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趣造物
-
2 # 北街南巷
針對教育孩子,基本每個人或受自己的成長環境,或受學歷、知識影響,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下面我就談下我的看法:
一、學會傾聽;很多家長,對孩子比較強勢,單純的認為孩子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會有有價值的想法。其實不然,很多孩子天真的看法,其實直擊本質,他有時比成人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質,所以,不要單純的認為孩子的話語或者看法都是無意義的。學會傾聽,一方面可以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可以更好的引導(她)們對這個世界行成正確認識;另一方面,家長學會傾聽可以樹立孩子的自信,可以讓孩子在以後任何環境中能獨立思考,並且有膽量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的!
二、制定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各種規矩圈定的世界,對於孩子,絕對不能因為其小就一味寵溺,這會使他(她)行成記憶,只要什麼事情達不到他(她)期望,一哭一鬧就能解決,那對以後的成長絕對是有利無害的,這會慢慢養成自私、獨斷專行、難以承受挫折的性格。這期間,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規矩,比如能獨立吃飯或者穿衣,我們就講故事,或者買童話書給他們,要讓他們養成遇事能思考、能行動、能遵守契約的性格!
三、言傳身教;孩子三觀的行成,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環境也就是父母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你期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首先你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使有些達不到,但在品德、處事方法方面,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最後,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我們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而言傳身教的引導他認識這個世界!
-
3 # 聚能分享
一、對孩子要關愛而不溺愛
1、關心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身教勝於說教,父母的榜樣力量是無窮,在家裡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增強孩子的自覺性和自信心,取得好的成績和孩子一起分享,並加以鼓勵。
2、以平等的身份多和孩子溝通,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及時掌控孩子學習、生活動向,幫助孩子學會總
結,積極正面的鼓勵是孩子學習最大的動力,在溝通中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求學觀。孩子一天比一天大,不喜歡你是成人,他永遠是孩子,他希望長大,希望得到認可,希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他們好渴望平等的溝通,所以他比較喜歡和小夥伴們交流。
3、對孩子的要求不能照單全收。合理的要求要創造條件儘量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有條件也不能答應,如無節制地玩電腦、睡懶覺、學習效率低下、拜金等行為。這些都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比如說手機的問題,我的孩子目前上高中,到晚上睡覺前,也要把手機放在爸爸媽媽的臥室,這樣就是一個督促,培養良好的習慣,其實也為了讓孩子睡一個好覺。
4、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要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誤,人無完人,家長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家長一點要承認他們是孩子,回想我們小時候,難道不犯錯誤嗎,而且還要做到一點就是,不要翻舊賬,一碼說一碼,孩子最反感翻舊賬了,一定要注意,這次就說這次,不說別的就很好。
二、對孩子大膽的放手,但不是放任
1、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長處,不要抓住弱點不放,放大優點,縮小缺點,更能使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2、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空間。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同時尊重孩子的隱私,允許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反常行為,只要正確引導就好。
3、定期幫助孩子總結學習經驗,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並相對應地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真正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4、制訂的學習方案要切實可行,循序漸進,切忌眼高手低。目標的制定要因人而異,要切實可行,且短時間應有效果,要讓孩子在付出的同時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孩子不斷地增強信心。
三、例項如下:
1.A家的孩子那樣教育,我家的孩子也可以嗎?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任何的經驗只可以鑑戒不能照搬
2.如果孩子還是幼兒的話,給她選擇性地買了很多圖書,然後陪她看。他們只對聲音和圖畫敏感,所以不要過早地教漢字,這會使孩子的想象力和思惟能力弱化,以後對語文思惟習慣的培養沒有好處。
3.生活中要努力修煉成佛系爸媽,不要過分糾結和焦慮。過分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會讓孩子不安的。
4.培養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生活小事做起,一點一滴慢慢做,什麼事都要有個過程,例如,玩完玩具要收拾,用完東西要歸還原處,等等吧,我們說一次兩次是不好使的,當然記住我們的榜樣作用哦。
-
4 # 數星星的我
《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可能是我作為教師教育孩子最大的經驗和收穫了吧。
我的班級有43個孩子,他們形形色色,各具特點,有的孩子聰明好學,有的孩子單純安靜,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調皮搗蛋……他們自身特點的不同,就決定了我們作為老師要學會因材施教,更要用愛心和耐心去教育,愛心我們都有,但保持耐心真的是不容易堅持的一件事。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上課總是調皮搗蛋的學生失去了耐心,他們總能用自己不學習、搞小動作的行為惹火我,我經常批評他們,可想而知我越批評他們越逆反,越不愛學習。時間一長,我反思自己做得不對,又開始誇獎、表揚促使他們進步,可是孩子們的壞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於是久了受不了了,我又開始批評,批評、鼓勵、批評、鼓勵……週而復始,我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的狀態。
偶然一次機會,我在朋友圈看到了《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瞬間我通透了,這幾年想不明白的問題有了答案,是啊,什麼還不懂的孩子不就是一隻只小蝸牛嘛,慢是他們的天性,因為很多事物都需要慢慢的學習,哪怕是再聰明的大人,學會一些事物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更何況那些普通的孩子呢?
那以後,我也學會了放慢腳步,去適應“小蝸牛們”的步伐,等著他們學習、成長,其實我知道我教的這些知識,他們總有一天會明白,我何必急於一時呢?不如讓他們慢慢的自己探索,我只需適時的鼓勵和鞭策,他們總會進步,而這過程中我們又能開心地一路欣賞沿途的風景美景,何樂而不為呢?
-
5 # 墨公子說教育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很多孩子的老師。看到您提的這個問題,我感慨頗多。接下來我來從4個方面談談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經驗吧。
1、耐心。
不論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還是教育學生,最需要的都是耐心。
人們總說孩子是天使,這個我贊同,孩子們大多數時候都是天真可愛的。但是,如果你與他們朝夕相處就會發現小天使和小怪獸之間的距離還是蠻近的……
作為媽媽、作為老師,真的無數次會被孩子們氣到肺疼!每當這時候,我都會立刻深呼吸,再深呼吸,在心裡對自己說:“不要發火,不要發飆……冷靜……”然後,就真的冷靜下來了。
2、堅持不懈。
孩子學知識也好,學生活常識也罷,都需要一個挺漫長的過程。我們要陪著他們慢慢感受,慢慢學習,要堅持不懈,千萬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我女兒在上幼兒園之前就會背誦整本《三字經》和很多唐詩。家裡長輩們都誇她聰明,可是他們哪裡知道那是我整整一年時間每天晚上堅持睡前給她讀半個小時書的成果。
3、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時刻刻都會讓我們感到驚喜,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並給予肯定。這樣既讓我們感到快樂也給了孩子信心。
4、該嚴格時就要嚴格。
小孩可愛,但不代表沒有缺點。正是因為他們天真無邪所以有些社會規則他們不懂,他們可能無意間就會觸犯。這時候我們就要嚴格起來,嚴肅地告訴他們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孩子打人了、在超市隨手拿東西、亂扔垃圾、拋灑飯菜……愛孩子就要讓他懂規則,小的時候不教育好,長大走上社會就有可能受到懲罰。
以上就是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體驗和經驗,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用。
-
6 # 願婉萱媽
第一,我覺得最最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覺醒和持續的學習。雖說我是學教育的,但是剛剛成為新手媽媽的時候我也跟大家一樣,是個新人。並沒有想著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教養孩子。一般,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才會觸動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
因為孩子是冬天出生,一直在家圈養,見人少。孩子膽量非常小,不願意與陌生人接觸,包括與小朋友玩耍也不主動,只是呆呆在旁邊觀望。我開始反思自己,孩子會不會缺乏安全感,對她的陪伴並不用心。所以,開始利用自己的所學,所悟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孩子長到三歲多,越來越開朗,外向,非常喜歡與小朋友交往,還會經常交到新朋友,也有了自己固定的玩伴。
孩子長到兩歲多的時候,脾氣越來越大,管控情緒的能力也弱,加上孩子本身是個情緒反應強度大的孩子,不管是高興還是生氣都會比一般孩子反應強烈。所以,三歲以前,孩子經常哇哇大哭,哭聲震耳欲聾,真是讓人受不了。剛開始,我會被她的大哭激怒,用更加激烈的情緒去迴應她,形成惡性迴圈,母女倆都很痛苦。後來,我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需要一個人靜一靜。逐漸的,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平和,即使有不高興的情緒,也不會出現過於激烈的反應。
其次,我始終認為每一個孩子都用自己的閃光點,以及自己的短板。作為家長,一定要理智的對待孩子的優勢和短板。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同樣沒有完美的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去將優勢放大,平和對待孩子的短板,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欣賞孩子,接納孩子。這樣才能與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打好紮實的感情基礎。接下來,才是教育。很多父母往往本末倒置,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親子關係,而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卻去管教孩子,肯定是達不到效果的。
第三,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必強迫自己做一個完美的父母,我們也會犯錯,也會走錯路。犯了錯,也要與孩子平等對話,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而且,有時也要給自己放假,讓自己放空,給自己獨處的空間和時間。你會發現,當自己內心平和和放鬆後再去陪伴孩子,處理孩子成長中的諸多問題更加順暢。很多問題可能不會被過度放大而引起焦慮了恐慌了。
最後,我想說,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一定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挑戰。這是每個孩子和家長必經的成長之路。出現問題,才是真實的生活,調整好心態,孩子需要這樣那樣的問題去學習如何成長,如何面對將來自己獨立的生活。這恰恰是一個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機會。我想,這樣的心態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加從容,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7 # 沉默不一定是羔羊
首先,我不是老師,可能說的不夠全面,不夠細緻。
但是,教育孩子,自己有切身的體會。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0到三歲,是幼兒接觸世界的視窗期,儘可能地讓孩子們透過視覺,來觸控外界。
會走,會跑了,讓孩子們盡情盡興地頑皮,公園,遊樂場,讓孩子們揮發自己的童稚。
上學前班了,開始拼音識字,就帶孩子們到書攤,書店,挑選孩子們喜歡的小兒書。
到了小學,從來不另外給孩子們新增作業負擔,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讓孩子們自由發揮,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
作業完成後,自己先認真檢查。末了,我才逐一認真核對,然後在錯誤地方劃線,還是讓孩子們自己改正。
實不相瞞,我也有自己的教鞭,不曾落下,孩子們也戰戰兢兢。孩子們有時也因為一道題反應不過來,自己急的跺腳,哭鼻子。
於是,我一步一步提示,直到教會孩子們弄懂為止。
小學六年是孩子們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期。除了學習上的幫助關心。每週都會放下手裡事情,陪陪孩子們,逛逛商場,給孩子們買些需要的書籍,還有取得好學習成績後應該得到的物質獎勵。
女孩子就是布娃娃之類的,男孩子們則是遙控汽車,或者是能啟發他們開動腦筋之類的玩具。
也會領孩子們爬爬山,散散心,或者旅遊,開拓孩子們的廣闊視野,補充孩子們的戶外知識。
在家裡,讓孩子們自己收拾自己的小窩,做到乾淨整齊。並鼓勵孩子們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
到了中學,青春期的孩子們應該更多地,細心地關心孩子們的生活,更加鼓勵孩子們認真學習的信心。並且教育孩子們慢慢學會獨立生活,為以後踏入社會奠下根基。
教育孩子,要學會取捨,不能一味地順從孩子們的意思。該買給孩子們的東西,大大方方,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要學會吝嗇。
如今,女兒畢業後在北京上班,兒子則留在了深圳。
-
8 # 布丁童學
現如今,有句話深刻反映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子女鬥智鬥勇的過程。“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烏嗷喊叫、連罵帶教,讓路人恥笑,鄰居不能睡覺!”
這便是中國式教育的真實寫照。很多家長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安靜、順從甚至言聽計從,從不給人添麻煩,省時省心省力的乖孩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面對孩子“刁難”的時候,把“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作為精神信條。
當孩子想要一件在父母看來不應該得到的東西時,一巴掌抽過去,還想不想要?不服氣?再來一巴掌。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時,不問原因先打了再說。就這樣,把孩子徹底打敗了,成功培養出了一個“乖孩子”。可很多時候,那些小時候的“乖孩子”,長大後都成為了“老好人”。
魯迅曾說: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更多事實也表明,棍棒底下往往出的不是孝子,而是順子。他們雖然聽話,但是長大後卻往往畏懼權威,膽小怕事,缺少反抗能力,習慣性取悅討好別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幼兒教育大師蒙臺梭利女士曾說:“在你用暴力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們給你的迴應是憤怒,反抗,結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們已經具備了自我保護的能力,今後的發展也許就會很正常。可如果他們以改變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來回應,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創傷。”
其實孩子調皮叛逆並不可怕,只要家長找對了方法總有解決的方案,反而是那些太乖的孩子更應該讓家長們特別注意。很多中國的父母會有一種錯覺,乖孩子都是好的。但孩子們太乖太懂事,對他的成長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那些在父母和老師眼中最省心、最乖的孩子,往往不擅長表達自己的內心,而老師家長卻渾然不覺,甚至以此為傲,漸漸的忽視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導致內心衝突得不到關注與解決。等到孩子進入逆反期,可能會“用腳投票”,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面對這種叛逆,家長們常常難以接受,“你以前很乖的,怎麼突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教育不能只是讓“會叫的孩子有奶吃”,越乖的孩子越需要給予充分表達的空間,讓他們開啟自己的內心世界。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他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僅僅只是聽話並不能算作是優點,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而他們眼裡的乖就是聽話,就是要孩子做什麼,孩子就做什麼,一切都順從他們,這常常會拖累孩子的積極性。
強勢的家長往往容易培養出懦弱的孩子,父母弱一些,孩子就會更強大一些。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一定要記住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件事情。
不要過分的追求“乖孩子”的行為模式和規範,讓他們從生活中去體驗生活,經歷各個階段應該經歷的事情,慢慢的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要讓他成為一個“好孩子”,而不僅僅是一個“乖孩子”。
-
9 # 睿媽談教育
教育孩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歡聲笑語,也有暗自哭泣的時刻,總體來說有這樣的幾個體會。
第一,就是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現在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會又吼又叫。這都是沒有耐心的表現。在這樣的情形下,要想使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一定要讓小孩有良好的品德,這是最重要的。走向社會後,品德是支撐一個學生良好發展的重要力量。品德是第1位的。
第三,要注意挖掘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感興趣的領域裡重點發展,這對將來的職業發展來說是很有好處。
第四,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從做家務開始。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自立的習慣。做事有主見。也不會被家長操縱。會具有批判性思維。
總之。培養一個小孩,僅僅看成績是不夠的,要全面發展。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品德,獨立,自信,主見是他以後走向社會獨立謀生的關鍵。
-
10 # 舜耕山叨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我認為好孩子要具備一下幾點。一、品德好
講誠信,仁愛,有禮義之心,孝順等等。故人云:“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讓孩子到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二、有理想
孩子要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有遠大目標。
三、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這點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保障。司馬遷受宮刑,而終著《史記》;居里夫人在實驗室裡幾十年如一日,最終發現了鐳。這些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非凡的意志力。
四、好習慣
有個好習慣,孩子已經成功了一半。專注,不拖拉,愛閱讀,懂禮貌,遵守規則等。這些都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巴金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以上,應該是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但是怎樣才能達到這些目標呢?我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愛孩子,但又不能溺愛
愛如雨露可滋潤乾涸的大地,愛如春風可吹綠枯黃的原野,愛如晨曦可喚醒沉睡的生靈。有了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但是大雨瓢潑,勁風過猛,Sunny太盛反而適得其反。
二、家長要以身作則
正人者先正己。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沒有一個好榜樣是萬萬不行的。
三、要有好方法
及時的溝通,必要的鼓勵,適時的引導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好方法
四、不斷地堅持
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性的事,一切好的育兒方法還要家長不斷地堅持,堅持,再堅持!
回覆列表
陪著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世界上最容易做的就是父母,世界上最難做的,也是父母。我們大多數家長只關注孩子成長,而忽略了自己的成長。
1.家庭教育是決定孩子成長的根本
家庭是孩子成本的根本,雖然孩子的人生屬於他們自己,我們父母終有放手的一天,但之前,父母和家庭作用至關重要。
2.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成長不可逆,一旦錯過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黃金期,等再回頭彌補曾經缺失的愛就會很難,無法溝通。所以陪著一起成長,對孩子非常重要。
3.用心陪伴,共同成長
(1)建立孩子安全感
多帶孩子在身邊,用語言,表情,動作等,讓孩子建立起足夠安全感
(2)給孩子正確價值引導
孩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我們父母在他幼小的心靈培育引導
(3)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的一言一行就是我們的反映。家長是最好的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必須要做到
(4)做孩子的戰友,強健體魄,樹立良好人品
在重視孩子學習同時,不能忽略身體健康和人性品格鍛鍊,我們要成為孩子的戰友,陪伴他一起度過風雨,增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