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隻神奇的鳥
-
2 # 窮小子770
“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復遺臭萬年!”(一個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這句名言出自於東晉權臣、丞相桓溫。桓溫在最後一次北伐中原失敗後覺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後將不再有機會完成恢復神州青史留名夢想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在《世說新語》裡收錄了這位權臣不少的名言:“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在這位梟雄六十二年的人生中,他三次北伐中原,驅逐胡虜,戰功累累,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在晉廷的詔書中,將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
桓溫,字元子,其父桓彝歷任安東將軍、中書侍郎、拜散騎常侍,後死於蘇峻之亂。十八歲時桓溫枕戈泣血,混入仇人喪禮之中,手刃其三子,以此而揚名天下。桓溫為人豪爽,姿貌偉岸,風度不凡,後娶晉明帝司馬紹嫡長女南康長公主為妻,加拜駙馬都尉,成為了晉明帝的女婿。做了皇帝的女婿後,桓溫開始一路官運亨通,之後更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桓溫出鎮荊州後,於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揮師西進,攻滅成漢,收復丟失四十餘年的益州,威名大振。晉廷以滅蜀之功加封桓溫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但高官厚賞的背後,晉廷也對手握重兵的桓溫忌憚不已,擔心他日後難以控制。此時的桓溫治下有八州之地,兵精糧足,也漸露不臣之心。
永和十年(354年),四十二歲的桓溫終於將朝廷內外大權盡握掌中。二月,桓溫率軍北伐前秦。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桓溫北伐河洛地區,大破羌族首領姚襄並收復洛陽。這兩次北伐都收復了部分失地,雖然最終都因後援糧草不繼而撤回,但桓溫的個人威望卻被推上了巔峰。自衣冠南渡以來,東晉一直是偏安一隅只求自保,恆溫的北伐將驅逐胡虜,恢復故土的理想付諸實施,使得人心振奮。朝廷加授桓溫為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之後又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五萬北伐前燕,但在之後的枋頭之戰中,燕國大將慕容垂大敗桓溫,晉軍死傷三萬餘人,桓溫也在這一戰中威名掃地!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拜謁皇陵,朝中大臣皆以為桓溫此舉是要代晉自立顛覆晉朝,但桓溫只在京城待了半個月就因患病返回了封地姑孰。病漸沉重的桓溫仍不忘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並多次派人催促。謝安等朝臣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藉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溫姑孰病逝,終年六十二歲,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桓溫為丞相,諡號宣武,喪禮依照安平獻王司馬孚、霍光舊例。元興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晉稱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桓溫生活簡樸,富有軍政之才,被稱為一代梟雄,但又是一個內心矛盾之人。他雖有篡權之心,卻不敢走完那最後一步,他對自己的必勝沒有把握,又想成一世的霸業,又恐懼身後的罵名。
-
3 # 風正輕搖雨自飄
自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到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登基,東晉滅亡,共傳11帝104年,這個朝代產生了王導、王敦、桓溫、謝安、桓玄、劉裕等,有的禍國殃民有的安邦定國,有的直接取而代之。
王導:晉元帝(司馬睿)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宗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依靠王導的支援。王導追隨琅琊王司馬睿,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又助他樹立君主威信,逐漸得到江南大族的擁護,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
王敦:王導的從兄,晉元帝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導,軍事上完全依靠王敦,王敦坐鎮武昌的時候,專權之心日漸暴露。恰好此時晉元帝站穩腳跟後有意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劉隗、刁協作心腹,暗中作軍事佈置。王敦藉口清君側,在武昌起兵反晉。率軍攻入建康。晉元帝只得任命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江州牧。太寧二年五月,王敦病重。晉明帝司馬紹趁此機會下詔討伐王敦,最終王敦在焦慮不安中病死。
桓溫:晉成帝時,外戚庾氏當權。遂用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桓溫是當時最有才幹的野心家。他做了荊州刺史以後,積極對外發展。三四七年,桓溫滅成漢國,收復蜀地,威名大振。東晉朝廷疑懼,桓溫伐前秦伐前燕失敗,損害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在王謝兩大族抵制下,桓溫篡奪的野心未能實現。三七三年,桓溫死,東晉朝又算轉危為安。
謝安:謝安執朝政,桓溫弟桓衝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東晉朝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三八三年,淝水之戰,晉兵大破苻堅的南侵軍。謝安乘前秦國崩潰,使謝玄等率諸將北伐。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謝安是挽救行將滅亡的東晉的大功臣。
桓玄:權臣桓溫之子,三九八年,桓玄聯合殷仲堪起兵,反對專擅朝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及其子司馬元顯。次年,桓玄擊敗殷仲堪,兼併荊州。四零二年,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與司馬道子,掌握朝政。四零三年底,桓玄代晉自立,定國號為楚。四零四年二月,劉裕率北府兵征討桓玄,殺桓玄於江陵,迎司馬德宗(晉安帝)回建康復位。
劉裕:劉裕出身於北府兵,勇悍善戰,屢立大功。桓玄篡晉,劉裕在京口密謀攻桓玄,後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朝政權。四一零年,滅南燕,收復青州。四一一年,收復廣州。四一二年,攻破江陵城。四一三年,收復成都。四一五年,攻克襄陽。東晉境內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一了。四一六年,水陸並進,攻後秦國,沿途收復滑臺(河南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四一七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後秦國。見時機成熟,四二零年,出身低階的劉裕取代了名存實亡的東晉,建國稱帝,國號為宋。
-
4 # 小史寫小史
東晉時,世族勢力強大,世族權臣層出不窮。世族與皇權共治。按時間順序分別是:王與馬,庾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琅邪王氏,潁川瘐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除這些世族權臣外,另外還有流民帥。
從每個世族挑出一兩個權臣。
第一,琅邪王氏。王敦和王導兄弟。王敦領兵在外,一共發動過兩次叛亂。第一次是以”清君側”誅殺劉隗為理由,攻入當時的東晉首都健康,誅殺異己,權傾朝野。第二次叛亂想取代司馬氏自立,被流民帥郗鑑平定
第二,王導,在王敦叛亂中有功,仍然把持朝政很多年。和王導有關的比較有名的就是那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就是王導說的,事情發生在王敦第一次叛亂中。
第三,潁川瘐氏。庾亮,依靠外戚的身份在王導死後把持朝政,沒有太大的才能。
第四, 譙郡桓(huan)氏。桓溫,因消滅成漢政權而聲名大震,又三次出兵北伐,戰功累累。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但是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桓溫死後他的兒子桓玄稱帝,建立後楚,但很快被劉裕剿滅。(劉裕就是後來南朝第一個王朝劉宋的建立者)
第五, 陳郡謝氏,謝安,淝水之戰,歷史上有數的幾個以少勝多的戰役。文采也很不錯。
重點說一下,就流民帥郗鑑。郗鑑是東晉權臣中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人。東晉朝廷得以維持,東晉門閥政治格局得以延續,郗鑑起過很大的作用。
-
5 # 奮鬥在中年
看東晉的權臣,要先看看東晉是怎麼建立起來的。西晉時期,因痴傻皇帝無能,加上個悍婦皇后賈南風亂政,引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之後,西晉王朝國力衰落,各自為政,朝廷已經沒有可以作戰的兵力。而此時,琅琊王司馬睿聽從摯友王導的建議,南渡建康,結交江左士族。建業5年,晉愍帝被劉聰殺害,司馬睿在王氏兄弟及江左士族的擁戴下稱帝建立東晉王朝。
王敦
第一個權臣可以視之為王氏兄弟。王導居於宰相之位,號之“仲父”,晉元帝視之為自己的蕭何;王敦領兵權於長江中游,兵強馬壯,朝中四分之三官員出自王門。王氏兄弟也為東晉穩定遊走於江左及東遷士族之間,為東晉穩定立下大功。王氏兄弟一內一外,當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後晉元帝礙於王氏兄弟權勢太盛,為削弱其影響力,提拔了劉隗,刁協等其它士族人士對王氏兄弟進行制衡。同時疏遠王氏兄弟。王敦憤於晉元帝的卸磨殺驢,也在自己區域內自行認命官員,安插自己親信於重要崗位。晉元帝厭惡於王敦的專權,王敦也對晉元帝的反抗行為大為不滿。在名將祖狄去世後,再無忌憚,於永昌元年以誅劉隗的名義發兵建康。晉元帝大慌,刁協此時乘機進言盡誅王氏宗族,晉元帝涉於王氏宗族之勢力,給予堅決拒絕。同時,任命王導為大都督進行平叛。王敦兵臨石頭城,劉隗,刁協兵敗,劉隗逃竄,刁協被殺。晉元帝命百官前往石頭城拜見王敦,任命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主掌東晉朝政。後司馬紹繼位後,王敦起了篡位之心,晉明帝也得到王導的彙報,開始進行防備,後因王敦病亡,晉明帝滅掉王敦勢力。王敦可謂東晉第一權臣。王敦之後,王導繼續盡力輔佐晉明帝及其子晉成帝,為東晉王朝穩定殫精竭力,死後也是極盡哀榮,以霍光例,下葬時,成帝賜九遊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自東晉中興以來,沒有可以同他相比的臣子。
庚亮
第二權臣:庚亮。晉成帝繼位後,因年幼,由王導和庚亮輔政。他執政後,一反王導的寬和,依法斷事,又殺南頓王司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後執意徵流民帥蘇峻入京,造成了蘇峻之亂。京師陷落後,庾亮逃奔尋陽,與江州刺史溫嶠共推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平定了動亂。亂事平定後,庾亮出鎮豫州。陶侃死後,又代其為徵西將軍,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諸軍事。後又圖北伐,因群臣反對,北伐作罷,後抑鬱成疾病逝。
桓溫
第三權臣:恆溫。恆溫是晉明帝的女婿。建元元年,東晉王朝任命桓溫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桓溫掌權後,平定蜀地,聲勢日隆。後晉皇帝擔心難以控制,重用揚州刺史殷浩與之抗衡,桓溫大為不滿,開始學王敦在自己區域內自治。當時,桓溫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軍卒、調配資源,逐漸形成半獨立狀態,漸露不臣之心。朝廷對他已不能徵調如意,但求羈縻而已。因國中無事,君臣尚能相安。後殷浩因數次北伐無功朝野怨恨不已。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溫上奏朝廷,列舉殷浩罪狀,迫使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從此,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桓溫開始組織北伐:一伐前秦,二伐姚襄,三伐前燕。在伐前燕過程中大敗,後移鎮壽春,掌握了進入建康的咽喉。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帝位,迎司馬昱入朝,擁立為帝,是為晉簡文帝,改元鹹安。桓溫掌權後,排除異己,已經生出反心。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反心已經天下皆知。後因病重逝世,終年六十二,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桓溫為丞相,諡號宣武,喪禮依照安平獻王司馬孚、霍光舊例,又賜九旒鸞輅、黃屋左纛等物。死後,其子桓玄舉兵入朝,桓玄入京後,稱詔解嚴,並以自己總掌國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大亨元年十二月正式篡取帝位,後被劉裕舉兵所殺。
謝安淝水之戰
第四權臣:謝安。謝安也是東晉豪門出身,初從與桓溫軍中,後桓溫去世後,謝安升任尚書僕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謝安為司徒,他所統轄的後軍文武官員都配上高階府第,謝安辭讓不受。朝廷又加任謝安為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並讓侄子謝玄訓練北府軍。太元八年,在淝水之戰中大勝前秦,淝水之戰的勝利,使謝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以總統諸軍之功,進拜太保。戰後,謝安上疏請求北征,孝武帝於是以謝安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共十五州軍事,加假黃鉞,其餘官職如舊,又增設從事中郎二人。可見權利之氣盛。後因功高害怕朝廷猜忌,交權避禍。病逝後,其葬禮規格與桓溫相同。又因擊敗苻堅的功勳,被追封為廬陵郡公。
劉裕
第五權臣:劉裕。劉裕起於謝玄的北府軍,後桓玄叛亂,劉裕起兵平定桓玄叛亂,劉裕因功受封為豫章郡公,食邑萬戶,獲賞絹三萬匹。他的僚佐只比原太傅謝安府的僚佐低一等。義熙四年(407年)正月,因王謐去世,劉裕聽從幕僚劉穆之勸言,入朝商議繼任人選[16] 。最終獲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權。劉裕掌權後,攻滅南燕,席捲番禺,征討劉毅,西征巴漢,擊仇池,盡平荊揚,北滅後秦,立下不世之功。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並受九錫殊禮。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
總看整個東晉王朝,皇權一直不穩,大權都集中在豪門世族之中,也湧現出像王敦,桓溫,劉裕等反叛權臣,後以劉裕代晉結束。
-
6 # 秋弘思水
一、桓玄
他是桓溫的兒子,但他有父親的野心,沒有父親的智謀,最後只有白白送死。桓玄在稱帝之前,想要讓自己名正言順。就找來皇甫謐的兒子皇甫希之,讓他去深山裡假裝歸隱林泉。然後派人請他出山。皇甫希之就這樣不情不願的被趕進了山林,隱居起來。以前都是主公勸隱士出山,頭一回聽說有勸人隱居的。後來桓玄被滅,皇甫希之不知道,一直等有人請他出山。後來才知道真相,罵著街就從山上出來了。桓玄在登基大典上,剛坐上龍椅,還沒坐熱乎了,突然打了個霹雷,地陷下去一大塊兒,出現了一個大坑。他嚇得差點從龍椅上掉下來。心想,我剛登基怎麼就有這樣的不祥之兆?很不高興,大臣殷仲文反應奇快,說:“陛下,這是您的德行太厚重了,連大地都承載不住了。”桓玄聽了後哈哈大笑。桓玄兵敗,逃到船上想逃走,被劉裕的大將馮遷趕上,馮遷要殺他,桓玄大喊:“你是什麼人?竟敢殺天子?”馮遷說道:“我殺的是竟敢自稱天子的賊。”說完一刀把桓玄斬了。桓玄非常喜歡書畫和裝飾品,經常把玩,一刻也離不開。他牽鎮姑熟的時候,還派人用船裝載著他的那些心愛的收藏品。有人勸他把這些東西留下。他竟然說:“這些東西應該隨身攜帶。現在是多事之秋,這些東西隨身帶著,萬一出了事可以馬上運走,不會壞掉。”桓玄很喜歡書畫,有客人來的時候,經常拿出自己珍藏的書畫炫耀。他喜歡請客人吃一種叫“寒具”的小點心。這種東西就是煎好了的環形麵食,在寒食節不能動火的時候當乾糧吃。現在叫‘饊子麻花’。因為有人吃完這個東西,再去摸畫,把畫弄上油了。桓玄的肝兒都疼了。從此再也不給客人準備這種吃的了。
二、桓溫
桓溫是東晉末年的權臣,險些滅亡了東晉。有人稱他為野心家,也有人覺得他是真豪傑。但毫無疑問他才是東晉最有能力的第一人。遠不是謝安王導能比的。桓溫年輕的時候喜歡賭博,但是手氣不好,總是輸。有一次輸的幾乎只剩一條褲衩兒。就找到了當時的賭神袁耽,讓他幫自己應會前來。那個擺賭局的人說:“你還帶幫手來了,告訴你,我誰也不怕。除非你把袁耽請來,否則在這一帶沒有人能贏過我。”結果他和袁耽賭博,輸的那叫一個慘,最後他都要哭了。袁耽說:“活該你輸,你老人家有眼不識金鑲玉。我袁耽就在你的面前,可你竟然不認識我。”桓溫看到袁耽不僅替他贏回了錢,還狠狠地賺了那個人一下,非常高興。桓溫第二次伐蜀,回軍的時候路過金城,看到十年前自己種下的柳樹,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不由得撫摸著柳枝感慨:“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說完以後,不禁潸然淚下。這是對時光易逝,世事無常,歲月穿梭催人老的無奈。桓溫一直把劉琨當做偶像,覺得自己也和劉琨一樣帥。有一個老婢女說自己長得很像劉琨,桓溫很高興,出門整理了一下衣服,重新進來問老婢女:“我到底哪裡像劉琨?”老婢女說:“臉面很像,可惜薄了點兒;眼睛很像,可惜小了點兒;鬍鬚很像,可惜紅了點兒;身材很像,可惜矮了點兒;聲音也很像,可惜細了點兒。”桓溫一聽,大失所望,馬上回屋,把衣服一脫,矇頭大睡。一連幾天悶悶不樂,不想出門。桓溫外出打仗的時候,士兵們為了排遣軍旅中的寂寞,逮到了一隻小猴子玩,母猴一路找一路悲慘的叫著,它剛跳到了船上就死了,士兵們剖開它的肚子,看到它的腸子已經斷成一節一節的了。他很生氣,說:“分離骨肉是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把那些士兵貶職。有一次,桓溫設宴,有一位官員夾菜夾不起來,窘在那裡。他狼狽的樣子逗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桓溫生氣了,說:“一起坐著吃飯都不知道互相幫助,還笑話人家。將來真有大事的時候怎麼辦?”下令免去了在座所有人的官職。桓溫晚年野心膨脹,並且不掩飾這一點,他曾經對手下感慨:“大丈夫在世,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意思就是,人活一世,必須幹出點名堂來。不管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總要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能讓千年以後,人們記不住自己。
三、王敦
王敦是東晉初期的權臣。他兩次造反,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失敗,氣死了皇帝,自己也是被氣死的。王敦喜歡喝到微醺的時候用筷子敲酒壺,一邊敲一邊吟誦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日久天長,把酒壺的口就給敲壞了。王敦娶公主為妻,第一次在公主家上廁所,出來後看到有美女手裡捧著小盒,開啟一看,裡面是粉末,他以為是麵茶,衝了一杯喝了。結果鬧笑話了。那東西不是麵茶,叫‘澡豆’。相當於現代的肥皂,專門用來洗手的。於是就有了一個笑話叫“不識澡豆”,用來形容人沒見過世面。王敦又有一次在公主家上廁所,看到廁所裡有個盒子,裡面放著金絲小棗,他想:“不愧是公主家,就是講究,連上廁所,都有零食吃。”結果全給吃了。又讓人樂得鼻涕泡都出來了。原來公主的廁所裡的小棗不是吃的,是塞鼻子用的。用它堵住鼻孔,避免聞廁所的臭味。王敦不知道,當零食給吃了。
當時貴族們上廁所,都要把穿來的衣服脫掉扔了,換一身新的,就是怕衣服上粘有氣味。石崇家更厲害,不光是上趟廁所扔身衣服,而且廁所裡還有美女幫著換衣服。石崇家的賓客們都不好意思上廁所。也是,你一個大老爺們兒上廁所,廁所裡站著幾個大姑娘,還要扒你衣服,你也不好意思上廁所。可王敦滿不在乎,讓美女給他換好衣服,一點也不害羞。美女們背後議論“這一定是個有野心的人。”
回覆列表
東晉的統治基礎是門閥當政,這些豪門大戶勢力強大、人脈廣博,他們的威望與權勢足以與皇家並立。所以,出現了很多權臣。其中名氣較大的有三位:王導、桓溫與謝安。
這三位除了權利大的連黃帝都惹不起這一特點外,竟然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懼內。
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們如何懼內:
王導
第一、王導
晉元帝司馬睿沒當皇帝之前,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皇族王爺,其名氣還沒有琅琊王氏大。司馬睿之所以能建立東晉,成為皇帝,基本是靠王導、王敦兄弟。
王導的妻子曹氏,性格非常嫉妒,對王導身邊的婢女、甚至稍微英俊的男僕都格外關注,讓王導不能容忍。於是,他在京城郊外蓋了一幢別墅,養了幾名貌美的小妾。
曹氏知道後怒火中燒,馬上集合家裡二十幾名男僕與婢女,人人抄起傢伙,去找“小三”算賬。這時,王導正與朋友閒談,得到訊息馬上駕著牛車,牛不停蹄敢去救人。車裡的王導嫌牛車太慢,想拍牛加速,無奈車轅太長,於是他將身體從車窗中探出,用自己的麈尾(浮塵),一個勁的拍打牛屁股。終於提前趕到,將小三們轉移,曹氏趕到後人去樓空,氣得說不出話。
王導劇照
王導在京城大街縱牛飛奔的事蹟很快傳了出去,他的朋友們一見到他就調侃。面對如此悍妻,讓王導丟盡顏面。
第二、桓溫
桓溫是東晉權臣中功勞較大的一位。他平定蜀中,三次北伐,攻克洛陽,差一點佔領長安。
桓溫平定蜀中的成漢政權後,看上了皇帝李贄的妹妹,便納了妾,悄悄養在外面。他的妻子是晉明帝的女兒南康公主,脾氣火爆。聽說桓溫納妾,便帶了十幾名僕從,親自拿著菜刀,準備幹掉小三。
李氏劇照
結果,南康公主見到貌美如花的李氏後,心一下就軟了,扔掉菜刀對李氏說:“如此美人,我見猶憐,何況那個糟老頭子!”
第三、謝安
謝東山因指揮淝水之戰而立下大功。他的妻子劉氏是禮部尚書劉惔的妹妹,把謝安管的很嚴,不許他納妾。但看到朋友們一個個妻妾成群,謝安心癢難耐,又不敢跟妻子說。
於是,謝安讓侄子、外甥一幫小輩前去相勸。他們搬出《詩經》裡的《關雎》與《螽斯》對劉氏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忌之德”,就是說男子三妻四妾是正常,妻妾們之間不妒忌才是有德。
劉氏當場反駁:“傳說《關雎》乃周公所作,他是男人才會這麼說,如果周姥所作,就不會這麼說了。”晚輩們見劉氏如此鐵心,便知難而退。
謝安
那麼,他們為何如此懼內?我認為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三人都是位高權重、涵養極高之人,他們很注意自己的聲譽,不會心胸狹窄到因家庭瑣事而與妻子鬧得不可開交,從而破壞自己的高大形象。
而且,能達到這三人的成就,都是家族的頂樑柱,因納妾這樣的小事而破壞家庭和睦,造成家族動盪是愚蠢的行為,因為沒有一個安定的後方,如何成就大業呢!
桓溫
第二、魏晉時期,社會崇尚玄學,流行清談,所談及的都是虛無縹緲的高大上問題,他們對封建禮法嗤之以鼻。往往不羈放蕩、行為怪誕,像吃藥(五石散)、酗酒、裸奔都是常事。行為越是不可理喻,越是名士。
這種行為也影響了名士們的妻子,這些貴族女性的曠達行為主要體現在女權的解放上,憑什麼男人們三妻四妾就是正常呢!所以,不羈放蕩的名士遇到行為曠達的女性,便成就了那個特殊時期的懼內特點。
李氏
第三、門閥政治在婚姻上最為重視門當戶對,三人是當時東晉的頂級門閥,他們的妻子不是皇家金枝玉葉就是豪門大家閨秀。夫婦二人的情感不僅僅代表小家庭的和睦,而是反映了兩大家族之間關係與攻守同盟。
所以,與其說是懼內,不如說是相互尊重與忍讓,不能因小事造成家族之間矛盾,從而影響其政治地位。
清談
看來,並不是因為妻子是悍婦,害怕河東獅吼才會懼內。從東晉這三大權臣來看,懼內也是自身素質與家族利益的綜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