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牛哥1024
-
2 # 使用者2675025075020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複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佈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互動性
課堂師生互動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紮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準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透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遊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絡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隻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透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啟用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鐘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透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一、研讀課程標準——建構教學目標 “怎麼教”是以明確“教什麼”為前提的,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成功教學的基礎和關鍵,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教師探求教學目標的源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第一個步驟應該是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性質、理解課程理念、體會課程設計思路、明晰課程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根據課標建構每一課教學的具體目標(即“三維”目標)。 如教材“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一課的教學目標可設計為: 【課程標準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始皇帝”的來例;理解秦王朝集權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現形式(秦朝中央政權組織的構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的主要表現和作用);認識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過程與方法:學生模擬秦朝中央大臣們對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探究歷史事件發生以後對當時社會乃至整個中國歷史所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古代讚頌秦始皇的詩歌和秦朝“兵馬俑”等歷史圖片,感受秦朝初步實現統一的宏大氣象;透過秦朝始創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等內容,體會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和統一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秦王朝集權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徵。 難點: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徵和影響。 當前歷史教師對於教學目標的設計尚存在下列問題: 1.受“大綱時代”教學慣性的影響,不少教師仍習慣於脫離“課標”,直接依據教材和教參進行教學設計。還沒有真正由“教科書的執行者”轉變為“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穿新鞋走老路的還較為普遍。 2.面對課標那寥寥數語,有很多教師不知教學如何選點,無法控制教學的寬度和深度。教學目標的設計仍突出認知性目標,淺者要求達到講清知識,深者要求發展能力,其他的任務,或抽象、或附帶,並無真的地位,即使有,各種目標大多也未呈整合態。很少有教師能對每課的具體教學目標作稱職的分析和解讀,尤其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大多是乾乾巴巴的幾條,表述雷同,不見深度,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不少教師沒有認真關注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所使用的行為動詞,諸如瞭解、知道、列舉、說出……理解水平的,認識、說明、簡述、概述、理解、概括、比較、分析、探討……應用水平的,收集、編輯、調查、製作、討論、展覽、總結、評價……結果教學目標設計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過高,導致教學難度過大,背離了課標要求,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 教材是為了有效反映和傳遞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及所傳遞的資訊。現代教學論強調“不是教教材(課本),而是用教材(課本)”,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教材的性質。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資源(非唯一資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僅是依據),是“教學的工具”和教學的抓手。因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開始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必須確立新的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資源。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對於教材的創造性使用應注意下面幾點: 1.重視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教材被譽為教材群之“母港”,是教材系統中最為主要的“教材”,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教材是他們知識的最重要來源。從教材中尋找教學素材和例子對於教師來說是最為經濟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如“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教學特別難處理,第一,課程標準要求“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日本侵華的罪行太多了,應如何向學生介紹呢?我們的處理原則是面的展開、點的聚焦。在教學中先是依據教材概述日本侵華的主要罪行:①野蠻的軍事侵略和殘酷的暴行。②瘋狂的經濟掠奪。③推行奴化教育。④扶植傀儡政權奴役華人民。(依據人教版、人民版教材)然後選擇幾個點去展開。如野蠻的軍事侵略: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野蠻的暴行:南京大屠殺、日本關東軍 731 部隊、細菌戰和毒氣戰、日軍對解放區軍民的殘酷掃蕩等。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而忽視其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如結合人教版教材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有老師設計瞭如下探究性問題,這些問題能夠體現對學生學史過程與方法的培養和考查。問題一漫畫“冷戰”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合作和創新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動手創作能力等。情景設定 基本素材包括:三個人、一個喊話筒、一支消防水槍、一把雨傘。 基本要求 (1)必須要在畫面中顯示出與“冷戰”相關的主要內容:丘吉爾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蘇聯的反擊措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約組織。 (2)情景的設計必須要體現出美蘇冷戰過程中的對峙狀況。 (3)人物的描述或設計要明確的體現出個性特徵,讓人一目瞭然。(4)可以根據需要自主新增素材,但情景設定中提供的素材必須要使用。 (5)建議自由組合成 3 至 5 人的學習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創作。 (6)作業形式可以是詳細、準確的文字描述,也可以繪製成一幅漫畫(建議有一定繪畫能力的同學可嘗試) 作業評價:評價結果記入學生專題學習檔案。問題二 模擬會場 材料一 現有的軍事集團正在發展成為越來越強大的軍事、經濟、政治集團,根據邏輯和它們的相互關係的性質看來,必然不時引起國際關係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和平共處的原則,是代替“冷戰”和可能發生的全面核災禍的唯一辦法。因此這些原則——包括人民享有自決獨立和自由決定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權利——必須成為一切國際關係的唯一基礎。 ——《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1961.9) 材料二 我們有決心緊急地為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經濟秩序而努力,這種秩序將建立在所有國家的公正、主權平等、相互依靠、共同利益和相互合作的基礎上,而不問其經濟和政治制度如何,這種秩序將糾正不平等和非正義並且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有可能消除,並且保證目前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在和平正義中穩步地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 ——1974 年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透過的由“七十七國集團”起草的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 依據上述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設計一個簡要的會議發言稿,包括中心議題,議題的具體內涵及其成因,會議的意義。(不得超過 350 字) 問題三 我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基本要求(1)內容可以從一個歐洲人的夢想、一個 日本人的夢想、一個俄羅斯人的夢想、一個華人的夢想、一個非洲人的夢想中任選一個。(2)站在自己扮演角色的立場發表個人見解,不必受到傳統觀點的約束。 (3)形式:一篇不超過 5 分鐘的短小精悍的演說辭。 提示角度 歐洲人的夢想可以是對歐洲一體化問題的支援,也可以是反對;日本人的夢想可以是對美國說“不”,也可以是對過去罪行的認識和道歉,還可以是對歷史的歪曲和對軍國主義的讚揚;俄羅斯人的夢想可以是對過去輝煌的懷念,也可以是對民族衝突、恐怖災難的憂慮;華人的夢想可以是民族振興的自尊和自豪感;非洲人的夢想可以是對貧困、疾病、乾旱、落後和戰爭的悲痛和控訴,也可以是對民族和國家富強的期盼。評價方法 (1)評估結果記入專題學習檔案。 (2)挑選比較優秀的演說辭,由學生在課前即興演講。另外,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教師一直找不到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教學手段,我們在這一方面的探索是強調教師藉助於新教材豐富的歷史圖片來進行嘗試,實踐證明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如古代文物的精湛工藝、書畫雕塑作品的藝術魅力,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使是生花的妙筆也無法準確傳遞只有感官才能欣賞到的美。因此在講述中國古代文化成就時教師都會自覺地讓學生通過歷史圖片去聯想、去體悟、去感受那藝術的美。當我們看到學生被那一件件藝術作品深深吸引,驚歎不已,並因此心馳神往、浮想聯翩時,我想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的目標也就實現了。 3.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調整教材結構體系 教材結構體系的構建是影響教材功能發揮的重要因素,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為宗旨的教材,它的體系設計必然要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匹配,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實際教材編寫中,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進行教學,可能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了”,一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徐州市實行的是分層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就要有兩套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教學方案。如人民版材“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一課我市教師設計的兩套方案是: 方案一 完全依據教材的教學方案一、“六王畢、四海一” 1.秦滅六國,完成統一 2.秦朝疆域的擴大 (1)北方:北擊匈奴,奪河套,攻佔陰山地區等軍事要地,修築長城。 (2)南方:徵嶺南、開靈渠。(3)西南:在西南夷地區開道路,任官吏。 3.中華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二、“海內為郡縣” 1.關於郡縣與分封的爭議 2.郡縣等基層地方行政機構的設定 3.郡縣制設定的意義三、秦漢王朝的官僚機構 1.“皇帝”的由來 2.三公九卿 3.“朝議” 四、挾書律 1.焚書坑儒 2.“挾書律” 方案二依據課標和教材創生的提高方案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皇權的至高無上 (1)皇帝的由來 (2)皇權的至高無上 (3)皇帝制度的影響 2.秦朝的中央官僚機構 (1)“三公”和“九卿” (2)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和影響 3.秦朝的地方行政機構 (1)郡縣設定的歷史溯源 (2)秦朝廣置郡縣 (3)郡縣在歷史上的演變 (4)郡縣制度的歷史影響 4.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影響 (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含義 (2)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3)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評價和認識二、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1.奠定“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 2.政治制度建設影響後世。 郡縣制度的建立 文物法度的統一 馳道御道的開闢 兵器險阻的消除 傳統思想的控制 萬里長城的修築南北邊疆的開拓 3.民族融合加速,形成中華多元一體格局。 三、課程內容教學化——追求真實的課堂效果。課程內容的教學化是教學設計最為重要的一環,它是保證教學設計貼近課堂、貼近學生、貼近教學實際的重要保證。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把教材搬進教案,把教案搬進課堂、黑板;同時讓學生搬進筆記,搬進作業,作為標準搬進答案、搬進考卷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話、同共探究、共同發展的過程。教材內容教學化設計應是一種學案式設計,教師應注意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材內容教學化設計,應有學生“預習”方案的設計,透過預習引導學生去揭示問題、探索知識、發現規律。應有教師講解重點的設計,教師的講解應把握好“四個三”,一是“三度”(深度、廣度、密度),二是“三性”(基礎性、實用性、時代性),三是“三近”(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學科),四是“三易”(易混、易錯、易忽視)。學生訓練試題的設計,這些試題應具有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達成和能力的培養。如人教版專題一第 2 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可進行如下的教學化設計: 片斷一 至高無上的皇權 激疑: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皇帝”二字,提問學生面對這兩個字你能想到些什麼?(學生也許會想到故宮、秦始皇、電視劇《戲說乾隆》、電影《火燒圓明園》等。)你知道“皇帝”這一名詞是怎麼來的嗎? 探究:教師提供材料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問題: (1)秦統一後參與議帝號的主要有哪些人?(2)“皇帝”這一名稱是怎麼來的?秦始皇急於確定名號的目的何在?(3)在這次議帝號的過程中,秦王嬴政做了哪些決定? (4)你能談談皇帝這一名號的確立對後世有何影響嗎?片斷二 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激疑: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統一管理全國的政府。中央王朝“日理萬機”,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難以處理全部繁複的政務,必須選拔一些人才來輔助他。那麼他都設立了哪些官員來輔助自己呢? 探究:教師提供材料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 問題: (1)據材料指出秦朝在中央設定的主要官員“三公”的名稱及其職責。 (2)你能說出中央這些官員與皇帝的關係嗎?(3)有人認為秦代這些宰相和輔弼大臣的設定和運用,構成了中國重要的宰輔制度,並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你能說出秦朝宰輔制度的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嗎?片斷三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激疑:縣、鄉仍是今天的基層行政組織,你希望知道它的來 例嗎?你希望瞭解當時縣、鄉都有哪些幹部編制嗎?你想知道當時的縣太爺都有哪些權力嗎?探究 教師提供資料 材料一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材料二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為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東漢)班固《漢書》卷 19《百官公卿表》 問題: (1)秦統一之初,秦始皇為什麼圍繞地方行政制度設定展開一場討論?秦始皇為“求其寧息”最終同意在地方設定什麼行政機構?這一機構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2)秦朝在郡縣設定的主要官員有哪些?各負何責?在縣以下設定的主要行政機構有哪些?(3)從社會穩定與制度建設關係的角度談談你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