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ianmd

    杜甫,字子美。杜甫的官職不高,因此俸祿也就可想而知了。且杜甫心繫百姓家國,不收紅包。“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他可以因為戰事順利而高興,可以因與李白相見而感嘆,可以為民生而憂愁。

    在杜甫心中,或許錢真心只是身外之物,也從未為錢而低聲下氣,“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稱讚 。

    在《石壕吏》中,他看到的是這個家庭的悽苦,也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一首春望,有太多太多的無奈,一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多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人渴望。身處戰場,一封家書是那麼的不容易。正如出塞中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這是對士兵生活不易的描寫。

    杜甫是有所思,只是不為錢財。杜甫的《春日憶李白》,寫出了他對李白的思戀。李白一生中詩詞不少,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誰家玉笛暗飛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但他很少寫詩贈人,熟知的就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首《贈汪倫》寫出了他和汪倫的情誼。李白也算是杜甫一生中“可望而不可求”的知己了。

    杜甫也和李白喝過酒,但是杜甫任覺得不足,大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 2 # 馮國強字非墨

    感謝@【愛新覺羅李大蝦洞察力】的邀答。

    你說的這點,一直都沒什麼改變,從孔子到老杜,再到小崔和我。

    孔子的畫像告訴我們,那些都是浮雲☁️

    在有些人的計量系裡,錢並不是最重要的計量單位。

  • 3 # 坐隱江湖

    據郭沫若先生考證,杜甫過的其實是地主生活,他只是喜歡哭窮而已,而這個窮,本身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對於貧苦農民來說,窮就是沒飯吃,但對杜甫來說,所謂“窮”其實只是對生活標準要求過高,他是以門閥高貴自許的人。

    一切都在他的詩中反映,“故人施祿米”,“百年粗糲腐儒餐”,“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這些都是在成都草堂所做的詩。

    但事實上,他在成都建了草堂,草堂園子裡栽桃種竹,數量還不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此外,杜甫還曾有詩云:“有竹一頃餘,喬木上參天。 ”根據郭沫若先生考證,這個竹子“一頃餘”不是虛指,而是實數。因為有一次杜甫砍除竹子,一下子砍了1000根:“我有陰江竹,能令朱夏寒。 愛惜已六載,茲晨去千竿。”

    最明顯的是這首:“久客應吾道,相隨獨爾來。 孰知江路近,頻為草堂回。鵝鴨宜長數,柴荊莫浪開。 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 ”赤裸裸的展現了地主心理,鵝鴨不少,怕被人偷掉,所以“宜長數”,柴門也要關好,別隨便亂開,提防小偷進來。

    其實到了後來,杜甫的不動產有林園、菜圃、荷池、藥欄,儼然一個小地主。但他依然愛發牢騷,說什麼“厚祿故人書斷絕”,有可能是規模太大了,需要的經費和人手更多,導致有時資金週轉困難。

    所以,杜甫的窮是哭出來的,實際上小地主生活過得蠻滋潤。

    當然,杜甫一生,仕途是不得意的,考公務員考了幾次都沒考上,到處寫詩陳情希望得到舉薦,也沒人理會。

    後來做過三次官,一是奉命待制集賢院,跟李白的翰林待詔差不多;二是做過左拾遺,也就是皇帝的“近臣”或“近侍之臣”,可以給皇上提建議,官雖不大,才七八品的樣子,但作為皇帝身邊人,自然比較有影響力,和之前相比,是升級了;三是叫校工部員外郎,是從六品,相當於又升了級,杜甫自己也比較滿意,經常寫詩提起員外郎,所以後世也會稱他為杜工部。

    但他這些工作都沒做長,眼高手低,容易得罪人,也沒做出什麼功績,又還愛吹自己是員外郎,為此還遭到後世大詩人陸游詰問:功名不垂世,富貴但堪傷。底事杜陵老,時時矜省郎?

    參考資料: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

  • 4 # 風雅宋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固然是已經發生過的,遠去的人物和事件。然而,每個時代人眼中的歷史,都受其時代風氣影響。歷史是層層累積的,經過一代代人的過濾,我們今天所見的歷史,早已不是其原來的面目。

    詩聖杜甫,也是逐漸被建構起來的。到中唐之時,杜甫逐漸聲名鵲起。杜甫死後43年(813年),元稹為其作墓誌銘時,開始大力稱揚杜甫,甚至不惜故意貶低李白。元稹同時代的韓愈,則贊杜甫和李白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和杜牧等人,都對杜甫佩服得五體投地。到了宋代,杜甫的地位繼續上升,儼然是詩人們共同的偶像,成了詩史上的一哥,李白不免也有幾分遜色了。

    然而,杜甫生前卻籍籍無名,安祿山的軍隊攻陷長安時,名氣大和官位高者,比如王維、鄭虔等人,都被抓住,授以官職。而杜甫被叛軍放過,一方面因其官小,另一方面則因其名氣不大了。杜甫四十歲時,寫過《述秋》一文,感嘆下自己窮困,不被人重視。盛唐時期的幾個重要詩歌選本,都沒有選杜甫,可見杜甫在當時人心目中,地位並不甚高,甚至可以說是存在感極為微弱。

    首先,他雖然跟當時已經出名的李邕和李白有些交往,跟後來出名的高適等人也有些交集,但他只是作為名人之後,被當時的大佬們垂顧一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杜甫為李白寫了幾十首詩,而李白就為杜甫寫了兩三首,有首還是調侃杜甫寫詩困難的。兩人在河南山東一帶遊玩,分別後,李白再沒詩歌言及杜甫,好像把這個小老弟給忘了。

    跟杜甫關係不錯的岑參、鄭虔,要麼官小,自身困窘,有何力量援助杜甫呢?要麼命運不好,曾被安祿山俘虜,後來肅宗收復兩京時,遭到清算、被貶官。

    因安史之亂而發達的嚴武和高適,都或多或少地幫助過杜甫。然而,他們大概都知道杜甫的毛病,迂闊腐儒,難以適應官場環境,都沒能幫杜甫謀得一官半職。765年,年紀還不到40的嚴武突然死掉了,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成都了。

    再次,縱然杜甫生前有些名氣,也未必一定能夠兌現,成為名利雙收的贏家。

    一是,當時與今日不同,名氣變現為實利的途徑有限。辭賦文章,只能售於帝王家,並不能賣給普通讀者,賣給“網友”,也不能作主播,接受粉絲們的打賞了,更難以像劉震雲小說《手機》等,改編為影視劇,賺的缽滿金滿了。

    二是,古代文人聲名轉化為實利的主要途徑是,學而優則仕,進入官僚系統,成為統治階層的一部分,而杜甫30歲以後的半輩子,恰是唐代最為黑暗混亂的時期,以文名進入仕途的通道被堵死。擅長賦詩之外,百無一用的杜甫,自然難以透過他有限的名聲換取物質財富了。

    唐玄宗中晚期,朝政腐敗,李林甫等人把持朝政,以“野無遺賢”為由,把杜甫和元結等一大批優秀士人拒於朝門之外,杜甫只得靠干謁,奔走貴人之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了。

    三是,杜甫性格迂闊魯直,堅持“奉儒守官”的家族傳統,對仕進之外的商業農事,可能皆乏興趣,也無能力。典型的詩人情性,脊樑骨硬,自尊心又強,嘴巴又笨,雖然勉強“摧眉折腰事權貴”,但終究是個臉皮薄的人,不能放棄操守,逐利忘義,故而,難以獲得物質的富足了。

    中晚年之際,閱歷大增的杜甫,對社會的看法更為深沉,對自身命運的認識更為清晰,也有“古來大才難為用”的抱怨和憤懣,更有“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的自信和悲哀。

    國家不幸詩家幸,詩人窮困潦倒,備嘗世事艱辛,作過流離者、失敗者,淪落於失敗者人群之中,他們對世事人生的體悟,才可能更為深刻,而博大的胸懷,高潔的生命質地,經過考驗,才能顯示其光輝,而記載這些考驗和體悟的文字,就是他們的文章,成就了他們不朽的盛名,也成了人世最為珍貴,最為保值的財富。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生逢亂世,不為一身之窮達,一家之富貴而喪失做人底線,不失操守,不計個人榮辱浮沉,繼續關注國家和社會的命運,堅持淑世濟民理想,縱然窮困,亦絕對不失其高貴!

    偉大的詩人的生命,不止在短短百年之間,更在千秋萬代,他們活自身信念和理想之中,如果現實有礙行道,不能踐行理想,那麼,塵世的幸福,捨棄掉又有什麼可惜呢?

    更多人文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5 # 陳思呈

    從杜甫的詩歌看,他當時確實非常窘迫,不要說那些直接寫苦逼狀態的詩,只說他剛到成都的時候,風調雨順,水平浪清,其實是很靜好的人生,所以他在那個時間段寫了很多輕鬆愉快的詩,比如“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又比如“錦裡煙塵外,江村八九家。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都是讓人看了心情很不錯的句子,跟以前的苦大愁深很是不同。

    但就算這個階段,他仍然很窮。窮到什麼程度呢,窮到他家的食物、碗、種植的樹苗,全部都要跟人討。我們來看以下幾首詩。

    第一首是: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坊裡為求來。

    詩名叫《覓果栽》,內容是說成都的草堂建成了,但是沒有花草樹木,想跟別人討一些,不管綠李還是黃梅都可以。總之只要是植物就好了吧。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坊裡為求來。這兩句是他老杜在索求果樹苗的過程,石筍街和果園坊都是地名。

    杜甫有個特點,他不諱窮,也不諱醜,所以他什麼寒酸事都願意寫成詩,光是找果樹苗種果樹苗,杜甫就不止寫一首,還寫過: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這首叫《覓松樹子栽》。至於跟別人討碗的那一首就更出名了:

    大邑瓷碗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玉,急送茅齋也可憐。

    這首叫《乞大邑瓷碗》,意思是,大邑瓷的碗又輕便又結實,扣起來聲音又好聽,顏色又白,你家的碗真好啊,快快送一些都我的茅屋來吧,可憐可憐我唄。

    討米討菜的那就更多了,比如“故人施祿米”,“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之類。題主問,杜甫那麼出名,為何還那麼窮,客觀的原因是,當時社會動盪,杜甫仕途也十分不順利,最大的官也只做到六品,即工部,所以人稱杜工部,所以他的經濟確實不算很好,但為什麼他的窮會給人印象很深,更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寫得多,所以深入人心。

    但應該說,窘迫和貧窮也成為他的財富,他用它體會人生況味,再寫成詩,其實是化腐朽為神奇。

  • 6 # 大先生的故紙堆

    說實話,我已經不知道杜甫究竟窮不窮了。我曾經看過兩本書,一本是《杜甫傳》,裡面的杜甫就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又窮又愛民如子。後來又看了一本《李白與杜甫》,裡面的杜甫就是一個偽君子,是一個有點資產的地主階層。

    他是真窮還是哭窮?我現在的傾向是他是真窮。他處於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經過了安史之亂,王朝元氣大傷,覆巢之下,哪有完卵?他的父親和祖父儘管也曾出仕,然而不過是一些小官,開銷很大,勉強度日。而且最神奇的還是他祖父狂傲無匹,見同事升職了,直接說人家必死,原因是別人升職後會批到他的文書,看到他文采飛揚,書法又一流,一定會羞愧至死。這樣的人,可想而知,他能掙到錢嗎?

    杜甫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然有傲氣,一直蹉跎度日直到44歲,他有一定名氣了之後被皇帝相中讓他出任9品的河西尉。他的反應是“不做河西尉,淒涼為折腰”,他嫌官小,卻轉頭當了個更小的官,在倉庫管鑰匙。這是他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回到家中發現,自己的小兒子已經餓死了。

    他這樣的文人,信奉的是“文章憎命達”,信奉的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以說不食人間煙火,他不是汲汲營營為生活奮鬥的普通人,他的生活中只有詩歌這兩個字。餓了,寫詩,病了,寫詩,高興了,寫詩。他何曾為生活真正掛心過?所以他窮,真的窮,當然,他有充裕的精神世界,千百年後還如此閃耀。

  • 7 # 六甲番人

    現在有一些人喜歡標新立異,喜歡全盤推翻前人的觀點,然後引用一些所謂專家的話,推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論斷,比如有人就認為杜甫生前並不窘迫,甚至說:

    天寶十四載十月初,杜甫被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不久,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時,剛入家門卻悲哀地看到小兒子餓死了,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記錄了這段不堪回首的遭遇: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詩裡充滿了對愧疚和悲傷,絕對不是那些無病呻吟的富貴詩人所能寫出來的,當了官,兒子還是餓死了,老杜的生活能不算窘迫嗎?

    老杜這首詩之後,安史之亂爆發,老杜一家更是開始了顛簸流離的日子,一直到成都浣花溪時才算穩定了下來,但生活依然貧困,“恆飢稚子色淒涼”,“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其間,他還寫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老杜晚年的困境是從未經歷飢餓的今人所無法想象的,他的死因甚至是因為久餓之後暴食所引起的消化不良。

    這樣一位在生存線邊緣掙扎卻又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居然還有人懷疑其詩情的真摯,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至於說杜甫當時那麼有名,其實也是算不上的,老杜在世時名聲並不算顯赫,至少和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相比,詩名是遠遠不如的,他真正聲名遠揚是在中唐之後,而被尊為詩聖則是宋朝的事情了。

    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作為最強盛王朝轉衰的見證者,作為後人學習的榜樣,後人怎樣推崇老杜都是不為過的,只是這一切,與老杜生前又有什麼關係呢?

  • 8 # 福生無量彌陀佛

    今天堆砌一堆資料吧。

    首先,題主誤會了。杜甫在世之時,並沒有其身後這麼出名。現在我們所說詩聖,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說“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等等,這些都是杜甫身故之後,韓愈、白居易等對他的讚頌與評價。可以說,杜甫與其他很多中外著名人物一樣,是那種身後光芒大放之人。而杜甫生活之潦倒窘迫,主要是安史之亂開始後,杜甫從“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變成了“昔如縱壑魚,今如喪家狗”。

    而遍觀關於杜甫的記載,無論《新唐書》《舊唐書》,還是馮至的《杜甫傳》,還珠樓主的《杜甫傳》,又或是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元稹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唐摭言》對杜甫的歸類等,可以看出,這些記載或研究,都說明了杜甫一生的潦倒及原因。

    先說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以下關於各資料的原文,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搜尋,就不全部引用了,否則篇幅太長)。據樊晃所述,杜甫因房館之事“直諫忤旨,左轉,薄遊隴蜀”,可見其生活並不富裕。而對杜甫生前的名聲,說的也很清楚,那就是“故不為東人之所知。江左詞人所傳誦者,皆君之戲題劇論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啥意思?就是說當時在江南一帶流傳的杜甫詩歌,都只是一些遊戲之作而已。而在唐人選唐詩的十分重要的著作《河嶽英靈集》中,也沒有收錄杜甫的詩歌,恰恰就是因為杜甫當時的成就還不高,所流傳的詩歌並不足以稱道。《河嶽英靈集》的自序有言:“粵若王維、王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嶽英靈也,此集便以《河嶽英靈》為號。”可見當時,杜甫還當不得英靈之稱。

    在《新唐書》中,有如是記述:“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負薪採橡慄自給”“涉旬不得食”而對杜甫的評價,《新唐書》首句即為“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大量篇幅用來論述杜詩之成就,關於杜甫的生活狀況並沒有記載。但要注意的是,這是杜甫身後的評價了。

    而在《唐摭言》卷十二中,引了杜甫兩首詩《莫相疑行》《獻韋右丞》,並將杜甫歸於“自負”一類。同一卷中,引李白《戲贈杜甫》:“飯顆坡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形容何瘦生,只為從前作詩苦。”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還珠樓主及馮至先生的兩本《杜甫傳》,作為研究之作,敘述更細緻,相信會有更多瞭解。

    1971年,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文革”十年之中出版的唯一一部杜甫研究專著,此書一出,反響巨大。書中一反郭沫若1962年在紀念杜甫誕生1250週年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立場,認為杜甫實際是為地主統治階級服務的。在解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說:“貧窮人的孩子被罵為‘盜賊’,自己的孩子卻是‘嬌兒’。他在訴說自己的貧困,他卻忘記了農民們比他窮困百倍。”這樣的觀點和論調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隨處可見。很明顯,此書是在有意的“揚李抑杜”,是在曲意迎合。作為當時杜甫研究中的唯一一部研究著作,雖有其可取之處,但總的來說,書中對杜甫與杜詩的評價,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主觀性太強,有些看法和論斷有失偏頗甚至是錯誤的。

  • 9 # 書房記

    首先杜甫生活在由盛轉衰的唐朝,一個時代若是輝煌,再不濟生活也會有所保障,盛世自然有盛景,物質豐富,自古中國就有養食客幕僚等習慣,文人便是此種類別裡最大的群體。可惜杜甫是在一個下降落魄動亂的時代,難以為生掙不到錢,窮是常態。

    其次,杜甫一直懷才不遇,因多次得罪李林甫,仕途之路坎坷不已,本是才華橫溢,可惜上邊看不到,李林甫多次用自己寬大的權利抹殺踩死杜甫的才華,簡直易如反掌,還有就是杜甫好容易得來官職,為救助朋友得罪肅宗,這就導致徹底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沒工作常年漂泊,風餐露宿。

    再次是杜甫骨子裡的那種性格,不能溜鬚拍馬,更不能對人民的疾苦和不公視而不見,上層的腐敗,下層的疾苦,中間隔著虛偽無為的官員,滿世界的悲慼,他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現實一直與此背向發展,在多次任職的路上,見到變亂,憂思深重,不得不寫下很多詩句來抒發心中的憤怒與哀愁、無奈,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三吏三別”。

    最後,文人難以踏實生活,這也是自古以來文人及當下文人的通病,有學識卻難以融入現實平淡生活,有人說陶淵明不田園生活了嗎?那是超級無助無奈之下的舉動,文人想過理想優越的生活,這其實是最難的,理想與現實本就不相符,平淡生活會經常談起,但正兒八經去過幾乎不可能,所以一直四處漂泊,孩子餓死,自己也死在船上。

  • 10 # 劉忙觀點

    首先要糾正一點,杜甫在他生活的年代,沒有什麼名氣,不管從文學造詣還是名利地位上都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

    不是號稱詩聖嗎?他一生寫了1500多手詩詞,我們從小就讀,怎麼可能沒有名氣呢?

    杜甫被明確冠以詩聖之稱呼,大約是600年以後的事了,當時有一個作家楊慎(就是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詩人)在《詞品序》裡寫道:然詩聖如杜子美,而填詞若太白之憶秦娥、菩薩蠻者,集中絕無。

    杜甫被人公開稱讚始於白居易和元稹二人,但那都是幾十年以後的事勒。杜甫當時沒名氣到啥程度呢?唐朝人自己編的《唐人選唐詩》竟然沒有收錄杜甫的任何一篇詩詞。這大概與資訊不發達、連年戰亂以及杜甫人言輕微有關係。杜甫一生,除了流浪就在求官,他做過的最高職位是工部左拾遺,一個從八品的閒職,根本鮮有人注意到他。你注意,與他同時代的詩人,除了李白給他回了幾首詩之外,還有其他人提到杜甫了嗎?

    以上是說杜甫在他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名氣。以下來解釋他的生活為何窘迫。

    首先是生不逢時。杜甫和李白都在流浪,但流浪的程度不一樣。李白的流浪可以用遊蕩來形容,他生逢盛世,又愛結交朋友,所以到哪裡都不愁吃喝。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簡直是在逃荒。有兩首詩能形容他的窘迫。一首是從長安逃亡去見唐肅宗: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

    還有一首叫《空囊》的,杜甫竟然自嘲: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杜甫做工部左拾遺的時候,國家經濟嚴重衰退,民不聊生。後來有專家統計,8年的安史之亂,華人口從5700萬減少到1200萬。而杜甫的最高收入呢,大致是7000文,7000文在開元盛世時大約可買3000鬥糧食,但在安史之亂時期連一斗米也買不了。戰爭讓杜甫整個家庭都陷入貧困,以至於他的小兒子是被活活餓死的。

    杜甫生活窘迫的第二個原因是所求非人。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杜甫到了長安後求過一個叫韋濟的人,這個人是杜甫的老鄉,又身居高位,對杜甫也很賞識。但他一直沒有把杜甫推薦到重要崗位上,原因是這個人太過老實憨厚,唯唯諾諾,《舊唐書》記載了韋濟兩件事:一件是他死後,老婆竟然改嫁了王維的哥哥,另一件是他和張果老交往、求求神仙保佑。讓這樣的人推薦自己,你不覺得可笑嗎?

    第二個例子是杜甫三十多歲參加過一個制舉的考試,結果被宰相李林甫以野無遺賢刷下來了。李林甫這種嫉賢妒能、把弄璋之喜寫成弄獐之喜的人,能指望他推薦你嗎?

    杜甫生活窘迫的第三個原因是文人精神。文人精神的第一點是不向現實與權貴低頭。和杜甫頗有交往的王維,其政治品德實在不怎麼樣,他先是在玄宗朝當官,安史之亂後有投靠安祿山,後來又到肅宗朝當官,侍奉三主,很遭人鄙視。而可憐的杜甫,一生志在平天下,逃出長安後,還沒來得及安排好家小,就要北上見新皇帝。後來的幾次奔波,向人索要錢糧,也是一股文人的架子。這也正是其悲催的地方,眼高手低,總以為自己有宰相之才,但實際確沒有宰相之能。

    不過正是這種窘迫成就了其詩聖之名,由此我們也知道,立功和立言難以兩全,真正做學問的,要守住寂寞才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作者如何看待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