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新7

    主要原因:脾胃不好。一,消化功能不好? 胃病患者的常見舌象為:   薄白苔———病初起,病輕淺,胃氣未傷;   舌苔由薄變厚,顏色由白漸有點黃色,舌邊舌尖由淡紅變紅,而且舌邊有齒印———病情加重,提示消化不良、胃腸積滯有宿食等;   舌苔由白變黃,舌邊尖紅———有熱象;   舌苔由黃變棕,或者由棕變黑,而且乾燥少津,舌邊尖變深紅———熱盛,多伴大便乾結;   舌苔白厚膩,舌表面有一層白黏液———痰溼;   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痰熱;   舌邊尖紅絳色,甚至變紫色———痰濁血淤;   舌紅無苔,舌面光滑如鏡———胃陰虛;   舌苔光剝,舌質淡———氣陰兩虛。   根據以上不同的舌象表現,再結合聞、問、切等其他診斷手法,中醫就可做出綜合分析,進行個體化的辨證施治。    可以自己調養的異常舌象     舌苔厚、有口氣一個人如果常年舌苔很厚,而且有口氣,一般說明胃有點小問題。如果目前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可先從飲食起居調養入手。保持生活規律,情 志舒暢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膩、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菸。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異常舌苔和口氣有望自愈。     舌苔發黑、黏膩如果僅見這種異常舌苔而舌邊尖呈正常的淡紅色,且無其他明顯不適,有時屬於“染色”現象。患者可能食用了某些著色食物,或服用了某些藥 物。比如服“麗珠得樂”,即可出現黑苔,而且大便亦發黑;服用抗生素,有時亦可出現黑苔。以上情況不屬病態,不必緊張。但平時胃病較重的患者觀察到黑苔就 要警惕,如果舌邊尖呈深紅色,甚至發青發紫,說明病情加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舌苔花剝有的人舌面上的舌苔出現不規則的一塊塊“地圖樣”改變,有的地方有薄苔,有的地方光滑無苔,這叫“地圖舌”。此類舌象者如無任何不適感覺,多屬 生理性改變,不需治療。如果長期有胃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前從未見這樣的舌象,出現“地圖舌”則多屬陰虛表現,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可喝西洋參茶(每天9 克,沸水沖泡,頻飲)促進自愈。    舌頭有裂紋還有的人舌面上出現許多“裂紋”,多數無舌苔,稱“裂紋舌”,如無不適感,亦屬生理性的,不需治療,如在重病後出現裂紋舌,舌紅無苔,且有不適感,亦屬陰虛,需配合藥物治療。    舌邊有齒印有的人身軀肥大,舌體也胖大,舌邊有齒印,舌苔薄白,如無明顯不適,則屬太胖的緣故。中醫理論認為“胖人多痰溼”,胖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相對不足,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出現障礙。這些人要少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 清淡食物,適當運動。如果舌苔白厚膩,舌邊有齒印,不欲飲食,腹脹滿,便溏薄,則屬痰溼過盛,在進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時應配合藥物治療。     舌紅、苔厚、便秘有的人幾天不解大便,口臭、舌苔厚、舌邊尖紅、尿黃,此屬胃火盛。胃中火熱內盛,濁氣上逆、燻蒸口舌,故出現口臭、舌苔發黃、熱傷津 液、腸道失潤,故出現大便乾結。此時可服用大黃、黃連、黃芩、山梔之類中藥清熱瀉火,在飲食上需忌酒、忌食辛辣熱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多吃蔬菜、水果 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舌象    以下三位胃鏡診斷同為“胃竇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舌象表現完全不同,症狀和中醫診斷也不同,治療原則和用藥當然也各異,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所在。   一、舌象:舌苔薄白,舌質淡紫,舌尖瘀點   症狀:上腹部隱痛反覆發作,喜熱怕冷,泛吐清水   診斷:脾胃虛寒   二、舌象:舌苔黃厚,舌根部灰黑,舌邊尖暗紅色   症狀:上腹部疼痛,痛有定處,食後加重   診斷:胃中痰熱夾瘀   三、舌象:舌苔薄白微黃,舌中、舌前部苔剝,舌紅少津   症狀:上腹部隱痛,不思飲食,口乾舌燥   診斷:胃陰不足 二,舌苔厚膩,發白,胃酸反胃 長期舌苔厚膩,發白,最近出現胃泛酸反胃,食慾下降的症狀,有什麼中成藥可以減緩症狀?胃鏡已經做過沒什麼,頂多就是個淺表性胃炎。但是本人有心臟病家族史,心跳過緩,血迴圈不佳,經常性胸悶,血壓到還是正常。醫生建議是儘量平緩運動。曾經有中醫說屬於陰虛陽抗狀態。能吃香砂養胃丸調養嗎?希望得到解答。 吃香砂養胃丸你要臨時吃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陰虛陽亢,就不可常吃了.你這個問題還是喝湯藥會更好,! 胃的結構   胃是人體消化道中最寬大的部分,位於左上腹,像一個有彈性的口袋,上端連著食道,下端接十二指腸。連線食管的入口處稱為賁門,接十二指腸的出口處叫幽門。在幽門處有環形增厚的肌肉稱為幽門括約肌。胃的結構分為胃底、胃體和胃竇三部分,胃有前後兩壁,還有上下兩彎,較短的上邊是胃小彎,較長的下邊是胃大彎。胃小彎和幽門部都是潰瘍病的好發部位,十二指腸緊接幽門,它的長度與十二個手指的寬度基本相同,故稱為十二指腸。   胃壁的組成   胃壁共分四層,自內向外依次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   ( 1 )粘膜層:即胃壁的最內層,它由表層上皮、粘膜、肌和肌間組織構成,厚約 0.5~ 0.7 毫米 。粘膜肌由二束平滑肌纖維組成。表層上皮下面為腺體和固有膜,含有結締組織基質、漿細胞、淋巴細胞、少數嗜酸細胞、肥大細胞以及神經和血管。用胃鏡觀察胃粘膜為微紅的橙黃色,並且有閃光。在空腹時,粘膜形成許多皺襞。當胃被食物充滿後,皺襞即變為低平或全部消失。胃粘膜被許多縱橫溝分成若干小塊,稱為胃區。每區有許多小窩,叫胃小凹,胃腺即開口於胃小凹的底部。胃大約有 300 多萬個胃小凹,一個胃小凹底部有 3~5 條胃腺共同開口。   臨床上,胃粘膜皺襞的改變,常表示有病變的發生。胃腺是胃粘膜上皮向結締組織中深入凹陷而形成的,分泌胃液的腺體有 3 種,即賁門腺、胃底腺和幽門腺。賁門腺位於食管~胃交界處的胃粘膜內,腺體由含有粘液的分泌細胞組成;胃底腺位於胃底和胃體的粘膜,腺體的細胞主要有主細胞、壁細胞和頸粘液細胞 3 種;幽門腺位於胃竇的粘膜,幾乎全是粘液細胞,幽門腺只分泌鹼性粘液。   胃小彎、幽門部的粘膜較平滑,神經分佈豐富,是酸性食糜必經之路,易受機械損傷及胃酸消化酶的作用,所以易發生潰瘍。   ( 2 )粘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和彈力纖維組成,起緩衝作用。當胃擴張或蠕動時,粘膜可伴隨這種活動而伸展或移位。此層含有較大的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胃粘膜炎或粘膜癌時可經粘膜下層擴散。   ( 3 )肌層:胃壁的肌層很發達,由三層平滑肌組成,外層為縱形肌,以大彎和小彎部分較發達;中層為環形肌,在賁門和幽門處變得很厚,形成賁門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內層為斜形肌,由賁門左側沿胃底向胃體方向進行,以下漸漸分散變薄,以至不見。在環形肌與縱形肌之間,含有肌層神經叢。胃的各種生理運動主要靠肌層來完成。   ( 4 )漿膜層:胃壁的漿膜層是胃的外膜,實際上是腹膜覆蓋在胃表面的部分。其覆蓋主要是在胃的前上面和後下面,並在胃小彎和胃大彎處分別組成小網膜和大網膜。   胃液的構成   胃液是由胃腺內多種細胞所分泌的混合液,其中包括鹽酸(即胃酸)、鈉和鉀的氯化物、粘液、消化酶、內因子、血型物質和非壁細胞來源的鹼性溶液,含水量約佔 91%~97% 。   胃液中的鹽酸能殺滅隨食物進入胃中的細菌。鹽酸進入小腸後,可刺激腸液、胰液、膽汁的分泌。鹽酸又能提供胃蛋白酶發揮作用的酸性環境,使胃蛋白酶元變成胃蛋白酶,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當鹽酸,即胃酸不足時,胃蛋白酶的作用受到影響。   消化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酶,它能使蛋白質水解成際、腖和其他短肽鏈,便於吸收。   胃液中的內因子可與飲食中的維生素 B1 結合成複合體在末端迴腸吸收。   胃液中的粘液可以保護胃粘膜免受機械性的損害。 胃的疾病   所謂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噯氣、返酸,甚至噁心、嘔吐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複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    此外,有些鄰近臟器的疾病也可引起“胃病”的表現,如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一般來說,臨床上所說的胃病是對病在胃、表現在胃部的疾病的泛稱,當然同時也包括十二指腸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等。   胃病的一般區分   1 、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特症是腹脹、打嗝、燒心、返酸等,上腹疼痛一般為飯後痛。若不小心受涼或吃冷、硬、辛辣食物,病情會加重或復發。    2 、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特症是上腹憋脹、胃痛,不想吃東西,消瘦,沒精神、貧血等。治療的關鍵是控制病情,還必須防止轉為胃癌。    3 、胃潰瘍主要特症是上腹部節律性的反覆疼痛,常伴有暖氣、返酸、灼熱等感覺,甚至還有噁心、嘔吐、嘔血、便血。一般為飯後疼(俗稱“飽脹痛”),疼痛能持續 1 、 2 個小時,此症狀可延續幾天甚至更長。    4 、十二指腸潰瘍主要特症是上腹疼痛、返酸等。一般為空腹痛或飢餓痛,而且經常夜間痛,睡眠不好,可導致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治療關鍵是減少夜間疼痛,防止復發。   胃病常見的十種症狀   胃痛:有時飯前痛,有時飯後痛,有的人在半夜三更胃痛。胃痛的感覺可能不是劇痛,而是鈍痛、壓痛或者是悶痛,胃痛的部位在心臟部位以下至肚之間。    胃脹:感到胃部發脹,食物不消化,或者有脹氣的感覺,胃口堵,食物下不去。    反酸:胃酸過多,經常反酸,有胃酸從胃裡泛起或滿上來的感覺。    燒心:胃粘膜充血、胃酸過多,均會造成燒心的感覺,主要是胃部灼熱、發燒的感覺。      噁心嘔吐: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噁心等症狀,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噁心嘔吐表現得更為突出。    胃寒:許多胃病患者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胃就疼痛、拉肚子。    食慾不振:沒有食慾,吃不下,或看到食物,想吃又不敢吃。    無精打采、氣色差、睡眠差:胃病患者往往面帶病容,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香,工作效率下降,對生活失去信心,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消瘦:有些胃病患者,感覺胃口還可以,也能吃飯,但就是人一天天消瘦,體重下降,這主要是胃病導致胃的消化功能減退,加上腸道吸收不良,雖然吃了,但沒有充分吸收所致。    口臭、舌苔發黑:胃病患者常見口臭、口苦、舌苔發黑等症狀,同時伴有胃痛胃脹等症狀。   餐後不適的疾病症兆   • 經常食後不久便有飢餓感,同時上腹隱痛,吐酸水,很可能有早期胃炎或潰瘍。   • 後腹脹加重,平臥時減輕,經常氣短,有時便秘或腹瀉,身體較為瘦弱者,很可能患有胃下垂。    ( 3 ) 進食油膩食物後,如果感到右上腹脹痛,並放射到肩部者,很可能患有膽囊炎或膽結石症。    ( 4 ) 平時食慾良好,而體重明顯減輕,並伴有乏力、怕熱、多汗、易怒、焦躁、眼球稍突等症狀,要警惕甲狀腺機能亢進。    ( 5 ) 平時食慾不振,大便稀薄,次數增多,吃些油膩食物後要腹瀉,這是腸胃功能減退引起的,可能腸胃有病。    ( 6 ) 食慾正常,但在食後有腸鳴、便意感,即上廁所解大便,有時表現為吃一頓解一次便,這樣的人有可能是患有腸胃功能紊亂、腸過敏症或慢性腸炎。    ( 7 ) 進食時邊下嚥邊嘔吐者,常見於反流性食道炎;食後不久即吐者,是胃與十二指腸病變的症狀;食後數小時至 12 小時才嘔吐大量隔夜發酵食物者,多見於慢性胃腸道梗阻性病變。    ( 8 ) 中老年人,無其他病因引起的食後上腹飽脹,食慾減退,進行性消瘦,這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食慾旺盛,甚至亢進,越吃越想吃,食後口乾,飲水多,但體重減輕,消瘦,這是糖尿病特有的症狀。    ( 9 ) 食慾尚好,但吞嚥困難,只能喝水和吃流食,有時連咽水也有困難,並逐漸消瘦,這有可能是發生了食道癌。   胃經常泛酸的原因   胃泛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症狀,並非都是胃有毛病。當胃酸過多時,酸性分泌物會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讓人有燒心的感覺。造成胃酸過多和泛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兩種:    ( 1 )生理性泛酸。當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不佳時,大腦皮質功能紊亂,不能很好地管轄胃酸分泌的神經,促使胃酸分泌增多;飲食不當,如過甜、過鹹、過辣、過酸、過冷、過燙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某些粗糧如紅薯、馬鈴薯等含多量澱粉、糖、酸等,會刺激胃產生大量胃酸,況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剩餘的糖份在胃腸道里發酵,也要誘發泛酸。此外,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松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 2 )病理性泛酸。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等,可促使胃酸增多,常常出現泛酸。    生理性泛酸不需要特殊治療,只要消除誘發的因素即可解決。病理性泛酸除了要尋找病因外,可服用制酸的藥物,如碳酸鈣、胃舒平等,中藥烏貝散、左金九等。   胃灼熱現象的誘因   人體的食管末端有一個瓣膜,叫食管底部括約肌,正常情況下,食物進入胃後它就關閉起來,而當瓣膜軟弱無力關閉不全時,便可導致胃酸返流,引起食道灼熱,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胃灼熱現象。發生胃灼熱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1 )許多吸菸者有慢性胃灼熱現象,是因為尼古丁的刺激使瓣膜軟弱。    ( 2 )脂肪、巧克力、薄荷和酒精等都可使瓣膜關閉無力。    ( 3 )姓娠期婦女分泌的激素可鬆弛平滑肌,包括這個瓣膜,故懷孕婦女常有胃灼熱感覺。    要減少或防止胃灼熱,應注意:    ( 1 )避免穿緊身衣服。    ( 2 )儘可能避免屈身下俯。    ( 3 )夜裡可抬高床頭,防止胃酸返流。    ( 4 )藥物方面可採用滅吐靈或抗酸藥等。   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有些中老年人常常出現厭食、飽悶、腹脹、腹痛、大便洩瀉或秘結等症狀,時輕時重,沒有規律,但是透過鋇餐透視和胃鏡等現代醫療技術的檢查,卻沒有發現什麼器質性的病變,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所引起的。   人到中年,體內的各個器官都逐漸地衰老,生理功能下降,消化系統也不例外。例如,牙齒鬆動、脫落,味覺減退;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彈性減低,蠕動變慢,食物在胃腸道中行進(消化)速度減慢,易於滯留;同時,胃腸道內的表面的粘膜逐漸變薄,消化腺也逐漸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對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於這些生理的變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漸衰弱,消化功能下降,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加之有些中老年人,年輕時過於勞累,或飲食上未注意調理,日久損傷了脾胃,加重了脾胃的虛弱。所以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吸菸對胃病的影響   吸菸會加重胃炎、潰瘍病的病情,不利於胃炎、潰瘍病的癒合。   吸菸對胃病的影響主要有三點:   ( 1 )增加胃病的發病率。據研究發現,吸菸者潰瘍病的發病率是非吸菸者的 2 ~ 4 倍。   ( 2 )降低胃病的治癒率。有人做過比較,給同時慢性胃炎或潰瘍病的患者使用同一種藥物治療,非吸菸組的治癒率為 90% ,吸菸組的僅為 63%。   ( 3 )容易引起復發。對上述兩組患者停藥一年後作比較,非吸菸組複發率為 53% ,吸菸組為 84%。   吸菸引起和加重胃病的罪魁禍首是尼古丁,它能作用於迷走神經系統,破壞正常的胃腸活動,使幽門括約肌鬆弛,膽囊收縮,使鹼性的膽汁易於返流入胃,以致破壞胃粘膜。並且它還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使胃粘膜粘液減少。這些均可損害胃粘膜,導致胃病。   玩麻將易誘發潰瘍病   麻將原本是娛樂消遣的工具,然而由於“上班族”打麻將,多是佔用大量的夜間休息時間,或週末休息時間,往往造成參與者的睡眠不足,影響了玩麻將人的生活、飲食規律;另一方面是玩麻將時,常常處於精神緊張狀態,因為生活節律的改變和精神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會誘發潰瘍病。玩麻將會誘發潰瘍病,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原因:   ( 1 )飢飽無度,影響因粘膜組織的更新和損傷後的修復。一些人一搓起麻將來,便將飢飽置之度外,有時是忍飢挨餓,有時又囫圇吞棗,狼吞虎嚥,這也為誘發消化性潰瘍推波助瀾。要知道,食物可以中和胃酸,不正常的飲食使人體緩衝胃酸能力下降。另外吃無定時,狼吞虎嚥,食物未經咀嚼細爛便急送到胃內,容易損傷胃粘膜,時間一久,難免要誘發潰瘍病。   ( 2 )有些人搓麻將不分白天晝夜,並且常為輸贏而大喜大憂。由於生活節律的改變和精神緊張的狀態可促使胃酸分泌亢進,增加胃腸肽釋放,而胃腸肽也會使胃酸、胃蛋白質酶分泌增加,誘發潰瘍病;致使胃動脈功能性攣縮,造成胃粘膜缺血缺氧;精神過度亢奮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也可促使胃腸肽分泌,增加胃內酸度。   有害於胃的健康的 8 種吃法   1 、吃得過快。狼吞虎嚥,囫圇吞棗,食物咀嚼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難以充分消化,久而久之,易致胃病。   2 、吃得過飽。暴飲暴食,不僅使胃的消化能力難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時還可導致急性胃擴張、胃穿孔等嚴重疾患。   3 、邊讀(玩)邊吃。有些人喜歡一邊看報,一邊吃飲,或邊玩邊吃。這樣,由於閱讀或玩時大量血液供腦,供胃腸消化吸收的血液相對減少,影響消化吸收,長期下去,易致慢性胃病。   4 、常吃零食。經常吃零食,會破壞胃消化酶分泌的正常規律,使胃經常“打無準備之仗”,得不到正常合理的休息,容易“積勞成疾”。   5 、蹲著吃飯。中國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北方農村,不少人有蹲著吃飯的習慣。這種進食方式,使腹部消化道血管受擠壓,不利於血液供應,而進餐時,恰需大量血液入胃用於消化。調查表明,這些地區胃病高發,與此不良進食姿勢有關。   6 、多吃冷食。有些人偏愛冷食,尤其在夏天連喝冷飲邊吃東西,這樣對胃豈能無害呢?多食冷食品會降低胃的溫度,使胃的抗病能力下降,一般冷食致病性微生物含量也往往較多,因此多食冷食容易導致胃病。   7 、菸酒過度。吸菸可增加潰瘍病和胃癌的發病率。而飲酒過度,則可損傷胃粘膜,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經常大量飲酒,可影響胃液分泌,降低胃酸活性,使人食慾下降。   8 、食物過辣。經常進食辛辣食品,可刺激胃粘膜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慢性胃炎。    易得胃病的 10 種人   1 、應酬多,常喝酒的人   喝酒要適量,小酌怡情,醉了傷身,最先受到傷害的就是胃。胃病患者喝酒還會直接引發胃出血。   2 、煙癮特別大的人   抽菸對胃的傷害,在於香菸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等對胃腺體有直接的損害作用,使胃腺體正常功能發生紊亂,影響胃酸的分泌,香菸中的致癌物質,還是胃病癌變的重要誘因。   3 、活動量小的人   生命在於運動,缺乏運動的人,往往供血不足,食物消化緩慢,胃腸功能衰退早,胃病容易上身。   4 、性格內向的人   性格內向、憂鬱、精神壓抑,氣血不得舒展,久之便會鬱積而成胃病。   5 、過於勞累、營養不良的人   勞苦、疲憊、又缺乏足夠的營養,使胃常常處在飢餓狀態,這是許多邊遠貧困山區胃病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6 、性格暴躁,容易發火、愛生氣的人   性格暴躁與內向是兩個極端,生氣發火易傷肝胃,使肝胃不和引發胃病。   7 、飲食不規律,經常餓肚子,不吃早飯的人   正常的飲食,是保持胃的正常功能的前提,許多人或因不良習慣,或因工作、學習、職業影響不能三餐按時吃飯,使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胃病。   8 、愛吃辣椒的人   辣椒是刺激性食物,對胃粘膜的傷害很大,中國南方的四川、重慶、湖南、貴州、雲南、江西等地胃病發病率高的原因就在這裡。   9 、經常熬夜的人    有人加夜班,有人打麻將,有人泡酒吧、網咖、茶吧,學生考試複習,睡眠不足,精神疲憊,在這部分人群中,胃病患者人數在不斷增加。   10 、家族中有人患胃病的人   胃病的家族性普遍存在,但並非是遺傳因素,主要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胃病的傳染性   以往人們把胃病的病因統統歸咎於進食刺激性食物、胃酸分泌過盛、區域性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並證實:幽門螺桿菌可致潰瘍病和胃炎。胃病患者胃粘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 59% ~ 77% 。   實驗證明:人與人之間有傳播此種病菌的可能,患者牙筋中存在著大量的幽門螺桿菌,可以透過唾液或飛沫感染他人,尤其是共同進餐的一家人。故常見家庭成員中有多人同患“胃病”。人與人之間還可以透過糞~口途徑感染。此外,還可以透過消毒不徹底的內窺鏡,特別是胃鏡傳播。   因此,胃病應列入消化道傳染病的範疇,“胃病不傳染”的傳統觀念應改變。   現代人腸胃躁   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不少人患了腸胃方面的毛病,有時腹脹、噁心,有時腹絞痛,或者腹瀉與便秘的症狀反覆發作,但上醫院卻查不出原因,這很可能就是“腸躁症候群”的表現。另外,現代人常感覺壓力沉重,伴隨而來的是情緒低落,心裡煩悶,成天鬱鬱寡歡,精神緊繃,長期下來竟導致排便失控,這件事成了難言之隱。倘若患者本身消化與胃腸系統功能不佳,則更容易引起“腸躁症”。   腸躁症又稱結腸痙攣,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失調,至少約 10%~15% 的成人曾受此困擾。它很難治療,因為對腸躁症致病原因尚無明確定論,但據醫界研究,最可能的病因有:   ( 1 )食物過敏。包括對牛奶、纖維類食物、食品新增劑等過敏。   ( 2 )腸蠕動異常。精神壓力較大時,大腸的蠕動會加劇。   ( 3 )腸道感染造成的後遺症。這是由於腸粘膜遭到破壞而導致腹瀉。   腸躁症是一種典型的機能性腸胃障礙,屬於慢性腸道疾病,患者症狀各有不同,但臨床上的主要症狀為:   8226; 痛、疲倦、憂鬱、焦慮或沮喪。   8226; 排便習慣不規則,腹瀉或便秘,或者兩者交互發生達數月之久。   8226; 經常腹絞痛,腹痛的部位最常出現在肚臍左下方,排便後可以減輕疼痛,卻仍有便意。   ( 4 ) 腹脹、噁心、消化不良,大多在用餐後發生。   腸躁症的症狀會隨著生活或工作壓力的增大而加劇,因而,除了藥物治療,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嘗試讓心情放鬆。改變飲食,少量多餐,讓消化過程變得容易些,減少多脂肪食物的攝取,避免蛋類、乳製品、辛辣食物、咖啡等食物的攝食。如此,或許能加速痊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有人說盤古姓王,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