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月寨歷史

     

    對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有很多人發表過自己的高見,縱論魏延提出的這個奇謀是否可行,以及諸葛亮為何拒絕採納魏延這個奇謀。雖然多數都是分析猜測,但其中確實有很多真知灼見,讀來使人長知識。不過, 是否有人思考過,魏延的軍事才能被諸葛亮這樣荒廢,對蜀漢造成了怎樣的傷害?他拒絕魏延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子午谷奇謀的史籍記載:

    諸葛亮北伐曹魏是其後期輔政的最重要行動,在其決定進行第一次北伐前夕,魏延曾向諸葛亮進言獻策,具體如下:

    《魏延傳》記載

    《魏略》記載

    子午谷奇謀的意義:

    兩種資料所記內容大體相當,但也有不同,前者說是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後者說可到長安,咸陽以西可定,但二者實質意思相同,都是魏延和諸葛亮兵分兩路伐魏,第一路以諸葛亮率領的部隊為主力出祁山、出斜谷向魏國推進,第二路則以魏延率領的少量部隊為奇兵,悄悄出子午谷直撲魏國關中的長安,甚至是潼關,使關中魏軍首尾不能相顧,這樣很有可能取得北伐的勝利。

    由此判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條很有價值的戰略建議,可惜諸葛亮卻認為魏延率軍出子午谷北進長安是“懸危”之舉,不如穩步推進把握,所以拒絕了魏延的建議。

    本人這樣認為:

    很多人支援諸葛亮的做法,覺得魏延的建議太過冒險,很可能會被消滅在長安城下,從而大挫諸葛亮主力部隊的北伐士氣,導致北伐失敗。不過講史君認為,魏延的計策確實是風險性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勝負參半,但卻是蜀國唯一一次可能獲得成功的大膽行動。

    事實也證明,諸葛亮後面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了五次北伐,沒有一次取得成功,加上他的繼任者姜維也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這說明按照諸葛亮的想法穩步推進,是完全不能取得北伐成功的,因為蜀魏兩國現實情況就是蜀弱魏強,不出奇兵是不可能以弱勝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魏延以奇兵出子午谷的計策,是蜀國最有可能以弱勝強的機會。

    諸葛亮拒絕子午谷奇謀的想法:

    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採納魏延的奇計,首先是因為魏延的計策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不符,這是無稽之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顯然是幫助劉備完成基業,消滅曹魏,難道魏延的奇謀不是為了這個目標嗎?其次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行事過於謹慎,司馬懿也曾這樣評價過諸葛亮,說他“平生仔細謹慎”,這一點倒確實是真的,史料記載諸葛亮也正是因為不願冒險而拒絕魏延之計。但這並不一定是全部真相,應該還有兩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困惑著諸葛亮。

    一、害怕魏延失敗損兵折將

    如果派魏延率一軍出子午谷到長安被魏軍消滅,那麼作為主帥的諸葛亮顯然要跟著一起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那樣確實會對蜀軍北伐事業造成打擊。這是諸葛亮拒絕魏延奇謀的主要原因,也是表面原因。

    二、擔心魏延勝利引發鉅變

    這裡說的鉅變有兩層含義:

    一是蜀國在關中如果大勝曹魏,必然會引發魏國的全力反擊。諸葛亮和魏延拿下關中的大片魏國領土,魏國必然集中大部分兵力對蜀國進行反擊,蜀國在新佔之地與魏國決戰,而大後方益州距離遙遠,將很難扛住魏國的反攻,除非東吳也能同時全力伐魏,倒有幾分勝算,即使這樣要徹底消滅魏國,可能性也是極小的。諸葛亮一定認為這樣的風險太大,搞不好蜀國可能會亡在他的手裡。

    二是魏延如果立下這件奇功,恐怕會引發蜀國政局動盪。魏延佔領關中,立下奇功,極有可能形成與諸葛亮分庭抗禮的局面,那樣可能會影響諸葛亮的施政,出現他認為的不利局面。從實際情況看,諸葛亮確實不願在戰場上多給魏延機會,這說明其內心中始終有這樣的擔憂,從其逝世前的臨終安排也能看出,至始至終諸葛亮都沒有完全信任魏延。

    本人這樣看待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

    魏延作為劉備很看好的重要帥才,幾乎是蜀漢後期能力僅次於諸葛亮的軍事人才,只可惜,諸葛亮一方面要全力完成劉備的重託,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國內政局出現重大變故,有負劉備的重託。

    所以,很多時候,諸葛亮都不想把自己的責任分攤到他人身上,即使是和他一起接受託孤的李嚴也不行,更何況是魏延呢?由此可見,諸葛亮是被託孤捆住了手腳,使他不敢放手讓其他人發揮全部能力,唯恐那樣會使蜀國內部的矛盾失控,辜負劉備的重託,因此他對很多人都不放心,這真是“高人誤了能人”!

  • 2 # 秦嶺161707473

    第一,要明白五千精兵對於季漢意味著什麼。劉備夷陵之敗後,季漢全國總人口不足百萬,軍隊也就十萬左右。這五千精兵不說是季漢全部的精銳,應該也要佔一半左右。換成任何一個理智點的政治家,估計都不敢孤注一擲。

    第二,子午谷是天險,史書記載旅途難走而且缺水,根本不適合大部隊行軍。當然,這也是子午谷奇謀所謂奇的地方。後面的歷史已經證明了,有一些人企圖照搬子午谷奇謀,基本上都是把自己坑死了。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根本行不通。

  • 3 # 平平小報

    我是一夜我來回答

    子午谷奇謀為什麼胎死腹中,這留下後人很多猜想。有人認為是諸葛亮壓制魏延也有人認為這條路不可能成功,下面由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不讓魏延實施子午谷奇謀。

    1、季漢賭不起當年魏延提出自己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可能大家覺得這個可能性很大而且即使輸了也只是損失五千精兵而已,可是當時蜀漢的狀況根本承受不了五千精兵的損失,諸葛亮在前出師表就已經說過“益州疲弊”的話來,季漢佔據一州之地抗衡曹魏根本不現實,只能用有限的兵力騷擾曹魏的邊境線。季漢的人口最少而且南方蠻族作亂還要留下兵力鎮守,加上其他各地駐軍季漢能作為機動兵力的也只有不到一萬人,而魏延率領五千精兵已經讓季漢傷筋動骨如果子午谷失敗魏延的五千精銳葬身子午谷那將大大加速季漢的滅亡。即使子午谷計謀成功了,諸葛亮也沒有把握面對曹魏十幾萬大軍的報復能不能守住潼關和長安。

    2、魏延是季漢唯一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魏延是季漢最有能力的將軍,雖然做人桀驁不馴但是必須承認魏延是當時季漢唯一能和曹魏抗衡的將領,當時五虎大將去世的去世陣亡的陣亡,季漢陷入了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諸葛亮重用魏延也是為了緩解季漢人才匱乏的局面。最主要的是魏延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是季漢關羽死後唯一一個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魏延作為漢中太守定下的防守戰略讓季漢大門緊鎖,興勢之戰更是讓曹魏出現了大量損失,作為季漢當時唯一的軍事人才魏延可以說在季漢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如果親自帶著五千精銳去偷襲曹魏的大本營危險性極高,一旦失敗季漢不只是陣亡五千精兵傷筋動骨那麼簡單,而是損失了唯一一個獨當一面的將軍,這對本來人才匱乏的季漢就是滅頂之災。

    3、子午谷奇謀的可能性,子午谷奇謀到底行不行魏延沒有實行過大家也不知道季漢能不能成功。但是後世一個人實行了子午谷計劃,這個人就是明末起義軍首領高迎祥,高迎祥估計是看了三國演義看多了,也想來一個自古奇謀打擊一下明朝在西北的政治中心,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高迎祥踏上了子午谷,發現子午谷崇山峻嶺地勢險峻道路狹窄。後勤跟不上而明軍統帥是孫傳庭結果全軍覆沒兵敗被殺,這裡刨除高迎祥蠢和孫傳庭的牛。單單是子午谷這個惡劣環境能不能讓魏延的五千精兵完好無損的透過都兩說,就算勉強透過自己已經是強弩之末面對曹魏以逸待勞的防守拿下來的機率太小。

    所以綜上所述,子午谷計謀危險太大。季漢賭不起也輸不起而高迎祥的例子也證明了子午谷計劃難度過高很容易失敗。加之諸葛亮這人做事謹慎,北伐的目的也是減緩季漢滅亡和圖曹魏的雍涼地區獲取稀缺的戰馬資源而已,拿下長安也對當時建國已久的曹魏打擊也不太大

  • 4 # 風滿樓聽山雨

    《三國志》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略》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以《三國志》和《魏略》的記載,魏延的計劃是率領兵卒一萬,五千精兵負責奇襲,五千兵馬負責攜帶糧食,沿秦嶺出子午谷直取長安。攻打或者駐兵防守,然後分兵駐防函谷關一線擋曹魏援軍與關外。此計乍看大有可為,實際上完全建立在輕視曹魏的基礎上。

    三十多年前李傕郭汜召集西涼兵團十餘萬兵馬攻打長安,長安城牆高大,無法進攻。守到第八天,呂布屬下計程車兵叛變,才得以破城。魏延卻認為自己兵臨城下,守將就會棄城逃跑、而且會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糧草。這真有點扯了。長安守將是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魚豢《魏略》:“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夏侯楙雖然沒有武略但不是蠢貨,更不是小白臉憑姿色搭上公主上位的。夏侯楙很有可能堅守長安畢竟糧多城堅。跑回去也沒法向皇帝交代。被追殺更有殺身之禍。

    魏延佔領長安後分兵潼關,武關一線與諸葛亮大軍會師,能不能擋住曹魏援軍?全看諸葛亮大軍能否及時趕到。這都是未知數。

    再看曹魏對長安的重視程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這一次,魏明帝曹叡rui御駕親征至長安,遣曹真為督諸軍駐於郿,曹真派張郃進軍隴右援救。可見曹魏非常重視長安。因為史料沒有精確時間,所以很難判斷曹魏援軍到來之前,魏延的部署能否完成。個人認為蜀漢很難及時守住潼關和武關,最有可能的局面是曹魏大軍與蜀漢大軍決戰與關中平原,或進入對峙。那時曹魏可以透過渭水運糧,而蜀漢依然需要翻山越嶺運送補給。結果可想而知。

    裴松之: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咸陽以西邪!

    魏延有點好大喜功了,畢竟當年頂了張飛鎮守漢中,十餘年已經目空無人了。此時蜀漢武將裡確實也沒有可以壓制魏延的人物了。

  • 5 # 冰封三尺06

    第一:正史沒有子午谷,演義版和野史魏略版差不多,但都與正史衝突。

    第二:正史目標是潼關,是不是走子午谷,正史沒有說,長安怎麼處理,正史也沒說,根據地圖應該是繞過長安,這和走子午谷目標長安的野史衝突。

    第三:如果魏略版是真的,說明魏延是標準的菜鳥,連對方主帥的情報都搞不清,魏延第一句就是:聞夏侯楙少。可這夏侯楙一點都不少,40多快50的人了,手握數萬將士的性命,連情報都弄錯,怎麼打?

    第四:夏侯楙是曹操欽點的守將,劉備會用人,是想說曹操是白痴?

  • 6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後人在回顧這段故事時,總是提及魏延獻計子午谷奇謀的計策,那麼這個計策到底可行性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歷史上,諸葛亮北伐其實只有五次,子午谷奇謀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間提出的。魏延建議帶兵萬餘人,穿越子午谷,奇襲長安,最終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這個計策乍一聽是好的,但是可行與否,要看子午谷的實際地理環境。那麼子午谷的地理情況到底如何呢?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其險要的原因乃在於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於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

    如此險惡的地形,在當時確實不是一個適合出兵的地方,如果派出部隊,那麼也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古語有云秦嶺六道,子午為王。這條穀道是最難走的,也是最難以進兵的。甚至於沒有被攻破或是用於奇襲。當年高祖劉邦入漢中,走的也是這條穀道,也正是因為它的艱險難行,才激發了漢軍反抗項羽的決心。 如果這樣看,魏延一旦帶兵穿越子午谷,無異於陷入一條死亡通道,且不說能否和魏軍交戰,光是抵達就是問題,一旦遇到暴雨,地面溼滑難行,大軍必然停頓。即便雨停了,進軍也會因為打滑等問題,出現士兵墜入山谷的情況,而且這將不是個例。

    而魏延是打算輕裝突襲,身上能攜帶的口糧就是有限,根本不能支撐得起拖沓,一旦軍糧耗盡,大軍就會自陷死地。他最多能攜帶一月之糧,一個月,既要穿越子午谷,又要和魏軍作戰,拿下長安,最終和諸葛亮會師潼關。難度太大,何況守將夏侯楙再菜,也不至於守著堅城都沒勇氣防守,直接逃跑吧?

    更嚴重的是,就算他奪取長安得手,但是魏國可能根本不鳥他。曹叡完全可以自洛陽發兵,抽調北方邊軍和內地部隊,組成一個強大的攻擊兵團直接碾過去。魏延手上的兵馬經過穿越子午谷的死亡行軍,以及在關中的作戰消耗,減員必然慘重,此時有個八千人已經不易。關中曠野上,與曹魏主力兵團決戰?腦袋想都知道魏延會怎麼死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並非是不信任魏延,而是這個計劃本質上就不可能成功。與其配上晚於兵馬,甚至折了魏延。那還不如穩紮穩打的好。至於魏延,他作為計劃制定者當然不甘心失敗,這也是人之長情了

  • 7 # 明離子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思路取自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故事,大體方略是:自己親率5000精兵出子午谷,閃擊長安,拿下長安與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受取關中,而後兩軍在潼關匯合,關中從此歸蜀漢,天下平定大半。

    諸葛謹慎之性格認為子午谷奇謀太冒險

    這是大家每次提到子午谷奇謀被否決的問題時,最先想到的理由,那就是諸葛亮的性格特點,在他指揮的其他戰役中,謹慎讓他少有敗績。

    謹慎,不能說是缺點,但在此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面前,諸葛亮的這個性格特點讓他錯失了一次攻取關中的機會。

    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不是佔領關中

    很多專家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沒有采用子午谷奇謀,是因為他壓根沒打算直接攻取關中。

    作為一個統領全域性的人,一城一地之得失並不重要,甚至是整個關中平原。在諸葛亮看來,就運算元午谷奇謀成功,關中盡收,但對大局於事無補,甚至曹魏重兵壓制,奪回關中,諸葛亮可能衡量過現在的實力,對能否守得住非常沒有信心。

    所以他的計劃應該是步步為營,逐步蠶食。

    魏延的性格孤傲,難以進入諸葛亮的圈子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過,蜀漢並非鐵板一塊,有隨劉備入川的“荊州派”,諸葛亮為領袖,有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派”,屬於本土勢力,不希望北伐,希望偏安一隅過好日子。

    而魏延就比較尷尬了,他強烈的渴望北伐,這在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病死,眾人要退,但魏延卻企圖繼續北伐卻被楊儀殺死可以看出來,他強烈的渴望回中原。

    因為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三國志》記載: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義陽在今天的河南地區,魏延也並非小說裡那種背主有“反骨”的人,但性格孤傲,讓他雖然也是外來派,卻很難融入諸葛亮的小團體。

    諸葛亮是謹慎,但也要看對誰,比如被他視為接班人的馬謖,竟然敢於在眾人的反對聲中破格提拔馬謖為先鋒,最後導致街亭失守。

    所以,諸葛亮不聽魏延的計謀,也有他個人對魏延的偏見,假如這計策是馬謖提出來的,我認為諸葛亮未必不會仔細考慮。

    作為蜀漢的實際領袖,諸葛亮缺乏劉備的那種器量,有點任人唯親的嫌疑,對不同政見的益州派沒有有效的團結舉措,對魏延這種有性格缺陷的能人也存在偏見,這恐怕北伐屢屢不能成功的關鍵所在。

  • 8 # 昊陽閒看歷史

    子午谷奇計的確是腦洞大開,很有想法,魏延之所以提出此計,就是效仿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由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帶兵直逼長安和潼關,兩軍一道會師於潼關。

    從諸葛亮五次北伐來看,最有可能成功的就是這一次北伐,以當時整個局勢來看,魏延提此計並不是完全不可行。只是諸葛亮個性謹慎,不喜歡冒險,而蜀漢沒到生死存亡階段,導致子午谷奇謀胎死腹中,令後世特別遺憾。

    蜀漢與曹魏的兵力。

    當時蜀國境內大概有100萬人口,劉禪曾經說過此戰諸葛亮率領軍隊有20萬,可能包括隨軍的民工和後勤,其中將士可能有十幾萬,算是舉全國之力北伐。

    當時曹魏常備軍大概有四五十萬,但曹魏的邊境線過長,要在荊州、江淮與東吳對峙,此外還得防備烏桓、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其實能抽調的兵力也不多,在漢中大概有5萬左右的駐軍。

    蜀漢第一次北伐的背景。

    蜀漢在劉備身前已經經歷了一場大敗,大批中青年將領在戰爭中去世,導致蜀漢內部青黃不接。還丟失了荊州等地, 使北伐受制於人,這些都讓蜀漢的元氣大傷。但憑藉著險要的地勢,蜀漢守城並沒問題。

    對於當時諸葛亮來說,想復興漢室,困難重重。

    但是經過諸葛亮的整頓,蜀漢境內的局勢逐步穩定下來,之後又平定南方戰亂,安定了後方,又儲備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資。

    在蜀漢北伐之前,曹魏對蜀漢是缺少防備的,那時候他們主要防備的物件是東吳,大量的兵力駐紮在荊州和江淮方向,對蜀漢只是採取監視。

    226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準備等待時機,北伐曹魏。

    就在當年,曹丕病死,曹睿繼位。

    當時魏國朝廷有意趁諸葛亮在漢中,出兵去討伐,魏帝曹睿也有此意。但反對派認為漢中和南鄭地勢險峻,若大舉興兵,耗費巨大,還可能會令天下騷動。於是提出,命大將分別守在險要之地,待過幾年,魏國國力強大後,蜀漢和東吳就好收拾了。

    諸葛亮在漢中,知道曹魏朝廷上發生的事,明白若再過幾年,兩國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而此時,曹魏關中、隴西等地裝備鬆懈;漢軍這邊,經過操練,軍力已經大大提高,諸葛亮認為北伐良機已經到了。

    子午谷奇計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可一試,只不過魏延一去,結局如何?沒有人知道。

    當魏延提出奇計時,諸葛亮笑道:“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於三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絕不可用。”這段話充分的闡述了諸葛亮的理由,也十分合理。

    但,我想有很多人是希望諸葛亮一試的,此計妙就妙在他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成功,可以完全改變蜀漢的局面。

    若是諸葛亮率大軍從斜谷關大道進攻,以這些兵力牽制曹魏的大軍,當時曹魏沒有防備,可以攻一個措手不及,以諸葛亮的能力,完全可以大有斬獲。

    再以魏延率領的精兵,從子午關出發取長安,雖說不一定成功,但是一定會給曹魏造成很大的壓力,如果能成功攻取長安,此次北伐會改變三國鼎立的局面。

    我以為諸葛亮之所以不同意此計,是因為覺得蜀漢的危機還沒有那麼大,沒到生死存亡的階段,所以不需要那麼拼命。

    但是戰機稍縱即逝,從後面幾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可以看出這次是蜀漢唯一一次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曹魏對蜀漢沒有防備的時候,打一場你死我亡的戰役,才能改變蜀漢被動的局面。

    有人說當時蜀漢的國力無法完成這次行動,但我們別忘了,曹魏周邊環視的是一群狼。

    只要蜀國這邊能開啟局面,東吳、烏桓、鮮卑、匈奴會伺機而動,群狼攻之,到時曹魏會應接不暇,他也不敢把所有的兵力拿來對付蜀漢。

    一旦大家都覺得曹魏有機可乘,都想吃一口肉的時候,這個局就成了,水也渾了,這些都會大量的消耗曹魏的國力,那麼,蜀漢最大的危機也解了。

    只是魏延帶出去的那一隊人馬,有可能會成為炮灰,也有可能會建立不世之功,或者被曹魏俘虜,投降曹魏。這些都有可能,魏延是成為英雄還是狗熊?世人再也看不到了。

    只是因為諸葛亮謹慎的個性,這個計謀沒有成行,我們也沒有看到後面的可能性,的確有點遺憾。

    我的總結:對於世人來說,越是離奇的成功越奪眼球。我們試想,如果魏延的子午谷奇計成功,他在中國兵書上必定會被濃重的記一筆。只是諸葛亮當時有顧慮,沒有打這一場可能會改變局勢的仗,令我們後世特別遺憾。

  • 9 # 使用者9248814430417

    戰爭就是戰爭,不是玩遊戲,不要想的太簡單了,戰爭不是按你一個人的意願進行的。若魏軍一部分死頂住諸葛亮,集中兵力先殲了魏嚴呢?別忘了魏軍實力遠勝漢軍,別太自意為是了。知道張靈甫怎麼死的嗎?自意為事的冒險。

  • 10 # 使用者5754994028

    自從劉備為關羽、張飛兩兄弟報仇去征戰東吳失敗後。蜀漢耗盡了大半的錢糧、兵力。到劉備託孤時,五虎大將也只有趙雲了。很多文臣武將要麼退休了、要麼就死了。後起之秀幾乎沒有,諸葛亮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託孤之重,基本是諸葛亮一人撐起了蜀漢。不管大事、小事都是親力親為、兢兢業業。沒發展幾年,為了繼承劉備的理想,就開始北伐了。

    這時諸葛亮比以前劉備在世時,更謹慎了。他怕辜負劉備的知遇之恩、害怕蜀漢毀在自己手中。每次北伐能不冒險就不冒險、儘量保留實力。所以第一次北伐,魏延提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根本就懶得搭理。冒險係數太大、而且對手曹魏那邊有司馬懿。諸葛亮只有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對結果不是那麼在乎了,他只在乎過程了。他只想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心、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可以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蜀漢能不能統一就看天意了。

    所以雖然他知道魏延提的“子午谷奇謀”是妙計,諸葛亮肯定心想“能不能別鬧了,萬一失敗我擔不起這個責任”。最後這條妙計就胎死腹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穿衣服與穿褲子有哪些步驟?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