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谷迴音70104799
-
2 # 安寧hy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
3 # 古字畫修復與鑑賞
曾經有一次,顏回問孔丘:“什麼是仁?”孔丘回答:“克己復禮。”意思是剋制自已的慾望,約束自已的行為,使之符合禮的規範,這就是仁。禮和仁,是孔丘學術思想中最重要的兩個範疇。禮是外在的秩序,仁則是內心的修為,可以說仁和禮是一體兩面,互相依存。仁是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提煉而得到的,孔丘本人也是到了七十歲才敢說自己“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思想和行為都已經達到了仁的最高境界,隨心所欲也不會違反禮的原則。
但是,隨著儒家思想的影響不斷擴大,後人對仁的闡釋也越來越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仁是一種本能,有的認為仁是一種天理,還有人看到剛出殼的小雞那副毛茸茸的樣子,自稱領悟到了什麼是仁。再到後來,仁逐漸和慈掛上了鉤,變成了仁慈,被賦予了同情和慈悲的含義。事實上,在孔丘這裡,仁更是一種堅忍,一種智慧。
公元前500年春天,齊魯兩國達成和平意願。同年夏天,魯定公來到齊國的夾谷(今山東省菜蕪境內),與齊景公舉行了會晤。按照周禮,諸侯相見,均有相禮大臣陪同,負責安排會務工作。相禮大臣的地位極其重要,非卿不能擔任。魯國自魯僖公以來,擔任相禮大臣的都是出自三桓。但這一次,魯定公帶來的是齊景公的老熟人孔丘。
《史記》記載,魯定公出發之前,孔丘對他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建議他做好兩手準備,帶上足夠的衛兵。魯定公同意了,盟誓那天,齊景公和魯定公相攜登臺,互相敬過了酒,齊國的官員過來請示說:“請欣賞四方的樂舞。”齊景公說:“好。”於是一群東夷地方的武士,光著膀子,技著頭髮,拿著弓矛劍截等十八般武器,怪叫著擁到了臺前,還想上臺來表演。孔丘馬上拔劍在手,大聲呼道:“魯國的衛士們,拿起武器,準備戰鬥,絕不要手手軟!兩國君主為了友好而會面,遠方方的東夷俘成卻用武力來亂,這難道就是齊候的待客之道。
自古以來,夷之人不不能擾亂我華夏子孫,式力不能強道友好一一這是欺神靈,喪失道義義,棄禮法,我相信齊不是這樣的人。景公聽了,臉色很難看,連忙揮揮手,讓那些人退下。將要盟誓的時候,齊國官員將早就擬好的書交給孔壓過目,孔看,所有條款都是原來雙方商定好的,只不過齊華人單方面又加上了一條:“如果齊軍出境,魯國不以甲車三百乘相從,必必遭天!”孔丘不覺微微一笑,對齊華人說:“那我們也加上一句;如果齊國不交還汶陽的上地,讓我們用來滿足齊國的需求,也當如此!
夾谷之會,因為孔丘應對得體,齊國沒有佔到任何便宜,齊景公回去之後使責備大臣們:“孔丘用君子之道軸佐魯侯,你們卻盡給寡人出些餿主意,用小小人之道來對付他們,這下丟臉丟大了吧!”那時候,
晏嬰已經去世了,群臣們戰戰兢,不放回應。最後終於有人出來說小人做錯了事情,說幾句好話賠罪;君子做錯了事情,那得拿出點實際的東西來彌補,您若真想向魯候道款,就把汶陽的土地還給他們吧!所謂汶陽的上地,是當年年陽虎版選時獻給齊國的領地。齊景公想,只要能夠分化晉國的同盟,將魯國拉到自己這邊來,區區幾座城池不是問題,於是同意了這一建議。會後,齊華人果然向魯國歸還了鄆、(huan)和龜陰三城域。夾谷之會使得孔丘的個人威信急劇提升,他在魯國政壇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到了公元前498年,他已經強大到可以實現自己的夙願,向深器痛絕的三桓開刀,透過魯定公頒佈了“三都”的命令。
三都,即三桓在魯國最大的城邑,分別是季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邱邑和孟氏的成,三都,即相毀三都的城牆,使三植失去與公室相抗衡的根據地。問題是,三桓會輕易就範嗎?
孔丘找到了一個極好的突破口,據《左傳》記載叔孫不敢在世的時候,想立兒子州仇為繼承人是列(長)公的反。因這件事。州仇對公若藐很有意見,等到他繼承了家業,便命令那邑的馬正(主管軍事的官員)候犯殺掉掉公若藐。侯犯不願意,但又不想得罪大老闆,總是推說找不到機會侯犯不想系自已的直接領導,他手下的圍人(馬伕頭子)卻認為這是個上位的好機會,主動找到叔孫州仇說:“我拿著劍經過公若硫的衙門,他必必定會問這是誰的劍,我就說是您的。他必定感到驚奇,要求拿給他看看。我就裝作不懂規矩,將倒尖對著他遞過去,機刺殺他。
州仇說:“好啊!你如果做到了,我必重賞。人依計而行,拿著一把有意經過公若範的衙門。公若藐是識貨的人,看到馬伕頭子竟然拿著一把精光四溢的寶,果然問道:“這是誰的劍?園人說:“叔孫老爺的。”公若藐更加疑感:“他老人家的劍,怎麼會在你手裡?快拿過來給我看看。”圈人走上堂,順持寶遞過去。公若勃然變色,說:“你把我當成了吳王嗎?”吳王僚被專諸以魚腸刺殺,舉世皆知,公若藐此言,說明他已經意識到人這是意圖行刺自己。但是已經晚了,圍人聞言,急忙將劍送出,將公若刺了個透心涼。
侯犯聽說公若範被刺,知是叔孫州仇指使,一怒之下,在郈城扯起了反旗。叔孫州仇和仲孫何忌聯合出兵圍那,攻而不克。後來又請齊國出兵相助,仍然拿不下,由此亦可見郈邑建得何等堅固。
在軍事進攻不力的情況下,叔孫州仇將邑的工師(掌管工匠之
常)赤找來說:“郈邑叛亂,不僅僅是我叔孫氏之憂,也是魯國之
,你何去何從,看著辦吧!”
赤回答:“下臣何去何從,就在《揚之水》最後一章了
《揚之水》見於《詩經·唐風》、最後一章是:“揚之水,白石第系、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意思很明白,您的命今我聽到了,不敢告訴別人,孫州仇聽了,稽首相謝。
赤回到邑,對侯犯說:“郈城居於齊、魯之間,您現在背叛了魯國,又不投靠齊國,這樣是很危險的。長此以往,百姓擔驚受怕,遲早會造反。俗話說得好,背靠大樹好納涼,您何不請求歸順齊國?侯犯覺得有道理,於是派使者跟齊國聯絡。齊國使者來了之後,劉赤就在域中散佈謠言:“候犯將拿邑和齊侯交換土地,你們都將被遷到齊國去居住。”邑人一聽,要咱們背井離鄉,那不可能!於是吵吵嚷嚷,要去找候犯說理。赤又對侯犯說:“”鄉親們聽說您要投齊國,群情激憤,都不答應啊!”侯犯說:“那我我該怎麼辦?”赤說:您不如和齊候交換土地吧!齊侯一直想得到這片土地,好威脅魯國。
您如果願意交換,他一定會給你一片更大的土地。另外,請您多備盔甲,置於門內,以備萬一。”侯犯又答應了。幾天之後,齊國派了一隊人來檢視郈邑的土地。赤在城樓上看見了,派人到各條街道大喊:“齊軍來動遷啦!”對於華人來說,沒有比“動遷”兩個字更為可怕的了。郈邑的居民驚惶失措,紛紛擁到侯犯府上討說法,正好看見門內的盜甲,於是搶過來穿上,將侯犯圍在了門樓上,赤站在侯犯旁邊,拉開弓,裝作要向下射箭。侯犯將他攔住,說:“不要對自已人動武。你下去眼他們談判,讓他們放我一條生路。駟赤下去跟居民談判,大夥都同意讓侯犯離開。於是駰赤先行出城,侯犯跟隨其後。侯犯每出一門,人們就將它關上。到了外城的最後道域門,侯犯突然叫住駟赤說:“你穿著叔孫氏的盔甲出去,日後叔孫氏若是追究起責任來,華人擔當不起
駟赤說:“您放心,叔孫家波密的甲都有標誌,我不敢穿出來。您您看,這是我自己的。”侯犯說”你還是回去將那些盜甲點清楚再走走,主人家的東西,不要搞錯了數赤看著侯犯,只見他一平靜。不覺倍感折愧。他突然明白了犯已經看穿了自己的計謀。但又不忍心當面穿,於是用這種委婉的方式功自己留下。他想說點什麼,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只能朝著侯犯到地地,然後目送其離開透過這樣的手段,權孫州仇才將那收回來。孔敏銳地抓住這件事做文章,在朝會上說:“祖宗明確規定大夫的城池,周長不能超過百堆,現在三都全部超標,建得又大又固,不但成為國家的患,也成為眾(指三植)的憂患,如若再不拆除,亂的事情隨時可能再度發生,國家的利益受損,家族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請間,你們誰願意這樣嗎?
孔丘的話像重錘擊在季孫斯和叔孫州仇的心上,叔孫州仇剛遭受亂之苦,季孫斯同樣心有慼慼焉一一當年南之亂、起自費,陽虎之亂,費邑的公山不出力甚多,而且負隅兩抗最久,直到前年才轉攻克。費邑帶給季氏家族的麻煩委實不少會議討論的結果,是由孔丘的得意門生、季長的家室仲由負責督實施“墮三都”叔孫州仇主動拆毀了那邑的城牆,季孫斯將要標除費域牆的時候,遭到費邑人的反對。陽虎的餘黨公山不、叔孫氯帶一部分費人潛人曲阜,企圖發動政變。孔丘早有準備,安排三和魯定公進入季民的祖廟避,命令大夫申句須和樂帶兵討代振軍、曲的居民也拿武器幫助孔丘,將版軍趕出了曲單。
經過這件事後,費邑的城牆也被順利拆除。輪到成邑的時候,遇到了直正的問題。成的長官公放處父對種孫何忌說:“成邑是魯國的北大門,如果拆毀成固的域城,齊華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入侵魯國,對國家不利。而且成是孟氏家族的保障,沒有成起就沒有孟氏。您可以裝作不知道,反正我是不同意這件事。”神孫何忌本來就不願意,聽到公處父這麼說,果然就一隻眼閉一隻限、將皮球踢回給了孔丘這個時候,只能採取武力來解決了。同年十二月,魯定公親率大軍討線成邑,結果是”非克”。成太堅固了、如果不是自你除、外人很難攻得進來孔正最終也沒能標除成國三都”變成了”兩都”、給有些強人意。但是如果到他是百餘來的三開的一人、而威功地削弱了其中兩家,這樣的成猜已經算是很不錯阻三都”的第二年,孔五入。走到了的最麵點送年著天,魯定公命他以大司的身份代理率相時,各國不能一。而且動根大國在三專魯”之前,曾設有大宰,相當於宰相。三相興起之後,權力由公家轉向卿家,大宰這個崗位逐漸荒廢。孔丘“行攝相事”,見於《史記》的記載,估計也是魯定公不敢太朝激三桓,臨日時想出的一個職務。不管怎麼樣,孔丘現在可以名正言順地向全國發號施令,實現自己的抱負了。
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孔丘執政後,那張素來嚴肅的臉上,竟然時常出現了笑容。學生們見了,表示不理解:“您不是經常教育我們說君子大禍臨頭而面無懼色,升官發財而面無喜色”嗎?”孔丘的反應很快:“是這麼說的。但我不是還說過"君子高興是因為可以禮賢下士嗎?我現在代理宰相了,可以提拔很多人才,當然高興!”話雖如此,他執政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不是招賢納士,而是誅殺大夫少正卯。
少正,是周朝設立的官職。少正卯,有可能是以少正為氏的卯,也有可能是擔任少正的卵。據記載,少正卵在魯國是個頗有影響力的人物,經常在朝中和街頭巷尾議論孔丘的新政,對其其提出尖銳的批評。孔丘還在當大司寇的時候,就已經看他不順眼。等到孔丘大權在握,少正卯仍然不知道收效,結果惹來殺身之禍,而且被曝屍三日,以效尤。孔丘誅殺少正卵,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公案,最早見於《荀子》的記載: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卵。f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卵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盛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三曰言物而;四曰記而博;五日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手人,則不得於君子之,而少正卵兼有之。故居處足以狀成群,談足以飾那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染雄也,不可不珠也。是以湯尹請,文王止,周公叔,太公華生,管付裡乙產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界世同心,不可不也。詩曰,“心悄情。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這段古文不難看。孔量示少正的理由。一之,妖言惑眾”,《史記》估計也是以《子》為藍本,說孔丘“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
但是宋代大儒宋意認為此事不可信,理由是:《荀子》成書在孔丘死後百年,其間《國語》《左左傳》《莊子》等著著作均未提到此事,《論語》也沒有任何記載。試想,這麼重要的事情,為什麼連《左傳》都不記載呢?
孔丘究竟有沒有殺少正?
在《論語》的記載中,孔丘曾經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說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都是君子顧全大局,能夠容納不同意見;小人務求意見一致,但是各懷鬼胎,難以團結,以此看來,孔丘丘很寬容,不太可能因為少正卯說了不利於他的話,就動了殺心。孔丘還說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錢穆先生翻譯為:“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說明孔丘在學術上也應當是一個張寬容的人。這樣一位寬容的孔丘,怎麼可能一旦做了大官,就就採取非常殘暴的手段,將少正卯給殺了呢?如前所述,公開的理由是少正卯過多批評現數權,具有編動性和顏覆性,很有可能動搖了統治基礎。但間題是,少正卵的學問與官方的理論不一致,孔丘的學間也不過是秉承著幾百上千年前的周禮,根本沒有與時俱進,與當時官方的理論也不一致啊。要說批評現政權,孔丘更是批得頭頭是道,什麼“八侑舞於庭”,什麼“三家者《》徹初”,什麼“季氏旅於泰山”,全部被他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口誅筆伐,他在臺下的時候,對現政權的批判絕不可能亞於少正。因比孔丘殺少正明的公開理由。完全可以用在孔丘自己身上,讓人難以接受。
這一來,關於這一段歷史公案的真相。《荀子》中提到的原因就人生了。在本書作者看來來,關於少正卯被殺的真正原因,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其中內情怕只能有待於先秦史料的進一步發現和解讀了。
-
4 # 河岸詩心
儒家文化的源頭乃是“三代”:夏商周,特別是周禮。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周天子式微。欲挽救頹勢的周王室,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即恢復“周禮”。為此提出“禮樂教化”。
-
5 # 菩提路上13
1.源:與周初文王,周公,古公亶父等人的政治社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思想,集中體現在周禮上
2.孔子不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不是儒家思想的創者,是集大成者!
-
6 # 學而不才
據資料查詢,儒家並思想沒有固定的發源地!
儒家的發展是在夏、周時期逐步成型。由孔子理解、融合、闡述,由其弟子發揚光大進而影響社會而整合的思想學派。
而孔子的弟子來自各個諸侯國,山東曲阜作為孔子的誕生地,只是孔子死後的後期被推崇為儒家的聖地而已。
儒家思想是在吸收相容了春秋戰國時各家的思想之後,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積極宣傳推廣併發揚光大之後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
7 # 文刀沐子
儒從巫出,這話是孔二曰的。但嚴格說來,儒從覡出,覡從巫出。
當然,儒術最早的源頭還是巫術。要弄清巫是咋回事,先得弄清鬼神是咋回事,因為巫就是藉助鬼神來征服人的。
正如恩格斯所說:鬼神是夢境在現實世界裡的延伸。當人的智力進化到聯想和邏輯推理程度的時候,經驗的生理化,導致人的思維內容可以不依賴現實的感觀而獨立存在。這個既反映現實又獨立於現實的形而上學,就是人的主觀世界。
主觀世界的產生和完善,大大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但同時也產生了歪曲世界,歪曲事物的可能。
-
8 # 秦贏政商公
儒家文化缺爹少娘,沒事分庭抗禮,另立朝庭,造反行為,違法者,法治順應朝庭,扶植朝庭,不對抗合法也,儒家學習成為君子,缺少禽獸之能,法家學習禽獸,愛護禽獸,與禽獸打成一片,知根知底,保護自己也,儒家追求唯官之道爭名奪利,法家永遠誠信,五馬分屍秦人失信自甘受損退出政治舞臺,才有儒家,
-
9 # 種地的秀才
“儒”本是替奴隸主貴族相禮的知識分子,孔子青年時從事過這種職業。在“學在官府”崩壞的時代,辦私學、招門徒、傳六藝用以維護奴隸制,逐步形成一個儒家學派。
孔子以恢復西周奴隸制為己任,提倡禮制,正名分、嚴等級,崇尚德治教化,宣揚仁學,提出以仁為最高道德規範的德治主張。
孔子死後,儒家分化為很多流派,最重要的是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
戰國中期,孟子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繼承並改造了孔學,使之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他在孔子的仁學中輸入了新的內容,提出仁政,提倡發展生產,省刑法薄稅斂反對暴君汙力,講道德說仁義,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提出性善論,認為仁心人皆有之,為仁政、德治製造理論依據。
到了戰國末年,儒家進一步分化出荀氏一派的儒家。荀子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各家學說的得失成敗,進一步改造儒學,用法治補充德治,提出王霸並用,禮法雙行的思想,使之適應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需要。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經歷了曲折的道路,是舊的奴隸制走向崩壞,新的封建制成長的大變革時代的產物。
-
10 # 1357896雲壁
儒家產生的源頭,可上溯至堯舜禹時的“敬敷五教”,或可再上溯至三皇時伏羲氏的“易經”卦象。所謂“敬敷五教”,是說堯舜時,風氣不好,百姓不親,舜命契為司徒,(教育一類的官)以教化百姓。“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社會關係來實施教育。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五種主要的社會關係,稱“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存在,既是人的天性,有是自然之規律。順著人的天性,可以構建起道德倫理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可以建立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其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思想教育的核心內容,併成為幾千年社會主流價值觀。武王克商後,周公系統總結了前朝遺留文化,制定“周禮”。至孔子時,孔子繼承了周禮並加以修定,取其中基本用於教育,即所謂“禮,樂,射,御,書,術”。孔子為適應當時情況,一改從前教育以實踐為主的狀況,編書授徒,設立私學。即所謂孔子“修詩書,定禮樂”,改定“六經”。至此,孔子承上啟下,成為儒學的集大成者,奠定儒學數千年之根基。
回覆列表
一、第一源頭為周《禮》也。
二、孔子弟子著作《論語》進一步發揚了《禮》,使之得以延續發展和進一步使之規範,承前承後,成為萬代之宗,這是孔子及子弟成就了儒家的源脈。
三、《易》《中庸》《春秋》《詩經》等是儒家立宗和發展理論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