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方歷史觀

    不矛盾,因為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情況。

    女子不得干政

    先說說為什麼有“女子不得干政”這一規定。這裡的女子大多指的是皇帝的“後宮女子”,也就是皇帝的嬪妃們。

    在古代,“雞”對古人的影響很大,古人以“雞鳴”來安排作息,而這個有報時功能的“雞”為“公雞”。古人認為“母雞打鳴”,是“不祥之兆”,會有“禍事”出現,在古代,有“牝雞司晨”一詞來形容“女子干政”,認為一旦女子干政,就如母雞打鳴,會生出禍端。

    婦人顓政,國不靜;牝雞雄鳴,主不榮。 ——《漢書·五行志》

    還有,就是皇帝的後宮嬪妃,不管是透過選美還是其他方式進入皇帝的後宮,大多都有“外戚勢力”或者說與前朝有些牽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後宮女子一旦干涉前政政事,大多都會以自己的那一方利益為考慮;還有就是,後宮女子若是在侍寢時,給皇帝吹“耳邊風”,干涉政事,影響皇帝的“理性決斷”,那就是“於國事無益”,影響甚大。

    垂簾聽政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種情況,是後宮女子可以干涉政事,那就是“垂簾聽政”。就是如果皇帝駕崩後,繼位的新皇帝年幼,那麼就可以由皇太后輔政,代為處理政事,直到新皇帝長大能夠親政。

    “垂簾聽政”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穩固國家的作用。畢竟皇帝年幼,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而皇太后“聽政”,代皇帝處理國家政事,有利於國家政權的穩固和政府的運轉。

    但是,正所謂“物極必反”,皇太后“垂簾聽政”,大權在握,也很大可能會演變為“皇太后大權獨攬”的局面,而皇帝就成了擺設,在中國歷史上,如呂后、慈禧太后等,都是大權獨攬的,像慈禧太后掌權時期,這位“垂簾聽政”的太后成了晚清的實際統治者,而坐在龍椅上的皇帝卻形同虛設。

  • 2 # 無所事生非

    所謂女子干政我想是皇后妃子皇帝在位時的喜好偏信皇上最愛的皇后貴妃。

    被皇太后知曉會干預皇上使其收斂。還要看太后的能力和制約的威嚴。

    皇帝早卒垂簾聽政由有威望的太后或皇后代理年幼皇帝主政有的依據先帝遺述選出幾位德高老臣同時輔政。

    所以講只有幼主即位才有太后皇后主政的機遇。

  • 3 # 小97mm

    感謝邀請,為什麼古代女子不得干政,自古以來,女人的干政主政,甚至是當家作主,都會有一個很不好聽的叫法:牝雞司晨。也與傳統儒家思想相違背。在中國古代,干政絕對是個帶貶義的大詞。女子干政在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社會里,就是大逆不道。其次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嚴重,女人社會地位較低,在政治地位上處於弱勢地位。

    而不得干政與又讓女子垂簾聽政是否矛盾,小編覺得並沒有矛盾。皇帝是國家的元首,太后只是地位尊貴而已,而且多數的太后都是皇帝冊封的,母憑子貴。皇帝年幼的時候,需要輔佐,這個時候就有垂簾聽政,能夠起到穩固國家的作用。畢竟皇帝年幼,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而皇太后“聽政”,代皇帝處理國家政事,有利於國家政權的穩固和政府的運轉。

    但是也有特殊的比如慈禧、呂后等等。太后如果是一個腹黑、政治手段高明的人,想要干政也很容易,幼年皇帝等位都會有太后垂簾聽政,太后可以趁機培養勢力,只要太后有這個心思,手段又足夠高明,廢除皇帝也不是不可能。但也有權利已經掌握但是還是會歸政於皇帝的,比如著名的孝莊太后。

  • 4 # 西風4601

    並不矛盾,其實都是為了皇權的平穩過度和皇權的穩固。先說女子不得干政,這裡的女子指的是後宮皇后以及對皇帝有影響力的嬪妃。後宮干政會直接影響皇帝決策,對朝政產生影響。更嚴重的是容易帶大外戚集團,對皇權產生威脅。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西漢王莽,最後他就是攝政,皇帝形同虛設。當然也有對對皇權有積極影響的,比如隋文帝的皇后獨孤伽羅,同隋文帝並稱二聖,但並沒有對皇帝產生不利影響,還幫著隋文帝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再比如李世明的長孫皇后,她同樣對李世明有很大的影響力,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在貞觀初年參與謀反,按唐律死罪。長孫皇后不下跪謝罪還以“釋憾於兄”為理由要李世明直接免罪,結果皇后兄長不僅沒罪還當上了兵部尚書。但長孫皇后並沒有為外戚謀太多恩榮,太宗對外戚多有封賞皇后常加制止。這樣的皇后當然不會威脅皇權了。

    再說垂簾聽政。這種情況都是由於新皇登基年幼無法處理政事而太后甚至於太皇太后代理政務以保皇位平穩過度。這裡的前提是太后有強大的威望或者強大的外戚集團支援,要是孤家寡人也沒用。歷史上比如西漢竇太后,清朝孝莊文皇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般情況下皇帝長大太后太后都會還政於皇帝。但皇帝成長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內太后專權也容易帶大外戚集團威脅皇權,畢竟皇后垂簾聽政的底氣大多時候也來自於他們。比如王莽,他姑姑王政君是太后,結果他透過操作一步步掌握實權,後來和他姑姑要攝政的名位,太后此刻奈何不得也只能答應他。

    兩種情況都能保護皇權,同時也都能威脅皇權。但外戚專權好下場的很少,皇權強大後必然清算外戚集團,滿門被滅也是常事,典型的有霍光集團,呂后集團。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女子不得干政

    1.傳統觀念不接受。

    “女子不得干政 ”中的“女子”,特指皇后或者皇帝寵溺的嬪妃等後宮女人;古代,人們封建迷信思想嚴重,認為母雞打鳴是不祥之兆,預示災事禍事會發生,因而“女子干政”被比喻成“牝雞司晨”;《漢書·五行志》有“ 婦人顓政,國不靜;牝雞雄鳴,主不榮";從而在觀念上杜絕了女子干政。

    2.杜絕外戚干政。

    中國自秦始皇開創帝制後,第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后是劉邦的皇后呂雉;高祖生前,她就殺了韓信與彭越等人;劉邦駕崩後,他大權獨攬,儘管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的作為;但她重用外戚,屠戮劉氏宗室,甚至肆無忌憚地廢立皇帝,差點使江山變了顏色;所以拒絕後宮女人干涉政事,出入杜絕外戚干政的考慮。

    3.防患於未然,在制度上進行保障。

    男人最親密的人不外乎朝夕相處,耳鬢廝磨,同床共枕的女人,嬪妃在侍寢時,顛鸞倒鳳後,給皇帝吹“耳邊風”,易於被處於無戒備狀態的皇帝接受,從而影響“聖聽”與正常判斷,甚至會左右國家政策,所以,在制度上進行防範是必要的。

    二.垂簾聽政不同

    1.“垂簾聽政”一般發生在新老交替的時候,新皇帝尚未成年,迷濛無知,尤其是缺乏政治經驗與謀略;那麼就由皇太后代為處理政事,待新皇帝長大後有了親政能力,皇太后再還政給皇帝。

    2.新皇帝耳濡目染,學會朝庭之上的言談舉止,禮儀態度,皇太后有言傳身教的作用;這對 穩固國家政權,促使政府各部門的運轉,防止權臣忽悠、欺騙小皇帝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呂后、武后、慈禧太后這樣透過“垂簾聽政”而成為實際統治者的屬特殊狀況,不在此例。

  • 6 # 劉一千五

    無論古今,女人都喜歡管事。在官在職,超出職位職業,非要到別的領域裡去插一腳,通俗地說,就叫"干政"。古人有"牡雞司晨,惟家是索"。就是說的母雞早上打鳴,就沒公雞什麼事了。家裡就要衰敗。在國家朝政上,女人干政,向來就為男人世界側目而視。

    在過去。女人干政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觀上幾乎所有的女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有能耐才華的存在,都喜歡干政。客觀上,機會很少,但不是沒有。不外乎帝王幼小和皇帝孱弱。其餘鮮見。

    中國部分人士歷來把女人,尤其是有姿色的女人看成是"禍水"。把好色好寵的男人放一邊,對男人身邊的女人口誅筆伐,記諸典籍,這在朝代滅亡時,把滅亡的原因找在女人身上。讓女人背鍋。

    夏桀寵褒姒,商紂的妲己,周幽王的酈姬,吳王夫差的西施……這些女人,都有對王們的影響,是一種間接干政。秦國宣太后,撇開秦王不顧,干政十多年,秦始皇母親趙太后干政,放縱自己,無人管得了,劉盈的媽呂后,司馬衷的賈南風,李治之武則天,清朝坐朝干政五十餘年的慈禧……幾乎都具備夫死(夫弱),子幼(子笨)的兩個特徵。至於皇帝能幹卻又讓女人出面坐檯,那是皇帝重色輕社稷的原因。是自甘作甩手掌櫃,給女人提供干政的空間,比如漢成帝的趙飛燕,那才是真正的"燕啄皇孫″,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

    這些干政的女人,不一定要坐朝,垂簾。須知枕邊風的威力,才是扭轉形勢的力量。冒頓單于圍劉邦於白登山,眼看無望生還,是夜,大帳內輕風漸起,改變了單于消滅漢朝皇帝的心思。這女人干政竟成於枕頭之上,真是比坐朝臨政還有藝術技巧。

  • 7 # sunjin6278

    小時候常聽說誰誰家的母雞會打鳴,母雞打鳴叫牝雞司晨,陰盛陽衰,不祥之兆。自從父系社會形成以來,女子的地位就非常低下,再加儒家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要遵從三從四德,孔夫子的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更把女人推向社會最底層,連其碼的人身權利都沒有,更別說有普通公民權力了。

    女人屬陰性,陰極則陽衰,陽衰則國敗,國敗自然對統治者大不利了。因此女人是禍水,女人不得干政,女人不得從軍,這都是在古時歷朝歷代形成的共識。古代皇帝是朝代的最高統治者,是代天行權理地治民的,是朝政的象徵,女人干政,就是干擾皇帝行使權力,以陰侵陽,是為亂政。能干擾皇帝行使權力的,會是哪些人呢?自然是皇帝身邊的女人和宦官。太監就更別說了,大質虧損,男不男女不女的陰陽人,讓人聽了就感到晦氣,太監干政亂國,其禍尤甚於女人,這裡就不多說了。皇帝身邊的女人能幹政的,也只有皇太后、皇后、嬪妃、宮人等。她們利用是皇帝的母親、皇帝的枕邊人,在一些政事上給皇帝施壓,讓朝廷的政策、措施、法規等向著女人需要的方向走,這就是女人干政。當然女人干政有好有壞,皇帝當權時女人干政多是為後宮立儲,女人爭寵,為女人親人家爭取更多更大權利;小皇帝未當權時,皇太后暫攝權聽政,大權在握,往往出現外戚專權,動盪朝綱,甚至改朝換代。歷史上有名的西漢呂后篡權,諸呂作亂,唐朝的武則天爭皇后,做太后,還不滿足,就乾脆變唐為周,做起了武周皇帝。當皇帝成人親政,完全有能力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時,皇帝身邊的女人干涉皇帝權力行施,這叫女人干政;當皇帝幼小沒有成人,還不能治國理政時,為了確保皇朝的正常運轉,皇帝的母親或去世皇帝的皇后就成了皇太后,這時的皇太后是除了皇帝外地位最崇高的人,她就代理皇帝處理朝政大事,因女人不能拋頭露面,就在小皇帝座後設簾,皇太后就坐在簾後聽政,這叫垂簾聽政。垂簾聽政是皇朝的工作需要,是經大臣認可的,是公之於天下的,是合理合法的;而女人干政卻正相反,靠在皇帝身邊吹枕邊風,是暗箱操作,是不合理不合法的。當年幼的皇帝長成了成人,到了親政的年齡,皇太后仍不撤簾,仍把持朝綱不退,這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就屬女人干政了,該退不退,必受其害,因此,那些專權的皇太后過後不是親族遭殃,就是身後落個專權亂政的罪名。

    其實在歷史上對於那些親政後不成器昏庸無能殘暴殘忍的皇帝,哪勝讓那些賢淑有能力的皇太后們繼續垂簾聽政呢?我就非常嘆息東漢時期的鄧太后和宋朝時期的一些皇太后,正是她們的垂簾聽政,才讓皇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但在她們撤簾後,還政的皇帝卻荒淫無能,皇朝衰敗,人民困苦。在那個男權時代,不還政,大臣逼諫,還政,國家遭殃。巾幗不讓鬚眉啊,可惜她們卻出生在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時代,痛哉,惜哉!

  • 8 # 小聰歷史客棧

    在古代儒家思想主導的封建社會里,女子干政那就是大逆不道,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曾經說過“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意思就是母雞是不能在早晨打鳴的,如果母雞打鳴,那這個家就完了。因此就被引申為女人不得干政。

    女人不幹政被古代一直奉為真理,千古不變,嬪妃們也牢記這條宮規,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到了幾歲小孩登基成為皇帝的時候,又讓後宮女子們垂簾聽政,這是不矛盾的,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兩者的區別:

    第一:先說下為什麼古代女子不得干政

    1.前車之鑑,很多朝代因為君王偏信寵妃亡國

    古代“紅顏禍水誤國”的例子很多,比如紂王寵妲己,妲己干政,殘害忠良,還有周幽王寵褒姒,呂后干政導致外戚專權,夏、商、西周、三朝都因為女人所滅亡,這些例子使得後人談“女人干政”色變,認為有前車之鑑,女子干政,容易給皇帝吹耳旁風,讓君主有昏君的做派。

    而且因為女子本身無權力,如果幹政就可能需要藉助宦官和外戚的力量,這都會導致國家社稷動盪不安,導致亡國,古代都想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因此後宮女子是萬不能幹政的。

    2.古代女性地位低

    連孔子都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古代一直信奉儒家學派,自然也從心裡認為女人地位低下,男尊女卑,因為古代過於重男輕女,他們認為男人打下來的江山,頭髮長見識短的女人不配來干政。

    第二:接著說為什麼到了幼帝登基又讓女子垂簾聽政

    1.古代的垂簾聽政大多都是象徵意義

    前面說到古代女子不能幹政,現在卻讓皇帝母親垂簾聽政,其實一點不矛盾,因為很多並不是大家想的慈禧太后那種垂簾聽政,慈禧太后代表了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最頂峰,其他歷朝歷代很多太后垂簾聽政都只是象徵性的,很多事情都是大臣說了算,也出不了多少亂子,因為其他太后都只是乖乖待在簾子後面,象徵一下而已,翻不了多大的浪,如果有一朝代出現了慈禧太后那種垂簾聽政48年不罷休的局面,估計早沒這制度了。

    2.太后垂簾聽政可以穩固政局

    因為皇帝很小,可以依賴信任的就是自己母親,母親的教導和循循善誘對於小皇帝的成長很重要,太后垂簾聽政一定程度上可以穩固政局,因為小皇帝弱小,沒有思考辨別是非能力,很多事情有太后把關,自然可以穩固局勢,確保江山社稷不動搖。

    好在我們生在現代社會,歷史發展到今天,給我們女性賦予了很多參與政治的權利和機會,你們說呢?

  • 9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說女子不得干政,也是相對的。

    干政,應該指後宮,包括皇后嬪妃太監等人干預朝政。 禁止後宮干政,有說是周朝開始的,有說是秦始皇立下的規矩。

    女性在封建社會地位低下,源於“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像現在少數人的“重男輕女”觀念,現在的只停留在潛意識裡。而古時候,“男尊女單”卻是一種社會共識。

    就如武則天,雖然當了皇帝,可她也深知,對於“男尊女卑”思想,不是她一己之力可以扭轉的。在她臨終前,交待要以皇后的身份合葬,而不敢以皇帝的身份獨自下葬。

    禁止後宮干政,有它積極的一面,本意是好的,是為了杜絕皇帝在治理國家時,免受干擾和被左右。 可問題是,古代要禁止後宮干政幾無可能,只是不能放到檯面上而已。

    試想一下,皇帝在上朝時提出點什麼,大臣們回奏這不好,那也行不通,甚至搬出律法或先皇的告誡出來,弄得皇帝一臉的沮喪。 退朝之後,到了晚上,憋了一肚子氣的皇帝跟太后大倒苦水。本來兩夫妻說點悄悄話、牢騷話一類的,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這時,如果皇帝問皇后對這事的看法,皇后說還是不說?說出來吧,有干政的嫌疑。皇帝問起,不說吧,又成了藐視皇上。 總不能像影視作品裡那樣,先爬下床,跪在地上,每說一句前得先讓皇帝拍胸脯講“恕你無罪”。一個晚上這樣跪來跪去,話沒說完,皇帝就得趕早朝了。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不算干政,下面再舉一個。 若在戰爭時期,皇帝身邊已無可用之才。這時,回到後宮,和皇后說起這事。皇后內心只想為皇上分憂,為國薦才,向皇上推薦自己的親屬或心腹(這人確有真材實料)。這樣的行為,應該算干政。可是,自古就有 : 舉賢不避親。

    因此,後宮干政只是個籠統的概念,有積極的一面,可也偶爾會發生例外。

    垂簾聽政

    這個不用多作解釋,本意也是好的。以常人的思維,繼承皇位的皇帝正處在稚氣未脫,暫時還離不開父母的年齡。讓他去治理國家,幾無可能。

    父親不在,孩子唯一的依靠就剩下當媽的,讓媽媽陪伴左右,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屬於暫時過渡性的,等皇帝成年後,須將權力交還給他。

    設定這種制度,同時還伴隨另一個措施,用於防止皇后越權。就是會為小皇帝提前指定幾個輔政大臣。輔政大臣的職責,除了輔助皇帝管理朝政,另一個目的,是防範皇后篡位奪權。同時還能與皇后相互監督,互相制約。

    不難看出,兩種制度的目的不同。因此,干政和垂簾聽政並不矛盾。

  • 10 # 未鳴讀史

    為什麼古代女子不得干政呢?

    首先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提倡女子要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女子干政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

    其次周武王伐紂時曾說:“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說母雞是不能在早晨打鳴的,母雞在早晨打鳴家裡就要遭殃;引申的意思就是女人是不能幹政的,一旦女人干政國家就會敗亡。

    最後的原因是女子如果要干政,她必須要藉助宦官或者外戚的力量,宦官和外戚因此往往會坐大,造成尾大不掉的狀況,最後導致社稷混亂,國家不寧。

    但是為什麼碰到幼帝登基又要讓女子垂簾聽政呢?

    因為幼帝登基是一個國家的特殊時期,老皇帝剛剛駕崩,人心還不安定,新皇帝年齡又太小,還不能親自處理朝政和國家大事,國少主疑,外敵蠢蠢欲動,因此需要他的母親或者長輩的女性來幫助新皇帝處理政事。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一:能夠垂簾聽政的女子一般都是皇后,級別高威望高,能夠鎮住朝中大臣,迅速穩定局面。

    二:幼帝剛剛登基,小孩子的內心肯定惶恐不安的,有他最親密的人坐在後面,可以讓幼帝產生一種安全感。

    三:垂簾聽政的女子基本上都是政治經驗豐富,處理朝政也是得心應手,讓國家能夠快速步入正軌。

    等幼帝長大或者能親政了,大多數垂簾聽政的女子都會還政於新皇帝,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武則天和慈禧太后等就垂簾到底了,但這也畢竟是極少數。

    所以幼帝登基讓女子垂簾聽政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和女子不得干政並不矛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朝與唐朝哪一個軍事實力將軍能力更強?