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了京劇名段《打金枝》,這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汾陽王郭子儀。那位打了公主的駙馬爺便是他的兒子。儘管是戲劇,但還是有些歷史真實的影子在裡面,使我們可以看出郭子儀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大唐朝廷上的分量。
該局情節極是簡單,就是駙馬郭暖和昇平公主小兩口閨房鬥嘴,而惹的一場風波。公主自認為其父為大唐天子,態度上就有些傲慢,郭暖不服。話趕話,沒想到過暖竟然冒出一句:“你認為你爹是天子就了不起了,那是我爹不想做,讓給你爹的!”這句話可是惹了大禍,惱羞成怒的公主居然真的跑到老爹哪兒告了御狀。不料代宗李豫聞聽之下,哈哈大笑:“這小子總算說了句實在話,的確如此,若是我的親家翁想做爹的這個位置,就輪不到我們家了!”安慰一番,命其還是回婆家去。郭子儀知道了這件事,那還得了,把兒子郭暖五花大綁,拖上殿來,交由皇帝處理,並自請其罪。代宗一看這父子爺倆的架勢,樂了,他對郭子儀道:“不聾不痴,不能做家翁。小兒女閨房中的戲語,怎能當真!”郭子儀誠惶誠恐,再三謝罪。代宗哭笑不得,好言安撫,這才蹣跚而去。回到家,當著公主的面,還是打了郭暖十幾杖,才算了事。故事的大體情節,頗是忠實於史書所載。
熱鬧看過,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便不難得出如下的結論,郭子儀在平息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重建大唐的過程中,功高蓋世,無人企及,此其一。也因為此,郭子儀為之惴惴不安,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唯恐功高震主,遭遇不測。這出短劇,把平息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平定天下後,郭子儀的處境,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
郭子儀武舉出身,華州鄭縣人。玄宗天寶年間,已是官拜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亂,他舉兵北上,到達中興之地靈武,為肅宗拜為靈武太守兼朔方節度使。他與大將李光弼攻克戰略要地井陘,收復河北十餘郡。安祿山漁陽叛軍南下之初,由於承平日久,各郡縣聞風喪膽,幾乎毫無抵抗之力。到了遇到郭子儀的軍隊時,他們們才第一次遇到了強有力的抵抗或者叫反擊。由此,從而打破了安祿山叛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振了大唐軍民的必勝信心。天下士氣為之一振!
郭子儀如喘急激流中的一根擎天大柱,獨自支撐起大唐半個天空。他分兵李光弼,奪取河東,合兵一處,攻克井陘,天下震動。靈武敕下,舉國歡騰。狂奔的安祿山的鐵騎,終於停下,一邊倒的戰局得以了扭轉,雙方成了對峙之局。郭子儀已經成為大唐必勝的一個符號。
他是三軍的主心骨,幾乎等同於一種信仰。隨著戰局的逐漸好轉,郭子儀的地位也在不斷的上升。肅宗李亨,晉升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子儀聯合回紇收復兩京後,加封尚書令,這個職務自太宗世民擔任過之後,再也無人出任此職。文官武將在朝廷上所能達到的最高銜位,他全佔了。而與此同時,身兼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是太子,虛職)諸鎮節度使,掌控天下兵馬的半數以上。他在天下恢復平靜之後,卻沒有了昔日的銳氣和虎氣,變得怯懦和謹慎。
他是個明白人,有著超乎常人的縝密心思和過人的機警。他太清楚了,躺在功勞薄上什麼不做也會中槍。平定後的天下,倘然處理不好,將無自己的容身之處。三軍元戎,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登高一呼,風雲為之變色。但這一切已成過去,在沒有了戰事的朝廷之上,他只有收斂起武將的粗獷和軍事家的機敏,做一個乖巧的朝臣。他變得很會享受生活,並且貪婪。
入朝後,他與代宗面前的兩個紅人,魚朝恩、程元振天天聚會,一會費錢十萬緡,他連眼都不眨一下。在家他也每日的大宴,聲樂高奏,姬妾侍宴,極盡人間享樂!這已是郭子儀的常態生活。當清慎的楊綰於大曆十年做了宰相之時,史載,郭子儀聞之,減座中聲樂五分之四。可見其平日裡排場之大。郭子儀月俸錢兩萬緡,私產不計其數,家中珍貨山積,家中傭人就達三千之多。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在朝中擔任要職。孫子輩幾十,連他自己都難以辨認,每逢年節前來問安,他也只能是點點頭。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光等大唐名將,已是封王拜侯,都出自他的麾下,頤指氣使,如喚家僕,他的兒女輩,也將他們視若家奴,隨意的呼來喚去。“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他手下的將佐做到高官,先後成為名臣的大有人在。
這個時候的郭子儀乍然的看上去,生活糜爛,強橫霸氣,聚財索賄,貪得無厭。我想,這也正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這是他放出的煙幕彈,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安史之亂後的他,可謂是功高至偉,面對強悍兇蠻的范陽胡人,他只有以鐵血的手段予以死命的反擊,他和他的兒子們、將士們也多次的身陷險境,但是當勝利的曙光馬上就要光耀大地之時,朝廷卻一紙詔書,召他回京,從而剝奪了兵權,變相的閒置起來了。
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在長安,做了寓公。乾元二年,即公元757年,九月,郭子儀、李光弼與史朝義叛軍激戰於香積寺,叛軍大敗,西京光復。十月,肅宗李亨擺駕回京,百姓扶老攜幼,出城相迎,綿延二十里,伏地哭泣,場面著實感人。肅宗也是滿臉的淚水,沿途向歡呼拜舞的百姓一一拱手作揖——放棄堅守京城,拋下無辜的百姓,慘遭安史叛軍的蹂躪,這本身就是大唐朝廷的過錯!肅宗李亨對於郭子儀為代表的軍界人士充滿了感激,竟然對郭子儀說出了這樣的話:“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郭子儀驚出一身冷汗,在皇帝心目中功高如斯,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徵兆,。
該來的還是來了,乾元二年,七月,一紙詔書,詔郭子儀卸下軍職,急速回京。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軍士大譁。這分明是狡兔死,走狗烹嘛!士卒們哀聲動伍,阻攔中使,挽住馬韁,苦苦哀求,不放他走。郭子儀無奈之下,只好哄騙他們,我總得出面招待中使吃頓飯吧。兵士一鬆手,郭子儀打馬絕塵而去。閒居長安的郭子儀,活得相當的悠閒愜意,天天盛宴,日日歌舞。代宗對他也表示了極大的尊重,每每上朝,天子稱為“大臣”,而不名。試想,一個貪圖安逸,追求奢華的人,能有什麼宏圖大志?郭子儀的所作所為,正是要向大唐天子傳遞這樣一個訊號,以便於雙方都能睡得踏實。這就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
而事情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代宗之世,程元振執掌朝綱,欺上瞞下。總是在代宗那裡報喜不報憂。吐蕃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下涇州,過邠州,寇奉天,攻武功,兵鋒直指西京長安。舉朝大駭。程元振瞞不過去,只好稟報代宗。情急之下,代宗想到的還是郭子儀。詔下: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進駐咸陽,防衛京師。
郭子儀閒廢的日子實在是太久了,手下的悍將精兵早就星散如雲。舉旗招募,倉猝之間,僅得二十騎。剛到咸陽,吐蕃和吐谷渾及氐羌等約二十萬人,綿亙二十餘里,呼嘯而來,直撲長安。結果,自是代宗帥文武臣僚倉皇離京。這是大唐立國以來的第二次放棄京城。郭子儀折回京城,車駕已去。吐蕃兵不血刃,進佔長安。扶植大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他們肆意剽掠府庫、坊市,焚燒閭舍,長安城中“蕭然一空”。
郭子儀獨當大任,來至商州,憑藉其多年在軍中累積的崇高的威望,豎起招兵大旗。郭子儀泣謂將士,共雪國恥,收復長安。眾軍士感激涕零,願為大唐效死力,聽候元帥差遣。此時的代宗已經逃到了華州,以此為陪都,建立朝廷。詔郭子儀詣行在——恐怕吐蕃東出潼關。郭子儀表稱:“臣不收京城,無臉見陛下。若我出兵藍田,吐蕃必不敢東向。”這次的長安收復戰,在郭子儀的精心組織之下,可謂是戰爭史上的經典之作。兵不血刃,而使吐蕃狼狽撤離,更準確地說,是逃遁。
他採取了“敵駐我擾”的打法,為佔據京城的吐蕃兵佈下了疑兵大陣。他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續率二百餘騎去藍天觀察敵情,令第五琦兼任京兆尹,配合他們一起行動。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率部分部隊做接應。長孫全續他們到了韓公堆,白天遍樹旗幟,擂鼓吶喊,夜裡則漫山遍野,點燃篝火,使吐蕃不知城外有多少唐軍。前光祿卿殷仲卿又在藍田,聚眾千餘人,與長孫全續遙相呼應,互為表裡。並派遣二百餘騎,渡過滻水,直逼長安。坊間百姓又相互傳言:“郭令公從商州發兵無數,不日就進攻長安!”吐蕃駐軍人心惶惶,不知所以。收攏部隊,龜縮城裡。長孫全續又派手下射生將王甫潛入西京,暗中聯絡數百少年,夜深人靜之時,在朱雀大街擂鼓吶喊。吐蕃失魂落魄,再也不敢盤踞長安,於庚寅日的夜裡,悄悄溜走。
長安人一夜醒來,城裡已是空無一個吐蕃兵。失陷十五天的西京長安,失而復得,兵不血刃。郭子儀的功勞豈一個大字了得!再復長安的郭子儀,下一步面臨的局面將是更加嚴峻複雜。
大曆二年十二月,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為人所掘,尤其在那個年代,這還了得。許多人傳言,是觀察使魚朝恩所為。魚朝恩是當朝天子最為寵信的大太監,身兼天下兵馬觀察使,很是嫉恨郭子儀。朝廷上下為之驚悚不安,許多人屏息,靜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郭子儀擁兵數十萬,手下悍將千員,打個噴嚏,天下都要飄小雨。郭子儀自奉天入朝,朝廷憂其為變。郭子儀覲見代宗,痛哭流涕:“臣久將兵,不能禁暴,軍士多發人塚。今日及此,乃天譴,非人力也。”郭子儀此話一出,天下乃安。
大曆四年春,郭子儀入朝,魚朝恩邀他同遊章敬寺。此時的宰相元載,飛語誣傳,說魚朝恩圖謀不良,要不利於郭子儀。他的手下很是擔心,要其多帶兵馬,以防不測。郭子儀坦然一笑:“我是國家大臣,沒有天子之命,他安敢害我!若是受命而來,你們又將如何?”意思很明顯,沒有皇命,他不敢害我,若是皇命在身,你們還要造反不成?這話不只是說給朝廷聽的,也不無表露心跡的意思。於是郭子儀只帶了幾名隨身的童僕赴約,魚朝恩大驚,不意郭子儀竟然如此的大度從容。他捧著郭子儀的手,聲淚俱下:“非公長者,能無疑乎!”
大曆十年,八月,郭子儀回到邠州防地。他曾向朝廷保舉一人做一地方縣令,朝廷未置可否。他的手下為之很是不平:“憑相公的功德,保一州縣而朝廷不應,這宰相實在是太不識大體了!”這是委婉的說法,其實是在抱怨皇帝。郭子儀聽到了這些議論,對僚屬們說道:“自兵興以來,方鎮武臣皆跋扈,凡有所請,朝廷常委屈從之,此無它,乃疑之也。今子儀所奏事,人主以為不可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親厚之也。諸君可賀矣,又何怪焉?”眾人無不佩服郭子儀的見識。郭子儀所釋放的各種充滿了善意誠意的訊號,不僅讓朝廷心裡安穩,對手踏實,自己也能睡得沉實。掌管過千軍萬馬,歷四朝而不倒,確也是史上不多。
德宗李適繼位,其性情與其祖乃父又大不相同,疑忌之心尤為嚴重。此時的郭子儀年已逾八旬。德宗做出了他一生中最為英明的決定之一:免去郭子儀所兼各職,以司徒、中書令兼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藩部並營田河陽道等觀察使。詔下,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增實封滿兩千戶,月給一千五百人的糧食,二百匹馬的食料,兒孫輩和女婿升遷拜朝廷大員者十人以上。
建中二年,六月,辛丑,公元781年,汾陽忠武王郭子儀病逝於長安家中,享年八十五歲。他的逝去,標誌著玄宗以來天寶年間,僅存的一顆碩果,落下,大唐告別了郭子儀時代。
郭子儀武舉出身,華州鄭縣人。玄宗的天寶年間,已是官拜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亂,他舉兵北上,到達中興之地靈武,為肅宗拜為靈武太守兼朔方節度使。他與大將李光弼攻克戰略要地井陘,收復河北十餘郡。安祿山漁陽叛軍南下之初,由於承平日久,各郡縣聞風喪膽,幾乎毫無抵抗之力。到了遇到郭子儀的軍隊時,他們們才第一次遇到了強有力的抵抗或者叫反擊。由此,從而打破了安祿山叛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振了大唐軍民的必勝信心。天下士氣為之一振!
因為有了京劇名段《打金枝》,這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汾陽王郭子儀。那位打了公主的駙馬爺便是他的兒子。儘管是戲劇,但還是有些歷史真實的影子在裡面,使我們可以看出郭子儀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大唐朝廷上的分量。
該局情節極是簡單,就是駙馬郭暖和昇平公主小兩口閨房鬥嘴,而惹的一場風波。公主自認為其父為大唐天子,態度上就有些傲慢,郭暖不服。話趕話,沒想到過暖竟然冒出一句:“你認為你爹是天子就了不起了,那是我爹不想做,讓給你爹的!”這句話可是惹了大禍,惱羞成怒的公主居然真的跑到老爹哪兒告了御狀。不料代宗李豫聞聽之下,哈哈大笑:“這小子總算說了句實在話,的確如此,若是我的親家翁想做爹的這個位置,就輪不到我們家了!”安慰一番,命其還是回婆家去。郭子儀知道了這件事,那還得了,把兒子郭暖五花大綁,拖上殿來,交由皇帝處理,並自請其罪。代宗一看這父子爺倆的架勢,樂了,他對郭子儀道:“不聾不痴,不能做家翁。小兒女閨房中的戲語,怎能當真!”郭子儀誠惶誠恐,再三謝罪。代宗哭笑不得,好言安撫,這才蹣跚而去。回到家,當著公主的面,還是打了郭暖十幾杖,才算了事。故事的大體情節,頗是忠實於史書所載。
熱鬧看過,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便不難得出如下的結論,郭子儀在平息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重建大唐的過程中,功高蓋世,無人企及,此其一。也因為此,郭子儀為之惴惴不安,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唯恐功高震主,遭遇不測。這出短劇,把平息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平定天下後,郭子儀的處境,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
郭子儀武舉出身,華州鄭縣人。玄宗天寶年間,已是官拜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亂,他舉兵北上,到達中興之地靈武,為肅宗拜為靈武太守兼朔方節度使。他與大將李光弼攻克戰略要地井陘,收復河北十餘郡。安祿山漁陽叛軍南下之初,由於承平日久,各郡縣聞風喪膽,幾乎毫無抵抗之力。到了遇到郭子儀的軍隊時,他們們才第一次遇到了強有力的抵抗或者叫反擊。由此,從而打破了安祿山叛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振了大唐軍民的必勝信心。天下士氣為之一振!
郭子儀如喘急激流中的一根擎天大柱,獨自支撐起大唐半個天空。他分兵李光弼,奪取河東,合兵一處,攻克井陘,天下震動。靈武敕下,舉國歡騰。狂奔的安祿山的鐵騎,終於停下,一邊倒的戰局得以了扭轉,雙方成了對峙之局。郭子儀已經成為大唐必勝的一個符號。
他是三軍的主心骨,幾乎等同於一種信仰。隨著戰局的逐漸好轉,郭子儀的地位也在不斷的上升。肅宗李亨,晉升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子儀聯合回紇收復兩京後,加封尚書令,這個職務自太宗世民擔任過之後,再也無人出任此職。文官武將在朝廷上所能達到的最高銜位,他全佔了。而與此同時,身兼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是太子,虛職)諸鎮節度使,掌控天下兵馬的半數以上。他在天下恢復平靜之後,卻沒有了昔日的銳氣和虎氣,變得怯懦和謹慎。
他是個明白人,有著超乎常人的縝密心思和過人的機警。他太清楚了,躺在功勞薄上什麼不做也會中槍。平定後的天下,倘然處理不好,將無自己的容身之處。三軍元戎,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登高一呼,風雲為之變色。但這一切已成過去,在沒有了戰事的朝廷之上,他只有收斂起武將的粗獷和軍事家的機敏,做一個乖巧的朝臣。他變得很會享受生活,並且貪婪。
入朝後,他與代宗面前的兩個紅人,魚朝恩、程元振天天聚會,一會費錢十萬緡,他連眼都不眨一下。在家他也每日的大宴,聲樂高奏,姬妾侍宴,極盡人間享樂!這已是郭子儀的常態生活。當清慎的楊綰於大曆十年做了宰相之時,史載,郭子儀聞之,減座中聲樂五分之四。可見其平日裡排場之大。郭子儀月俸錢兩萬緡,私產不計其數,家中珍貨山積,家中傭人就達三千之多。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在朝中擔任要職。孫子輩幾十,連他自己都難以辨認,每逢年節前來問安,他也只能是點點頭。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光等大唐名將,已是封王拜侯,都出自他的麾下,頤指氣使,如喚家僕,他的兒女輩,也將他們視若家奴,隨意的呼來喚去。“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他手下的將佐做到高官,先後成為名臣的大有人在。
這個時候的郭子儀乍然的看上去,生活糜爛,強橫霸氣,聚財索賄,貪得無厭。我想,這也正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這是他放出的煙幕彈,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安史之亂後的他,可謂是功高至偉,面對強悍兇蠻的范陽胡人,他只有以鐵血的手段予以死命的反擊,他和他的兒子們、將士們也多次的身陷險境,但是當勝利的曙光馬上就要光耀大地之時,朝廷卻一紙詔書,召他回京,從而剝奪了兵權,變相的閒置起來了。
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在長安,做了寓公。乾元二年,即公元757年,九月,郭子儀、李光弼與史朝義叛軍激戰於香積寺,叛軍大敗,西京光復。十月,肅宗李亨擺駕回京,百姓扶老攜幼,出城相迎,綿延二十里,伏地哭泣,場面著實感人。肅宗也是滿臉的淚水,沿途向歡呼拜舞的百姓一一拱手作揖——放棄堅守京城,拋下無辜的百姓,慘遭安史叛軍的蹂躪,這本身就是大唐朝廷的過錯!肅宗李亨對於郭子儀為代表的軍界人士充滿了感激,竟然對郭子儀說出了這樣的話:“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郭子儀驚出一身冷汗,在皇帝心目中功高如斯,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徵兆,。
該來的還是來了,乾元二年,七月,一紙詔書,詔郭子儀卸下軍職,急速回京。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軍士大譁。這分明是狡兔死,走狗烹嘛!士卒們哀聲動伍,阻攔中使,挽住馬韁,苦苦哀求,不放他走。郭子儀無奈之下,只好哄騙他們,我總得出面招待中使吃頓飯吧。兵士一鬆手,郭子儀打馬絕塵而去。閒居長安的郭子儀,活得相當的悠閒愜意,天天盛宴,日日歌舞。代宗對他也表示了極大的尊重,每每上朝,天子稱為“大臣”,而不名。試想,一個貪圖安逸,追求奢華的人,能有什麼宏圖大志?郭子儀的所作所為,正是要向大唐天子傳遞這樣一個訊號,以便於雙方都能睡得踏實。這就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
而事情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代宗之世,程元振執掌朝綱,欺上瞞下。總是在代宗那裡報喜不報憂。吐蕃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下涇州,過邠州,寇奉天,攻武功,兵鋒直指西京長安。舉朝大駭。程元振瞞不過去,只好稟報代宗。情急之下,代宗想到的還是郭子儀。詔下: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進駐咸陽,防衛京師。
郭子儀閒廢的日子實在是太久了,手下的悍將精兵早就星散如雲。舉旗招募,倉猝之間,僅得二十騎。剛到咸陽,吐蕃和吐谷渾及氐羌等約二十萬人,綿亙二十餘里,呼嘯而來,直撲長安。結果,自是代宗帥文武臣僚倉皇離京。這是大唐立國以來的第二次放棄京城。郭子儀折回京城,車駕已去。吐蕃兵不血刃,進佔長安。扶植大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他們肆意剽掠府庫、坊市,焚燒閭舍,長安城中“蕭然一空”。
郭子儀獨當大任,來至商州,憑藉其多年在軍中累積的崇高的威望,豎起招兵大旗。郭子儀泣謂將士,共雪國恥,收復長安。眾軍士感激涕零,願為大唐效死力,聽候元帥差遣。此時的代宗已經逃到了華州,以此為陪都,建立朝廷。詔郭子儀詣行在——恐怕吐蕃東出潼關。郭子儀表稱:“臣不收京城,無臉見陛下。若我出兵藍田,吐蕃必不敢東向。”這次的長安收復戰,在郭子儀的精心組織之下,可謂是戰爭史上的經典之作。兵不血刃,而使吐蕃狼狽撤離,更準確地說,是逃遁。
他採取了“敵駐我擾”的打法,為佔據京城的吐蕃兵佈下了疑兵大陣。他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續率二百餘騎去藍天觀察敵情,令第五琦兼任京兆尹,配合他們一起行動。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率部分部隊做接應。長孫全續他們到了韓公堆,白天遍樹旗幟,擂鼓吶喊,夜裡則漫山遍野,點燃篝火,使吐蕃不知城外有多少唐軍。前光祿卿殷仲卿又在藍田,聚眾千餘人,與長孫全續遙相呼應,互為表裡。並派遣二百餘騎,渡過滻水,直逼長安。坊間百姓又相互傳言:“郭令公從商州發兵無數,不日就進攻長安!”吐蕃駐軍人心惶惶,不知所以。收攏部隊,龜縮城裡。長孫全續又派手下射生將王甫潛入西京,暗中聯絡數百少年,夜深人靜之時,在朱雀大街擂鼓吶喊。吐蕃失魂落魄,再也不敢盤踞長安,於庚寅日的夜裡,悄悄溜走。
長安人一夜醒來,城裡已是空無一個吐蕃兵。失陷十五天的西京長安,失而復得,兵不血刃。郭子儀的功勞豈一個大字了得!再復長安的郭子儀,下一步面臨的局面將是更加嚴峻複雜。
大曆二年十二月,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為人所掘,尤其在那個年代,這還了得。許多人傳言,是觀察使魚朝恩所為。魚朝恩是當朝天子最為寵信的大太監,身兼天下兵馬觀察使,很是嫉恨郭子儀。朝廷上下為之驚悚不安,許多人屏息,靜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郭子儀擁兵數十萬,手下悍將千員,打個噴嚏,天下都要飄小雨。郭子儀自奉天入朝,朝廷憂其為變。郭子儀覲見代宗,痛哭流涕:“臣久將兵,不能禁暴,軍士多發人塚。今日及此,乃天譴,非人力也。”郭子儀此話一出,天下乃安。
大曆四年春,郭子儀入朝,魚朝恩邀他同遊章敬寺。此時的宰相元載,飛語誣傳,說魚朝恩圖謀不良,要不利於郭子儀。他的手下很是擔心,要其多帶兵馬,以防不測。郭子儀坦然一笑:“我是國家大臣,沒有天子之命,他安敢害我!若是受命而來,你們又將如何?”意思很明顯,沒有皇命,他不敢害我,若是皇命在身,你們還要造反不成?這話不只是說給朝廷聽的,也不無表露心跡的意思。於是郭子儀只帶了幾名隨身的童僕赴約,魚朝恩大驚,不意郭子儀竟然如此的大度從容。他捧著郭子儀的手,聲淚俱下:“非公長者,能無疑乎!”
大曆十年,八月,郭子儀回到邠州防地。他曾向朝廷保舉一人做一地方縣令,朝廷未置可否。他的手下為之很是不平:“憑相公的功德,保一州縣而朝廷不應,這宰相實在是太不識大體了!”這是委婉的說法,其實是在抱怨皇帝。郭子儀聽到了這些議論,對僚屬們說道:“自兵興以來,方鎮武臣皆跋扈,凡有所請,朝廷常委屈從之,此無它,乃疑之也。今子儀所奏事,人主以為不可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親厚之也。諸君可賀矣,又何怪焉?”眾人無不佩服郭子儀的見識。郭子儀所釋放的各種充滿了善意誠意的訊號,不僅讓朝廷心裡安穩,對手踏實,自己也能睡得沉實。掌管過千軍萬馬,歷四朝而不倒,確也是史上不多。
德宗李適繼位,其性情與其祖乃父又大不相同,疑忌之心尤為嚴重。此時的郭子儀年已逾八旬。德宗做出了他一生中最為英明的決定之一:免去郭子儀所兼各職,以司徒、中書令兼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藩部並營田河陽道等觀察使。詔下,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增實封滿兩千戶,月給一千五百人的糧食,二百匹馬的食料,兒孫輩和女婿升遷拜朝廷大員者十人以上。
建中二年,六月,辛丑,公元781年,汾陽忠武王郭子儀病逝於長安家中,享年八十五歲。他的逝去,標誌著玄宗以來天寶年間,僅存的一顆碩果,落下,大唐告別了郭子儀時代。
因為有了京劇名段《打金枝》,這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汾陽王郭子儀。那位打了公主的駙馬爺便是他的兒子。儘管是戲劇,但還是有些歷史真實的影子在裡面,使我們可以看出郭子儀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大唐朝廷上的分量。
該局情節極是簡單,就是駙馬郭暖和昇平公主小兩口閨房鬥嘴,而惹的一場風波。公主自認為其父為大唐天子,態度上就有些傲慢,郭暖不服。話趕話,沒想到過暖竟然冒出一句:“你認為你爹是天子就了不起了,那是我爹不想做,讓給你爹的!”這句話可是惹了大禍,惱羞成怒的公主居然真的跑到老爹哪兒告了御狀。不料代宗李豫聞聽之下,哈哈大笑:“這小子總算說了句實在話,的確如此,若是我的親家翁想做爹的這個位置,就輪不到我們家了!”安慰一番,命其還是回婆家去。郭子儀知道了這件事,那還得了,把兒子郭暖五花大綁,拖上殿來,交由皇帝處理,並自請其罪。代宗一看這父子爺倆的架勢,樂了,他對郭子儀道:“不聾不痴,不能做家翁。小兒女閨房中的戲語,怎能當真!”郭子儀誠惶誠恐,再三謝罪。代宗哭笑不得,好言安撫,這才蹣跚而去。回到家,當著公主的面,還是打了郭暖十幾杖,才算了事。故事的大體情節,頗是忠實於史書所載。
熱鬧看過,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便不難得出如下的結論,郭子儀在平息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重建大唐的過程中,功高蓋世,無人企及,此其一。也因為此,郭子儀為之惴惴不安,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唯恐功高震主,遭遇不測。這出短劇,把平息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平定天下後,郭子儀的處境,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
郭子儀武舉出身,華州鄭縣人。玄宗的天寶年間,已是官拜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亂,他舉兵北上,到達中興之地靈武,為肅宗拜為靈武太守兼朔方節度使。他與大將李光弼攻克戰略要地井陘,收復河北十餘郡。安祿山漁陽叛軍南下之初,由於承平日久,各郡縣聞風喪膽,幾乎毫無抵抗之力。到了遇到郭子儀的軍隊時,他們們才第一次遇到了強有力的抵抗或者叫反擊。由此,從而打破了安祿山叛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振了大唐軍民的必勝信心。天下士氣為之一振!
郭子儀如喘急激流中的一根擎天大柱,獨自支撐起大唐半個天空。他分兵李光弼,奪取河東,合兵一處,攻克井陘,天下震動。靈武敕下,舉國歡騰。狂奔的安祿山的鐵騎,終於停下,一邊倒的戰局得以了扭轉,雙方成了對峙之局。郭子儀已經成為大唐必勝的一個符號。
他是三軍的主心骨,幾乎等同於一種信仰。隨著戰局的逐漸好轉,郭子儀的地位也在不斷的上升。肅宗李亨,晉升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子儀聯合回紇收復兩京後,加封尚書令,這個職務自太宗世民擔任過之後,再也無人出任此職。文官武將在朝廷上所能達到的最高銜位,他全佔了。而與此同時,身兼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是太子,虛職)諸鎮節度使,掌控天下兵馬的半數以上。他在天下恢復平靜之後,卻沒有了昔日的銳氣和虎氣,變得怯懦和謹慎。
他是個明白人,有著超乎常人的縝密心思和過人的機警。他太清楚了,躺在功勞薄上什麼不做也會中槍。平定後的天下,倘然處理不好,將無自己的容身之處。三軍元戎,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登高一呼,風雲為之變色。但這一切已成過去,在沒有了戰事的朝廷之上,他只有收斂起武將的粗獷和軍事家的機敏,做一個乖巧的朝臣。他變得很會享受生活,並且貪婪。
入朝後,他與代宗面前的兩個紅人,魚朝恩、程元振天天聚會,一會費錢十萬緡,他連眼都不眨一下。在家他也每日的大宴,聲樂高奏,姬妾侍宴,極盡人間享樂!這已是郭子儀的常態生活。當清慎的楊綰於大曆十年做了宰相之時,史載,郭子儀聞之,減座中聲樂五分之四。可見其平日裡排場之大。郭子儀月俸錢兩萬緡,私產不計其數,家中珍貨山積,家中傭人就達三千之多。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在朝中擔任要職。孫子輩幾十,連他自己都難以辨認,每逢年節前來問安,他也只能是點點頭。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光等大唐名將,已是封王拜侯,都出自他的麾下,頤指氣使,如喚家僕,他的兒女輩,也將他們視若家奴,隨意的呼來喚去。“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他手下的將佐做到高官,先後成為名臣的大有人在。
這個時候的郭子儀乍然的看上去,生活糜爛,強橫霸氣,聚財索賄,貪得無厭。我想,這也正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這是他放出的煙幕彈,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安史之亂後的他,可謂是功高至偉,面對強悍兇蠻的范陽胡人,他只有以鐵血的手段予以死命的反擊,他和他的兒子們、將士們也多次的身陷險境,但是當勝利的曙光馬上就要光耀大地之時,朝廷卻一紙詔書,召他回京,從而剝奪了兵權,變相的閒置起來了。
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在長安,做了寓公。乾元二年,即公元757年,九月,郭子儀、李光弼與史朝義叛軍激戰於香積寺,叛軍大敗,西京光復。十月,肅宗李亨擺駕回京,百姓扶老攜幼,出城相迎,綿延二十里,伏地哭泣,場面著實感人。肅宗也是滿臉的淚水,沿途向歡呼拜舞的百姓一一拱手作揖——放棄堅守京城,拋下無辜的百姓,慘遭安史叛軍的蹂躪,這本身就是大唐朝廷的過錯!肅宗李亨對於郭子儀為代表的軍界人士充滿了感激,竟然對郭子儀說出了這樣的話:“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郭子儀驚出一身冷汗,在皇帝心目中功高如斯,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徵兆,。
該來的還是來了,乾元二年,七月,一紙詔書,詔郭子儀卸下軍職,急速回京。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軍士大譁。這分明是狡兔死,走狗烹嘛!士卒們哀聲動伍,阻攔中使,挽住馬韁,苦苦哀求,不放他走。郭子儀無奈之下,只好哄騙他們,我總得出面招待中使吃頓飯吧。兵士一鬆手,郭子儀打馬絕塵而去。閒居長安的郭子儀,活得相當的悠閒愜意,天天盛宴,日日歌舞。代宗對他也表示了極大的尊重,每每上朝,天子稱為“大臣”,而不名。試想,一個貪圖安逸,追求奢華的人,能有什麼宏圖大志?郭子儀的所作所為,正是要向大唐天子傳遞這樣一個訊號,以便於雙方都能睡得踏實。這就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
而事情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代宗之世,程元振執掌朝綱,欺上瞞下。總是在代宗那裡報喜不報憂。吐蕃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下涇州,過邠州,寇奉天,攻武功,兵鋒直指西京長安。舉朝大駭。程元振瞞不過去,只好稟報代宗。情急之下,代宗想到的還是郭子儀。詔下: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進駐咸陽,防衛京師。
郭子儀閒廢的日子實在是太久了,手下的悍將精兵早就星散如雲。舉旗招募,倉猝之間,僅得二十騎。剛到咸陽,吐蕃和吐谷渾及氐羌等約二十萬人,綿亙二十餘里,呼嘯而來,直撲長安。結果,自是代宗帥文武臣僚倉皇離京。這是大唐立國以來的第二次放棄京城。郭子儀折回京城,車駕已去。吐蕃兵不血刃,進佔長安。扶植大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他們肆意剽掠府庫、坊市,焚燒閭舍,長安城中“蕭然一空”。
郭子儀獨當大任,來至商州,憑藉其多年在軍中累積的崇高的威望,豎起招兵大旗。郭子儀泣謂將士,共雪國恥,收復長安。眾軍士感激涕零,願為大唐效死力,聽候元帥差遣。此時的代宗已經逃到了華州,以此為陪都,建立朝廷。詔郭子儀詣行在——恐怕吐蕃東出潼關。郭子儀表稱:“臣不收京城,無臉見陛下。若我出兵藍田,吐蕃必不敢東向。”這次的長安收復戰,在郭子儀的精心組織之下,可謂是戰爭史上的經典之作。兵不血刃,而使吐蕃狼狽撤離,更準確地說,是逃遁。
他採取了“敵駐我擾”的打法,為佔據京城的吐蕃兵佈下了疑兵大陣。他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續率二百餘騎去藍天觀察敵情,令第五琦兼任京兆尹,配合他們一起行動。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率部分部隊做接應。長孫全續他們到了韓公堆,白天遍樹旗幟,擂鼓吶喊,夜裡則漫山遍野,點燃篝火,使吐蕃不知城外有多少唐軍。前光祿卿殷仲卿又在藍田,聚眾千餘人,與長孫全續遙相呼應,互為表裡。並派遣二百餘騎,渡過滻水,直逼長安。坊間百姓又相互傳言:“郭令公從商州發兵無數,不日就進攻長安!”吐蕃駐軍人心惶惶,不知所以。收攏部隊,龜縮城裡。長孫全續又派手下射生將王甫潛入西京,暗中聯絡數百少年,夜深人靜之時,在朱雀大街擂鼓吶喊。吐蕃失魂落魄,再也不敢盤踞長安,於庚寅日的夜裡,悄悄溜走。
長安人一夜醒來,城裡已是空無一個吐蕃兵。失陷十五天的西京長安,失而復得,兵不血刃。郭子儀的功勞豈一個大字了得!再復長安的郭子儀,下一步面臨的局面將是更加嚴峻複雜。
大曆二年十二月,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為人所掘,尤其在那個年代,這還了得。許多人傳言,是觀察使魚朝恩所為。魚朝恩是當朝天子最為寵信的大太監,身兼天下兵馬觀察使,很是嫉恨郭子儀。朝廷上下為之驚悚不安,許多人屏息,靜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郭子儀擁兵數十萬,手下悍將千員,打個噴嚏,天下都要飄小雨。郭子儀自奉天入朝,朝廷憂其為變。郭子儀覲見代宗,痛哭流涕:“臣久將兵,不能禁暴,軍士多發人塚。今日及此,乃天譴,非人力也。”郭子儀此話一出,天下乃安。
大曆四年春,郭子儀入朝,魚朝恩邀他同遊章敬寺。此時的宰相元載,飛語誣傳,說魚朝恩圖謀不良,要不利於郭子儀。他的手下很是擔心,要其多帶兵馬,以防不測。郭子儀坦然一笑:“我是國家大臣,沒有天子之命,他安敢害我!若是受命而來,你們又將如何?”意思很明顯,沒有皇命,他不敢害我,若是皇命在身,你們還要造反不成?這話不只是說給朝廷聽的,也不無表露心跡的意思。於是郭子儀只帶了幾名隨身的童僕赴約,魚朝恩大驚,不意郭子儀竟然如此的大度從容。他捧著郭子儀的手,聲淚俱下:“非公長者,能無疑乎!”
大曆十年,八月,郭子儀回到邠州防地。他曾向朝廷保舉一人做一地方縣令,朝廷未置可否。他的手下為之很是不平:“憑相公的功德,保一州縣而朝廷不應,這宰相實在是太不識大體了!”這是委婉的說法,其實是在抱怨皇帝。郭子儀聽到了這些議論,對僚屬們說道:“自兵興以來,方鎮武臣皆跋扈,凡有所請,朝廷常委屈從之,此無它,乃疑之也。今子儀所奏事,人主以為不可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親厚之也。諸君可賀矣,又何怪焉?”眾人無不佩服郭子儀的見識。郭子儀所釋放的各種充滿了善意誠意的訊號,不僅讓朝廷心裡安穩,對手踏實,自己也能睡得沉實。掌管過千軍萬馬,歷四朝而不倒,確也是史上不多。
德宗李適繼位,其性情與其祖乃父又大不相同,疑忌之心尤為嚴重。此時的郭子儀年已逾八旬。德宗做出了他一生中最為英明的決定之一:免去郭子儀所兼各職,以司徒、中書令兼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藩部並營田河陽道等觀察使。詔下,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增實封滿兩千戶,月給一千五百人的糧食,二百匹馬的食料,兒孫輩和女婿升遷拜朝廷大員者十人以上。
建中二年,六月,辛丑,公元781年,汾陽忠武王郭子儀病逝於長安家中,享年八十五歲。他的逝去,標誌著玄宗以來天寶年間,僅存的一顆碩果,落下,大唐告別了郭子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