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笑春風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危險很大,可魏延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將,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風險極大的方案呢?

    這個問題爭論很長時間了,可奇怪的是,我們只聽諸葛亮的一面之詞,卻不知道魏延的真實想法。

    要實現魏延的策略,僅僅按照魏延所說的會有很多的困難。比如補給如何保證,走子午谷對方是否防範。穿越子午谷的具體困難如何,出谷後的戰略如何,這些都沒有說明。讓我們看魏延的謀略一頭霧水。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魏延的奇謀,我們可以看到,按照紙面上的計劃來實施,基本取勝的可能性為零。一個是穿越子午谷的難度很大,在西安事變的時候,蔣軍就穿越過子午谷,在條件好得多的現代化軍隊面前,蔣軍還用了十幾天,付出了摔死摔傷幾百人馬的代價。魏延要穿越子午谷,困難會更多,傷亡只會更大。

    就算是穿過了子午谷,對方也沒有防備,那近萬人去襲擊長安這樣的大城,一是能否夠保證突襲訊息不走漏,二是能否拿下長安,三是能否堅守到諸葛亮到來。這些都是未知數。但有一點是可以保證的,那就是靠魏延那一萬人馬是辦不到的。

    那魏延提出這樣的建議有什麼目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魏延對自己的計劃留有後手。魏延駐守漢中十年,他無時無刻不關注關中的形勢,有自己的情報網。從魏延向諸葛亮提的建議我們可以看出,魏延對敵情的瞭解要勝過諸葛亮。這說明魏延對諸葛亮留了一手。在他的表面的建議背後,是一個龐大而周密的計劃。但這個計劃魏延不會像諸葛亮那樣,像《隆中對》那樣到處宣揚。

    這個計劃是否實施,就看諸葛亮的態度了。魏延一試探諸葛亮,一看諸葛亮只管按照自己的打算行事,根本不理睬他的方案,魏延就此放棄。後面史書上說魏延經常抱怨,實際上是魏延用這種方式想得到諸葛亮的注意,好實施他的計劃,可惜他除了得到諸葛亮一群人的厭惡,什麼也沒有得到。諸葛亮一死,他們就羅織罪名,殺了魏延。

    後來王平他們守漢中也應該得力魏延的關係網甚大,到了姜維之流的時候,這些魏延的關係不會再理會他們,姜維也就成了睜眼瞎,迅速丟失漢中,蜀漢滅亡。

    二種可能是:魏延對諸葛亮的北伐計劃不滿意,故意打亂諸葛亮的部署。在這個階段,諸葛亮的戰場軍事生涯才剛開始。那些沙場老將魏延吳懿等對諸葛亮馬謖這些沒有實戰經驗的人不感冒。《三國演義》裡面關羽對待初出茅廬的諸葛亮的態度就是這些老將的態度。

    於是,魏延故意提出一個建議來讓諸葛亮改變自己的計劃。如果採取魏延的計劃,諸葛亮至少要調撥一半的兵力給魏延,那他原來的計劃就要進行根本性的修改。

    這是諸葛亮做不到的。拒絕魏延的建議也就理所應當了。這樣,魏延就抓住了理由,說諸葛亮不懂用兵。這樣守街亭,諸葛亮只好讓馬謖去,失敗後沒辦法只好斬了馬謖。

    這一切,都是蜀軍將帥不和造成的惡果。這種矛盾貫穿了諸葛亮北伐的始終。

  • 2 # 避而不談歷史

    我覺得幾方面吧,性格上講,諸葛亮向來穩重,六出祁山,沒什麼戰績,但也不能算慘敗,空城計的成功就有一部分原因。而魏延能力較強,為人高傲,又得劉備信任,所以比較激進,與諸葛亮的穩重對比鮮明,而諸葛亮是一把手,魏延也只能聽著“別浪,我們能贏”。

    劉備死後,諸葛亮算是大權在手,而魏延算是諸葛亮無法掌控的人,本就高傲的魏延如果再透過子午谷奇謀建立功勳,就更加不好掌控了。

    最後。子午谷奇謀也真正是兇險,路在懸崖間,但凡有埋伏,必定傷亡慘重,以諸葛亮的穩重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冒險。

    題外話,蜀國當時人才凋零,放著魏延用不好,真的比較可惜!

  • 3 # 朗照千江月

    諸葛亮主要考慮的還是該謀劃的風險性,不過,諸葛亮也有其他方面的考慮,就是對蜀漢政治格局的一種全域性把控。

    子午穀道全長三百多公里,兩邊都是聳立的高山,中間更是有湍急的水流,這樣的路段對人行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還有一點也是需要考慮的,子午穀道很長一段路是在棧道上行走的,這更加增加了穿越的困難性。這樣的路況,魏延的軍隊能夠快速透過嗎,這是一個很讓人質疑的問題。

    不過,當時有人走過這條道路,誰走過呢,曹真走過,根據《三國志》的記載:

    “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

    這句話什麼意思,曹真發逾月才行了子午谷一半,可見,子午谷的路況有多麼難。所以,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是不會走子午谷這條道路的。如果說諸葛亮非要有什麼想法,那就是當時蜀漢的政治狀況。當時諸葛亮北伐,還有蜀國的一些國政可以說全部都在諸葛亮的手中,一旦出兵子午谷攻入長安,蜀國必定也遷都長安。

    這時候人們對諸葛亮會有什麼想法呢,蜀漢的諸葛亮,只不過是第二個曹操而已,一旦攻下長安,人們對諸葛亮會很猜忌,輿論的壓力對諸葛亮,對蜀漢是致命打擊。

    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西上隴西的戰略路線,屢戰屢敗,但是屢敗屢戰,或許諸葛亮的底線就是不能攻克長安吧,因為攻下長安,蜀漢內部就會出問題。這可能是諸葛亮的一些其他想法。

  • 4 # 西門不帶刀

    魏延子午谷奇謀,用我們現在話說就是閃電戰。閃電戰的特徵有兩個:

    1.是發起突然性,短時間內出現在敵人面前,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2.是火力密度高,海陸空立體打擊。以壓倒性的火力或兵力在區域性造成優勢。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內容為:魏延親自率領5000精兵,透過子午谷山道快速趕到長安。然後諸葛亮帶隊帶領大隊人馬出斜谷,雙方匯合於長安。

    詳見下圖:

    軍事上講究以正和以其奇勝,魏延將軍的這個軍事計劃,應該說還是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諸葛亮為什麼屢次不用呢?

    個人分析有以下幾條原因:1.兵種原因

    魏延帶領的蜀軍,用我們現在話說叫山地步兵團,以輕裝步兵為主。山地步兵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只會輕裝簡從,不可能攜帶大批次的重灌備。而長安(今天的西安)附近,是以平原地區為主。在平原地區作戰。魏國的重步兵以及騎兵,有很大的主場及兵種優勢。所以魏延提出的,兵到長安,魏軍就會嚇得就會投降,這種可能基本上不存在。

    2.時間原因。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330公里。按魏延的說法,10日內到達長安,大約每天就要行進33公里。正常人不負重的情況下每小時大約可以行走5公里。一天至少要行走7個小時。但蜀軍是軍隊行軍,起碼要帶上10天的糧食以及兵器,鎧甲,輜重,古代大規模行軍,在沒有騎兵的幫助下連續10天日行33公里,根本不可能實行。所以魏延10天之內到不了長安。下圖為子午穀道路

    3.政治上的考慮

    三國講的是魏蜀吳這三個國家的平衡。蜀國和吳國聯合抵抗曹魏,是建立在蜀國吳國兩國的實力相對較小的基礎上。如果蜀國真的佔據了長安,佔據了關中平原。那蜀國就會擁有四川盆地關中平原,這兩大主要產糧區。三國的平衡頓時會被打破,這時東吳就會在背後捅上蜀國一刀。

    4.諸葛亮的通盤考慮

    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他恢復中原走的是步步為營逐步蠶食的方針。就算魏延真的打下了長安他也守不住。畢竟長安是戰略要地,如果被魏延拿下,魏國一定會傾全國之兵來奪回長安。而魏國的軍事實力蜀國是沒有力量正面硬剛的。諸葛亮是帥才在出山之前,就已經從戰略角度做了通盤考慮。魏延是將才,他考慮的只是這一個點。

    但話又說回來,軍事行動本身就是一個冒險行為,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例子舉不勝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如果劉備活著有可能還會一試。但諸葛亮當政後。諸葛亮的性格像這樣的軍事冒險,他是不會嘗試的。並不是說諸葛亮對魏延有什麼不滿或者怕魏延搶功。

  • 5 # 鍾梧雨

    一句話:子午谷奇謀不符合孔明的戰略意圖。既使魏延的想法都能實現,拿下長安,魏國反攻,蜀魏進入戰略決戰,蜀有希望奪得最後的勝利嗎?

  • 6 # 說三國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核心目標。

    當時諸葛亮提兵八萬,號稱三十萬北出祁山,直插隴右地區。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遊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

    其實從諸葛亮在戰前的佈局來看,隴右地區是他第一次北伐的核心目標

    獲得隴右地區的控制權,那意味著蜀漢擁有了羌氐的兵力支援,同時也掌握了西涼產馬基地,可以建立又一支強大的西涼騎兵,大大彌補蜀軍以山地及步兵組成的軍隊機動力差的弱點。

    同時,隴右地區的人口和地域大大緩解了蜀軍人口不足以及缺少戰略縱深的問題。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的目標是非常實際的,西涼的兵源,戰略縱深,經濟。而非口號高喊的那般“克復中原,光復漢室”那般。

    我們再來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的核心目標是西都長安。換言之,他的目標就是關中地區!

    想必諸葛亮一直在軍中散播著“克復中原”的洗腦神曲。作為大將的魏延也認為蜀軍北伐的目標是重回中原。所以他的思考就非常簡單了,透過子午谷奇襲長安,然後趁勢守城,等待諸葛亮大軍從箕谷中殺出會合,從而將曹魏一分為二,再慢慢兩路蠶食。

    這樣的思考沒有問題,魏延一直牢記了劉備當年的理想。但貫為先鋒的魏延或許並沒有想通戰爭打的不是兵力,不是武將,而是國力以蜀漢一州之地怎麼可能與坐擁六州的曹魏相抗衡?就算奪取了長安,總兵力是蜀漢十餘倍的曹魏又怎麼可能坐以待斃?

    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不接納魏延的奇謀,其最核心原因就是該計謀成功的結果也與蜀漢第一次北伐的預設目標不相符。

    所以說,如果與預設目標不符,就算再好的計謀,都只是岸上撈月——白費功夫罷了。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諸葛亮率軍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據《魏略》記載,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建議說:“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當時,諸葛亮並不同意魏延的這個計策,“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意思是說,這個謀略風險太大。當時取“隴右”是一個十拿九穩能夠實現的戰略,用不著那麼冒險。

    但是,由於後來馬謖“失街亭”,使得諸葛亮一時之間“進退無據”,本來十拿九穩的戰略,變成了完全失敗。這不由得讓人懷念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如果當初諸葛亮同意魏延的這個計策,是不是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將會打成別的樣子呢?

    (諸葛亮劇照)

    那麼,諸葛亮當初不同意魏延的這個計策,真的是因為他覺得魏延的這個計策風險太大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看看魏延的這個計策,有沒有風險。

    毫無疑問,這個計策肯定是有風險的。因為魏延說的這個計策,並不是孤立的行動,是必須要諸葛亮配合完成的。當時魏延認為能夠把長安打下來,他的理由是“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也就是說,他認為只要十天他就可以打到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肯定會逃走,只要他逃走,城中的御史、京兆太守都不足懼。魏延打下長安以後,可以固守在那裡。因為長安城中糧食還是比較充足的,魏軍從東邊來救援,至少得二十多天。如果諸葛亮從斜谷帶著大部隊在這段時間內趕到,就足可以抵擋住魏軍。這樣一來,咸陽以西的地盤,就可以平定了。

    魏延說的這個策略,有非常多的條件。一是魏延打到長安的時候,夏侯楙要確保不抵抗而逃走。二是長安城中真的要有足夠的糧食用來防守。三是在魏軍前來救援之前,諸葛亮的大軍真的要在這段時間內趕到。四是就算魏延能守住長安,諸葛亮要能夠把長安西邊的地區給平定,才不會造成魏延受兩面夾攻。

    (魏延劇照)

    這些條件,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任何一環都不能出錯。比如說第一環,魏延打到長安的時候,夏侯楙固守長安,並不逃走。那麼,很可能魏延就把長安打不下來。打不下來,他就沒有據點。這樣,諸葛亮率領大軍在斜谷裡就顯得“進退無據”,沒辦法再往長安以西的咸陽打了。再比如第二環,長安城中的糧食被破壞,城邊上的糧食也被堅壁清野,那麼,魏延就算打下長安,也會缺糧。只要缺糧,魏延就守不住,只能逃走。這樣,諸葛亮依然會半途就“進退無據”。

    由此可見,魏延這確實是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行動,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不過,當時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這個行動,理由是不是僅僅因為這個行動很冒險呢?

    我覺得諸葛亮的考慮,還不僅僅是這一點。

    要知道,魏延提出這個方案,是在諸葛亮選北伐先鋒之後發生的。當時諸葛亮與眾人商議,究竟選誰為先鋒。眾人都說選魏延或者吳懿,但諸葛亮不同意,把先鋒給了馬謖。

    (馬謖劇照)

    魏延本來是正印的先鋒,從魏延性格孤傲這一點來看,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認為的。但是,諸葛亮竟然不選他為先鋒,他的內心肯定產生了不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會讓他的行動具有很大的可疑性。對於諸葛亮來說,他當時肯定會對魏延的行動進行評估。他會怎麼評估呢?

    其一,魏延只帶五千人馬前往攻打長安,他究竟是真的去攻打長安,還是內心不滿,準備投降曹魏呢?從最後諸葛亮病逝前,對眾人的交代就可以看出,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是並不忠誠於蜀漢,隨時都有“反相”的。既然魏延有“反相”,那麼他投奔了曹魏,諸葛亮的部隊就不僅僅是醜聞,還可能在斜谷被曹魏前後夾擊打敗。

    其二,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是以魏延為主導,諸葛亮配合行動的。就算打勝了,真的取得了咸陽以西的地區,功勞也是魏延的。諸葛亮本來剛透過一些列的行動,把劉備交給李嚴的兵權奪回來,讓他取得了蜀國在政權和兵權上的控制。現在功勞一下給魏延得去了,諸葛亮不是白忙活了一場嗎?

    總之,無論是打勝、打敗,還是魏延投降,對於諸葛亮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他當然不會同意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

  • 8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實行而惋惜,對諸葛亮謹慎有餘奇謀不足而詬病。然而,諸葛亮否定魏延這條奇計究競是為什麼呢?僅僅是風險太大呢?還是另有原因呢?

    首先來看這條奇計如果真的施行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呢?

    一,假設能成功。

    如果,諸葛亮採納了這條計策,並且也成功了。其後果會怎麼樣呢?佔領長安後,魏國一定會大軍雲集來圍困蜀漢的兵力。魏國有這個能力,因為,這只是一次突如其來的斬首行動,並沒有有效地消滅魏國軍隊的有生力量。

    諸葛亮北伐,每一次動用的軍隊一般都在十萬左右。一方面要死守長安,另一方面要分兵對抗魏國援軍的圍困。魏國採取的方式一定是首先切斷這些軍隊和蜀漢後方的聯絡,切斷他們的後勤供應,然後,圍而殲之。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諸葛亮和魏延只有拼死一戰。魏國也一定會全力以赴。畢競,稍有不慎就會亡國。最後的結果,蜀漢軍隊要想絕處逢生希望不大。

    二,假設失敗了。

    畢競,這是一個奇計,奇計就會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魏延成功走出子午谷,但長安守將夏候卻沒有逃走,或者,另有其它新冒出來一個新將領,並且成功堅守下來。或者,諸葛亮的軍隊因種種原因,沒有按時或不能趕到。那麼,魏延大軍的最後命運,肯定是全軍覆滅。魏延等一眾將領也將全部被滅。這種局面是諸葛亮不願看到的。

    後人一直對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眾說紛雲,大部分都認為兩者關係不睦。更有甚者認為,諸葛亮一直以魏延為心頭恨,欲除之而後快。

    其實不然,從諸葛亮治蜀用人方面來看,諸葛亮的胸襟還沒有如此狹窄,更何況蜀漢後期人才凋零,魏延又是一位能獨擋一面的大將。如果,諸葛亮不重視魏延就不會在他和楊儀鬧得水火不容時,一直採取調和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也不會在每一次北伐時用他做先鋒。至於,魏延後來死了,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不採用此計最主要的原因是,無論此計成功與否,蜀漢方面都會失去以魏延為首的一批將領,這種情況對於諸葛亮來說是最慘重的代價。

  • 9 # 兵器世界

    諸葛亮不願意走子午谷奇襲長安,是根據全國戰局考慮後得出的結論,並非不願意冒險,而是沒有冒險的戰略基礎,退一步講也不值得去冒險。(子午谷是距離長安最近的道路)

    從蜀漢的全域性來看,成都和漢中都不安全,漢中就是蜀漢的突出部,它的西邊是武都、陰平二郡(西漢水上游)、東邊是魏興郡(漢水中下游),兩者都是魏國的土地,將蜀國的漢中郡夾在中間,隨時有可能夾攻漢中並南下攻入成都。(這張魏國滅蜀國的地圖最能說明問題,西北方向武都郡、陰平郡和東方的魏興郡包圍了漢中郡,隨時可以打動滅亡蜀國的戰爭)

    因此,如果貿然讓魏延帶領5000精銳翻越秦嶺突襲長安,失去精銳的諸葛亮在漢中難以堅守不說,也不敢保證能快速攻破隴右,更別說前出到長安與魏延會師了。

    這樣一來即便魏延的5000人能順利拿下長安,在得不到援兵的情況下也只能覆滅。一言以蔽之,在漢中不穩固的情況下,絕不能貿然突進到關中地區。

    因此,諸葛亮提出了穩紮穩打的岐山戰略,派少數兵力佯攻褒斜谷,自己親率主力攻破西漢水上游的陰平、武都兩個郡,將魏蜀的邊界推進到岐山。

    上圖可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力全部開到岐山方向,其中進攻陰平郡的部隊是向南進攻的,陰平向南不遠就是成都,這條路也是後來鄧艾領兵從天水郡出發滅蜀的道路。而攻佔陰平郡後,蜀國解除了成都北部的威脅,從此諸葛亮才敢放手作戰。

    第一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拿下蜀漢頭頂懸著利劍武都郡、陰平郡,徹底改變漢中郡的不利態勢。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手裡能用的兵力不到10萬人,而魏國在關中的兵力絕對在10萬以上,諸葛亮絕對沒有自信到能速戰速決的地步,因此他只能選擇穩紮穩打,先拿下兩個郡再進取天水、隴西、安定等郡,割據盛產精銳騎兵的隴右,以圖長期發展。(如上圖,在第一次北伐前,蜀國西北角的威脅來自武都郡和陰平郡,這種情況在第一次北伐之後得到好轉)(第一次北伐之後,蜀國西北角多了兩個郡,漢中也不再是兩邊受敵的突出部了,全國戰略態勢得到極大逆轉,有了武都郡蜀軍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的謹慎是很有必要的,就連當初劉備伐吳也兩大部分主力部隊遺留在蜀地,為的就是減小時代後的風險,避免失去益州這塊尺寸之地。諸葛亮在北伐前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拱衛蜀地的安全,因此他不惜耗費的平定南中地區。

    以上是諸葛亮平定南中的作戰示意圖,可見他一直在努力爭取一個安全的後方,拒絕子午谷戰術,攻佔武都郡和陰平郡也是同樣的理由。

  • 10 # 豹眼看歷史

    為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一些史料,我認為:魏延子午谷奇謀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僥倖成功,也是毫無意義。

    因為另一路諸葛亮的大軍,遲遲沒有到達約定的地點長安,形不成合圍長安的戰略目的,孤軍作戰的魏延或戰死,或坐以待斃。

    01

    子午谷奇謀的結果

    有三種可能:

    第一,在子午谷被發現,魏軍一把火把魏延五千人馬燒死在谷裡;

    第二,到達長安城下,由於城牆堅固,不能短期內下城,在長安與潼關之間,打游擊,不僅糧草補給是個問題,能不能頂住魏軍的合圍也是個問題。

    第三,攻下長安,等待諸葛亮大軍前來會合。歷史證明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從沒有到達長安城下。因而,即便是魏延奇謀成功,也就毫無意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說:“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此言不假。

    在正史或演義中,對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記載,都相差不大。至於細節描述的不同,我認為無關大礙。

    主要是諸葛亮對這一奇謀產生的戰役效果,並不認可。

    或許諸葛亮對魏延取得成功有信心,但對自己這路大軍,能否按約定準時到達長安城下沒有把握。因而,魏延的成功也就失去了戰略意義。

    如果魏延成功,而諸葛亮受阻,那算無遺策的諸葛亮這人就丟大啦。

    不是諸葛亮怕魏延成功,也不是諸葛亮怕丟人,是因為兵出斜谷沒有足夠的把握取勝,因為曹魏也不全是菜鳥。

    但諸葛亮又不好說,你魏延可能成功,但我這一路夠嗆,否則,大煞風景啊。

    諸葛亮只好說,你魏延不能成功,就別想這些好事啦。

    02

    六出祁山

    史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曹魏不是菜鳥。

    這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不能僅僅用諸葛亮一生謹慎,不願意冒風險來解釋。

    子午谷奇謀的確是不錯的一個方案,但這僅僅是戰役的一個手段,而不是戰略目的。

    諸葛亮兵出祁山的戰略目的是佔據關中,乘勢出潼關、武關而進攻曹魏,一統天下。

    從228年到234年,諸葛亮歷次北伐,沒有一次成功。

    即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於魏軍的主力曹真、張郃、郭淮集團已經到達關中,即便是沒有馬謖的失街亭,也會在隴右,魏蜀兩軍進行膠著的拉鋸戰和消耗戰。

    史實證明,這一路的蜀漢大軍沒有能按照戰役的計劃,成功擊潰曹魏,佔據關中。

    蜀漢全力以赴尚且不能有所作為,如果再分兵兩路,恐怕就更捉襟見肘啦。

    根本而言,蜀漢還是人手不夠,戰將不足。

    自保或許有餘,主動出擊就力不從心啦。

    突然腦洞大開,如果僅僅子午谷這一路進攻的話,萬一魏延偷襲得手。

    魏延佔據子谷口,蜀漢大軍源源不斷的出子午谷,將長安、潼關一截兩段,又會如何哪?

  • 11 # 宇宙最銱

    孔明這人還是比較忌才的,而且權欲重,在政治上一山不能容二虎,對付李嚴就是很好例子。還有關二哥的死與他也有關係。他的做法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如果魏延立奇功,對他威脅太大了,所以怎麼可能讓魏延去。

  • 12 # 天天旺美食

    錯了就是錯了。不用解釋都明白。諸葛亮有幾點考慮。第一怕魏延功高蓋主驕傲自滿。第二諸葛亮早就預料到魏延會反所以處處防著他。第三魏延是開國元老自恃功高不把人放在眼裡諸葛亮也沒有正當理由殺他況且魏延確實有才。

  • 13 # 天地伊人1

    戰爭是國家綜合力量的博弈,一城一地的得失很難決定戰爭的走向。蜀的國力與魏根本就沒在一個量級上,這就是蜀和吳最後被司馬政權滅了的根夲原因。諸葛亮六出也落得損兵折將,府庫空虛就是明證。

    諸葛亮不用魏延的計謀是對的。魏延計謀一旦失敗,蜀國將一厥不振,再無同魏較量的勇氣,只能加速蜀國後滅亡。

    魏延計謀是建立在奇襲的基礎上,如若成功,兩國將陷入拉鋸戰的爭奪中,以蜀的兵力、給養、將領人數和軍事素養,蜀國是打不起消耗戰的,也是萬劫不復。

    魏將的整體智慧和軍隊的素質遠高於蜀,探子的偵聽也是一流的,五千人透過人跡罕到,嚴酷奇寒的高寒雪嶺,凍傷和病斃也會驚人,做到神鬼不知更難。

    綜上所述,魏延計謀是不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好的頁遊推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