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看了崇禎大敗局,關於袁崇煥的說法也特地百度了一下各不相同。作為明末能力挽狂瀾的將領之一,到底是崇禎自毀長城,還是袁崇煥作死。
6
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袁崇煥在抗金守邊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寧遠大捷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和勇氣,更是值得後人敬仰。

    但是,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便身死,古今忠餒有誰知?”袁崇煥在被崇禎處死之前,他個人的不少舉動,也確實有通清叛國之嫌疑。這些也都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袁崇煥居然私斬大將毛文龍!要知道毛部駐守皮島,能夠干擾滿清的後方,就如同明朝架在滿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時刻牽制著八旗軍。而毛文龍的死,無疑為滿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好處;其次,他利用崇禎對自己的信任,到任後開始排斥異己,獨攬遼東軍政;最後,袁崇煥坐鎮遼東期間,與滿清之間的書信來往次數也有所增多。

    而所有這些舉措,事實上與之前他在崇禎面前,口口聲聲承諾的五年平遼計劃,是大相徑庭的。關鍵是到最後,遼事未平,倒是讓八旗再一次打到了京師城下。如此巨大的反差,換作誰當這個皇帝,都難免會對袁崇煥起殺心。

    更何況在明朝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袁崇煥當年居然還敢給皇帝開空頭支票,這點所產生的可怕後果,他為官多年應該不會不知道把!其實,等到他所承諾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煥橫豎都是一死。因此,在我個人看來,袁崇煥事實上完全有叛明降清的可能!

    而且,從他被處死後,京城百姓分食其肉這點看來,至少當時京中的百姓也是普遍認為,就是他帶清兵進抵京師的。

    然而,不管如何猜測都好,袁崇煥死之前都還沒有真的叛敵,這點也是事實!

    不過,從後來滿清對袁崇煥之忠義大書特書這一點上來看,其實也頗有可疑之處。在個人看來,滿清塑造袁崇煥的崇高形象,很可能是政治宣傳罷了。一來,能突顯自身對漢族英雄的敬佩,做個敬重忠良的樣子給漢人看;二來,又可以藉此來貶低崇禎,突顯他昏庸、自毀長城,進而達到抹黑和醜化明朝的目的;同時,也正好能說明明朝的滅亡,是不值得同情的,給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造勢!

  • 2 # 中國歷史探索者

    袁崇煥前期三件大事,寧遠之戰,丁卯之役,寧錦之役。

    寧遠之戰,天啟六年一月,總共三天,後金一看寧遠防守嚴密就沒硬來,試了一下,第三天屠殺了旁邊的覺華島後勤基地數萬人撤了。

    後金損失不大,檔案記載五百人,兩員低階軍官。明軍斬獲兩百七十,是滿桂抗命乘敵軍撤退時追擊獲得的,也就是城市防禦戰時後金損失只有二百多。對一個只有五六萬男丁的部落來說,幾百就是大數字了,所以他們退了。

    覺華島的防禦是袁崇煥命令的,就地防守不準撤退,天氣冷海面結冰,袁崇煥沒有料到。

    努爾哈赤受傷是胡扯了,之後半年多,東征西討都是親自出馬,沒養過一天傷,畢竟六十七歲了,撐不住,他的子孫除了乾隆都沒超過六十九,還都是當皇帝過好日子的。

    總的來說,寧遠之戰的表現還行,他出名了,被提拔遼東巡撫,負責山海關外的所有軍政。

    丁卯之役,天啟七年一月至四月。戰前,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派人弔唁努爾哈赤,他稱議和用間。皇太極進攻毛文龍和北韓,袁崇煥乘機搶修大小淩河,錦州等前線要塞。他違抗朝庭的命令,既不攻擊後金牽制,也不對毛文龍和北韓提供任何支援。他的戰略部署是“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功夫”,這些堡壘基本構築搶修完成。

    丁卯之戰結束緊接就是寧錦之戰,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回過頭,藉口袁崇煥不守信,在越境築堡壘,發動寧錦之戰。關寧軍二十座要塞立刻丟了十七座,只剩下寧遠錦州大幅堡三個。後金搶割了明軍數千傾軍屯糧食,把二萬多關寧軍抓回去做了包衣(大淩河一城就有四千關寧軍不戰而降)。

    皇太極圍困錦州,朝庭要袁崇煥派兵救援,袁崇煥東拉西扯拿不出辦法,一會兒說“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衝夷營,如楊素用寡法”,一會兒又說“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警其營”,再一會兒又說派“師東出而抄其後”,或是又要遣蒙古部落“從北入援,無所不用其力”。最後實在沒辦法就要挾朝庭,要領薊州兵與關寧軍一起去赴死,並對朝庭明說,現在只能守,錦州沒救了守不住。沒想到趙率教守住了,這就很尷尬。

    在這次戰爭中,關內滿桂領一萬精銳支援負責關外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出力很多。後金撤退時,滿桂抗命出擊後金的收糧隊得到兩百級就是明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全部斬獲,滿桂甚至領兩千兵去支援錦州(留八千給袁崇煥守寧遠),結果功勞都被袁崇煥剝奪了,兩人戰後因這兩百級斬獲徹底翻臉。

    寧錦之戰造成袁崇煥的總體戰略破產,他的“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工夫”成了空話,援也援不了,頂也頂不住。加上不救北韓,不救東江鎮,不救錦州,於是戰後被免職。

    天啟七年八月,天啟皇帝駕崩,崇禎即位。

    崇禎元年七月,著名的平臺問對,袁崇煥獲得薊遼督師。他到遼東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獲得東江鎮的糧餉支配權,斷東江鎮後勤餓死無數,同時與皇太極再次議和。

    崇禎二年三月頂著朝庭賣軍糧給後金屬下喀喇沁諸部落。該部崇禎元年與後金結盟打察哈爾部,崇禎二年初又被後金正式收編,定國制和軍制,後金入關就駐紮喀喇沁喀喇城。那些糧食順道成了後金軍糧,所以資助強盜,指資助後金。特別指出喀喇沁聯合後金和察哈爾作戰,已經被滿桂和張鳳翼獲悉,也就是朝庭知道喀喇沁投靠後金,所以下旨來問。袁崇煥先是說哈刺懼三十六家未與奴通。後又答覆“也給他們打了招呼,不許和奴通”就是一句警告,根本沒用。崇禎許其賑濟,也就是按人數救濟定時定量賣,禁止公開市買。袁崇煥不聽,一直賣到自己倉庫空了。

    崇禎二年六月,殺毛文龍。袁崇煥與後金私下議和,為此殺毛文龍。即使是為袁崇煥洗白的滿清明史,也承認這一點。袁崇煥與後金的議和朝庭和皇帝不知道,他私下寫信給兩個大臣探口風,對方不敢明確答應,沒他的膽子,事後也第一時間把他賣了,洗乾淨自己。毛文龍難民軍隊戰鬥力不強,但仇恨深死纏爛打,但對敵人有很強的牽制作用。努爾哈赤曾曰:“文龍在,吾不得勞師遠征,恐家中婦孺不寧。”滿金大臣認為“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最好的是雙方還有血仇,後金殺光了毛文龍全族,毛文龍挖了努爾哈赤祖墳,雙方絕不可能停戰。

    崇禎二年十一月,皇太極繞蒙古入關。劉策在薊門堵住了後金,結果被袁崇煥調回密雲,尤世威被從通州調到昌平。關寧軍援軍兩萬多,其中核心騎兵九千,袁崇煥分散關寧軍步兵到各地,只留騎兵在薊州城內。玉田蔡裕及龔彰部關寧軍步兵3千,豐潤參將鄒宗武部關寧軍步兵2千,永平關寧軍步兵參將楊春部3千並遊擊鍾宇部(數量不詳),遷安遊擊滿庫部關寧軍步兵2千,建昌劉鎮華關寧軍步兵2千。其他當地援軍,總督劉策部回密雲,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祿。幾乎處處分散,結果造成關鍵要道薊門和薊州城本身兵力空虛,連出城都不敢,對手大搖大擺過去了。後面的通州也沒軍隊,這條最重要的防線廢了。

    崇禎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袁崇煥躲城裡看著敵人經過,然後沒有追擊,而是繞了個大V字路線,路程翻一倍,避開後金行進路線提前三天到北京。袁崇煥到了北京堅請入城,明朝土木堡之變,救國英雄于謙規定,所有援兵必須背靠城門駐防,即容易內外支援補充,又激發軍隊戰鬥意志。袁崇煥一路上逛來逛去一仗未打,肯定不能進城。同時滿桂一路和後金糾纏打到北京,軍隊基本都打殘了,崇禎破例讓他進翁城紮營過一晚。袁崇煥潛攜用來和後金談判溝通的喇嘛,並且在朝庭上嚇唬皇帝和大臣逼朝庭議和。

    崇禎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廣渠門之戰,對手是一千後金白甲加兩千蒙古人,他是關寧軍加京營兩萬人,結果關寧軍左路將領逃跑引起崩潰,被幾路擊穿到城壕,差點完蛋。同一時間,皇太極領主力在德勝門打滿桂,滿桂戰敗向關寧軍靠攏,被誤傷。之後,關寧軍再也沒有打過,移營左安門,避開敵人再也不打了,皇帝幾次催促都沒用。所謂左安門大捷,沒有任何記載。

    崇禎二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煥下獄。審訊八個月。

    崇禎二年八月被處死。

    他的罪名“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明明白白,沒有什麼虛假的。

    袁崇煥的這一系列事情過於離譜,死刑是沒什麼意外的,放到今天也一樣。例如美帝透過北韓半島入侵,某將領下軍令狀獲前線軍隊總指揮權,然後卻與美帝私下議和,為此殺自家將領示誠意,還賣軍需給美帝的打手南韓,對方入境後不阻攔不戰鬥,調開防守關鍵要道的軍隊,自己帶軍隊繞路回首都,最後美帝軍隊到首都門口了。一句話死定了,什麼理由都沒用。

    創建於2018.5.24

  • 3 # 璽言春秋

    袁崇煥,有人認為他是岳飛第二;有人認為他死有餘辜;有人認為他是國之依仗;有人認為他誤國誤民;有人認為他是英雄;有人認為他言過其實……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得真正的袁崇煥被我們看到的無數他的影子遮蔽了起來,現在的我們只能尋著歷史的蛛絲馬跡去探尋那個真實的袁崇煥。

    為人慷慨負膽略,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首先我們看到了一個性格豪爽的袁崇煥。在那個其他官員像躲瘟神一般躲遼東的時候,袁崇煥卻毫不避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有邊才。更令人佩服其膽略的是袁督師自己找著去遼東前線的。以此看來質疑袁崇煥忠誠問題的可以打消疑慮了,畢竟誰閒著沒事找著上前線去投敵?

    崇煥即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

    一介文官,赤膽忠心,夜行虎豹荊棘中抵達前線。不僅將士壯其膽,現在的我們只是讀讀這寥寥數字就能感受到他那慷慨膽氣。無外乎‘將士樂為盡力’。

    在晉深倚重之,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

    這就有點情商不夠了,上司倚重你,你卻連陽奉陰違都不願意。你可以說他正直,也可以說他目中無人,或者是他只願意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想想他督師薊遼後,清軍入侵,恩師孫承宗寫信告訴他讓他把清軍擋在離京城遠一點的地方,可他就是不聽,非得憑堅城,用大炮,最後搞的民不聊生,官不聊生(京官的土地財產都京城之外清軍劫掠同樣令他們損失慘重)。最後不明不白的搞了個勾結敵寇的罪名。

    崇煥嘗核虛伍,立斬一校。承宗怒曰‘監軍可專殺耶?’,崇煥頓首謝。

    看來私斬毛帥這事早有前科。這裡我們也看到了袁崇煥跋扈的一面和容易頭腦發熱,做事不考慮後果。試想軍中有軍規,朝中有《大明律》。即使發現有不法事,不經過任何人就能立斬,專殺;那這軍隊是大明的軍隊還是你自己家的,如此行事置朝廷於何地?

    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勞績大著。

    應該說袁崇煥確實是少有的‘邊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穩定了遼東局勢,擊退了努爾哈赤的進攻。正如後來抗戰時期的平型關一樣,這種成功的意義要遠比消滅多少敵人大的多,因為他給了人們希望。

    崇煥既解圍,志漸驕,與桂不協。

    志驕,這是袁崇煥最大的缺點。不遵法度,不團結同僚。在他的眼裡要不就服從他做他的屬下,要不就哪遠去哪。

    兵不利野戰,只有憑堅城,用大炮一策。

    應該說袁崇煥對當時的形勢看的很清楚,薩爾滸集兵十二萬,王化貞集兵十六萬,袁應泰集兵十三萬,最後喪師失地關外只餘袁崇煥在寧遠堅守。他清醒的認識到要憑當時的衛所兵跟戰力強盛的後金軍交戰是沒有勝算的,只能憑藉堡壘層層推進。(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

    看到這每一個影子,我們就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袁崇煥。

    他死的一點也不冤,不經朝廷,擅殺大將已是死罪。更不用說崇禎將其下獄後,祖大壽領軍譁變,皇帝、高官輪流勸說都不管用,見到獄中袁督師的一紙書信就哭著回去了。有此兩點就註定了袁崇煥不得善終。(這都忍了,那這天下是姓朱還是姓袁?)

    他想把遼東變成他的私人領地,想把關寧軍變成袁家軍。在這裡只有對他的絕對服從,任何阻礙他的因素都會被他清除掉。在這裡他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只服從自己認為正確的命令。雖然這有他吸取熊廷弼,袁應泰教訓的因素;雖然這就當時的形勢來說比較有利於對抗後金,但這卻造成了一種事實上的軍閥化、藩鎮化。這是當時的明中央朝廷和官員們所不能容忍的。(當為了復遼,崇禎就忍了,你可以說他政治幼稚也可以說他政治成熟)

    先不去考慮他到底能不能完成五年復遼的鴻願。有一點我們要清楚,那就是整個關寧軍敬佩他,服從他。因為在他的感染下,關寧軍也將忠義刻在自己的心裡;在他的帶領下,關寧軍能看到希望,勝利的希望。七尺男兒,誰願苟且偷生,誰願在敵人的皮鞭下當牛做馬?袁崇煥的作用就在於,他在整個關寧軍才是一個整體,只有他才能將他們凝聚起來如臂指使。而這樣的將領也是後來的明軍面對清軍所最為缺乏的。也就是說有他遼東問題不可能立即解決,但沒他問題只能越來越糟。

    寫到這裡我明白了,他所做的一切都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平遼。為了這個目標他做事不計後果,不管以後朝廷如何對他,只管是對是錯、有效與否。他膽大包天,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眼裡不揉沙子,不是他的屬下就是他的敵人。他不得善終雖是意外(被捲入黨爭),但卻又是必然。

    最後就用這首詩作為結尾吧!我認為這就是真實的袁崇煥: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 4 # 智者說歷史

    關於袁崇煥,我們先來看一下原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對他的評價:“袁崇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英雄,我們岳飛、袁崇煥都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褒有貶,經歷坎坷,但是最終一條,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是公正的”。可以肯定的說,袁崇煥在歷史上就是一位英勇善戰的民族英雄。

    我們先來看一下袁崇煥的簡要生平:袁崇煥,廣東東莞人,明朝末年薊遼督師,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生於1584年,死於1630年,年僅46歲。袁崇煥的發跡,源於其第一個人生貴人孫承宗,孫承宗何許人?孫承宗乃是明憙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著名的文壇領袖,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毛遂自薦到遼東邊關任職,就在這期間,他得到了鎮守遼東的孫承宗的器重,委任他鎮守寧遠,袁崇煥不負眾望,在後來與清軍的戰鬥中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1625年,袁崇煥的恩師孫承宗被罷免官職,但是由於袁崇煥此時戰功顯赫,所以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因為抗清有功受到更大重用,功勞大了有時候人就容易找不到北,袁崇煥也不例外,在取得寧遠大捷後,袁崇煥變得驕橫跋扈起來,甚至與當時的大將滿桂鬧不和,袁崇煥要求將滿桂調離,朝廷剛開始是向著袁崇煥的,答應調離滿桂,但是後來經略王之臣也上書請求留下滿桂,袁崇煥認為王之臣故意和自己過不去,於是又和王之臣鬧起了彆扭,朝廷一看這樣不行,容易渙散軍心,乾脆就把這兩個人分開了,袁崇煥守關外,王之臣守關內,這才讓軍心穩定下來。在寧錦之戰後,袁崇煥受到魏忠賢黨羽的陷害,憤而辭官回家,王之臣又捲土重來,替代袁崇煥鎮守遼東邊關。

    1627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即位,這個人就是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崇禎皇帝設計除去了大奸臣魏忠賢,袁崇煥又得以東山再起,重用為兵部尚書,可以說,崇禎皇帝給了袁崇煥最大的信任,但是他卻不知道危險已悄悄降臨,1629年,皇太極率數十萬大軍進攻,朱由檢全權委託袁崇煥統領指揮各路兵馬抵抗清軍,但是清軍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強,遵化、三屯營先後被清軍攻破,清軍越過薊州直逼京城,後經殊死搏鬥,終將清軍打敗撤退。此時,恐懼的崇禎皇帝犯渾了,他聽信讒言,斷定袁崇煥和清軍密謀後故意放清軍入關,可憐的袁崇煥倒黴了,1630年8月,一代名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流放千里,英雄隕落。從此明朝加速了滅亡的歷程,僅僅14年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同樣可憐的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年僅34歲,當他站在煤山那棵歪脖子樹下的時候,不知道他是否後悔自己當年錯殺了袁崇煥。

  • 5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歷史上五馬分屍的悲慘結局

    而明思宗朱由檢卻是一個昏君。史書上說他:“有志振社和,又素自用,生性多疑。”不信人,又好自負,喜臣子阿諛奉承他,這樣的君主很容易被臣子所騙而上當。因此,像袁崇煥這種性率直又忠梗的大將是很難與朱由檢這樣的皇帝同在一條船上的,悲劇的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古代那些軍事大家之所以能立功疆場,最終拜相封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遇上了明君,如果遇上昏君,不要說立功,能保住腦袋已屬萬幸。後金首領努爾哈赤中了袁崇煥的大炮而死,死前對兒子皇太極說:“袁崇煥乃吾之勁敵,爾當慎之。”也確實如此,自從袁崇煥鎮守遼東山海關後,北方相安無事,後金雖發動過幾次攻勢,也未佔到便宜。因此,袁崇煥對於皇太極來說,是一顆卡在喉嚨裡的硬核。皇太極見攻不下袁崇煥的防線,就想誘降,答應事成之後,許以高官厚祿。

    袁崇煥一見後金使者,大怒:“爾金狗敢誘降?我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要殺後金使者,部下勸他,說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袁崇煥道:“斬使以示威。”說完,把後金使者的人頭砍下,懸掛在城牆上。皇太極得知後,大恨之,並死了誘降之心。

    皇太極見從山海關的正面攻不破明軍的防線,就採取大遷回的戰略,避開山海關,繞道千里蒙古大草原,從喜峰口南下,直撲北京,即使不推翻明王朝,也要從心理上給對方以雷霆般的打擊。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親率後金軍數十萬之眾,繞道古北口襲入長城內,進佔遵化等地,然後越葡州而西,騷擾通化,進圍北京。此時的明王朝已成為一個空殼,主力部隊不是被調去打李自成,就是調入遼東防守後金。在後金的強大攻勢下,巡撫王元雜、總兵朱國彥戰死,形勢萬分危急。這時,朱由檢只好命令在遼東的袁崇煥火速回京護駕。袁崇煥接詔後,星夜率軍馳入京城,與皇太極大戰十幾場。皇太極不支,只好北撤蒙古。走時,沿途放火燒了一些民房,搶掠了一些物資,並攜走了一些明太監及宮女。

    皇太極在北京又遇上了勁敵袁崇煥,心裡很不舒服:“好個袁崇煥,又使我功虧一貧。”這時,他的軍師範文程對他說:“下勿憂,殺袁崇煥只在眼前。”並在皇太極耳邊嘀咕半天,要他如此如此,皇太極一聽,面露喜色,不住地點頭。

    於是,皇太極把抓到的兩個明朝官官各押一處,有意放鬆看管。同時,讓下人故意議論袁崇煥很快就要投降後金的情況。一個叫楊春的宣官聽到此後,不知是計,喜不自禁,以為可以立一大功了。他連夜逃回北京,向崇禎皇帝報告了袁崇煥將要與後金作城下之盟重要的情報。

    這本是皇太極的反間計,想借崇禎皇帝之手除掉自己的勁敵,而且實施也非常整足,稍有頭腦的人一眼就可瞧穿。

    但就是這麼一個圈套卻在明王朝內部掀起軒然大波。魏忠賢的餘黨王永傑、高捷等人乘機向皇帝告了袁崇煥兩條大罪:裡通外國和目無君上,擅殺大將以立威,別有圖謀。並且為了加重告狀的說服力和可信程度,還把袁崇煥向皇帝的上疏和工作上的某些失誤也拿來作為證據。

    事情是這樣的:明贏宗時,袁崇煥接手遼東防務。針對敵我雙方情況,金軍沒有大舉進攻,而明軍也需要時間調整戰略,加強防務。此時如果後金想議和,明軍可以與後金談判以爭取時間,加強防務,為大戰作好準備。主意已定,袁崇煥就上書明贏宗。可此奏一出,朝中譁然。尤其是魏忠賢的闡黨更是攻擊迭起,說袁崇煥裡通外國,想與後金作城下之盟,是投敵,要彈幼他。可明嘉宗保了他:“和與戰,是將軍分內事,他能與關坦明心跡,忠殊可佳,何來的投敵?”說明明贏宗的頭腦還是清醒的。

    其次是關於擅殺大將以立威的罪

    名。朱由檢上臺後,為了鼓勵袁崇煥,讓他放手去幹,就特賜尚方寶劍,遇事可先斬後奏。其實,這是一種榮譽,不是權力。可袁崇煥不這麼想,他認為既是皇上賜的特權,為了國家就應大膽使用有一次,袁崇煥獲悉據兵鎮守渤海東江島上的總兵毛文龍貪汙軍響、廣招商貫販賣鴉片、強佔民女,致使部隊戰鬥力下降,屢敗於金兵,民憤很大。袁崇煥為了整肅軍紀,提高戰鬥力,在東江島視察時,就把毛文龍抓起來,宣佈了十二條大罪,然後抽出尚方寶劍,把毛文龍當眾砍了。事後,袁崇煥上報朝廷,自請處崇禎帝心裡想:這小子真敢幹,要他先斬後奏,果然有侍無恐。但人已死了,只好表面上安慰袁崇煥幾句,但心裡已對他很不滿意。袁崇煥的這種做法與崇禎帝剛復自用的個性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他認為袁崇煥這樣做是逆君行為。

    果然,朱由檢聽了官官的情況彙報,看了魏黨的上疏,認為此事不簡單,事出必有因。同時,他把袁崇煥前後所作所為連貫起來分析,認為這種可能性並不是沒有,而且明朝多難,後金勢大,人都想求富貴。因此,不趁早下手,就悔之晚矣。於是,朱由檢下詔要袁崇煥進京朝見,然後趁機把他打入大牢。

    其實,魏黨構陷袁崇煥的這兩條罪都不能成立:上疏與後金議和是袁崇煥作為邊關大將向皇帝彙報工作和提建議,是正常的組織程式,何來的投敵?其次,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從程式上說確是有失誤,斬殺將軍之事權應由皇帝定決。可毛文龍並不是沒有可殺之罪,而且朱由檢又給了袁崇煥這個權力,為了軍情的需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煥也無可厚非。但是,袁崇煥是與昏君共事,是為垂死的王朝出力,一切都在不正常的關係下運作,所以,他越忠直,給人抓的把柄就越多,罪惡就越大。

    按《大明律》:通敵與逆君是十惡不救的大罪,到此時,袁崇煥就是渾身是嘴也不能分辯了,結果他終被昏君及奸黨送上了斷頭臺。臨刑那天,袁崇煥痛呼冤枉。劍子手見他說話,就用刀在他嘴裡一刻,頓時鮮血直噴。然後,劍子手根據崇禎帝的命令,對袁崇煥實施酷刑,一代忠於國家的戰將就這樣悲慘地五馬分屍了。

    袁崇煥死後,遼東再也沒有人能抵擋皇太極的進攻了。可以這樣假設:如果不殺袁崇煥,那麼山海關可以固若金湯,明王朝則可集中全力打擊李自成。

    同時也就不會有李自成進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之舉了。所以,《明史·袁崇煥傳》裡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清王朝內務府公佈的皇太極的反間計真相,天下人才知道袁崇煥是冤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晴雯揭露襲人醜事,賈寶玉氣急攆人,襲人為何跪求賈寶玉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