沒持續多長時間,就落幕了,從表面上看,這個變法結果其實就是維新派和保守派的一次掰手腕,維新派沒掰贏,而這種結果對於作為維新派代表人物的康有為來說,也只是一次失敗罷了。
但是康有為這個人在戊戌變法結束之後的行為,就不那麼地道了。
變法失敗之後的康有為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臨朝聽政,對於變法一方的人,採取了強制措施,光緒帝被軟禁,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逃亡日本。
康有為在逃亡日本之後,也沒閒著,他搞了個“光緒帝密詔”,大肆宣揚囚禁光緒帝的錯誤,以及慈禧太后的誤國,在這種宣揚的鋪墊下,康有為開始說自己奉密詔辦事,尋求助力,請求支援。而當時在日本的有中國革命派的人物,陳少白就是其中之一。
陳少白感覺康有為之前弄過變法,有一定先見之明,又在日本宣揚想要救國,於是去找了康有為,想要康有為一同和革命派一起共商革命大業,結果康有為不想這麼做,他的心思在維護清朝的統治上,想著把光緒帝救出來,然後自己再回去做“大功臣”,其實就是“保皇”。
康答曰:“今上聖明,必有復辟之一日。餘受恩深重,無論如何不能忘記,惟有鞠躬盡瘁,力謀起兵勤王,脫其禁錮瀛臺之厄,其他非餘所知。”而後來康有為的所作所為,也是以“保皇”的姿態實行。康有為遊走於世界各地,以“保皇”作為他的中心思想,並且和“救國圖存”相聯絡,倡導海外的華僑出資金來資助“保皇”之事,而這個錢有沒有具體用到“救國圖存”上不清楚,但康有為本人的生活是不錯,還娶了好幾房媳婦,生活有滋有味。
後來清朝被推翻,康有為可能無法接受這個現實,老是想著乾點什麼事,於是,在民國六年,康有為參與了“張勳復辟”,把皇帝再立起來,他還是能夠做大官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復辟這個鬧劇沒幾天就被結束了,康有為的美夢被現實打的稀碎,本人也被通緝,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活。後來康有為也沒弄出什麼太大的動靜,最終於民國十六年病逝。
總結康有為確實在變法一事上表現出了一些作為,但他在變法失敗之後的所作所為,屬於是打著一個幌子辦自己的事,就像那句話說康有為的:國之將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為(賊)。
-
6 # 樓蘭都護
我來說說吧。
康有為,廣東南海人,晚清時期一個非常活躍的人物,我不贊同給這個人什麼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一堆的什麼家。
為什麼呢?中國進代史是非常讓人頭痛的一段歷史,不是因為史料太少,而洽洽是因為史料太多,太豐富了。
如果說到古代史,因為史料很少,我們怎麼相信這段歷史到底是真是假。有二個方法,一是找到比較可譜的人,比如寫《史記》的司馬遷,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司馬遷為了替李陵開脫,得罪了漢武帝,他寧願忍受宮刑也要把《史記》寫下去。至於司馬光,後人是這麼評價他的,“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後人對司馬光蓋棺論定之語,也是一個“誠”字。這樣的人寫的書應該比較靠譜。二是透過考古發掘,挖出來的東西和書上一對照,如果吻合,那說明這件事就比較靠譜了。
到了晚清,戊戌變法一共就一百零三天,但我們對這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其實是不清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許多當事人對這段歷史都有自己的論述。往往一件事情,有二套甚至幾套不同的說法,那你說你應該相信誰的呢。
比如這個康有為,這個人比較會包裝自己,表面上看起來,他是什麼思想家,因為他寫了二本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但這兩本書到底是不是他寫的,還存疑。
說他是教育家,他除了收了幾個學生(比較有名的有梁啟超),也沒在教育上下多大的功夫,倒是他積極主張廢除“八股取士”,而且讓皇帝“明發上諭”,就是讓皇上自己下聖旨,不用透過其它部門了,這個彎是不是拐的太急了。
說他是政治家,就更扯了,他那套變法的方法,比如皇帝最關心的如何改變民生,如何發展經濟,如何增強國力。他告訴皇帝,這些都不重要(其實他根本不懂這些),重要的就是變國體,君主立憲,最好讓他當總理,由他主持改革,變法肯定能夠成功。
說了這麼多,我們要搞清楚,康有為的思想從哪裡來?
這裡要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叫廖平,他一生研治經學,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學術貢獻,並融合古今中西各種學說,富有時代特色的經學理論體系,他是中國近代的經學大師。
這個人寫了很多書,但這個人有個毛病,他不願意發表他的著作。康有為多次跟這個瘳平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他看到了廖平所寫的《今古學考》,如獲至寶,於是加雜著自己對經學的研究,寫出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史學大家錢穆先生就曾列舉事實,駁斥《新學偽經考》不可能是康有為寫的二十八種可能性,說明康書中見解盡是穿鑿、扭曲與附會。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後來跟老師鬧掰了,覺得這個老師太不像話了)後來也曾說過:“康先生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淵源出自井研(廖平),不可誣也。”
前文說過中國的進代史太複雜,有官方的,有民間的。在清庭內部,就有很多檔案,這些檔案,我們把它稱為“大內檔案”,就是皇帝每天的日記,記得非常詳細,現藏於北京故宮檔案館,在這些檔案中,非常仔細的記錄了康有為和光緒皇帝發生的一些事情。
原來我們感覺,康有為和光緒皇帝一定非常親近,他們之間一定經常見面,甚至就覺得康有為已經是皇帝的老師了。可事實情況洽洽相反,光緒皇帝就召見過康有為一次,而且好死不死那天光緒皇帝還見了很多人,更好死不死其中有一個人有記日記的習慣,他準確的記錄下光緒皇帝見康有為的準確時間,就一個小時的樣子。
一個小時很短的時間啊,在這個時間裡,康有為到底能把談話深入到什麼份上,光緒皇帝在這一個小時裡到底有多信任這個舉人(康有為只中過舉人,並非像他自己說的是進士),是存疑的呀?更如況,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光緒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們兩人對話有那麼順暢嗎?那時侯可沒有普通話,我做為一個江蘇人,在北京和廣東之間,我能聽懂北京話,但廣東話可是一句都聽不懂的。光緒皇帝想要聽懂廣東話,我想是不可能的,可能是需要別人翻譯的,那你想這樣的對話,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能談出多大的成效,能增近多少感情。
事實上據在場的人回憶,他們兩個人的談話是很不順暢的,談話的後半段,兩人都覺得索然無味,康有為更是很少自動發言。
光緒皇帝在見康有為之前是做了功課的,他對這次見面很看重,覺得這個人有才,你看康有為寫的《上清帝第一書》,《上清帝第二書》,寫的多棒。為了這次見面,他先派一個人去見康有為,這個人也是晚清重臣,皇帝自己的老師,叫翁同龢。見了康有為回來以後,就對皇帝講,說康有為這個人靠不住,只會練嘴,並沒有真才實學,不能委以大任。
康有為見了皇帝以後,個人感覺還是比較良好的,心想皇帝一定許自己一個高官。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康有為的確當官了,只不過是個小官,總理衙門章京,並無實權,是一個六品官。
康有為心裡各種不滿,心想我這麼大的學問,怎麼著也得弄個“軍機大臣”什麼的,怎麼才是個章京。於是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皇帝,給皇帝畫大餅,大意是說,“西方變法,三百年而成;日本變法,三十年而國富強,如果有光緒皇帝領導,再加上我主持變法,三年,三年大清就可以霸天下,我們應該另成立一個新的機構(類似於今天發改委的機構),我來當這個發改委主任,你看怎麼樣”。
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來說,我們可以清醒的認識到,康有為在胡說八道,因為我們的祖國改革開放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才有了今天的繁榮富強,這四十年我們的改革開放容易嗎,不容易啊。你康有為真把自己當神了,三年怎麼可能呢。
光緒皇帝也被康有為忽悠了,雖然沒有委認康有為當發改委主任,但變法正式拉開序幕。
德國首相由於俾斯麥說過:“國家是一艘航行在時間上的輪船。”那麼光緒皇帝在這艘船拐彎的時候拐的太急了,康有為等人搞的戊戌變法遭到了很多的人反對,這些反對的人聯合起來,去找慈禧太后哭述,反對變法,尤其廢除八股文,讓平民百姓,讓讀書人沒有了上升的天梯,這樣是不行的啊。歷史上造反的頭頭們(什麼落第的秀才黃巢、被裁撤的郵差李自成、山東運城縣管司法的小公務員宋江、考不上公務員的洪秀全,他們的造反都與科舉或者現存的官員制度有關),你把八股文廢了,你讓全天下學子怎麼辦,他們看不到出路,沒有上升之梯,是要造反的呀。
康有為等人一看有人反對,而且去太后那裡告狀,太后可能要出來阻撓變法,這怎麼行呢?變法才剛剛開始,不能半途而廢,於是又搞出了“圍園殺後”的計劃,當然歷史的演變是很複雜的,但最後的結果卻向著越來越不該出現的結果一步一步的滑去。
老太后回朝,囚禁了光緒帝,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橫屍菜市場口,清朝的統治者特別恨這幫人,用最鈍的刀行刑。
戊戌變法的二個主要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卻出逃了。
康有為逃到海外,聲稱中國的朝庭分成二派勢力,一派是帝黨,一派是後黨,光緒皇帝是好的,英明偉大的,但被慈禧太后打壓,自己有光緒皇帝的“衣帶詔(事實證明子虛烏有)”,他在國外成立的“保皇黨”、“保皇公司”,讓海外華人捐款捐物,好回去營救皇帝。可這些錢的實際用途,卻是康有為自己的後半生的揮霍無度,到處買房置業,增添人口。後來的保皇公司發展為黑社會,華人回國投資,要先經過保皇公司的同意,康有為還要從中佔股,還要拿你中介費,如果不答應,會派人暗殺你。
康有為表面上主張一夫一妻,自己除納妾無數,走到哪國,娶到哪國,走到哪裡,娶到哪裡。高曉松先生常說的“有七個不同膚色的孩子一起管他叫爸爸”,這個梗就來自康老先生。
康老先生的死更有意思,男人年齡大了,那方面就不行了嗎,可康老先生捨不得那些嬌妻美妾,怎麼辦呢。找一位大夫幫他做了個手術,把一頭黑猩猩的那話兒換給了他(康老先生為了風流快活真是什麼都敢嘗試啊),起先還覺得挺好,繼續縱慾,可過了段日子,起反應了,於是又把那個大夫給告了,再過了段時間,這命老命也交待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口,康有為,在戊戌變法的那個年代飛過一把,如果他能少一點私心,也許會飛的更高,只是他的著陸太難看了,用盡後半生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著陸方式。
-
7 # 跪射俑
聲望很大,其實能力低下,不足以擔當變法圖強的大任。老頑固,思想不與時俱進,開歷史的倒車,支援封建復辟。人品有問題,騙取海外華僑的大量募捐,然後個人揮霍,過著美女繞膝的生活。
回覆列表
我是山鬼說,我來作答。
縱觀康有為的一生,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汙,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
進一步來看,康有為試圖結合儒家思想傳統和西方立憲主義的努力雖然成為一幕“悲劇性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方法,移植和借鑑國外的法學經驗,併兼顧該國國情的思路,卻被後來的學者所繼承。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成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與洋務派主張的“以夷制夷”並無二致。一曰: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對民權、膜拜君權的立場,最終墮落為保皇黨,成了社會前進的絆腳石。 康有為保守主義立憲思想的第二個來源是其“同治情結”,這是中國的王黨主義。此後,當梁啟超企圖與革命黨合作時,康有為強烈反對,指責梁啟超辜負聖恩。康有為所主張的變法,仍然是一種統治階級內部的糾紛解決機制,是一種自我“革政”,並未上升到革命。
康有為的立憲思想曾經啟迪和影響了後來的憲法理論,但是,其中卻存在許多保守主義的成分,主要表現在對君權的妥協以及對傳統的、佔統治地位的以禮治國、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階級力量的支援。康有為對西方的立憲政治缺乏價值上的深刻認識。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康有為對西學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器物”論的基礎上,他還不能把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與封建的開明政治嚴格區分開來。因此,康有為對憲法的理解是有內在矛盾的。
名人評價
梁啟超:“先生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堅持的主義,無論任何人都不能搖動。在學術上是這樣,做事情也是這樣,從來不肯為了做事而讓自己的主義有所遷就,但卻每每曲解事實來遷就他的主義,所以批評先生的人,總是說他武斷、執拗、專制。”
陳寅恪言及戊戌變法的思想源流曾說,他的先人陳寶箴、陳三立的政治思想和源流與康梁不同:“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學,附會孔子改制以言變法。其與歷驗世務欲借鏡西國以變神州舊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見義烏朱鼎甫先生一新《無邪堂答問》駁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說,深以為然。據是可知餘家之主變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
安維峻:“惑世誣民,非聖無法”。
章太炎:“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茅海建:“康有為的言論多有誇張自揚之處,須得處處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