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蔓莓愛畫畫
-
2 # 水一白聊歷史
第一,並不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才開始重視騎兵的;
第二,漢武帝之前沒有大規模騎兵部隊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國力達不到
一、長期戰爭導致的經濟重創戰國後期的戰爭,已經越來越體現出戰爭的殘酷,六國的自相殘殺、秦國的一統天下,人口已經銳減。而秦國建國僅十餘年,便煙消雲散。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普通百姓要麼捲入戰爭的洪流,要麼流離失所,能夠獨善其身者又能有多少人?
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以後,便下詔“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此情此景,正如同一個滿目瘡夷的國家,一點點恢復重建。所以,劉邦在匈奴那裡沒佔到便宜之後,便迅速轉變了對匈奴的態度,以和親換和平,這也是為大漢朝的發展贏取時間。
之後,文景之治,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經濟逐漸得到恢復了發展,這才有後來漢武帝時期的大力發展騎兵,長期的對匈奴作戰。漢文帝劉恆“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這其中既有其本人的檢僕,但更多的還是跟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二、馬復令並不是漢武帝之前的皇帝完全不重視騎兵,早在漢文帝時期,就曾經頒佈了“馬復令”,這是由晁錯提出來的鼓勵民間養馬的政策,即民間可以透過養馬來免除徭役和賦稅。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大力推行“馬復令”,民間養馬數量大增,也為後來武帝與匈奴的大規模騎兵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
3 # 千年一嘆
這個就要說一下中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區別,中原王朝以農耕為主,養馬是個大問題,軍隊大多數是以步兵為主,對付遊牧民族必須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只有強盛的大一統王朝才具備組建大規模騎兵的能力
秦朝很特殊,秦朝的祖上本身就起源於隴西,而且祖上是以養馬,因養馬養的好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所以秦軍不止步兵聞名天下,更是有一隻強大的騎兵,況且秦朝時期,匈奴處於四分五裂的遊牧部落時代,這個時候的匈奴騎兵雖然作戰勇猛,還不至於對中原王朝構成致命威脅
漢朝劉邦開國的時候,整個中原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大動盪,中原的經濟民生已經凋零,劉邦開國的時候也想組建一支騎兵,無奈國家經濟已經非常虛弱,而且重要的產馬地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已經在匈奴手中,馬匹匱乏,以至於劉邦的龍車都找不到顏色品相一樣的四匹馬,在當時組建一隻強大的騎兵是很困難的,漢朝前期不是不想建騎兵,而是因為國內情況無能為力
漢武帝時期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漢朝已經經歷了70年的休養生息,國富民強,漢武帝時期有雄厚國力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養馬,而且更是鼓勵百姓養馬,政府給相應的補助和獎勵,而且相繼收復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這兩個優質養馬場,所以說這個時候漢朝才組建了一隻強大的騎兵,能夠跟匈奴抗衡
-
4 # 三維看歷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如同是:為什麼在尼羅河流域會產生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會產生古巴比倫文明。答案當然是這兩個地區先天具備農業生產的條件。而漢朝以前中國沒有好的騎兵,就是因為中原農耕區沒有良好的馬種和牧場。那個時候中國馬的樣子,我們可以在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上看到。
漢朝以後的馬,我們可以在著名的銅奔馬身上看到它的基因。透過圖片對比,可以清晰看到它們之間的差別。從身高、體態、四肢的長短來看,一個似英俊的王子,另一個像……無法形容了。他們的名字都叫馬,但是質的差別,就是今天這個問題的答案。
銅奔馬的原型,就是著名的汗血寶馬。提到這個名字,華人的精神無不為之一振。因為這個名字的內涵,不僅僅是駿馬或寶馬,確切地講,應該叫天馬,從天外而來,帶有神秘而浪漫的神話的色彩。
人們讚美它,神話它並不過分,因為它的出現,對於中國的歷史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具有革命性的。
在古代,良好的馬的品種,幾乎就是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如同今天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一項軍事高科技。因此,當漢武帝從張騫那裡聽說西域大宛國中有天馬,便不計代價,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師兩度出征大宛,苦戰四年,終於獲得良馬數十匹,中馬3000餘匹。與此同時,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大勝,奪得焉支山,獲取了最好的牧場。從此以後,中國境內馬的品種得以改良,軍事實力有了根本的保障。
焉支山,今天的甘肅張掖山丹軍馬場。
-
5 # 南宮外史
騎兵是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軍事兵種。
在上古時期,遊牧興盛,人們開始畜養羊、牛、馬、犬、駱駝、鹿、驢、大象等大型動物,故而,乘馬、服牛、駕駝、驅犬、馴鹿、架象等活動就開始了。戰爭興起,而又把這些動物應用於戰爭之中。
中國古代有實物可查的騎兵是在殷商時期,殷墟就出土多個一人一馬和隨身武器裝備的騎士坑,還發掘了大量的殉葬馬坑,在甲骨文獻中也有對應記載。周朝的先人周人,曾為商王朝養馬,《詩經大雅》就記載,周人祖先"古公古公亶(dan)父,來朝走馬",走馬就是騎著馬。
春秋時期,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就送給他"疇騎二千",疇騎就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精騎兵。秦國自立國之前就與戎狄互相交戰,是在與戎狄戰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所以,秦國的騎兵優良於戎狄的騎兵。
戰國時期的趙國為了對付騎兵強盛的秦國和北方遊牧民族戎狄、林胡、東胡、樓煩等,實行軍事改革,發展騎兵,練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
匈奴,名稱不一,殷商時稱獯鬻(xun yu),周時稱夷狄、胡;秦始皇時稱為胡,秦末開始稱為匈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秦時稱反擊胡人)。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佔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所築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定要塞,遏制了匈奴的南進。
由此可見,在秦時期,匈奴騎兵是不敵秦騎兵的,匈奴並沒有佔到秦朝的便宜。那為什麼秦國不乘勝進擊,而要修築萬里長城對匈奴採取守勢呢?綜合來講原因很多,待我們詳細分析:
一、匈奴居住於遼闊的大草原、大沙漠,以放牧牛馬羊為主要生活保障,農工業、冶金業落後,故而最有利於發展騎兵,以搶劫秦、漢朝的糧食、布帛(bo)、財物、生活用品和人口為戰爭目的,他們充分發揮騎兵的長處,來去如風,機動靈活;忽散忽聚,行蹤不定;待機而動,見利就上,無利遠遁,就如同打的游擊戰一樣。
二、每到中原內亂,他們就趁機向南發展、侵奪;每到中原和平統一而強盛,他們就遠遁廣漠,以避鋒芒。一旦發現秦、漢邊防稍有鬆懈之時,他們就趁機搶劫,得手之後又遠遁廣漠,讓你難以追蹤。
三、秦朝也有雄強的騎兵部隊,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在山地作戰時,就編為三十騎一屯,六十騎一隊。而且還配有戰車,每戰由戰車、騎兵、步兵有機配合,協同作戰,佈列成各種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魚麗陣等戰陣陣形。有正有奇(ji),攻守兼備,再配以長槍大戈,強弓硬弩,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但是,這是秦漢的打法。遇到匈奴人,他不與你打陣地戰和攻堅戰,他專與你打游擊戰,你再科學嚴密、再強的戰陣,他不與你對陣,你也就沒有辦法破敵了。
四、沙漠地帶,地廣人稀,缺水少糧,廣深數千裡,若想徹底打敗匈奴,就必須要深入廣漠腹地,而且還不一定能不能找得到匈奴的主力部隊,還不知道能不能打勝。但為了深入其腹地所做的戰爭後勤準備,如衣食草料、淡水、兵器、戰具、馬匹、牛羊、運輸車輛、軍隊、民工、醫藥等等將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會極大地加重國家負擔和民眾負擔。而且在來、迴路途中,人和牛馬的自然疾病死亡率也非常高,有時甚至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
五、古代的沙漠草原,在人們眼中,氣候乾旱、寒冷,只長草,不長糧,缺乏金銀銅鐵礦產,是貧瘠之地,不適宜人們居住,沒有實用價值。故而,打下來也沒有利用價值,徒勞民傷財。但是,如果不佔領,匈奴人又會沿沙漠逐漸的南侵,所以,認為最好的對抗匈奴的辦法就是修築萬里長城。以此為界,把匈奴人阻擋在關外,我們只是派兵防守,嚴把關口就行了。這在當時講,還算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
六、秦末,抗秦風暴席捲全國,秦滅後,緊接著又是楚漢相爭,前後計有八九年的戰亂時期,匈奴趁機壯大南侵。漢朝韓王信、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燕王盧綰的投降匈奴,壯大了匈奴實力,提高了其與漢朝作戰的戰略水平。
漢高祖劉邦經連年戰爭,卻是實力大減,兵車戰陣已難以成軍。馬匹只用不養,也數量銳減,騎兵部隊自然也良莠不齊。與匈奴的多年養精蓄銳相比,自然明顯弱於匈奴騎兵。韓王信曾與匈奴多次開戰,基本上敗多勝少。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叛亂,劉邦率領騎兵先行到達平城(大同)的白登山,結果被冒頓單于的40萬匈奴騎兵包圍,被圍七日夜難以突圍,最後還是賄賂閼氏才得以撤退。這使匈奴的勢力達到了山西代縣、呂梁一帶。
此後,漢朝吸取教訓,就開始採取與匈奴和親政策,每年還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物資,以換取匈奴的不入侵,使漢與匈奴的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
惠帝(呂后執政)、文帝、景帝時期,也依然採取以和親、進貢財物的方式,求得匈奴不侵犯。但匈奴時常撕毀和約,不斷入侵掠奪。
七、直到漢武帝時期,憑藉文景之治積累的財物、軍資,同時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實行以騎代車的戰術革命。在京師設牧師苑三十六所,養馬三十萬頭;還下令老百姓也養馬。有了馬匹,開始訓練騎兵,有中央直接管轄的騎兵 ,也有郡國騎兵。戰時由中央統一調撥,使軍隊最多時達到了六、七十萬人馬,騎兵合計約有四、五十萬。
有了這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漢武帝一改前代對匈奴的屈辱和親政策,於公元前133年開始了對匈奴的討伐戰爭,前後歷時四十四年,在公孫賀、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奮勇拼殺下,終於在漠北之戰消滅了匈奴主力,隨即封狼居胥,宣告討伐匈奴大功告一段落。匈奴的殘餘勢力向西方逃遁,數十年匈奴人不敢在漠南設定王庭。
-
6 # 葉子寫實
匈奴部族是中國古代比較古老的遊牧民族。《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在秦朝時末年是開始稱雄於北方。趙國的李牧就是趙國抗擊匈奴的英雄,也是後來西漢時在邊關抗擊匈奴李廣的先人。
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而居,以牛羊肉為食,善騎射。匈奴的主力部隊都是騎兵,他們的騎兵也非常的強悍,再加上靈活機動,常常越過北部邊境,到農耕文明地方來搶掠物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把趁戰亂時遏在秦國咽喉的在河套地區的匈奴趕走,並在北方的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線了起來,防禦匈奴部族的入侵。
好景不長,在秦國統一後不久,華夏就又陷入了戰亂,同時匈奴部族也趁著時機,再次南侵佔領了大片區域。楚漢戰爭結束後,出身寒微的劉邦戰勝項羽建立的第二個大一統的西漢王朝。此時民生凋敝,國家十分的貧窮,劉邦自己用的依仗車,都找不到同一顏色的四匹馬,那些王侯將相只能使用牛車,劉邦實在是沒有錢打仗。
劉邦去世後,匈奴的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一封帶有侮辱性和挑釁性的信,就是為了激怒西漢出兵和他們打仗。信的大概意思是說,我的媳婦剛死了,你的老公也死了,不如你嫁過來和我湊合一家。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平時專橫的呂后都忍了下去,依然送去公主和錢財以求得和匈奴的暫時和平。
到漢武帝時期,西漢建國已經70年,自劉邦建國後採用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國家基本上沒有大的戰事,再加上文景之治,為國庫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到漢武帝初年時,國庫裡都是滿的,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而不能計算錢的數量;糧庫裡的糧食堆得滿滿的,有的甚至在露天堆放,發了黴都不能再吃了;大街小巷和田野到處都是馬匹,人們都騎公馬,騎母馬就會遭到人的恥笑。
國家有了錢,也就有了征伐匈奴的資本,漢武帝開始偷偷地從匈奴人手中買良馬,配種並繁殖,私下裡訓練騎兵,待到時機成熟時,對匈奴發動反擊戰爭。
經過漠南,河西,漠北三次大的戰役, 漢武帝訓練的騎兵在以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為代表的軍事將領和軍士努力下,讓匈奴部族遠遁漠北,從此失去了大規模南下的實力。
-
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秦朝時的匈奴騎兵很強嗎?並不是。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直入草原,匈奴聞風喪膽,莫敢與之為敵,只能不斷的往北遷,蒙將軍之名威震塞外。
而在此之前的戰國時期,趙國一個國家就能剋制住匈奴,使之投誠。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發展起了專業的騎兵,在此之前士兵們只是自發的騎在馬上作戰,並沒有形成一定之規。此後才成為必備的兵種。
也因為戰國、秦時匈奴都沒有翻起太大的浪花,最多隻是侵擾邊境、搶了就跑。所以劉邦剛立國的時候還沒認識到匈奴經過多年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等他御駕親征被圍白登山之後,整個漢朝都知道了匈奴騎兵的厲害。
(大漢騎兵)
但是,就算知道了,想要立刻發展起一支足以和匈奴抗衡的騎兵也不是朝夕之事。
首先,中原政權向來以農耕為主,畜牧業並不發達。就說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既然是騎兵,那就得有馬,可是中原沒有好的馬種,也沒有好的飼養方式,更沒有適合的牧場,培養不起軍隊需要的戰馬。
為什麼宋朝直到滅亡那天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一方面是因為那是故土,另一方面也因為只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才能真正解決戰馬的問題,不受遊牧民族的威脅。
無論北宋還是南宋,每年花在馬匹上的財政支出都非常驚人,沒有馬,只好從別的國家進口,從遼、金賺來的錢轉瞬間回去一大部分,如果遼、金不開互市,只能去往更遠的西域。
宋朝面臨的戰馬問題,漢朝也有,並且更嚴重。宋朝至少很富裕,可以花錢買馬,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可沒那麼富。
(大漢騎兵)
其次,騎兵需要國力去支撐。打仗打的是國力,養兵其實也一樣。和步兵比起來,騎兵很燒錢。戰馬的問題,上面已經說過了,再說說戰馬上的配備。
戰馬可不是光禿禿的就能上陣,得像人一樣披掛起來,花木蘭代父出征前曾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鞍韉、轡頭、長鞭可都是要花錢的。“釘馬掌”直到元代才傳入中國,漢朝時還沒有,否則花費更多。
除此之外,馬是活物,必須喂得飽飽的。人餓了可以忍一忍,馬餓了忍不住。並且戰馬是不能只吃草的,還得加一些豆料或其它飼料。這又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有了馬,還得配備好的獸醫。否則來一場疫病,騎兵的戰鬥力就沒了。
騎兵的武器還和步兵不同,這支出就更大了。
(悍將霍去病)
【結語】
所以從漢高祖劉邦開始,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他們都認識到了騎兵的重要性,但都只能用和親去拖住匈奴,經過幾代的積累,直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才實現了一個大跳躍。
冠軍侯霍去病能躍馬大漠,直取匈奴聖地祁連山,封狼居胥,並不只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功勞,而是數代之功。
如果漢朝騎兵是在他們這一代才打造,來得及嗎?根本來不及。只能說幾代的心願,在劉徹這一代得到了實現。
-
8 # 諸事不順的羊
我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先說第一點!
秦軍為什麼能領教匈奴騎兵的強悍?
(1)從秦朝的起源說起,秦朝是少數民族,當時還沒有秦這個國稱。
一開始的時候是給周王氏養馬的,因為養馬有功,被周王室封為秦地(這是一個地名),秦才正式成為了族稱,這就是秦朝國號名字的由來。
再然後少數民族攻打周王朝。
因為護駕有功,被周天子封為諸侯。自此秦朝正式成為諸侯國。
(2)秦朝的崛起。
秦朝透過商鞅變法,使從一個落後的諸侯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
秦統一六國后土地遼闊,匈奴喜歡惹事,時常侵犯邊境。秦始皇命令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去抗擊匈奴。
又因為匈奴有馬機動性比較高,來無影去無蹤。
因為領教了匈奴的騎兵的強悍。
所以修建了長城,來防禦匈奴入侵。
再說第二點!!!
西漢剛剛建立,經歷了天下大亂,楚漢戰爭,國家百廢待興,國力空虛,已經經歷不起戰爭了(其實也打過不過輸了)。
又因為國家剛剛建立,有外憂又有內患,攘外必先安內。
所以西漢初期對外採取了和親政策,對內削弱功臣的實力(俗稱卸磨殺驢),修養生息,透過文景之治,國力大勝。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有了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的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了河西走廊,擴大了國土領土面積。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總結,不管現代戰爭,還是古代的戰爭。都是拼的是經濟,沒有經濟實力,發動戰爭只會勞民傷財。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能夠和秦始皇同名的就是漢武帝劉徹,他的功勞比他的曾祖父劉邦的名氣都大,史稱“秦皇漢武”。漢武帝雄才偉略,其一生都在謀劃對匈奴用兵,東征西討、攘夷拓土,極大拓展了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間。匈奴真的有那麼可怕麼?秦代,匈奴曾一度為大將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後,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驍勇善戰的冒頓單于統率下,四面出擊,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西漢王朝建立後,匈奴依然是漢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脅:數次入侵邊境,攻城屠邑,掠奪財物和人口,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劉邦建漢作為當時“統一”天下,打敗楚霸王項羽的漢高祖劉邦曾為榮譽而戰攻打匈奴。匈奴部落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白登之圍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和親”政策“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文景之治漢高祖之後,文帝和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積極發展生產。但歷代的和親政策並沒有遏制匈奴的襲擾活動,反而使他們認為漢朝軟弱可欺,因此在邊境鬧得越來越兇。漢武帝劉徹為什麼能打敗匈奴?漢武帝即位漢朝經過漢高祖和“文景之治”長達60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國力非常強盛,漢武帝劉徹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位了。劉徹天資高,志向大,雄才大略,對匈奴的屢犯邊境恨得咬牙切齒,但以漢朝當時的軍事實力還遠不能與匈奴一戰。為此,武帝有了以下動作:一、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漢武帝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推恩令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三、發掘一大批軍事統帥(人才)衛青、霍去病在這寫軍事統帥中,以衛青、霍去病最為有名,亦對漢朝擊敗匈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此處不再詳說,可看《衛青的接班人去的太早 若他還在漢朝的歷史將被改寫》、《霍去病為何會英年早逝 為你詳解他的“死亡之謎”》。此外,還有李廣、程不識、張騫、公孫賀、公孫敖、蘇建、李息、張次公、趙食其、郭昌、荀彘、路博德、趙破奴等等。四、鑄造鋒利而又結實的兵器鑄造兵器當時的匈奴軍隊數量遠不及漢朝的軍隊,之所以能夠對漢王朝為所欲為,其使用的兵器起到了關鍵的因素。據《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匈奴弓矢、長劍、刀子和短劍多是在繼承鄂爾多斯式青銅器遺風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對中原優良兵器的吸收和引進無疑大大提高了匈奴兵器的殺傷能力。對此,武帝研究鑄造更加鋒利和結實的戰鬥武器技術,幫助前線官兵在攻打匈奴時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五、向匈奴人學習先進的騎兵突擊戰術漢朝的軍隊多為步兵,在與匈奴人開戰的時候處於被動局面。匈奴人騎在馬上居高臨下,對於步兵的漢朝軍隊十分不利。對此,武帝在邊郡設立馬苑,大量養馬,官府養馬達45萬匹,奠定了建設大騎兵集團的基礎。武帝還創置了北軍八校尉,其中四校尉都是為建設騎兵而置。至此,漢朝建立起一支由10萬—15萬騎兵和數十萬步兵組成的強大軍隊。六、保證對匈奴開展時的糧草問題為解決軍旅數髮帶來的財政困難,漢武帝實行統一貨幣,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等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他任大鹽商東郭咸陽、大冶鐵家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任幼能心計的洛陽賈人子桑弘羊管計算,任楊可主持告緡。這些人盡心盡力協助武帝的財政改革,抑止了商人活動,充實了國庫,也加強了中央集權。最終的勝利有了以上的準備,漢武帝力排眾議,決定對匈奴開戰。經過長達44年對匈奴的用兵,一舉擊潰了匈奴部落,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從此,匈奴北徙漠北並西遷。漢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防守。漢武帝取得抗擊匈奴的戰爭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在水一方著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