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捍衛中華魂
-
2 # 說說過去的故事
為討伐蓋蘇文和保護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親征高句麗。645年,唐軍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海城)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麗的戰役擱淺。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在新羅配合之下消滅了高句麗。
至於為什麼不擔心會像隋煬帝一樣造成民變兵變。第一,是因為太宗十九年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唐軍一共才十萬人,其中四萬水軍。(唐勢力一共十餘萬,因為還有少數民族軍隊)。而隋煬帝一徵是一百一十三萬八千,而輜重倍之。考慮到當時賬面人口數字比例和實際人口比例,唐朝太宗出征其實比例比隋煬帝三徵都低得多,算是對民眾影響較小。第二,唐軍戰力和將帥能力也比隋煬帝時期的隋軍強的多。唐軍在貞觀時期的外戰十分光彩,戰役上事除了這次,沒有打過敗仗(其實貞觀十九年的出征在戰術上也不算打敗仗)。當時還在的名將大多去了遼東前線。
高句麗滅國的時候人口三百五十萬,戶數不到七十萬,考慮到戰爭對人口影響。貞觀十九年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
-
3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史書記載,李世民,跨海徵東,命先鋒官,張世貴,微先鋒,開路,張世貴,統兵五萬,然後李世民,調30萬大軍,水陸並進,開赴東北,連後勤加一塊,大約有40多萬,其中後勤人員,壓糧運草有幾萬人?作戰部隊精兵,也就20萬,騎兵五萬,其餘都是步行,李世民御駕親征,史書記載,朝中,魏徵輔佐,太子李治監國,李世民跨海徵東,當時,兵馬大元帥,秦瓊,秦叔寶,已經過世了,第二任兵馬大元帥,是尉遲恭,老元帥,護國大軍師,是,英國公,徐茂公,陪同出征,程咬金,為後勤,壓糧運草官,房玄齡,同行,所以說,攻打高麗,唐朝幾次失敗,最後,薛禮,薛仁貴,出事吧?扭轉了這個局面,征服了高麗,最後高麗投降,是大唐的一個附屬國,就是這樣,謝謝
-
4 # 無人愛的小白丁
唐太宗征戰高句麗的歷史背景
唐貞觀十六年十一月,高句麗大臣蓋蘇文殺死國王高建武,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王,自稱莫離支,專制國政。是年,百濟攻佔新羅40城,復與高句麗連兵,謀絕新羅入唐之道。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向唐求援,唐於次年正月遣使至平壤勸蓋蘇文罷兵,被拒絕。唐太宗聽聞後大怒,立即派兵征討高句麗。
征戰高句麗的過程(一)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招募士兵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和一部分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唐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數十座城池,並於貞觀十九年6月20日,唐軍進抵安市城。高句麗北部將領高延壽和南部將領高惠貞率兵5萬來援。唐太宗將高延壽誘至安市城東南八里處依山而列,然後命李績率步兵1.5萬列陣於西嶺,長孫無忌率精兵1.1萬作為奇兵,從山北狹谷潛出,襲敵陣後,自己則親率步兵4000人悄悄登上敵營北的高山,下令諸軍以鼓角為號發起進攻。高延壽集合所部準備向李績發動進攻,但長孫無忌率部首先從敵背後殺出,隨後唐軍鼓譟並進,高句麗兵驚慌失措,陣腳大亂,被殺2萬餘人。高延壽收拾殘部依山繼續抵抗。唐軍四面圍攻,並毀東川橋樑截斷其退路,高延壽走投無路,率3.68萬人投降。
高延壽雖然投降,但安市城守軍拼死固守,唐軍久攻不下,加上遼東地區天氣已寒,糧草將盡,軍隊難以長期待下去,唐太宗遂下令班師回朝。
第一次出征高句麗,唐朝共出動軍隊10多萬人,殲滅高句麗軍10多萬人,大大消弱了高句麗的軍事實力。
征戰高句麗的過程(二)
公元647年,唐太宗第二次親征高句麗,改變了第一次的作戰方針,派幾支部隊不斷的騷擾他們,使他們疲於奔命,影響其耕種生產,令高句麗不戰自敗。3月,唐太宗命牛進達率萬餘人自萊州浮海攻遼東,李績率兵3000人會同營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攻遼東。李績渡過遼河經過南蘇等城,大敗高句麗兵,焚羅郭城後還師。7月,牛進達攻克石城,再攻積利城得勝後班師回朝。648年1月,薛萬徹率軍3萬多人自萊州泛海,渡鴨綠江,進攻泊灼城,敗高句麗援軍3萬人後勝利返師。
第二次征戰高句麗,雖然沒有攻擊高句麗本土,但透過一系列的襲擾,讓高句麗疲於奔命,疲睏不堪。
征戰高句麗的過程(三)
唐太宗於公元648年下詔劍南道伐木造舟艦,準備進攻高句麗用,並計劃於次年命長孫無忌為大總管,率30萬大軍進攻高句麗。
公元649年4月,第三次出征高句麗的唐軍,正在進攻高句麗的路上,卻傳來唐太宗駕崩的訊息,征戰高句麗的戰爭就此作罷。
唐太宗三次征戰高句麗,雖然沒有徹底打財高句麗,但大大的消弱了高句麗的實力,為唐高宗李治征戰高句麗勝利,鋪平了道路。
-
5 # 歷史風物誌
引子
隋朝期間公元607年,楊廣發現高句麗和突厥結盟,公元612年隋煬帝率領了三十萬軍隊親征,這次征戰分陸路和海陸,但是最終隋軍潰敗,公元613年~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但因為楊玄感起事造反,最終有無功而返,隋朝攻打高句麗失利後沒多久就被唐朝取締,高句麗對中華名族這邊的仇恨就過繼給唐朝了,公元631年,高句麗在遼東建“千里長城”防止唐朝的進攻。唐太宗李世民認為高句麗佔有的遼東(當時遼東指的是東北遼河以東和北韓半島的北部)是中國原來的固有領土,現在天下九州已經安定,只有這一小塊沒收復了,所以也是決心要完成統一大業,但是唐朝開始對高句麗的進攻並不太順利,多次失守重要的據點。而高句麗的盟友突厥在公元629年唐朝發兵攻打,第二年在薛延陀的幫助下俘虜了東突厥的可汗,東突厥滅亡,領土分別歸唐朝和薛延陀。失去盟友的高句麗沒有收斂,而唐朝擊潰突厥後和新羅結盟。公元642年高句麗的將軍淵蓋蘇文刺殺高句麗第27任君主榮留王。之後榮留王的侄子高寶藏被立為高句麗王,淵蓋蘇文攝政。淵蓋蘇文攝政初期是希望和唐朝交好的,但是其想要吞併新羅,而新羅是唐朝的新盟友,所以高句麗向新羅發動戰爭後,和唐朝的關係開始惡化。淵蓋蘇文可以說的唐朝和高句麗戰爭的導火索。
唐太宗親征高麗史書記載:
“ 十九年(公元645),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將軍常何等率江、淮、嶺、硤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特進英國公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為副,領將軍張士貴等率步騎六萬趨遼東。兩軍合勢,太宗親御六軍以會之。”這一次張亮帶來四萬兵力和五百艘船走海上進攻平壤,李積帶了步兵騎兵6萬走遼東,李世民再親自率領了六萬軍隊,開始打的挺好的,當年4月李積進攻蓋牟城拿下,抓了兩位活口,五月張亮這邊副將程名振,攻打沙卑城拿下,抓了八千俘虜,之後國內和新城又來了四萬兵力支援遼東,這就一共二十萬軍隊參戰了,之後李積進攻遼東城,唐軍有拋石車,高麗軍在城牆上用木頭抵擋,但是被拋石車擊潰,又用推撞車裝城樓閣,這時候李世民率領騎兵一萬來和李積會合,後來乘著刮南風,在遼東城的西南樓點火,火勢蔓進了城中,唐軍登上城樓,遼東城燒死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活口,李世民還很騷包的親自點烽火,傳給在京城坐鎮的太子(不知道是不是怕太子造反,給個威懾呢)。這次出征到8月份最後被攔在了安市,最後唐太宗以遼東倉儲無幾,士卒寒凍,乃詔班師。就打道回府了。
李世民在公元649年駕崩,到死也沒有完成拿下高句麗的願望,不過為攻打高句麗做好了很多的準備,一直到668年唐軍各路兵馬在鴨綠江會師,聯合新羅的軍隊討伐高句麗,大將薛仁貴率軍擊敗淵男建。淵男建逃回平壤。高麗王高藏命令淵男產率領首領九十八人持白旗向唐軍統帥徐茂公投降。但淵男建拒絕投降,緊閉城門堅守,還多次出兵向唐朝軍隊出擊,不過屢戰屢敗。後來他將一部分軍事任務交由僧人信誠,但信誠其實是淵男生派遣到淵男建身邊的間諜,在五日之後信誠大開城門,讓唐朝軍隊攻入,高句麗就這樣被唐朝征服。
-
6 # 歷史裡的女人
唐朝建國之初,與高麗國關係融洽。當時的高麗國國君是高建武。武德五年(623),李淵與高建武互相遣送隋煬帝時期因戰亂滯留在對方的子民,唐朝得遺民數萬戶;武德七年(625),唐朝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武德九年(627),高麗侵犯百濟和新羅,唐朝派使者調節,高麗國上表謝罪。
這樣的關係一直持續到貞觀十六年(642)。當時高麗內亂,西部大人蓋蘇文發動政變,屠殺高麗大臣百餘人,殺害高建武,自立為莫離支,擁立高建武之侄高藏為傀儡皇帝。
本來李世民不想管高麗國的家事兒,但是蓋蘇文不僅在高麗興風作浪,同時也不把唐朝放在眼裡。貞觀十七年(643),高麗侵犯新羅,李世民派人調停,蓋蘇文不聽,依然我行我素。李世民自詡東方之盟主,有不聽話的還能成?!於是李世民藉由替高麗懲惡鋤奸,大舉進攻高麗。
貞觀十九年(645),李世民親率六軍,隨行包括李勣、李道宗、張亮、長孫無忌等唐朝一線將領,兵分兩路出發。四萬精兵,五百戰船直抵平壤,另外六萬步兵馳援遼東,形成合勢攻打高麗。李世民親自作戰指揮,與戰士同甘共苦,親手運輸攻城用的填土,還為將士親自吸允傷口,唐軍士氣大振。
當時唐朝出兵10萬左右,高麗用兵15萬,唐朝攻陷蓋牟、卑沙、遼東、白巖等十城,俘獲俘虜10萬,斬首4萬,遷徙7萬民眾到唐朝,而唐軍僅損失2千人,8千戰馬。此戰唐軍算是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奪取了遼東地區大量土地。
在打安西城的時候,唐朝幾乎能夠戰勝,李世民特意建造了一座人工土山攻城,但是快要建成之時,唐軍將領傅伏愛擅自離崗出現紕漏,被高麗出襲兵搗毀了土山,破城無望,再加上軍糧吃緊,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軍。因為最後安西城沒有攻下,李世民很生氣,總是對此戰有所遺憾。
貞觀二十一年(647),李世民遣將二次征討高麗,這次李世民採用水攻,高麗王遣子投城謝罪;貞觀二十二年(675),李世民派薛萬徹再次征討高麗,攻破泊灼城,大敗高麗3萬援軍。李世民下令在江南造船,打算繼續大舉討伐高麗,然而這一年,李世民病逝,征討隧作罷。
李世民雖然沒有完全征服高麗,但是也重創了高麗的勢力,毀掉了高麗大部分精銳部隊,為後期高宗趁高麗內亂平定高麗做出了良好的鋪墊。
-
7 # 沙漠孤狼138609229
在征討過程中,唐軍一面由李靖巧渡遼河,率兵直取遼東,而另一面則由李道宗趁亂清掃外圍。同時再由張亮率軍從海上進行攻擊,李世民則在中路開赴遼河。而死守遼東的高句麗,憑藉著四萬守軍意圖和唐軍在此決一死戰。當兵臨城下以後,李世民是親自率領士兵,去填平護城河,然後又藉著風勢,用火攻的辦法摧毀遼東城西南向的城樓。有這種強有力的進攻下,很快就將遼東攻下,奪回了這座從東晉時期就被高句麗搶走的地盤。而李世民高興之餘還寫了一首《遼城望月》的詩歌,表達了自己高興的心情。
-
8 # 永久的海洋
唐初,為了能夠有效對抗突厥,唐必須對勾結突厥從突厥和唐的側翼侵擾中原的高句麗進行有效打擊,而且唐初吏治清明、國力鼎盛,滅高麗是國家安全需要而且有實力保障,自然成功;對新羅則正好相反,失敗也就很正常。唐皇李世民,親征高麗,大敗而回,而高麗遣使稱臣納貢,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在唐與高麗、百濟的戰爭中,太宗李世民親率唐軍進攻高麗的作戰。
貞觀十六年,高麗國內發生政變,大臣泉蓋蘇文殺高建武,立其侄高藏為王。蓋蘇文自封為莫離支,專擅國政。時北韓半島上並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其中新羅一直與唐保持朝貢關係。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與唐的通道。唐太宗命司農丞相里玄獎持璽書至高麗,命其與百濟停止攻打新羅,否則將派大軍征討高麗,蓋蘇文不聽勸阻。十八年二月,唐太宗遂不顧褚遂良等大臣的反對,出兵征討高麗。七月二十日,詔令將作大監閻立德等人到洪(治今江西南昌)、饒(治鄱陽,今江西波陽)、江(治湓口,今江西九江)等州,造船400艘,以供運輸征高麗所需軍糧。二十三日,詔令營州都督張儉率幽、營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族士卒先行進攻遼東,以觀察其形勢。任命太常寺卿韋挺為饋運使,民部侍郎崔仁師為副使,節度河北諸州,以供陸軍之需。命太僕寺少卿蕭銳運送河南各州糧草入海,以供水軍。十一月二十四日,唐太宗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江、淮、嶺、峽四州兵馬4萬人和在長安、洛陽召募的3000士兵,戰艦500艘,從萊州(治掖縣,今屬山東)渡海直逼平壤;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6萬及蘭、河二州降胡進逼遼東,水陸兩軍分進合擊高麗。三十日,各路大軍會集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太宗派行軍總管姜行本、少府少監丘行淹監督工匠製造雲梯,在安蘿山練習登高衝鋒。十二月十四日,唐太宗詔令各路大軍及新羅、百濟、奚、契丹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由洛陽出發,親征高麗。李勣採用疑兵之計,大造聲勢稱其將從懷遠鎮(在今遼寧遼中附近)出發,實際上出柳城(今遼寧朝陽),秘密北上直趨甬道,於四月初一從通定鎮(今遼寧新民西北遼河西岸)渡過遼水(即遼河),到達玄菟。高麗大駭,各城皆閉門自守。初五,遼東道副總管、江夏王李道宗率數幹人馬到達新城(今遼寧瀋陽東北),折衝都尉曹三良率十餘騎兵逼近城門,守軍不敢出戰。營州都督張儉率胡族士兵為前鋒,直趨建安城(今遼寧蓋縣東北青石關),大敗高麗軍,斬首數幹級。十五日,李勣與李道宗合兵攻打蓋牟城(今遼寧撫順),至二十六日攻取該城,俘虜2萬餘人,獲糧食l0餘萬石。張亮率水軍從東萊渡海後,於五月初二襲佔卑沙城(即卑奢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俘男女8000人。李勣率軍進至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下,初八,高麗步騎兵4萬餘人救援遼東,李道宗率4000騎兵迎擊,與高麗軍展開激戰,行軍總管張君義接戰不利,敗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觀察敵陣,見高麗軍陣形混亂,遂率領幾十名驍勇騎兵衝擊敵陣,左進右出,右進左出。李勣又領兵助陣,大敗高麗軍,斬首千餘級。初十,太宗御駕渡過遼水,駐紮在馬首山(即今遼寧遼陽西南首山),督軍晝夜不停地用拋石機、撞車猛攻遼東城。十七日,唐軍銳卒登上衝竿頂端,乘風點燃西南城樓,大火漫延到城內,唐軍士卒趁勢登城,迅速攻佔遼東城,殺死萬餘人,俘獲高麗兵萬餘、男女4萬口,以其城置遼州。二十八日,唐軍進至白巖城(今遼寧遼陽東太子河北岸)。烏骨城(今遼寧鳳城東南)的高麗軍萬餘人前來增援,被唐將契苾何力阻擊,雙方激戰,高麗軍大敗,被斬幹餘人。六月初一,李勣率軍攻佔白巖城西南,李世民親臨城西北,城主孫代音被迫以城降唐。二十日,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下,縱兵攻城,高麗北部耨薩(相當於唐的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高麗、靺鞨兵前來救援。唐太宗設計將高麗援軍誘至安市城東南8裡處,依山為陣,長40裡。命李勳率1.5萬名步騎兵在西嶺佈陣,長孫無忌率精兵1.1萬做為奇兵從山北穿越峽谷衝擊高麗軍陣後,太宗親率4000步騎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敕令諸軍以鼓角為號,一齊出擊。二十二日,高延壽等人見李勣佈陣,便集合部隊,準備迎戰。擔任奇襲任務的長孫無忌部率先與高麗軍交戰,太宗在高處見塵煙驟起,遂命擂鼓舉旗,唐軍各路兵馬即鼓譟並進。高延壽驚慌失色,本欲分兵迎戰,但高麗軍陣形已被衝亂,士卒四散奔逃,被斬2萬餘人。高延壽率餘眾依山固守,唐軍四面圍攻,長孫無忌將所有橋樑撤掉,以斷其歸路。高延壽走投無路,遂於二十三日率士卒3.68萬人歸降。唐太宗坑殺犯陣的3300名靺鞨兵,挑出耨薩以下酋長3500人,授予軍職,遷居內地,其餘的人皆放還。唐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1萬領,各種器械若干。高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唐軍回師繼續猛攻安市城,守軍憑堅城固守。安市百姓聞知李勣奏請克城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安市城東南角築土山,漸漸逼近城牆,城中也不斷加高城牆拒戰。唐軍晝夜不停地加築土山,共用60餘日,土山頂離城只有幾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內。但由於駐守山頂的果毅都尉傅伏愛擅離職守,被高麗軍乘土山頂端坍塌混亂之機搶佔土山,唐軍連攻三天未能奪回。此時已近深秋,遼東一帶早寒,草枯水凍,軍糧將盡,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師還朝。
唐廷此次東征高麗,前後一年,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10城,獲7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近2000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唐軍雖斬獲頗豐,但並未達到預期目的,這對百戰常勝的唐太宗來說確是料所不及的。
-
9 # 理工男讀歷史
第一個問題:李世民徵高句麗,動員的唐軍水陸士兵加上羈縻勢力的僕從軍總數不超過17萬人;第二個問題:打法就是主力平推,偏師海陸兩棲登陸襲擾。
唐軍人數問題1、《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十八年十一月,任命李績(徐茂公)為前軍統帥,李道宗是副手,率領的是原本鎮守遼東的唐軍。同時任張亮為海軍陸戰隊統帥,從山東半島渡海攻擊高句麗腹地。“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
2、《舊唐書》高句麗列傳當中記載,水軍是“江、淮、嶺、硤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自萊州汎海趨平壤”,陸軍是“步騎六萬趨遼東”,“太宗親御六軍以會之。”
3、《新唐書》中也是這個數字,還補了一句“又發契丹、奚、新羅、百濟諸君長兵悉會。”
4、《資治通鑑》中記載,“下詔遣營州都督張儉等帥幽、營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擊遼東以觀其勢。”
5、李世民東征遼東要路過營州(現遼寧朝陽),那裡是管理契丹和奚族兩大羈縻地區的中心點,當時接見並封賞了契丹的首領,契丹人想必要派軍隨同出征,具體人數史書上沒有記錄,估計能有幾千人。
6、《新唐書》上戰後總結是這樣說的:”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意思是說開始的時候士兵十萬人,一萬匹馬,回去的時候士兵死了千餘,馬匹損失了80%。水師七萬人,死人也有數百人。
根據以上史書記錄,唐軍分為水陸兩軍,陸軍包括李世民親領的從洛陽出發的唐軍、李績率領的幽州營州兩地的唐軍、各羈縻勢力的僕從軍三大部分;水軍包括陸戰隊和水兵船伕兩部分。按照《新唐書》中記載的最高人數,所有軍隊士兵合計17萬。
按古人寫史書的慣例,這種兵力記載一般都有水分,說是10萬,能有七八萬就不少了,數字是要打折扣的。即使17萬人一個不少,這些人也頂多算是唐王朝為徵遼東動員的軍隊,有些是預備隊性質,並不都是進入遼東戰場的。
水軍方面,張亮的總兵力估計不少,但受限於船隻運力,一次效能渡過大海的並不多,即使把所有士兵送過去之後糧食物資也供應不上,當年隋煬帝一次徵高句麗就是這麼失敗的。這也解釋了李世民放棄了原本以水軍直撲平壤的方案,而是陸地上強攻,水軍只是起到襲擾的作用。所以張亮這一路登陸的也就1-2萬,加上水軍也不超過5萬;
陸軍方面,李績率領的兵馬就是張儉的幽州、營州兵力,按唐軍編制,能出征的不過2-3萬,再加上契丹、奚族、靺鞨的兵馬,總數5萬已經是高估了;李世民從長安帶的兵馬也就2-3萬。
按此計算,唐軍總數不足10萬,加上僕從軍,總軍力10-15萬。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遺址)
戰爭經過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貞觀十九年。
二月,李世民率軍從洛陽出發;
四月,李世民大軍到幽州誓師。同時,李績的兵力已經在遼東展開,攻克了蓋牟城等多座城池;
五月,李世民大軍渡過遼水(遼河),這才真正的算進入遼東高句麗境內。同月,李世民和李績會合,共同攻打遼東城(現遼寧省遼陽市),火攻破城;
六月,唐軍到達安市城(遼寧省大石橋市),高句麗軍隊援軍15萬趕來,被李世民設伏圍城打援大敗,唐軍的戰鬥力比高句麗人強得多,“遣李勣率步騎一萬五千於城西嶺為陣;長孫無忌率牛進達等精兵一萬一千以為奇兵,自山北於狹谷出,以衝其後;太宗自將步騎四千,潛鼓角,偃旌幟,趨賊營北高峰之上”,只動用了3萬人,就大破了高句麗舉國之力調集的15萬援軍。此戰僅斬首就多達2萬級,繳獲馬匹3萬匹,牛5萬頭、明光甲5000領,其他物資無數。
之後,唐軍一直未能攻克安市城,到了九月天氣轉冷,李世民大軍回中原,李績留下繼續與高句麗戰鬥。
於此同時,偏師水軍張亮所部從山東半島渡海,攻克了卑沙城(現遼東大連金州),“破之,俘男女數千口。”之後圍攻建安城,雖未攻克,但在城下也大破敵軍。這也說明了張亮的兵力不足,否則也不會只攻克了一座城池。
回覆列表
早在隋朝之時,大隋兩代帝王就處心積慮的想要覆滅高句麗,但是卻沒有成功,隋煬帝楊廣甚至因為三徵高句麗而將大隋徹底推入了分崩離析的深淵。而到了唐朝,大唐的兩代帝王也沒有放棄征服高句麗的念頭。
在唐朝初建之時,高句麗曾經和唐朝互通友好,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時候,高祖李淵還冊封高句麗國王為上柱國以及遼東君王。
但是這個在隋朝的時候就反覆稱臣又反覆侵犯宗主國邊境的國家,怎麼可能安穩的在唐朝邊境存在下去?在貞觀十七年間,這個唐朝的遼東君王開始倚仗身畔有突厥的支援和百濟作為盟友,經常侵犯連年向唐朝納貢的新羅,甚至皇帝下詔書也不予理會。很顯然是因為身邊有盟友在側,所以對唐朝進行試探,然後太宗皇帝便下定決心要平定高句麗。
到了貞觀十九年三月太宗皇帝親征高句麗,一路高歌猛進連克數城。同年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安市城軍民卻下定決心進行死守抵抗,唐太宗李世民設計引誘高句麗援軍在安市城東南一戰衝級高句麗援軍。高句麗北部都督高延壽大敗,軍隊被斬首兩萬餘人。
此戰之後,高句麗在在安市城附近數個城池棄城而逃,方圓數百里斷絕人煙。隨後唐軍繼續圍攻安市城,徐世績奏請攻城之後,坑殺全城百姓,此舉被城民得知,越加死守不出。此時遼東其後已然轉寒,草枯水凍,而且唐軍糧草即將耗盡,李世民無奈下令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