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前1那些事兒

    湘軍這隻武裝本身就不是正規編制的軍隊,是在太平天國的壓力和清廷的萬般無奈下組成的,也就相當於兩湖地區的民團。戰爭(太平天國)結束了他們當然就會返鄉,該幹嘛幹嘛去。當然攻破南京以後,大肆焚掠、屠殺,這也算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甲午戰爭期間,迫於壓力兩湖再湊了2000的湘軍去參戰,面對裝備精良的日本正規軍,結果可想而知。

  • 2 # 劉工227459850

    在牛庒和田庒臺二場戰鬥,老湘軍表現真地可以,雖然失敗,但我們不能單以成敗論英雄。湘軍只能算是地方武裝,創造了平定長毛,捻子,平西北迴亂,收回新疆的業績。甲午年,清政府所倚重的淮系敗績累累,不得己才起用老湘軍,此時已是強努之未了,掛帥的是未經過戰陣的文人吳大徵和老將魏光濤等,與正規軍日軍對壘自然不是對手,但並非一觸既潰,牛庒血戰見證了老湘軍昔曰榮光,為中華民族的尊嚴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 3 # 蓋世楠爵

    甲午戰爭爆發前,幾十年前赫赫有名的湘軍在這一時期,早就成為了傳說。只在湖南有象徵性的數千人的武裝,並且依舊是封建軍隊的管理模式和裝備,與當時的現代化軍隊早就脫節,湘軍也不復當年之勇。

    況且湘軍打太平天國時,太平天國已經內亂了,打起來當然是穩贏,而是天平天國也不是現代化的職業軍人。

    當時清朝的國力已經不行了,一艘縫縫補補餓的時候破船。反觀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擴軍備戰,其陸海軍武器裝備多購自歐美,無論是質量還是效能均屬上乘。日本天皇也捨得更新裝備。

    這樣看來湘軍敗下來,只是時間問題,這是大勢所趨。

  • 4 # 日慕鄉關

    先說答案,湘軍在攻克南京後,基本就解甲歸田了,雖然曾國藩在剿滅捻軍過程中曾經重召舊部,但很快解散。甲午戰爭衝在一線的多是淮軍和綠營兵,湘軍雖有參戰,但數量少,影響弱,對戰爭走向影響有限。

    湘軍是中國近代史上特殊的存在,彼時清廷岌岌可危,為了挽救江山危局,不得不重用漢臣,但又沒有兵員糧草,只能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自籌,湘軍與後來分化出來的淮軍都是這種體制的產物。

    南京被攻克後,為了避免朝廷猜忌,曾國藩把大部分湘軍遣散回家,只留了16000人,剿滅捻軍時期曾經再度擴軍,主要以鮑超部為主,但因與李鴻章不和中途辭官,旗下的三十營被遣散。

    左宗棠曾重組湘軍,平定新疆,但此後湘軍再無建樹。

    甲午戰爭時期,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出身淮軍,先期入朝抗擊日本的聶士成、衛汝貴、葉志超都出自淮軍,威海衛和旅順的守軍也以淮軍為主。

    至於陸上作戰,死守平壤的左寶貴出身於江南大營綠營,日軍渡過鴨綠江後,清軍主力都以八旗兵和綠營兵為主。

    當然也有部分湘軍參與了甲午戰爭,例如劉坤一、吳大澂等,但數量少,戰鬥力弱,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角色。

    湘軍也好淮軍也罷,為什麼對付太平天國十分在行,面對日本人就一站擊潰呢?

    太平天國是一隻舊式雜牌軍隊,其指揮機制、裝備水平都與湘軍類似,甚至不如湘軍,雙方打仗拼的是智謀、人數,無論天時還是地利,湘軍都佔據絕對優勢,曾國藩可以淡定從容,畫地為牢,一步步吃掉太平軍。縱然打敗幾仗,也可以捲土重來,而天平天國被擠壓在東南一角,地盤越打越小,人越打越少,還內亂不休,最終只能滅亡。

    甲午戰爭完全是另外一個維度,無論海軍還是陸軍,日軍都是一隻現代化的軍隊,其裝備水平、指揮機制、訓練水平都遠遠超過清軍,甚至不再一個檔位上。大清陸軍雖然也換裝了火槍等現代化兵器,但仍然沿用古老的營-哨-隊編制,缺乏參謀機制和現代化的作戰決策方式,換湯不換藥,且清廷內部權力鬥爭激烈,李鴻章以自保為主,用兵保守,給了日本進攻主動權,一來二去,失敗就不可避免。

  • 5 # 太陽王01

    代差!建軍思想和訓練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湘軍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始,原因僅僅是因為太平軍雖是烏合之眾,但人數優勢實在太大,湘、淮軍只能藉助近代武器彌補。都說西方軍隊船堅炮利,實際上八旗也好綠營也罷,短兵相接都和別人差了一大截!倭奴學西方學得比較成功,而滿清學得不倫不類,碰上真正走向西化的倭軍,結果幾乎是註定的。

  • 6 # 張細水

    湘軍?

    甲午打的是淮軍。

    陸戰:鄧世超(安徽合肥肥西縣)和聶士成(安徽合肥長豐縣)帶了二千淮軍,加上原駐北韓吳長慶(安徽合肥廬江縣)的淮軍,在北韓半島和東北地區抗擊日本。

    海戰: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安徽合肥廬江縣)領北洋水師對抗日本艦隊。

    陸軍海軍都是淮軍的隊伍,有湘軍什麼事?

    以淮軍對抗日軍(海軍全部戰力,陸軍八成以上戰力)如何不敗?

    要是清政府能協調其他派系能同仇敵愾,哪裡還有後來的抗日戰爭?

  • 7 # 海鏡清

    太平軍(1851-1864)能和三十年後(1894-1895)的日軍相比麼?完全沒有可比性好不好!

    湘軍往往能以少勝多地擊敗太平軍,是因為太平軍除了作為骨幹的廣西人外,其他湖北、安徽人都是被裹挾的烏合之眾,與中國歷史上其他農民武裝相比沒有本質的提升。

    太平軍武器差、人員素質低,往往只是靠人多勢眾和戰術靈活來打敗清軍

    而湘2外軍本身是曾國藩按照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來弄的,編制和訓練上是最適合舊式火器時代(鳥槍、土炮)的;各級軍官多是有忠君思想的儒生或武生,士兵都是挑選老實、強壯的農民。可以說按照古代標準來看,湘軍就是一支精兵了,遠遠勝過太平軍的大多數部隊。

    湘軍則是一支編制嚴密、訓練有素(相對太平軍而言)、武器先進(依然是相對於太平軍而言)的精銳之師

    在戰法上,曾國藩自知沒有多少軍事才能,於是總結出“扎硬寨,打呆仗”的湘軍作戰原則:就是部隊每到一處住宿時,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冰雪,都必須挖掘戰壕。這個戰壕怎麼挖?曾國藩曾經是這樣要求的:

    築牆須八尺高,三尺厚;壕溝須八尺寬,六尺深;牆內有內濠一道,牆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內須密釘竹籤。

    這個方法弊端是很明顯的:

    首先,耽誤了行軍的速度。安營時,部隊要挖溝挖壕壘牆,拔營時又需要將竹籤等一一帶走,非常耽誤時間,必然會導致延誤戰機,左宗棠就嘲笑曾國藩用兵“每苦鈍滯”。

    其次,讓部隊減少了訓練和休息時間,更多的時候,湘軍就像一支工兵部隊,走到哪裡修到哪裡。修好了以後也只能分批輪休,曾國藩規定五更(三點鐘)即起派三成部隊站牆一次,即30%的部隊要站到牆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來了,部隊全整理完了,牆上的部隊才可以下來,這是防止對方偷襲,當然部隊肯定會很累。

    但湘軍就是靠這個笨辦法從長江中游一路打下去,一直打到了天京,因為這種方法恰好避免了八旗綠營的弱點,剋制了太平軍的強項:

    第一,太平軍擅長的戰術不再奏效。自從採用了“扎硬寨”的方法,太平軍多次要偷襲湘軍都無功而返。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更是將此法發揮到極致,攻城時也採用,以致於獲得了“曾鐵桶”的外號。而且堅決不和太平軍打運動戰,每天都只按照預定路程行軍,絕不冒進,太平軍擅長的伏擊、回馬槍都無從發揮。太平軍希望跟湘軍進行野戰,而湘軍很少使用野戰,他們就守著最要緊的地方不動,看你怎麼辦。

    安慶之戰,太平軍(紅色)各種機動試圖與湘軍野戰,而湘軍(藍色)就是蹲成一個個鐵桶,把安慶困死,不為所動

    第二、增強了攻堅能力。攻城時,每到一個地方,先不急著和太平軍打,還是扎硬寨,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扎,直到對方援兵打不進,突圍衝不出,在城中彈盡糧絕才攻擊,與三國名將陸抗攻克西陵時的戰法如出一轍。被湘軍攻打的城市,如安慶、九江等,城市城牆外圍的地貌全都被當年所挖的壕溝改變了,湘軍打一個城市用的不是一天兩天,他們用的是一年兩年,不停地挖壕溝,一直讓這個城市水洩不通,就看城裡的糧食能堅持多久。斷敵糧道、斷敵補給,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這就是“打呆仗”。

    但這種戰術對於任何近代化軍隊都是無效的。

    你扎的寨再硬,畢竟只是土木工事,又不是鋼筋混凝土,在近代野戰炮面前都只有土崩瓦解的份兒。你打呆仗,正好,人家可以把你圍起來殲滅。論武器裝備,論官兵素養,湘軍更是比日軍差了若干條街。

    湘軍在甲午戰爭中主要參加了海城反擊戰和牛莊之戰,實話實說,輸的很慘。

    湘軍打海城,根本就無法靠近,剛一湊攏城外陣地,就被日本人的炮火給打回來了,連寨都修不起來。而被一些湘軍迷吹捧的牛莊之戰,其實也是一場難堪的敗仗,差點就被日本人全殲了。

    西方人拍攝的牛莊清軍

    當時日軍在佔領海城東北的鞍山後,突然殺向西南,直取湘軍後路的牛莊,好在鞍山到牛莊的距離是海城到牛莊的三倍,所以還是有兩支湘軍趕到了牛莊。一支是魏光燾的武威軍,一支是李光久的老湘軍,共計6000人;日軍則有兩個師團各一部,共計一萬餘人,兵力對比1:2。湘軍有24門火炮,日軍有59門火炮。

    西方人拍攝的佔領牛莊的日軍

    日軍從上午10點40分發動攻擊,12點20分攻入牛莊,並切斷了守軍的退路。只有靠近鎮西的一部分湘軍得以逃走,“魏光燾跳越土壘而逃,李光久亦棄軍走”,“駐東南北三面者,為敵所圍不得出”,被包圍的湘軍則退入鎮內的深宅大院各自為戰,直到22時最後一支被圍湘軍投降。

    牛莊鎮

    也就是說,日軍只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已經打穿了湘軍的防線,只是因為隨後進入了巷戰的困難模式,日軍大炮很難發揮作用,才消耗了比較多的時間。最後雙方的傷亡比是6:1,日軍死72人,負傷317人;湘軍死亡和被俘1700餘人,負傷700餘人。

    直到日俄戰爭,才有了近代化的“扎硬寨”戰術,鐵絲網取代了壕溝,步兵壕取代了土牆,地雷陣取代了竹籤,還有各種鋼筋混凝土的永久性火力點,密密麻麻的機關槍、速射炮、探照燈,只有這樣的“硬寨”才能對抗近代化軍隊。

  • 8 # 萬歲1148858845

    道理很簡單,沒有鐵路啊!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美國的南北戰爭,普法戰爭已經充分證明鐵路是致勝關鍵,誰的鐵路多誰就獲勝,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鐵路四千公里,中國三百多公里,南北戰爭的時候北方25000英里,南方9000英里而已

  • 9 # 不沉的經遠

    在甲午戰爭後期,由於淮軍屢戰屢敗,所以清廷決定重新起用湘軍。湖南巡撫吳大澂也主動請纓,率左宗棠之子左孝同、舊部魏光燾、曾國荃舊部陳湜、李續賓之子李光久等部北上。但是湘軍在戰場上表現也不好,除了牛莊打的略微激烈一點,在反攻海城等戰鬥中表現不如還不如淮軍。也不如宋慶、依克唐阿等軍,讓清廷大失所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湘軍的戰鬥力很成問題。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湘軍面對的對手本質上不過是一群起義的武裝農民,裝備和訓練都很差。但是面對這樣的對手,湘軍靠的也是“扎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慢慢耗死對方,湘軍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實際上曾國藩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力比李鴻章差的多,在新式的洋槍洋炮大量湧入的情況下,他還堅持要使用老式的抬槍和劈山炮,軍隊訓練也是使用老的一套,這樣的部隊對付農民軍還行,對付新式的近代軍隊,則根本不是對手。

    而更糟糕的是,在鎮壓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裁撤了大部分部隊,只留下部分湘軍餘脈。在甲午戰爭時,吳大澂編組的湘軍裡,有差不多30營的舊湘軍,其他70多營都是新募集的新兵,缺乏訓練,軍械不全,戰鬥力比舊湘軍還不如,而且很多到戰爭結束都沒趕到前線。

    二、戰爭期間湘軍的指揮也很有問題。湘軍組成複雜,各部之間本就缺乏統屬,而吳大澂是江蘇人,和淮系關係密切,僅僅認為自己是湖南巡撫就可以統帥湘軍,對此老湘軍們都大為不滿,認為吳大澂“其言躁妄”。

    而吳大澂作為一個清流文官,在軍事指揮能力上也確實一塌糊塗。比如反攻海城之戰,吳大澂還特意向海城日本駐軍送去檄文勸降,擺足天朝上國的架子,指揮權卻放給同樣不懂軍事的幕僚,湘軍前敵營務處晏安瀾。還有駐守田莊臺的時候,看到附近饑民不少,於是又忙著救濟災民,甚至挪用湘軍購買軍械的款項賑災。雖然這也算是善舉,但是大敵當前忙這些,未免有些輕重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前線的戰鬥結果自然不好看。湘軍參加的第三次海城反攻戰清軍陣亡數百,日軍陣亡3人。第四次海城反攻戰吳大澂集結了6萬清軍,結果只打了幾個小時,陣亡數百就無力再攻,戰果還不如上一次,日軍只陣亡2人……

    面對這樣的結果湘軍各將互相推諉責任,晏安瀾和吳大澂也稱為眾矢之的,面對指責晏安瀾則乾脆了當表示再囉嗦自己就走了。第二天部將問是否繼續進攻,他直接稱病拒絕下令。

    而此時宋慶所部在大平山一帶取得了小勝,於是湘軍又把海城之敗責任歸結到宋慶頭上。認為是宋慶擊敗日軍,導致日軍集結海城,最終湘軍戰敗,指責宋慶“亂我軍謀”。

    已經不需要說更多了,這樣的部隊,這樣的指揮,遇到日軍一擊即潰不是很正常的結果嗎。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一群湖南人為大清延續了半個世紀,可以說湘軍在晚清時期撐起了大清的天下,李鴻章的淮軍也是從湘軍分出去的,李鴻章可以說就是接替了曾國藩。沒有湘軍的話,大清可能早就亡了。當時是這一群湖南人是晚清出現了中興的局面,而當時對於湖南人對大清的貢獻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中興將相十九湖湘,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湖南人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

    湘軍崛起在太平天國時期,在國內鎮壓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之後又收復新疆。但是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我們都只大清敗了,而且敗的非常徹底。這一次的失敗也徹底讓日本開始崛起,為之後日本入侵中國埋下了禍根。那麼之前戰無不勝的湘軍在哪裡呢?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甲午戰爭整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北洋水師就是淮軍李鴻章領導的,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湘軍沒有參加甲午戰爭,其實湘軍當時也是參加了,只不過到了戰爭後期才投入,當時大清就是希望湘軍能夠力挽狂瀾,但是奈何湘軍也敗了。那麼之前戰無不勝的湘軍去哪裡了呢?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湘軍已經不是曾國藩,左宗棠時期的湘軍了,首先來說甲午戰爭的時候,湘軍投入戰爭已經是後期了,之前的淮軍屢戰屢敗大清政府才想到讓湘軍上的。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兵敗如山倒了。這個時候湘軍投入戰爭根本改變不了什麼的。

    其次就是這個時候的湘軍早就不是之前的湘軍了,沒有像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領導者,就是一群狼也變成了一群羊。而且我們都知道湘軍在滅了太平天國之後就已經開始裁軍了,湘軍鼎盛的時候到了十多萬,但是最後剩下的只剩下兩三萬不到了。

    而且在曾國藩,左宗棠之後湘軍可以說是群龍無首,沒有一個像樣的領導者,加上大清本來就對漢人不放心,所以到後來參加甲午戰爭的時候,很多湘軍還是拿的幾十年前的火銃跑出來。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了,到現在很多人還在研究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可以說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當時很多國家也是看好大清的,但是奈何歷史不能改寫,註定還是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子儀數次被貶,數次啟用,數次整救李唐王朝,憑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